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学记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对当下教学的启示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对当下教学的启示

“ 经验 ”
富语 言 的 积 累 ” “ 积 累 自 己 喜 欢 的 成 语 和 格 言 警
句 ” “ 积 累 习作 素 材 ” , 等 等 。 这 是 因 为 汉 语 文 的 特 点 是 重 在 意 会 ,讲 究 悟 性 的 。 学 习汉 语 文 就 需 要 有 丰 富 的 积 累 ,方 能 体 现 意 蕴 之 美 、 文 辞 之 美 和 音
的 所 获 ,在 “ 博 览 ” 中应 用 、 演 练 ,这 样 自然 也 就 提高了 “ 博 览 ” 的质量 。
以 “ 本” “ 参 ” 兼 顾 的 方 略 ,辩 证 处 理 了 “ 精
读 ”与 “ 博 览 ” 的 关 系 。 这 一 可 贵 的 汉 语 文 教 育 经 验 ,今 天 仍 然 存 活 在 语 文 教 学 的 实 践 之 中 。 如 叶 圣
6 . 善 于 积 累 : 秘 妙 关 乎 多 读 多 写
个 大 冰 山 ,入 了 f l +子 ,随 着 年 龄 增 大 , 它 会 慢 慢 “ 附录 ”
融 化 ,可 就 是 财 富 了 。 ”2 01 1年 版 课 标 的
也正是 提 倡积 累要 “ 从娃 娃 抓起 ” 。
注 重 日积 月 累 ,聚 沙 成 塔 、集 腋 成 裘 ,是 我 国
陶先 生提 出 “ 精 读 、 略 读 ” 理 论 ,并 与 朱 自清 合 著
青 读 指 导 举 隅》 和
《 略 读 指 导 举 隅》 。 在 现 行 的 多
有 其 多读 、 多 写 、 多 记 、 多 背 的 特 殊 意 义 。 小 学 生 记 忆 力 强 , 多 诵 读 、 积 累 ,可 以 终 身 受
体 分 析 了 当 时 课 堂 教 学 存 在 的 问题 :在 教 学 方 式 方 法 的选 择 上 地 “ 呻 其 占毕 ” “ 多 其讯 言 ” ,就 是一 味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

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

本文主要论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

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中公讲师侯婷婷带领大家共同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1.教育的地位《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

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

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晓真理。

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即使在《兑命》上,也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教育。

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1.“善喻”教学法的特点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简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与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

《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

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学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

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

《学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吴宣德1. 《学记》的教学原则继志原则《学记》还提供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

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

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长善救失原则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记》把人在学习上容易犯的毛病归纳为四种:贪多务得、孤陋寡闻、掉以轻心、遇难则退。

这四种毛病,因人而异。

做教师的人如果能了解不同的人的毛病所在,就能够纠正他们的错误。

教的基本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长处,改正他们的弱点。

2. 《学记》关于“大学”实行原则的观点一是“豫”,即在不好的的行为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二是“时”,即能够在人的最佳受教育时间而对他施行教育;三是“孙”,即按照学生的长幼大小实施教学;四是“摩”,即同学之间应当以切磋学问相交往。

《学记》认为,这四者,是教之所以兴盛的原因所在。

但是,如果在不好的行为发生之后才去禁止它,就会相互抵触,难于克服;过了最佳的年龄阶段而去接受教育,就会费时费力而难于成就;不按照长幼大小的顺序而胡乱去教,就会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而不能实现教学目标;独自一个人学,没有朋友相互切磋学问,就会孤陋寡闻;沉溺于狐朋狗友的嬉戏玩耍,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诲;究心于邪僻之事的搜集传播,就会浪费自己的学业。

《学记》认为,这六点,是教之所以衰败的原因所在。

3. 《学记》关于“学”的价值的观点《学记》认为:单纯在立身行事上循规蹈矩,只不过能获得一点点好名声,并不足以得到民众的拥护;能够亲近贤人并能够关怀不在自己统治范围之内的人,虽然能得到民众的拥护,但尚不足以感化他们。

