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读后感
2018-古船读后感1000-实用word文档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古船读后感1000篇一:读后感《古船》读后感从图书馆借到《古船》这本书后,我没有一气呵成的把它读完,只是偶尔空闲时才拿起《古船》细细地阅读,把自己置身于《古船》所营造的那神秘的滚滚历史洪流中。
每看完一章,我都无法不慨叹,书中人物的性格、经历、命运都让我沉思良久。
只是看完后,我还是纳闷为什么叫“古船”,是因为洼狸镇就像一艘古船,行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经历着各种惊涛骇浪,曾经有过辉煌,也有过寞落,最终长风破浪,重获新生?看完这本书,我对那一段历史时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古船》描写了胶东芦青河畔洼狸镇上几个家庭40多年来的荣辱沉浮、悲欢离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块土地的变化。
《古船》没有特别好看的故事情节,却很本色,很真,很能吸引人,很能冲击人的心灵。
老隋、老赵、老李三个家族间的恩怨与纠葛、浮沉,人性的仁厚、刚毅、怨毒、痴狂、伪善、怪诞都让人嘘哗。
顺应和推动历史的脚步和拽住历史行进的步伐,历史在这两股相互盘结的力量中艰难行进,时而停滞、时而反复、时而倒流、时而前进。
土地革命,在我过去的认知中,没有残忍,暴力。
但是,在《古船》中,我看到了报复、杀戮??“文革”时期,夺权、毁灭、绝食??荒诞的戏码不断上演。
人类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都失去了保障,饥饿、寒冷、杀戮、冷酷不断吞噬着人的生命。
亲情、爱情、友情不再让人相信,人性在扭曲、异化,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人们在苦难中挣扎、挣扎。
那些苦难的历史,那充满了耻辱的历史,深深地叩击着我的心弦。
《古船》如此震撼人心,在于它毫不讳饰地、充满道德义愤地拷问着历史,拷问着苦难、拷问着人性。
在《古船》中,作者以对历史血腥的真实还原与对现实苦难的直面相结合,在主人公抱朴的最终抉择中寓含了自己的期望:改革时期的民族文化人格亟待整合,民族发展要想避免重蹈覆辙,民族要振兴,必须作出新的文化选择。
《古船》读后感

《古船》:历史长河中的恩怨情仇与人性挣扎
读完《古船》,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历史的穿越。
这部小说以胶东小镇洼狸镇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从土改到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变迁,通过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片土地的变迁。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历史背景所吸引。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洼狸镇的历史变迁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也能够看到改革开放后洼狸镇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立体。
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这种坚韧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小说中的叙事方式也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家庭的沧桑抒写了灵魂的困境与挣扎,以一个古镇的历史折射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伟大。
总的来说,《古船》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历史进程和人性挣扎的作品。
它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挑战,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古船读后感1000字

古船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大全前一段时间看了一本小说:《古船》,写了从土改到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讲述了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
老隋家在解放前是当地首富,拥有芦清河两岸众多的粉丝工厂和遍布各大城市的粉丝商铺,芦清河的码头曾经桅杆林立,白龙粉丝行销海内外,河边的矗立的一座座老磨坊见证了老隋家曾经的兴旺,直至土改,隋迎之为“还债”将粉丝厂交给人民,老隋家自此没落。
