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分析心理学视角解析

合集下载

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第一篇: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摘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上映以来,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在近期的奥斯卡获奖作品中,更是囊括了几项大奖,可谓实至名归。

这部作品能够引起大家如此大反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信息的可解读性。

本文从影视美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本我与自我父法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其唯美的画面,缓缓的音乐以及富有哲理的话语赢得了广大观影者的喜爱。

片中的海洋,美极了、神秘极了,李安完全把我所能想象出的海洋的美丽以扩大十倍的手法勾勒出来:水母之夜鲸鱼出水,晚幕下晶莹剔透的绿色孤岛,电闪雷鸣的暴风雨等等,大海上的每一一个画面都是一副视觉佳作。

3D效果更是出色,感觉一切奇幻的美景就在你周围,看到夜晚静逸的海洋会让你也变的安静,看到猛虎出现,你也会忍不住闪躲,大叫。

有很多人说,这是继《阿凡达》之后又一部视觉盛宴。

一、剧情简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述的是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皮辛·墨利多·派特尔(派)经历过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特意前来拜访他。

于是派开始讲他的故事。

他成长于1970年代的印度朋迪榭里。

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派整天与老虎、斑马、河马和其他异国动物为伍。

他从小就接触宗教信仰,并且信仰了不同的派别。

在宗教的影响下,他对动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然而当他试图与孟加拉国虎理查德·帕克交好的举动,却引来父亲勃然大怒。

派的父亲当场以血淋淋的教训让他知道:动物与人的思考模式不同,一旦忘记这一点就会送命。

这次的教训冲击了派对世界无止尽的好奇心,令他永远无法轻视。

在派17岁那一年,印度发生了全面性的改变,他的父母决定举家移民以追求更好的生活。

派不得不离开他的初恋情人。

在选择移民加拿大之后,派的父母关闭动物园、收拾所有家当以及动物、搭上一艘日籍货船。

在船上,他们与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发生了争执,经一位佛教徒的劝阻下,才得以平息。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心灵之旅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心灵之旅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心灵之旅《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心灵之旅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表达方式,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则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以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和富有哲理的故事情节,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心灵之旅。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印度,讲述了一个少年派在海难中幸存后,与一只孟加拉虎共同漂流的经历。

整个故事以派为叙述者,通过回忆和讲述的方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和寓意的世界。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导演李安运用了精湛的特效技术,将海洋和野生动物的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

特别是在与孟加拉虎理查德的相处过程中,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派与理查德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种逼真的表现方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与派一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冒险与挑战。

然而,这部电影并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情节上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派在漂流的过程中,经历了饥饿、孤独和恐惧等无尽的煎熬。

但他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这种坚持和勇敢,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影片中的孟加拉虎理查德象征着派的本能和欲望。

在漂流的过程中,派与理查德之间建立了一种奇特的关系。

他们互相依赖,互相扶持,一同面对着生活的艰难。

这种关系引发了观众对于人与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的思考,也让人重新审视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除此之外,影片还通过宗教和信仰的主题,探讨了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

派同时信仰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他将这些不同的信仰融合在一起,寻找着自己内心的平衡。

这种对于宗教的包容和理解,让人思考了宗教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以及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不同追求。

总的来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内涵的电影。

它通过视觉和故事情节,引发观众对于生命意义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影片中的派和理查德的关系、派对于宗教的理解,都让人对于人类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少年派 心理学分析

少年派 心理学分析

分析心理学
• 分析心理学是荣格所带头发展出的一支心 理学,又称荣格心理学或原型心理学。 • 荣格认为人的心灵包含有意识的自我 (ego)、无意识两大部分。 • 有意识的自我是由记忆而有连续性的。但 荣格认为自我只是整体心灵(psyche)的 一小部分,无意识才更具影响力。梦是无 意识对自我所开的窗子。 • 整合自己无意识的的特性会自然的发生而 发展个人的个性,这种程序叫做“自性 化”。
兽性、人性到神性的升华
当Pi在墨西哥海滩醒来之后,他看到老虎挣扎着起来,走向 的茫茫的森林,站在神秘的森林入口,他以为老虎会回头看 他,但是老虎最终头也不回的进入到森林。 • 分析心理学中,对森林的象征解析是人类的浩瀚潜意识,犹 如冰山的一角,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只是他露出的一小部分。 所以此时,老虎已经回归森林。被Pi唤醒的原始兽性本能也 平和的回归到潜意识当中。那时的Pi 非常的伤心,但他最终 接受了这个结果。因为他明白,在的故事,就是 如何对付凶猛的老虎理查德-帕克的故事。 自知暂时无法战胜老虎的Pi最终选择与它 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参照救 生艇中的求生手册,以及艇中的补给,使 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 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 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 在Pi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 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但奇迹的是他们 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在短 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竟是个食 人岛。Pi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 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而那只老虎却头也 不回地步入到茫茫的丛林中消失了。
• 故事到这里,相信很多观众已经开始自己意识到 了,Pi讲述的第二故事中的四个人与第一个故事 中的四个动物是一一对应的。 • 水手是斑马、厨子是鬣狗、猩猩是母亲、而Pi自 己是老虎。

