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方案
【农业方案】勃利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实施方案

【农业方案】勃利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勃利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实施方案为探索总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成功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全县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按照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8〕40号)、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工作思路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有机食品产业链条整合、效益提升、集群发展为重点,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多类型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融合主体,建立多形式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农业附加值,加快把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
(二)实施原则坚持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基本原则,让农民广泛参与,保障农民获得产业链增值收益。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发挥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
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活力。
坚持集中办大事,财政资金重点支持投入规模大、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三)发展目标通过试点示范,努力实现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储藏、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销售、餐饮、休闲旅游等一体化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让农民从农业提质增效中获得收益,从二三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润。
二、主要任务(一)探索产业融合新形式。
支持农村产业,通过品牌带动提升,推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一体升级,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
引导农民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前延后伸,带动农户共同发展全产业链经营。
推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发展新型经济业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计划方案(一)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计划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了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通过将农业、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原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原理是将农业生产与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相结合,形成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价值的最大化。
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农村观光,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将农产品加工成具有附加值的产品,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实施计划步骤:1.调研分析:对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了解农民的需求和资源情况。
2.制定发展规划: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措施。
3.资源整合:整合农村的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等,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支持。
4.培训指导:为农民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管理水平。
5.推广宣传:通过宣传推广,增加农村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农村观光。
6.加强合作: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农产品加工成具有附加值的产品。
7.建立销售渠道:建立销售渠道,将农产品推向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四、适用范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适用于农业资源丰富、农村旅游潜力大的地区。
特别是那些具备农产品加工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地区。
五、创新要点:1.整合资源:将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培训指导:为农民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管理水平。
3.加强合作: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产业链的延伸。
4.建立销售渠道:建立销售渠道,将农产品推向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六、预期效果:1.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案 乡村振兴产业融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案乡村振兴产业融合方案是指在农村地区将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进行融合发展的方案,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乡村产业融合方案:1. 农业+农村旅游: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相结合的产业链。
可以通过打造农村旅游景点,推动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建设,吸引游客参观农田、品尝特色农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2. 农业+农村电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通过搭建电商平台或与已有的大型电商合作,将农产品进行品牌推广,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
3. 农业+农村工业:发展农村工业,利用农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农副产品。
可以通过设立农产品加工基地或合作社,引进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村民的收入。
4. 农业+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产业,提供培训和教育服务。
可以设立农业培训中心,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村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推广优质农业技术,增加农民收入。
5. 农业+农村医疗:发展农村医疗产业,提供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
可以建立农村医疗机构,提供基础医疗和健康检查等服务,推广健康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6. 农业+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乡村文化发展。
