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贸易互补性研究_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中欧贸易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

中欧贸易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

中欧贸易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笪檀怀玉(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67)眼摘要演中欧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对象,在当前国际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尤其是英国“脱欧”的影响下,中欧之间贸易的稳定发展对双方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章在阐述中欧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贸易紧密度和互补性分析,发现中欧间贸易紧密度呈现下降的趋势,中欧间的贸易互补性较低。

通过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1999~2014年间中欧双边贸易的实证分析中发现中欧贸易发展的潜力,趋近于贸易“饱和”。

建议开展双边自贸谈判,通过建立中欧自贸区来扩大双边贸易的发展。

眼关键词演引力模型;紧密度;互补性;贸易潜力;中欧自贸区[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5-0047-062017年5月第39卷第5期May2017Vol.39No.5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一,英国的“脱欧”公投,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巨浪,英国“脱欧”是在动荡的世界中再添一把火,尤其对正处于经济增长乏力的欧盟来说更是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全球贸易增速趋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所有抬头,贸易争端不断。

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增幅出现下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加快自由贸易谈判进程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优先选项,中国已先后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谈判,并与多个国家签订了自贸协定。

目前中国已签署了14个自由贸易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

自2013年以来,中国先后与欧洲非欧盟国家冰岛、瑞士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加快了中国与欧盟间展开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步伐。

目前,学术界和政界都在密切注视着这一动向,双边的智库机构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前期研究。

当前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研究中欧之间的贸易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潜力是十分必要的。

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等国际服务贸易的...

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等国际服务贸易的...

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等国际服务贸易的适用性一、比较优势理论服务贸易的适用性由于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存在着巨大差别,因此,建立在货物贸易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时,必然收到以下几方面挑战。

(一)对服务贸易管制政策的广泛存在;(二)服务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三)服务生产率难以衡量;(四)服务的不稳定性对服务提供者产生了特殊的要求;(五)服务贸易的成本由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双方共同决定。

如果沿用原有的研究货物贸易比较优势的理论与方法来对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时,则难免存在着以下缺陷:第一,在对某部门的四种贸易提供模式都不充分了解情况下,简单的判断该服务部门存在净出口或净进口,进而认为该部门存在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结论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第二,由于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之间存在着替代性或互补性。

第三,当服务由通过商业存在模式来进行提供时,服务的交易是在位于同一国境内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而不是在国家之间进行的。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解释服务贸易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同时也存在着缺陷,有必要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若干修正。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1.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

按规模经济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2.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提出的。

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

3.新张伯伦模型新张伯伦模型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P.)等人在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基础上创立了的,该模型解释了差别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双方之间的经济互动和合作成为了国际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通过对双方贸易结构、比较优势、竞争关系以及互补潜力的分析,揭示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内在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双方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以及主要贸易商品的演变。

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了双方在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包括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等。

同时,文章还深入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在贸易中的竞争关系,探讨了双方在相同或相似产业领域的竞争态势以及合作的可能性。

本文还着重探讨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

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出发,文章分析了双方贸易互补的潜力和优势。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文章认为中国与东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包括加强政策沟通、深化产业合作、优化贸易结构、推动贸易便利化等方面。

通过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双方贸易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理解,还为双方未来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现状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和互动。

近年来,随着双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贸易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紧密。

在贸易规模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成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

在贸易结构上,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涵盖了商品、服务、投资等多个领域。

同时,双方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密切。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

因此,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以便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机遇。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当今时代,世界上的两大经济强国当中的中国与俄罗斯这两国在经济、政治这些领域上一直都有着相互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随着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建设之后,中俄双方无论是在贸易总额、进出口结构还是互补性上均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使得双方经济得以不断发展。

两国合作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

但是,在两国的贸易当中,仍然存在诸如双边进行贸易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双方进行贸易时没有完善的服务进行支撑、双方在贸易上的制度不够规范等这一类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应该及时抓住该经济带的建设带来的良好机遇,改善双方的贸易产业结构、服务体系以及贸易总量。

