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各地废弃的前苏联军事设施
难得一见的前苏联军事基地旧址

难得一见的前苏联军事基地旧址心路独舞(1)这组照片和介绍是从非常难得一见、完整的文字图片记录中选取的。
柏林墙被摧毁的时候,意大利摄影师埃里克·鲁斯托(Eric Lu sito)只有12岁,那时他还很难理解这件事将对欧洲和亚洲产生的深远影响,但电视中人们如释重负的表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工业界工作了几年之后,埃里克辞去了工作,带着相机开着面包车开始了在欧洲漫无目的的旅游,途中他邂逅了一个捷克的地理教授,并受邀一起去探索了一座废弃的前苏联军事基地。
这件事情彻底改变了埃里克一生的轨迹。
“我开始理解红军所代表的势力和因此引发的恐惧,我决定在所有的前苏联领土上寻找更多的军事遗址,因为它们是前苏联野心和权威的象征”。
从东德到蒙古,从波兰到哈萨克斯坦,埃里克像一个考古工作者那样在这些曾是共产主义苏联的土地上搜寻着废弃的军事基地,他发现和记录了很多,就像下面在蒙古乔巴山(Choibalsan)的这个,曾经驻扎过很多苏联的军事人员、后勤保障和家属们,在盛极一时的时候这个地区的人口曾高达三十万,如今只剩三万九千人了。
(2)蒙古第二坦克师(2nd Guards Tank Division)蒙古的这个空军基地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两英里长的跑道,被当成一旦与中国发生冲突时的护卫前线。
(3)米格-21,蒙古第126飞行大队。
沿着跑道建的掩体用增强水泥加固过,用来保护战斗机,现在已经空置了。
(4)蒙古126飞行大队(126th Fighter Aviation Regiment)埃里克告诉记者说,“那些昔日象征着苏共强大野心的建筑如今正在变成瓦砾”,基地上的这个雕像上刻着“由人民建造,必须捍卫”。
(5)阿廖沙,蒙古第41机械化步兵师(Aliosha, 41st Motor RifleDivision)这个建筑物上刻着“伟大光荣的苏联共产党”,苏联建筑物以单调朴素的形状而著称,军事建筑成本尤其低廉,几乎都是标准设计。
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

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摘要:前苏联曾经一度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庞大军事力量,并与美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面对抗。
二战后,在“冷战”的不同时期,随着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与国内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动,苏军的军事战略也数度变迁。
苏联解体后,俄军已无力与美军继续全球争锋。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俄军正在积极进行军事战略转型。
一、原苏军的军事战略与苏联解体后俄军的衰落苏联军事战略是苏联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为苏联的全球利益服务,其实质是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军事战略的制约。
二战结束后,苏联根据实战经验和世界军事政治斗争的新格局制订其军事战略。
其核心一是以美国为主要敌人,二是结盟搞对抗;三是着眼于核战争的特点。
俄罗斯军事战略则针对新的世界政治环境和俄国家经济基础,军事战略内容上强调战略防御性,同时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诺,企图利用核武器震慑妄想以俄为敌的国家和组织。
显然,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战略都把核武器作为国家重要军事手段。
(一)1945年至1953年,苏联奉行“积极防御战略”。
战后,美国对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奉行“遏制战略”。
对此,斯大林则以“积极防御战略”作为回应:筹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政治上、军事上拉拢控制东欧,以巩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成果,增加防御力量,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向东欧及东北亚派驻大量军队,作为前沿防御力量,组建独立的国土防空军,加强军事训练;强调以陆战为主的诸军种协同作战原则,和按比例协调发展诸军事的原则;加紧研制核武器,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二)1954年至1964年,苏联的“火箭核战略”。
此时,苏联的国内外形势可谓“春风得意”——1954年起苏军开始装备核武器,1955年5月14日成立华约组织,1960年建立战略火箭军。
这期间,洲际弹道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对苏联军事战略的制定显得尤其重要。
赫鲁晓夫觉得自己的战略核武器已具有很大优势,“积极防御”的战略显然过时了。
全球坦克坟场扫描

这些被弃置荒郊的钢铁怪物们曾经是叱诧战场的钢铁洪流,今天的遭遇更显凄凉。
它们也见证了那些曾经崛起和衰落的军事强国们的纷争。
伊拉克坦克坟场,不少坦克有烧灼的痕迹,想必美国“贡献”了当中的大部分。
阿富汗坦克坟场成排的废弃装甲车
这里就是穷国的军事博物馆,二战主力T-34/85赫然现身其中。
前苏联制造数量最大的T-54/55显然不是什么稀罕物。
有什么外力让这辆T-54/55的炮管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角度,近处的BTR-60装甲车成了一个趴在地上的乌龟壳。
阿富汗坦克坟场,被完全掀翻的苏制坦克。
安哥拉的坦克坟场,排列整齐的报废T-34/85,PT-76等,中间夹杂着几辆ZIL-131卡车。
报废装甲车坦克堆满坟场
厄立特里亚的坦克坟场,苏联制造的ZIL军用卡车。