因此,治理国家的人,如果要想感化民众、改变风俗,就必须借助于“学”。

而要求“学”的根本原因,乃在于“人不学,不知道”。

这个“道”,显然是指一种统治策略。

所以古代的圣主贤君在建立国家、治理民众时,都把教人、学道当着头等大事来抓。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

《学记》的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一、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它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餉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王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须发展社会教化,通过社会教育手段,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自觉来实现。

另外,人虽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经过努力学习,就无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王者"的法令。

这就像一块美玉一样,质地虽美,但不经过仔细地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谙此理,他们在建设国家,统治人民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使其优先发展。

《学记》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

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

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

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简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与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

《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

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学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

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

《学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

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总结概括

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总结概括

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总结概括学記是一部古代中国的教育文献,其中蕴含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它的作者是刘向,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总结了古代教育的实践和经验,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教育观点和原则。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和概括。

首先,学记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刘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使其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人格的培养和道德修养。

在他看来,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学记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和过程。

刘向认为,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的,即根据学生的才能和兴趣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

他主张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潜能,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他们的能力和兴趣。

此外,他还提倡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以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三,学记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刘向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以示范给学生,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在学记中,刘向还提出了“小学解蔽”和“曲谟范”等具体的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

最后,学记还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刘向认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他提出了“养尊”和“废寝食”等原则,强调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他还提醒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品德,使他们能够从小就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学记是一部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文献,它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原则。

其中,它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的方法和过程,教师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和原则对于现代教育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它们提醒我们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家庭的作用,以及重视德育和智育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教育思想的解读《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

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练,非常深刻。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二、《学记》教育思想解读《学记》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结,其精华在于它概括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学论。

《学记》的教学论思想,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应积极思考,自觉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教育教学原则1. 教学相长。

《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段话概括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施教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它发挥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

2. 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以示尊师之礼。

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3. 藏息相辅。

“藏息相辅”原则,也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课外练习是正课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又可使学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感受到教师、同学的可亲可爱,最后达到虽离开师友而信仰不移的目的。

这一经验也是十分可贵的。

《学记》还认为,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

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

4.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规律,包含四条原则。

“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否则,待到不良行为发生后再去纠正,则“扞格而不胜”,即遭遇抵触而难有成效;“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

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不凌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否则,“杂施而不孙”,学生将苦不堪言;“摩”指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但观摩一定要是正面示范,否则,效果恰得其反。

从正反两面的对照分析,大大了加强论证的力度。

5.启发诱导。

如何启发诱导?《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道而弗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

二是“强而弗抑。

”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

三是“开而弗达。

”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

就是说,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明了。

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要督促勉励,又不强制压抑;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去走,不应拖着学生,压抑学生,更不要代替学生走路。

这就是“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学记》还论述了贯彻这个原则的好处:“道而弗牵则和,”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强而弗抑则易,”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生就有勇气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顺利地进行教学。

“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力。

总之,只有做了“道”、“强”、“开”的工作,才能达到“和”、“易”、“思”的要求。

《学记》在启发教学上不仅发挥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而且还提出,不是等待而是要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张。

这些宝贵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6.长善救失。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或贪多务得,或片面狭窄;或把学习看得很容易而浮皮潦草,或把学习看得很难而止步不前。

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措施。

清代学者王夫之认为,如果教法得当,这些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多则知识渊博,寡则精深专一,易则充满信心,止则认真对待。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学记》可贵之处不只是在于概括地指出了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这四种缺点,更主要的是它进一步揭示了产生四种缺点的原因,提出了积极的辩证的教学方法。

《学记》说:“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的情况也不相同。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

另一面,对学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因素。

(二)教学方法《学记》对教学习方法的论述,一般是结合教学原则来谈的。

现归纳为讲解、问答、练习和类比四种方法:1、讲解法教学离不开讲解,讲得好坏,除了正确地掌握内容以外,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严密地组织教材。

