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

合集下载

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摘要】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儿童、病因未明的全身性血管综合征,1967年有日本的川崎富作医生首先描述,并命名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本文重点阐述诊断主要依据和治疗上的新进展。

【关键词】川崎病诊断治疗新进展【中图分类号】R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194-01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

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所引起的冠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成人罕见。

男多于女,男:女约为1.5:1。

一、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不明原因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1)周围肢体的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2)多形性红斑;(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4)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呈草莓舌;(5)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主要表现,除发热为必备条件外,上述其他5项主要表现中具备4项者即可诊断本病。

如5项主要表现只具备3项或3项以下,则需经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亦可诊断。

二、治疗进展尽管对川崎病的某些治疗原理仍不十分清楚,但临床试验已经建立有效治疗方法。

(一)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控制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症,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及血栓阻塞。

1.水杨酸类使用较大剂量阿司匹林:30-50mg/kg/天,分3次口服(日本)50-100mg/kg/天,分4次口服(美国心脏协会)热退后36-48小时使用小剂量阿斯匹林(3-5mg/kg/天),如冠脉正常则使用6-8周;如有冠脉损害者需服至冠状动脉内经恢复在3mm以下。

30-50mg/kg/天,分2-3次口服,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约两周减量至3-5mg/kg,维持6-8周。

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效果观察与护理陈姝;陈晓华;黄彦清【摘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效果及护理。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7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川崎病。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儿各项病症消退时间均明低于对照组(P ﹤0.05),且无冠状动脉损害发生。

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川崎病,可以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儿尽快康复。

【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6(013)009【总页数】2页(P62-63)【关键词】糖皮质激素;乌司他丁;川崎病;护理【作者】陈姝;陈晓华;黄彦清【作者单位】518102 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预防保健所,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胃镜室;518102 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预防保健所,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胃镜室;518102 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预防保健所,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胃镜室【正文语种】中文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日本川崎富于1967年首先报道,其发病率逐年增高。

临床研究表明,该病属于典型的血管炎综合征,主要是2~4岁幼儿[1-2];男性比例显著较大。

一旦发病后,患儿的冠状动脉将受到严重的损伤,具有较高的病变比例。

其中,有15%~25%的患儿可具有比较明显的冠状动脉病变或者损害[3]。

如果针对病情没有予以及时有效地控制,则将成为导致患儿今后发生冠心病的重大隐患因素。

临床上一般采用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4]。

有研究显示[5],乌司他丁具有阻断血管内皮炎性反应的作用和效果,为此我院将该药应用于川崎病治疗的临床实践,获得了具有借鉴价值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70例,其中男34例,女36例。

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并加入糖皮质激素对川崎病小儿的临床疗效及对冠状动脉的影响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并加入糖皮质激素对川崎病小儿的临床疗效及对冠状动脉的影响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并加入糖皮质激素对川崎病小儿的临床疗效及对冠状动脉的影响分析周琳(河南省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新乡453000)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并加入糖皮质激素对小儿川崎病临床疗效及冠状动脉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20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

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冠状动脉病变率低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两组实验室指标均较入院前明显下降,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中加入糖皮质激素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川崎病糖皮质激素临床疗效冠状动脉丙种球蛋白中图分类号:R72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19)03-0097-02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也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一旦发病,冠状动脉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病变[1]。

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KD[2],虽然同时使用阿司匹林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对缓解病症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效果欠佳,退热时间未得到显著缩短,恢复受到影响[3]。

有研究资料表明,糖皮质激素被广泛用于血管炎的治疗,效果极佳[4]。

本研究将糖皮质激素加入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的使用中治疗小儿川崎病,探究临床疗效及其对冠状动脉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200例,男性170例,女性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100例,男性8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25±2.35)岁,住院前平均发热时间(5.24±1.22)d;治疗组100例,男性8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15±2.40)岁,住院前平均发热时间(5.18±1.28)d。

糖皮质激素在不完全性川崎病中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在不完全性川崎病中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在不完全性川崎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娟娟;王杰民;简康欣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2
【摘要】不完全川崎病(IKD)是一种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CAL)并发症的系统性血管炎,及时诊断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糖皮质激素由于它的抗炎性,通常也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

