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方法 (3)

危险源辨识方法 (3)
危险源辨识方法 (3)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

名词解释

危险源: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者状态;

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风险: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价:

评估风险大小一级确定是否可容许的过程;

可容许风险:

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以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安全:

免不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危险源识别的目的:

1、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有效手段和具体体现;

2、是全面挖掘系统内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可能引起事故的条件、后果及影响,提出消除和控制事故的措施,为后续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3、是真实实现“四不伤害”,落实各项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的有力武器;

4、是杜绝各类隐患事故的有效措施;

5、是实现公司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在危险源识别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危险源的五种识别因素和六种类型。

1、五种因素:能量、有害物质、失控、人员失误、环境;

2、六种类型: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生理性、行为性和其他性。

危险源时态:

指所识别出来的危险源存在的时态(即过去、现在、未来)。

是非判断法

下列情况可直接判定为重大危险源(不可接受风险):

a、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c、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且无法适当控制的。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法)

影响危险性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a)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用 L 值表示);

b)暴露于潜在

危险环境的频次(用 E 值表示);

分数值 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 10 连续暴露于潜在的危险环境 6 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c)相关后果(用 C 值表示);

分数值 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 济损失(万元)

伤亡人数 100 ≥1000 死亡 10 人以上 40 [500,1000)经 死亡 3~9 15 [100,500) 死亡 1~2 人 7 [50,100) 多人中毒或重伤 3 [10,50) 至少 1 人致伤

1

(1,10)

轻伤

分数值 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

10 完全会被预料到

6 相当可能 3 不经常,但可能 1 完全意外,可能性小 0.5 可以设想,但绝少可能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上不可能

d)危险性分值

D:D=L×E×C

风险等级分数值 D危险程度

1≥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2(160,320)高度危险,须立即整改

3(70,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4(20,70)可能危险,需要注意

5<20稍有危险,或许可能接受

风险因素的分级控制

(1) 1 级:作为重点的控制对象,制定方案实施控制。

(2)2 级: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为降低风险有时必须配给大量资源。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就应采取应急措施,应在方案和规章制度中制定控制方法,并对其实施监控。

(3)3 级:应努力降低风险,但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章制度内规定并进行预防和控制。

(4)4 级:是指风险减低到合理可行的最低水平,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测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

(5)5级:毋须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记录。

1、2 级判断为重大危险源(不可接受风险)。各部门将列入“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表”中的危险源,按照上述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不可接受风险),填写“重大危险源(不可接受风险)清单”,由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进行审查、汇总,形成公司“重大危险源(不可接受风险)清单”,公司总部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予以发布。子公司和项目部的危险源辨识、评价由子公司、项目部分别进行和管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