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盆地演化

周建波, 张兴洲, 马志红, 立, 魏, 刘 金 张梅生, 王成文, 果 迟效
( 林 大 学 地 球科 学学 院 , 吉 吉林 长 春 10 6 ) 30 1
摘要 : 东北地 区不是海西期褶皱变质 带( 或造 山带) 而是早石炭世 以来拼合成 统一 的复合地 块, , 我们 称为“ 木斯一兴蒙 佳 地块 ” 。东北地 区上古生界不是 中一新生代盆地 的结 晶基底 , 而是具有准盖层性质的陆相一海相 沉积盖层。晚古生代海相 沉积建造 中, 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发 育, 有潜在 的生烃潜力 , 东北地 区油 气资源勘查 的重要新层 系。提 出以嘉荫一牡 具 是 丹江断裂和嫩 江一开鲁断裂为界, 将东北地 区中一新生代盆地 划分 为西部 、 中部和东部 三大 盆地群 , 并确定 了各盆地 的成
天然Lt ̄Leabharlann * -第3 0卷 第5 期 0 L& G SG 0 0 Y I A E L G 20 0 9年 1 0月 文章 编 号 :2 3— 9 5 20 )5— 5 0— 9 05 9 8 (0 9 0 0 3 0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_张兴洲

收稿日期:2010-12-10;修订日期:2011-01-26资助项目:国土资源部油气专项《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油气资源战略选区》(批准号:2009GYXQ1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兴蒙海槽”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批准号:40739905)作者简介:张兴洲(1954-),男,教授,从事中国东北地区岩石圈结构与构造演化研究。
E-mail:xzzhang@地质通报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第30卷第2~3期2011年3月Vol.30,No s .2~3Mar.,2011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张兴洲1,乔德武2,迟效国1,周建波1,孙跃武1,张凤旭3,张淑琴1,赵庆英1ZHANG Xing-zhou 1,QIAO De-wu 2,CHI Xiao-guo 1,ZHOU Jian-bo 1,SUN Yue-wu 1,ZHANG Feng-xu 3,ZHANG Shu-qin 1,ZHAO Qing-ying 1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2.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4;3.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61.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1,Jilin China;2.Strategic Research Center of Oil &Gas Resources,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0034,China ;3.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6,Jilin China摘要:中国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期间有3次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峰期年龄分别约为500Ma 、320Ma 和250Ma 。
中国东北地区断裂系统及其控藏特征

中国东北地区断裂系统及其控藏特征罗群【摘要】由于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应力条件的不同,中国东北地区存在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特征不同的断裂系统,导致其成盆、成烃和成藏的巨大差异,控制了西部海-塔盆地、中部松辽盆地、东部佳-伊地堑及周边盆地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通过剖析和比较海-塔盆地、松辽盆地和佳-伊地堑油气藏分布与断裂关系、断裂活动与油气藏成藏特征,指出了不同地区油气成藏与富集差异的原因是断裂系统及其控制作用不同,并提出东北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部署建议.【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0(032)003【总页数】6页(P205-210)【关键词】断裂系统;油气成藏;断裂控藏;东北地区;中国【作者】罗群【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中国东北地区指阜新以北,大地构造上包括华北板块以北的额尔古纳—中蒙古地块、松辽地块、布亚列—佳木斯地块和兴凯地块[1-2],面积约90×104 km2。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著名的大庆油田就位于松辽地块的松辽盆地之中,近年来,在额尔古纳—中蒙古地块的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简称海—塔盆地)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一批油气藏,成为东北地区继大庆、吉林油田之后重要的接替区;位于布亚列—佳木斯地块的佳—依地堑中的汤源断陷、方正断陷和岔路河断陷,已发现吉祥屯、互助村、长春、莫里青等一系列油气藏(田),表明了佳—依地堑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另外,在三江盆地、虎林盆地等其他一些中小型盆地中也见到丰富的油气显示。