为了更好地促进双方产业的发展,两国应当加强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双方应当积极地推进汇率风险降低相关工作的推进以便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促进双方经济发展互利共赢,为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力量支持。

[关键词] 一带一路;中俄贸易;经济全球化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Countermeasures of Sino-Russian Trade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Belt and RoadAbstract:China and Russia, as the world's two major economic powers, have maintained relatively friendly cooperative relations i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other fields. At present, with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ino-Russian trade is showing a good development trend, the total amount of trade is growing steadily, the structure of import and export is constantly optimized, trade complementarity is increasing, and the field of cooperation is gradually expanding. Therefore, both China and Russia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brought by "Belt and Road" in time,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expand the scale of trade, and improve at the same time China and Russia trade service system, improve service efficiency. In term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in high-tech industri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promote trade swap agreem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reduce exchange rate risks, promote common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maintenance of regional peace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Belt and Road; Sino-Russian Trade; Economic Globalization目录1 绪论 (5)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5)1.2 文献综述 (5)1.2.1 国外研究现状 (5)1.2.2 国内研究现状 (6)1.3 研究框架 (7)2 理论概述 (8)2.1 要素禀赋理论 (8)2.2 比较优势理论 (8)2.3 产业内贸易理论 (9)3 中俄贸易发展现状 (11)3.1 中俄贸易发展历程 (11)3.2 中俄贸易发展现状 (12)3.2.1 双边贸易规模 (12)3.2.2 双边贸易结构 (14)4 中俄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9)4.1 中俄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9)4.1.1 双边贸易结构不合理 (19)4.1.2 中俄贸易服务体系不完善 (20)4.1.3 双边贸易制度不规范 (20)4.2 中俄贸易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22)4.2.1 中俄两国政策制度差异较大 (22)4.2.2 中俄两国社会文化差异较大 (23)4.2.3 不对称经济结构形态长期存在 (24)5 “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中俄贸易发展的对策 (25)5.1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前景 (25)5.1.1能源合作的新发展 (25)5.1.2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开展更深层次合作 (25)5.1.3积极发展物流合作 (26)5.2 推动中俄贸易的对策建议 (27)5.2.1 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扩大贸易规模 (27)5.2.2 完善中俄贸易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 (27)5.2.3 推动贸易互换协议,降低汇率风险 (29)5.2.4 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合作 (29)结论 (31)参考文献 (32)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即“一带一路”倡议)开始投入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新变化。

比较优势理论之评析

比较优势理论之评析

比较优势理论之评析作者:薛泽帅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8年第06期摘要:长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被作为贸易理论的依据用来解释国际贸易利益和国际分工。

在20世纪中期以前,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被称为外生比较优势理论,一直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基石。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已经不能完美解决现实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当中的问题,因此本文对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发展进行一个简要评析。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各国产业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是以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差别作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动力的。

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则进口后者,出口前者。

在进行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益,而且一国的收益并不以他国的损失为代价,自由贸易不是零和博弈。

傳统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上世纪甚至之前的大多数贸易现象是相当成功的,曾在相当长时期构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

但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存在着致命缺陷——将复杂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为一成不变的静态分析方法。

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相对成本论,还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理论,其重要前提是各国的生产条件和供给条件不变,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国际贸易发生在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条件下。

在该假设条件下,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品具有垄断优势,商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国际间商品实际价格的差异反映了一国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可以直接形成竞争优势并成为引发对外贸易的经济变量。

在理论上这些假定条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这些假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国际间流动,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人工合成或被新材料所替代;通过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解决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的生产方式的创新,使得原先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的生产可以转化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商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不能如实地反映贸易国之间的比较优势,从而引起贸易福利的不均衡分配;规模经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成为引发贸易条件变化的新经济变量。

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

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

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一、中新商品贸易研究综述近年来,中新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由此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中新贸易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空间的研究。

天津大学汪波教授从定性角度开展了新加坡加强对中国经济的动因分析,他认为根源在于中新两国经济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以及美目欧的经济衰退。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及其研究生韩剑通过对中新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的实证分析,指出中新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保持着产业内垂直贸易的特征;影响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

