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动物计算公式
浮游生物的测定

S-- 计数的长条数。
浮游生物数/ L=
C 1000 V1 × L W D S V
V1-浓缩后的水样量, mL V-采样量,L
(2)视野计数法
浮游生物数/mL=
C 1000 ADF
式中A-- 一个视野面积(mm2);
D-- 视野的深度(mm);
F-- 计数的视野数(一般至少10个); C-- 计数的生物个数。
目前常用的计数框多采用血球计数板,框为分成400个方格的正方形,面积为 1mm2, 深度为0.1mm,框的体积为0.1mm3=0.1μl,每个方格的体积为 0.00025μl。 ◆将计数样品充分摇匀后,迅速吸取1小滴样品至计数框中,盖上盖玻片。盖玻片下 应无气泡。
◆计数时,显微镜的目镜可用10X,物镜可根据情况选用40X或10X。应将计数板所 有小方格内的藻类进行 计数,而不采用部分样品计数。每一样品应至少做4个重复 计数。 →数量统计 把计数所得结果换算为原来的水样中浮游植物的数量时,用下式计算:
当用细胞数表示时,在计数时可采用几种方法:
①对丝状、群体种类, 可先计算个体数,然后求出该种类的个体平均细胞数,进行 换算; ②在计数过程中 计算细胞数; ③对形成水华的优势种类,如微囊藻,计数前可加碱、加热、用力摇 散等方法使 之散开为单个细胞或少数细胞的群体。
浮游生物的定量测定
1. 计数框及其使用 (1) 塞奇威克一拉夫脱计数框(简称S-R计数框): 长:50mm,宽20mm,深1mm
1mL
(2) 网格计数框
深0.25mm
2. 显微镜的校准 目测微尺 测微尺 台测微尺
两重合线之间台尺格数 目尺长度(m m) 两重合线之间目尺格数
3. 计数方法 (1) 长条计数法
浮游生物个体大小

2、Na2S2O3标准溶液(0.01mol/L) 2.5gNa2S2O3· 10H2O固体溶于经煮沸冷却的纯水中, 并稀释至1L。 3、淀粉溶液(1%):1g可溶性淀粉,先用少量纯水 调成糊状,倾倒入沸水中煮沸并稀释有MnSO4· 2O 4H 480g。 5、KI-NaOH溶液:1L溶液中溶有KI150 g和NaOH 固体500 g,NaOH在溶解过程中放出大量热量, 可把烧杯置于冷水浴中。
6、H2SO4溶液(1:1)。在不断搅拌下,把浓 H2SO4缓慢倒入等体积的纯水中,混合最好在冷 水浴中进行。 7、KI溶液(10%)
(二)测定步骤
1、 Na2S2O3标准溶液的标定: 取K2Cr2O3标准溶液20.00ml于250ml碘量 瓶中,加入KI溶液5ml和H2SO4溶液2ml, 盖上瓶口混匀并在暗处放置5min,加纯水 50ml,以Na2S2O3标准溶液滴至淡黄,加 入淀粉溶液1ml,继续滴至溶液呈无色为止, 读取滴定管读数V(双样滴定取平均值), 依下式计算Na2S2O3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 C=(0.01000×20.00)/V (mol/L)
注意:生产力较高的水体氧气过饱和在白瓶 中产生大的气泡,该气泡主要是氧气,不要 放掉。
2、测定溶解氧
(一)试剂及其配制
1、K2Cr2O3标准溶液(C1/6K2cr2o7=0.0100mol/L) , 称取K2Cr2O7固体(AR,于130℃烘3h)0.4904g,溶 解后在1000ml容量瓶中定容。
(四)结果与换算
①各挂瓶水层生产量的计算: • 单位:毫克∕升.日 • 毛产量=白瓶溶氧量-黑瓶溶氧量 • 呼吸量=初始氧量-黑瓶溶氧量 • 净生产量=白瓶溶氧量-初始氧量 =毛产量-呼吸量 ②水柱日生产量的计算: 单位:毫克∕m2.日
定性定量和生物量的监测技术(浮游、底栖、着生)

定性定量和生物量的监测技术(浮游、底栖、着生)(1)水样的沉淀浓缩将己固定的水样,放入1 000 ml沉淀器(沉淀器可用1 000 ml广口瓶或分液漏斗)中静置24 h,使其充分沉淀。
然后缓慢吸出上层清液,将剩下的20 ml左右的沉淀物转入30 ml定量瓶中,再用吸出的清液冲洗沉淀器3次,每次的冲洗液仍转入定量瓶中,并使终于容量为30 ml。
假如标本需长时光保存,应加入2~3 ml。
(2)定性调查将新奇或固定的水样,置于显微镜下举行属种鉴定。
对于优势种应当鉴定到种,普通种类可鉴定到属。
鉴定结束后,应将鉴定的种类列有名录。
假如鉴定到种属有困难,可按蓝藻、裸藻、绿藻、金藻、黄藻、硅藻、甲藻、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类举行鉴定。
(3)定量调查视野法计数:将定量瓶中的样品充分摇匀,采纳合适体积的计数框举行总数计数或分类计数。
每个样品计数2片,取其平均值;同一样品的两次计数之差超过±15%,需举行第3片计数,取两个近似的平均数作为计数结果(见表9.3)。
藻类、原生动物计数取0.1 ml,在l0x40~10x60倍显微镜下用0.1 ml的计数框举行藻类计数,计数50~300个视野,原生生物全片计数。
轮虫取1 ml,在10x10~10x20倍显微镜下用1 ml计数框举行全片计数。
甲壳动物取5 ml或8 ml,在10x10~10x20倍显微镜下用5 ml或8 ml计数框举行全片计数。
每升水中浮游植物的个体数,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N—1L水中浮游生物的个体数; Cs—计数框面积,mm2 ; Fs—每个视野的面积,mm2 ; Fn—计数过的视野数; V—1L水样经沉淀浓缩后的体积,ml; U—计数框的体积,ml; Pn—每片计数出的浮游生物个体数。
单位体积浮游动物的数量,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N—1L水样中浮游动物的数量,个/L; V—采样的体积,L; Vs—样品浓缩后的体积,ml; Va—计数样品体积,ml; n—计数所获得的个体数,个。
