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读—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成文于战国末期。
《学记》全文仅1200多字,但内容却颇为丰富,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它是人类有史以来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以教学论为主的教育专著。
一、关于教育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
《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
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一)关于学制系统与修业年限《学记》通篇论述的主要是大学之道、大学之教、大学之法和大学之礼,但其中也有关于学制系统的描述。
它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层层设立学校的设想。
《学记》指出:“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
”古代二十五户为一“家”(或称“闾”),二十“家”为一“党”,二十五“党”为“术”(遂),实为各级地方行政区划。
《学记》主张从“家”到诸侯国的国都都分设不同级别的学校,从而构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相当完善的学校系统,实施政教合一的管理职能。
这个设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从汉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是根据这个设想去兴办学校教育事业的。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一家专门从事教育事业的服务机构。
其服务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等。
学记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为家长提供可靠的教育咨询和支持,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教育培训和发展。
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重,以个性化教育为特色。
一、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工作的对象和中心。
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同时,学记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秉承让学生快乐成长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健康、轻松的学习环境。
二、以教师为重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业务水平和教育思想的创新对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以教师为重,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发展机会。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
同时,我们也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以个性化教育为特色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个性发展路径。
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以个性化教育为特色,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发展需求和特点的个性化教育服务。
我们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分析,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有效的辅导和指导。
在个性化教育中,我们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其发挥自身的特长,开展个性化的拓展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四、注重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教育环境,家长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
学记的教育思想强调家校合作,在学生教育中积极发挥家长的作用,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
我们与家长保持沟通和协作,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需求,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咨询和支持。
我们还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教育,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
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
本文主要论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
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中公讲师侯婷婷带领大家共同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1.教育的地位《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
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
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晓真理。
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即使在《兑命》上,也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教育。
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1.“善喻”教学法的特点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精心整理)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
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
《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3、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第一,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
第二,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吴宣德1. 《学记》的教学原则继志原则《学记》还提供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
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
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长善救失原则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记》把人在学习上容易犯的毛病归纳为四种:贪多务得、孤陋寡闻、掉以轻心、遇难则退。
这四种毛病,因人而异。
做教师的人如果能了解不同的人的毛病所在,就能够纠正他们的错误。
教的基本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长处,改正他们的弱点。
2. 《学记》关于“大学”实行原则的观点一是“豫”,即在不好的的行为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二是“时”,即能够在人的最佳受教育时间而对他施行教育;三是“孙”,即按照学生的长幼大小实施教学;四是“摩”,即同学之间应当以切磋学问相交往。
《学记》认为,这四者,是教之所以兴盛的原因所在。
但是,如果在不好的行为发生之后才去禁止它,就会相互抵触,难于克服;过了最佳的年龄阶段而去接受教育,就会费时费力而难于成就;不按照长幼大小的顺序而胡乱去教,就会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而不能实现教学目标;独自一个人学,没有朋友相互切磋学问,就会孤陋寡闻;沉溺于狐朋狗友的嬉戏玩耍,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诲;究心于邪僻之事的搜集传播,就会浪费自己的学业。
《学记》认为,这六点,是教之所以衰败的原因所在。
3. 《学记》关于“学”的价值的观点《学记》认为:单纯在立身行事上循规蹈矩,只不过能获得一点点好名声,并不足以得到民众的拥护;能够亲近贤人并能够关怀不在自己统治范围之内的人,虽然能得到民众的拥护,但尚不足以感化他们。
因此,治理国家的人,如果要想感化民众、改变风俗,就必须借助于“学”。
而要求“学”的根本原因,乃在于“人不学,不知道”。
这个“道”,显然是指一种统治策略。
所以古代的圣主贤君在建立国家、治理民众时,都把教人、学道当着头等大事来抓。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
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
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
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

浅谈《学记》教学思想《学记》是公元前475年左右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所著的一部教育经典,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和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记》的教学思想非常重要,其思想内涵丰富深邃,每个端口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记》的教学思想做出一些浅谈。
一、敬天爱人的教育思想《学记》中体现了孔子重视义理、讲究内外修养,教育思想中的重点是敬天爱人。
行善积德,是日车颠倒而顺行于天,人生必须要遵循的道理。
敬人须敬重父母长辈,尊重朋友,处理人际关系时,应秉持以德治人,体谅人的思路。
二、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学记》中不断强调学习的实践性。
“闻启人以行其言”在教育方法中,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学习和生活的融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倡导学生不断反思实践,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拓展思路,丰富日常生活的感受,从而更有效地将学习融入到生活中。
三、强调对道德的培养对于孔子而言,“教育”和“道德”是紧密相连的,同时强调对道德的培养也成为当时教育的核心。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贤人,使其归一孔子的道德思想。
在《学记》中孔子对“人人可为圣人”这一基本理念进行了具体阐述,重视净化心灵,注重修身养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对道德的培养,实现自我超越,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四、注重对智力的培养除了注重对道德的培养,孔子在《学记》中也强调了对智力的培养。
孔子认为,智力的培养应以识人、思所思、着力学习为三个步骤。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通过认识、学习和跟随已成熟的人来掌握知识。
学以致用,应该把所学应用到实践生活中。
五、重视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孔子在《学记》中强调了针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差异来调整教育方式。
以学生个性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更符合每个学生的需要。
父母与鼓励、引导与残酷之间的平衡对于培养年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总之,《学记》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重视道德培养、注重对实践和智力的培养和关注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
