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我心归去》

合集下载

我心归去教案3篇

我心归去教案3篇

我心归去教案3篇我心归去教案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心归去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心归去教案篇1 教学设计:(安排一教时)一、导入:思念故乡,怀念亲人,这种情感古今如一,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

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提问:●题目告诉我们此时作者在那里?——异乡(法国)。

●法国是大家熟悉的地方,是一个很发达的地方,是这样吗?作者是不是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感觉呢?——(第一节)法国的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

——进一步讲(第六节),外国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可是作者的故乡又是什么样子呢?——(第六节)贫瘠脏乱,(第七节)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可是身在法国是什么心情呢?——(第二、三节)冷清难耐,空虚、无聊、孤独、令人发疯。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呢?——(第五—九节)想念、惦念、引人回望,触景生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1(第三节)文化的隔膜;2(第五—第九节)故乡有亲人,有过去,有熟悉的小径、月夜、草坂,有血、有泪、有汗水,有希望,有幸福。

所以,作者虽然身在法国,却我心归去。

物质精神原因“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空虚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无聊文化的隔膜有静谧侵肌的湖泊,冷清国:有幽深奇诡的城堡,孤独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让人发疯贫瘠脏乱想念有亲人,有过去,浮粪四溢,惦念有熟悉的小径、月夜、草坂,拥挤不堪,引人回望有血、有泪、有汗水,阴沉连日触景生情有希望,有幸福。

三、研读课文,探究问题1、阅读1-4节。

▲身在异国他乡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请找出合适的词语,概括出这几段描写的心境。

)——具体可感地写出了身在异国他乡的“难耐的”冷清、孤寂、空虚、无聊;反衬出思乡之切。

我心归去教案及说课稿

我心归去教案及说课稿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指导思想]写家园之思的作品众多,《我心归去》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篇。

大部分写家园之思的作品仅限于对思乡感情的抒发,而《我心归去》则在抒发感情的基础上,有层次地挖掘了思乡的原因,并赋予“故乡”特定的内涵。

《我心归去》是以“文本研习”为主导学习方式的一篇文章。

高一学生十五六岁,大都是生在哪里也就长在哪里,对家园之思缺少亲身的体验。

教学《我心归去》,可以以文本为载体,通过充分的认读,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故乡”这个概念有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基于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设计以探寻思乡的原因、思考“故乡”的内涵为主线,以学生课前的收集材料、课堂的与文本对话为活动主体,以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和解读为目的。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请学生查找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2.请学生预习《我心归去》,思考文章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二、导入课文1.解说:第三专题的标题“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诗人身处他乡,举头望月,因为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所以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更明。

这就是家园之思。

2.交流: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等。

可引导学生积累,还可营造思乡氛围。

3.讨论:《我心归去》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大部分写家园之思的作品着眼于怎样思乡,《我心归去》更多在探讨为什么思乡。

(此教学环节可灵活处理。

如学生不能体会出《我心归去》的独特之处,可由教师点出,或在研习课文之后让学生再次讨论)三、研习课文(一)把握课文的主体框架1.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思考“我心”是从哪里“归去”,又是归向何方。

《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一.导入。

思乡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乡是什么?它有怎样的魅惑,让如此多的文人墨客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体会他身在法国时萦绕在心头的浓浓的思想之情。

二.学习目标。

了解家园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乡情;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解题。

“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身在何处?(法国)他为什么要归去,是法国的自然景观没有中国的更美?是他在法国的生活条件不够优越?是法国的主人对他不友好?---都不是,那他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地说“我心归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解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简单。

一部分写身在异乡备受煎熬,一部分是作者抒发思乡之情。

快速阅读文章,按照我说过的两层意思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学案)1. 1——4自然段2. 5——9自然段。

五.研读文本。

(一)家乡与法国对比。

法国是一个发达美丽的国家,它有着旖旎的自然风光,它有着富丽堂皇的豪华建筑,它有着令人心驰神往的风土人情。

文章中,作者两次以三次褒扬的笔触写法国,一处是在第一自然段,写他的住处-----“家”(指名朗读)上面加了一个引号。

他心底里是不承认的,尽管这个家怎么样呢?书中怎么描述的?谁来读,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用形容词概括特点(雅静奢华)另一处是在第六自然段,作者间接地描写了法国的旅游景区的美好。

怎么描写的?----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指名朗读)------法国真美啊,美得令人瞠目,美得令人心醉,美得令人忘乎所以。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语文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记住本节课出现的重要字词。

(3)标出自然段落和疑难问题。

教学课题《我心归去》教材分析《我心归去》本篇文章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并记住重要字词。

2、在反复诵读中分析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学习作者运用说理蕴藏于形象中的写法以及衬托、对比、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品读语言2、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营造氛围)/m?word=mp3,,,[%CE%D2%B5%C4%D6%D0%B9%FA%D0%C4+%D5%C5%C3%F7%C3%F 4]&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CE%D2%B5%C4%D6%D0%B9%FA%D0%C4++&si=%CE%D2%B5%C4%D6% D0%B9%FA%D0%C4;;%D5%C5%C3%F7%C3%F4;;67114;;67114&lm=-1&mtid=1&d=9&size=5242880&attr=0,0&titl ekey=863437369,358846898&mtype=21、导语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传唱中国的大江南北,歌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远浮海外已经成为潮流,远在异乡的游子是否依然拥有一颗中国心。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聆听游子们的真切心声。