厄立特里亚的坦克坟场。
厄立特里亚的坦克坟场报废的BTR-60被堆砌成了一座纪念碑状的高塔。
厄立特里亚军队陆战装备坟场,数以吨计的报废卡车。
厄立特里亚军队遗弃的装甲装备
厄立特里亚军队废弃的装甲车成了仙人掌的天然花盆
阿富汗的坦克坟场,提供苏联各时期装甲车辆配件。
即使是制造了这些装备的前苏联——现俄联邦本土,这些坦克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儿去。
俄罗斯一处报废装备处理中心,大量T-72正等候被拆解。
被堆得到处都是的坦克发动机。
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

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二战期间,苏联是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其在欧洲的主要战场。
然而,苏联在这场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就苏联在二战期间所遭受的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损失进行概述。
1. 人力损失苏联在二战中的人力损失是惨重的。
根据历史记录,大约有2700万苏联人在战争期间丧生,其中包括士兵、平民和战俘。
这一数字占据了苏联总人口的近15%,可见这场战争对苏联人民的伤害之深。
苏联军队的士兵不仅面临着敌军的火力和战略优势,还常常受到苛刻的战况和恶劣的环境条件的影响。
例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士兵顶着饥饿、冻伤和疾病的困扰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损失了大量人员。
2. 物力损失在二战中,苏联损失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基础设施。
许多城市被德军占领并遭受破坏,如莫斯科、列宁格勒等重要城市都曾受到持续的轰炸。
苏联的工厂、铁路和农田也遭到了德军的破坏,给苏联的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打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在二战中丧失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包括坦克、飞机、火炮等。
例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损失了多达2000多辆坦克,使他们在战略上陷入了困境。
若非持续的援助和物资来源,苏联很难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继续战斗下去。
3. 经济损失战争对苏联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苏联国内的制造工厂被迫切换为军火和支援物资的生产,导致民生产品供应不足,生产力下降。
农田被敌军占领或被战斗所破坏,导致粮食生产锐减,引发严重的食品短缺问题。
此外,战争还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员疏散和流离失所,使苏联内部的经济和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大量城市被摧毁,核心产区被占领,使得苏联的财富和资源流失殆尽。
这些因素加速了战后的经济重建,并对苏联国家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总结苏联在二战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经济方面。
然而,尽管如此,苏联最终仍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也让苏联这个国家更加坚强,为后来的苏联崛起和冷战时期的格局做出了巨大贡献。
俄罗斯报废地堡计划

俄罗斯报废地堡计划俄罗斯报废地堡计划是指俄罗斯政府在国内各地建造大规模的地下防空工事,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核战争和其他重大安全威胁。
这些地下设施通常被称为“地堡”,它们旨在提供人们在遭受核攻击或其他灾难时的庇护所。
这一计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当时苏联和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导致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竞赛。
为了保护人民免受潜在的核攻击,苏联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造地下掩体,以提供避难所和指挥中心。
这些地堡通常位于地下数十米深处,配备有食品、水源、医疗设施和通讯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
随着冷战的结束,这些地下设施大多被废弃或转为其他用途。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地区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俄罗斯政府重新开始关注和加强对这些地堡的维护和更新。
特别是在面对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时,这些地下掩体可以为政府和民众提供重要的保护和支持。
除了在军事安全方面的作用外,这些地下设施还可以用于其他用途,比如作为紧急避难所、地下仓库、科研实验室等。