老隋家代表的是洼狸镇曾经的辉煌,这家人内敛,深沉,隐忍,代表着过去的洼狸镇。
故事地点发生在一个叫洼狸镇的地方,人们意外发现了一艘古船,推测应该是三国时期的战船,被送到了省博物馆,在海上漂泊了半辈子的隋家老二隋不召再次远行,想为自己家乡争回古船。
本书的主角是隋不召、隋抱朴、隋见素,隋抱朴作为大儿子,老实本分,经常研究《共产党宣言》,而二儿子隋见素性格很像他的二叔隋不召,大胆敢闯,喜欢四处漂泊,他在洼狸镇与胖姑娘大喜相爱,但是到了城里,又看上了一个时髦女郎,于是故事的发展就有点像路遥的《人生》了见素带着新女友回了家乡,大喜悲痛欲绝,自杀未遂。
然而见素最终还是失败了,在城里的投资破产了,只好回到家乡。
忏悔者隋抱朴的名字就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见素抱朴”是说思想纯真,抱定一个朴实的心态。
人如其名,隋抱朴就是一个怀有悲天悯人的思想的知识分子,探索解救劳苦大众的出路。
隋抱朴在洼狸镇中是最具有反思意识人物,但也是洼狸镇里最压抑自己的人。
在幼年目睹父亲因赎罪而死,继母惨遭虐杀,家中失火全家移居厢房,弟弟妹妹被抓被打,这在他年幼的心中就埋下了恐惧的种子;而土改和镇反运动中还乡团屠杀群众、残害妇女的暴行又加深了这种恐惧感,致使他一直小心谨慎,就连喜欢之人都不敢大胆承认,勇敢去追求,最后只能看着她嫁作他人妇,而这种胆怯、压抑的性格几乎贯穿整本书,就因他的胆怯也使他在老磨屋守了大半辈子,就像弟弟随见素觉得哥哥太缺少他们老隋家的神,他们老随家的不应该一辈子呆在老磨屋里,而应该把粉丝厂夺回来,妻子的死去、叔父的落魄、弟弟的失意和妹妹的疾病又使他形成了强烈的家族原罪感,他以为隋家的人注定没有好的下场。
作文:古船小说读后感_2750字

古船小说读后感_2750字引导语:古船小说讲述的是洼狸镇,老赵家,老李家,老隋家大的大起大落,以下就请大家观赏小编为大家编辑的读后感。
古船小说读后感篇一读完了《古船》,心里有很多的想法。
《古船》这本书里面说的是一个曾经做过古莱子国都城的洼狸镇。
主角是镇上开粉丝磨房的老隋一家后代,兄妹三人和他们的叔叔。
时间是80年代左右,改革开放初期,但是在小说叙述中,时间并没有前进多少,而是不断的跳跃回去,土改、反右、大跃进、自然灾害、文革故事的基调比较沉郁,不是一部会让人愉快的小说。
《古船》这部作品说的是洼狸镇的变迁史。
洼狸镇有一条大河,全镇最出名最倚仗的是粉丝工业。
即,使用绿豆为原料,制作白粉丝的食品加工工业。
这个镇子是有相当的历史的。
按照中国的习惯(其实外国作品也有),一个地方,必须得有它独特的历史。
洼狸镇是古国的重镇,曾在古代是个重要的军港。
后来历史的变迁,战争渐渐的消失,它成为了重要的商港。
镇上有一个古老的码头,在民国的时候还是很兴旺的。
但随着大河的流量急剧减少,船只进不来了,港口便废弃了。
而此时中国正经历着巨变。
这是一部从土改一直写到改革开放的农村小说,将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刻画的入木三分。
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典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块土地的变化。
小说生动地刻画出隋家几个子女在历史的长河中性格和命运的变迁:大儿子抱朴经历了父亲和二娘的死,目睹了历次政治运动的残酷,变得压抑沉默。
二儿子见素要把已承包给赵家的粉丝厂夺回来。
美丽而高贵的小女儿含章一直生活在赵家四爷爷的阴影下耻辱与仇恨、欲望与冲动,一次又一次使他们置身于现实的两难境地。
这部小说,被誉为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
其中对于大跃进,大炼钢铁,责任到户等政治大背景之下人物的悲欢命运的描写十分到位。
据作者说,他酝酿这部小说花了四年时间,写作时又用了两年时间,而且是在一个远离闹市人群的环境中完成的,可见他用功之深。
初读完这本书,留下的最深印象的场景:土改文革等过程里对女人的残害;见素一直心系隋家家族的兴衰;抱朴拿着《共产党宣言》静读;隋不召时而疯似的提起他那本《海道针经》;四爷爷每次的露面,都出手不凡。
《古船》读后感

《古船》读后感《古船》是一部以胶东小镇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对两个家族几十年的恩怨纠葛的描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经历的一系列历史运动和社会的巨大变迁。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也让我对人性和命运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
作者通过对他们的刻画,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
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物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和抉择,他们的命运也随之起伏不定。