以上现象表明,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且与大断裂的展布有密切的关系(图1),但不同地区差异很大,研究其分布和富集规律,寻找其主控地质因素,对于进一步深化东北地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和打开勘探局面有重要意义。
1 东北地区断裂系统特征1.1 东北地区断裂体系的形成东北地区断裂体系由西向东包括德尔布干断裂和伊利克德断裂控制的海—塔盆地断裂系统、嫩江断裂和佳依断裂控制的松辽盆地断裂系统和佳—依断裂带与敦密断裂控制的东北东部断裂系统组成,这3个断裂系统是在统一的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同时形成的。
鄂尔多斯地块早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

鄂尔多斯地块早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
鄂尔多斯地块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质构造带之一,其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程十分复杂。
在早古生代,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多个构造单元,其中包括太行山前陆、华北克拉通、阴山造山带等。
早古生代初期,鄂尔多斯地块处于稳定的大陆内部,没有明显的构造活动。
但在奥陶纪晚期,该地区开始受到造山运动的影响,阴山造山带开始形成,并向北延伸至黄河流域。
同时,太行山前陆和华北克拉通也开始出现变化,表现为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古生代的末期,鄂尔多斯地块进入了另一个重要的构造事件,即华南-东北向碰撞事件。
这个事件的影响造成了阴山造山带的进一步加强,并导致了中生代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此外,华北克拉通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形成了华北岩体和华夏岩体两大北向运动岩体群。
总体来看,鄂尔多斯地块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程十分复杂,但重要的是,这个地块的构造活动对华北地区和中国北方地区的地质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和地质研究方法的发展,相信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地质资源的地区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的进展。
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下辽河盆地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其构造演化历史与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对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的研究,探讨其构造演化历史和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机制,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提供参考。
一、下辽河盆地地质特征下辽河盆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由下辽河古河道形成的一条长条形盆地。
盆地北界为辽河,南界为长春-吉林地区的山地,东西两侧分别为吉林省和辽宁省的平原。
盆地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盆地内主要沉积物为第四系松花江组和辽河组,地层厚度约1.5-2.5千米。
下辽河盆地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断裂和褶皱构成。
盆地内断裂带发育,主要有南北向的下辽河断裂带和东西向的赵家沟断裂带。
同时,盆地内还存在多个褶皱带,主要有北部的大岗子-建昌褶皱带和南部的南山褶皱带。
这些构造形成了盆地内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沉积构造格局。
二、下辽河盆地构造演化历史下辽河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构造运动、中期构造运动和晚期构造运动。
早期构造运动发生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主要表现为下辽河断裂带和赵家沟断裂带的发育。