【总页数】6页(P2404-2409)
【作者】张娟娟;王杰民;简康欣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研工部西安;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童病院西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川崎病初始治疗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研究进展
2.血小板活化在川崎病中的研究进展
3.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途径在川崎病中的研究进展
4.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及其在川崎病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5.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泼尼龙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

甲泼尼龙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

甲泼尼龙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急性炎症期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的疗效。

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1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68例KD 患儿。

根据甲泼尼龙的使用与否,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35例)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1 g/(kg·d),连用2天]+阿司匹林(ASA)[30~50 mg/(kg·d)];治疗组(33例)用甲泼尼龙[20~30 mg/(kg·d),连用3天]+静脉丙种球蛋白[1 g/(kg·d),连用2天]+ASA[30~50 mg/(kg·d)]。

然后对两组急性炎症控制及冠状动脉病变(CAL)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体温、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小板(PLT)恢复正常值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随访3个月,CAL例数:治疗组1例(3%),对照组7例(17.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治疗应用糖皮质激素能缩短病程,有效降低CAL的发生。

【关键词】川崎病;泼尼龙;阿司匹林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和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自日本医生川崎富做1967年首次描述本病以来,该病已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报道。

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增高。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损害(CAL)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的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1],静脉丙种球蛋白曾被认为是预防KD患儿CAL的理想药物。

但近年来研究表明,用IVIG 治疗的KD患儿日益增加,而CAL并不少见,于是糖皮质激素又重新被应用。

近年来,我们对KD患儿急性炎症期治疗在应用IVIG和ASA 的基础上。

加用糖皮质激素(GCs)我们选用甲泼尼龙治疗。

并对其控制急性期炎症,CAL的效果进行了对照观察。

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短期疗效

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短期疗效
服用阿托伐他汀或二甲双胍的患者会出现一定 的胃肠道反应[19].本研究中患 者 在 治 疗 过 程 中 出 现 恶 心 、呕 吐 、胃 肠 道 反 应 及 低 血 糖 等 症 状 ,采 用 联 合 治 疗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单药治疗.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联合二 甲 双 胍 治 疗 初 发 2 型糖尿病 伴 高 脂 血 症 效 果 显 著,可 有 效 改 善 患 者 血 糖、血脂水平,具 有 较 高 的 安 全 性,值 得 临 床 推 广 使 用. 参考文献:
2468G2470. [16] 陈泠忻,徐 勇.阿 托 伐 他 汀 联 合Βιβλιοθήκη 二 甲 双 胍 对 血 脂 正 常 2
型糖尿病患 者 疗 效 和 安 全 性 的 随 机 对 照 研 究 [J].中 国 地 方 病 防 治 杂 志 ,2017,32(6):685,687. [17] 陈丽莉,范国洽,韩 蕊,等.二 甲 双 胍 降 低 2 型 糖 尿 病 大 鼠主动脉磷 酸 化 丝 裂 原 活 化 蛋 白 激 酶 的 蛋 白 表 达 [J]. 中 国 循 环 杂 志 ,2015,30(5):487G491. [18] 李琼,李一梅,谢 波,等.阿 卡 波 糖 与 二 甲 双 胍 治 疗 糖 尿 病前期疗 效 的 Meta 分 析 [J].中 国 全 科 医 学,2015,18 (3):304G311. [19] 林 晓 燕,林 秋 平,许 昌 声,等.阿 托 伐 他 汀 通 过 RXRα 介 导的抗氧化应激效应抑制高脂喂 养 糖 尿 病ApoEG/G小 鼠 动脉粥样硬化 的 形 成 [J].中 国 病 理 生 理 杂 志,2014,30 (9):1537G1545.
104
西 北 药 学 杂 志 2019 年 1 月 第 34 卷 第 1 期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诊治进展陈夜肖东琼银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摘要]川崎病(KD)是一种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常见血管炎。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是KD的一种罕见表现,其特点是收缩压持续低于同龄儿童正常收缩压低值20%及以上,或伴有组织灌注不良的一种临床征象。

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上常常与感染性休克混淆,从而影响患儿的诊治,因此早期识别该病对于儿科临床医生尤为重要。

