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体会

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学科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更直观更便捷的去理解课程的重难点和易混点。融合应该以实现所教课程的重难点为目标,以突出学习内容的主体结构为中心,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直观,使得学科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下面,将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中的一些优势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在教学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进行设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的思维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变抽象为直观具体,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的优势在于能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提供直观生动的flash图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重难点的兴趣。

3.获取网络信息,扩大课堂信息量。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老师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有目的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并把这些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和信息资源,师生、生生之间开展讨论,并通过对资源收集再利用,再发现知识。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需要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素养

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的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教学。

1.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索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充分体现出来。教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支持认知过程,激发探索兴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理解学生的具体观点和意见。

2.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软硬件操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熟练操作一定的硬件和软件,并运用到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的能力。在信息技术参与的学习环境中,强调知识的获取,并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与同伴或者其他人进行交流,并对知识进行再加工,解决问题。总之,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已,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作为一手教手段而不是教学过程的最终解决问题的所在。着重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求知欲,从而达到全员提高进步的教学目的。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要闻】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 【回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格局”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词语。 军民融合是中国国家战略,目前理论研究与政策解读多,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发展布局,尚处于“开发区模式”,且“各自为政”,此模式可能极大浪费资源。此内容可以让各地、各行业在军民融合的大格局中找到定位,作为十四五规划参考,以促进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自古以来,“犁”与“剑”就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凭仗——依靠犁得以生存,凭借剑方能自卫。很多情况下,“犁”与“剑”又是一对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历史上,能有效化解二者矛盾的国家,往往能较好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数十年来,庞大的军事开支非但没有将美国拖垮,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其霸权地位,其奥秘之一就是通过军民融合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 “犁”体现于经济。 “剑”体现于军事。

明朝的灭亡:清八旗军总兵力才17万,面对李自成百万起义军,明朝数百万正规军,上亿汉人,竟斩关夺将,一路凯歌……翻开中国的历史,强盛的中国是一个人们朝圣的中国,是一个用路与世界紧密连接的中国。路是一个国家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开放、富裕与强盛象征。其中最为盛名的路是中国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中央王朝与周边地区并延伸到更远地区的贸易通道的称谓。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客观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贸易对象、贸易内容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外输出的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西方进口中国奢侈品)等为大宗,相延成习,以“丝绸之路”命之。 中国对陆空的认识,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走向强盛。后对海空的认识,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也一度强大。现在人类进入到了网络空间时代和未知的太空时代,中国需积极开辟“网上丝绸之路”和“天上丝绸之路”。丝路战略是历史的选择,也成为中国强盛的现实需要。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