这些人物的经历和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其次,《古船》以一个古老的城镇为背景,通过描绘这个城镇的历史和文化,展现了整个中国农村的历史和文化。
作者通过对这个小镇的描写,呈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历史的沧桑巨变。
这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让我更加珍惜当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也让我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命运。
此外,《古船》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益而争斗不休,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充满了无奈和苦涩。
这种对人性的深入剖析,让我更加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最后,《古船》是一部充满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它通过描绘人物的命运变迁和社会的巨大变迁,反思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同时,它也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和命运的哲学思考,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古船》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作品。
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还让我对历史、文化、人性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阅读这部作品,让我更加珍惜当下和平与美好的生活,也让我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命运。
同时,它也激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追求。
古船博物馆观后感

古船博物馆观后感你要是没去过古船博物馆,那可就亏大啦!我前儿个刚去逛了一圈,那感觉,就像是坐着时光机在历史的海洋里航行了一把。
一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古船。
哇塞,那些船可真是大有来头。
有的船看起来破破旧旧的,但是你可别小瞧它,就这么一艘破船,那可是承载着无数先辈们乘风破浪的勇气呢。
你看那船板,上面的纹路就像是岁月刻下的皱纹,每一道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站在那儿就忍不住想象,以前的水手们在这船上是怎么生活的呢?是不是一边摇着桨,一边唱着豪迈的歌,然后朝着未知的大海勇往直前。
其中有一艘大船特别引人注目,感觉它像个老大哥一样,静静地待在那儿,却又散发着一种威严的气息。
我凑近了看,上面的构造可复杂了,各种零件虽然我都叫不上名字,但是能感觉到古人的智慧真是了不起。
这船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一块都恰到好处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航行。
我就想啊,在没有现代工具的古代,造这么一艘船得费多大的劲儿啊,那些工匠们肯定是耗尽了心血,就像现在我们精心打造一件绝世的艺术品一样。
博物馆里除了古船本身,还有很多关于航海历史的介绍。
我看了那些展示的航海路线图,就像看到了一张古代的世界地图。
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标记着先辈们探索世界的足迹。
他们可真够勇敢的,那时候可没有什么GPS导航,全靠着星星、风向和经验就敢驶向远方。
我突然觉得我们现在的人有时候太胆小了,出门没个手机导航都不敢乱走,和古人比起来,真是有点惭愧呢。
再说说那些船上的小物件吧,什么罗盘啊,船锚啊之类的。
那罗盘小小的一个,感觉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道具。
在茫茫大海上,全靠着它来指引方向,真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舵手航行靠罗盘啊。
还有船锚,看着就很敦实,我能想象到当船要停靠的时候,“哐当”一声把船锚扔下去,船就像被定住了一样,稳稳地停在那儿。
这一扔,可就意味着安全,意味着到家了。
逛完古船博物馆,我就像从古代航海世界里穿越回来了一样。
我满脑子都是那些古船的样子,还有先辈们勇敢探索的精神。
古船读后感

古船读后感
《古船》是一篇令人深思的读物。
通过描述一艘古老的船在大海中的漂泊,文中展现了人类一生中常常面对的无力感和彷徨。
