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测试: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018厦门教师资格考试: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018厦门教师资格考试: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2.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
1.【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都出现负增长,
表明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正确;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中心城区人口
呈减少趋势,B错误;Ⅳ阶段后,费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由正转负,说明其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减少,C错误;从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大致由-0.8%变为
-0.3%,只能说明巴尔的摩市中心城区人口迁出的数量变小,而不是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2.【答案】B。
解析:波士华城市带作为世界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交通已比较完善,A 错误;波士华城市带前期由于污染严重,人口向外迁移,之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人口逐渐回流,B正确;美国人口政策在1970~2008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C错误;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主要是人文因素,而不会是自然环境,D错误。
地理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讲义:第23讲城市化 含答案

第23讲城市化1.城市化(1)含义:人口向__城镇__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错误!(3)城市化水平:可以用__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__表示,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带来了__聚落形态__及生产方式、__生活方式__、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一般表现: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__稍被拉平的“S”形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①看城市人口比重确定城市化进程的阶段A__初期阶段__,B__加速阶段__,C__后期阶段__.②看城市化进程曲线分析变化特点a.B阶段到C阶段城市化水平__不断提高__,城市化发展速度__逐渐减慢__。
b.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处于__B__阶段.(3)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__后期__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__初期或加速__阶段.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①__生物多样性__减少。
②__水质__、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③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④出现城市“__热岛__"现象,密集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__大气污染__、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①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__绿色交通__,减少城市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__自然景观__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一城市化进程的判读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二者比较如下:3.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例1](2017·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双选)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AD)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2)(双选)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BC)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第(1)题,图示1985年企业总数为310,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为60%,则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186;2004年企业总数为4 733,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约为20%,则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947。
高考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

高考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1. 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同时伴随着城市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的特征包括人口集中、经济多样化、社会结构复杂、建筑密集等。
2. 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初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高级城市化三个阶段。
初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低,城市规模小,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比例较低。
中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逐渐上升,城市规模增大,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比例增加。
高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达到高水平,大城市数量增多,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比例接近饱和。
3. 城市化的推动因素经济因素:城市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
社会因素:城市生活更加便利,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服务设施。
政策因素: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城市化发展的政策,推动人口向城市转移。
4. 城市化的效应经济效应:城市化可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提升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社会效应:城市化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资源。
环境效应: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消耗、土地利用不合理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5. 城市化的问题与挑战土地问题:城市扩张需要大量土地,导致农田减少和农村土地资源流失。
就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确保他们能够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社会问题:城市化加速了社会流动,产生了城乡差距、社会矛盾和城市贫困等问题。
环境问题:城市化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6. 城市化发展的策略和措施合理规划:加强城市规划,控制城市空间扩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促进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城市经济结构优化水平。
改善社会保障: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
保护环境: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高二地理城市化进程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地理城市化进程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城市化是指()A. 农民进城务工B. 城市人口增长C. 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D. 都市化进程答案:C2. 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A. 高速公路建设B. 工业化进程C. 政府政策D. 土地资源利用答案:B3.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城市化的问题和挑战之一?()A. 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资源紧缺B. 大量农民进城导致社会保障问题C. 城市化对环境造成的污染D. 城市治理的问题答案:A4. 下列哪个国家是目前全球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A. 美国B. 中国C. 德国D. 印度答案:B5.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的负面效应包括()A. 区域经济不平衡B. 城市负荷增加C. 社会矛盾加剧D. 环境污染增加E. 交通拥堵答案:A、B、C、D、E二、判断题1. 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
()答案:正确2. 城市化只是经济现代化的一个方面。
()答案:错误3. 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高速增长期、稳定增长期和高度发达期三个阶段。
()答案:错误4. 农民进城务工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答案:正确5.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率越高,农业人口比例越低。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答: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城市化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 城市化提高了劳动力的流动性,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 城市化带来了城市人口的消费需求增加,推动了商品和服务市场的扩大。
- 城市化促进了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2. 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有哪些?答: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 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资源紧缺和环境问题,如土地利用不合理和环境污染。
- 大量农民进城导致的社会保障问题,如农民工福利和住房问题。
- 城市化加剧的社会矛盾,如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扩大等。
- 城市治理的问题,如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拥堵等。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的变革。
本文将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1.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人口、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包括人口的城市迁移、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化率的提高。
1.2 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2.1 初期城市化阶段初期城市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是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但人口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
1.2.2 快速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2.3 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城市化水平达到或接近饱和。