这一阶段盆地内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剪切作用,形成了盆地内复杂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中期构造运动发生在新近纪,主要表现为大岗子-建昌褶皱带和南山褶皱带的发育。
这一阶段盆地内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变形,形成了盆地内多个褶皱带,同时盆地内也发生了大量的沉积作用。
晚期构造运动发生在第四纪,主要表现为盆地内的沉积作用和地表形态变化。
这一阶段盆地内发生了较弱的构造变形,但是地表形态变化较大,形成了盆地内的多种地貌类型。
三、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主要表现为盆地内东部和西南部存在两个应力场分界线,分界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
东部应力场以NW-SE向挤压为主,西南部应力场以NE-SW向挤压为主。
同时,盆地内还存在多个较小的应力场,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和西北部。
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与其构造演化历史密切相关。
东北东部地球物理及地质块体特征—对大地构造环境演化的追溯

关 系 ,大 体 可 将 其 归 为 三 类 : A 类 是 梯 度 带 、变 异 带 相 互 切 割 交 截 构 成 的 网络 ,即 由 郯 庐 平 移 断 裂 系 北 延 的 “ 状 ” 形 帚 态 的 梯 度 变 异 带 ” 1与 东 西 向 J 或 北 西 向 线 性 异 常 带 相 互 切 割 ,交 截 所 构 成 的 深 部 “ 菱 形 ” 构 造 网络 。 B类 是 为 这 些
为 A、B、C三 类。 它们在 空间上 有序 的分 布 ,特 征 上各 自相异 。揭 示 出所共 处 的 区域岩 石 圈的 大地 构造 环境 演化 历 史的 全过 程 。B类地 块代 表 了太 古 宙 陆块 的 形 成 ;C类地 块 反 映 了古 亚 洲 构造域 复 杂 的造 山过程 ;A 类地块 则揭 示 出中生代 以来 壳 幔作 用动 态过 程一 拆 层 作 用和 盆 山构
维普资讯
第 2 l卷 第 12期 -
2 0 钲 02
吉 林 地 质
Jl N Eo Lo G Y LI G
、 O . 1. No 1 2 ,12 . -
6月
J n. u ,
2 0 02
东 北 东 部 地 球 物 理 及 地 质 块 体 特 征 对 大 地 构 造 环 境 演 化 的 追 溯
— —
郭孟 - 5 孙 炜 聂 立 军 张 廷 秀
(. 1 吉林 省 区域地 质矿 产调查 所 ,吉林 长 春 1 0 2 ;2. 30 2 吉林 省地 矿信 息 中心 ,吉林 长 春 ,1 0 6 ) 3 0 1
[ 摘
要 ] 通过 区域地球 物 理 场 多重信 息的 综合研 究 ,可将 东北 东部 地球 物理 及 地 质块 体 划 分
从 全 球 构 造 观 之 , 中 国东 北 东 部 ( 大兴 安 岭 以东 )位 于 中 亚 造 山 带 的东 端 。 除具 有 该 带 的重 大 特 征— — 即 发 育 微 板 块 群 之 外 ,又有 着 滨 西 太 平 洋 构 造 叠 加 的 自身 特 点 ,并 出现 全 球 罕 见 的 花 岗 岩 “ ” 的特 殊 的构 造 — — 岩 浆 景 观 。不 仅 地 质 构 造 极 其 复 杂 ,各 类 地 球 海 物 理 场 所 反 映 的 各 地 块 的 图像 、岩 石 圈结 构 及 相 互 关 系 也 同样 复 杂 。但 综 合 已有 的地 质 及 地球 物 理 资 料 ,仍 可 追 溯 该 区大 地 构 造 环 境 的 演 化 历 史 。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断裂系统及构造演化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断裂系统及构造演化唐大卿;陈新军;张先平【摘要】断裂构造及相关褶皱是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最重要和最典型的构造特征,对油气的早期运聚成藏和晚期调整改造均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对约500 km2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宣汉-达县地区3套断裂系统,即志留系底部断裂系统、中构造层断裂系统和上构造层断裂系统,尤其后两者在本区意义重大.志留系底部断裂系统比较杂乱,可能与印支期构造运动有关;中构造层断裂系统发育强、规模大、继承性好,形成了该区主要目的层构造圈闭,该北东向断裂系统定型于燕山晚期并控制原生油藏的形成与保存;上构造层断裂系统形成于喜山早、晚2期,主体呈北西向并垂直叠加和改造中构造层断裂系统,对普光、毛坝场等地区的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保存及后期改造具有重要作用.【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8(030)001【总页数】6页(P58-63)【关键词】断裂系统;构造层;构造圈闭;普光;毛坝场;宣汉-达县地区;川东北【作者】唐大卿;陈新军;张先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430074;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我国中西部的前陆盆地中逆冲断裂系统极其发育,对盆地构造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已对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等西部前陆盆地断裂特征进行过深入研究[1~7]。