在故事中,古船象征着生命。
船经历了岁月的冲刷,已经残破不堪,但它依旧坚强地漂浮在海面上。
这让我想到人类面对时间和命运的无常时,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勇气,不断寻找生活的意义。
故事中还描绘了古船自由漂游的景象,无论风浪如何汹涌,船都能够自由前进。
这使我联想到人生的旅程,我们时常会遇到挫折和困境,但只要拥有内心的坚定和勇气,我们便能够驾驭命运的风暴,继续前行。
古船在大海中漂泊了很长时间,它曾经是人们向往的目标,但如今却被人们遗忘。
这让我思考人类对于历史的忽视和对传统文化的遗忘。
我们常常追逐新事物,追求个人的利益,忽略了传统的智慧和价值。
从古船的例子中,我意识到应该珍惜和传承历史与文化,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通过阅读《古船》,我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坚强和自由,以及对于历史和传统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让我认识到无论遭遇什么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勇气和信念,就能够在漂泊的大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对历史和传统的敬畏,将智慧和价值传承下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深度和意义。
读张炜的《古船》后感

读完张炜的《古船》,我深深地被这部作品所震撼。
这部小说以胶东小镇洼狸镇为背景,通过讲述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片土地的变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选择都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特别是隋抱朴这个角色,他因为历史原因而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他怯懦、沉默,不敢去改变和行动。
他的固执和倔强让我深感同情,也让我思考人性的局限和挣扎。
此外,小说中的时代背景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通过描写洼狸镇的变迁,小说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历史进程。
这种变革不仅仅是经济的和政治的,更是人性和心灵的。
张炜先生的语言优美、质朴,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种语言风格让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气息和人物的情感状态。
总的来说,《古船》是一部深入挖掘人性、时代和历史的作品。
它让我思考人类在特殊时期面临的困境和挣扎,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我珍藏的文学经典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船读后感导读:本文古船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常言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间万物皆有所持意义,文字亦不例外。
写作是记录感情,阅读是对情感的第二次激发,读后感则是我们情感生发的结果。
下面,为您带来“古船读后感”,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内容尽在。
古船读后感1 “人在别处动脑筋,造出了机器,给马戴上了笼头,这都不错。
可是他自己怎么才能摆脱苦难?他的凶狠、残忍、惨绝人寰,都是那个地方、哪个部位出了毛病?先别忙着控诉、别忙着哭泣,先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吧。
不会同情、不会可怜人,一个老太太吃糠咽菜活到了八十岁,正该是为她祝寿的时候,却用刀撬开了她的锁子骨,又把她活埋到红薯窖里!人哪人哪,这就是人群中发生的!老太太没有一点错,活的老老实实,吃谷糠时,里面的虫子又白又胖,不舍得扔,一块煮了。
假使她真有错,八十岁的老太太又怎么不能原谅?……”这是抱朴对弟弟见素倾诉的一段话,读着这些话,心好像被沉甸甸石头堵着,闷闷的透不过气来。
一直以来,我认为五马分尸这种酷刑,已经废止,谁知土改时再现,五牛分尸—将头与四肢各缚一牛,喊起号子,同时喝牛,身份五分;放天花—头顶上砸入一枚长钉,猛地拔出,红花四溅;点天灯—将头发拢起,浇上煤油或豆油,然后点火,观赏那红中透蓝的火苗;更甚者不分男女老少,将40多人用铁丝从人的锁子骨穿过,排成一排,推到红薯窖里,扔石头,活埋等等,这就是我们同胞做出的事情,在指责、怀恨南京大屠杀时,我们是否会想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古训,丧绝人寰的事情在一个孩子(抱朴)的眼前上演,事隔四十年后亲自诉说出来,这要承受多久的心灵创伤。