本文从KDS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尽早治疗,进而改善患儿的预后。

[关键词]川崎病;川崎病休克综合征;诊断;治疗冲图分类号]R7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21)3(a)-0020-04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 CHEN Ye XIA O Dong-qiong银DeparLmenL of Emergency Medicine,WesL China Second University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BirLh Defects and Related Diseases of Women and Childre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41,China[Abstract]Kawasaki disease(KD)is a common vasculitis in children with fever as the main manifestation.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is a rare form of KD,characterized by sustaine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lower than20%' or more of normal low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of the same age,or accompanied by a clinical sign of poor tissue perfusion.Because its early symptoms are not typical,it is often confused with septic shock in clinical practice, which affect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Therefore,early recognition of the diseas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pediatric clinician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KDSS from its pathogenesis,clinical manifestations, laboratory indicators,treatment and prognosis,so as to facilitate early treatment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children. [Key words]Kawasaki disease;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Diagnosis;Treatment川崎病(KD)是一种影响儿童的急性、发热性血管炎,通常表现为持续发热,结膜充血,急性非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唇发红、皲裂和四肢末端水肿叫在诊断KD的基础上,一些患儿在疾病的急性期可能会经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患儿收缩压持续低于同龄儿童正常收缩压低值的20%及以上,或合并组织低灌注的临床体征,Kanegaye等何于2009年首次描述了这一现象,并将其定义为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KDSS在KD患儿中的发病率为1.9%~7.0%。

川崎病治疗新进展

川崎病治疗新进展

川崎病治疗新进展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热性发疹性疾病。

急性期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是川崎病的首选治疗方案。

对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临床尚有争议。

恢复期治疗以抗凝,溶栓为主。

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可采用外科及介入治疗。

标签:川崎病;治疗;新进展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热性发疹性疾病。

80%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1岁以下川崎病病例逐渐增多。

本病具有自限性,严重的会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影响患儿的预后。

现将川崎病近10年在诊断、治疗以及跟踪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1 急性期KD的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防止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发生。

1.1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输注IVIG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5天疗法:IVIG 400 mg/(kg·d),2~3 h 内静脉输入,连用5 d;(2)IVIG 1.0 g/kg,于4~6 h内静脉输入;(3)IVIG 2.0 g/kg,于10~12 h内静脉输入。

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对KD具有很好的疗效,发病早期应用不但能够有效缓解急性症状,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病变,三种治疗方法均可预防CAL发生。

但在热退时间、手足症状消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2.0 g/kg为最佳疗法[1],且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方面效果明显。

使用IVIG的最佳时机:应在发病后10 d内给予,如有可能,应尽量在7 d内给予疗效更好。

西班牙有文章报道[2],IVIG 2.0 g/kg,在发病的5~8 d内给予,效果更好。

如48~72 h内再次发烧或原因不明时可再给一次。

有观察研究显示,KD如不经任何治疗,其CAA发生率可高达25%[3-4]。

IVGG治疗后,尽管冠脉瘤的发生率降至3%~5%[5],但是国外最新文章表示,急性血管炎、心肌炎、心瓣膜炎有可能成为后遗症,这些后遗症造成的损害有可能在儿童发育至某一阶段后出现[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川崎病主要是指以急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的疾病类型,在6个月~4 岁的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最近几年川崎病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

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使用激素对川崎病患儿的最初追加治疗比较有效果,并在难治型川崎病的初始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糖皮质激素;川崎病;进展在临床上川崎病是很常见的,主要的发病年龄段在6个月~4 岁的婴幼儿中,主要表现为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对身体各个系统的损伤比较严重,还会给冠状动脉造成一定的损伤,大约有1/3的川崎病患者因治疗不当或未治疗而使冠状动脉出现一定的病变[1]。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就是免疫抑制和抗炎,在治疗多种免疫性血管炎时得到普遍使用,从而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根据。

现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1 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机制分析目前,川崎病的病因没有得到全面的论述,有的研究证实川崎病发病与细菌和多种病毒有着直接的关系,如EB 病毒、葡萄糖球菌、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等。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就是抗炎,对多种病原体引发的发热出疹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高烧得到有效降低,对炎性指标进行有效控制。

急性期川崎病可以将免疫系统激活,同时将细胞因子进行不断的释放,并对血管内皮的损伤进行积极的参与,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等[2]。

