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镜面对称

合集下载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镜面对称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镜面对称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镜面对称一、教学目标1.理解镜面对称的概念,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2.掌握如何画出物体的镜像线;3.能够通过画出物体的镜像并找出异同点,判断物体是否对称;4.能够进行简单的镜面对称的操作。

二、教学重点1.镜面对称的基本概念;2.画出物体的镜像线;3.判断物体是否对称。

三、教学难点1.能够进行简单的镜面对称的操作;2.通过找出异同点来判断物体是否对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想象一面镜子,并分析镜子有哪些特点,以及在生活中镜子有哪些应用。

2. 概念讲解通过图片和实物演示,讲解镜面对称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3. 实例演示在黑板上绘制一些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等)并绕镜子进行镜面对称操作,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异同点,判断图形是否对称,并进行解析。

4. 课堂练习在纸上出两个形状相似但并非完全对称的图形,让学生用直尺和铅笔画出它的对称轴,并在其上将图形对称复制到对侧,使得图形完全一致。

5. 趣味游戏分成小组进行游戏,每组选择一个代表,以最快的速度画出被指定的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镜像。

五、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醒学生一定要在生活中多加注意,不断探索镜面对称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上的练习;2.选做题目:在上面规定好的网格中画一些不规则图形,并用到你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对称。

七、教学评估在课堂上即时评估学生的复制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

八、教学反思此课中加入了趣味游戏,使得学习环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愉快的接受和消化知识点,课程设置得比较合理,但普遍难度不大,需加强不同难度层次的讲解。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7篇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7篇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7篇《镜面对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观察物体”中第69页的例题3和练习。

教学目标:1、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和游戏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所发生的变化。

教具准备:大镜子一面、小镜子每人一面,反写的数字、文字、算式卡片,半个图案的蝴蝶、天坛、青蛙、雪花等图片,钟面,课件。

教学过程:一、巧用情境,感受镜面对称现象的存在1、欣赏“倒影”,激趣导入多媒体出示:“倒映水中的湖光山色”,即课本第一幅主题图。

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的景色:“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鹅的倒影……”2、巧用情境,提出问题师: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类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现象。

(生:镜子里。

多媒体出示:“映在镜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即课本第二幅主题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镜面有关的数学知识。

(板书:镜子中的数学)你们想知道镜子中有哪些数学吗?你们先想一想并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关镜子中的数学问题?【评析】课伊始,趣亦生。

一段“倒影”欣赏,再现了生活中“倒影”、“镜子成像”现象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数学经验提出“镜子中的数学”问题,如此导入新课,有趣而自然。

二、照镜实践,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师:镜面对称现象有什么特征呢?我们通过“猜测判断”和“演示验证”两个活动来理解并作出归纳。

1、猜测判断课件出示题目:(1)男孩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男孩(向前或向后)走一步。

举起双手,镜子里的男孩(举起或放下)双手。

(2)女孩左手拿着一张纸,右手拿着一支铅笔;镜子里的女孩(左手或右手)拿着一张纸,(右手或左手)拿着一支铅笔。

数学教学“镜像对称”教案镜像对称

数学教学“镜像对称”教案镜像对称

数学教学“镜像对称”教案镜像对称教案标题:镜像对称教学目标:1.了解镜像对称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镜像对称的相关性质;3.运用镜像对称判断图形的性质和进行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1.镜像对称的概念和特点;2.运用镜像对称判断图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1.运用镜像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镜像对称的示意图和实例;2.板书工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白板笔;3.镜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视频或实物,激发学生对镜像对称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看到的是物体的真实像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特点和相似之处,并导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Step 2:引入镜像对称概念(1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一系列镜像对称的图形,并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些图形有共同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发现镜像对称的特点:对称轴、对称点和对称部分等,然后给出镜像对称的定义。

Step 3:讲解镜像对称的性质(20分钟)1.镜像对称的性质:任意一点与其镜像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并且镜像图形和原图形的相应部分之间距离相等。

2.通过课件展示具体的实例,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找出图形的对称轴和对称点,同时理解镜像对称性质。

Step 4:巩固与拓展(30分钟)1.练习1:学生通过画出物体的镜像来练习镜像对称。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要求学生根据镜面的位置画出它的镜像。

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并让学生进行自评,找出自己的错误并讨论改正。

2.练习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观察给出的图形,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和对称点,并解释一些有趣的现象。

学生可以互相提问,开展小组活动。

3.拓展:运用镜像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给出一些与镜像对称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提供解决方案。

例如:“如果一个镜子与墙壁成45度的夹角,你站在镜子前面,你会看到自己哪一部分?请用镜像对称来解释。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例如:通过观察街道的对称性,找出对称轴和对称点,并写一篇感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镜面对称-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镜面对称-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镜面对称-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5课“镜面对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镜面对称的概念,掌握镜面对称的性质,并能运用镜面对称进行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的概念,知道镜面对称是一种图形变换方式。

