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东欧国家四次社会改革浪潮

合集下载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ppt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ppt

1961年8月13日,柏林市民由处于分界线的楼内逃往楼外的西柏林
1989年,柏林墙倒塌前夕,柏林墙虽然已经有些缺口,但东德 士兵还在坚守着岗位,图为西德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与之交谈。
社会主义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从东欧剧变,谈谈斯大林模式对 东欧国家的影响。
• 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 在二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 发挥了作用,但以后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 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 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试图摆脱斯 大林模式的束缚,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 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影响: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
稳定,一时成为“令人羡慕的东欧之窗”。
• 匈牙利改革取得成就的最根本原因是:
依据国情进行改革
•但是,从70年代中期起改革遇到了挫折。随着改革陷入困境 和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国内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长。
苏军坦克开进布拉格1968 -----布拉格之春夭折
其他东欧国家的改革 时间:1968年
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回答《世界 知识》杂志记者时说:
•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 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 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 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 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 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 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 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 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 东欧剧变后的形势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飞跃

一、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飞跃(空想——科学,科学——实践,一国——多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批判了它的唯心史观和不切实际的空想,这种有批判性的继承和创新正是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新课题,在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主殖民地问题、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此后,斯大林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在这段时间里,无论苏联、中国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从本国实际出发,用实际行动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诠释。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仍处于飞跃之中,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催化剂
1) 时间: 1991年8月19日 2)原因: 1991年,戈尔巴乔夫与一些加盟共和国
领导人决定将苏联由原来的联盟变成一个 松散的联邦,苏联面临解体,一些苏联领 导人为了扭转局势,决定终止戈尔巴乔夫 的权力 3)结果:遭到失败
4)影响: P60
1991年12月25日19时40分,苏联总 统戈尔巴乔夫在国家电视台发表声明说,由于当 前国内的形势和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他决定 停止在苏联总统职位上的活动。
4)教训: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5)启示: 63页“智能开发”
苏联解体实质:
社会制度/性质 发生了变化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 先后进行改革,结果苏联最终在改革 中解体,中国却走上了健康的社会主 义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
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1、东欧改革的原因
照明设施8、巡逻带9、检查带 10、机动车隔离区
11、柏林墙 12、边境区 13、西柏林
2)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对苏联和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
结果: 苏联的综合国力 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 高,但没有能突破斯大 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 制更加僵化。
1)背景: A、进入80年代后, 苏联因体制僵化而陷于 停滞状态
了 ( B)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思想领域 D.外交政策
2.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一九
事件”。下列对此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A )
A.它试图使苏联摆脱危机
B.“八·一九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关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改革的思考

关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改革的思考

关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改革的思考[摘要][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关键词之间以“;”号间隔。

从前南斯拉夫20世纪50年代首先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到原苏联、东欧国家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相继丧失政权,他们的改革之路曲曲折折地走了40年。

回顾这些国家的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展开的,最后的结果为什么导致共产党纷纷倒台?这是我们对社会主义改革进行深层次思考,总结他们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自觉提高执政能力的出发点。

正如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强调:"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一)改革过程(1)前南斯拉夫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赫鲁晓夫改革)前南斯拉夫作为社会主义改革开始最早的国家,他们首先感受到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带来的弊端:经济上产生了生产、交换和分配中的变形现象。

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体制僵硬,不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生产者对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很不在乎,造成产品质量低劣而且品种单调。

由于劳动者的利益同他的劳动成果相脱节,盈利与否与劳动者本人毫不相干,旷工、浪费等不良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

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同南斯拉夫多民族的共同体结构发生了冲突,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常常是偏向一些民族而损害另一些民族。

这种体制还导致官僚主义。

另外,1948年"苏南关系破裂",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将南共排斥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之外 [4]。

政治压力、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加上国内自然灾害严重,把南斯拉夫推到了极其险恶的处境之中。

别无选择,铁托坚定地表示:"探索我们的道路"。

这就是南斯拉夫共产党和人民的抉择。

1950年6月27日,南联邦会议颁布了《关于劳动集体管理国营经济企业和高级经济联合组织的基本法》[5],将国家所有制改变为社会所有制,由国家行政机关管理企业改变为由工人直接管理。