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

职业教育院校的产教深度融合各项机制改革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d7417059.html, 职业教育院校的产教深度融合各项机制改革思考 作者:夏继伟王伟丽 来源:《赢未来》2017年第03期 摘要:职业教育也可被称为就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其最主要的核心。在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背景下,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但从职业教育实践维度操作层面分析,产教融合方需与各项机制结合进行改革,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稳步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各项机制;改革 前言 对于现代职业教育院校来说,采用产教融合模式,进一成推进校企合作力度,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技术人才成为了发展的主要目标。所谓的融合主要是指代把两种或者多于两种的事物通过相关的机制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产教深度融合作为核心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和企业深入融合发展的一个过程,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依然需要与众多相关机制(法规保障、激励补偿、统筹督导、多元配置、质量评估机制)相互结合。以下为产教深度融合各项机制详细分析。 一、产教深度融合法规保障机制 首先,在修订《职业教育法》过程当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职业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对各相关主体的职责进行明确。充分意識到产教融合就业教育的主要核心,对与其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完善,制定出关于违法行为的各种处罚措施。其次,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于行业指导以及政府引导的基础之上,促使学校和企业达成共识,共同承担,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不断增强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推行具有显著特色的董事会以及理事会,并采取职业经理人制度,促使校长朝着职业化之路方向发展,全面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最后,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以及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行业协会对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做出明文规定,在处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过程中需要做到备案、遵守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对于就业准入制度,国家需要出台细则进行确立,对于用人行为依法做出规范,确保职业教育和劳动就业二者相互结合。 二、产教深度融合激励补偿机制 在产教深度融合激励补偿机制方面,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着手开展:(1)从整体宏观角度: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国家除了要不断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经济技术人才的需求,还应该要尽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职业教育的各种需求,促使入学以及就业两大难题得到合理的解决,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还可促进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包头稀土研究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包头稀土研究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作者:暂无 来源:《稀土信息》 2018年第7期 包头稀土研究院从建院初期就肩负着稀土及其功能材料服务我国国防军工建设的使命。早期研制的稀土及其合金广泛应用于坦克、火炮、弹体、舰艇、军机零部件等领域,基本满足 了军工的需求。1969年开始又逐步扩大了稀土功能材料的研究范围,其中包括稀土永磁材料系 列(1:5型稀土钴永磁材料、2:17型稀土钴永磁材料、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稀土电热材 料系列、稀土贮氢材料系列、稀土阴极发射材料系列、稀土发光材料、稀土电光源材料以及稀 土钢和含铌钢等,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包头稀土研究院下属的蒙稀磁业公司作为主要军工产品配套单位,多年来一直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提供大量优质的钐钴磁钢和器件,受到用户的广泛好评。产品也由 过去的钐钴轴向环、钐钴辐射环扩展到径向环、多级拼接环、异型件、磁瓦等,同时已经开始 向军工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在满足我国国防需求的同时,蒙稀公司积极开发民 用市场,近三年销售额为2000余万元,产品主要应用在石油电机、高精尖仪器仪表、电子信息等领域。 近年来,为加快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步伐,包头稀土研究院苦练内功,全面改造企业生 产线,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员工的综合素质,实现产品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充分满足我国军工行业快速发展对钐钴磁性材料的广泛需求。其次,在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和联系的同时,寻求广泛合作,通过走访交流,详细了解用户 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另外,强化分工与协作也是近年来工作的重点,包头稀土研究院专注钐 钴磁钢毛坯的生产,将机械加工交给加工技术水平高、有资质的公司,保证最终产品让用户满意。 包头稀土研究院力求为包头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军民融合工作作出更大贡献,近年 来大力加强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合作,在军工民品配套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合作研发。“十二五”期间,包头稀土研究院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合作承担了国防科工局下达民口配套项目 1项,包头稀土院完成了设计方案的确定、图纸设计、所需材料的选择与制定,完成各部件的 加工制造,初步研制出了所需产品。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承担了国防科工局下达民口配套 项目1项,包头稀土研究院负责项目总体方案设计、工艺放大、工程化和产品交付,产品性能 满足配套要求。通过合作开发交流,不但促进了本单位相关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扩大了包 头稀土研究院在军工领域的影响力,积累了军民合作融合式发展的经验。 “十三五”期间,包头稀土研究院计划在钐钴永磁材料、磁致伸缩材料、高超声速风 洞加热器用电热材料、高温电解制氢隔板、低温储氢合金及镍氢电池、磁制冷技术、核工业、 热障涂层陶瓷靶材、稀土基复合氧化物耐蚀陶瓷材料、稀土改性铝锂合金材料、镁锂超轻合金 材料、非晶材料及传感器、高强度耐热稀土镁合金、高温合金、稀土助剂等领域继续与国内知 名机构寻求合作,在军品、民品方面都取得突破,为内蒙古自治区军民融合合作发展做出积极 贡献。 如今,包头稀土研究院的军民工作已驶入自己的“快车道”,在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 今天,包头稀土研究院力求科技开发与军民融合齐步走,在为稀土行业和稀土产业的发展贡献 科技力量和人才资源的同时也在军民融合工作上努力前行,争取更大的突破。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

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

产教融合服务简介

产教融合服务简介 【服务使命: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致力于在教育与产业之间搭建起一个资源交换的桥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服务价值: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引入创新技术的教学资源:将产业资源(工具、工程方法、实战案例等等)转化植入到教育体系中,提升院校应用技术人才教育的创新性、实战性。 提升教育效力的职业资格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一套完整的面向职业资格模型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推动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提升院校应用技术人才教育的效力和效率。 产教互动服务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提供多种形式的产教互动服务,包括应用技术师资培训、职业资格模型分析、职业资格分析信息服务、就业信息推动服务等等。 【专业资源:创新应用技术资源】 我们基于一致的、开放的标准,实现创新应用技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为院系专业建设提供最新的、产业性资源支持,典型资源介绍如下: Unity3D教育服务资源:为Unity相关专业建设提供Unity基础教育资源、Unity 微案例训练资源、Unity3D的游戏以及严肃游戏资源项目实战资源、Untiy厂商培

