学记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洪梅孙景龙《学记》教育思想解读《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篇完整的教育学文献。

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重温《学记》,我们发现,《学记》所构建的教育理论,体大思精,要言不烦,用今天的教育理念来解读,仍然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仍然未失实践指导意义。

今就《学记》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略作论说。

一、尊师莆教。

审慎选择教师的基本标准《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一个不重视教育、不尊重教师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学记》的作者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教师摆在了相当重要的社会位置。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为此,《学记》提出了审慎选择教师的四条基本标准:一是知教之所由“兴“废”。

《学记》认为,教育有“四兴”“六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二是知学者之“四失”。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知病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

三是知“至学之难易”和学生素质的“美恶”。

教师要知道某一知识对学生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资质高低,包括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四是能“听语”。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听语,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绪、眼神、言语等表达出来的渴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善于从学生的质疑|’廿J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富有创意的调整”。

…教师善于运用教学机智,“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常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f}{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文化研究2010.01.B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2,让“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一家专门从事教育事业的服务机构。

其服务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等。

学记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为家长提供可靠的教育咨询和支持,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教育培训和发展。

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重,以个性化教育为特色。

一、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工作的对象和中心。

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同时,学记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秉承让学生快乐成长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健康、轻松的学习环境。

二、以教师为重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业务水平和教育思想的创新对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以教师为重,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发展机会。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

同时,我们也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以个性化教育为特色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个性发展路径。

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以个性化教育为特色,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发展需求和特点的个性化教育服务。

我们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分析,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有效的辅导和指导。

在个性化教育中,我们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其发挥自身的特长,开展个性化的拓展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四、注重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教育环境,家长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

学记的教育思想强调家校合作,在学生教育中积极发挥家长的作用,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

我们与家长保持沟通和协作,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需求,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咨询和支持。

我们还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教育,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

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

本文主要论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

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中公讲师侯婷婷带领大家共同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1.教育的地位《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

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

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晓真理。

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即使在《兑命》上,也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教育。

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1.“善喻”教学法的特点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学记》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学记》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学记》作为汉文记载最古老的教育著作,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教育思想发展道路,更被认为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开端。

该书拥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强调礼仪、节制、修身、学习,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原则,并赋予了人们“慎始敬终”的智慧。

此外,“学记”还强调了“反复耕耘,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重新定义了语文学习的涵义,把它从技术性的口语和书写指导变成了文化性的语文思想教育。

现代汉语教学受《学记》教育思想启发,不仅重视语言系统,更强调学习者从文本中领悟文学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注重教学者通过充分了解学生,利用相关文本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及思考学习等能力。

首先,现代汉语教学重视语言系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系统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如词汇、句法、修辞等,使学生得以深入理解文本,并熟练运用汉语表达出来。

此外,学生也会学习如何阅读有意义的文本,发展语言交流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其次,现代语文教学强调文学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学记》中,语文教育思想被视为“耳濡目染”,以促进学生接受传统文化价值观。

今天,现代语文教学也培养学生学习价值观以及美学思想,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纳和认知,形成更为完整的文化视野,进而提高孩子们的文化修养与思维能力。

最后,现代语文教学受《学记》教育思想的启示,注重教学者通过充分了解学生,利用相关文本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及思考学习等能力。

教育工作者采取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教师课程设计和辅导思想实践中,应当加强结合传统文化价值观,注重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发展出健全的语文教育思想。

综上所述,《学记》教育思想对现代汉语教学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条汉语文学思想教育的全新道路。

《学记》的教育思想优秀课件

《学记》的教育思想优秀课件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成 篇于战国后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 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也是世界教 育史上第一篇教育学论著,被认为是“教 育学的雏形”。 《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 篇幅短小精辟,内容相当丰富,析理深刻, 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 概括与总结。《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的 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 原则、教学方法、教师问题等。
关于教师的作用,《学记》说: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 可不慎也,《礼记》曰:三王四代惟其师。 此之谓乎?”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学记》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它 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 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 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君子知道求学的难易深浅、各人的品 性材质,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广博譬喻, 能博喻然后才能做老师,才能做长官,才 能做国君。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就 是教学相长原则,是《学记》对世界教育理 论的一大贡献。
总之,《学记》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和教育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不仅对 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 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记》本文书影
一、论教育作用与目的
《学记》继承儒家的德治思想,把教育 视为实施教化和治理国家的有效手段。
《学记》作者用精美的语言阐述了教育 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安民中的作用,强调教 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突出了教育的 政治功能,把教育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紧密结合起来,这一观点成为后世学者看 待教育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简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与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

《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

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学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

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

《学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

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着,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

《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3、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第一,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

第二,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

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

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

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

《学记》的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一、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它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餉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王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须发展社会教化,通过社会教育手段,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自觉来实现。

另外,人虽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经过努力学习,就无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王者"的法令。