在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放缓,城市发展开始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1.3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明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城市化水平、速度和模式都有所不同。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贫民窟问题、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二、世界城市化的特点2.1 城市化速度快世界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速度快。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
例如,中国城市化速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保持在高位。
2.2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或超过70%。
2.3 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问题世界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社会经济问题。
如贫民窟问题、失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等。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让同学们明确我国城市化所处 阶段,并预测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趋势,培养学生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关注。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读】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 以后开始的。
1.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阅读教材图2.19完成下面的表格思考: a)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b )解释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
(借用下图)(2)案例分析:阅读课本33页案例4结合图2.19完成34页活动题。
2.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1) 整体把握读图2.18及教材35页阅读,找出不同时期城市化的重心地区并分析其结果。
(2) 具体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小城镇结合(1)的讨论结果读图2.23完成下表:思考: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结果的原因。
(3)我国城市化进程读图2.26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预测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趋势。
【课堂练习】1.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2.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3.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发展超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B.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以往的最高速度还快C.城市人口的比重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D.大城市发展慢,中小城市发展迅速4.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条件改善。
世界主要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管理方式

世界主要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管理方式一、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经济、社会活动等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转移和集中过程。
2.城市化的阶段:(1)初期阶段:城市人口比例较低,城市发展主要依靠手工业和商业。
(2)加速阶段:城市人口比例迅速增加,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成为生产和消费的中心。
(3)成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城市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3.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1)人口拥挤: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导致住房、交通等问题。
(2)环境污染: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资源紧张:城市化进程中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4)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贫富分化、失业、犯罪等问题。
二、城市管理方式1.城市管理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关注城市居民的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法治化:依法行政,加强城市管理的法制建设。
(4)社会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民主化程度。
2.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1)城市规划: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交通、供水、供电、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
(3)城市公共服务:提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城市居民需求。
(4)城市环境保护: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5)城市公共安全:保障城市治安、消防、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安全。
3.城市管理的主要模式:(1)政府主导型:政府在城市管理中起主导作用,负责制定政策和规划,引导城市发展。
(2)市场主导型:市场机制在城市管理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推动城市发展。
(3)社会自治型: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在城市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民主管理和自我服务。
(4)混合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在城市管理中相互结合,共同推动城市发展。
城市的发展及中外城市化进程

(四)城市的发展及中外城市化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拓展延伸]全面认识城市化的影响针对练1《雾都孤儿》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品。
《雾都孤儿》写于《济贫法》通过之时,英国正经历一场转变,从一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城市和工业国家的转变。
《济贫法》允许穷人依赖接受公共援助,却要求他们进行必要的劳动。
《济贫法》有提高穷人阶级的生活水平的作用,却对最无助的下层阶级施以惩罚。
该作品()A.揭示了英国政府救助贫困人群的责任B.反映了英国蒸汽时代繁杂的社会问题C.再现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发展完善D.说明了英国政府大力干预市场的经济答案 B解析依据“英国正经历一场转变,从一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城市和工业国家的转变”可知,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依据材料“《济贫法》允许穷人依赖接受公共援助,却要求他们进行必要的劳动。
《济贫法》有提高穷人阶级的生活水平的作用,却对最无助的下层阶级施以惩罚”可知,体现了对于受救济的穷人阶层,《济贫法》呈现了既救济又强制,既提高生活又惩罚的两面性,实质上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济贫问题的复杂性,故B正确,A错误。
C、D两项所述题干未体现,故排除。
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拓展延伸]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艺术形式都逐渐发生变化。
针对练2《中国的历史: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描述:顺着纵横于扬州城的运河(官河)沿岸形成了许多“市”,这里不仅是大米和食盐交易之地,而且还从事金银器、丝织品、木材、茶叶等各种商品的交易……城内的“侵街”现象急速扩大,一到夜晚整个街道灯火通明。
据此可知()A.农产品开始商品化B.商帮兴起,专门贸易发达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D.运河开凿,经济重心南移答案 C解析材料“顺着纵横于扬州城的运河(官河)沿岸形成了许多‘市’”“城内的‘侵街’现象急速扩大,一到夜晚整个街道灯火通明”表明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故选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睛】
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一、城市中心人口高度密集,环境恶化,生活品质下降,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二、乡村和小城镇,环境优美,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9.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
【详解】
II阶段属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加快,城市规模扩大,易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A正确,CD错;逆城市化一般发生在III阶段,B错。所以选A。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B.逆城市化现象
C.城市规模逐渐缩小
D.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城市化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过程,一般选取人口、土地、、社会、经济等四个特征要素来研究城市化的时空分异特征。人口方面选择非农人口数量(不包括城市常住非户籍人口)作为衡量城市化发展指标,土地方面选择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作为评价指标,社会发展方面选择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评价指标,经济方面选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代表。下图为京津冀地区城市化阶段整体年均增长率统计图。据此完成10~11题。
二、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硅谷城市群是美国最年青、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硅谷位于旧金山海湾地区南面,是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目前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了大约1500家。
材料二 纳帕谷号称美国的“酒谷”,以盛产葡萄酒著称,山谷早期是加州海岸边缘的一部分,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纳帕谷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8至16公里,属丘陵地带,既有起伏较大的山丘,也有平缓的谷地。这里早春温暖,夏日和煦,适宜多种葡萄生长。
(3)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得出,到2010年世界总人口约达70亿,其中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约达_______亿,因此控制_______国家的人口数量是当务之急。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a阶段为传统农业发展阶段,b阶段为工业化阶段;c阶段为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A项a阶段为传统农业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B项b阶段工业化阶段,环境污染严重;D项c阶段为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以第三产业为主。b——c时期,产业升级,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C正确。故选C。
(1)据图甲,归纳我国1950年到2005年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据图甲和图乙,比较中国和英国2005年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3)据图丙和图丁,比较发达国家和中国1950年以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的差异。
(4)归纳分析我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尤其应该关注哪一产业的发展?说明理由?
