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管理知识:高温与中暑
企业高温中暑预防与急救常识

公司高温中暑预防与抢救知识一、中暑的原由和种类:中暑是人体在高平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理出现故障,水、电解质代谢杂乱及神经系统功能伤害症状的总称,是因热均衡机能杂乱而引起的一种急症。
能够分红三种:第一种是在闷热的房间里简单出现的热射病,病人会感觉到头痛、头晕、口渴,而后体温快速高升、脉搏加速、面部发红,甚至昏迷。
第二种是日射病,指人因长时间被骄阳曝晒,激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惹起脑细胞受损,从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因为遇到伤害的主假如头部,因此,最开始只有头部温度增添,高的时候能够达到39℃以上,而后有激烈头痛、恶心呕吐、浮躁不安、既而可出现昏倒及抽搐,但体温不必定高升。
第三种叫热痉挛,是人在高温环境中,因大批出汗,丢掉大批盐分,使血液中的钠含量过低,惹起腿部甚至四肢及浑身肌肉痉挛。
二、中暑的症状1、预兆中暑:出现大批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体温高升、浑身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动作不协调等。
2、轻度中暑:除上述病症外,体温 38℃以上,面色潮红、胸闷、有面无人色、恶心、呕吐、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纤弱、心率快、血压降落等呼吸循环衰竭的初期症状。
3、重度中暑:大部分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忽然昏倒痉挛。
此前患者常有头痛、麻痹、眩晕、不安或精神错杂、定向力阻碍、肢体不能任意运动等,既而出现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 40℃以上等症状。
三、中暑的抢救方法:第一,立刻将中暑者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歇息;其次,让中暑者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
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改换干衣服,同时翻开风扇或空调,赶快使患者体温降至 38 摄氏度以下;还能够用凉湿毛巾冷敷患者头、颈、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用温水或酒精檫拭浑身。
意识清醒的或经过降温清醒的中暑者可饮服绿豆汤或含食盐0.1%~0.3%的凉开水,立刻服用人丹、十滴水和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一般患者假如及时歇息降温、增补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噪声中暑控制措施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噪声中暑控制措施汇报人:2023-12-15•噪声及中暑概述•噪声控制措施•中暑预防措施目录•安全管理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01噪声及中暑概述噪声通常是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它是由许多频率的声音无规律地组合而成的,如机器轰鸣声、交通工具的喇叭声等。
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工具、工业生产过程、建筑施工现场以及社会生活等。
噪声的定义及来源来源定义中暑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与散热失衡,水分和盐分大量丢失,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成因中暑可导致机体多器官系统功能受损,出现高热、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
严重者可引发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影响中暑的成因及影响0102噪声与中暑的关系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可使人感到烦躁不安,增加心理压力,进而影响睡眠质量,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导致中暑发生。
噪声可掩盖中暑的典型症状,如头晕、乏力、恶心等,导致中暑患者不易被及时发现和治疗。
02噪声控制措施在生产过程中,优先选择低噪声的设备,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的噪音。
使用低噪声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定期维护和检修通过技术升级和工艺改进,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噪声产生。
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下运行,降低噪声产生。
030201降低噪声源的噪音在噪声传播的途径中,安装隔音屏障或隔音板,有效阻隔噪声的传播。
安装隔音屏障合理安排设备和作业场所的布局,减少噪声传播的距离和范围。
优化布局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应尽量减少接触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
减少接触时间传播途径中的噪声控制在噪声源或传播途径中,使用消声器来吸收或降低噪声的能量。
使用消声器在室内墙壁、天花板等部位,使用吸声材料来吸收和降低室内噪声。
使用吸声材料使用消声器和吸声材料合理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在厂区或作业场所的规划中,应考虑噪声控制的需求,合理安排设备和作业场所的布局。
建筑设计考虑降噪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降噪措施,如采用隔音门窗、隔音墙等,以减少室内外噪声的影响。
高温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及中暑急救措施

高温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及中暑急救措施
1、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2)熟悉掌握本岗位职业病危害的特性、危害后果、预防和应急措施。
(3)进入岗位职业危害防护必须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使用。
(4)作业前,应提前喝或吃防暑降温药物。
(5)作业中应适当的补充水量(如:矿泉水、加入盐的热水)或预防中暑的冰棍、冰块及绿豆汤,以防止出现中暑现象。
(6)缩短一次性持续接触高温时间,持续接触热源后,应轮换作业和休息,休息时应脱离热环境,并多喝水。
执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7)工作中,应加强防暑降温设备、设施(风机、电扇、空调)的性能检查,出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
(8)采取通风降温措施,打开门窗通风,必要时加装通风机进行机械通风。
(9)岗作业中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身体如有不适及时汇报,不准班中带病作业或饮酒后作业。
2、中暑后的急救措施
(1)当有先兆或轻度中暑时,应将患者迅速离开高热环境,移至荫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领,并给予清凉饮料、浓茶、淡盐水和人丹、解暑片或蕾香正气丸等解暑药物。
(2)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应立即移到荫凉处,让其平卧(或抬高下肢),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作如下处理:①中暑痉挛时,牵伸痉挛肌肉使之缓解,并服用含盐清凉饮料;
②中暑衰竭时,服用含糖、盐饮料,并在四肢作重推摩、擦摩;
③日射病时,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身体高热时,应迅速降温,如用冷水或冰水擦身(擦至皮肤发红),或在额、颈、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也可用50%酒精擦浴。
症状重或昏迷患者,可针刺人中、涌泉、中冲等穴,并应迅速送医院进行抢救。
职业卫生高温季节是指