抱朴是作者倾心塑造的形象,当他从小看到土改中惨死的人群,亲眼看到父亲和后母惨死,小小年纪背负着太多的痛苦,所以他一直缄默着,在自家的老磨房中磨着绿豆,静静观看身边发生的一幕幕荒诞剧,看着一个个跳梁小丑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直到后来,他终于战胜自己怯懦的本性,在粉丝厂快倒闭的关头,勇挑重担,当起粉丝厂的负责人,开始新的征程,正像他说的:“越是做大事情负大责任的人,越是要多想想苦难,学会恨一些人,学会寻思往事。
这一点不能含糊,含糊了,苦难迟早又来了。
”他记得叔父隋不召的遗愿,寻找探测队丢失的“铅筒”,因为那含有放射性元素,会对人身体造成伤害,就像叔父叮嘱的那样,村里每生一个孩子都要到家里看看,是否健康,把社会的责任当成己任。
回想现在,部分商人为了一己私利,随便将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江河,致使附近出现了一个个癌症村;毒奶粉、假鸡蛋充实市场,毒害着我们的下一代,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是否能不为目前的蝇头小利所惑,多想想长远目标,就像抱朴所说,要讲诚信,不能贻害后代,不能让某个品牌在国际市场失信,这才是做人之根本。
见素倒让我想起《人生》中的高加林,一直在寻找,其实自己到底要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妹妹含章美丽动人,为了保护保护两个哥哥,20年来独自默默承受着屈辱……书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比较成功,写作内容与《白鹿原》有些相似,都是讲几个家族历史,与《湖光山色》的单线条相比,《古船》就是多层次、多线条、多视角的一部民族沧桑心灵史,在这段历史中,三个家族间的恩怨与历次政治运动相互纠葛:老隋、老赵、老李家人们的命运浮浮沉沉,仁厚的、刚毅的、怨毒的、痴狂的、伪善的、怪诞的灵魂不断地轮回和重现。
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都失去了保障,饥饿、寒冷、杀戮、冷酷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理性的丧失带来兽性的膨胀,洼狸镇上血流成河。
对历史的拷问中,作者直逼人性深处的扭曲与异化。
那段历史同样充满了耻辱与苦难。
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隋家三兄妹苦难挣扎的焦灼沉重得令人窒息。
现实承载着历史的重负,死人紧紧地拖曳着活人,《古船》中每一声沉重的叹息、痛苦的呐喊都扣击着人们的心弦。
《古船》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正如抱朴所说:“老船,在心中供奉”。
古船读后感2 《古船》记录了旧社会的生活,以老赵家、老隋家为线索,这篇小说让人觉得很压抑,面对这种社会让人有一种无力感,很痛恨这种感觉,在那种对名声很看重的社会,男女之间的感情变得罪恶,让人觉得很悲哀,让人很同情怜惜那段情,在张炜的写作中,这一切常常到了固执的、无暇他顾的程度,所以我认为有些不可理喻。
在《古船》中,以对历史血腥的真实还原与对现实苦难的直面相结合,在主人公抱朴的最终抉择中寓含了自己的期望:改革时期的民族文化人格亟待整合,民族发展要想避免重蹈覆辙,民族要振兴,必须作出新的文化选择。
《古船》让我们看到残忍而痛心的一面,战争的无情,旧社会的封建,毫不讳饰地、充满道德义愤地拷问着历史,拷问着苦难、拷问着人性。
对于封建糟粕是怎样地与人性恶结合,干扰着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土改复查中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中的冲突、流血,真实的揭示,丑恶的面孔,《古船》沉郁厚重因而产生,写出了对社会的讽刺,历史,让我们记住了鲜血淋漓的过往。
隋抱朴长年看着老磨,处在矛盾中,为了所谓的名誉,放弃了爱情,活的痛不欲生,反复地思考着人生,过往,寻求生命的救赎。
女人活得很卑微且屈辱,人的生命和尊严那么不堪一击,人性的善和恶都发挥到了极致。
隋抱朴与小葵的爱情路上走得如此艰难是自然的事情,是因为这种制度导致的罪恶感,磨灭了他追求幸福的权力,而他无力战胜这种制度,所以决定了他一生的痛苦与悲惨命运,抱朴是软弱的,但他善良,他亲眼见证了无数的恶梦般的过去,他一直宽容地对待历史和仇人。
弟弟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慢慢衰弱,妹妹用身体和整个青春换得了家人的安全,心爱的女人由于自己的懦弱而生活在苦痛中,深爱自己的女人被人凌辱。
所有人都在抗争,与命运对抗,除了他,他苦苦思考人生与命运,想要认清历史的过去与将来,作者将人类寻求生命与灵魂解脱与救赎的途径交给了他。
很遗憾,这是作品最大的硬伤。
抱朴见证了历史,他跟随一个民族一起承受了伤害和悲痛,作者寄予了他太多的感情和期待,让一个弱者去承载一个民族的前途思考,让所有的劫难,都在对未来的期望中一一化解。
