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食叶害虫杨褐舟蛾的测报与防治
舟蛾类测报办法

杨树舟蛾监测、预报办法杨树舟蛾主要指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分月扇舟蛾 C.anastomosis (Linnaeus)、杨小舟蛾 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和杨二尾舟蛾 Cerura menciana (Moore)等为害杨树叶部的害虫,在全国均有分布。
同一虫种在不同地区发生的世代数和发生期有所不同。
大发生时可食光整株叶片,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
为做好该类害虫的监测、测报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1 虫情监测虫情监测以地面踏查手段为主,设立标准地,进行虫情、叶片被害情况、防治情况调查。
1.1 标准地和标准株的选择在踏查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立地条件、林型,设立临时标准地,常发区按片林每1000亩、偶发区10000亩设立不少于3块,每块临时标准地的抽样株数不少于30株(片林面积为1亩)进行调查;沟河路渠林,每5—10公里以株设一块30株,按隔几株选1株的方法选取10株标准株进行调查。
临时标准地设立并调查后填写表1。
1.2 越冬后蛹(幼虫、卵)调查1.2.1杨扇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的粗树皮下,或树冠投影范围内的枯叶、墙缝、地被物上、表土内查找其越冬蛹。
将结果记入表2。
1.2.2杨小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树冠下以树干为圆心取一扇形样方(样方面积为树冠投影面积的1/8),样方深度不小于20厘米。
在其中查找越冬蛹,将结果记入表2。
1.2.3分月扇舟蛾:每年3—5月,在标准株树冠投影范围的枯枝落叶层内查找其越冬幼虫,或在树干上查找其越冬卵,将结果记入表2。
1.2.4杨二尾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的树干基部和树皮裂缝内查找其越冬蛹,将结果记入表2。
1.3 叶片被害调查在每代幼虫期进行虫情调查,目测标准株叶片被害情况。
重点在幼虫(第二代)三龄前后已群居和分散后两个阶段,分标准株(以群居)和随机(分散后)每株取50—长标准枝,调查卵数及幼虫数,观察相关物候现象,并调查旬气温和降雨量。
杨树食叶害虫杨小舟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研 究 了 防治 方 法
1溶
。
采用4 0 % 久 效磷 乳 油 1
1 溶 液 根 基 钻 孔防 治 效 果 最 好
,
用1 9 写
1环
,
.
的 高渗 氧 化 乐 果 1
液根 基 注 药 和 树 干 涂 环防 治
。
. 杀 虫率 分 别 为9 5
.
6 环和
3 9
.
也
达 到 了 理 想 的 防 治 目的
,
延
,
大 面积 发 生
,
并造 成 严 重 危 害
。
,
一
。
s m m
、
,
翅展
2 4一 2 6 m m
。
受 害林
体 色 变化 较 多 色
。
有 黄褐 色
红褐 色 和 暗 褐
,
网 面积 达 1 万 h m
“
为 有效 地控 制该 虫害 的发
前翅有
3
条灰 白色 横 线
后 翅 臂 角有 一
生 和 蔓延
从 1 9 8 9 年 以 来 我 们 对 其生 物学 特
’
表 示成虫
,
,
“
。
’
表示卵
,
`
x
’
表示幼虫
。
成 虫 有趋 光 性
卵产 于 叶面
,
呈状 块
,
下移
,
在 树 干 粗皮 缝 隙 处 及枝 叉 间
,
,
或 在树
每 块有 卵 1 0 0 ~
~
50 0
,
400粒
每只 雌 成 虫 可
,
产 卵4
0
木 基 部 隐伏
杨树叶部害虫舟蛾防治

舟蛾的分布与危害趋势
舟蛾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其中以江浙一带危害最为严重。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舟蛾的危害范围有扩大 和加重的趋势,给杨树的生长和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02
杨树叶部害虫舟蛾的生物 学特性
舟蛾的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5-20mm,翅展38-50mm,头和胸部灰白色,翅 基片黑色。前翅灰白色,具黑色和灰色斑纹。后翅灰白色 ,具灰色斑纹。
提高预警准确率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提高预 警模型的准确率,提前预测舟蛾爆发的时间
