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政策浅析

合集下载

浅析普京时期影响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因素

浅析普京时期影响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因素

浅析普京时期影响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因素【摘要】本文将从经济、地缘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五个因素分析普京时期对华政策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俄罗斯需要中国的投资和市场,推动两国经济合作日益紧密。

地缘政治上,中俄共同应对西方制裁,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

军事上,两国在军事技术、演习和军事合作方面密切互动。

在文化领域,中俄加大了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民众友谊。

外交上,中俄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维护两国核心利益和地区稳定。

普京时期对华政策的特点在于双方关系日益深化,互利合作不断拓展。

展望未来,中俄关系将继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深入合作,促进世界多极化格局。

【关键词】普京时期,俄罗斯,对华政策,经济因素,地缘政治因素,军事因素,文化因素,外交因素,特点,中俄关系,展望未来1. 引言1.1 普京时期对华政策的背景普京时期对华政策的背景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正面临国家建设和外交走向的重大挑战。

在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后,他开始着手推动俄中关系的发展,并将中国视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普京认为中国是俄罗斯在亚洲地区发展战略的核心,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都展开了广泛合作。

俄罗斯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压力和制裁时,也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以寻求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普京时期对华政策的背景可以看作是俄罗斯在国际关系中重新定位和调整的产物,也是俄中关系不断深化的重要契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普京时期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影响因素,探讨俄罗斯在普京领导下对华政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通过深入分析经济、地缘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等因素,揭示普京时期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动态变化和背后的原因。

本文旨在展望未来中俄关系的发展方向,探讨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对华政策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普京时期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全面深入分析,旨在为理解中俄关系的演变和未来走向提供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经济因素俄罗斯对华政策中的经济因素在普京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京时代俄罗斯对外战略研究

普京时代俄罗斯对外战略研究

普京时代俄罗斯对外战略研究I. 介绍自2012年普京再次掌权以来,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开始逐渐受到关注。

普京认为俄罗斯应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恢复强大的俄罗斯帝国地位。

在这个背景下,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本文将介绍普京时代俄罗斯的对外战略。

II.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利益俄罗斯被称为“陆上大国”,其地缘政治利益主要在欧洲和亚洲两个地区。

在欧洲,俄罗斯希望通过与欧盟和北约进行谈判来维护其地缘政治利益。

此外,俄罗斯还寻求与其他欧洲国家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在亚洲,俄罗斯寻求加强与中亚和远东地区的合作,并通过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III. 俄罗斯的军事战略普京认为,俄罗斯需要增加其军事实力以保护其国家安全。

俄罗斯已经加强了其核武器能力,并在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战争中派遣了军队。

此外,俄罗斯还加强了其海军和空军实力,并计划在即将到来的几年中继续增加其军事支出。

IV. 俄罗斯的经济战略随着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俄罗斯开始寻求减少对西方的依赖,并且加强与中国等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俄罗斯加强了其能源出口,并计划在农业和科技等领域进行投资。

尽管俄罗斯在经济战略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它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国内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不足以应对大规模的经济扩张。

V. 俄罗斯的外交战略普京领导的俄罗斯采取了更加强硬的外交路线。

它通过在叙利亚,乌克兰和其他地区的行动来扩大其地缘政治影响力,并与中国和印度等大国加强合作。

普京政府还在国际舞台上宣传其价值观和政治理念,以获得更多的支持。

VI. 俄罗斯的软实力战略为了改善其形象和国际声誉,普京政府开始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其软实力。

它在体育,文化和教育等领域进行投资,鼓励俄罗斯对世界的文化和艺术输出。

普京还通过使用网络媒体等手段来控制对俄罗斯的舆论并传播其观点。

VII. 结论在普京时代,俄罗斯通过各种手段来巩固其地缘政治利益,并通过加强军事和经济实力以及软实力战略来巩固其国际地位。

从铁板一块到市场细分——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政策

从铁板一块到市场细分——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政策

作者: 朱晓中[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北京100007
出版物刊名: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页码: 44-52页
主题词: 俄罗斯;中东欧;巴尔干;能源外交;地缘政治
摘要: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之后,俄罗斯改变了对中东欧的政策,不再将中东欧地区视为一个整体,而是根据中东欧国家不同的政治和经济进程以及不同的地缘政治特性,将它们大致划分为3个不同地区,针对不同地区和国家采取差异化政策,并赋予每个地区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市场细分”的政策已经获得回报。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综合国力严重下降,经历了长期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

