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改革的思考

合集下载

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摘要: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

它的发生对于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毫无疑问将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我觉得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应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态度来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吸取其中的教训,并将之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已经十多年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真正总结好苏联垮台的教训,对于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改革;经济建设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1990年初发生的苏东巨变对社会主义世界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它使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它的弊端日趋严重,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

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讲的:“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

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竞争、联系制约、借鉴扬弃的关系,格外错综复杂。

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红旗落地的历史悲剧。

而在世界的东方,社会主义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

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来说,系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学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和社会主义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和新挑战,认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是十分必要的。

东欧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进展与启示

东欧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进展与启示

4
二、体制转型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前苏联、东欧各国在体制转型过程中饱受经济衰退、失业严重、通胀加速、经济秩序
混乱的痛苦,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尤其是变革初期,一下子转入私有化
市场和市场经济转道,犹如一个人未作准备突然跳入冰河里,引起剧烈痉挛和休克,经济
一片混乱。
但是,伴随着体制转换与策略的差异各国的经济发展也呈现不同的图景。经济波动的
俄较斯联邦
50
3
3
2
3
3
2
斯洛文尼亚
30
2
4
3
3
4
3
亚美尼亚
40
1
3
1
3
2
1
阿赛拜疆
20
1
1
1
3
2
1
白俄罗斯
15
2
2
2
2
1
1
格鲁吉亚
20
1
2
1
2
1
1
哈萨克斯坦
20
2
2
1
2
2
1
摩尔多瓦
20
2
2
2
3
2
2
塔吉克斯坦
15
2
2
1
3
1
1
上库曼斯坦
15
1
1
1
2
1
1
乌克兰
30
1
2
1
2
1
1
乌兹别克斯坦
20
2
3
1
3
2
1
一、西方对于体制转型的度量
一般而言,转型(transition)是从命令经济向开放的市场导向经济的转换。转型涉及 到制度变迁。这意味着资源配置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意味着所有权结构与激励一约束 机制的改变。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摘要:众多学者研究认为,苏东剧变中人民抛弃的并不是共产党本身,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僵化了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任何重大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外因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内因在于苏联和东欧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虽然最终都失败,但都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值得深思的教训。

关键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科学社会主义和平演变斯大林模式回首百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们无不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受的严重挫折感到痛惜,也无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欢欣鼓舞。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挫折。

有少数同志在挫折面前怀疑社会主义的前途,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

他们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既然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那么为什么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会演变成资本主义制度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分析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

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概况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①,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巨大作用。

但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传统的政治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迫使苏联不得不在理论上突破禁区,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

苏联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赫鲁晓夫改革。

②1953年9月,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冲破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政治改革。

在经济领域,赫鲁晓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图扭转农业严重滞后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和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并未根本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

同时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些局部性的改革,而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改革未达预定效果。

第2课 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2课 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为苏联改革 扫清道路
2)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对苏联和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 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 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 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 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 期间,苏联经济取得较大成 就,军事实力迅速增长, 70年代初中期,苏联综合 国力达到顶峰,成为仅次于 美国的超级大国。但他的
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立陶宛,拉 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先后独立,俄罗斯和其 他一些加盟共和国也发表了主权宣言,主 张将加盟共和国的法律凌驾与苏联宪法之 上。1991年,戈尔巴乔夫与一些加盟共 和国领导人决定将苏联由原来的联盟变成 一个松散的联邦。(苏联瓦解的开始)
立陶宛人民示威游行,要求从苏联独立出去
在经济领域,用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一 切经济活动,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经济 结构的比例失调;经济发展粗放,经济 效益低下;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 太多,农民积极性不高,农业产量长期 停滞不前。
斯大林逝世,苏联高层送葬,包 括赫鲁晓夫和中国总理周恩来
赫鲁晓夫 ,他出 生在一个矿工家庭
最终结果:
东欧剧变Biblioteka 变化内容(含义):A、各国的共产党相继丧失政权 B、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实质(性质) 表现:(列举版图发生变化的三国) A、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 (雅尔塔会议分裂) B、南斯拉夫联邦一分为五 C、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东欧剧变(1989年)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 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
俄罗斯国旗

欧洲简史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启示与反思

欧洲简史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启示与反思

欧洲简史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启示与反思欧洲简史: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启示与反思近代欧洲历经了许多战乱与变革,其中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剧变是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这些事件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与反思,不仅对欧洲,也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原因、以及对欧洲未来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历史背景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剧变发生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苏联的体制和东欧国家的共产主义体制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苏联80年代后期和东欧国家自由化运动的兴起,以及全球范围内冷战的结束,都为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二、解体原因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剧变的原因复杂多样,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分析。