它们的建造和维护不仅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当地经济和就业提供支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地下设施的建造和维护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资源,而且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因此,俄罗斯政府需要在制定和实施报废地堡计划时,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为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总的来说,俄罗斯报废地堡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安全举措,它不仅对于国家在军事上的防御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民众在面对突发灾难时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和支持。
然而,这一计划的实施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军事基地.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军事基地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俄罗斯人成为西伯利亚地区,两条由南向北的河流将西伯利亚地区分为三部分:乌拉尔山至叶尼塞河之间为西西伯利亚,叶尼塞河至勒拿河之间为中西伯利亚地区,勒拿河至太平洋沿岸为东西伯利亚地区。
西西伯利亚地区可以说是俄罗斯最安全的地区了——东西方向距周边邻国直线距离达数千千米,北面是北冰洋,南面紧靠哈萨克斯坦,宽阔的哈萨克斯坦(2000千米)隔开复杂的中亚地区。
因此,俄罗斯在这一地区裁撤或废弃了大量军事基地,仅保留着战略导弹基地个极为有限的空军基地。
叶卡捷琳堡和车里雅宾斯克理当属于俄罗斯欧洲地区范围,由于它们在乌拉尔山以东,笔者也把它们纳入这个范围。
车里雅宾斯克空军基地车里雅宾斯克位于叶卡捷琳堡以南192千米,车里雅宾斯克空军基地设在该市西北郊。
仔细查看该空军基地图片,有这样几处亮点:一、该基地目前主要承担俄罗斯空军的运输任务,机场上主要停放着大量IL-76运输机:二、在机场南边一块空地,笔者发现有似乎是SS-27TEL车的踪迹。
参看第一幅图左下角放大图片。
三、应该是最大亮点,在该机场,笔者竟发现中国的“飞豹”和“WZ-9”。
几架“飞豹”和“WZ-9”已停在停机坪上,还有两架“飞豹”正在降落,其中一架尾部还拖着减速伞。
这个远离中国2000千米的空军基地,怎么会有中国战机的身影?笔者马上联想到2007年中国参加“上合组织”“2007和平使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演习地点正好是车里雅宾斯克,当时胡总书记也到场观摩。
从这个图片能解读出,美国对“上合组织”军演是很关注的,中国战机抵达该机场时,美国卫星已经在其上方恭候了。
新西伯利亚SS-25机动弹道导弹基地西西伯利亚地区中心城市是该地区中南部的新西伯利亚市,该市位于流经西西伯利亚平原的鄂毕河上游东岸。
在该城市以北20千米处,笔者发现俄罗斯战略火箭军的一个SS-25公路机动导弹阵地。
这处导弹基地共找到六个机动发射阵位:据有关资料显示,这个导弹基地部署的是SS-25“白杨”公路机动战略弹道导弹。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现实原因包括()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现实原因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现实原因包括:
经济因素:苏联的经济体系一直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中包括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增长缓慢、技术落后等。
这些问题导致苏联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使得苏联无力支撑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政治因素:苏联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中包括政治迫害、人权侵犯、民主缺失等。
这些问题导致苏联社会的政治氛围阴暗,使得苏联无法支撑东欧国家的政治发展。
文化因素:苏联的文化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中包括文化单一、思想极权、艺术扼杀等。
这些问题导致苏联文化环境阴暗,使得苏联无法支撑东欧国家的文化发展。
军事因素:苏联的军事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中包括军队腐败、武器装备落后、国防经费过度浪费等。
这些问题导致苏联军事实力衰落,使得苏联无发维系运行。
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与干涉

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与干涉在历史的长河中,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其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与干涉被视为其影响力的体现。
本文将会探讨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施加的控制与干涉,并尝试解读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苏联的意识形态控制在苏联视角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其统一体系的一部分,因此苏联积极推动这些国家同步实施其意识形态。
苏联成功复制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并将其强加在东欧国家身上。
苏联的领导人不遗余力地强调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指导国家的政策制定与社会运行。
这种意识形态控制使得东欧国家的内外政策与苏联基本保持一致,反映了苏联的强大影响力。
二、经济上的掌控与支持苏联扮演了东欧国家的经济支持者和掌控者的角色。