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
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
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教师考试:教师必读—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江苏教师考试群: 248628080江苏省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内容一般包括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公共知识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时政及其它综合知识。
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专业只考公共知识部分。
专业知识,即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
面试采取说课、讲课的方式进行。
有的地区只说课,不用讲课;有的地区以讲课为主。
具体考试内容参照各地的人事考试网。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会及时发布中公教育最新研发成果,历年江苏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及真题,及相关复习备考资料,配套练习题等供考生巩固学习,助力广大考生在2014年江苏教师招聘考试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
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
中公教育讲师侯婷婷从《学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等几方面进行剖析。
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1.教育的地位《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
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
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晓真理。
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即使在《兑命》上,也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教育。
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1.“善喻”教学法的特点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为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来的时候给予开导。
《学记》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喻”即启发。
“善喻”即善于启发。
“善喻”教学法包括三个要点:一是“道而弗牵”。
“道”即“导”,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不能牵制束缚学生的思维,拉着他们的鼻子走二是“强而弗抑”。
“强”即鼓励、督促。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以鼓励和督促,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信心。
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我能我行,而不能压抑学生的思维,妨碍发展。
三是“开而弗达”。
“开”即“开端”,指提出问题;“达”即“通达”、“到达”,指问题的结论、答案。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必马上提供答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钻研。
去探究,力求自己解答。
2.“善喻”教学法的核心“善喻”教学法强调“道、强、开”,禁止“牵、抑、达”。
其核心在“道”(导),其目的在“和易以思”,要求在和谐的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这不仅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本质特征。
两手多年来,它一直为教育家们所推崇并付诸实践。
宋朝朱熹很重视“善喻”教学法。
他说:“指引者师之功也。
”又说:“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予始,而正之于终尔。
”朱熹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道”,在于“指引”,而不是“牵引”,这和“道而弗牵”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现在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师应营造和谐氛围,在课堂上当好组织者与指导者,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学记》中教育教学原则1.“豫时孙摩”与“长善救失”《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紧接着,《学记》从反面加以论证。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之所由废也。
” “豫、时、孙、摩”的教育思想包含着四条教育原则。
而一“兴”一“废”,则指出了“豫时孙摩”的极端重要性。
“豫”即“预”。
《学记》谈及对学生教育,应该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
如等到不良行为发生后再制止,就格外费力。
“时”即“及时”。
《学记》认为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教学,便会获得最佳效果。
如错过时机,再勤奋费力,也难以取得成效。
“孙”即“顺”。
“循序渐进”。
要求循序渐进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不能好高骛远。
如“杂施”无序,学生学得夹生,只能事倍功半。
原苏联巴甫洛夫曾经再三告诫青年“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就是这个道理。
“摩”即“观摩”、“切磋”。
主张同学之间相互观摩,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
否则,独学而无友,必将孤陋寡闻,影响进步。
当然,《学记》还认为,交友要慎重,不要因为交友不慎,走上歧途。
“豫时孙摩”四条原则方法,置之当今,可以视为教学指南。
“教之所由兴”,在于它符合教学认知的一般规律。
“教之所由废”,在于它不“豫”违“时”、不“孙”无“摩”。
为使教学更有效地进行,《学记》还提出“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长善”即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
这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教育者的明智、技巧和艺术,就在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特有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志趣,大胆地让每一个人的才能得到尽量的发展。
甚至是在最平庸的、智力发展上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其实是“长善”的最好注脚。
“救失”即补救过失。
《学记》分析了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毛病,总结出了四种类型。
一为“或失则多”,表现为贪多务得,过于庞杂,缺乏专精;二为“或失则寡”,表现为学习单一,知识面过于狭窄;三为“或失则易”,表现为对学习的艰巨性估计不足,浅尝辄止;四为“或失则止”,表现为在学习中畏难退缩而裹足不前,缺乏积极进取的勇气。
这四种类型的缺点与毛瘸,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张三的,有李四的;有“多”的,有“寡”的;有“易”的,有“止”的,正是“心之莫同也”。
作为教师,就得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2.“教学相长”与“藏息相辅”《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还全面论证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指出了教与学是辩证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知识是无穷的。
教学是无止境的。
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学也能助长教,这就是“教学相长”。
现在,“教学相长”仍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提倡,只是语意有所偏重,着重指师生之间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而已。
《学记》又说:“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
” “藏息相辅”的原则要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劳与逸相结合。
学习时要尽心学习,休息时要尽心游乐。
这段话深刻的阐述了“正业”与“居学”——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
《学记》认为,课外若不练习好调弦,课内就完成不了乐教的任务;课外若不练习好声乐歌咏,课内就完成不了诗教的任务;课外若不练习好洒扫应对进退这些日常礼仪,课内就完成不了礼教的任务;课外若不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艺活动,就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
“正业”与“居学”是教育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藏修息游”,虽然只有4字,却全方位地探讨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接受知识与消化知识、学习与游乐、亲师与乐友等诸多关系,同时指出它们是相对的统一体,是整个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是很了不越的立体构建,它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致的。
(四)《学记》中的师生关系论1.“知其心”与“安其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心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
所谓“知其心”,是指以爱心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育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存在四种心理缺点:有的表现为贪多求全,不求甚解;有的表现为知识面狭窄,智力得不到发展;有的表现为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的表现为畏难而退。
这四方面是学生不同心理状态的反映,教师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心之其同”才能做到教之各异.对每个学生做到长其善而救其失。
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差异,学生本身的优劣,才能因材施教,才能补其所知,展其所长,知人才能善教,才能为人师。
正如《学说》所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学记》把“知其心”和“知其美恶”分别看作是教师进行“长善救失”和“博喻”的重要条件,并以此作为教师的重要条件.这是颇有见地的。
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有深浅不同,而且要了解学生资质有高低之分,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差异及每个人天赋上的差异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这样方能为人师,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和谐。
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学生能从教师处有所收获,不能有收获当然很难亲近其师,这里同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