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初中地理北方地区 教学设计(表格式)

合集下载

北方地区教案初中

北方地区教案初中

北方地区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北方地区风土人情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

2. 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1. 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北方地区的人文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准备:1. 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北方地区的研究对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北方地区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北方地区。

2. 提问:同学们对北方地区有什么了解?北方地区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地图和资料,总结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引导学生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2. 讲解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民俗风情,让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的人文特点。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北方地区的典型案例,如东北三省、黄土高原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北方地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示意图。

2. 选择一个北方地区的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农作物、民俗风情,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使学生对北方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钟作慈主编)教案

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钟作慈主编)教案

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一、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北方地区是指中国的北方地域,主要包含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青海-藏区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这些区域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们不仅是我国的“西北石油基地”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门户。

二、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1. 自然地理环境北方地区是高纬度地区,气候十分寒冷干燥,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最为明显。

其中更北部地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极地环境,而较南部地区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些气候使得北方地区土地质量差异较大,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

2. 自然资源北方地区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包含了森林、草原、红土高原、黄土高原等丰富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对于当地的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旅游业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北方地区的自然资源也受制于环境与气候因素。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的加强,北方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三、农业发展现状1. 基本情况农业是北方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中以旱作农业和畜牧业最为突出。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农业发展由传统大规模发展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转变。

同时,政府逐渐加强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从改革土地制度、完善农业保险等方面帮助农村发展。

2. 农业发展模式在旱作种植方面,北方地区在提升高产、节约用水方面也在努力。

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保障粮食供应的同时节约自然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方面,也采取了分散放养、产业化养殖等经营模式,并逐渐向生态畜牧业、科技畜牧业方向发展。

3. 产业发展随着城市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北方地区的农产品当前面临着更大的市场机遇。

政府逐渐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推动农村产业化,努力推进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四、总结北方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也受制于气候和环境等因素。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当更加注重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市场开拓、推进产业升级。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8.1.3北方地区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8.1.3北方地区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8.1.3北方地区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 年级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1)分析北方地区存在的主要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2)了解北方地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难点1.北方地区存在的主要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2.北方地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设疑思考: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北方地区的环境问题是怎样的呢?学生活动:谈论各自的想法。

2、多媒体展示:雾霾中的北京图片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过渡】提问:北京雾霾天气造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环境问题的防治,出示课题《环境问题的防治》。

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一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物主要有:颗粒物、硫的化合物、氮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含卤素化合物、放射性物质等。

2.大气污染源:从80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从本世纪中时以来,工业和交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通过课件的图文并茂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大气污染的危害。

高度集中,工厂排放的浓烟,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等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等造成了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

3.大气污染的主要危害: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不但危害人的健康还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破坏建筑物,严重时还会改变世界的气候。

例如气候变暧、破坏臭氧层、形成酸雨。

4.北京的大气污染及防治:近年来,北方地区的雾霾天气频繁出现,北京、天津、沈阳、长春和哈尔滨等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雾霾现象较为严重,对居民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这些地方正在采取关闭高污染企业、控制机动车数量、逐步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

同学们分组讨论:为什么北方的沙尘暴天气比较多?小结:我国北方降水量比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初中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教案【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理解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3、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4、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获得新知的学习方法。

2.引导学生要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链、知识网,形成知识体系。

3.引导学生要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4.引导学生要善于与学过的北方地区进行比较,认识区域的差异。

【重点、难点】1.使学生了解南方、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自然差异。

2.使学生掌握南方、北方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人文差异。

【教学课时】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彩图5.9、5.10、5.11、然后带领学生回顾旧知识,完成课后练习,认识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彩图5.12、5.13,使学生了解北方、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并不断启发学生分析区域内的特征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区域特征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教学步骤】启发学生思考。

师:观察阅读彩图5.9,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生:分析、讨论、回答课后练习。

要求学生懂得不同的自然条件,导致了不同的地域景观。

要求学生识记北方、南方地区的气候、河流、地形等与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以组为单位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结论:所以,我们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协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我们北方与北方人的食、住、行等生活状况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总结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1.食——面食为主;大米为主。

2.住——房屋建筑都注意防寒、保温;房屋建筑注意通风散热,以南北朝向为主,瓦房屋面较陡。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大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大单元教学设计

课时设计
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北方地区的概述。

北方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最先讲述的一个区域,教材比较全面地讲述和分析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共设计了两个标题。

第一个标题是“黑土地黄土地”。

在此标题下,教材从地表景观特征入手,介绍了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对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形成的作用。

第二个标题是“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在此标题下,教材重点介绍了北方地区适宜
发展旱作农业的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还简介了旱作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以及春旱对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的不利影响。

6.课堂板书设计
7.课堂教学反思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6.课堂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6.课堂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6.课堂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

北方地区教案教学设计

北方地区教案教学设计

北方地区【教学目标】1.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

2.说明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特点,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北方地区的大体特征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诗词朗诵、景观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创设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进入学习情境。

任务1 通过阅读地图及教材文字能够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

在图中找出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秦岭、淮河、渤海、黄海,并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让同学在北方地区的地形图上标出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秦岭、淮河、渤海、黄海,让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的地形区,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了解到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之后,尝试在地形图上画出并总结北方地区的范围。