职业卫生高温季节是指职业卫生是指通过对工作环境及从业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和改善工作条件的一系列措施,以保护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科学领域。
而职业卫生高温季节是指在夏季或高温天气条件下,工作环境中存在高温危害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的职业卫生措施来保障从业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工业发展,高温季节的影响日益明显,许多行业、职业和工作场所都面临高温季节工作环境带来的健康问题。
高温环境下,人体会出现脱水、中暑、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和其他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为了保障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职业卫生需要针对高温季节工作环境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首先,高温季节工作环境中的防暑降温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职业卫生应该针对不同工作场所的特点,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避免在高温最炎热的时段集中劳动。
同时,要做好散热和降温的工作,如合理设置通风设备、利用降温设备(如空调、扇风机、冷风机等)、合理规划休息时间和地点等。
其次,从业人员在高温季节需要加强防暑保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职业卫生应组织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高温健康风险的认识,并教授防暑降温的正确方法。
这包括饮食调理、补水保湿、穿着透气、防晒和合理休息等方面的知识。
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水分摄入对于从业人员保持体力和防止中暑至关重要。
另外,职业卫生还应检测和监测高温环境下的空气质量和热应激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职业卫生应该定期对各个工作场所进行环境检测,确保空气中的有害因素(如热应激、尘土、有毒有害气体等)的浓度不超过安全标准,以保障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职业卫生还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措施,以应对突发的高温意外情况。
最后,职业卫生在高温季节应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相关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职业卫生部门应定期对各个单位进行检查和评估,帮助企业和从业人员查找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也应加强对高温季节工作环境的监管和管理,保证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和健康安全。
职业性中暑的防治(三篇)

职业性中暑的防治职业性中暑是指由于工作环境或工作的特殊性质而导致的中暑现象。
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中,长时间劳动和无法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等都是导致职业性中暑的主要原因之一。
职业性中暑严重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一、预防职业性中暑的措施1. 物理控制措施:包括加强场所通风、降低温度和湿度、改善工作环境等。
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1) 提高通风设施的效果:加大通风量、合理布置通风口和风道,确保通风设施的正常运行。
并保持通风口通畅,减少阻塞物。
(2) 降低室内温度和湿度:采用空调或风扇等设备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保持在舒适的范围内。
同时要确保空调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3) 改善室内热源:通过增加散热设备、降低热源功率等方式,减少工作场所的热源。
同时,也要注意减少人员密集度,避免过度拥挤。
2. 工作时间和强度的合理安排:适当调整工作时间和强度,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劳动。
尽量在早晨或傍晚等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较为重要的工作。
并合理安排工作的间歇性,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
3. 加强职业卫生培训:提高职工对于职业性中暑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通过培训,使职工具备防护职业性中暑的知识和技能。
并将防护措施的实施纳入到职业安全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中。
4. 职工个人防护:每个职工都应该做好个人防护,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降低中暑风险。
(1) 穿着透气、轻便、松散的工作服。
(2) 配戴合适的防暑降温用品:如帽子、太阳镜等。
(3)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在工作期间应多饮水,尤其是饮用含有适量电解质的饮品,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4) 避免饮酒和过度运动:酒精会增加身体对高温的敏感性,而过度运动容易导致过度出汗和失水。
二、职业性中暑的治疗1. 紧急抢救措施(1) 尽快脱离高温环境,进入凉爽的室内或阴凉处。
(2) 平卧休息,保持体位舒适。
(3) 给患者喝盐开水或含有适量电解质的饮品,以及适当补充葡萄糖水。
职业卫生中高温定义