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王玉主通过对中新贸易结构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指出进出口贸易向少数产品集中是中新贸易最显著的特点。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李毅教授总结了近年来新加坡对华投资在规模、结构及地区分布的积极变化,分析了新加坡对华投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和存在的隐忧。

文章指出,由于近期周边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和两国国内的有利因素,新加坡对华投资的前景令人乐观。

二、中新商品贸易实证分析1、两国贸易概况中新经贸合作长足发展,合作的领域日益广泛,合作的机制逐步健全,合作的层次不断提高,合作的内容与各自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日趋紧密。

中国成为新加坡第四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第八大外资来源地,位居东盟各国之首。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新双边贸易额达到266.8亿美元,比1990年的25.32亿美元增长9.54倍,年均增长18.32%,比中国同期全部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高0.44个百分点。

其中,中国从新加坡进口总额达到139.97亿美元,比1990年的8.57亿美元增长15.32倍,年均增长22.08%;中国向新加坡出口总额达126.9亿美元,比1990年的19.74亿美元增长5.43倍,年均增长14.21%。

随着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贸易市场的变化,研究期内的中新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随之变化,已从原来以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为主逐渐转向以工业品和深加工品为主。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使用分析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使用分析

资料来源:《国际贸易》1999年第4期根据上面的分析,高新技术的交叉分工仍然没有摆脱加工贸易的老路。跨国公司在其全球化战略中,仅仅将我国当作一个加工厂,加工贸易是一种两头在外的贸易形式,以“三来一补”为主体,而生产的核心技术都在国外。我方仅仅收取有限的加工费,这样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利用的还仅仅是我国劳动力资源这一传统的比较优势,与本国技术水平的提高、规模经济的关系不大。同时,由于其原料进口,产品出口,所以对其他产业的前后向带动作用都很小。这些都造成了产业内贸易的高估,或者进一步,是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估。综合以上两点,产业内贸易指标作为衡量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标志是有其局限性的。收稿日期:2001-05-13【参考文献】[1]DavidRicardo: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M]。Homewood,IL:Irwin,1963。firstpublishedin1817。[2]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V。N。巴拉舒伯拉曼雅姆,桑加尔·拉尔。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4]曹昱。动态贸易增长路径和中国的贸易动力转换[J]。国际贸易问题,1999,(10)。[5]隆国强,张丽平,胡江云。加长产业链——外商投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中间投入品采购行为研究[J],国际贸易,2001,(2)。[6]课题组。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深圳利用加工贸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查[J]。国际贸易,1999,(11)。
WWW.CHINA- B.C0M 2009年02月24日 来源: 互联网育龙网核心提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及主要内容传统的贸易理论,从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都强调比较优势,认为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是生产率和禀赋的不同,一国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及主要内容传统的贸易理论,从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都强调比较优势,认为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是生产率和禀赋的不同,一国总是会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种贸易理论对直到本世纪中期以来的主要的国际贸易方式,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不同产品的贸易做了比较充分的解释。但是七十年代以来,这种贸易理论距离国际贸易的现实越来越远,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传统的贸易理论确实有一套比较完美的体系,能够自圆其说,但又有一套严格的假设前提,这些前提促成了理论体系的完美,也同时使理论偏离了实际。这些前提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及不变的技术水平,不存在规模经济。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现实是不存在的,规模经济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无处不在。其二,战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越来越多,甚至占据了它们之间贸易的绝大部分的比重,这是传统的贸易理论绝对不能解释。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系统研究从七十年代就开始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自成体系,形成了新的贸易理论,这种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更接近于贸易现实。它认为,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结果,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同时,也为国家进行干预提供了借口,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政府支持可以是本国的垄断厂商的规模经济效益,获得垄断利润,这样对于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又导致了后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贸易保护。