北方地区的范围: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结合你们手上的资料,你知道下面这三幅图分别是哪个地区的景观吗?在北方区域图上,你能把它们放到相应的位置上吗?我们发现,虽然这三个地区同属于我国的北方地区,但是其自然、人文有着很大的差异,想知道为什么吗?下面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北方地区的范围,结合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干湿地区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三幅图。

掌握北方地区分别属于哪个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

总结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结合北方的范围,我国北方地区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其主要气候特征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

初中【中国的区域地理 北方地区】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中国的区域地理 北方地区】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中国的区域地理北方地区】教案教学设计教育目标1、掌握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资源及工农业发展状况。

2、了解南北方地区的工农业差异,分析产生的原因。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为:北方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资源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2、难点:北方和南方地区的资源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本课目标掌握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

(二)教学流程1、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2、课前热身让学生找出北方地区所辖的省级行政单位,并分别说出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3、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让学生自读P81-82文字内容,整体感知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

双边活动师生互动一在图4.7上,找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渤海、黄海、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秦岭、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互动1根据教材的内容,请归纳出北方地区农业、工业、资源分布的情况。

生答。

教师归纳,出示表格北方地区互动2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如何有效治理黄土高原?生答:植树种草、建筑梯田。

在图上标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同、阳泉、西山煤矿;开滦、峰峰煤矿;鸡西、鹤岗煤矿。

4、达标反馈(1)东北三宝是指(人参、貂皮、鹿茸)。

(2)中国第一大油田是(大庆油田)。

(3)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

(4)素有黑土之称的是(东北)平原。

5、内容总结学生总结内容根据地图自学地理知识。

(三)延伸拓展1、找出北方地区的沿海城市。

2、收集北方地区的地理知识资料。

(四)板书设计北方地区。

八下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

八下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

八下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自然资源等基本情况;2.掌握北方地区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发展特点;3.认识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1.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2.北方地区的气候和自然资源;3.北方地区的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4.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发展特点;2.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相关的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示意图和多媒体等方式,介绍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自然资源等基本情况;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北方地区的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发展特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3.实地调研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五、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包含北方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2.知识讲解:使用多媒体和示意图,讲解北方地区的地形地势、气候和自然资源等基本情况;3.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讨论北方地区的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北方地区为什么适合农业发展?有什么优势和特点?(2)北方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有什么特点?(3)北方地区交通运输的发展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4.实地调研: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选择北方地区的一个城市或农村,观察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了解当地采取的相关的保护措施;5.总结讨论:学生将实地调研的结果进行总结,并结合课堂讨论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2)北方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6.板书总结:根据学生的总结和讨论内容,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强调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及生态环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哈尔滨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长城以北为何能够种植水稻?
阅读南美洲南部气候资料图,完成活动三。
据图分析影响西北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分别回答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并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气温、降水分布图,景观图等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有用地理事物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气候与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北方地区的农业
【课件展示】: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课件展示】:
哈尔滨
兰州
石家庄
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思考】
【回答】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指导学生阅读《北方地区》图,思考:综合考虑地形和气候条件,你认为北方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业区在哪里?
2、总结:
长城以北和长城以南农作物有何不同?
长城以北属于湿润区和半湿润区,水分充足,夏季热量充足,所以成为水稻产区。
教师一边展出幻灯片一边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各地不同景观,思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设问,引起学生兴趣和考。
引起学生兴趣,达到积极思考的目的。
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5
25
10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评价量规
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北方地区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学科
地理
学段:初中
年级
七年级
相关领域
教材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设计思路:“实例——设疑——结论”,深入浅出。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影响气候的三个因素,因这三个因素的内容比较抽象,不经过具有一定深度的剖析,学生很难透彻理解,所以我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和举实例等方式,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如从一盆沙和一盆水温度变化对比引申出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候的影响,利用一般人都知道的生活常识,让学生充分运用“相关联想”,加强对“海陆分布因素”的理解。突破了难点,把握住了关键,把握了重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同时也“知其所以然”。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
读图、对比、启发提问贯穿教学始终,同时强调空间分布的概念,这节课采用了多张自制的幻灯片和景观图片,借此引导学生从地图与景观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并增强学生阅图能力。
2、启发思路,讲练结合。
精心设计启发提问,让学生始终在看地图和教师启发提问下,主动、积极地观察、思考,获得新知识。如“地形雨”的形成,看幻灯片时提出为什么云彩越来越高,降水却越来越少?通过幻灯设疑提问和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每讲一个知识点就设计题目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思考练习,加深印象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
3、重视师生双边活动和课堂气氛。
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师生关系融洽,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并让学生在想象中感知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背景分析
《世界的气候》是初中地理课本的重要章节,而《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气候》的重要内容,难度比较大,八年级的学生地理基础比较差,怎样让学生接受这堂课呢?本节课的设计深入浅出,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讲练结合。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知识与技能:通过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初步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能力。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与资源准备
时间
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
导入
新课
新授内容
海陆位置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形位置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巩固练习
【提问】:
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图说出北方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
【过渡】:我国南北方在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受这些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北方在农业生产方式、物产等方面会有哪些特征和优势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