也许,这个民族就像抱朴一样,有着软弱的天性。
《古船》让我们一起看清了一段带血的历史。
但结局带给我们的那些浅淡反省,远远不够,而对历史与未来的思索,也明显地软弱无力。
《古船》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正如抱朴所说:"老船,在心中供奉"。
古船读后感3 《古船》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无论是从它波浪般穿插咏叹的结构美感,还是从它遍布的令人深思的意象和隐喻,又或者从它精巧的对中国普遍世情和人性的宏大映射出发,授予其最高的赞誉我都以为并不过分。
我并没有对它进行分析解剖的野心,它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和思辨,以至于让我这般浅薄的读者时候只能望文兴叹。
如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与阿廖沙之间的对峙一样,16-18章,抱朴对见素火山喷发般的倾诉,将一个因爱世人而承受痛苦的思想者形象竖立了起来。
凌虐、强暴、残杀等种种罪恶的施行者从来不懂得忏悔,而这些罪行的受害者却因着身上神性的萌发而默默地代他们承受着良心的痛苦质问与折磨。
书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象征意义。
抱朴父亲骑着老红马流尽血而死、茴子高傲的自焚与死后被赵多多在其身上撒尿、抱朴的沉默与自制以及对心中道德律令的坚守、见素盲目却又热烈的欲望扩张、含章的中毒和刺杀、赵四爷的毒体和他的思想……每一个人的思想和所反映的东西都如同一本书,值得为之长篇大论。
在这场仅仅聚集在一个近乎隔绝的小镇里的充满张力而又富有层次的思辨中,张炜试图为我们展示一个中国社会的整体图像。
古船读后感4 还有很短的时间我就要离开了,我得把从图书馆借来的书读完。
下午连续读了2个小时,到372页的时候,突然看到结尾了,想起来后面是有一篇附文的。
我的眼眶湿润起来,再一次我读小说从来易感,尤其是这么好的小说。
我是从初二开始读这本书的吧?一开始对故事发生的环境不了解,加上作者那个年代比较前卫的写作方式,一度看不进去。
可是到130页左右,小说的情节开始快起来,所叙述的历史开始熟悉起来。
想起来,这也是一个小镇从千年历史,走入现代风雨,颠沛飘摇的开始。
整本书的中心,没有偏离过小镇,透过小镇,读者可以看到微观历史,尤其是建国后历史中的细节。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隋家:隋迎之、隋不召、隋抱朴、隋见素、隋含章赵家:赵炳(四爷爷)、赵多多其他人物有:李家:李其生、李知常老中医:郭运张王氏大喜、小葵、闹闹最重要的几个角色是:1. 隋见素——充满干劲的年轻人,不甘于老隋家自甘堕落,一心振作,在竞包粉丝厂中败给赵多多后,出镇闯荡,成功地转型为市场经济中的商人,但并未走远,后回到洼狸镇,成为洼狸镇商业现代化和移风易俗的带头人。
2. 隋抱朴——隋迎之长子,常年看守粉丝厂的大缸,在赵多多手下忍气吞声,痴迷于研读资本论,独立建立起自己关于商业社会发展的逻辑和信仰。
在弟弟隋见素的言行触动下,担起重任。
在理论准备和实践洞察之后,成为洼狸镇粉丝工业的顶梁柱。
3.隋不召——隋家次子,隋迎之二弟。
早年出海,多所见闻,回到洼狸镇后成为开拓闯荡勇敢精神的代表,但在愚昧懵懂的小镇社会中,他的言行被地解读为疯疯癫癫。
隋不召是超越了阶级、超越了家族、超越了传统与现代等等各类隔阂的代表。
他就像见到隋含章后在院子里仰天所见的那只雄鹰,在高天上俯瞰小镇。
隋不召对小镇的贡献是激励李家父子搞发明创造,实现了粉丝工业的机械化。
后来作者把它写死在李知常的机械轮子里面,绞成了肉团。
但隋不召最大的意义还在于他将航海经卷传给隋抱朴。
我曾经搜索过隋不召的评论,有论者说作者写他是代表了当时知识界的一种海洋文化的倡导。
对的,我依稀记得央视曾经在80年代出过一部写大河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纪录片,大抵意思是中国古老的大河文化已经结束,应该迎来海洋文化。
这里大河文化还不仅仅指孕育于长江黄河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形态,还暗指中国的封建政治,并向往自由搏击的海洋,暗指当时知识分子心中向往的西方政治形态。
在古船这部小说中,作者写到洼狸镇的芦青河渐渐干涸也是这个意思。
我知道我对这段历史是一知半解的,希望以后有更为全面的资料能够丰富我的理解。
4. 赵炳(四爷爷)——隋家“自甘堕落”后,洼狸镇新的精神领袖。
虽然年轻,但由于其运筹帷幄和雷厉风行,成为洼狸镇众民们的精神依托。
在历次的运动和斗阵中坚挺度过。
但他乘人之危玷污了隋含章,这个结最终让他付出了血的代价。
他极力扶植的赵多多因为蛮横嚣张,最终未能得其真传。
然而,因为他的庇护而得以在运动中保全的隋抱朴隋见素二兄弟,最终成为洼狸镇的希望。
赵炳的功过亦非数言能尽。
5. 赵多多——在历次的斗争中,与赵炳一内一外,赵多多多是冲锋在前的斗士,斗争中培养起来的胆气使其具有常人少见的霸气,这种霸气一定程度上也是落后的小镇人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