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的适用性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起源于对发达国家之间相似产品贸易的研究,而对于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似乎更多的应该是产业间贸易,能够以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以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主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在贸易总额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内贸易也越来越重要了。于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将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作为判定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一项重要指标,这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考察的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上来解释:从需求方面看,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说”认为,产业内贸易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这些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相似,生活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结构相似。这些国家国内虽然可以生产同类的产品,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却对同类产品中的差异产品产生不同的需求,同类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于是得以产生。从这个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越快,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与发达国家之间对同类产品的重合需求就会越多,由此产生的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相应也会越多。从供给角度看,主要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出发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垄断竞争市场上,垄断厂商生产具有一定产品差异的同类产品,假如厂商此时正在平均成本的下滑曲线上生产,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厂商的规模越大,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就会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假如产品销售只局限于国内市场,可以生产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受到该国市场规模的限制,国际贸易则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垄断利润。克鲁格曼有一个汽车工业生产的模型。两国开始各有8家和6家厂商,通过国际贸易,最终生产汽车的厂商共有10家,分别分布在两个国家,每个厂商都扩大了产量,因为国际贸易而获得了更多的由规模经济带来的垄断利润。据此,发生产业内贸易的部门往往都是规模经济现象比较明显的部门。而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过程中,所优先发展的部门一般都遵循着“筱原二基准”,即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从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来看,收入弹性大就意味着对其产品的需求增长快于收入增长速度。一般来看,收入弹性大的部门还是那些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而这些部门,也最轻易产生规模经济,从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来看,生产率上升率快,就是技术进步速度快,即规模经济效益大的部门。这样,可以说规模经济效益高的部门正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优先发展的部门,而规模经济又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日益增大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从以上分析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产业内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是不断增加的,下表可以提供一些直观的证据:各国行业内贸易指数(%)非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地区阿尔及利亚1。5肯尼亚13。9阿根廷42。3澳大利亚25。3喀麦隆6。1马拉维6。6巴西37。8奥地利74。1中非共和国0。7马来西亚32。4希腊21。1比利时79。2智利10。1摩洛哥10。9香港40。8加拿大66。9哥伦比亚20尼日利亚0。2印度37。4丹麦67哥斯达黎加32。4巴基斯坦14。8以色列61。9芬兰45。4多米尼亚共和国6。9秘鲁10。3韩国34。9法国80。3埃及6。8菲律宾15墨西哥31。9德国62。7圣萨尔瓦多33塞内加尔18。7葡萄牙32。8爱尔兰61。3加纳4。3斯里兰卡4。8新加坡66。9意大利59危地马拉32。7苏丹0。8西班牙52。1日本26圭亚那19。6泰国17。3中国台湾34。7荷兰74。2海地46。3特立尼达14。3南斯拉夫50。7新西兰25。9克特迪瓦13。4突尼斯17。3挪威44。4牙买加14。4土耳其7。9瑞典68。3约旦14。9瑞士59。5英国81美国59。4非新兴工业化国家14。5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所有工业化国家地区42。058。9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林君泓1100800130二学位摘要国际投资理论包括如下八重理论分别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在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这对矛盾体中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当前的经济危机更使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什么样的贸易政策更符合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