可以通过举办农村文化节、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形式,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和制作,提高农民收入和乡村形象。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案,具体的方案应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来确定,并结合政府的支持政策进行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12.26•【字号】川办发〔2023〕43号•【施行日期】2023.1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川办发〔2023〕43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四川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12月26日四川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到2025年,“川字号”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格局基本形成。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提高到70%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速达到5%,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提高到2.5:1。
累计认定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3500户,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00户,百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10个,建设30个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2500个。
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加活跃,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
到2030年,基本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主要经济指标协调发展,链群能级、企业规模、创新能力、品牌效益实现全面提升。
二、重点任务(一)实施农林产业强基提质行动。
1.夯实粮油等重要农产品基础。
实施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天府良田”建设,加强水源和灌区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提高灌溉用水保障水平。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名称2016年滑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
二、建设地点滑县万古镇杜庄村三、企业概况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万古镇杜庄村,于2013年1月依法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800万元,理事长杜焕永。
截至2015年底,发展社员120人,流动土地1400亩,辐射带动农户1000多户,服务农户粮食种植面积13000亩。
建设粮库1栋,建筑面积720平方米,仓储能力2500吨。
拥有小麦联合收割机3台,玉米联合收割机2台,大、中、小型拖拉机15台,粮食烘干塔2台。
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结构合理,经济效益较好。
2014年,实现经营收入337万元,实现净利润53万元,截至2014年底,拥有资产总额185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21万元,负债总额48.4万元,资产负债率2.61%;2015年,实现经营收入391万元,实现净利润31万元,截至2015年底,拥有资产总额188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586万元,负债总额76.8万元,资产负债率4.08%。
基本帐户在滑县农行开立,与银行未发生贷款业务。
四、建设内容按照滑县农业局、滑县财政局《滑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滑农〔2016〕7号)文件中规定的资金使用方向,计划购买谷王牌4L2-7B2自走式谷物联合收获机2台,久保田PR0100轮式小麦收割机1台,东方红XAE404拖拉机1台,大华IGQN-200型旋耕机1台,春雨牌4LZ-7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1台。
五、投资概算根据市场现行价格,初步概算,项目总投资61.5万元,具体投资情况如下:购买谷王牌4L2-7B2自走式谷物联合收获机2台,单价13.1万元,总金额26.2万元;久保田PR0100轮式小麦收割机1台,金额18万元;东方红XAE404拖拉机1台,金额4.7万元;大华IGQN-200型旋耕机1台,金额0.8万元;春雨牌4LZ-7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1台,金额11.8万元。
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方案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开展XXX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申报工作的通知》(XXX农通[XXX]24号)文件精神,经筛选决定XXX县XXX街道作为XXX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以下简称试点),其中XXX街道花红村作为项目核心示范区,镇辖其余村为辐射带动区。
试点严格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原则,坚持以高山生态茶、精品水果为产业发展为基础,以“XXX县桂花休闲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以公司企业为龙头,农民为主体,以“园区+公司+村集体+农民”利益联结为纽带,不断创新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深入探索并构建“园区+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休闲观光、农旅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模式。
因地制宜,特制定该实施方案。
1.基本情况1.1XXX县XXX街道的基本情况XXX办事处地处XXX县县城东北部,东与XXX镇毗邻,东南、南邻XXX镇,西接XXX街道办事处、北接XXX街道办事处。
境内为喀斯特地貌,地势呈东高西低倾斜,辖区面积4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3亩(水田1979亩,旱地3436亩),林地面积21.1 公顷,森林复盖率43.5%。
辖8个行政村、4个社区、102个村(居)民组。
总户数为13456户,人口总数:53294人,农业人口:31862人,非农业人口:21432人,流动人口14850万人。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60人。
城镇化率40.2 %。
居住着汉、穿青人、蔡家、白、仡佬、布依、彝、水、回、苗、蒙古等十多种民族。
办事处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电力设施完善,水利设施日趋齐备。
城区内名胜古迹星落棋布,街道整洁,明清风格的古街古朴典雅,且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适宜于发展旅游业。
城乡社会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年度公用设施维护建设总投资为10.188万元,万人拥有医疗卫生床位19个,办事处管辖学校4所,有教师92人,学生2920人。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计划方案(三)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计划方案实施背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农民对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整合农业、农村和农民资源,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农村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工作原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整合农村资源,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融合发展。
具体来说,项目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1.整合农业资源:通过整合农田、农产品、农机具等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的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
2.发展农村产业: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可以选择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和综合竞争力。
3.提供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通过提供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增强农民的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实施计划步骤:1.调研和分析:对目标地区的农村资源、农业产业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农民的需求和潜力。
