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 读懂诗歌

合集下载

古诗词鉴赏 读懂诗歌 知识讲解

古诗词鉴赏   读懂诗歌  知识讲解

高考解决方案读懂诗歌读懂诗歌高考考什么(7)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8)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怎样读懂古诗词一、注意诗的题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

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如: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

顺着这个思路下去,结合诗歌的背景,我们就能迅速地读懂这首诗了。

2.2012年北京卷《柳堤》,题目中可显露出信息,作者在种满柳树的长堤观景而发感慨,即为借景抒情。

所以读诗歌时,先抓住景色特点,再细分析诗人传达的情感。

3.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示”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通过下文注释可知道“秬”“秸”是作者的两个儿子的名字,可知作者写作的目的是给两个儿子指出一些人生道理,以作警语。

并且通过诗歌的小序也能得到本诗的写作目的,所以在阅读时,注重读出示警的内容。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

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

2024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之如何读懂诗歌+课件33张

2024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之如何读懂诗歌+课件33张

有一些诗歌的内容和手法都存在反常的现 象,这些是作者整体构思、表达情感和格律 平仄的需要。
1、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2、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3、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4、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请尝试一下用诗家语读懂一首诗
2023年新高考2卷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2023年全国乙卷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履登山 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 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 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 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 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 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D
“诗家语”的五大“变形”
改变词性 颠倒词序句序 互文见义 空白省略 反常搭配
1、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戴锦帽,穿貂裘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下雨
3、沉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贫贱之家
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青翠苍绿的山色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瞑》 主语后置
起 描之景、事、物。往往有统率全诗、渲染气氛,铺垫意 境等作用。
即承接上句承”句。承接起句而展开,是对“起”

句的延续、补充、深化。同时,它往往对后面的内 容起铺垫和蓄势作用
即承接或者递进。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古诗词特点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补充省略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还原语序—重要词语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重要字词、语序、省略)(一)词类活用。

1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3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二)古今异义。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憔悴。

(三)省略跳跃。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2上吞巴蜀下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3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四)语序倒装。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3.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6.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补充省略------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 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bì]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泉壑带(围绕着)茅茨,云霞生(于)薜(像)帷。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闲鹭常早栖,秋花(相比其它地方)更迟落。

家童(正在)扫萝径,(因为我)昨与故人期。

全诗诗意为:山泉沟壑像飘带萦绕着茅屋书斋,墙头长着幔帷一般的薜荔,云霞就像是从薜荔中升腾起来的一样。

刚下过雨的竹林和夕阳映照下的山峦多么叫人喜爱。

悠闲的白鹭常早早回巢栖宿,秋花饱含生机比别处落得更迟。

家童正在打扫爬上滕萝的小径,我昨天与老朋友预约了会面的日期。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联想与想象,扩充内容,将诗的语言变成散文的语言。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2 七法快速读懂诗歌内容(教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全国通用)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2 七法快速读懂诗歌内容(教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全国通用)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02 七法快速读懂诗歌内容教学目标:掌握诗歌整体阅读的基本方法,快速读懂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诗歌整体阅读的基本方法,快速读懂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七法快速读懂古代诗歌阅读在诗歌鉴赏中,首先是要读懂诗歌内容,读懂是王道,读懂是鉴赏和表达的基础。

因为任何诗歌鉴赏都是分三步进行的,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二、快速读懂诗歌内容的方法(一)看标题,抓题眼;(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三)看作者,知人论世(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七)看尾句,卒章显志三、方法运用示例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何处泊”“断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总结方法】(一)看标题,抓题眼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

贬官到长沙。

③古曲有《梅花落》。

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例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古代诗歌的赏析,看看如何读懂这些美丽的诗句。

我们要明确一点,古代诗歌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就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俚语、成语、俗语一样,都是人们用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

所以,只要我们用一种轻松幽默的心态去阅读,就能领略到其中的韵味。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读懂古代诗歌呢?这里我给大家提供几个小技巧:1. 熟悉诗歌的基本结构古代诗歌有很多种形式,比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固定的结构和韵脚。

了解这些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举个例子,五言绝句的结构是:每句五个字,共四句,每两句押一韵。

我们可以先从这个基本结构入手,慢慢熟悉各种诗歌的形式。

2. 注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古代诗歌往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抓住这些意境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比如,杜甫的《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里的“国破山河在”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时代的忧虑;而“城春草木深”则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通过这种对比,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

3.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夸张、排比等。

这些手法可以帮助诗人更加生动地描绘景物,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我们在阅读时,要学会发现这些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欣赏诗歌的美。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里的“离离”形容草长得茂盛,而“一岁一枯荣”则形象地表现了生命的无常。