川东北地区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期等复杂的构造运动,这些构造运动总体表现为从不同的构造边界向盆内推进,尤其是在燕山晚期和喜山期的强烈挤压作用下形成大量逆冲断层及相关褶皱。
这些不同期次、不同走向的断裂相互叠加或切割改造,使得该区断裂构造十分复杂,同时使得地层差异起伏、发生强烈的褶皱变形,形成现今横向分带、垂向分层的壮观构造格局。
断裂构造及与之相关的褶皱是宣汉—达县地区最重要和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断裂构造的发育过程对早期油气成藏及晚期油气藏调整改造均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从500Ma到180Ma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从500Ma到180Ma中国东北地区是由粗大岩石变质作用形成的山脉腹地,地质构造格局以及演化过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早期(500Ma到410Ma):中国东北地区在晚古生代末期形成了新元古代的岩浆活动十分活跃,多次弧向变形构造活动发生,随着岩浆活动的不断加剧,区域中部地块向西北拉伸,塑造出了以山西地区为中心的弧向褶皱,使得中国的西安、兰州等地区,也随着该地块的拉伸而形成了对应的变形构造。
此外,中国东北地区也形成了一系列板块和海相古地层,如石家庄古地层、锦州古地层等,表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位于印支板块上,接壤了塞拉尔盆地和湖北盆地,同亚洲大陆已经注定将发生大规模变形演化过程。
中期(410Ma到320Ma):中期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弧向变形构造和垂直变形构造两大阶段。
弧向变形构造发生在震旦系期间,造就了长白山—黑龙江褶皱带。
首先,长白山—黑龙江褶皱系统建立了多重弧向褶皱结构,造就今天的地质构造格局。
然后,长白山—黑龙江褶皱系统发生一系列垂直变形,其中包括累积斜坡、抬升斜坡、抬升坡度等多种变形构造,垂向变形构造促使长白山—黑龙江褶皱系统形成较大的逆冲变形,确立了东北地区大型褶皱带的构造理论。
后期(320Ma到180Ma):早古生代末期,中国东北地区伴随着印支板块与广陆板块会聚发生扩张,形成四方块体-黑龙江—长白山—山西—辽宁四方块体,四方块体大规模准流体岩浆活动造就了“四方斑块” 晚古生代地壳内部结构。
此外,由于准流体岩浆活动效应,该区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拉张构造运动,伴随着拉张构造运动,形成了大型斜山脊、台地、纵断层和断裂深沟等变形构造,使得中国东北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完成。
总的来说,中国东北地区从500Ma到180Ma发生了较大的地质构造演化,重要构造活动多集中于新元古代、震旦系期间和早古生代末期,弧向变形构造和垂直变形构造是该地区重要的变形构造,为中国东北地区历史地貌构造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摘要:东北地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
前中生代时期,其地质构造格局以南北分异为主,南部为华北陆块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总体上以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的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古陆、中间地块与造山褶皱带交织分布为特征。
中生代以来,由于受洋-陆体制相互作用引起的地幔上隆和大陆边缘地壳减薄影响,形成北东向分布的山脉和盆地构造格局。
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演化、相互作用与叠加,不但对我国大陆边缘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产生重大影响,造就并控制了本区矿产资源的形成与时空配置;新构造运动制约着本区山、水和土地资源的分布,以及现代地质环境与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区域地质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市)地区。
该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其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前中生代南部为华北陆块(华北克拉通)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
中生代以来(主要是晚中生代以来)发育和叠加了东亚大陆边缘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的巨型陆缘断裂系统、岩浆岩带和盆-山体系。
1.华北陆块区东北地区南部的陆块区属于华北陆块区的东段,其主体分布于辽宁和吉林省的南部。