和地点,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发更加高效的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舟蛾的天敌昆虫、病原微 生物等生物防治手段,降低舟 蛾的种群数量,提高防治效果
。
化学防治技术
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 农药,针对舟蛾的不同生长阶段 ,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施用方式, 提高防治效果。
杨树叶部害虫舟蛾防治
2023-11-06
目 录
• 杨树叶部害虫舟蛾的危害 • 杨树叶部害虫舟蛾的生物学特性 • 杨树叶部害虫舟蛾的防治方法 • 杨树叶部害虫舟蛾的防治效果评估 • 杨树叶部害虫舟蛾防治的未来展望
01
杨树叶部害虫舟蛾的危害
杨树的重要地位
杨树是我国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之一,具有生长快、适应性 强、分布广泛等特点。
幼虫
老熟时体长30-40mm,体色变化较大,一般为灰褐色。 头部黄色,具黑色斑纹。胸足黑色,腹足4对,黄色。
卵
扁圆形,直径约1mm,表面有纵脊纹。初产时为乳白色 ,孵化前变为暗灰色。
蛹
长15-20mm,红褐色,腹部各节背面前后缘具灰白色纵 带。
舟蛾的生活史
杨树食叶害虫的综合防治

科学防治
通过对食叶害虫的监测和预测 ,可以科学地制定防治方案, 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繁殖和扩散
。
保护环境
通过对食叶害虫的监测和预测 ,可以避免过度使用化学农药 ,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
衡。
03
杨树食叶害虫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定期清理杨树林地,去除落叶 和枯枝,减少害虫的繁殖场所 。
加强植物检疫
严格检疫制度
对杨树苗木进行严格检疫,防止带虫苗木的传入。
限制疫区
对发生食叶害虫的区域进行封锁,限制疫区苗木外调。
科学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
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增强杨树的抗虫性。
浇水管理
在干旱季节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度,以减轻食叶害虫的危害。
天敌的保护和利用
保护天敌
保护和利用食叶害虫的天敌,如鸟类、蜘蛛等,以控制食叶害虫的数量。
杨小舟蛾
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 地区。
柳毒蛾
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及华东等 地。
舞毒蛾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 地。
杨树食叶害虫的危害
破坏树叶
杨树食叶害虫以树叶为食,大 量繁殖并迅速扩散,导致树叶 被大量破坏,影响树木的正常
生长和光合作用。
降低木材质量
被食叶害虫破坏的树木,其木材 质量会明显下降,甚至失去经济 价值。
02
杨树食叶害虫的监测与预 测
监测方法
视觉检查
通过定期观察树叶和树冠,以发现食叶害 虫的存在和活动。
声音识别
有些食叶害虫会发出特定的声音,可以通 过声音识别来判断其存在。
触觉检查
通过触摸树叶和树冠,感受食叶害虫的存 在和活动。
生物标志物
杨树食叶害虫的综合防治

杨树纯林面积过大,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易导致害虫爆发。
天敌减少
人类活动破坏了害虫天敌的栖息地,导致天敌数量减少。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传播
人类活动可能无意间传播害虫,导致害虫扩散。
不合理的农业管理
不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可能破坏害虫的天敌种群,从而增加害虫的繁殖机会 。
树木自身生长因素的影响
评估防治效果是否持久,是否需要反复防治 。
防治效果的评估方法
实地调查
01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害虫的分布、密度和危害情况,比较防治
前后的变化情况。
实验研究
02
通过实验室研究和野外实验,了解各种防治措施的防治效果、
作用机理和使用条件等。
数学模型
03
利用数学模型对害虫的繁殖、传播和危害等进行模拟,评估不
同防治策略的效果。
2023
《杨树食叶害虫的综合防 治》
目录
• 害虫种类及分布 • 害虫的生物学特性 • 害虫发生的原因分析 • 害虫的防治手段 • 防治效果的评估
01