1. 政治原因:苏联的集权体制和东欧国家的共产主义体制长期以来受到内部的批评,存在着腐败、缺乏开放性和民主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国内民众对于政权的不满和反抗。

2. 经济原因: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长期以来存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无法有效适应全球市场和经济竞争的要求。

经济发展停滞和贫富差距扩大,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不满和不稳定。

3. 社会原因:长期以来,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压制了公民的自由权利,限制了民众的言论自由和政治参与。

这种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不再适应国民的需求,引发了对于更多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向往。

三、启示与反思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发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启示与反思,包括以下几点:1. 民主与发展: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背后,凸显了民主体制的重要性。

民主不仅是人民基本权利的体现,也是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各国应该积极推进民主进程,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以及保障人权。

2. 多元与包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解体也暴露了国家过度集权和排斥多元文化的问题。

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是现代社会应该重视的价值观。

应该提倡不同文化背景和意见的平等对待,并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经济改革与自由市场:苏联解体及东欧剧变发生后,这些国家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经济改革。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80年代,东欧国家除了阿尔巴尼亚外,都进行着新一轮的改革。

推动改革的因素很多,重要的有这样两点:一是东欧国家国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下降,1966-1970年7.4%,1971-1975 6.4%,1976-1980为41%,1981-1985年下降到了34%。

国民收入的下降反映了生产的衰竭,说明粗放型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东欧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世界能源危机对东欧经济的沉重打击,使东欧国家外债迅速上升。

80年代初罗马尼亚外债达140亿美圆,1981年南斯拉夫外债达201亿美圆,1986年,波兰欠西方的外债达382亿美圆,人均1000美圆,1988年匈牙利的外债高达180亿美圆,人均1800美圆。

80年代的东欧改革,是此前进行的各个阶段改革的继续和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各国在新一轮的改革过程中,不断摸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打破了苏联模式对东鸥的一统天下,东欧出现了经济体制多样化的趋势。

苏联的改革是由赫鲁晓夫发起的,因此赫鲁晓夫可以称的上是苏联的第一代改革家。

但是,正是由于其改革属于第一次,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论证而显粗糙,其政策也带有冲击性。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了克服赫鲁晓夫的缺点,不再那么鲁莽了,这影响了勃列日涅夫后来在苏联进行的改革。

1965年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但没过几年,苏联在扼杀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运动的同时,其自身的改革也来了个急刹车,新经济体制和“布拉格之春”同归于尽。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由于其大搞个人迷信,以他为核心的政治局老化,80年代初的改革没有起到搞活经济的作用。

加上苏联与美国的挣霸斗争如火如荼,苏联的经济越来越军事化。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在其上台执时苏联已经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在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陷入停顿状态,社会的各种矛盾日趋严重。

在外部,70年代苏联所奉行的全球进攻战涅开始遭到西方集团的全面反击,美国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是苏联面临着新的一轮军备竞赛中被拖垮的危险,阿富汗战争饿长期化也使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若干历史思考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若干历史思考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若干历史思考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顷刻覆亡。

这个重大的历史演变不是发生在战争年代,也不是政治反对派直接的诱导,而是在和平的改革进程中领导人自行解散了苏共,停止了苏联的存在。

此时正值戈尔巴乔夫执政,苏联危机四伏,政治经济体制僵化,经济陷入危机,民族矛盾激化,意识形态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戈氏试图通过经济上的改革以完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可是之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了政治领域,同时改革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直至推行出一条背反马克思主义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引发了政治,经济,民族及意识形态危机。

究其根本是苏共内部出现了问题,思想政治路线发生了质的变化;干部组织工作涣散,严重影响到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党风干群关系削弱了党的威信,最终导致苏共从内部垮台,苏联解体。

这一历史事件教训深刻,中共引以为戒,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特别加强党的建设,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势下,时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苏联解体,苏共,党建20世纪最震撼人心的重大历史政治事件就是苏联的演变和解体。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有着2240多万平方公里的横跨欧亚两洲疆域辽阔的大国、强国,在没有外敌入侵等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土崩瓦解。

这个历史教训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也出现过向“文化大革命”的政治上的偏离,但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动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历届领导集团提出诸如“三个代表”及“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时刻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思想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干部组织工作,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确保社会主义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

多年来,维系苏联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基础,不仅仅是经济、军事、外交上的相互联系和依赖,且更重要的是统一的政治基础。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戈氏的改革破坏的维系这个民族的政治基础,苏共在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统治地位受到极大削弱,最终垮台,直接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终至解体,东欧剧变。

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教训被人称之为历史之谜”的苏东剧变至今已时过近20年。

在苏东,一个个执政党、一个个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会在未作任何有效抵抗的情况下,就自行覆灭了呢学术界有人把决定性原因归结为经济因素,有人断言政治因素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有人认为体制问题是根本原因,有人认为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僵化的苏联模式的弊端是根本原因。