但是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它幅员辽阔,资源丰富,2000年普京当政,使俄罗斯逐步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在当今世界中发挥着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存在下来的主要国家继承了前苏联的经济、政治、军事。

在经济上,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6.23%的国土,52%的人口,50%以上的自然资源,60%以上的综合经济能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俄罗斯已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居世界首位。

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资源完全自给的国家。

俄罗斯自然资源总价值约为300万亿美元。

(据俄学者披露,美国已探明自然资源储量价值10万亿美元;中国为5万亿美元,西欧为2.5万亿美元)在政治上,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政治大国地位,继承了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接替了前苏联建立的与140多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将前苏所有驻外机构改为俄罗斯外交机构,继承了前苏联签订的1.6万多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国际条约和双边条约。

在军事上,俄罗斯获得前苏联75%的军队,80%的战略核力量,50%的武器装备,70%的军工生产企业。

在前苏联13个军区中,俄罗斯控制和接管了8个半军区。

在普京上任之前,经过前几任总统的努力,俄罗斯已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价格全面放开,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活动自由化,对外经济活动的国家垄断已经废除,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各项经济制度如产权制度、财政制度、税收制度、银行体系、社会分配制度等均已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重新构建,政府管理经济职能已经转换。

但俄罗斯市场经济还只是初始形态,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完善,市场机制未能有效运转,市场秩序不健全,经济体制尚存缺陷。

普京选为总统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第一任期的经济政策是:提出“强国富民”思想,使政府工作中心向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转变。

俄罗斯中东政策的演变

俄罗斯中东政策的演变
杰夫时期基本继承 了普 京时期 的中东政 策, 但在 中东地区的政 治问题上较 多强调 与
西 方 国 家的 合 作 。
关 键 词 : 罗斯 ; 东 ; 利 钦 ; 京 ; 德 韦 杰 夫 俄 中 叶 普 梅 中 图 分 类 号 : 8 12 D 5 .0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9 1 2 I )1— 0 4— 4 10 0 6 (0 2 0 0 2 0
及地 中 海 的 水 道 而 力 图控 制 伊 朗 和 土 耳其 。 因
此, 当二战 结束英 美军 队撤 出伊 朗之后 , 苏联 还试
图维持 在伊 朗 的军 事 存 在 , 在 苏 占 区扶 植 建 立 并
收稿 日期 :0 1— 1 0 2 1 1 —1
的关 联 。意识 形态 的分歧 导致 2 纪 7 0世 0年代 以
向美 国 。除叙利 亚 外 , 联 和其 他 阿 拉 伯 国家 的 苏
关 系也 陷入 低谷 。 戈尔 巴乔夫 上 台 以后 , 了缓 和 与 美 国 的关 为 系 , 转苏 联在 中东 的被动 局面 , 扭 对苏 联 的中东政 策进行 调整 , 放弃 了原 来简单 的敌友划 分 , 开展全
中东地 处三 洲 五 海之 地 , 制 着 亚欧 海 上 交 控 通要道 , 加上拥 有丰 富的石 油资源 , 再 因而具有 非 常重要 的地缘 价 值 , 为 大 同竞 相 角逐 之 地 。作 成 为历史 上 曾经在 中东 有着 非 常 重 要影 响 的国 家 ,
了阿塞拜疆 自治共 和 同和库 尔 德 人 民共 和 国 , 后 来迫 于 国 际压 力 才 撤 出伊 朗¨ 。对 于土 耳 其 , 苏联 一方 面要 求其 归 还 卡 尔斯 和阿 尔 汉 达 两地 , 另一 方面 又要求 其在 达达 尼尔海 峡 给予苏联 建立 陆海 军基 地 的权 利 。但 在 美 国 的干 预 下 , 联 的 苏 要求 未能 实 现 ¨l 3 船。在 冷 战 时期 , 苏联 与伊 朗 和 土 耳其 的关 系一 直不 好 。 苏联 还积 极 介 入 阿 拉 伯 国家 与 以 色 列 的 争 执, 以扩 大 自己的 国际影 响力 , 与美 闰争夺 中东 的