通过扩大对东欧国家的贸易和资金援助,苏联使这些国家高度依赖它的经济援助。
苏联制定了经济计划,要求东欧国家按照其要求生产和订购特定的产品。
这种经济依赖关系让这些国家难以独立发展,成为了苏联对其实施控制的一种手段。
三、政治干涉与军事占领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掌控不仅停留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层面,更涉及到政治和军事方面。
苏联在这些国家建立了强大的情报和安全机构,寻求掌握国家内外政策的最终决策权。
在必要时,苏联还会通过政变等手段干涉这些国家的内部事务,以保持其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
此外,苏联在东欧地区还进行了大量的军事部署,以确保这些国家在军事上听从其指挥。
四、东欧国家的回应与后果东欧国家对苏联的控制与干涉产生了不同的反应。
在苏联控制下,这些国家失去了自主权,无法进行独立的决策,这使得这些国家的局势变得不稳定。
不少东欧国家的民众对苏联的控制产生了不满,导致了一系列的抗议和反抗行动。
苏联的控制也加剧了东欧国家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导致了许多问题的累积,最终加速了这些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的瓦解。
总之,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与干涉体现了苏联在该区域的强权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欧各地废弃的前苏联军事设施
摄影师丽贝卡Litchfield前往九个国家,是苏联的一部分或接受卫星国她的书“苏联鬼”。
这张照片拍摄于Buzludzha,在保加利亚废弃的军事基地,废弃的医院和电影院,现在只是一个影子的昔日辉煌——这些都是震慑人心的画面背后的鬼魂前苏联的铁幕。
摄影师丽贝卡Litchfield冒着辐射,甚至逮捕和审讯在她为了照片军营,实验室、墓地老战斗机、竖井和健身房。
Litchfield,32岁,来自伦敦东南部,前往九个国家是苏联的一部分或接受卫星国她的书“苏联鬼”。
她的第一次访问是切尔诺贝利的灾难性的核事故发生在1986年,2012年10月。
她继续在俄罗斯访问的地方,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前东德、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
她说:“没有多少探险者前往俄罗斯,规则是非常不同的,位置是戒备森严的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存在于每个地方。
对被抓的有严重的后果。
我们设法保持隐藏的所有旅行,我们最大化隐形,闪避和深入灌木和溜过去睡觉安全。
但第三天我们好运耗尽我们参观了一个绝密雷达安装。
我们看到了雷达,对,只是米开外突然之间我们也加入了军队和他们不快乐。
Litchfield女士冒着辐射,甚至逮捕和审讯在她照片苏联帝国的遗迹。
如图所示是一个苏联潜艇因为424蒸汽火车坐在破旧的单位在匈牙利。
摄影师已经决定不透露确切位置的废弃的建筑物
里Litchfield女士说:“一些人可能认为这一次的废墟是破坏性的,但我看到了美丽的衰变像挂在记忆很快就会消失在微风。
上图是普里皮亚季游乐场从未正式开放,因为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灾难Litchfield女士不得不忍受过多的官僚机构,军事力量和冻结东方风来捕获遗址可以追溯到冷战。
见Buzludzha,前共产党总部位于保加利亚Litchfield女士参观的地方在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前东德、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
图中是一个被抛弃的德国医院前俄罗斯电影是废弃的,从前的阴影,废墟散布在地板上,墙纸挂在墙上摄影师说她绝不从个人观点的时代,试图保持相对中立。
上图是Patarei监狱,在爱沙尼亚火箭一个废弃的军事基地在斯洛伐克已经允许失修,碎石和垃圾躺在地上医疗设备、床、奶瓶和婴儿床被留下在普里皮亚季医院不得不被放弃后突然由于切尔诺贝利灾难战斗机受损的鼻子在于车辆墓地在拉脱维亚。
Litchfield女士说:“这不是一段纯黑色和白色,所以我这本书的目的是捕获它,因为它是现在的一个废弃的大厅切尔诺贝利体育中心,在乌克兰,已经离开了,接触到的元素,在1986年的灾难Litchfield女士说:“有些地方会一直蓬勃发展和其他可怕的地方,你可以看到这反映在我的书和一些相应的文本。
如图所示是一个废弃的体育馆在拉脱维亚一个娃娃是放弃了窗台,覆盖着灰尘和碎石,在切尔诺贝利托儿所。
摄影师Litchfield女士可能辐射为了
捕捉图像这个国家存在从1922年到1991年,由一个政党政府建立在首都莫斯科。
如图所示是一个在俄罗斯疗养院Bulgarian-Soviet友谊的纪念碑坐落在一座小山的顶部在保加利亚。
photograper的书的图片被苏联鬼魂的Litchfield女士说:“不是很多探险家前往俄罗斯,规则是非常不同的,地方到处都是戒备森严的存在和强大的军事存在”。
上图是Buzludzha保加利亚废弃的高楼大厦站被遗弃,被树木包围在切尔诺贝利,乌克兰。
核灾难后的城市在1986年撤离1986年切尔诺贝利灾难发生在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乌克兰,当时苏联的控制下一层灰尘覆盖了算盘,报纸,化学品和器具在拉脱维亚一个废弃的科学实验室Litchfield女士说,虽然她和她的同伴们设法保持隐藏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的好运跑了出来,当他们在一个秘密加入了军事雷达安装。
幸运的是,经过一些摄影师被允许继续进行谈判Litchfield女士说:“有些地方会一直蓬勃发展和其他可怕的地方,你可以看到这反映在我的书和一些相应的文本。
如图所示是一个健身房在爱沙尼亚摄影师说:“虽然期间有糟糕的时候,人们仍然生活在社区生活和也有好时光。
上图是苏联在前东德的总部废墟位于底部的跳水池切尔诺贝利体育中心,于1986年被废弃的灾难发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