2、学习目标展示。

(学生朗读)①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并记住重要字词。

②在反复诵读中分析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③学习作者运用说理蕴藏于形象中的写法以及衬托、对比、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

我心归去(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记下阅读心得,写下点评,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

2、揣摩体味文中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提高语言品位能力,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一、解题(预习检查)。

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回到哪里去?(明确:中国故乡)作者写文章时应该身在何处?(明确:法国圣纳塞尔市)解读“我心”为什么要“归去”。

二、体会作者在异国他乡的感受,交流1-4段的评点。

1、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是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曾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在浪漫的法国,他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难道法国没有中国好。

明确:法国条件很好,“雅静的别墅”、“两层楼”、“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蓝海”、“绿公园”。

是物质条件和环境优越。

2、物质条件和环境优越,为什么还要“我心归去”?在“对话栏”(读文章时的理解、感受和质疑等)里说“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为下文作铺垫”,咱们要明白做了什么铺垫,继续看课文。

明确:作者在法国是感受到了寂寞、孤独和空虚。

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越更加突出了作者“冷清”的感受。

3、他是如何来表现这种“冷清”的感受的,请大家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点评。

“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这个城市不属于你”--“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我不想移民”。

三、体会作者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交流5-6段。

1、作者反复渲染自己在法国的孤寂感,除了环境陌生、语言不通等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呢?明确:“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

亲人让作者不得离开舍弃。

“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侯她们睡到天明。

”这是异端充满温情的画面,与前面的冷清的文字形成强烈的反差。

作者在法国的“家”里感到被囚禁的痛苦,只有在有亲人的家里才感到塌实和温馨。

【高中语文】我心归去ppt精品课件43

【高中语文】我心归去ppt精品课件43

答:第一段从多个角度写了别墅的 美好,与下文下浓浓的思乡之情形 成鲜明对比,为下文做了铺垫。
思考二
第二段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客居巴黎 居所的冷清寂寞的?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答:运用了比喻、夸张和细节描写。 写居所环境的冷清和自己的寂寞孤 独,与上一段形成鲜明对比,交代 了作者心归故乡的原因之一,为下 文作铺垫。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的思路是怎 样的?
一(1—4)节,写自己客居巴黎的孤独、寂寞和无助之感。 二(5—6)节,写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三(7—9)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深刻思考。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思念故乡,热爱故乡。
思考一
文章第一段作者写在法国的生活环境的 美好,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
探究深化:
读《乡土情结》,看看柯灵是怎样
理解“乡土情结”的?说一说新时 代青年应该怎样热爱故乡、热爱祖 国?
作 业
1、整理掌握第三单元的生字词
语。 2、随笔写作,写写自己对故乡 的热爱。 2、预习《江南的冬景》。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语文《我心归去》教案3篇

语文《我心归去》教案3篇

语文《我心归去》教案语文《我心归去》教案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我心归去》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我心归去》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情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文本,深刻体味感情,仔细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传唱中国,因为他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无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歌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当殖民已经成为过去,当远浮海外已经成为潮流,远在异乡的游子是否依然如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这是韩少功旅法归来后写的一篇。

二、解题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三、检查预习,把握“异乡”与“故乡”的具体情状。

(一)人在异乡作者在浪漫的法国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难道法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在法国的临时之“家”的情况的词语。

在哪几节?(1、6)明确:雅静奢华(“家”)、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

(二)心归故乡事实证明法国确实比较好。

那么作者为什么依然回归呢?难道作者的家乡比法国还要美?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的故乡的情况的词语。

在哪几节?(6、7)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事实证明故乡比不上法国,令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到“失望”!(7)既然是“失望”,为什么我还要回去?难道这“失望”还藏着什么玄机?或者是作者在乎的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四、理解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不同感受。

(一)人在异乡:冷清、虚空、发疯重复与夸张的细节描写探究: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2、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高中语文PPT课件3我心归去

高中语文PPT课件3我心归去

——韩少功《回望》
课外延伸
曾经打动过我的“
故乡”诗
因 为 我 对 这 土 地 爱 得 深 沉
为 什 么 我 的 眼 里 常 含 泪 水 ?
连 羽 毛 也 腐 烂 在 土 地 里 面 。
然 后 我 死 了 ,
和 那 来 自 林 间 的 无 比 温 柔 的 黎 明
这 无 止 息何归去?
韩 少 功
惦念亲人 思念故乡
“故乡”是什么? • 故乡:
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现代汉语词典》
作者眼里的“故乡”是……
找出7-9段中作者对“故乡”个性化理解的 句子,就句子内容、作者情感、写作手法等 共同探究。
• 我们无论走出多么远,故乡也在我们血液 里悄悄潜流,直到有一天突然涌上我们的 心头,使我们忍不住回头眺望。 • 回望故乡,是每一个人自我辨认的需要, 也是远行的证明。
故乡的云
演唱:费翔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地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 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 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着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么的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 归来吧 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 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心归何处?
这 永 远 汹 涌 着 我 们 的 悲 愤 的 河 流 ,
这 被 暴 风 雨 所 打 击 着 的 土 地 ,
我 也 应 该 用 嘶 哑 的 喉 咙 歌 唱 :
假 如 我 是 一 只 鸟 ,
——
艾 青
我 爱 这 土 地