(完整版)淡水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一浮游生物调查1采样1.1采样点布设1.1.1原则根据水体面积、形态、浮游植物的生态分布特点和调查的目的等决定采样点数量。
采样点应有代表性,能反映整个水体浮游生物的基本情况。
采样点设置数量见表1。
表1采样点设置数量1.1.2湖泊、水库湖泊应兼顾在近岸和中部设点,可根据湖泊形状在湖心区、大的湖湾中心区、进水口和出水口附近、沿岸浅水区(有水草区和无水草区)分散选设;水库应在库心区(河道型水库应分别在上游、中游、下游的中心区)及大的库湾中心区、主要进水口、出水口附近、主要排污口、入库江河汇合处设点。
1.1.3江河在干流上游、中游、下游,主要支流汇合口上游、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主要排污口附近、河口区等河段设置采样断面。
根据江河宽设置断面采样点,一般小于50m的只在中心区设点;50m~100m的可在两岸有明显水流处设点;超过100m的应在左、中、右分别设置采样点。
1.2采样层次1.2.1浮游植物采样水深小于3m时,只在中层采样;水深3m~6m时,在表层、底层采样,其中表层水在离水面0.5m处,底层水在离泥面0.5m处;水深6m~10m时,在表层、中层、底层采样;水深大于10m时,在表层、5m、10m水深层采样,10m 以下处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采样。
1.2.2浮游动物采样由水体的深度决定,每隔0.5m、1m或2m取一个水样加以混合,然后取一部分作为浮游动物定量之用。
1.3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采集次数依研究目的而定,采样次数可逐月或按季节进行,一般按季节进行。
样品瓶必须贴上标签,标明采集时间、地点。
采样时间尽量保持一致,一般在上午8:00~10:00进行。
1.4采样方法1.4.1浮游植物采样定量样品在定性采样之前用采水器采集,每个采样点取水样1L,贫营养型水体应酌情增加采水量。
泥沙多时需先在容器内沉淀后再取样。
分层采样时,取各层水样等量混匀后取水样1L。
大型浮游植物定性样品用25号浮游生物网在表层缓慢拖曳采集,注意网口与水面垂直,网口上端不要露出水面。
浮游植物生物量计算公式

浮游植物生物量计算公式浮游植物生物量计算公式主要基于数量密度和浮游植物的大小结构。
数量密度是指在水体中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内浮游植物个体的数量。
浮游植物的大小结构则是指浮游植物个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大小分布情况。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计算公式。
1.积分生物量积分生物量是指在一定水层深度范围内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它可以通过测定浮游植物的细胞浓度和溶胶浓度来计算。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积分生物量=∫(细胞浓度+溶胶浓度)×层厚×体积其中,细胞浓度是指在单位体积内浮游植物细胞的数量,溶胶浓度是指在单位体积内溶胶中浮游植物细胞的数量。
层厚是指测定所选定的水层的深度,体积则是指所测定水层的体积。
2.长度生物量长度生物量是指在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它可以通过测定浮游植物个体的长度分布情况来计算。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长度生物量=∫(细胞长度×长度频度)×长度类宽度×体积其中,细胞长度是指浮游植物个体的长度,长度频度是指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浮游植物个体的频率。
长度类宽度是指所选定的长度范围的类宽度。
3.背透光生物量背透光生物量是指通过背透光测定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它可以通过测定溶胶浓度和浊度来计算。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背透光生物量=∫(溶胶浓度×浊度)×光透过深度×体积其中,溶胶浓度是指在单位体积内溶胶中浮游植物细胞的数量,浊度则是指水体中悬浮颗粒物质对光线的散射和吸收能力。
光透过深度是指光线在水体中逐渐减弱的深度。
4.光合作用速率生物量光合作用速率生物量是指通过测定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来计算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光合作用速率生物量=光合作用速率×时间其中,光合作用速率是指浮游植物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光合作用产量。
需要注意的是,浮游植物生物量计算公式的选择和应用需要考虑测定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以及浮游植物种类和水体的特征等因素;同时,为了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通常需要进行多次测定和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浮游生物量计算方法(一)

