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模板

合集下载

《伤仲永》教学设计五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五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五篇《伤仲永》教学设计1一、自主、探究真正有效地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结合课标,我校从20xx年进行课程改革,以导学案为载体,小组合作为形式,三步五环节为课堂模式,因而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准和学习阅历,循循善诱,在课堂上鼓舞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目标指向明确,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同时也决不偏离语文,在设计导学案时,就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整理有关“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

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既拓展了课堂空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导入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附一]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慧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慧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略)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

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慧,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生:很危险。

(大家笑)师笑着问:为什么啊?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慧,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仔细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

(同学鼓掌表示认同)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汇编5篇)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汇编5篇)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汇编5篇)作为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老师,常常需要撰写教学设计,这对我们科学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是特别有益的。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伤仲永课文教学设计第1篇这篇文章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同学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可引导同学自身读懂。

评论部分稍难,要重点引导同学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变更,我们应当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评论。

虽然没有这一段的评论,同学读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些。

由于不但就事情自身加以评说,而且还引发开去,说明贤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况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的一般人呢?这其实也就是在告诫我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可以让同学就方仲永这个故事自身谈自身的想法,只要谈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1、积累紧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客人、环谒、泯然”等,把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学问,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

课文肯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4、生借助工具书,能自身释义、翻译,培育同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本领。

5、要捉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料子与观点的关系,理解的思想观点。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6、注意本文详略恰当的写法,琢磨精当的语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更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同学认得人的学问才略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培养人才方面起决议作用这一道理。

1、讨论法: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同学参加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看法,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2、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2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干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创造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伤仲永》教学设计1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隶扳谒称泯耶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含义:父异焉书诗立就邑人奇之宾客其父或以钱币利其然环谒泯然受于天固众人伤仲永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①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②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

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教案》。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伤仲永》教案(优秀11篇)

《伤仲永》教案(优秀11篇)

《伤仲永》教案(优秀11篇)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同学: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教师:指导同学准备课堂争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课文导入什么是天才?怎样才干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考虑这些问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材的格言,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等。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洁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同学提问,教师答疑。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京口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同学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问题组]a、全文可分为几局部,规范是什么?b、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c、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d、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3、朗读背诵。

(教师指导)巩固训练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争辩。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争辩。

公开课教案:巩固旧知精读研讨引导同学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组]1、课文的两局部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局部?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3、叙事局部有祥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干初露写的这样详细?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明确]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局部是叙事,第二局部是说理。

两局部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重点在第二局部的议论。

2、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伤仲永》经典教学设计(精选6篇)

《伤仲永》经典教学设计(精选6篇)

《伤仲永》经典教学设计《伤仲永》经典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经典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仲永》经典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

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不作特别设计,随意一些,但要让学生感觉自然贴切。

二、作者介绍展示学生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三、朗读课文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四、积累实词常用的总结规律,生僻的辨析清楚。

五、复述分析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六、深化理解就方仲永的悲剧,谈自己的想法。

见仁见智不束缚学生,巧妙引导,不着痕迹。

七、小结本课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

伤仲永教案优秀9篇

伤仲永教案优秀9篇

伤仲永教案优秀9篇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了后,要说出这个小故事是从哪个成语里讲出来的,也可以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

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

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

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

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1 学生:江郎才尽。

教师:对!(教师板书“江郎才尽”4个字)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

(教师板书“方郎才尽”4个字)二、解题: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学生看课后注解①,回答:悲伤,为?惋惜教师问:作者为谁惋惜?为什么惋惜?学生答:为方仲永惋惜,为他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惋惜。

(教师板书:神童----普通人)三、作者介绍:(打出课件)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曾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

卒谥文。

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四、读准字音:(打出课件)lìpān yè yì隶扳环谒邑gài chèn yānmǐn丐称焉泯五、理解一字多义:(打出课件)忽啼求之:它,指书写工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余闻之也久:这件事。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伤仲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掌握文章大意。

2.感受课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叙述特点。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察、品味课文精当、朴实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和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和翻译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

3.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掌握有关字词的读音或意思,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二)教学难点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生(齐读):语文大讲堂,家家展风采,有你有我更精彩。

(老师将此内容提前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出示给学生。

)师:同学们,今天的语文大讲堂节目,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板书标题)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老师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四个“代表队”。

每联在一起的两小组作为一个“代表队”。

并在课前准备“黄队”、“红队”、“绿队”和“蓝队”四个标志牌,将其分别放在各“代表队”前面。

同时把黑板平分四等份,从左至右分别写上这4个“代表队”名称。

然后公布平分细则。

即实行积分制,每一关总分以10分记,纪律好加2分,否则扣2分。

在有限的时间内内容答对、读准确、翻译正确的给满分。

同时教师宣布自己为主持人兼评委,记分由学生记。

二、课堂教学五步曲——(一)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一关:过生字词关。

规则: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完黑板上的生字词,同队人发现错误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改对将不扣分,改错照常扣分,是多音字的要注完其余的音,否则不能给满分,如其他队无人回答别队可抢答。

师:要求每位同学把课本注释中的注音放回原文,并在文中找出不易理解的字词句。

伤仲永备课 伤仲永教案模板

伤仲永备课 伤仲永教案模板

伤仲永备课伤仲永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分析文章结构,领会作者观点。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3.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的识记和运用。

2.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3.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观点。

四、教学准备1.课文《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2.相关教学课件或黑板。

3.学生作业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论古代孝道文化,激发学生对古代孝子的敬仰之情。

2.介绍《伤仲永》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结构,领会作者观点。

3.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发散思维。

(二)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对答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

