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治国方略的新走向

合集下载

浅析普京的“铁腕”治国理念-副本

浅析普京的“铁腕”治国理念-副本

浅析普京的“铁腕”治国理念-副本领导与危机管理--浅析普京的“铁腕”治国理念“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是普京2000年当选总统时向俄罗斯人民作出的承诺。

建设强大的经济、实现经济总量翻番、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是普京实现重振大国梦想的重要基础。

回望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如涅槃重生,不仅实现了政局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而且逐步恢复了其在世界经济尤其是能源市场上的大国影响力,成为举世瞩目的“金砖四国”之一。

世人在探索俄罗斯经济复苏、国力增强的根本原因时,都无法回避“普京因素”的重要影响。

普京执政八年来既没有辜负当年叶利钦“好好照看俄罗斯”的重托,也没有辜负俄罗斯人民所寄予的厚望。

正是普京这样“一个既能从历史中寻找资源,又敢于突破既成格局,既精明务实,注重实际利益,又具有长远战略抱负的人”,以其“主权民主”、“强国富民”以及“务实外交”等“铁腕”治国理念将经济衰败、社会混乱、国运式微、国际地位日趋下降的俄罗斯重新带回了强国之列,使一个欧亚大国走上了复兴之路。

一、“主权民主”理念普京对国家主权看得很重。

曾说:“世界上真正的主权国家,不外乎俄中印等屈指可数的几个。

其余国家要么是相互受制,要么是受制于集团。

”而且,他对民主的重视并不亚于主权:“我们并不需要闭门造车式的民主,俄罗斯的稳定不是靠铁腕统治,而是靠民主与法治。

”因此,主权是国家在世界上的定位,是排除外来干涉、独立实施内外政策的能力;民主是社会和国家的组织方式,完全针对国内而言。

无论美国,还是欧洲,只要损害俄罗斯利益,普京都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反击,立场之坚定、态度之强硬,令西方政客大为吃惊。

从彻底解决“车臣”和“寡头”等问题可以看出普京对“主权民主”治国理念的贯彻执行。

1、通过正确决策,化危机为机遇,彻底解决车臣问题。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车臣的分离主义势力趁着政局动荡、中央政府顾不到边远地区之际,开始谋求独立。

这年的10月,在阿富汗战争中曾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的退役将军杜达耶夫,当上车臣共和国的总统。

普京八年政治历程:从无闻政客到确立自己时代

普京八年政治历程:从无闻政客到确立自己时代

普京八年政治历程:从无闻政客到确立自己时代普京八年政治历程:从无闻政客到确立自己时代普京和他的敌人们梁强在顺利完成程序上的权力交接后,普京毫无疑问已确立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凭着自己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治国方略,他不仅成为本世纪优秀的大政治家,而且很有可能成为被载入俄国史册的伟大领袖。

但即便如此,在这个国家仍然存在着许多反对普京的人,他们与普京的关系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在普京治下8年来的政治演进历程。

追查真相的媒体人普京在自己政治生涯中打赢的第一仗就是车臣战争,这让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政客一跃而成新的政治红星。

但也正是车臣战争使他遭遇到自己的第一个政治敌人——追查真相的媒体人。

第二次车臣战争结束后,车臣的分裂运动开始转化为恐怖主义运动,接连在俄罗斯制造了数起重大恐怖事件。

尽管恐怖分子最终都被绳之以法,但俄当局在应对这些恐怖事件时采取的措施却备受质疑。

其中尤以2004年8月的别斯兰人质事件为代表,在付出了400多人死亡、700多人受伤的惨重代价后,车臣战争结束以来一度成为民族英雄形象的普京遭遇了执政以来的首度信任危机。

尽管官方对媒体下了封口令,但之后陆陆续续披露的真相让许多人都对强力部门及普京本人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提出了疑问:比如,一直无坚不摧的“信号旗”部队在之前的几十次行动中一共才牺牲19人,但为何在此次行动中却付出10死26伤的巨大代价?一些独立军事评论家认为,普京在人质危机刚开始时有关“和平解决”的谈话给特种部队的思想造成了混乱,从而使特种部队内部就使用何种方式解救人质产生了分歧。

在此前的莫斯科戏院人质事件的处理上,普京因为采纳特种部队的建议向戏院释放麻醉气体,结果造成了160多名人质窒息而死,负责参与此事的“信号旗”部队因而受到指责。

因此,在此次人质事件的处理上,“信号旗”和“阿尔法”小组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策略。