训及评测中心授权、Unity工具。 BIM 云室内教育服务资源:为BIM云室内专业建设提供云室内基础教育子、云室内微技能训练资源、云室内各式家装设计训练资源、在线家具商城微项目合作资源、Autodesk云室内设计工具、Autodesk教育合作伙伴授权等等。 BIM建模教育服务资源:为BIM专业建设提供Autodesk BIM建模工具、BIM 建模教育资源、BIM细分领域微案例训练资源、BIM应用实战案例资源、BIM应用厂商合作伙伴授权等等。 3D打印实验室教育服务资源:为3D打印教育领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3D建模工具、3D打印设备及原材料、3D打印基础教育资源、3D打印建模微案例训练资源、3D模型实战资源等等。 跨平台移动互联网开发教育资源: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时代,移动开发能力是核心支柱能力之一。通过HTML5以及跨平台支撑引擎,实现IOS/Andriod平台的一站式开发。提供跨平台支撑引擎、跨平台开发调试工具、HTML基础教育资源、HTML5微案例训练资源、跨平台移动应用微案例训练资源、移动应用项目实战教育资源等等。 互联网云服务开发教育资源: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时代,云服务开发能力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支柱能力,云服务架构、大数据处理在互联网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地位。提供Java基础教育资源、经典软件工程微案例资源、云架构工程项目教育教育资源、大数据(包括hadoop)工程项目教育资源。 【服务解决方案:职业资格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在产教融合领域中提供创新的服务能力,具有职业资格驱动特征、教育信息化融合特征、产教融合互动特征。 (一)职业资格驱动服务模型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1)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当今,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课件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

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探索

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探索 [摘要]:依托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根据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所需岗位技能,探索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建有:智能制造基础性实训室、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室、柔性制造单元实训室、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室、智能制造名师工作室、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创客教育中心。构建了“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 [关键词]: 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前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业强国梦。随着“制造业强国梦”的提出,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已经悄然来临。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重要的模具工业基地。“十二五”期间,无锡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 化、高端化为引领,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2015年8月,无锡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要把无锡打造成“国内一流制造业强市”。在“中国制造2025”新的形势下,不仅要求我院高职教育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要能将我院和新吴区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对我院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建设能与之相匹配的集“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 1.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定位 坚持“立足高新区、依托高新区、融入高新区、服务高新区”的办学宗旨,积极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行动,彰显“双元培养、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围绕无锡高新区建设“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的总体目标,依托无锡高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智能化方向发展,基于德商会双元制培训中心,构建“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通过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机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投入机器人先进技术与设备,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开发智能制造实训能力体系与实训课程项目,构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协同研发纵横向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课题,移植企业技术服务平台,着力开展“四技服务”;引入创客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由点及面,促进课堂改革;实现“四合作、五对接”,保障“技术、设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三个同步发展。力争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公共开放型实训平台,在高职院校中具有引领与示范效应。 2.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2.1 智能制造基础性实训室 与工业机器人基础应用开发型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基础性实训室。按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教学要求和实训基地建设要求,建设场地200M2,建有工业机器人多功能基础教学工作站、工业机器人多工

信息技术与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为初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了广阔的空间,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的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教学的彻底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一、课程整合思想概述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理论针对学样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相整合,就是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出发,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点。 ①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② 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坚定实施的七大发展战略之一,明确要求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近日,发展改革委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司有关负责人就发展改革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情况做出如下解读。 军民融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九大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支撑国家由大向强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走向强盛过程中,面对多方位的制约因素和阻力,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既需要国防实力有大的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提供坚强保障,也需要切实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提高物质产品与社会服务的总体供给水平。