以上观点都有失偏颇。

在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时,学术界同样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论。

对此,我们只有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来看待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有价值的结论。

这篇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苏东剧变的原因;第二部分是苏东剧变的教训与启发。

一、苏东剧变是多种因素形成“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重大的社会变迁和历史事件,都是一种“合力” 的结果。

作为20 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苏东剧变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既有直接原因,又有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全面的、辨证的分析。

当然,强调全面分析不是不分重点,强调诸因素综合作用,不是不讲主次,而是要分析其中哪一个是关键的、决定的因素,从中找出根本原因。

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l、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 战略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

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采用各种手段,对苏东国家推行“和平演变” 战略: 他们利用人员往来,“以接触促演变”;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以维护“人权” 为名,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大力扶植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组织,支持他们搞动乱,乱中夺权;利用经济贸易和援助,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迫使其作出政治上的让步,等等。

在上述手段中,最突出的就是支持这些国家的政治反对派。

东欧国家的反对派,从波兰的团结工会、匈牙利的民主论坛,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公民论坛和保加利亚的“生态公开性”组织,无一不是依靠西方的赞助和扶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改革的思考[摘要][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关键词之间以“;”号间隔。

从前南斯拉夫20世纪50年代首先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到原苏联、东欧国家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相继丧失政权,他们的改革之路曲曲折折地走了40年。

回顾这些国家的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展开的,最后的结果为什么导致共产党纷纷倒台?这是我们对社会主义改革进行深层次思考,总结他们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自觉提高执政能力的出发点。

正如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强调:"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一)改革过程(1)前南斯拉夫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赫鲁晓夫改革)前南斯拉夫作为社会主义改革开始最早的国家,他们首先感受到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带来的弊端:经济上产生了生产、交换和分配中的变形现象。

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体制僵硬,不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生产者对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很不在乎,造成产品质量低劣而且品种单调。

由于劳动者的利益同他的劳动成果相脱节,盈利与否与劳动者本人毫不相干,旷工、浪费等不良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

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同南斯拉夫多民族的共同体结构发生了冲突,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常常是偏向一些民族而损害另一些民族。

这种体制还导致官僚主义。

另外,1948年"苏南关系破裂",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将南共排斥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之外 [4]。

政治压力、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加上国内自然灾害严重,把南斯拉夫推到了极其险恶的处境之中。

别无选择,铁托坚定地表示:"探索我们的道路"。

这就是南斯拉夫共产党和人民的抉择。

1950年6月27日,南联邦会议颁布了《关于劳动集体管理国营经济企业和高级经济联合组织的基本法》[5],将国家所有制改变为社会所有制,由国家行政机关管理企业改变为由工人直接管理。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实行权力下放,精简联邦国家机构,扩大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的权力;2.发扬基层民主,扩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的范围;3.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发挥议会、政府和社会团体的作用。

(2)以原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为代表的改革。

在1965年进行了由时任部长会议主席的柯西金领导的改革,主要是在城市、工业中进行。

柯西金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有很大不同,这次改革是经过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的。

首先是理论上、舆论上的准备,主要表现在1962年9月开始的围绕《计划、利润、奖金》 [7] 一文进行的所谓"叶·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

其次是在莫斯科等城市选择若干企业进行新的计划制度、经济刺激方法的试点。

第三,在学者、经济工作者提出的各种建议以及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综合的改革方案。

柯西金的改革着眼于扩大企业自主权。

"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也是在1968年开始实施的。

改革的主要特点和内容有三:一是把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结合起来,实行全面改革;二是在政治改革方面,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为主题,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立权力制约机制、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三是在经济改革方面也主张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可惜这场改革没进行多久,就葬送在苏军的坦克之下。

(3)在原苏联、东欧诸国家中,以波兰的改革最引人注目。

波兰的这次改革是发人深省的。

当年爆发"波兹南事件" [8],人民拥戴哥穆尔卡上台改革,而到了1970年"12月危机" [9],则因为他的倒退而被人民赶下台。

临危受命的盖莱克开始了波兰历史上的第三次经济体制改革。

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把工业各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新成立的大型经济组织--联合公司。

除出口、国内市场供货额、投资最高限额这三项指标外,国家取消了向企业下达的其他所有指令性指标,并首次废除了中央规定企业工资基金定额的作法,由联合公司充当扩大再生产的组织者。

这同以往那种由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了解甚少、往往下达主观主义色彩很浓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的主管部直接管理企业的老办法相比,无疑是一个进步。