害虫种类及分布
常见杨树食叶害虫的种类
杨小舟蛾
幼虫以杨树叶片为食,留下网状斑和大 量落叶。
杨扇舟蛾
幼虫蚕食杨树叶片,留下不规则的缺刻 和孔洞。
柳毒蛾
外部形态
包括昆虫的包括口器、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结构的特点。
杨树食叶害虫的生活习性
1 2
食性
杨树食叶害虫的食物来源,以及食物选择偏好 。
繁殖时间
害虫繁殖的季节、时间、周期等,与杨树的生 长发育阶段的关系。
3
生活环境
害虫在哪些环境条件下生活,对环境的要求和 适应性。
杨小舟蛾
杨树种植中食叶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 种植技术

杨树种植中食叶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种植技术本文总结了杨树食叶害虫(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春尺蠖、草履蚧)的危害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
杨树是属杨柳科一种很普通的落叶乔木树,作为北方地区主要造林绿化树种。
汤阴县近十几年来,杨树造林面积不断扩大,由于人工栽植的杨树都是纯林且大部分栽植密度过大,造成病虫害发生较严重,现结合汤阴县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总结如下:杨树食叶害虫在我县发生主要是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春尺蠖、草履蚧。
一、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本地杨小舟蛾发生期比杨扇舟蛾依次推迟约15-20天左右。
1.危害状1-2龄初孵幼虫群集叶面啃食表皮,呈箩状,稍大分散取食整个叶片,仅留叶脉和叶柄;2龄后群集缀叶结成大虫苞,白天隐匿,夜出取食,被害叶枯黄,甚为明显;3龄后分散,食全叶,仅剩叶柄。
2.形态特征成虫:雄成虫翅展23-37mm,雌成虫38-42mm。
体灰褐色,前翅褐灰色,有4条灰白色波状横纹,顶角有1褐色扇形斑,外横线通过扇形斑的1段呈斜伸的双齿形,外衬2-3个黄褐色带锈红色斑点,扇形斑下方有1个较大的黑色斑。
后翅灰褐色。
卵:扁圆形,直径约lmm,橙红色,近孵化时为暗灰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2-40mm。
头部黑褐色;胸部灰白色,侧面墨绿色;腹部背面灰黄绿色,两侧有灰褐色宽带,每节上着生环状排列的橙红色瘤8个,其上具有长毛,第一和第八腹节背中央各有1个枣红色的瘤,其基部边缘黑色,两侧各伴有1个白点。
蛹:体长13-18mm,褐色,腹末有分叉的臀棘。
茧椭圆形,灰白色。
3.生物学特性在汤阴县1年发生4代,以蛹在枯落物等处越冬。
越冬代、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成虫出现的时间分别在3月下旬至4月、6月、7月、8-9月。
幼虫出现期晚1~2周,可危害至10月份。
成虫夜晚活动,有趋光性,未展叶前,卵产于小枝,以后产于叶背,块产,常百余粒单层排列,易于发现。
初孵幼虫群集啃食叶肉,2龄后群集缀叶结成大虫苞,白天隐匿,夜出取食,被害叶枯黄,甚为明显;3龄后分散,食全叶。
杨树病虫害防治如何防治杨树食叶害虫

杨树病虫害防治:如何防治杨树食叶害虫由于树种单一、气候异常,杨树食叶害虫杨小舟蛾、杨扇舟蛾、刺蛾、杨黄卷叶螟、天牛、尺蛾、瘿螨等常常在杨树纯林中大面积发生,特别是舟蛾类食叶害虫极有可能暴发成灾,往往在3-5天内将树叶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
这类害虫的防治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贯彻落实治早、治小的防治策略,采取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
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病毒、仿生制剂压低虫口密度,然后通过增加天敌数量,达到生物调控害虫种群密度的作用。
对虫害特别严重的林,大面积暴发成灾要采取飞机防治,地面通过化学农药打孔注药等方式及时防治。
根本的措施是及时清理虫害木、更新树种、营造混交林等,改善其生态条件,增强林木长势和林木抗虫能力。
一、人工物理防治越冬(越夏)期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所以,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
根据大多数食叶害虫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的幼虫。
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