科学社会主义 第六讲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科学社会主义 第六讲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1.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措施 (1)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 ①对党的领导制度和党内生活方面的改革 a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 b实行集体领导,克服独断专行 c按照生产原则改组党的领导体制和机构
②改革国家机关,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a改组和整顿国家国家安全局 b调整和加强监督机关的职能 c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③改革干部终身制,建立干部更新制度 a推进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 b建立干部更新制度


2、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是 社会主义改革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起到80年代 中期,是社会主义改革缓慢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 是苏东各国社会主义改革走上歧途的时期。
二、苏南冲突拉开社会主义改革序幕
(4)保加利亚的社会主义革命
1.南斯拉夫“自治制”形成原因 (1)苏联大党大国主义的逼迫 (2)解放区传统的影响和国情的需要 (3)南共领导人认为自治制更符合马列主 义的科学原则
2.南自治制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人自治(1950-1963年) 第二阶段——社会自治(1963-1971年) 第三阶段——联合劳动自治(1971年至蜕变)
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
第一,匈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推行联盟政策,尽可 能多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第二,匈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国家政治生活的 民主化。 第三,革新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制度
3.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罗马尼亚的社会主义改革 “完善”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①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加强计划管理的科学性。 ②调整国民经济领导结构,减少行政区划的中间 层次。 ③建立工业中心,减少工业管理中的中间环节。 ④取消一长制,建立一套实行集体领导和工人参 加管理的机构。

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二、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概述1.斯大林模式2.赫鲁晓夫改革3.勃列日涅夫改革三、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1.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2.赫鲁晓夫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尝试3.勃列日涅夫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四、总结与启示正文:一、引言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历史发展中进行了多次改革。

而解体前的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对这三次改革进行简要回顾,并分析它们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苏联解体前的三次改革概述1.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措施。

在这一模式下,苏联成功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为后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奠定了坚实基础。

2.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尽管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工业、政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改革措施的不完善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最终未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预期目标。

3.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调整。

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国际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然而,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能摆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三次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1.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斯大林模式使苏联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在这一模式下,苏联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赫鲁晓夫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尝试赫鲁晓夫改革虽然未能取得显著成果,但它为苏联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经验。

尽管赫鲁晓夫改革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但它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借鉴。

3.勃列日涅夫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斯大林模式——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 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 和市场,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 把开始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 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制,最后导致个人 高度集权。 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只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阻碍农民生产积极性; 4.经济效益低,浪费能源; 5.政治上高度集权,缺乏民主,造成个人专权;个人崇 拜盛行。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 1.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 响? •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说出苏联解体的简单经过。 • 3. 了解匈牙利改革的情况和东欧社会主义 国家改革运动,了解东欧剧变的情况。 • 4.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有何弊端?
弊 端:
赫鲁晓夫智囊团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 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观点, 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 1953年全苏的 平反冤假错案等。 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 1960年 因为当时农业的生产水平不能满 足人民对于食品、工业对于原料日益 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 经济上: 增长的需要,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 农业:大面积开垦荒,推广玉米种植。 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 失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政 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Ï î Ä ¿ Ï î Ä ¿ Ä ê ² Ý Ã À ¹ ú Ë Õ Á ª Þ ¼ Ê Ï Ö Ò Û Î ä ³ °¿ ° ¶ Ó 1968 350 340 Ö 1978 210 440 ±ä É Ì ¹ ¿ Ë 1968 8500 32400 Ç 1978 10500 50000 Õ Â Ô Õ ½ Ê õ ² É » ú 1968 5100 4000 ½ 1978 4500 4600 Ë ¯ µ Ë ® Ã æ ½ Õ ½ ¢ 1968 360 320 º 1978 172 240 µ ¼ µ ¯ ¼ µ µ ¯ ä Õ º ¨ú » ² Í Ä ê ² Ý Ã À ¹ ú Ë Õ Á ª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历程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历程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历程一、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由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制国家。

1922年12月30日成立,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接壤;地域跨越欧亚两大洲,海岸线从北冰洋伸展到北太平洋。

苏联奉行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1]由苏联共产党一党执政。

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及与美国并列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主体由俄罗斯联邦继承。

苏联历史上的三次变革:1、列宁新经济政策(1921年)(1)背景:新经济政策的制定。

首先,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其次,经济破坏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由于缺乏粮食和原料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许多工人迫于饥饿,离开工厂跑回农村。

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农村形势更为严峻,广大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他们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

农民的不满影响到军队,192l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

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

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第一,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第二,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1920午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