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受贸易理论指导的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参与贸易的国家是最有利的。

自由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其中典型的代表为亚当·斯密AdamSmith 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

此后的自由贸易政策相关理论都是围绕着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展开论述的。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1776 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对重商主义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斯密以家庭的例子推及国家指出一件商品如果在本国制造比在他国制造所花费的成本高就应放弃在本国制造选择从他国进口。

这种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会同时提高两国的财富。

他否定重商主义所认为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认为国际贸易是正的非零和博弈。

斯密不仅回答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而且回答了如何进行贸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在于他所指的正的非零和的博弈仅存在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而对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是否要进行贸易则缺乏解释能力。

大卫·李嘉图1816 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税赋原理》一书中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斯密的理论进行了完善。

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强弱只要按照其相对的比较优势生产并交换产品同样能实现正的非零和的博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贸易互补性的衡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与我国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 可以用贸 易 互 补 性 指 数 ’ =>?@A "BCDEACAFG?>/GH
IF@AJ # ="I ( 来衡量 $ 其计算公式为 & ="I/01"K ’!"#J/.!!"#C0.( ! ’L.9L(
.
’M(
’ #! ’
!国际贸易问题 " !""# 年第 $ 期 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获得的 # 三 ( 比较优势分析
出口产品类型 数据来源 $ 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 #
&**!
&**$
&**,
&**#
&**-
&**.
&**/
&***
!"""
!""&
!""!
!""$
初级产品 中 国
!%$*
!%,$
!%-"
!%,$
!%&.
!%,#
!%$&
!%&$
!%&-
!%$,
!%#-
!%.,
劳动密集型产品
,%.!
#%!$
-%&-
-%&$
! 国际贸易问题 " !""# 年第 $ 期 其中 # 显性比较优势 &
!"#J/." ’3/.93/( 9’L.9L(
显性比较劣势 &
’N (
$% 产业内贸易的衡量
产业内贸易的计量与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 密切相关 $ 在过去几十年里 # 由于人们对产业内 贸易概念的理解不同 # 所采用的计量方法也就存 在着很大差异 $ 其中 # 格鲁贝尔 , 劳埃德指数是 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产业内贸易计量指标 $ 然而 伯格斯特朗德认为 # 格鲁贝尔 , 劳埃德错误地把 产业内贸易作为一国与其它所有国家间多边贸易 总和的一部分来测量 $ 相反地 # 产业内贸易的计 量应该是将其作为该国与其每一个贸易伙伴的双 边贸易的一部分 $ 据此 # 伯格斯特朗德提出了一 个双边产业内贸易公式 # 即 &
!’比较优势的衡量
考察一国的比较优势通常有两种方法 $ 一 种 是 用 净 出 口 比 率 + -./ #012. 31/456
-#3, 指数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 % 它由
净出口占进出口贸易的比例来表示 $ +< , -#374" +874!974, :+874;974, 其中 $ 8 代表出口 % 9 代表进口 % 4 代表国 家 % 7 代 表 产 品 分 类 & 由 于 -#3 指 数 只 考 虑 了 一国的进出口 % 没有考虑该国进出口产品的世界 市场份额 % 所以不能全面反应出一国产品的比较 优势 & 另一种是巴拉萨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 & 简单 地说 % 国家 4 的出口产品 7 的显性比较优势由该 种产品占该国家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在世界出口 中的比重来衡量 % 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 $ +@ , 3$=7>4" +874:84, :+?7>:?, 其中$ 8 代表出口% ? 代表世界出口 +或 进口 ,’ 4 代表国家 % 7 代表产品分类 & 3$= 指数 不仅考虑了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 % 同时也考虑了 该类产品的世界市场份额 % 也就是考虑了一国出 口的总体规模 & 虽然 3$= 指数不象 -#3 指数那
&’ 数据来源及产品分类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联合国的商品贸易统 计数据库% 具体 分 类 方 法 是 以 !联 合 国 国 际 贸 易 标 准 分 类 " 第 三 次 修 订 标 准 为 基 础 & !"#$ 将 所 有 贸 易 商 品 分 为 十 大 类 % 其 中 % &’ 类 大 多为初级产品 % ( 和 ) 类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制 成品 % * * + 和 , 类大多为资本或技 术 密 集 型 的 制成品 &
.4 .4 .4 .4