对于尺蠖等成虫需爬行上树产卵的害虫,可在成虫羽化前在树干绑扎塑料布等方法阻隔成虫上树产卵。
二、Bt等生物防治在幼虫3龄期前喷施生物农药和病毒防治。
地面喷雾树高在12米以下中幼龄林,用药量Bt200亿国际单位/亩、青虫菌乳剂1-2亿孢子/毫升、阿维菌素6000-8000倍。
高大的片林,如有机场条件,可考虑利用飞机防治。
还可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即在害虫产卵初期,每公顷50个放蜂点,放蜂量25-150万头。
三、仿生药剂防治可用灭幼脲为主的仿生农药喷雾防治。
20%灭幼脲Ⅲ号每亩25克、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液。
仿生药剂使用要注意把握用药时间,虫龄越小越好治。
四、打孔注药防治对发生严重,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打孔注药防治。
杨树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杨树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作者:刘清王安静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27期杨树虫害主要有食叶害虫、蛀干害虫,食叶害虫主要有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美国白蛾、柳毒蛾、舞毒蛾、杨尺蠖、杨黄卷叶螟等;蛀干害虫主要有杨干象、青杨天牛、光肩星天牛、白杨透翅蛾、芳香木蠹蛾等。
下面介绍一下杨树主要虫害的特点和防治方法。
一、杨树主要食叶害虫及防治方法1、杨树主要食叶害虫(1)杨小舟蛾; 1年发生3~4代,以蛹在落叶下、疏松土壤中等处越冬。
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羽化,5月上旬第1代幼虫出现,第2代幼虫出现于7月中旬,第3代发生于8月上、中旬,第4代于9月上、中旬发生。
幼虫取食叶片的表皮、叶肉后,只剩叶脉。
杨小舟蛾大发生时,杨树大部分叶片被吃光,远望如火烧状。
(2)杨扇舟蛾; 1年发生4代,春夏之间幼虫群栖为害,1~2龄时剥食叶肉,残留上表皮和叶脉,2龄后吐丝缀叶,白天隐藏其内,夜晚取食,受到惊吓后能吐丝下垂随风飘移,3龄以后开始分散为害,幼虫老熟时吐丝缀叶作成薄茧化蛹。
由于杨扇舟蛾繁殖快、数量多,发生严重时极易造成灾害。
(3)美国白蛾; 1年发生3代, 4月上旬至5月下旬,是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幼虫5月上旬开始为害,一直延续至6月下旬。
7月上旬,当年第1代成虫出现,第2代幼虫7月中旬开始发生,8月中旬为其为害盛期,经常发生整株树叶被吃光的现象。
8月中旬,当年第2代成虫开始羽化,第3代幼虫在9月上旬开始为害,直至11月中旬,10月中旬,第3代幼虫陆续化蛹越冬。
(4)柳毒蛾; 1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树皮缝内或枯枝落叶中作茧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活动为害,6月份为第1代幼虫盛发期,9月为第2代幼虫盛发期。
1~2龄幼虫群集为害,吐丝下垂后可以借风传播。
(5)舞毒蛾; 1年发生1代,以卵在乱石块、树干开裂处越冬,5月前后幼虫孵化,白天幼虫群栖在叶片背面,夜间爬出取食叶肉,叶片被咬成孔洞状,受惊后即吐丝下垂,可借风力传播。
2龄后幼虫分散取食,白天栖息在树杈、树皮缝、石块下等隐蔽场所,傍晚上树取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树食叶害虫杨褐舟蛾的测报与防治
作者:鲁海东任国强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22期
摘要介绍了杨褐舟蛾的生活史及在重症地区的发生情况,总结了宝应县鲁垛镇测报点2002~2009年对杨褐舟蛾的测报情况,并提出防治方法。
关键词杨褐舟蛾;测报;防治;江苏宝应;鲁垛镇
中图分类号S76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2-0173-02
杨树具有速生性和材质优良的特性,在里下河地区发展较快,逐步形成了单一树种,有利于杨褐舟蛾食叶害虫的繁殖。
近几年来,杨褐舟蛾危害面积逐年加大,如遇适宜气候,有可能吃光叶片,暴发成灾,给杨树生产带来极大损失。
为控制灾害,减少损失,巩固绿化成果,2002年以来,作为杨树有害生物测报点,鲁垛镇农技中心准确测报食叶害虫的繁殖规律、害虫数量、危害程度,切实抓好防治最佳期,以为杨树食叶害虫杨褐舟蛾的防治提供依据。
1杨褐舟蛾的生活史
该虫在鲁垛镇1年发生4~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第1代于5月上中旬发生、第2代6月中下旬、第3代7月下旬、第4代8月下旬,7月虫态交错,世代重叠。