(三)拓展延伸1.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伤仲永》背后的历史故事。

2.学生分享自己的查阅成果,互相交流。

第三课时(一)课堂小结2.学生回顾所学,巩固记忆。

(二)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课外拓展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提高人文素养。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是否有所提高。

3.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是否深入。

4.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2.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程度。

3.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4.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伤仲永》的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人物的经历变化。

3、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4、感悟文章内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探究仲永悲剧原因。

5、了解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发表自己一定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少年多才俊,英雄出少年。

聪明机智如司马光,当机立断砸缸救人;才思过人如谢道韫,吟诵“未若柳絮因风起”。

无论司马光、谢道韫,还是曹冲、陈元方,他们在小时候就很聪明,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那么,如果他们因此而自傲,以后不再学习,那么结果会怎样?
生:他们的才能、天赋慢慢会消失,只能沦为平凡人,甚至可能会更糟。

【注:学生的回答皆为教师预设的回答情境。


师:为什么?
生:【自由作答】
师:可以用爱因斯坦的话加以解释——“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一个人的成功都必须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来取得。

师: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仲永是怎样从一个天才变为平常人的。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荆公,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PPT展示】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文两次,要求如下【PPT展示】:一读全文,梳理字词,注意停顿;二读全文,结合注释,尝试复述。

现在开始朗读。

生朗读,教师巡堂。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将本文内容复述一遍。

生复述。

师:这位同学复述得如何?请同学稍加点评。

1-2位学生点评。

师:通过几位同学的帮助,我们更了解了本文的内容;在这个故事中,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课文中各有什么依据?请同学们两人合作,加以思考讨论。

生:第一阶段是方仲永小时候写诗的卓越天赋。

师:从何得知?
生:“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师:你能将它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吗?
生: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生:我做补充,“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说从此之后指着一个物体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完成。

生:通过“即”“立”可以看出他写诗的速度快,极有天赋。

生:另外方仲永是“未尝识书具”,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却能有如此天赋,实在是神童。

师:同学们都概括分析得很好,那么接下来的阶段是?
生:第二阶段是方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从何得知?
生:“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已经不能与之前所听说的水平相当了。

师:作者此时的内心没有通过文字表述出来,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揣摩到,是怎样的感受?生:作者内心是失望的,因为他“闻之也久”,听说方仲永有此天赋也很久了,想必是很想见见本人,一睹风采的,想不到水平大不如前。

师:那么,方仲永他最后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阶段?
生:方仲永十九二十岁的时候,已经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通过“泯然众人矣”可知。

师:如何理解“泯然众人矣”?
生:原有的才能完全消失了,如同常人了。

师:如果老师将舅舅的话删去一个字,成为“泯然众人”,意思完全不受影响,是否可以?生:不可以,“矣”去掉使情感发生的变化,不能更好地表现出舅舅对方仲永这一变化的失望与哀伤。

师:一个字,其实可以蕴含丰富的情感。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可配以适当的动作,比如摇头。


师小结:十二三岁时他已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之际已“泯然众人矣”,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标题中已全部流露出来了,“伤仲永”的“伤”,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失望,更是从内心透露出的哀伤与叹息。

四、思考探究
师:鲁迅说,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方仲永的身上,不正演绎着一场悲剧吗。

那么,我们不禁也会想:造成仲永这一悲剧的因素是什么呢?文中有没有相应的提示?
生: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即他父亲不让方仲永接受学习。

师:为什么“不使学”?
生:因为“父利其然也”,他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

师:哪一句话具体表现了他父亲的行为?
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说他每天带着仲永在乡人之中四处拜访。

师:由此可见,仲永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生:只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目光,缺乏远见的愚昧的人。

【此中可辅加朗读】
师:有无补充?
生:第三段说他“受于人者不至也”,也就是说他没有接受后天的学习。

师:文中是给予我们这样明显的提示了,因为父亲这一因素导致没有接受后天学习。

然而造成仲永的悲剧因素只仅仅是这样吗?【此时如果学生表现出茫然的话,教师可引出《孙权劝学》中吕蒙的故事加以暗示。

吴下阿蒙最终让人刮目相看,一则有孙权这样一位善劝的君王语重心长的告诫、鼓励;二则他自己最终也能主动刻苦学习;三则鲁肃给予了真诚的评价。


生:还有方仲永个人的问题。

他十二三岁了,但是却没有提出过要学习;到了二十岁,更是一个成人了,有意识有能力了却依旧没有主动去学习。

生:社会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当时的人因为仲永有天赋,才“稍稍宾客其父”,有人“以钱币乞之”,是带着很功利性的目的的。

再加上仲永一家“世隶耕”,算是淳朴之民,被乡人这一熏染就更加目光短浅了。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渐渐明白,仲永的悲剧既是他父亲导致的,也是他自己造成的,同时这个社会风气也助长了悲剧的产生。

五、理解感悟
师:故事到此是结束了,然而许多思考却远未结束,方仲永的悲
剧让我想到了许多,请以“由仲永的悲剧想到……”为开头,稍作思考,即席发表你的感想。

生自由发言。

师:吕蒙的飞跃性长进我们昨天刚领略,而神童方仲永的悲剧,无形中与他形成了一种对比,对比中更是一种讽刺也是反思。

开卷有益,是对天底下所有人的一个忠告,不管你天资是高还是低;开卷有益,也不能仅仅只是个忠告,更需付诸行动。

让我们诚挚地朗诵出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PPT展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也让我们谨记这么一句谚语【板书】:活到老,学到老!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文本深入学习,细细探究文中的字词句。

五、作业布置
1、熟读全文,识记注释。

2、以“当仲永遇上吕蒙”为题,适当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