2.制定发展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方案,包括资源整合、产业发展、培训支持等内容。
3.组织实施:成立项目组织机构,协调各方资源,推动方案的实施。
包括整合农业资源、发展农村产业、提供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等工作。
4.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和评估项目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方案,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预期效果的实现。
适用范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适用于各地农村地区,尤其是农业资源丰富、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
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定制化。
创新要点:1.整合农村资源: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的质量。
2.多元化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可以选择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产业,丰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计划方案(八)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计划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一二三产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工商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动力。
因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工作原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整合农村地区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具体而言,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实施计划步骤1.制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
2.加强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3.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农村工业,加强农村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工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
4.发展农村服务业,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5.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和制度,加强监督和评估。
四、适用范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
五、创新要点1.制定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明确发展路径和重点任务。
2.加强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3.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农村工业,提高农村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4.发展农村服务业,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5.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和制度。
六、预期效果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预计可以实现以下效果:1.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2.农村工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优化。
3.农村服务业发展壮大,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农村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达到收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带来以下收益:1.农民收入增加,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开展XXX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申报工作的通知》(XXX农通[XXX]24号)文件精神,经筛选决定XXX县XXX街道作为XXX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以下简称试点),其中XXX街道花红村作为项目核心示范区,镇辖其余村为辐射带动区。
试点严格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原则,坚持以高山生态茶、精品水果为产业发展为基础,以“XXX县桂花休闲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以公司企业为龙头,农民为主体,以“园区+公司+村集体+农民”利益联结为纽带,不断创新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深入探索并构建“园区+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休闲观光、农旅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模式。
因地制宜,特制定该实施方案。
1.基本情况1.1XXX县XXX街道的基本情况XXX办事处地处XXX县县城东北部,东与XXX镇毗邻,东南、南邻XXX镇,西接XXX街道办事处、北接XXX街道办事处。
境内为喀斯特地貌,地势呈东高西低倾斜,辖区面积4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3亩(水田1979亩,旱地3436亩),林地面积21.1 公顷,森林复盖率43.5%。
辖8个行政村、4个社区、102个村(居)民组。
总户数为13456户,人口总数:53294人,农业人口:31862人,非农业人口:21432人,流动人口14850万人。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60人。
城镇化率40.2 %。
居住着汉、穿青人、蔡家、白、仡佬、布依、彝、水、回、苗、蒙古等十多种民族。
办事处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电力设施完善,水利设施日趋齐备。
城区内名胜古迹星落棋布,街道整洁,明清风格的古街古朴典雅,且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适宜于发展旅游业。
城乡社会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年度公用设施维护建设总投资为10.188万元,万人拥有医疗卫生床位19个,办事处管辖学校4所,有教师92人,学生2920人。
自来水普及率为58%,城市道路硬化率为96%,城市公共汽车数量为10辆。
XXX县XXX街道办事处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
平均海拔1319米。
年平均温度15°C,年降雨量1580毫米,全年无霜期230天,光照充足,水源充沛,立体气候明显。
XXX县XXX街道办事处以山地为主,丘陵、盆地、河谷交错分布,具有天然的隔离条件,且气候温和,自然生态优越,蔬菜病虫害较少发生且容易防治。
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低,“三废”污染少,土壤和浇灌水中有害物质含量低,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具有大范围、大规模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蔬菜和有机蔬菜的潜力。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特色产业,旅游,养殖业等,名特产品:天麻,竹荪,砂锅等。
1.2核心区XXX街道办事处花红村的基本情况花红村位于XXX县城南1公里处,村两边是村民所在地,中间是一条贯城河,全村方圆15公里,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837户人家,3248人,全村有劳动力1400人,国土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0.0亩,与国有万亩桂花林场毗邻,其中:有稻田700亩,土420亩,宜茶面积达5万亩以上,村民主要以种植蔬菜、茶叶、养猪为主要经济来源,2012年引进企业将万亩桂花林场改种茶叶8000余亩,经果林2000余亩,村域内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排灌沟渠通达。