到战斗打响时,双方甚至在进攻路线和对方的火力点位置等问题上都还没达成共识。

此外,当局是否一直在隐瞒伤亡人数?官方公布的遇难人数为338人,但《消息报》认为这一数字要远远小于实际的死亡人数。

普京的政治治理和俄罗斯政治走势分析

普京的政治治理和俄罗斯政治走势分析

普京的政治治理和俄罗斯政治走势分析徐向梅2011-03-09 21:18:44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内容提要]普京担任俄联邦总统六年多来对俄罗斯的政治进行了综合治理,基本理顺了国内各种政治关系,形成了俄罗斯独特的可控的“主权民主”制政治格局。

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使普京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面对即将到来的2008年总统换届选举,普京何去何从,俄罗斯政治棋局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俄罗斯治理政治走势[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7)01-0131-05 在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集权与专制,从人民来说,对权威主义的接受程度要大大高于西方国家,甚至骨子里就含有对国家的依赖和对最高统治者的尊崇。

普京通过六年多时间对俄罗斯进行了综合的治理,彻底改变了叶利钦时代混乱的政治局面。

政治治理的成功成为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普京也因而赢得了俄罗斯人民广泛的支持。

一、普京的政治治理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失控是造成其经济改革难以取得成效、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原因。

普京上台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政治进行整肃。

在2000年的总统竞选中,普京向俄罗斯百姓承诺,要“在法律专政”下建立“强大的国家”。

普京强调,实行“法律专政”不是要扼杀民主,而只是要执行法律,让这个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的剧变中失控并导致1998年危机的国家恢复秩序。

普京的政治治理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稳定政局,理顺与国家杜马的关系。

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坛风云激荡,政府要员走马灯一样轮换,政治方面根本谈不上什么治理。

普京上台,一方面注意保持政治的继承性,避免出现政局和社会的动荡,一方面以低调、平稳的方式逐步实现了政治高层的更迭。

到2004年新一届总统大选之前,叶利钦班底被彻底更换,以弗拉德科夫为总理的新政府班底是一个更听命于总统的技术型执行内阁。

在普京第一和第二个总统任期内的高官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圣彼得堡帮和出身克格勃系统的人员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些人在普京的政治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普京蝉联总统俄罗斯走向复兴的新征程

普京蝉联总统俄罗斯走向复兴的新征程

普京蝉联总统:俄罗斯走向复兴的新征程俞邃2011-02-04 16:13:48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内容提要]2004年俄罗斯大选,普京以绝对优势当选俄罗斯总统,这表明普京在从“乱”向“治”的转折过程中,获得了较大成功。

普京在的第二个任期中,将继续以振兴俄罗斯经济为主要方针,强化其社会基础,拓宽其战略空间,竭力推行以维护政局稳定保持社会和谐为基本目标的“可控民主”、以自由主义为主要倾向的可调节市场经济、以“平衡性”为指导原则的全方位外交,努力使俄罗斯走向复兴。

[关键词]普京;俄罗斯;复兴[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4)02-0093-03 举世瞩目的俄罗斯总统选举,在不具悬念的境况下结束。

普京几乎“不战而胜”。

这一切标志着,他在俄罗斯从“乱”向“治”的转折过程中,获得了较大成功。

普京今后将奉行什么政策,也不会给人以有多大悬念。

总的看来,其内外政策将根据面临的任务,在继承中调整,在调整中更新。

普京的连任,意味着俄罗斯开始了走向复兴的新征程。

一、普京兑现自己的诺言人们记忆犹新,2000年普京上台前夕,曾发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

这是他对俄罗斯人民许下的承诺。

四年的历程表明,他言而有信。

他曾指出,俄罗斯前些年的改革积累了大量棘手的问题:一是摸索乱碰,没有明确的全国性目标;二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没有建立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三是缺乏适合俄罗斯条件的最合理的改革战略。

普京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进行了艰难的初步探索。

他曾批判苏联模式的弊端,同时表示俄罗斯决不效法西方模式,强调俄罗斯不能成为西方式的国家,不能成为美国或英国的翻版。

为此,他在竭力借助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执意要走俄罗斯自己的道路,其相关政治举措受到西方国家的责难。

他曾提出两点设想:一是要搞多种所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二是强调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认为俄罗斯复兴的关键就在于国家政治领域。

俄总统普京的治国要略和政策走向下

俄总统普京的治国要略和政策走向下

俄总统普京的治国要略和政策走向(下)邢广程2011-02-28 21:00:40 来源:《新疆人大(汉文)》2000年第10期四、普京的新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担任总理和代总统以来, 普京的对外政策有所变化。