14.读下列“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表,回答问题。
知识点测试: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单选题
读“某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图”,完成第1题。
1.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D.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水平较高的地区。据此2~4题。
7.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是
A.环境质量下降B.居住条件差
C.医院床位紧张D.汽车尾气
8.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说明了
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降低
B.大城市经济发展停滞
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
D.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9.当城市化发展处于下图中第Ⅱ阶段时,一般会引起
B.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尤其是大城市,规模大,等级高,服务范围广,经济发展不会停滞。故B错误。
C.逆城市化是发达国家部分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造成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但大城市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不会迅速下降。故C错误。
D.乡村地区和小城镇环境好,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成为乡村和小城镇的优势和吸引力,是逆城市化的原因之一。故D正确。
10.1984 -2012年,京津冀地区城市
①非农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②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
③人均GDP波动下降 ④第三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1.2000-2004年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和人口发生突变的原因可能是
A.开发区大规模建设B.城市化进入高水平阶段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D.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迅速
7.环境质量下降包括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A错误。居住条件差、医院床位紧张是城市化问题,但不是城市环境污染问题,BC错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交通拥挤问题,汽车尾气排放增加,引起大气污染,D正确。故选D。
8.D
【解析】
【详解】
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所以才会出现逆城市化。故A错误。
(1)通常用________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在19世纪的100年间,世界城市化水平仅上升了10个百分点;而20世纪最后40年间,世界城市化水平上升了___个百分点,说明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点之一是________。
(2)从20世纪________年代起,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开始接近并超过发达国家;至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是发达国家的约__________倍,说明当今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是______。
(3)硅谷位于旧金山市东南部,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气候宜人;“硅谷”临近旧金山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硅谷”集聚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知识和技术的密集程度居美国首位。其中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崛起早期起了关键作用,并提供了第一个科研工业区的地盘。现在斯坦福大学在基础研究对硅谷的贡献仍然重要,科技先进;集聚效应;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硅谷文化广泛的包容性及其推崇创业、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社会文化观念,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新和奋斗精神,为“硅谷”企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
3.城市化的最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意味着城市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上升。D正确。城市财政收入增加、农村总人口减少、地区总人口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关系不如城市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上升密切,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一定就会导致城市财政收入增加、农村总人口减少、地区总人口增加,ABC错误。故选D。
5.B
6.B
7.D
【解析】
5.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我国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大量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因此我国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从乡村到城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经济发展往往是城市化的动力,而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因此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产业是第二产业。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较快,吸引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是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B正确。四川盆地、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经济发展较慢,城市化速度较慢,ACD错误。故选B。
(4)全世界的人才高地。“硅谷”集聚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知识和技术的密集程度居美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从事第三产业的人众多,第三产业发展快;随着人口大量迁入,促进城市发展,城市规模扩大;美国将经济由 “冷冻地带”迁到“阳光地带”,使得经济重心向中西部转移。
13.(1)195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经济城市化(率)水平高于人口城市化(率)水平。
4.城市化发展的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所以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而在产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则成为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中国“一五”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也证明了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力量。B正确。农业现代化、旅游日益发展、房地产业日新月异不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ACD错误。故选B。
(3)科技先进;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政策支持;集聚效应(或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任答5点)
(4)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或制造业发达);第三产业发达产业发展活力强,经济发达;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发达,城市间联系密切;城市数量多,分布密集;人口迁入,促进城市发展,规模扩大;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美国的经济重心向中西部转移。(任答6点)
A.农业现代化B.工业化进程加快
C.旅游日益发展D.房地产业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据此完成5~7题。
5.我国城市化主要表现为
A.从小城市到大城市B.从乡村到城市
C.从城市到乡村D.从大城市到小城市
6.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是
A.四川盆地B.珠江三角洲
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
材料三 美国局部地区示意图
(1)描述纳帕谷的形成过程。
(2)从地形影响气候的角度,分析纳帕谷葡萄品种多、品质优的原因。
(3)简述“硅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
(4)简析硅谷城市群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13.阅读下列有关城市化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国际社会从各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提出的现代城市化新概念,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两方面,经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财富积累状态,通常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
(2)2005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其经济城市化率和人口城市化率均高于中国;英国经济城市化率与人口城市化率二者的差异程度相比中国二者的差异程度小。
(3)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贡献度持续加大,而第二产业的贡献度不断下降;我国第二产业的贡献度总体上升,而第三产业的贡献度总体下降。
2.1985—201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为
①城市数目增多②城市人口寿命延长③城市人口增多④耕地面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