浮游生物量计算方法(一)浮游生物量计算方法介绍浮游生物量的计算是海洋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浮游生物量计算方法。
1. 水体容器法使用水体容器法是一种常见的浮游生物量计算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准备一个透明的水体容器,并在其正面侧面绘制垂直刻度。
•在特定的采样站点选取合适大小的水样,将水样倒入容器中并记录容器中的水样深度。
•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容器中浮游生物的分布情况,并记录观察到的每一层次的浮游生物混浊度。
•根据所观察到的浮游生物混浊度与水样深度的关系,计算出每一层次的浮游生物量。
•对所有层次的浮游生物量进行累加,得到总的浮游生物量。
2. 水样过滤法水样过滤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浮游生物量计算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使用一套过滤装置,将水样通过细孔滤膜过滤。
•将过滤后的滤膜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统计滤膜上出现的浮游生物数量。
•根据滤膜的面积与滤膜上浮游生物的数量,计算出单位面积上浮游生物的数量。
•根据采样水体的体积和单位面积上浮游生物的数量,计算出浮游生物的总量。
3. 水样稀释法水样稀释法是一种适用于浮游生物密度较高的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从采样站点分别选取两个水样容器,一个用于稀释,一个用于观察。
•将采集到的水样分别倒入两个容器中,注意在稀释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
•在观察容器中,观察并记录浮游生物的数量。
•根据稀释容器中的水样稀释倍数,计算出采样水样中浮游生物的数量。
4. 光学方法光学方法是利用光学仪器对浮游生物进行直接或间接测定的一种计算方法。
常用的光学方法如下:•浮游生物分类计数器:通过识别浮游生物形态特征,实现自动化的浮游生物计数。
该方法可以直接获取浮游生物的数量和分类信息。
•激光散射仪:利用浮游生物对激光的散射特性,通过测量散射光的强度来计算浮游生物的数量。
该方法适用于大量浮游生物密度较高的情况。
•溶解氧饱和度检测仪:通过测量水样中溶解氧的饱和度来间接判断浮游生物的数量。
淡水生物调查技术规范完整版

淡水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一浮游生物调查1 采样采样点布设原则根据水体面积、形态、浮游植物的生态分布特点和调查的目的等决定采样点数量。
采样点应有代表性,能反映整个水体浮游生物的基本情况。
采样点设置数量见表1。
表1 采样点设置数量湖泊、水库湖泊应兼顾在近岸和中部设点,可根据湖泊形状在湖心区、大的湖湾中心区、进水口和出水口附近、沿岸浅水区(有水草区和无水草区)分散选设;水库应在库心区(河道型水库应分别在上游、中游、下游的中心区)及大的库湾中心区、主要进水口、出水口附近、主要排污口、入库江河汇合处设点。
江河在干流上游、中游、下游,主要支流汇合口上游、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主要排污口附近、河口区等河段设置采样断面。
根据江河宽设置断面采样点,一般小于50m的只在中心区设点;50m~100m的可在两岸有明显水流处设点;超过100m的应在左、中、右分别设置采样点。
采样层次浮游植物采样水深小于3m时,只在中层采样;水深3m~6m时,在表层、底层采样,其中表层水在离水面处,底层水在离泥面处;水深6m~10m时,在表层、中层、底层采样;水深大于10m时,在表层、5m、10m水深层采样,10m以下处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采样。
浮游动物采样由水体的深度决定,每隔、1m或2m取一个水样加以混合,然后取一部分作为浮游动物定量之用。
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采集次数依研究目的而定,采样次数可逐月或按季节进行,一般按季节进行。
样品瓶必须贴上标签,标明采集时间、地点。
采样时间尽量保持一致,一般在上午8:00~10:00进行。
采样方法浮游植物采样定量样品在定性采样之前用采水器采集,每个采样点取水样1L,贫营养型水体应酌情增加采水量。
泥沙多时需先在容器内沉淀后再取样。
分层采样时,取各层水样等量混匀后取水样1L。
大型浮游植物定性样品用25号浮游生物网在表层缓慢拖曳采集,注意网口与水面垂直,网口上端不要露出水面。