有学者认真分析了16 例IVIG 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具体情况,对其中8例患儿静脉注射甲泼尼龙(IVMP),30 mg/(kg·d),连续注射3 d,给另外8例患者注射IVIG,2 g/kg,对两组患儿的反应进行认真分析,注射IMVP 组患儿的细胞因子抑制比较明显,对早期冠状动脉损伤起到了保护的作用[3]。

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急性期川崎病患儿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比较高,使冠状动脉弹性蛋白受到损坏,使CAA快速形成,糖皮质激素对血管内皮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的上调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从而使MMP-9 的活性得到有效控制,使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得到较好的维持[4]。

2 初始治疗策略如今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依然是IVIG 联合ASP 治疗法,尚无单独使用激素对川崎病进行初始治疗的案例,在川崎病的初始治疗阶段主要是激素联合IVIG进行治疗[5]。

有学者使用随机对照法将川崎病患儿划分成2组,每组21例,分别使用注射IVIG(2 g/kg)治疗和注射IVIG(2 g/kg)+IVMP(30 mg/kg)的治疗方法,每组患者都口服ASP,每6小时20~30 mg/kg,当烧退后将其减为3~5 mg/(kg·d)。

加入IVMP 的初始治疗组热程得到了有效缩减,1.5个月后,CRP和ESR也要比单独用IVIG 的治疗组低[6]。

有学者对111例使用IVIG(2g/kg)+地塞米松[(0.3 mg/(kg·d)]+ASP[80 mg/(kg·d)]进行初始治疗和105例仅用IVIG(2 g/kg)+ASP[(80 mg/(kg·d)]进行初始治疗的川崎病患儿进行对比,发现加入地塞米松的常规治疗组的发热时间得到了缩短,使IVIG 无反应型发生率得到有效的降低[7]。

糖皮质激素对骨髓造血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使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得到快速生成,如果剂量加大,还可以使纤维蛋白原浓度得到提升,并使血小板数量得到增多,促使血凝时间不断缩短[8]。

输注激素时,将肝素抗凝加入其中,从而使形成血栓的风险得到降低,给40例川崎病患儿连续3 d,每12小时注射地塞米松0.15 mg/kg,同时将肝素[10 U/(kg·h)]加入其中,并连续5 d注射IVIG(2 g/kg),IVIG 治疗后,给予地塞米松[0.3 mg/(kg·d]和ASP[10 mg/(kg·d)];给另外45例川崎病患儿进行连续5 d的IVIG(2 g/kg)+ASP[30 mg/(kg·d)]进行治疗。

认真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发现,地塞米松治疗组的发热持续时间比较短,此外,CRP 和WBC也比较低[9]。

通过分析预测指标可以使早期难治型川崎病得到及时发现,同时积极给予激素进行治疗[10]。

有学者将AST≥200 IU/L、总胆红素≥9 mg/dl或者是CRP≥7 mg/dl的60例川崎病患儿划分到高危川崎的范围里,并采取ASP[30 mg/(kg·d)]+肝素[10 U/(kg·h)]+甲泼尼龙(30 mg/kg)+IVIG(2 g/kg)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发现甲泼尼龙联合IVIG对难治型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11]。

3 IVIG 无反应型激素的追加治疗经过使用ASP和IVIG的初始联合治疗,CAA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1/5左右的川崎病患儿对IVIG 治疗没有任何效果,还会使其出现较高的并发CAA风险[12]。

对IVIG 治疗没有效果的患儿需要再次注射IVIG,临床试验证明免疫抑制剂、乌司他丁和激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学者分析260例经过IVIG(2 g/kg)初始治疗的患儿信息,其中36例对IVIG没有任何反应,追加IVIG (1 g/kg)治疗后,仍然有16例持续发热,接着将其分为每组8例的小组,一组再进行IVIG(1 g/kg)治疗,另一组使用甲泼尼龙(20 mg/kg)进行冲击治疗,其结果显示,使用激素治疗后发热时间被大大缩短,追加IVIG 治疗组的ALB 和CRP明显降低,因此可以发现IVIG 无反应型川崎病使用激素治疗比较有效果。

有的学者对160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初始治疗时,使用ASP[30 mg/(kg·d)]+ IVIG(2 g/kg)的方法,經过24 h后,依然会有28例患儿的CRP 升高>50%或者依然发热,接着将其分为每组14例的小组,一组使用甲泼尼龙[30 mg/(kg·d)]进行治疗,另一组继续注射IVIG(2 g/kg),对两组的实验室检查情况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发现IVIG 治疗组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要比激素治疗组高,两组中未发现冠状动脉损伤的情况[13]。