他签署了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想, 最近他主持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讨论了俄罗斯对外政策, 提出了国家磷交新构想。

普京的对外政策特点概括起来是四个字:务实外交。

在对外政策方面普京提出了几个引人注目的重要观点, 第一, 主张“世界多极化” , 反对单极世界。

普京明确强调俄罗斯“不接受”“以一个或几个国家的霸权为基础”的“单极世界”;第二, 主张“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体系” , 抛弃旧的国际关系体系。

在普京看来, 所谓新型的国家关系体系是指, 所有国家之间均以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作为基础。

他预言,下一10年,世界应当在积极形成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标志下度过;第三, 俄罗斯“有足够的力量”捍卫主权与安全和民族利益;第四, 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不搞孤立主义, 要“循序渐进地实现俄罗斯经济同世界经济结构的一体化”。

普京将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置于对外政策的首要地位, 反对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化, 实行务实外交政策。

普京的“务实外交”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要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对外政策;内部目标高于外部目标。

普京强调, 切实的国家利益, 其中包括经济利益, 理应成为俄罗斯外交家的法则,强化经济外交。

第二, 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

第三, 避免俄罗斯卷入地区性冲突。

第四,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从上述观点和思路出发, 普京设计了对外政策的侧重点和优先方面。

第一, 俄美关系将会沿着不断斗争和不断缓和的线路曲折行进。

从经济利益出发, 俄罗斯将最大限度地与经济发达国家保持和发展紧密关系, 争取更多的经济援助和支持。

从这个基点出发, 普京希望俄美关系能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推进。

但是, 美国出于霸权立场考虑, 不会放弃继续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和遏制俄罗斯崛起的意图, 不会无条件地给予俄罗斯以大规模的经济援助, 因此将来的俄美关系依然会呈现出不断摩擦而又不断缓和下来的情况。

普京与俄罗斯政治:新周期的旧问题?

普京与俄罗斯政治:新周期的旧问题?

38普京与俄罗斯政治:新周期的旧问题?杨成自古至今,对于任何国家的政治与政府来说,没有什么政治功能以及与之匹配的制度安排比领导人更为重要。

正是他们在事实上制定着所在国家内政外交的大政方针,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内在地决定了本国的发展路径。

作为政治家,能够拥有足够的政治权威、获得相对自主和独立的执政空间是每个领导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换言之,强人政治和政治强人本就是一体两面。

新世纪以来,强人政治和政治强人作为话语、叙事以及现象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甚至有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正在进入强人政治的新时代。

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大概是俄罗斯总统普京。

相较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一轮欧盟复合型危机后涌现的一批以民粹口号为包装、以保护主义为内核的政治强人,2018年3月18日再次顺利高票当选为俄罗斯总统的普京无疑是新时期强人政治的神话。

仅居高不下的民意支持一项,就足以让熟悉了民主政治运行逻辑的西方领导人满怀羡慕、嫉妒但又无法恨的复杂情绪。

但对普京而言,第四任总统任期的序幕刚刚拉开,2024年任期才结束的他已经注定是上个世纪以来继斯大林之后执政时间最长的俄国领导人。

那么,普京的政治新周期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未来它又将呈现怎样的基本面貌?俄罗斯在普京的长期执政中获得了哪些历史性机遇?俄罗斯在政治强人普京的持续统治中会迎来“至暗时刻”,还是重新崛起为俄罗斯人念念不忘的全球大国?当我们探讨普京治下的俄罗斯的发展情境时,这些问题都应被反复审视。

俄罗斯强人政治的历史传统传承与现实制度安排偏好强势及有个性的领导人是俄罗斯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

这一传统贯穿于整个莫斯科公国及帝俄时期,绝对君主制与东正教相得益彰,后者有别于强调个人、自由和民主的西方基督教文明,更多强调使命感、责任感,这导致指称法律与力量的“沙皇”一词连同其背后的强人政治逻辑代代传承。

新世纪以来,强人政治和政治强人作为话语、叙事以及现象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甚至有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正在进入强人政治的新时代。

普京与俄罗斯政党政治:理念、做法及问题

普京与俄罗斯政党政治:理念、做法及问题

普京与俄罗斯政党政治:理念、做法及问题作者:朱晓殊来源:《当代世界》2008年第07期2008年5月,普京卸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后,以新一届政府总理的身份,正式出任俄罗斯最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的主席,不仅执掌国家杜马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席位和多数地方议会,而且使“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成为了事实上的执政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发展。