因此,《学记》向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约而达”。

就是说教师讲课要扼要,将主要意思充分表达出来,不要罗嗦,更不要含糊不清,做到简洁透彻、少而精。

第二,“微而臧”。

教师讲解要有重点,既要扼要,又要精辟;既要把教材的精华讲出来,又不要平铺直叙,平均使用力量。

要做到“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吕氏春秋》)第三,“罕譬而喻”。

意思是举例不在多,却很能说明问题。

教学少不了举例,“举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要是例子典型,有代表性,用得恰到好处,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开导阻塞,启发思维。

“例不在多而在精”。

“例子多了,就会喧宾夺主,淹没论点,学生只注意事例,不注意理论了”,就不能起到“喻”的作用。

有的教师只管抽象说教,不“举事以类义”;有的教师举例不当,事例不能说明问题;有的教师用例太多,淹没了论点;有的教师举例过滥,使人眼花缭乱。

……这种种不良作法,都可以从“罕譬而喻”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2、问答法这个问题,《学记》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首先,如何提问。

《学记》认为提问应由易到难,从容易的问题入手,易的决解了,难的也就容易解决。

它认为一个善问的人应当像匠人攻伐坚木那样,“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当然,也不排斥在某种情况下,有时是需要单刀直入,提问难点的。

但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为宜。

其次,如何回答问题。

《学记》指出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回答学生提的问题,要大小得当。

如果学生问的问题小而浅,教师就不要小题大作,旁征博引。

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大而深,教师就要深入地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回答。

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一样,大小适宜。

做到“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二是要求从容问答。

提问题要从容,回答问题也要从容,这样才能把道理说透。

好象撞钟一样,只有从容地撞,才能“尽其声”。

“待儿从容,然后尽其声”。

这个生动形象而贴切的例子,对教学工作有深刻的意义。

3、练习法什么是练习法?《学记》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和阐述,只是举了“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三个例子,作出结论说:“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优秀的冶金工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皮子镶嵌成衣(知道怎么成“形”);优秀的弓匠的儿个,一定先学会用柳条编织成箕(知道竹木之“性”);小马学驾车与我们习见的情况相反,它是跟在车子后面的(知其所由)。

人们懂得这三层道理,就懂得怎样治学了。

从上述的三个比方中,可以分析出两层意思:一是在练习法中,范例是很重要的。

“良冶”、“良弓”、“大马”就是起耳濡目染的示范作用。

二是练习应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基础入手,养成习惯。

所以良冶之子先学为裘,良弓之子先学为箕,小马先学跟车,就是这个道理。

正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4、类比法《学记》还主张教学中多运用“比物丑类”,用同类事物相比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这样不仅由此及彼,因理推论,巩固消化运用已学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扩展知识,猎取知识,发展能力。

《学记》对教学方法的论述,不仅体现了上述教学原则的精神,而且处处都贯彻了启发诱导的指导思想,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作法,这是非常可贵的,我们应该善于吸取并付诸实践。

三、《学记》批评当时教学的五大弊端及其不良后果《学记》主要是从正面论述了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

除此之外,还结合实际,从反面批评了当时教学的缺点及其不良后果,增强了正面论述的说服力。

这里引用《学记》批评当时教学弊端的一段原文,其见解是十分精辟而中肯的。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这段话,很生动地指出了当时教学的五大弊端及其不良后果。

一曰“呻其占毕”。

教师只顾朗读课文,不求学生理解其意义。

二曰“多其讯言”。

教师一味注入灌输,不考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曰“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

就是教学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和消化理解。

四曰“使人不由其诚”。

教学不从学生的志趣出发,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五曰“教人不尽其材”。

教师没有因材施教,就不能发展学生各人的才能,埋没人才。

由于这五大弊端,所以教学的效果与人的愿望相反,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