通过这种修辞手法,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感慨。

4. 多读多练,积累经验我们要记住,读懂古代诗歌需要时间和实践。

我们要多读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读懂古代诗歌并不是一件难事。

只要我们用一种轻松幽默的心态去阅读,同时注意诗歌的基本结构、意境和情感以及修辞手法,就一定能够领略到其中的韵味。

古代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

下面景象属于什么季候?
梅子黄 六七月 春天 冬天 秋天 夏天
桃花红
玉树琼枝
丹桂飘香
蛙叫蝉鸣
芦花飘扬
秋天
知识小结: 春季在气候上是大地复苏、春寒料峭、乍暧还寒、和 风细雨等,植物是桃花红、李花白、柳丝绿、草萋萋等, 动物有莺啼燕啭、蜂飞蝶舞等,习俗有寒食清明、踏青游 春等; 夏季在气候上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暴风骤雨等,植 物是梅子黄、荷花红、麦花白、稻花香、绿树成阴等,动 物有蛙叫蝉鸣等; 秋季在气候上是秋风玉露、秋色宜人、云淡风清等, 动物有蟹肥蝉嘶、大雁南飞等,植物有丹桂飘香、枫林如 火、黄叶翻飞、橙黄橘绿、芦花飘扬、秋菊傲霜等; 冬季在气候上是朔风劲吹、玉树琼枝、冰天雪地、天 寒地冻等,植物有寒梅怒放等。
古代诗歌由于声律、表意等
方面的需要――孟浩然《春晓》
知语序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鸟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练习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释: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 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练习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释: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 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历史名人:怀念景仰或寄予同情,怀古
与节日有关的诗歌标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寒食寄京师诸兄弟》《邯 郸冬至夜思家》《正月十五日夜》《立秋前一日览镜》 《除夜作》《十五夜望月》《小寒食舟中作》《八月十 五夜赠张功曹》《清明》《社日》 节日风俗、诗人处境、思家念 亲、羁旅漂泊、伶仃孤苦

理解内容,读懂诗歌--古代诗歌鉴赏

理解内容,读懂诗歌--古代诗歌鉴赏
31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 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 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 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32
(一)看标题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9
标题交代作者情感态度或感情基调。
(一)看标题
另外,有些题目中含有固定的情感—— 如登高、登临多悲凉,送别多感伤。
杜甫《登高》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10
20
(五)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 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因为作者 运用表达技巧能起到加强表达效果 的作用,从而深化诗歌情感。诗人 常在诗歌中常运用比喻、象征等手 法借物自喻,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 或特殊的心境。尤其是托物言志诗。
21
(五)看技法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008北京)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注】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 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 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2
(二)看注释
命题者所提供的注释,对理解 该诗是很有帮助的。它一方面解释 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 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 容和信息,以降低考生理解诗歌的 难度。注释往往是出题人给考生的 暗示。
17
(三)抓 诗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 一般滋味在心头。
离愁,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相见欢
18
(三)抓关键句
鹧鸪天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

“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 ---- “看一看”“抓一抓”“辨一辨”“思一思”读懂诗词高考《考试阐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规定: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体现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重要考察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体现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当包含在思想内容中。

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重要命题方向。

即使懂得了这些,但还不够。

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词。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干有针对性地得出答案。

因此,诗词鉴赏的核心是读懂诗词。

那么,如何去读懂诗词呢?能够采用“两步四法”。

第一步解读文辞,琢磨情意解读文辞,琢磨情意就是从标题、注释、意象、核心词句等方面把握诗词大意,从而琢磨诗词情感。

需用“三法”:“看一看,找启示”“抓一抓,寻突破”“辨一辨,明关系”。

办法一:看一看,找启示看诗词的题目、注释、诗序甚至标点等,从而找到理解诗词的启示点。

【启示一】看题目,思考信息[讲一讲]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下列作用: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揭示诗歌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体现技巧。

从题目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办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重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ft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某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考它与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悟一悟]1.根据表格中的解读提示,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2.阅读下面的诗歌,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