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成果,可将该区进一步划分为鞍山-本溪-龙岗、辽南及辽西(晋冀古陆块)等不同的块体;鞍山-本溪-龙岗地区是我国最古老岩石出露区,具有38亿年的地质发展历史,除发育少量中太古代花岗岩以外,其主体岩石为形成于新太古代的TTG杂岩,表壳岩也较为发育。
南部的辽南地块主要为新太古代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石组合。
在龙岗和辽南地块之间为近东西向延伸,并伴有早元古代花岗岩侵位的元古代辽河群-集安群-老岭群分布区。
南部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发育,显示了其在年代、岩石组合与大地构造发展历史上与北部鞍山-本溪-龙岗地块的差异。
古生代地质建造主要分布在太子河-浑江一带,其地层层序与华北地块的其它地区大体可比。
突出的特点是辽吉东部地区的中生代花岗岩岩浆活动极为发育,分布面积达数万平方千米,各种岩石类型齐全,并伴有大量不同规模的内生金属矿床产出。
中生代火山岩局部发育,形成规模不等、展布方向不同的火山-沉积盆地。
1.1 区域地层本区属于华北地层大区(Ⅴ)的晋、冀、鲁、豫地层区。
1.1.1 太古宇(Ar)始太古界(>3600Ma)的地质记录仅见于冀东黄柏峪和辽宁鞍山附近白家坟地区,代表着华北陆块最古老的硅铝质地壳,但未见具有确切依据的始太古代地层。
古太古界(3600Ma~3200Ma)零星出露于辽宁鞍山地区,岩性为片麻状斜长角闪岩类、片麻状-条纹状镁铁闪石石英岩类和糜棱岩化长英质片麻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等。
中太古界(3200Ma~2800Ma)主要分布于辽西、辽东和吉南,以大小不等的残留体分布于中、晚太古代变质深成侵入体中。
岩石组合以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磁铁石英岩为主,有时出现麻粒岩和含特殊变质矿物的各种片岩;在辽西还出现大理岩。
新太古界(2800Ma~2500Ma)包括辽宁北部的红透山岩组、金风铃岩组、沈家堡子岩组以及吉林南部的夹皮沟岩群、辽西零星出露的红旗营子岩群、崇礼岩群及遵化岩群。
新太古代岩石经历了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及其相关的TTG岩套的侵入,形成了我国较为典型的花岗岩-绿岩带。
1.1.2 元古宇(Pt)古元古界(2500Ma~1800Ma)广泛分布于吉林的通化(集安群、老岭群)、辽宁的营口-宽甸(辽河群)等地,主要为大陆边缘裂谷或大陆边缘的盆地沉积建造,其原岩为陆源碎屑岩-碳酸岩建造,遭受了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和不同程度的韧性剪切变形作用影响。
尽管变形和变质作用使辽吉地区的古元古界地层对比较为困难,但其物质组成总体上表现为下部岩组含硼、中部含石墨、上部富铝的相似特点。
中元古界(1800Ma~1000Ma)长城系、蓟县系主要发育于辽西和辽北地区,岩石组合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碎屑岩、粘土岩次之;产微古植物化石和叠层石等,属稳定陆台型沉积。
新元古界(1000Ma~543Ma)青白口系主要分布在辽西、辽东太子河和旅大地区,主要由碎屑岩和含泥质碳酸盐岩组成。
南华系分布于辽南大连、复州地区,为浅变质碎屑岩及少量泥质碳酸盐岩,产微古植物、宏观藻、蠕虫化石和叠层石等。
震旦系主要分布于辽南和吉林浑江等地,为浅变质泥质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产微古植物化石、叠层石和藻类化石。
1.1.3 显生宇(Ph)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在区内分布广泛,但其特点各地略有差异。
辽西地区寒武系下部为白云质灰岩,中部为钙质细碎屑岩,上部以细碎屑岩和不纯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含锰;辽东-吉南地区的寒武系下部为细碎屑岩,中部为厚-巨厚层灰岩,上部为细碎屑岩和不纯的碳酸盐岩。
早中奥陶世地层分布于辽东本溪太子河、样子哨、吉林八道江、长白和辽西喀左、女儿河等地。
主要为厚层、中厚层状灰岩和白云岩。
自晚奥陶世开始直到早石炭世时期,华北陆块为隆升区,沉积地层缺失。
中石炭统-二叠纪地层在区内断续出露。
中、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主要为含煤和铝土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中二叠统为近海平原的河湖相沉积岩系,由砂岩、粉砂质泥岩、页岩组成,夹黑色页岩、煤(层)线;上二叠统为内陆干旱盆地河湖相沉积岩系,主要为粗碎屑岩,并含有火山物质。
中生界主要为陆内盆地型沉积。
其中三叠系不甚发育,局部地段出现(类)磨拉石建造,在吉林长白-临江一带出现晚三叠世中酸性火山岩。
侏罗系广泛发育在孤立的内陆盆地,多以底砾岩不整合在先前的地层之上,主要为陆相火山-沉积岩系,夹有煤系地层,化石丰富。
白垩系与侏罗系在空间分布上颇为相似,主要为陆相火山-沉积岩系,夹有煤层、油页岩及含油砂岩,化石极为丰富。
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分布广泛。
辽河平原主要是湖相、河流冲积,部分为海相沉积,东西两侧山地主要是内陆湖盆山麓堆积及风成黄土等。