第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赢得国家战略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变革加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系越来越紧密,必须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争取主动、实现超越的战略途径,全方位整合国家力量,加快军民协同创新发展。 第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健全党领导下的统筹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制度管理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封闭的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推动跨军地、跨部门、跨领域的各类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第四,军民融合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支撑。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基础。强军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等一系列基础保障。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发展改革系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使命任务十分艰巨。要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加强统筹谋划,在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上下功夫,在打造军民融合龙头工程和精品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上下功夫。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经验1: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让丰富的其它多学科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使我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走出一条新路子 讲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一般都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学科,去整合、服务其它学科,可以反过来用,让其它学科知识来整合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来学。举一个例子:在学习DreamWeaver网页制作的教学中,我们以探索“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真实来源为主题,制作一个成语学习网站。对这个成语的一般解释,是指廉颇背上背着荆棘去请罪,但现在有一些新的解释,不是这样,而是手抱着荆棘。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马上去搜索、查询、咨询老师、讨论,想得到合理解释,最后以“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拓展出非常多的成语典故、历史事实、古文字知识等等,还有同学用Flash或Photoshop软件模拟这个成语的场景,效果非常好。网页内涵丰富,关键是把语文、历史等知识融入到网页、图片处理的学习中,学生至始至终兴趣高,创作热情高涨,作品成果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感受到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的“甜头”。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融合进其它学科知识,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学生有成就感,提升了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得到了品味提升和内涵的丰富。

经验2:我校在开展中小学班级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机器人教育、3D设计与打印尝试学科的融合,取得很好的研究效果 我校在开展的《基于创新课程实验室的中小学创新教育研究》实践中,我们坚持班级全体学生参与,把“能力风暴”机器人作为班级创新课程的主要教学、操作设备。同时配置了乐高机器人、智慧天下机器人、纳英特机器人。让学生了解不同品牌的机器人设备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对比、求异,让学生思维发散开去,“深度”动起手来,本学期,在给学生讲授基本搭建、基本传动的知识时,我们邀请物理老师进入课堂,给学生分析力的关系与原理,搭建的优化设计等知识,让学生把每个问题尽量弄清楚,搞透彻。物理与机器人的融合,使我们的创新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丰富了创新课程内容,学生轻松掌握关键的、难点知识。在今年机器人比赛中我们取得多个特等、一等奖,这就是机器人教育走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最好体现。 我们购置了3D打印机,给学生介绍关于3D打印技术,学习建模软件,设计一些简单的作品,我们邀请了学校美术教师参与,与信息技术老师配合,在作品的设计与创意上共同配合,然后打印出来,感受整个过程,学生自始至终充满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设计思维,锻炼了动手能力。这就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产生出美的作品的过程。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实现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目的是要打破“军”与“民”单边发展、从各自利益出发、相对独立运行的格局,实现“军”与“民”协调发展、互利共赢、双向一体运行的双边格局,真正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融为一体。 全面规划,顶层布局。实现军民融合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的转变,目的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为增强国家战略潜力和国防实力提供保障。有效推进这一战略举措,必须从牵引机制及制约双边格局构建的关键环节入手,进行整体规划、顶层布局。着眼发挥整体核心功能,构建在中央直接领导下的由军地双方共同参与的顶层组织领导机构,着重在管理体系、创新体系、人才体系、保障体系、信息体系、咨询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 制度先行,衔接配套。军民融合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将打破长期以来单边格局形成的固有状态。可以想见,在新的双边格局取代原有的利益格局、独立运行格局、自我封闭格局过程中,各种失衡状态、无序运行、阻力障碍都将显现出来,矛盾和问题将此起彼伏。因此,需要在构建双边格局的同时进行行为规范,确保在转变中按规则行事、依照准则推进、遵循规程深入。为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制度先

行,着重解决各体系间的制度盲区、交叉重叠、操作性差和各体系内部的制度衔接等问题,做到军民融合处处有遵循、时时有规范。 实现由系统格局向体系格局转变 军民融合作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大领域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由诸多系统构成,军民融合实现由系统格局向体系格局转变,就是将目前诸多仍处于相对独立、分散实施、各自为政的系统,纳入到军民融合这个体系格局之中,实现各个系统的整体联动、一体运行、协调发展、步调一致。 系统运行,体系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当前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经济与国防建设的有机统一,实现各领域间的跨界发展,实现各系统的优势互补,迫切要求军民融合必须实现从系统运行格局向体系管理格局过渡。既要在宏观上把军队、政府和企业的军民融合资源纳入同一个管理体系内,又必须能够实现经济与军事、军工与民企、人才使用与培养等在中观和微观上的体系互动。这一格局的构建必须自上而下没有断层,确保军民融合各系统之间、各领域之间、各要素之间都统一在体系管理格局内。 纵横贯通,统一筹划。当前,社会经济与军事发展已近乎一对孪生兄弟,形影相随、密不可分、彼此相依。特别是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经