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浅析

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浅析

国际问题研究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浅析杨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东欧、中亚、俄罗斯研究室东欧剧变和苏联饵体导致苏东版块的分崩离析,从根本I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十多年来,中东欧国家、俄罗斯开始了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安全战略、对外政策也相应调整。

在国际环境和国内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间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剪不断,理还乱”是一个时期俄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真实写照。

随着中东欧国家相继加入北约和欧盟,俄罗斯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普京执政后,积极推动与中东欧国家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

这一新型的国家关系不仅对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自身的安全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对整个欧洲的安全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但新型关系的建立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东欧”国家主要是从地理位置、文明传统的角度界定的国家群体,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以及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部等12个独立的国家。

这一国家群体都属于冷战前从属于苏联的“东欧国家”范畴,只是原“东欧”国家中的民主德国(东德)于1990年10月与联邦德国(西德)实现44t置蓐局_醺究’翻柏lI辈摹妻曩合并1iij不复存在,捷克斯洛伐克于1993年1月一分为二,南斯拉夫则于1991年6月解体,成立了5个独立的国家,保留下来的由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组成的南联盟于2002年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

由政治名词“东欧”改为地理概念“中东欧”,揭示了这个国家群体地缘政治的转变。

“东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

二战中,苏联红军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苏联红军所到之处,在解放处于德国法西斯统治之下的中东欧国家的过程中,这些国家的共产党迅速成为执政党,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根据《雅尔塔协定》,这些国家成为苏联势力范围,构成了苏联集团。

在冷战时期的几十年里,苏联通过《华沙条约组织》(华约)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这两个军事和经济组织机构,强化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形成了“社会主义大家庭”。

浅析普京时期影响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因素

浅析普京时期影响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因素

浅析普京时期影响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因素普京时期对中俄关系的影响因素可以从经济、地缘政治和历史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经济方面,普京时期的俄罗斯经济发展受到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较大,与中国的能源需求和资源合作成为了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俄罗斯经济体系对外开放较弱,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依赖性较高,与中国这个大国的经济合作可以帮助俄罗斯降低对西方经济的依赖,确保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政府实行了许多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产权保护和政府扶持民营经济的政策,这为俄中经济合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地缘政治方面,普京时期的俄罗斯提出了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平衡的理念,推动了与中国展开更加密切的地缘政治合作。

俄罗斯与中国在中亚地区以及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下的合作,为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在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的调整提供了支持。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受到西方的制裁和压力,转向与中国加强合作可以减轻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压力,并在国际上形成一种有利于自身的地缘政治平衡。

历史文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普京时期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形成。

俄中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相似的文化背景,这为两国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基础。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倡导俄罗斯民族主义,并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相结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崇尚传统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共鸣。

这种文化共鸣也促进了两国互相认同和合作的发展。

普京时期影响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地缘政治和历史文化等方面。

俄中两国的经济合作为俄罗斯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促进了两国经济关系的深化。

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的调整和对华合作,也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平衡。

而历史文化的渊源和共鸣则为两国之间的相互认同和合作提供了基础。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普京时期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基本特点。

浅析普京时期影响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因素

浅析普京时期影响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因素

浅析普京时期影响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因素普京时期是俄罗斯对华政策发展的关键时期,下面将从经济、地缘政治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浅析影响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因素。