边词张敬忠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词 词,亦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是我国 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约始于南朝,定型于中晚唐,盛行 于宋代。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为“曲”或“曲子词”等。 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再 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定。自此,方与音 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称为“诗余”。 词 有 “ 令 ”“ 引 ”“ 近 ”“ 慢 ” 等 。 “ 令 ” 一 般 较 短 , “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引”“近”长,盛行于北 宋中叶以后。随后又出现了“小令”“中调”“长调”: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 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 格为“承”。 颈联为“转”, 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 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 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 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 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 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 构思脉络”题目了。
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中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 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由于有严格 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律诗。 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 (1)诗的每句字数整 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 (2)诗句的数量 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 称排律或长律。 (3)有特定的对仗要求。八句者每两句为一联, 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 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4)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 二、四、六、八句押韵,而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五律首 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
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如果分阶梯、有侧重地把握这四个结构特点,不仅可 以把握诗的具体内容、层次,更可以把握全诗的内容主 旨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为准确解题奠定基础。 (1)“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 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 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边练边悟5 问题。
(2011· 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解析 “映地为天色”从“色”的方面写出山泉之清澈见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 底, “飞空作雨声”从“声”的方面写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 妙处。 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 该诗首句从春草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 “春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界。
(2)“承” 在古诗词中, “承”句或写景, 或叙事, 或抒情, 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 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 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是:①承上启下, ②铺垫下文。
(二)从体式入手读懂古诗 高考考查所选的诗体主要是近体诗和词, 偶尔涉及古体诗和 散曲。 近体诗和词在体式结构章法方面既同又异。 抓住这“同” 和“异”, 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诗歌, 甚至可以解答结构思路方面 的题目。 1.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 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 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 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试以杜甫的 《春日忆李白》 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 解题的帮助。
(1)小令,限58字以内; (2)中调,指59字至 90字; (3)长调,指91 字以上者。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律,即词律,其特征是:(1)字数一定。每一词调都规定 一定字数。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长的如《莺啼序》 有 240字。(2)讲究平仄。(3)句式参差不齐。少的为一字句,多 到十几字句,各种句式都有。(4)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有 上下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两句押,有隔三句押,还有句中 押;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贾 思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答案
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春思。 (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
专题二
鉴赏古诗读懂始
[温馨寄语]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 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 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 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 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 哪些内容, 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 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 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 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抓住古诗的体裁、 语言特征, 二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 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 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 诗相同。具体说来,有四种:(1)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完全 不用对仗,这是常式。(2)截取律诗的后半两联,即颈联和 尾联,这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它要求第一联对仗。 (3)截取律诗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都必须对仗。 (4) 截取律诗前半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则要求后一联对仗。
边练边悟5 问题。
(2011· 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 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 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不讲平仄,不讲对仗。用韵押韵,自 由灵活。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 以换韵。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 乐府, 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 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搜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 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 乐歌唱外, 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 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 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 统称乐府。 宋 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
边练边悟 4
(2006· 辽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苏 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 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

答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 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它是由同一宫调、不同曲牌的多 支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 它有头有尾, 头一般是一支曲 (称为“引 曲” ), 中间部分可以从一支到数十支(称为“正曲” ), 结尾一般 要用“尾声”或“煞调”结束。如 [般涉调 · 哨遍 ]《高祖还乡》就 是由八支曲子组成。 小令形式短小,常用于写景、抒情;套曲更适宜于叙述比较 复杂的内容。 曲,是和乐的诗,每曲都有一定的乐谱,即“曲调”,每种 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即“曲牌”,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所以一般都在小令或散套的前面写上宫调名、 曲牌名, 并根据内 容写出题目,如 [越调 · 天净沙]《秋思》 、 [般涉调· 哨遍 ]《高祖还 乡》等。
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方法:(1)看句数。古体诗句数不限,近 体诗每首句数有限定,绝句都是4句,律诗都是8句。(2)看字数。 古体诗不拘字数,有五言、七言,也有杂言。杂言往往以七言 为主,夹杂着三言、五言,也有夹杂四言、六言以至十言不等 的。近体诗都为五言或七言。(3)看押韵。古体诗用韵较宽,不受 韵书限制,押韵可平可仄,又可换韵;近体诗用韵严格,只用 平声韵,不可用仄声韵,更不可换韵。 (4)看平仄。古体诗不拘 平仄,近体诗讲究平仄,并一定要符合平仄格式的要求 —— 七绝、七律句中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不论,二、四、六字的 平仄须分明;五绝、五律句中一、三字平仄不论,二、四字平 仄要分明。
C.曲 (一般指元曲)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可供歌唱的新诗体, 它有一定的乐调和一 定的歌词格式,是按节拍来歌唱的。在形式上,散曲分为小令和 套曲两大类别。 小令因其体制短小而得名,又叫“叶儿”,通常指独立的、 只有一支曲子的散曲形式。如[越调· 凭栏人]《寄征衣》 :“欲寄君 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难上难。”它跟词 中的小令近似,但含义不同。词中的小令是对中长调而言的,指 的是篇幅较为短小、 曲调比较活泼的词; 而曲中的小令则是对成 套的曲子而言的,只要是单独的一支曲子,不论长短都叫小令。
边练边悟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贾 思 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