2. 使学生掌握镜面对称的性质,能运用镜面对称进行图形的变换。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1. 镜面对称的概念及性质的理解。

2. 运用镜面对称进行图形变换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镜子、图片、课件等。

2. 学生准备:剪刀、彩纸、直尺、圆规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如:照镜子、舞蹈表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2. 学生回答:都是通过镜子实现的,左右对称等。

3.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镜面对称。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镜面对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镜面对称是一种图形变换方式。

2. 教师讲解镜面对称的性质,引导学生掌握镜面对称的规律。

3.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镜面对称的,并说明理由。

4. 学生练习:运用镜面对称进行图形的变换。

三、实践操作1. 教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运用镜面对称进行变换,并展示作品。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镜面对称进行创意设计?3.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镜面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 教师布置作业:运用镜面对称进行创意设计。

板书设计:1. 镜面对称的概念和性质2. 镜面对称的应用作业设计:1. 运用镜面对称进行图形变换的练习。

2. 创意设计:运用镜面对称设计一幅作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总结,使学生掌握了镜面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镜像对称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镜像对称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镜像对称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镜像对称,能在平面图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镜像对称的概念。

2.画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1.认识镜像对称。

2.学会画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1.理解镜像对称的概念。

2.准确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对称美。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对称现象?对称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1.讲解镜像对称的概念:在平面内,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对称轴两侧的图形完全相同,这种现象称为镜像对称。

2.举例讲解:展示几个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并引导学生找出对称轴的位置。

3.学生尝试: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画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然后找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三、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利用对称轴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四、巩固练习1.做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互评: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作品,指出优点和不足。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对称现象,并用画笔记录下来。

六、课堂小结2.强调镜像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镜像对称的概念,学会了画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镜面对称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镜面对称教案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汉滨区晏坝镇晏坝中心小学洪苗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69页及第71页练习第4、5题及补充习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

2、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假想、实验等活动探索镜面对称的性质: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相反。

3、领略镜面对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数学美。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探索镜面对称的性质: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相反。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

教师准备一些镜面对称的图片和一面大镜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教师一边讲述"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一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形象,引出问题:猴子能捞到月亮吗?为什么?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是啊,平静的水面就象镜子一样,猴子捞的是天上月亮的倒影,当然捞不到月亮。

水面这个大镜子真是太奇妙了,现在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美丽的风景。

(二)欣赏图片,初步感知镜面对称。

1、教师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这种现象吗?出示例3第一幅主题图。

从这幅图里,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主题图中的倒影。

)2、课件出示多幅水中倒影图片,学生继续观察,并思考:水中的倒影和岸上事物的形状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大小形状一样)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看到的也是对称现象, 它们是一种上下对称。

3、导入镜面对称师:除了水面以外,你还见过能照出人或其他事物的东西吗?(学生发言)师:同学们,我们天天都要照镜子。

当你站在镜子前,镜子中的你和镜子外的你一样吗?有不同的地方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交流后,教师出示例3第二幅主题图。

仔细观察镜子里的情景和镜外的情景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镜面有关的数学知识。

(板书:镜子里的数学)(三)、游戏互动,探究镜面对称的特征1、照一照。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镜面对称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镜面对称教案

镜面对称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2.通过观察、游戏、动手操作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的探索未知。

4、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使学生体会自然美与数学美的结合,体验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1、情景在黑板前竖一面可携带的大镜子,教师组织学生依次到镜子前照一照,学生可对着镜子作各种动作,如:打招呼,做鬼脸等。

2.师提出问题:(1)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2)为什么会出现和一个自己行为一样的人呢?生回答:那是一面镜子。

师导入课题:镜面对称。

(板书)[设计意图]创设活动情景,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1、游戏设疑,感知镜面对称教师请两名学生来当自己的镜子,师对着学生作一些动作。

生表演。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做出不同的反应,一个和老师的动作一样,一个和老师的动作相反,究竟谁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实践体会。

学生讨论后,教师让学生亲自体验,通过照镜子,自己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镜子前作各种动作,让学生亲自观察、体会。

进一步体验镜外人与镜内像的不同之处。

师引导学生小结镜像对称的特点:照镜子时,人与像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改变。

3、找有关镜面现象的生活原型师:在生活中你能说出其他镜面对称的现象吗?生:水面上小船的倒影、池塘边树的倒影……….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1)在这幅图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生:有两栋房子,六只天鹅,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里面包含着他们的影子。

(2)师:水上房子和水下房子是相同的吗?他们的方向怎样?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3)让学生观察另一幅图画并说明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新知的主动性。

联系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教案

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教案

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教案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教案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教案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9页。

教学目标:1、通过照镜子、欣赏图片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表演、动手操作等形式进行探究,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3、在探究、实验中领略镜面对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教具:大镜子一面、小镜子每人一面。

教学流程:一、提出学习目标1.欣赏“倒影”,激趣导入出示书中“倒影”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的景色:“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鹅的倒影……”。