经济方面是影响俄罗斯对华政策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俄罗斯的经济也高度依赖能源出口。

在低油价和西方制裁的压力下,俄罗斯需要寻找新的经济伙伴,而中国正好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自普京上任以来,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额和投资规模都显著增加,两国在能源、军工、高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

俄罗斯对华政策的调整,部分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地缘政治因素也对俄罗斯对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俄罗斯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丰富资源的国家,而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快速发展经济的国家。

两国在中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以及北极地区等地存在一系列重叠的利益。

尤其是在中亚地区,俄罗斯和中国都有着战略地位,两国携手合作,可以共同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这也成为俄罗斯对华政策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

俄罗斯对华政策的调整还受到国际影响力的影响。

自冷战以来,俄罗斯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幅减弱,而中国则不断提升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日益崛起的态势引起了俄罗斯的警惕,为了平衡西方的压力,俄罗斯寻求与中国建立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以提升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这种国际因素也是俄罗斯对华政策调整的驱动力之一。

普京时期俄罗斯对华政策的调整受到经济、地缘政治和国际影响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方面的考虑使得俄罗斯愿意与中国进行更加深入的经济合作;地缘政治因素促使俄中两国在一些地区和议题上加强合作;国际影响力的考虑则推动俄中两国加强合作以保护各自的国际利益。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俄罗斯对华政策发生了调整,俄中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政策浅析赵艳霞本文的“中东欧”(有时亦用“东欧”)主要指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六国,这一国家群体曾属于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的成员,是苏联的卫星国。

冷战结束后,随着北约和欧盟双东扩,中东欧六国先后加入北约和欧盟,其地缘政治发生了方向性位移,它们从原苏联的势力范围和原苏联对抗西方的防御区转而变为西方的盟国及其防范俄罗斯的前沿阵地,且不同程度存在对俄罗斯的疑虑与排斥。

众所周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再与中东欧接壤,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亦不像原来那样重要。

但是,俄罗斯要恢复传统大国地位,营造有利于内部发展的安全环境,奉行与西方合作的战略,密切与欧洲的关系,中东欧国家同样承载着多重地缘政治角色。

也就是说,中东欧地区在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上将直接涉及俄罗斯的切身利益,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俄欧关系的发展。

因此,如何处理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是俄罗斯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随着普京时期俄罗斯整个外交政策的调整,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价、思考和调整。

一对中东欧政策转型普京执政期间,俄罗斯外交政策遵循的总原则是,国家利益至上,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突出经济外交、务实和避免对抗,从而为俄罗斯发展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新的政策环境。

同时,普京以重振和维护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为己任,更加重视中东欧国家在地区地缘政治中的作用。

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尤其是能源外交的运用,为俄罗斯恢复在中东欧地区的传统影响提供了条件。

2000年,俄罗斯通过了第二部《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其中提出了俄罗斯发展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务实政策和具体措施,强调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中,迫切的任务是根据新情况和俄罗斯的利益保持人员、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消除现有的危机和进一步推动合作”[1]。

2002年1月,俄时任总统普京在访问华沙时以波兰为例,指出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基础是“睦邻、平等和务实的原则”。

2004年4月,俄主管中欧、东欧以及东南欧地区外交工作的副外长(现任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也谈到:“中欧、东欧和东南欧地区对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俄罗斯在与上述国家打交道时,不讲思想,只讲经济效益和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2]2006年8月30日,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弗拉基米尔·基多夫也强调中东欧“是俄罗斯利益的优先地区”。

他指出:“我们希望和他们的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考虑彼此利益和健康的实用主义基础上。

”对于俄罗斯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在相互关系中具备发展合作、解决双边关系中的迫切问题和在国际事务上进行有效协作的建设性的平台。

”[3]可见,在中东欧国家相继加入北约和欧盟的大背景下,俄罗斯面对现实,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为实质内容,谋求与中东欧国家建立完全不同于苏联时期“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新型务实的合作关系。