职业卫生中高温定义职业卫生中高温定义介绍职业卫生是关于保护职工健康和预防职业病的一门科学。
职业卫生中,高温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高温工作环境对于工人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了解和定义高温在职业卫生中的意义和标准非常重要,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潜在的健康风险。
高温的概念在职业卫生中,高温是指工作场所环境中的温度超过了正常水平,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风险和负面影响。
高温主要涉及到室内和室外工作环境。
高温职业病高温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多种职业病的发生,包括中暑、心脑血管疾病、热衰竭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高温引起的体温升高、水分和电解质失衡、热应激反应等因素有关。
国际标准和法规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都制定了关于高温的标准和指导方针。
这些标准和指导方针旨在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根据WHO和ILO的标准,舒适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27摄氏度之间。
当室内温度超过27摄氏度时,即可认为是高温环境。
在室外工作环境中,高温的定义要考虑到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
通常,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并且湿度较高时,即可认为是高温环境。
中国标准和法规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都发布了关于高温的标准和指导方针。
根据中国标准,室内工作环境的舒适温度应保持在18-26摄氏度之间。
当室内温度超过28摄氏度时,即可认为是高温环境。
在室外工作环境中,高温的定义要考虑到气象条件和职业类别。
根据不同职业的特点,中国标准将高温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高温:室外温度在35-37摄氏度之间,或者湿球温度在28-31摄氏度之间,或者工人所从事的特定工作导致体感温度超过30摄氏度。
中度高温:室外温度在37-40摄氏度之间,或者湿球温度在31-33摄氏度之间,或者工人所从事的特定工作导致体感温度超过35摄氏度。
重度高温:室外温度超过40摄氏度,或者湿球温度超过33摄氏度,或者工人所从事的特定工作导致体感温度超过37摄氏度。
职业卫生高温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高温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和减少高温对员工造成的危害,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职业卫生高温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员工必须严格遵守该制度。
三、高温环境的定义高温环境是指环境温度在35摄氏度及以上的工作场所。
四、高温管理责任1. 公司负责人应提供必要的预防和控制高温危害的条件,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符合卫生标准。
2. 相关部门负责制定并执行高温作业的管理方案,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3. 部门经理应负责组织和监督员工遵守高温管理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员工有义务遵守公司的高温管理制度,积极参与高温危害防范。
五、高温危害防范措施1. 保持室内通风,保持室内通风,加装空调或者使用风扇等散热设备。
2. 提供充足的饮用水和防暑药品,员工应随身携带水瓶,并适量补充盐分。
3. 鼓励员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在高温时段工作。
4. 员工应穿着透气吸汗的工作服,佩戴防护用品,如防护帽、防护眼镜等。
5. 定期检查员工的健康状况,发现疑似中暑症状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六、高温工作时间安排在高温季节,公司应合理调整员工的工作时间,减少在高温时段的工作量。
安排员工轮班作业,保证员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七、员工自我防护1.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员工应保持身体干燥,避免出汗过多。
2. 避免直接暴露于阳光下工作,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 定期测量体温和血压,及时发现异常症状。
八、高温应急处理1. 员工在高温环境下出现中暑、晕厥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工作,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及时送医院就诊。
2. 公司应配备急救设备和急救人员,能够及时处理员工发生意外事件。
九、培训和教育公司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高温作业防范培训,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十、监督检查公司应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高温作业环境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高温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职业卫生 高温作业

职业卫生高温作业职业卫生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保护员工身体健康和预防职业疾病的一系列措施。
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从事工作的情况。
高温作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带来了很大挑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工作人员的职业卫生。
高温作业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出现脱水、中暑、晕厥等问题,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保护工作人员在高温环境下的健康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措施可以采取来保护工作人员的职业卫生:1. 给工作人员提供适当的防护设备: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工作人员应该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如帽子、太阳镜、防晒霜等。
这些设备可以防止工作人员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减少紫外线的损害。
2. 提供充足的饮水机会:高温环境下,工作人员容易脱水,因此应该在工作地点提供充足的饮水机会,以保持工作人员的体液平衡。
同时也应教育工作人员定期补充水分,饮水量的补给应根据工作强度和环境温度而定。
3. 调整工作时间和强度:在高温环境下,应该尽量避免在中午时段工作,因为这个时段通常是最热的。
同时,应根据工作强度和环境温度来调整工作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4. 提供培训和知识普及:雇主应向员工提供关于高温工作的健康知识和防护措施的培训。
员工应受过培训,了解高温环境下的危险,并知道如何通过适当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
5. 加强监测和检查:雇主应定期检查和监测高温工作场所的温度和湿度。
如果发现温度或湿度超过安全标准,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温度和湿度,如增加通风设备、降低室内温度等。
6. 提供紧急救助措施:在高温作业环境中,突发情况可能随时发生,因此工作场所应配备急救设备和有经验的急救人员,以便在需要时提供紧急的医疗援助。
在职业卫生方面,高温作业是一个特殊的情况,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来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雇主应该认识到高温作业的危害,并采取以上措施来减少对工作人员的潜在风险。
同时,工作人员也要注意自己的健康,按照相关的安全规定佩戴防护设备,并尽量避免过度劳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温与中暑
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气温,或高温高湿,或强热辐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在我国劳动安全卫生法规中,是指作业人员处在具有生产性热源的工作场所,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标准的气温时,该作业点气温高于室外气温2℃或2℃以上的作业。
高温作业的三种类型
[MISSING
IMAGE:
,
]
◆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MISSING
IMAGE:
,
]
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病,是中枢神经调节失常的结果。
当外界温度过高(大多数超过38℃),人体通过辐射和对流散热发生障碍,身体只能靠出汗散热,如果此时汗的蒸发亦受影响,散热有困难,热便在体内积蓄。
尤其在劳动时,体内热量增加,热的积蓄更多。
当积蓄的热量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时,就会发生中暑。
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中暑分为三级:
先兆中暑: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还出现面色潮红、大
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
热射病: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
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
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清醒、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高温作业,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厥。
起病急,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中暑与职业病
在我国职业病病种目录中,“中暑”是一种法定职业病。
患者经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诊断,鉴定结果为“中暑”,就能被认定为职业病,可以享受到工伤保险的相关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