回顾普京执政八年来,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打造高效顺畅的权力体系,大力推进政党体制改革,促进政党发育,理顺政党格局,规范政党秩序,俄罗斯政党政治终于结束了叶利钦时期混乱无序的局面,逐步走向规范、稳定、有序。

从这个意义上说,普京时期政党政治的发展奠定了俄罗斯真正意义上的多党制基础。

普京的政党政治理念1、政党是建立多党制和发达公民社会的基础,必须为政党的发展创造条件。

普京强调,政党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参与政治的重要工具。

俄罗斯尚未形成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党体系和成熟的公民社会,主要缘于缺乏强大、稳定而有广泛影响的政党。

他指出:“俄罗斯需要有广泛支持和稳定威望的政党,而不是一个接一个的、不能确保人民与当局之间经常联系的政党。

”因此,当前俄罗斯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多党制和为政党的发展创造条件”。

2、政党的主要活动平台在议会,可成为保障国家政治稳定和治国方针实施的有力工具。

与叶利钦时期政党动辄发动街头斗争反抗当局不同,普京视政党为重要倚重力量,认为政党活动的主要舞台在议会。

俄罗斯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政党发挥整合政治体系、参与选举以及在议会中发挥立法和监督公共权力的职能,需要政党利用其强大的政治、经济资源和广博的组织体系,参与制定和实施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如关注经济和社会问题、保持俄罗斯文明的独特性等,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政党体制的发展目标是在国家的规范和调控下,以“一党主导”体制为基础,构建“有两三个或四个政党参加的多党制”。

普京强调,俄罗斯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必须使政党接受国家的监督和调控。

对普京新政与俄罗斯经济政策走向分析

对普京新政与俄罗斯经济政策走向分析

对普京新政与俄罗斯经济政策走向分析20XX年3月,俄罗斯总统选举结果揭晓,普京以%的支持率当选。

5月7日普京正式就职,开启为期六年的第三次总统执政生涯。

那么,普京将带领俄罗斯走向何方?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并不乐观。

20XX年以来,第二波危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也纷纷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

①中国经济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也出现了放缓迹象。

在20XX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的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调到%,是30年来首次低于8%的目标。

内政方面,俄罗斯政府尽管采取有力措施使经济从20XX年起摆脱了危机,20XX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指标,但俄罗斯民众似乎并不满足。

20XX年底新一届杜马选举以来爆发了持续大规模的反普京运动,这是前所未有的事件,标志着俄罗斯进入了新的“政治活跃期”②。

这一切表明,俄罗斯经济发展将面临严峻的内外部考验。

那么,重返克里姆林宫的普京将如何应对挑战?俄罗斯经济政策将走向何方?在20XX-20XX年的总统任内,普京对俄罗斯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在第二任期,急剧扩大了国家的经济社会职能,使俄罗斯走上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

③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梅德韦杰夫政府并未改变这一政策方向,只是囿于危机掣肘,将政策重点放到稳定民生的社会领域,因此使经济政策更加“左”倾。

总而言之,普京继承的是自己曾经一手创建的国家垄断的、民粹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这种政策模式还会持续下去吗?是否会出现调整?俄罗斯的经济政策将走向何方?作者认为,普京重新执政后,俄罗斯经济政策的焦点将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政策/国家对战略性资产的所有权控制/民粹型政策与发展型政策的权衡。

再工业化道路与国家产业政策应该走何种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在俄罗斯始终存在争论。

④以着名经济学家弗拉基米尔·毛为代表的一派主张走后工业化道路:“现代俄罗斯社会经济转型的实质,是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是从工业体系过渡到现代的后工业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京治国方略的新走向李兴耕2011-02-04 15:53:51 来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2期【摘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建立强大的俄罗斯国家,是普京治国方略的基本目标。

普京第二个任期治国方略的新特点是:加快经济增长,增强经济实力;建立强大的政权体系,发挥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作用;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大反腐败力度;外交上继续推行多边务实政策。

目前俄罗斯的“可控民主”是一种过渡形式,它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它既不同于苏联时期的苏维埃制度,也不同于西方式民主。

【关键词】普京;治国方略;可控民主【作者简介】李兴耕,男,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100032【中图分类号】D85; 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 (2004) 02-0028-05普京在2004年3月14的俄罗斯总统选举中以71·2%的得票率蝉联俄联邦总统。