二对中东欧政策的特点(一)对中东欧国家奉行积极、务实的政策,谋求合作,突出经济外交,使之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加强联系的桥梁,并借能源优势发挥地缘政治影响普京执政后,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采取了更加积极务实的政策,搁置政治争议,大力发展双边经济关系,外交活动呈现“经济化”的特点。

从2000年开始,俄罗斯同中东欧国家恢复了最高级会晤,部长级互访增多,双边的政治关系有所改善。

尤其是俄罗斯与近邻波兰关系的改善,是俄推行务实外交,加强同该地区经济贸易联系的重要步骤。

2002年1月,普京访问波兰。

这是时隔8年后俄罗斯总统首次访问波兰。

在华沙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普京表示要“发展两国在能源、投资、科技领域,在交通运输和边境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加深两国“在科学、文化、教育领域里的接触”。

普京指出:“按照我们的看法,波兰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中东欧的范围,我们非常指望能和波兰在建设新欧洲和整个世界的新安全体系上进行建设性对话。

”[4]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政治关系的改善为双方经济、文化的交往奠定了可靠基础。

此外,普京执政后,俄罗斯政治形势稳定,经济大有改善,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使俄罗斯产生大量外贸顺差,为俄罗斯发展同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双方的经贸往来出现恢复性增长。

2001年俄波贸易总额已达60亿美元,而同年俄法贸易总额仅为35亿美元[5]。

近年来,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虽然充满各种干扰,如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双方立场相左;对二战历史认识问题产生不同看法;就美国在波兰、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引发激烈争论等,但是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贸易却有很大发展。

2005年俄匈双边贸易额突破60亿美元, 2007年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为87亿美元,俄罗斯即将成为匈牙利第二大贸易国[6]。

2007年俄波两国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170亿美元,波兰已成为俄罗斯十大贸易伙伴之一[7]。

同时,俄罗斯凭借能源优势大力开展“能源外交”,既巩固中东欧传统能源市场,又发挥中东欧国家能源过境通道的作用,密切俄欧能源合作,发挥其地缘政治影响。

中东欧是俄罗斯的传统能源市场,目前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的近30%、石油出口量的25%以上投放中东欧[8]。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东欧各国都在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计划。

因此,保持和开拓在中东欧的油气市场,恢复其在该地区的经济与战略影响力,成为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后期,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公司与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已经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与匈牙利签至2015年,与波兰——2022年,与保加利亚——2011年,与罗马尼亚——2012年。

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签订的合同规定,随着上述国家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每年相应扩大供气量[9]。

尽管某些合同在执行过程中有所调整,但中东欧国家进口石油、天然气的绝大部分仍来自俄罗斯[10]。

不过,当2005年年底、2006年年初发生俄乌天然气争端及2007年年初发生俄白能源纠纷时,俄罗斯减少了对某些中东欧国家的油气供应,进而导致匈牙利的天然气供应出现两次危机,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甚至开始动用战略能源储备。

俄罗斯此举可谓对中东欧国家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利用自身的能源优势提醒中东欧国家不要忽视俄罗斯的存在,但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中东欧国家的恐慌情绪。

为了稳定中东欧能源市场,防止中东欧国家因此转而寻求其他能源,俄罗斯总统时隔13年后(2006年2月)首次对匈牙利和捷克进行国事访问,重点是推动俄罗斯与匈、捷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天然气和能源领域的合作,塑造能源供应稳定者的形象。

普京访问匈牙利时在记者会上说:“我认为任何欧洲国家都不应该怀疑俄罗斯作为能源供应国的可靠性。

”普京表示,即使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俄罗斯也从未中断向欧洲供应能源[11]。

普京在随后访问布拉格时又表示,俄罗斯将把提高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后获得的利润的一部分用于捷克,并承诺延长向捷克供应石油和天然气合同的期限[12]。