作 业
• 1、以“想家”为话题,通过联想 和想象,通过选取具体的意象来抒 写你的思家之情。 • 2、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出国 热”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我心归去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等基础知识。

2.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3.深刻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情思,进一步了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总体把握文本,仔细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感情。

2.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课时1课时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
预习
1.诵读本文,扫除语言障碍,掌握重点字词。

2.理清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勾画出哲理性语句,在对话栏内写下理解。

3.思考文章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4.查找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
(播放台湾歌手费翔的歌《故乡的云》)《故乡的云》在198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唱响之后,传遍世界各地,曾打动过多少海外游子的心。

那么,对于故乡,你有怎样的认识呢?(请两到三名同学口答)
或许,囿于我们的人生履历,我们对于故乡的理解尚不够深刻,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追随曾经多次访问法国,并在回国之后,用一组散文追思往事、记录心情的韩少功先生的脚步,走进《我心归去》。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别墅.(shù)静谧(mì)贫瘠.( jí) 酥.(sū)骨奇诡.(guǐ) 悲怆.(chuàng) 眷.(juàn)顾逃遁.(dùn) 潦.(liáo)倒矫.(jiǎo)饰熠熠.(yì) 钥.(yào )匙锁钥( yuè) 模( mú )样模( mó )型烙.( lào )印炮烙.( luò )
2.文学常识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

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4)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

2000年,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三、走进文本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

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
2、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异乡)
3、哪几节侧重写法国?(1-4节)
4、哪几节侧重写故乡?(5-6节)
5、7-9节侧重写什么?(对‘故乡’的思考与感悟)
小结:文章的大体内容和思路-- “文章从对法国游历的记叙开始,描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再到思乡之情的抒发,最后是对‘故乡’的思考与感悟,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二)研讨文本:(1—5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回答;6题学生合作探究,展示)
1、作者在法国的为期一个月的家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节)法国的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

(第六节)外国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概括板书:雅致奢华)
2、作者身在法国的心情如何?
明确:(第二三四节)(概括板书)冷清,虚空,发疯
3、如何渲染的?
明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对吊灯的研究。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

这个夸张手法的运用,将作者几乎逼“疯”了。

5、正因为法国的生活如此寂寞无聊,作者才不愿意移民,尽管他有很好的条件。

作者说“很想念家里”?他到底想念家里的什么呢?
明确:第五六节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描写。

作者想念的主要是故乡的亲人,故乡的生活情景(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等) 。

5、他思念的故乡物质环境方面怎样?
明确:(第六节)贫瘠脏乱,(第七节)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6、作者明明对故乡很失望,但为什么身在法国“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学生从第7节第8节中找原句做答案,并讨论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结合预习,对于哲理性句子,合作探究展示,教师点拨))
(1)“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明确:故乡有我们奋斗时洒下的汗水,留下了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甚至是带着泪痕和血的悲欢离合;而旅游景区是供游人散心消遣的,它带给人们的多是快乐。

所以,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属于悲的东西,“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2)“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明确:因为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奉献的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你为故乡流血、流泪、流汗,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3)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明确: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才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4)“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这样的语句,你怎么理解?
明确: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7、小结.作者对“故乡”这个概念做了哪些深层次的思考?(我心归去深层原因)
明确:(1)故乡是生命之根(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所以故乡成了你生
命的一部分,故乡不会使你真正失望,你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一种期望);
(2)故乡是奉献之所(只有在故乡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3)故乡是无价财富(只要真正拥有故乡,便会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8.主题升华:人与故乡是怎样一种关系?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心之所依。

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课堂训练
(一)基础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矫饰(jiǎo)眷顾(juàn)草坂(bǎn)湖泊(bō)
B.逃遁(dùn )惦念(diàn)潦倒(liáo)酥骨(sū)
C.别墅(shù)贫瘠(jí)奇诡(guǐ)熠熠(yì)
D.静谧(mì )悲怆(chuàng)模样(mú)烙印(lào)
答案:A A项中“湖泊”的“泊”应读为“pō”。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
....,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

B.用“赠送土地”的办法吸引投资无异于杀鸡取卵
....,这种慷农民利益之慨的做法应当立即停止。

C.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

D.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
....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答案:D “不容分说”指不容许分辨说明,应换成“不容置疑”。

A项,“含辛茹苦” 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

B项,“杀鸡取卵” 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C项,“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拓展作文
1.以“我的家乡”为话题,描绘家乡的景色或场景。

通过联想和想象,注意细节描写,借助具体的意象来抒写你的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