舆论普遍认为,这标志着俄罗斯进入了真正的“普京时代”。

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是,普京在新的总统任期内将实施怎样的治国方略?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普京治国方略的提出及其在第一任期内的实践1·普京治国方略的基本目标。

在1999年12月30日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普京提出了振兴俄罗斯的战略任务。

他指出:“这个战略应依据市场和民主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好的经验,并且只能用渐进的、逐步的和审慎的方法实施;实施时既要保证政治稳定,又不能使俄罗斯人民的各个阶层和群体生活水平下降。

”他强调:“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制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这些话表达了普京治国方略的基本任务[1](p6)。

他在2003年国情咨文中进一步提出,“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应当在世界上真正强大的、经济先进的和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所有决定,所有行动都只服从于这一点”;“俄罗斯应成为,并一定会成为具有发达公民社会制度的和牢固民主的国家。

俄罗斯应成为,并一定会成为有竞争力的市场经济国家。

俄罗斯将是一个有着精良装备的机动的武装力量的强国。

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

可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建立强大的俄罗斯国家,是普京治国方略的基本目标。

2·第一任期内普京治国方略的实施重点。

普京治国方略的实施经历了不同阶段。

他在第一任期内的施政重点是整顿和调整,首先要消除叶利钦执政时期实行“休克疗法”留下的严重后遗症,维持政局稳定,恢复遭到重创的国民经济,同时着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打击车臣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地位。

普京担任总统四年来,初步克服了叶利钦时期的混乱局面,保持了基本的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 2003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7·3%,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车臣问题虽然还没有彻底解决,但朝着恢复秩序跨出了重要一步。

在2003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中,普京全力支持的“统一俄罗斯”党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成为新一届杜马的多数党。

在总统选举前夕,普京出人们意料地突然宣布解除四年来一直担任总理的卡西亚诺夫的职务,并任命弗拉德科夫为新总理,接着对政府进行大幅度改组。

普京在当选总统后向全国公民致词时保证,他在新的任期内将保障俄国人民所有的民主成果,巩固多党制,巩固公民社会,保证媒体言论自由,建立一种使任何官员都不能以国家利益为幌子中饱私囊、任何人都不能以民主的漂亮言辞为自己牟利的制度,保证经济持续增长,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他强调,稳定是保证俄国人民福利增长的条件。

普京这一讲话大致勾画了他的治国方略新走向。

二、普京在第二任期内治国方略的新特点总的来说,普京治国方略的基本目标在其第二个任期内原则上不会改变,但其侧重点将有所不同,在政策上将表现出许多新特点,政治经济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1·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增强俄罗斯的经济实力。

普京一再强调,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表现在军事上,而且首先表现在经济实力上。

为此,他把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

普京在2003年国情咨文中提出, 10年内应当至少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2003年12月他在全国电视讲话中说:“假如我们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速度,我们将在所有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

今天世界上正在展开激烈的竞争。

如果说过去这种竞争是在军事领域,那么现在是在经济领域。

”[2]普京撤换卡西亚诺夫总理职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卡西亚诺夫在经济发展速度问题上与普京的立场相左。

普京提出要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7-8个百分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贫困现象。

而卡西亚诺夫认为,每年只能增长2-3个百分点,至多5个百分点,这引起了普京的强烈不满。

可以肯定,普京在新的任期内将继续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但是,俄国要实现每年7-8%的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仍存在许多实际困难。

2003年,俄国虽然由于世界上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的有利因素达到了7·3%的经济增长率,但今明两年是否能够继续保持甚至超过这一速度,还是一个未知数。

2·建立强大的政权体系,发挥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作用。

普京主张在经济上发展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上建立强大的政权体系,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他在2003年的国情咨文中说:“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让国家政权系统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力量的协调员和利益平衡者”。

他认为,“强大的国家政权,是秩序的源头和保障,是任何变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俄罗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也应该拥有这样一个政权体系”。

看来,普京在经济上将继续实行自由主义,政治上加强国家控制,并力图把二者结合起来。

为此,普京将继续打击在叶利钦时期窃取了大量国家财产的“寡头”势力,不让“寡头”利用手中的巨额财富和传媒工具兴风作浪并试图掌握国家政权。

但是,普京也不会、也不可能回到苏联时期那种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

3·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大反腐败力度。

从全国范围看,目前俄罗斯各级政府的官员人数远远超过了苏联时期,政府机构改革不力,腐败现象严重。

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阻碍俄罗斯的进一步发展。

普京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急迫性。

被普京提名为新总理的弗拉德科夫在3月5日向国家杜马阐述自己的施政纲领时提到,新政府的任务是,加快各项改革步伐,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精简政府机构,提高俄罗斯政权、资本和人力的竞争力,反对腐败,保证俄罗斯经济的稳定增长。