(4)20世纪80年代,原苏联、东欧掀起了第4次改革浪潮。

这次改革一是声势大,改革成为原苏联和东欧多数国家的中心课题;二是改革由局部转为全面,政治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三是在改革过程中,旧的矛盾不断暴露、激化,新的矛盾不断产生,局部冲突时有发生;四是西方国家介入社会主义改革进程,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变得日益突出。

最引人注目的是原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他在1985年3月接任总书记后,特别是苏共二十七大以来,在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上主要是:"允许发展合作经营和个体经营,认为这是对集中的计划体系的补充,明确地允许企业摆脱计划体系的束缚,走自主管理和自负盈亏之路。

" [11]但是,由于缺乏通盘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坚定不移的果断行动,经济改革的推行和新的经营机制的建立出现了严重的间断。

行政命令体制一方面适应着改革的某些需要,一方面继续束缚经济的发展。

庞大的管理机构抵制推行经济核算及其他进步的经济生活组织形式和群众的首创精神。

劳动报酬中的平均主义现象、坐享其成心理、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仍未克服。

政治上则一步一步地推行了一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

这条路线的要害是:"削弱和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改变共产党的性质,放任和鼓励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发展壮大。

结果,便导致苏共逐渐变质,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被颠覆。

"(二)对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反思。

马列主义的指导原则是:第一,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思考问题;第二,从客观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观念出发,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来衡量各项改革;第三,结合各国所处的历史条件、具体的发展过程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在联系的对比中总结经验。

我们在反思原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时,必须依据这些基本原则。

(1)对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反思。

1.赫鲁晓夫改组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的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行政性分权问题。

第一,把部门管理变为地方管理,实质上这种权力下放只是行政性分权,它是在保持国家指令性计划体制的总框架下,在政府行政管理系统中分权,依然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而不用经济杠杆,协调利益关系来引导企业的经营。

这种做法,虽在短时间内对地方和部门有利,但它会导致市场割据和保护主义盛行,会严重阻碍各地方、各部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造成地区间、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和稀缺资源的错误配置,损害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到头来也不利于各地区、各部门的发展。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权力下放,要从行政性分权为主转变为经济性分权为主,即在中央、地方、企业、个人四个层次划分经济权力。

宏观经济的控制权必须集中在中央,包括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和外汇收支三个总量,由全国集中统一协调。

中央政府集中行使调整、稳定经济和收入再分配的职责。

地方政府在中央的指导下分担区域性的产业结构规划和指导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并分担一些收入再分配的职责。

生产经营决策权则应落实到企业。

尽管赫鲁晓夫改革的具体路子没有抓住要害,因而失败了。

但这次改革打破了原有体制完善无缺、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从而促使人们去思考如何进行改革,探索更好改革的途径。

这对以后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的改革,开拓意义大于实效。

(2)20世纪60年代柯西金改革没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体制的框框,因而导致失败。

第一,1965年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模式的基础上做一些局部的改进,而没有进行根本的改革。

使得旧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矛盾不仅没有得到解决,相反把它掩盖,拖延和积累下来,结果问题越来越多,这导致了苏联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的下降。

所以,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只采取一些修补措施,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

这种改革目标的局限性,是1965年改革必然失败的根本原因。

其次,孤立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没有相应地在政治体制和社会领域中进行改革,结果经济体制改革淹没在官僚主义之中。

(3)前南斯拉夫改革受挫的教训主要有:第一,前南斯拉夫针对原有的国家高度集中管理经济的体制弊病,提出了国家经济职能首先消亡的理论,要求国家把经济管理权逐步而且最终是彻底地下放给企业,企业实行自治,经济管理彻底分权化。

它忽视了经济管理的下列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有一个社会中心来协调和调节整个国民经济,以保持宏观经济的平衡,为微观经济的经营活动创造正常条件。

前南斯拉夫在放弃经济管理的同时,没有一个适当的组织取代国家担任这种社会中心的职能,结果宏观经济失去控制。

这就告诉我们: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出发点和基本目的。

不是按照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而是把已经确定下来的政治原则、理论原则贯彻到底作为改革的目标,必然使改革走上邪路。

二是改革必须全面地体现现代化大生产对经济体制提出的要求,不能有片面性。

根据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经济体制应该既能保持宏观经济的平衡又能发挥微观经济的积极性,两者不可偏废。

前南斯拉夫的改革,问题在于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体制始终限于片面性。

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一种片面性:过分强调集中,忽视了企业的积极性,强调计划,否定市场的作用。

改革以后则陷入另一种片面性:只讲市场,不讲计划,只讲微观经济的动力,不讲宏观经济的平衡,只讲主观精神,不讲协调等。

前南斯拉夫出现的问题不能说明不应该改革,而是证明不是任何改革都是对的,改革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必须选择正确的目标模式。

如果这方面有偏差,经济运动机制将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必然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