有饮用水源机井1口。
全村水电已实现全覆盖,通组道路10余公里已实施路面硬化,通组进寨路已硬化60%以上,连户路100%已硬化。
核心基地“XXX县桂花休闲农业示范园区”道路和机耕道40%已硬化。
2.核心区XXX街道办事处花红村发展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2.1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花红村位于XXX县城南1公里处,XXX街道办事处3公里,交通便利,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园区以后产品物流运输奠定基础。
2.2 气候土壤条件优越。
全年气候温暖潮湿,平均海拔1319米。
年平均温度15°C,年降雨量1580毫米,全年无霜期289天,光照充足,水源充沛,立体气候明显。
传统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油菜、食用菌、茶叶为主。
全村土壤肥沃,有溶岩、溶丘及低山地、田地。
土质以草碳泥为主,坡耕地以黄壤、黄泥土壤为主,村内无矿产资源。
是作为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理想之地。
2.3 花红村的产业发展基础好。
“XXX县桂花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始建于2012年11月,是XXX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也是XXX试验区生态扶贫开放建设的窗口。
2.4 存在的制约因素。
2.4.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经过园区建设,经济结构较以前虽然得到一定改善,但依然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处于起步阶段,农副产品以原始或初级产品为主,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2.4.2 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
“三农”问题仍较突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2.4.3 投入不足。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仅限于部分村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总体格局没有改变。
新科技试验示范推广以及农民技能培训等投入还不足,另一方面群众经济困难,贫困面大,生产与生活资料短缺,加之受传统粗放式生产观念影响,对新品种、新技术、肥料、劳动力等投入不够,极大地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建设内容3.1 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引领;抢抓省市重视茶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创新思路,转变方式,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现状,着力打造以茶为主导产业的XXX休闲农业观光园。
以县城上游凤凰山片区植被恢复、生态屏障持久建设、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根本,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后发优势,以生态茶园、精品水果种植为主导产业,推进茶叶加工能力建设,加强休闲观光与茶产业、水果产业的结合,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积极吸引相关企业、大户、农民等参与园区各规划产业的建设,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加强规划区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
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注重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弘扬茶文化与XXX溶洞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融合发展。
从而建设一个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园区。
根据核心示范园区现有基本条件,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建设目标。
优化提质原有果蔬产业、大力推广茶叶裂变式发展,打好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建设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抓好担保融资、量化折股、农产品保险创新示范,解决融资难、融资贵,农民投入积极性不高,农业靠天吃饭等问题。
“一产”:打造1000亩高山生态茶和500亩高山精品水果标准化种植;按照“1+10+N”产业裂变发展模式和“N+1+9”技术服务体系,重点建设高山生态茶种植基地,扶持50户贫困示范户,带动茶产业裂变式发展。
“二产”:以一产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主要建设茶叶、水果、冷链物流设施,茶叶加工厂。
“三产”:结合示范园区“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建设,建设含餐饮、民宿、观景台、自采果园、茶文化休闲文化中心等一体化基础设施,通过公司在核心区培育5家农家乐,并在辐射区带动发展10家农家乐。
3.2主要建设任务到XXX年12月,完成试点核心区“一二三”产建设投入2940万元,项目主要扶持建设内容:“一产”打造好高山生态茶种植基地1000亩,发展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1家、50户以上。
“二产”建成一个年产30吨的茶叶加工厂,规模2189㎡,建冷库30m³;“三产”建设含餐饮、民宿、观景台、自采果园、茶文化休闲文化中心等一体化基础设施,其中,自采果园500亩,在核心区培育5家农家乐。
到2019年,凤凰山休闲农业观光园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产业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带动周边村寨发展高山茶叶规范化种植10000亩,精品水果种植1000亩。
通过农业融资担保贷款、贴息试点建设,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通过农业自然灾害保险、蔬菜目标价格保险,建立相对完善的农产品保险体制,引导农民参与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家乐、餐饮、民宿基础服务得到加强,实地采摘、饮食娱乐、休闲养生、观光旅游融为一体,二产带动一产,一产助推二产,一二三产充分融合发展。
3.3 建设周期、实施步骤与时间进度3.4.1 建设周期项目建设期限1年,XXX年7月—2018年7月3.4.2 实施步骤与进度安排2016年7月—8月制定方案,宣传发动,规划实施;2016年9月-2018年7月项目实施阶段;2018年7月材料归档整理,项目验收;2018年7月后,继续担保贷款至2020年7月,收回担保金。
2018年7月后,产生利息由企业自行承担。
3.4 实施主体建设内容、规模3.4.1 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产建设以黄金芽、安吉白茶、福鼎大白标准化种植及茶-桂-草套种示范基地1000亩。
基地配套建设道路及机耕道硬化5㎞,职工宿舍1000㎡;二产建设内容含:茶叶加工厂房2189㎡,冷库30m³;三产建设内容:自采果园500亩,农家休闲小院5栋(300㎡/栋),观景台286㎡,餐饮部500㎡,茶休闲文化中心㎡,配套建设停车场2000㎡。
4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4.1资金概算XXX县凤凰山休闲农业观光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预计总投资2940万元。
其中:一产投资1200万元;二产投入700万元;三产投入1040万元。
实施企业投入概算如下:4.2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2940万元。
其中:项目投入640万元(基础建设补助300万元、折股量化200万元、保险46万元、贴息94万元);银行融资担保贷款1800万元(项目投入360万元用作融资担保金);企业自筹500万元。
5. 1000万元项目资金使用预算500万元用作贴息、融资、保险(银行融资担保金360万元,保险补贴40万元,贴息补助70万元);300万元用于基础建设补助;200万元用作折资入股。
5.1 贴息、融资、保险500万元5.1.1 用作融资担保风险金320万元与XXX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达成协议,用项目资金360万元作融资担保风险金,以1:5的比例放大贷款1800万元,用于试点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资金。
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贷款1000万元(其中辐射周边村的企业、或大户贷款500万元,扶持农家乐5家,贷款100万元)、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贷款800万元(其中扶持茶叶种植农户50户,贷款400万元)。
5.1.2 用作农业保险补贴46万元5.1.2.1高山生态茶区1000亩1年期灾害保险,亩自然灾害保险保额2000元,年保费率7%,共需保费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