弗拉德科夫所阐述的施政目标体现了普京的战略思想。

为了克服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互相推诿、办事效率低下等痼习,新政府大刀阔斧地把原先30个部级机构精简为17个,将副总理减少为一个,由“统一俄罗斯”党的茹科夫担任。

这一行动拉开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序幕。

地方各级政府机构也将相应地精简和优化配置。

在总统选举后,原先为总统直接服务的机构(包括总统办公厅等重要部门)也将进行改革,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有俄罗斯报刊把普京的这一改革称为“百年来最重大的改革”。

普京在当选总统后向全国公民的致词中说,政府将继续推进行政机构、税收体制和退休金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提高在医疗和教育体制等领域的服务水平。

但是,实行政府机构改革,必然会同现有的各级官僚机构和掌握实权的既得利益集团发生冲突。

而普京所依靠的“统一俄罗斯”党的骨干主要由各级官僚组成。

普京是否能够解决这个矛盾,是对他第二任期的严峻考验。

4·外交上继续推行多边务实政策。

普京执政以来,改变了叶利钦最初实行的亲西方外交政策,以俄罗斯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根据俄国实际力量实行多边务实政策。

普京强调,俄罗斯的对外政策是全球性的,“这不仅是由于我们的军事和经济潜力,也是由于我们的地理环境。

我们既存在于北方和南方,也存在于欧洲和亚洲”[1](pp732-733)。

普京在2004年3月发表讲话表示,将努力捍卫国家利益,但不会以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和以进攻性手段等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是将表现出灵活性和伙伴精神,努力寻求与伙伴国家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协,为本国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他强调,将坚持多边外交政策,同美国、欧盟合作,同亚洲的伙伴中国、印度合作,同亚太地区的国家合作。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研究主任德·特列宁在分析普京的对外政策时指出:“毫无疑问,普京是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主管,他改变了俄外交政策的方向。

普京抛弃了叶利钦的政策,采取了‘不招惹美国’的策略并向欧洲伸出手臂,它试图重新调整与中国的关系,一对一地与前苏联国家打交道。

对普京来说,经济问题不仅优先于国家的地缘政治计划,它还是决定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最关键因素。

”特列宁说:“总而言之,普京认为俄罗斯是全球体系中的独立元素,从政治角度看它处在美国和欧盟之间,从战略角度看它处在美国、中国和欧洲中间。

他希望俄罗斯在欧亚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成功国家。

”[3]可见,普京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是:俄罗斯国家利益第一;经济问题优先于地缘政治计划;实用主义(прагматизм);多边主义。

三、“普京主义”和“可控民主”问题1·关于“普京主义”问题。

近年来,俄罗斯报刊上开始出现“普京主义”一词。

这一用语起初是由反对普京立场的人提出来的,带有贬义色彩,后来其他一些学者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普京的治国方略及其具体政策。

但是,普京本人和俄罗斯官方迄今没有正式承认“普京主义”这一提法。

这次总统选举前,俄国各种媒体上关于“普京主义”的评论明显增多。

2004年1月15日,以世界著名国际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为首的一些自由主义政治活动家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宣布成立“2008:自由选择”委员会,把反对普京主义作为自己的旗帜。

他们意识到在2004年总统选举中无人能够与普京相匹敌,于是把希望寄托于2008年的总统选举。

该委员会创建人之一、原“右翼力量联盟”领导人鲍里斯·涅姆佐夫和弗拉基米尔·卡拉-穆尔扎2004年1月22日在《独立报》上发表的《论普京主义的危险》一文中写道:”一种新的社会政治形态——普京主义在俄国出现并得到加强。

普京主义的原则是:一党制,新闻检查,傀儡议会,剥夺司法的独立性,在政权和财政方面实行严格中央集权,强力部门和官僚机构为所欲为。

”[4]他们认为,在俄罗斯出现了新的专制制度。

俄罗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阿·皮昂特科夫斯基在《2004年将是“普京主义”的极盛时期》一文中也认为,“普京主义是俄罗斯强盗官僚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和最终阶段,是从前叶利钦模式的自然的、合乎逻辑的变种”[5]。

但是这些论断只代表了俄罗斯右翼势力的观点。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研究主任德米特里·特列宁也使用了“普京主义”一词,但不具有贬义,只是用来表述普京的对外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