成虫白天潜伏,夜间活动,有趋光性,产卵于叶面或叶背,呈单层块状,300~400粒在一起,幼虫卵化后群集叶肉,将叶片咬成筛网状,稍大后分散为害,吃光叶片,只留叶脉,夜间为害最重,老熟幼虫吐丝缀叶化蛹较多。
2测报样地及测报情况
样地应选择虫害经常发生地段,且交通便利,方便于调查工作。
选择具有代表性、不同林龄、不同平均高、不同郁闷度的样地进行调查。
①中龄、幼林、苗圃3个样地以上;②每处不低于0.33hm2;③样株每处选择10~15株,采用隔株交叉(每隔5株选1个样株)选择,做好样株标记;④苗圃地隔段选择每段内全部调查。
2009年鲁垛镇食叶害虫测报点概况如表1所示。
3测报方法及结果
及时测报。
在调查过程中,按照定人(专业人员)、定期、定样株进行杨褐舟蛾食叶害虫的调查,对一至二年生幼树全株调查。
大树按树冠上、中、下部及不同方位选取样枝调查,调查舟蛾的羽化期、产卵期、孵化期、危害期;虫口密度(每株虫口密度=调查总活虫数÷调查总株数、单位面积虫口密度=调查总活虫数÷调查面积、虫株率(%)=有虫株数÷调查总株数×100%)、危害程
度(受害叶片15%以下轻微,16%~25%为中等,25%以上为严重;条/50cm延长技,1~4条为轻,5~8条为中等,9条以上为重)、第几代第几龄虫期出现等(见表2)。
根据近几年的观测总结,食叶害虫杨褐舟蛾第1~2代周期大约为:蛹羽化为成虫约5d左右,经5d左右成虫产卵,6d左右孵化出幼虫,再经20d左右化蛹,即36d左右为1代周期。
随着气温的上升,第3、4代食叶害虫杨褐舟蛾每个虫态间隔期比第1、2代间隔缩短1~2d,即1代周期大约为26d左右。
根据每段的间隔和某代的周期可以推算下一代或下一代虫态的出现期,以便及时抓住防治期。
同时要将气候和虫情相结合,并加以分析,如遇暖冬暖春,说明第1、2代虫量较大,须谨慎测报,如7月中下旬遇连续暴风雨,根据2002年、2003年、2009年7月份连续10d暴雨记录,测报8、9月份虫量相对较少,成灾可能性不大,但不可以掉以轻心。
测报时要做好测报记录,观察时要点与面结合,紧紧抓住样点测报不放,多留意家前屋后、四旁等地段的杨树虫害发生情况,综合分析,及时汇报,并发布防治信息到各村和林农大户,指导他们组织防治。
4防治方法
防治要掌握“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切实抓好杨褐舟蛾的卵期、孵化期、1~2龄幼虫期,采取物理与化学综合防治方法来综合防治。
据2009年调查,5月12日在三横河圩堤五年生杨树上发现杨褐舟蛾第1代1龄期幼虫,6月23日发现2代期幼虫。
在沿广公路二年生杨树上,6月16日发现第2代杨褐舟蛾红色卵,于23日卵孵化出1龄期幼虫。
根据虫期的测报记录,分别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
4.1人工防治
在卵期、卵孵化期和老熟幼虫的吐丝结苞期,可以进行人工摘除。
4.2灯光诱杀
利用杨褐舟蛾成虫的趋光性,在羽化期采用黑光灯诱杀害虫。
4.3注干防治
视树体大小,用注干机在树干下部向下打斜孔4~5个,深达木质部,每孔注药液2~3mL,药剂选用内吸性药剂,如40%氧化乐果5~10倍液。
2008年广洋湖镇测试,上午注药,傍晚即可发现有杨褐舟蛾幼虫掉落。
注干防治是目前最理想的防治方法,还可兼治天牛幼虫。
4.4树冠喷药防治
相对于人工处理无法达到的较高较大的树木,采用高射程喷药机在幼虫高发期喷20%氯氰菊酯2 000~3 000倍液或20%灭幼脲5 000~8 000倍液或20%吡虫啉1 000~2 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 000~1 200倍液进行防治,喷雾时要均匀周到,并张贴“该段×时已施×××农药”的提示语,保证人、畜和蟹塘安全。
2004年、2006年、2007年鲁垛镇农技站对沿广公路两侧林带用40%氧化乐果防治第2代幼虫,后未见3、4代杨褐舟蛾食叶害虫为害,效果显著。
总之,对杨树杨褐舟蛾食叶害虫的测报工作,不但要做到精细、及时、准确,还要做到资料归档、数据至始至终有据可查,这有利于林业工作者总结经验,准确掌握虫害的发生、发展、危害等过程,从而抓住防治最佳时期,杜绝虫灾的发生,维护林业的健康发展。
5参考文献
[1] 谢广军.杨小舟蛾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林业,2003(2):23.
[2] 王丽莉,姚英娟,程建华.杨小舟蛾的综合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2004(3):37-39.
[3] 张军灵,高存劳,王小纪,等.杨小舟蛾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研究[J].陕西林业科
技,1999(4):1-3.
[4] 宫健全,郭新荣,张兴旺,等.杨小舟蛾卵及幼虫的分布型[J].陕西农业科学,2003(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