这就像一块美玉一样,质地虽美,但不经过仔细地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谙此理,他们在建设国家,统治人民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使其优先发展。

《学记》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学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

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

《学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

这一提议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体制的形成影响极大,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并立的教育体制。

其次,提出了确立学年编制的设想。

《学记》的作者主要谈到了大学的修业年限和时间安排。

他把大学的教育划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阶段。

"小成"阶段学习年限为7年," 大成"阶段为2年,这是古代学校教育中确立年级制的萌芽。

关于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学记》首先特别重视大学的入学教育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

它说:"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養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学记》把入学教育做为大学教育的开始,要求在开学这一天,王子率领文武百官亲临学宫,参加开学典礼,用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祭祀先圣先师,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

开学典礼结束后,新生入学后首先学习的内容是《诗经·小雅》中的三首诗,即《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这是三首君臣宴乐的诗,入学教育学习它们是为了告诉学生,大学教育是培养政府官员的,上了大学就是"官其始也",就等于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就要思考今后如何才能做一名忠于君王、勤政爱民的好官。

入学教育结束之后,日常的教学工作也必须严格进行。

上课的时候,学生只有听到鼓声才能打开书箧,把书取出来,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待学业的严肃认真的态度。

教师上课之前应准备好惩罚学生的教鞭(即"夏楚"),目的是严肃课堂纪律,使学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废了学业。

天子委派的政府官员或天子本人不到夏季大祭完毕,不要到学校里来视察和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趣从容地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正确引导,但不要指手划脚说得太多,为的是能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

年幼的学生要注意多听少问,依循由浅及深的学习顺序,做到"学不餔等",这是大学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规程和具体行为指南,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其中规定的天子视学制度被继承下来,成为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优良传统。

再次,《学记》的作者提倡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平时的小考要经常进行,大的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学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意思是,大学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学,大的成绩考核每隔一年进行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经辨志",即给经书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学习志趣;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业乐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够做到"博习亲师";第七年考察其"论学取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叫"小成";再过二年即九年考察学生能否做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即对知识能融汇贯通,其思想和行为皆能坚实不移,符合标准的就叫"大成"。

由此可见,《学记》的作者所提倡确立的成绩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渐进,智德并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传统。

三、教育原则与方法《学记》的作者总结先秦以来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指出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应该采用的方法。

首先,他指出当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他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所谓"呻其占毕"就是教师只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而不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多其讯言"就是只烦琐地提问,一味地教训、灌输,而不注意学生主动精神的培养;"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的意思就是在教学过程,教师只顾赶速度,抢时间而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使人不由其诚"的意思是教学只从教育者的愿望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教人不尽其材"是指教师不考虑学生在个性及才能上的差异,教学一刀切,没有因材施教。

这几大弊端对教学工作的危害极大,它导致学生讨厌学习和怨恨教师,把学习当成是痛苦的事情,而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这样虽然表面上看学生是每天都在学习,但却在学业上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步,即使勉强结束了学业,也会很快遗忘掉,为了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记》论述了"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道理,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餋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预"就是预防为主的原则。

《学记》提倡"禁于未发",即当学生的坏思想、坏毛病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实践证明改造旧的要比塑造新的艰难得多,正如《学记》所言,"发然后禁,则餕格而不胜",所以无论是文化知识的教学,还是道德品质的养成,都应坚持预防为主,塑造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这确实是经验之谈。

"时",就是"当其可",是及时施教的原则。

《学记》要求教学必须把握住恰当的时机,及时施教。

具体包括二层含义:一是青少年要适时入学,在最佳的学习年龄入学读书,莫失良机;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施教的关键时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对知识有强烈渴求的时候,给予及时点化。

否则,错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错过了形成某种心理品质的关键期,"勤苦而难成"。

"孙"就是"不凌节而施",即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记》强调"学不餔等",其主要意思包括:一、必须考虑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即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二是遵循科学知识内部的逻辑系统进行教学,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摩"就是"相观而善"的原则。

《学记》强调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互相取长补短,在集体的研讨、争鸣、竞争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

否则,如果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脱离集体环境拒绝学友的帮助而闭门造车,必然造成"孤陋而寡闻"的窘态。

但是,择友又必须要慎重,如果与不三不四的人结交,不仅不能达到"相观而善"的目的,反而还会违背师长的教诲,甚至荒废了学业,正所谓"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学记》对中国教育史,也是对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它首次提出了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即善喻的教学原则。

1. 长善救失原则《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在四个方面的缺点或失误,或贪多嚼不烂;或知识面太窄,片面专精;或避重就轻;或浅尝辄止,畏难而退。

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不同所造成的,即"心之莫同也 "。

做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做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工作,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2. 藏息相辅原则《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好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有主攻方向,业余爱好广泛多样,而且使业余爱好有助于正课的学习。

《学记》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