’) ( !"#C0." ’<0.O<0( O’L.OL( 在式 ’M() ’N( 和 ’)( 中 3 代表出口 # < 代 表 进 口 # L 代 表 世 界 % /# 0 分 别 代 表 两 个 国 家 # . 代表产品分类 $ 当某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类 别与另一国的主要进口产品类别相吻合时 P 两国 间的互补性指数就大 # 相反地 # 当某国的主要出 口产品类别与另一国的主要进口产品类别不能对 应时 # 两国间的互补性指数就小 $ 二 ) 中欧双边贸易的基本情况 自 *QN& 年我国与欧共体建交以来 # 双边贸 易 得 到 了 快 速 发 展 $ 如 图 * 所 示 # *QQ& 年 到
$((: 年欧盟向我国出口的主要为第 N$ 章 ’ 特种 工业专用机械 () 第 N: 章 ’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 零 件 () 第 NN 章 ’ 电 力 机 械 ) 器 具 及 其 电 器 零
件 () 第 N) 章 ’ 陆路车辆 ( 和第 N* 章 ’ 动力机 械及设备 ( 的产品 # 上述 & 章产品占欧盟对我国 出口总额的 :Q+&R % 我国出口欧盟的则主要是第
无论是亚当 斯密还是大卫 李嘉图都一致认 ( ) 为 % 国际贸易对所有参加国都是有利的 & 并且 % 以赫克歇尔 ! 俄林为代表的要素禀赋论认为 % 一 国应该分工生产并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 素密集型产品 % 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 密集型产品 & 但是 % 在现实贸易中 % 不仅发达国 家间 % 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相当一 部分的贸易是产业内贸易 & 本文利用近十几年的 贸易统计数据 % 分别以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 易理论为依据 % 对中欧贸易的互补性进行了实证 分析 % 来研究中欧之间国际分工的基本情况 & 一 *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7 年间 # 中 欧 贸 易 从 :(7+Q 亿 美 元 增 涨 到 了 *7*(+7 亿 美 元 # 年 均 增 长 *&+)R $ $((: 年 # 中 欧贸易额达 *NN$+Q 亿美元 # 同比增长了 7&+7R #
其 中 我 国 出 口 *(N*+M 亿 美 元 # 同 比 增 长 了
区域国别市场
从中欧各类出口产品的世界市场份额 & 见表
&’ 来看 % 无论是初级产品 ( 劳动密集型产品还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 欧盟都处于绝对优势 % 而中 国处于相对劣势 # 除初级产品的市场份额保持稳 定外 % 我国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的 世界市场份额都在不断提高 (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 产品 ) 出口增长较快 % !""$ 年已经占世界同类产 品贸易总量的 &"’ 以上 # 从比较优势 & 见表 ! ’ 来看 % 在初级产品上 欧盟处于明显的劣势 % 而中国在 *" 年代初具有 一定的比较优势 % 但很快转为劣势 % 且这一劣势 正在不断恶化 # 在上个世纪 *" 年代初期 % 我国 图! 中欧双边进出口贸易统计 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有限 % 为了引进急需的 先进技术 ( 设备和管理经验 % 不得不出口一些我 国并不丰裕的资源型初级产品来换取外汇 # 随着 值得注意的是 % 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中 % 外 商投资企业占有较大比 重 & !""! 年 外 商 投 资 企 业 的 机 电 产 品 出 口 已 达 出 口 总 额 的 #$%!&’ ! ’% 而外商投资企业又以从事加工贸易为主 % 故机电 产品的统计数据不能充分说明我国机电产品的竞 争态势 % 总体而言 % 我国输欧产品仍以劳动密集 型产品为主 # 建设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加 % 我国对自然 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 同时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造 成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 % 所以需要大量进口以自 然资源禀赋为特征的初级产品 % 这就造成了初级 产品劣势的不断恶化 #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 欧 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 而中国有较强的比较优 势 % 但自 *" 年代末期以来这一比较优势有逐步 表 ! 中欧各类出口产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对比 &!""#$%&&’ 年 ’ & 单位 $ +’
!国际贸易问题 " !""# 年第 $ 期
区域国别市场
中 欧 贸 易 互 补 性 研 究
##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实证分析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 王国安 范昌子
摘要 $ 自中欧建交以来 % 双边贸易取得了快速进展 & 经过 !""% 年东扩的欧盟已经成为我国最大 的贸易伙伴 % 同时我国也成为了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 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欧 贸易的互补性 & 本文利用近十几年的贸易统计数据 % 分别以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依据对 中欧贸易的互补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 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 $ 中欧双边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 % 中欧 之间的国际分工主要以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为主 % 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 % 产 业内贸易在中欧双边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 % 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正逐步向水平方向发展 & 关键词 $ 中国 ’ 欧盟 ’ 贸易互补 ’ 产业内贸易 ’ 比较优势
3/0 1’9:2’3./;<./(93./;’3.0;<.0(9<.06!3./0 3/0 1*9:2’3.0;<.0(93.0;’3./;<./(9<./6!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