心得体会: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之思(最新)

心得体会: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之思(最新) 产教深度融合是在现有融合基础上的一种深化和升华,是关系更为紧密、程度更为加深、境界更为提升、效度更为显著的一种融合。这样的融合其维度和逻辑路径不外以下几点。 一、精神层面:产教理念融合。产教深度融合需要以下理念引领。一是跨界整合理念。产教融合是跨产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之界的一种存在,它需要跨界整合理论的指导,这样的深度融合才是合目的、合规律、合发展性的融合,才是有灵魂、有底蕴的自觉融合。二是利他惠人理念。利益逻辑是产教深度融合绕不过去的“坎”,是决定融合的深浅和成败的关键。合作只有在“相互满足对方需要”“利他惠人”的理念指导和践行中才能得以推进和深化,才能真正实现深度融合。 二、高端层面:产教文化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有层次的。有研究者认为:初级合作是物质的互惠,中级合作是机制的互动,高级合作则是文化的互渗。第一层级是撮合,第二层级是结合,第三层级才是深度融合、高层级的整合。再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过程看,它是一个始于做法、成于制度、终于文化的过程。做法是经验

层面的,制度是机制层面的,文化才是合作的高端境界。产教融合只有升华到文化育人层面,实现两种文化上的逻辑兼容,才是真正实现了深度融合。 三、方法层面:产教机制融合。产教融合机制,即保证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目标实现的活动规则、运行安排和方式方法,在产教深度融合中不可或缺。这样的机制是多元的,比如融合的组织机制、对话机制、育人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评价机制等。 从国务院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可以凝练出深化融合的机制,如统筹融合机制、“四链衔接”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等。统筹融合机制,包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布局,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统筹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统筹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等方面。“四链衔接”机制,指的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其中教育链、人才链属于教育侧、供给侧,产业链、创新链属于产业侧、需求侧,要求通过供给侧教育培养人才,更好地支撑需求侧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利益共享机制,是产教深度融合最深刻、最稳定的机制。在融合过程中,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获得和收益,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的各自诉求,这样才能达成合作多赢,维系和深化产教融合。 四、实践层面:产教创新融合。产教深度融合要体现在落地遂行、实践创新上。当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着不少问题,深度融合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创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汇总).doc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当前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认真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在规律,推动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 一、军民深度融合以高新武器装备保障为重点,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 以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装备,深刻改变着战斗力生成要素的内涵,并已成为现代作战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国家都加紧推进军事转型,加强高新武器装备研发,竭力抢占军事竞争的制高点。2012年1月5日美国出台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优先任务》防务战略指针。该文件强调:“美军将选择利用高技术而不是军队规模来维持其优势”。未来美国将加强对高技术、高性能武器装备的研发投入,主要包括无人机、隐形轰炸机、隐形远程巡航导弹及侦察、通信、指挥、监控系统和网络战武器等领域。但是,信息化局部战争所要达成的高新武器装备优势,单纯依靠军队系统是难以持久的,而必须以军民两用技术为载体,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为依托,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潜力,才能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谋求武器装备的发展优势。为此,世界主要军事大国不断改进军用和民用两种工业基础间的融合度,加强高新武器装备建设能力,努力占据军事装备发展的制高点。因此,美国在发展高新武器装备的同时,明确提出“只有通过加强民用技术基础,才能解决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两个孪生问题”。初步估计,美国大约80%的航空航天企业、70%的原子能企业、60%的船舶企业、40%的电子企业、3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尤为迅猛。信息技术作为学科重要辅助工具,对师生解决学科上的难点和重点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已经是摆在广大我们面前的挑战。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不过是教学形式的一种和教学手段的一种,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入挖掘才是最重要的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使用恰到好处是核心。不可为运用而运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现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本人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尝试和初步认识。 一、案例简述