1.2 区域岩浆岩1.2.1 火山岩太古宙火山岩以五台期(鞍山期)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主,恢复原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科马提岩、英安岩等,反映地壳早期演化特征。
晚前寒武纪火山活动主要在大陆边缘裂谷(或大陆边缘的盆地),出现古元古代偏碱性、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
区内中生代火山活动强烈。
晚三叠世见有火山碎屑岩。
侏罗纪岩石组合主要为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和英安岩类;既有高钾钙碱系列,亦有钙碱系列和安粗岩系列。
早白垩世主要为高钾钙碱系列和安粗岩系列,钙碱系列次之;下部岩石组合主要为流纹岩、英安岩、粗面岩;上部主要为粗安岩、安山岩、粗面玄武岩、流纹岩、粗面岩,基性和中基性岩石较发育。
晚白垩世主要为粗安岩、粗面岩、玄武粗安岩及流纹岩,主要为安粗岩系列和高钾钙碱系列的偏碱性岩石组合。
新生代火山活动形成于拉张作用环境,以幔源玄武岩浆喷溢为主,岩石类型有玄武岩、碱性玄武岩、橄榄玄武岩、碱性橄榄玄武岩等,属拉斑玄武系列。
1.2.2 侵入岩华北陆块区侵入岩岩石类型齐全,分布广泛,且多见复式岩体。
依据已有地质调查研究成果资料,可大致划分出5个侵入岩带(区)。
赤峰-阜新-铁法侵入岩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与辽宁交界附近,沿着赤峰-开源断裂带呈东西向展布,为一巨大的多旋回、多期次的复式侵入岩带。
其中太古宙闪长质侵入杂岩、晚古生代-三叠纪的花岗质侵入岩和侏罗-白垩纪花岗质侵入岩占主体,其次为元古代辉长-辉绿质侵入岩。
绥中-北镇侵入岩带位于辽宁西部的绥中、兴城、锦州和北镇一线,跨越绥中、北镇两个凸起,呈北东向展布。
其中太古宙闪长-石英二长-花岗质杂岩、晚古生代的花岗质侵入岩和中生代的花岗质侵入岩占主要地位,其次为中生代闪长质侵入岩。
庄河-宽甸侵入岩区位于胶辽陆核的太子河坳陷以南地区,呈北东东向展布,其中太古宙TTG岩系与钙碱性岩系的花岗质侵入岩、中生代早期-中期花岗质侵入岩占主要地位,其次为元古代碱性花岗岩和辉绿岩。
抚顺-清原-龙岗侵入岩区位于华北陆块铁岭-靖宇隆起,呈北东东向展布,该侵入岩带以太古宙花岗质侵入岩为主体,主要由TTG岩系与钙碱性岩系构成。
在吉林桦甸南部出露了区内时代最新(第三纪)的侵入岩-霓霞正长岩。
西丰-辽源-磐石侵入岩区位于辽北和吉林中西部的东西向三角形地带(西至铁岭,东至桦甸,西北至四平-长春一线,南至梅河口),主要由二叠纪的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三叠纪的二长花岗岩构成。
在铁岭东侧有少量辉绿-辉长岩侵入,在侵入岩区东侧和西北侧分别有北西向、北东向展布的侏罗-白垩纪花岗岩和闪长岩。
1.2.3 区域构造从总体看,华北陆块区经历了陆块基底形成、陆块稳定发展及陆内盆地发展三个大的演化阶段后,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
本区太古宙岩石遭受了角闪岩相、部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主要由高级变质区和花岗岩-绿岩带两种地质体组成。
高级区主要为麻粒岩-片麻岩,以出现卵形穹窿构造和韧性剪切带为特征。
绿岩带则形成于古裂谷带和(或)古岛弧带,构造样式以紧闭的复合褶皱群以及韧性剪切带为特征。
这些古老变质变形地质体的主体构造方位不同,表明古华北陆台可能没有一个共同的基底,而是由多个古老的微陆核构成。
绿岩带主要为铁镁质火山岩组成的表壳岩系。
区域构造样式以大型褶皱及相伴随的韧性推覆构造为特征,出露在已形成的小陆核区周边。
绿岩带可能是微陆块(陆核)之间的焊接带。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区东部发育的早元古代地质体,通常将其作为辽吉裂谷加以描述。
然而,辽东地区的辽河群(吉林的集安群、老岭群)属于极为复杂的地质体,简单地用群、组等概念来描述这些变质地层会产生歧义,甚至误导其构造意义,比如,这些地质体也可能是古大陆边缘盆地的沉积建造。
华北陆块东段是在古元古代的造山作用后才形成了稳定陆块。
中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在华北陆块是以稳定升降运动为主所形成的沉积建造,主要为广覆盖式的沉积体系,其间以平行不整合接触为主,横向易于对比。
晚古生代时期,由于兴蒙造山区复合造山作用的影响,在华北古陆上形成前陆盆地,其边缘形成构造前锋带。
晚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大陆边缘地区地幔上隆和大陆地壳的向东蠕散,形成北东走向的巨型断裂构造带、构造-岩浆带和盆-山体系。
新生代区域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是以断块的差异升降运动为主,表现为辽吉东部和辽西山地的上升,辽河平原的相对下降。
本区断裂构造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等几组。
东西向和北东向最为重要,如赤峰-开源东西向断裂为华北陆块与兴蒙造山带的分界断裂,断裂带地表宽达数百米。
北东向展布的郯庐断裂纵贯本区东部,构成胶辽台隆的西部边界,鸭绿江断裂带控制了拉分型火山-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这些深大断裂在地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控制了区内的基本构造格架和主要岩浆活动。
华北陆块区的上述地质构造演化,控制了该区不同时期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