这些景色美吗?请大家再来看一遍,看看水上景物和水中景物的位置有什么关。

生1:反过来了。

生2:水上的山好象是往上长的,水下的山好象是往下长了。

生3:水中的景物和水上的景物一模一样,可是水中的景物是倒过来的。

师:所以,我们就把水中景物叫做水上景物的倒影,其实,平静的水面就是一面平放的`大镜子。

2.巧用情境,提出问题师: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类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现象。

(生:镜子里。

)师:你们想知道镜子里有哪些数学吗?先想一想再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关镜子里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研究镜面对称。

2、提出学习目标(1)照镜子,做各种动作(有关前后、上下、左右的动作,如往前走往后退、站立蹲下、刷牙等),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说说镜面对称的特点。

二、展示学习成果1、小组内展示(1)学生个人到大镜子前照一照,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归纳本组同学的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镜面对称
镜面对称(教材第69页)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进行教学的。

镜面对称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之一。

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设计举例与评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昨天,淘气到蓝猫家做客,在蓝猫家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演示:淘气到蓝猫家做客,进到屋里,却发现那儿还有一个淘气,和自己一模一样,他做什么动作对方也做什么动作,为什么会有两个淘气呢?谁是真正的淘气呢?你们能帮淘气解开这个谜吗?
有趣的故事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了,都兴趣盎然地猜着,有个别学生还迫不及待地喊了出来:“那是一面镜子。


评析:以生动的动画故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通过观察生动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平时的认知,初步悟出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像和人的动作一样。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游戏活动,初步感知镜面对称
蓝猫想和大家玩一个照镜子的游戏。

(老师扮演蓝猫,请两个学生当蓝猫在镜子中的像。


蓝猫对着两生做一些动作,两个同学作出了不同的反应,生1和蓝猫的动作一样,生2和蓝猫的动作相反,究竟谁对呢?
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激烈的讨论,意见仍不统一。

评析:把学生喜欢做的游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游戏中引发学生对认知的矛盾冲突,进而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主动地探索的欲望。

2、走出课堂,亲自体验镜面对称
师:刚才我们通过讨论意见仍不统一,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得出结论?
孩子们想出了各种的方法,但没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后来,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舞蹈室有一面很大的镜子,你带我们亲自照镜子,看谁说得对,好吗?”孩子们一致赞同这个方法。

教师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让兴趣盎然的孩子们在镜子前做各种动作,让他们亲自观察、体会。

例如:
(1)学生向前走一步,观察镜子里的像怎样运动。

学生向后走一走,再观察。

(2)学生向上举手,再把手向下垂,观察镜子里的像怎样运动。

(3)学生右手拿着数学书,左手拿着文具盒,观察镜子里的像是哪只手拿着数学书的。

(当他们发现镜子里的像是用左手拿着数学书,露出了惊讶的眼神)
(4)数学书封面上的“数学”两字有什么变化?(当他们发现镜子里的“数学”两字左右两边的笔画是倒过来写的,马上惊奇地议论起来)
评析:针对游戏活动中学生产生的疑问,教师及时带领学生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的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前后位置发生对换,直观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

学生在照镜子的活动中亲身体验镜面对称的现象,使疑问得到解决,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并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道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镜面对称》教案
第三课时认识镜面对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活动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认识镜面对称的性质
3、在活动中,感受镜面对称的趣味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
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到数学交流活动中,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能够初步进行公正合理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二、学习重难点: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及其性质。

2、能够辨别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一面大镜子。

2、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最好是长方形镜面。

四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中的轴对称现象,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对称现象,老师希望大家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1、观察活动一:
(1)出示幻灯片:“桥梁及其倒影”。

(2)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生:桥与影子连在一起,景色很美。

生:桥与影子完全一样。

生:桥和影子是对称的。

(3)刚才大家说的都不错,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对称现象,是桥相对于水平面和影子相互对称的一种现象。

2、观察活动二:
(1)出示幻灯片:“小朋友及其镜面”
(2)再来观察这幅图,比比看谁发现的多。

生:镜面里外两个小朋友动作都一样。

生:镜子里外的东西都是对称的。

……
(3)小结:在生活中大家都照过镜子,都有这种体验,这也是一种对称现象,是我们和镜中影象相对于竖直镜面的一种对称。

……
认识镜面对称的性质
1、操作活动一:“照影子,上下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发现人与镜像上下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上,经像也向上;头部向下,镜像也向下。

2、操作活动二:“照镜子,前后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像前后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前,经像也向前;头部向后,镜像也向后。

3、操作活动三:“照镜子,左右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面左右移动的逆向性。

既头部向左,镜面反而向右,镜面反而向左。

4、小结:在我们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巩固练习:
1、游戏形式完成练习十五第四题。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看到的完整图象是什么?镜子里外的事物是什么关系?
2、独立完成第5题,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与感想?
3、你觉得这节课表现的怎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