本文将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十一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作为案例来简单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问题,也将结合本在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抒发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篇采用故事形式的书刊推介文章,题目本身就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作者选取这个题目,当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一下的疑问。首先,这个课题强调这本书是“必读”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书,如此重要,列入了“必读”的范围?这是第一个疑问,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第一个地方。其次,“男孩子必读”。为什么单单指定男孩子必读?女孩子就不一定要读了么?作者是不是故弄玄虚?这就使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最后,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为题,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要我们学习什么?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经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阅读、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因为这篇文章已经包含太多的信息,作为教师该如何围绕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来构思、讲解这节课并且还要保持文章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是一个难题。如果,我们不借助现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运用老旧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自己不断的在黑板板书,通过自己文字表述与学生就课本内容回答自己的提问来讲解课文,那样避免不了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毫无新意,也不能很直观的讲解课文,分析课文题目所包含的信息,也不能保持课文对学生持续的吸引。课堂

[深度]产教深度融合的国内外实践借鉴与启示

产教深度融合的国内外实践借鉴与启示 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出台政策、优化环境、完善体制机制等积极推进产教融合。鉴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城市产教融合发展程度较高,在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国内外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区域高等教育及产业发展特色,有效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一、国外产教融合的发展实践 1.美国产教融合发展实践。美国产教融合发展的代表性高校及地区有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对硅谷、波士顿乃至整个美国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为硅谷的兴起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成立之初,斯坦福大学经历了美国历史上的经济大萧条,加上政府对斯坦福大学的财政支持有限,该校曾遭遇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斯坦福大学教授弗里德里克?特尔曼(Frederick Terman)提出建立斯坦福科技园,对外出租斯坦福拥有的土地资源。这一措施不但吸引了柯达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惠普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进驻科技园,为学校筹集了办学所需经费,而且为斯坦福大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促成了美国高科技集聚地――硅谷的形成。斯坦福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从教育教学到科学研究到社区生活都与硅谷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解决了大学自身经费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大学通过双方合作培养和锻炼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术人才,为硅谷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这种协同融合发展的模式为双方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斯坦福大学对教授办公司非常支持,只要教师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就可以到公司兼职或创办自己的公司。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在发明了MIPS后,便合伙创办了公司,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公司运营中。几年后,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期将公司出售给SGI公司后,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又回到斯坦福大学担任工学院院长,并于2000年起担任斯坦福大学的校长至今。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协同融合发展成为城市与高校合作发展的典范。 2.英国产教融合发展实践。英国产教融合的代表案例为牛津大学与牛津郡的融合发展。60年代的牛津郡以农业为主,随着牛津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其对牛津郡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不断提升。目前,牛津郡地区80%的高科技企业由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创办,科技创新及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了牛津地区的快速发展。据牛津大学校长约翰?胡德(John Hood)介绍,牛津大学技术转让中心平均每6到8周就能创造一个新企业,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为牛津及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牛津大学不仅带动了牛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牛津城中仅次于健康服务部门的最大雇主。据相关学者的测算,牛津大学对地区经济影响的基本凯恩斯指数为1.34,即牛津大学每支出1英镑,就为地区增加0.34英镑的额外收益,可见牛津大学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力非常明显,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牛津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国内产教融合的发展实践 1.北京产教融合发展实践。北京产教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是中关村的建设及运营。中关

当前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扩招背后,如何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激发企业积极性等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但在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存在问题 1、校企对产教融合态度冷热不均。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经历一个快速增长期,每年都有大量的职业技能型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尽管国家和地方都陆续出台了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是“学校热、企业冷”,学校出于提高办学质量、增加声誉、提高就业率等方面考虑劲头比较足,但企业往往是走走过场,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一些企业宁愿自己从社会上公开招聘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达到入职需求,也不愿意冒着风险花大价钱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同时对高职生的职业技能认可度也不高。 2、产教融合多是短期行为且部分流于形式。在某一时期内,凭借各项政策激励机制,职业院校与企业会积极响应政府出台的最新产教融合政策,双方怀着极大地热情进行合作办学。企业派遣技术人员来校进行专业对口教学,学生则可以有机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入职,取得双赢局面。但久而久之,等到政策的一时红利消失后,双方的合作意愿都会下降,学生实习机会逐渐减少甚至被企业视为廉价劳动力进行利用。部分学校为了应付政策,联系企业签署象征性的合作协议,停留在纸面上的各项产教融合协议最终流于形式。 3、产教融合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推动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但大多比较笼统,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法规和实施细则,对企业和学校权、责、利的规定比较模糊,使产教融合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同时一些产业园区的地方政府只知道喊企业用工需求紧张、招不到人,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