水生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水生生物调查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生生物调查的对象、方法、项目及数据统计方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域的水生生物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HJ710-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SL219水环境监测规范GB/T13195水质水温的测定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HJ506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GB/T6920水质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SL88水质叶绿素的测定分光光度法SL167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浮游植物p hytoplankton指悬浮于水中生活的微小藻类,亦称浮游藻类。
通常包括蓝藻门、隐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裸藻门、绿藻门等,不包括细菌和其它植物。
3.2浮游动物zooplankton指悬浮于水中的微小动物,没有游泳能力,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
通常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几大类。
3.3底栖动物benthic invertebrate指生活史全部或大部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体长大于0.5mm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群落,肉眼可见。
栖息的方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物体的表面或埋没于泥沙等较松软的表层沉积物中,以及附着于植物或其它动物体表。
淡水生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水生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
3.4两栖动物a mphibians指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但繁殖和幼体发育还离不开水。
主要的特征是:体温不恒定;卵生,幼体在水中生活,经变态后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而湿润,无鳞片、毛发等皮肤衍生物,粘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
3.5爬行动物r eptile指属于脊椎动物门、四足总纲的羊膜动物,是对蜥形纲及合弓纲除鸟类及哺乳类以外所有物种的通称,包括了龟、蛇、蜥蜴、鳄及已绝灭的恐龙与似哺乳爬行动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长格子μm体宽体厚单个体重生物量生物量模板各个体长下的
螺形龟甲轮虫9495210.03250.2925曲腿龟甲轮虫05125210.0406250独角聚花轮虫26.5375210.0975 2.58375对棘异尾轮虫 2.58200210.260.65萼花臂尾轮虫04100310.29250圆筒异尾轮虫08200210.260长刺异尾轮虫08200210.260罗氏异尾轮虫08200210.260暗小异尾轮虫04100110.03250刺盖异尾轮虫18200210.260.26冠饰异尾轮虫010250310.731250 B.donner04100310.29250剪形臂尾轮虫0.54100310.29250.14625镰状臂尾轮虫0615051 1.218750角突臂尾轮虫04100410.520尾突臂尾轮虫04100410.520长三肢轮虫0.54100310.29250.14625脾状三肢轮虫08200210.260迈氏三肢轮虫05125210.16250臂三肢轮虫0375210.09750广生多肢轮虫44100210.1250.5真翅多肢轮虫188200610.7513.5红多肢轮虫0250110.031250奇异六腕轮虫16150410.390.39卵形无柄轮虫05125310.3656250沟痕泡轮虫165125310.28125 4.5晶囊轮虫01332510110.56250郝氏皱甲轮虫01025071 3.981250叶轮虫04100310.29250腔轮虫sp.05125410.650胶鞘轮虫0.5250110.016250.008125 000微型裸腹溞0.23075039.91137.98226颈沟基合溞0.510250 4.5528862.276443奥氏秀体溞0.76164008.5992666.535442模糊秀体溞0.243075025.512536.123008角突网纹溞11.510250 3.81358843.85626象鼻溞sp38.510250 4.552886175.2861点滴尖额溞0.121537513.454131.614495 0
台湾温剑水蚤0.08256257.1244840.569959温中剑水蚤 3.8256257.12448427.07304博平近剑水蚤 1.8417425 2.2833424.201349锥肢猛镖水蚤0.0453132565.404462.616178右突新镖水蚤0.0853132565.40446 5.232357无节幼体49.2512510.040625 1.99875哲水蚤幼体0.6256257.124484 4.27469剑水蚤幼体3015375 1.57829747.3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