中东欧地区是俄罗斯向西欧、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出口油气的过境地带,在俄罗斯能源出口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3年俄罗斯政府通过的《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就指出:“由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特点,俄能源过境运输具有特殊意义。

”因此,推动在有关国家的油气管道建设、保持油气管道畅通、确保自身的能源出口和运输安全则成为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能源外交的又一重要内容。

从2002年至今,俄罗斯先后与波兰就修建亚马尔—欧洲天然气管道,与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就修建南部天然气管道分别达成协议。

这些管道的修建不仅有助于俄掌握输欧能源主动权,优化俄罗斯向欧洲天然气出口流向,而且能够推动俄与中东欧国家在天然气领域的贸易伙伴关系,提升俄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积极参与对中东欧国家内部的能源工业基础投资,购买和修建中东欧地区的油气基础设施以及油气输送网络。

自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在垄断东欧国家天然气市场的基础上[13],开始在中东欧地区实施新的能源战略。

例如,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开始设立自己驻中东欧的工业金融机构;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天然气出口公司在中东欧国家出资组建有限公司,以扩大向第三国的销售额,并负责维护和建设新管道。

其中组建的有限公司有匈牙利的泛罗斯公司、波兰的欧波天然气公司和天然气销售公司、保加利亚的燃料能源公司和奥威尔天然气公司[14]。

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公司还与西欧公司合作,如与德国鲁尔天然气公司共同出资在斯洛伐克、捷克以及匈牙利修建天然气基础设施。

俄罗斯试图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加强对中东欧国家能源市场的掌控,进而对中东欧国家政府施加长期影响。

(二)消除历史积怨,重塑国家形象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急切地走近西方,与历史上形成的“恐俄”、“疑俄”心理有直接关系。

因此,俄罗斯要改善外部环境,密切俄欧合作关系,就必须在周边塑造新的形象,化解历史积怨,打消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的疑虑甚至敌视。

为此,普京政府在多种场合向各国示好,主动拉近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

首先,正视历史,重视合作。

2000~2006年普京相继出访中东欧国家。

应该说,如何消除苏联时期给东欧国家造成的伤害,弥合历史阴影对双边关系的消极影响,是其访问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议程。

2002年1月,普京访问波兰时出乎意料地将波兰前总理西科尔斯基将军的档案移交给波方,在二战期间波兰国家军和地下政府纪念碑前献花,并答应按照俄现行法律给二战期间曾在苏联当劳工的波兰公民予以赔偿。

普京在2006年2月底、3月初访问匈牙利和捷克。

面对“匈牙利依然有许多人对1956年事件感到痛苦和愤怒”这一诘难,普京回应道:“今天现代的俄罗斯不是过去的苏联。

我必须诚恳地说,我们内心对这些事件负有道德责任。

”在捷克,普京又表示了类似的看法。

他认为, 1968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军队的坦克碾碎布拉格之春是一个悲剧。

普京表示对此负有“道德责任”[15]。

其次,尊重中东欧国家“加盟入约”的选择,表示愿与中东欧国家发展传统友好合作关系。

普京称“俄罗斯将欧盟东扩进程视为符合所有欧洲国家利益的一个自然的融合进程,将与新成员一起分享传统关系及深厚的历史渊源”[16]。

2003年3月,普京在访问保加利亚时表示愿意与保加利亚发展坦诚关系,也表示尊重保加利亚的政治选择[17]。

俄罗斯与罗马尼亚在2003年7月签订的《基本政治条约》重申,“双方都有权利为自身的安全安排做出选择”。

在部分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俄国家杜马及时通过关于《俄罗斯与欧盟合作关系协定》适用于欧盟新成员国的决议,并承诺给予它们实惠。

2004年普京在出席法国诺曼底登陆60周年庆典期间,主动与波兰时任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会晤,并邀请克瓦希涅夫斯基访问俄罗斯。

2004年9月,普京在与到访的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会谈时表示,尽管波兰已加入欧盟,但俄罗斯仍将波兰视为“战略伙伴”,愿加强在各领域的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