有学者将首次IVIG 治疗无反应的川崎病患儿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使用肝素[10~20 U/(kg·d)]+IVMP[30 mg/(kg·d)]的治疗方法,另一组使用再次注射IVIG(1~2 g/kg)的治疗方法,结果发现IVMP 治疗对绝大多数的IVIG 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比较有效,然而有的IVMP 无反应患儿会并发CAA和再发热的现象[14]。

4 激素给川崎病冠状动脉造成的影响川崎病最为突出的并发症就是冠状动脉病变,这与川崎病的血管炎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多种免疫介质引发的血管炎性疾病都是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比如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炎等[15]。

1979 年日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建议使用波尼松可来对CAA的形成进行积极诱导,与仅用ASP组进行比较,CAA 的发生率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16]。

有学者对198例川崎病患儿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使用甲泼尼龙(30 mg/kg)进行治疗,另一组使用安慰剂进行治疗,两组都用ASP [80~100 mg/(kg·d)]+ IVIG(2 g/kg,超过10 h)进行治疗,经过48 h后,无热后可以将其剂量减少。

认真分析两组的发热时间,冠状动脉损伤和IVIG 再次治疗的发生率基本没有差异,对初始甲泼尼龙加入IVIG治疗川崎病不予认可。

Meta 分析报告显示,单用IVIG 治疗川崎病和将糖皮质激素加入IVIG 中治疗对川崎病患儿并发CAA 的风险控制没有任何作用[17]。

日本学者将医院中的249例严重川崎病患儿进行IVIG联合泼尼松龙和IVIG治疗过程分析,IVIG 联合泼尼松龙组比IVIG 组的CAA发生率低。

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将糖皮质激素添加到川崎病初始治疗中,可以使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18]。

ASP和IVIG 联合糖皮质激素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的发生率实现了有效的控制,ASP和IVIG 联合糖皮质激素对IVIG 无反应型患儿会有较大的帮助[19]。

激素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激素对川崎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最近研究发现,使用激素治疗川崎病可以使热程得到有效的缩短,使住院时间得到有效降低,使治疗成本得到有效控制[20]。

激素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治疗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使用激素对川崎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使用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不断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1]潘晶莹,白玉新,朱华.我国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3,40(5):466-469.[2]王俊英,李亚蕊,杨蕊华,等.感染与川崎病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药,2013,8(8):1126-1127.[3]郑雪辉,陈明星.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对照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41(2):179-180.[4]尤灿,胡彬,周舟,等.川崎病患儿血清IL-4、IL-17和TNF-α水平变化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121-123.[5]刘凡,丁艳,尹微.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1):1670-1671.[6]胡景伟,周忠蜀,杨凌,等.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8):1259-1264.[7]李华斌,罗菲菲,蒋莉,等.糖皮质激素治疗降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3):356-358.[8]唐佳文.川崎病少见表现对其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6):123-124.[9]吴爱文,陈冠华,林文朝.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12-13.[10]吴镇宇,姚丽萍.川崎病患儿血浆MMP-9、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6):15-16.[11]彭丽珠,李彩环,李军黎.川崎病合并肝损害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1):121-122.[12]张晓燕,吴守振,刘春风,等.川崎病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IL-17A、IL-6检测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0):231-234.[13]宋晓翔,封其华.儿童川崎病急性期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45-47.[14]关健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在川畸病中的综合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6):38-39.[15]李静,王博龙,冯瑞冰.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用于川崎病初始治疗有效性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6):527-533.[16]郭翼红,俞海国,张雅媛,等.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J].儿科药学杂志,2016,22(5):9-11.[17]陈姝,陈晓华,黄彦清.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9):62-63.[18]吴守振,张晓燕,周南.川崎病患者CD4+T细胞中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激酶1(SGK1)表达上调且与RORC及IL-17A正相关[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5,31(10):1378-1382.[19] Korematsu S,Ohta Y,Tamai N,et al.Cel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of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and 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metalloproteinase-1 in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Infect Dis J,2012,31(9):973-974..[20]趙冬梅,尹千里,季雪红,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儿童川崎病的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8):780-7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