浅析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题思想

浅析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题思想

生存与人性的平行、冲突——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题思想倘若没有那次海难,也许人性善良的一面会在优越的条件下滋补生长,但将一颗纯善的心放在恶劣的环境之下与之搏斗,便会被现实的残酷一点点腐蚀。

人性丑陋的一面出于自保的本能被放大,生存与人性,可以平行却又不可避免的对立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执导的一部影片,根据扬·马特尔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极具冲击力的3D效果、隐喻颇深的镜头使这部影片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原创音乐奖,导演李安也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

他也当之无愧,他把现实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内,又在现实里放入残酷夹心,递给观众,向观众展示了生存与人性可以平行却又不可避免的对立冲突的深刻道理。

影片中的派是一个善良的人。

小时候他敢给老虎送肉,他说“动物都有灵魂,我能从他们眼睛里看到”,即使父亲为了让他知道现实的残酷送羊入虎口,告诉派“你看到的只是你的情绪”,但派仍然在心底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派是对的,但那时的他还不懂得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直至看到鬣狗把猩猩咬死、活吃了斑马,而老虎帕克又将鬣狗吃掉,直至全家人遇海难、唯他独活与一只成年虎漂流生活7个月后,他仿佛突然明白了父亲所告诉他的那些道理。

人性与生存是不可避免的对立。

就像派所说的“饥饿能改变你,即使你觉得了解自己”。

猩猩、斑马、鬣狗的死反映了这个自然界与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

派为了自保,7个月里,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使用海上一切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使自己活下来。

所以信奉三个宗教从不吃荤的他开始杀生吃肉,尽管自责内疚,但为了生存,他没有选择。

影片中的食人岛其实暗喻的是母亲,派吃了岛上的植物实则象征着食母。

岛上白天生机勃勃可到了晚上,湖水里边漂着被酸水腐蚀的尸体,一颗被包裹在美丽的食人花中的牙齿令派不再迷失,离开这座小岛继续海上的漂流生活。

现实的残酷,虚伪总是被包裹在漂亮的糖衣之内,一不小心,便被迷惑误入歧途人性与生存也可以平行,人性在残酷的社会中仍可以延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生命的意义与启示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生命的意义与启示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生命的意义与启示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它不仅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震撼,更在深层次上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心灵成长。

本文将从主人公派的的经历、电影的象征意义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电影通过派的奇幻漂流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派是一个年轻的印度少年,他在一次海难中幸存下来,却与一只孟加拉虎一同漂流在茫茫的海洋中。

在这个孤独而危险的环境中,派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存能力和乐观的态度。

他与虎建立了一种奇特的关系,他们互相依赖,互相支持,最终一同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这种坚韧和希望的力量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它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相信希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找到生命的意义。

其次,电影中的象征意义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派的奇幻漂流经历被描绘成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旅程,其中充满了象征意义。

比如,海洋象征着生命的辽阔和无垠,它既是派的囚禁之地,也是他的救赎之地。

虎则象征了派内心中的野性和恐惧,它既是派的敌人,也是他的朋友。

这些象征意义的存在,使得电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冒险故事,更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生命是复杂而多变的,我们需要去理解和接纳其中的各种可能性和矛盾。

最后,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给我们带来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启示。

在派的奇幻漂流经历中,他经历了孤独、恐惧、饥饿和绝望,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探索和追求。

他在最绝望的时刻,仍然保持着乐观和希望,这种勇气和坚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电影还通过派的回忆和对话,探讨了人类对宗教和信仰的追求。

派同时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他认为宗教是不同人类文化对生命的解释和理解。

这种多元的宗教观念给我们带来了对生命的开放和尊重,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而这些信仰都是对生命的一种解读。

总之,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过派的奇幻漂流经历、象征意义以及对生命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探索人性的旅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探索人性的旅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探索人性的旅程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我们跟随着主人公派在一次海难中漂流在太平洋上的旅程。

这个奇幻的漂流探索着人性的深层次,引发我们对自我、信仰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一、陷入困境:对人性的实验早期的电影画面展现了派在船只触礁后的生存挣扎,死亡与生存在这个岔路口交织。

他的毅力、勇气和自救的能力体现了人类的求生本能。

然而,这也是导演李安对人性的实验,试图探究人们在绝境中真实的自我。

这个过程中,派遇到了方丈、瑞查德以及各种野生动物,这些人物和事物不仅仅是在展现派的心理变化,更是在反衬出他探索人性的旅程。

二、信仰的意义:探索人性的驱动力在漂流的过程中,派的信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坚信自己会得到神的保佑,通过祈祷带给他一线生机。

信仰不仅在危难时刻让他获得了希望,更在精神层面给予了他力量。

当派逐渐失去信仰时,他变得绝望而颓废。

这一转变点明了信仰在探索人性中的重要性,它是人们在困境中找寻希望和存活的动力。

派最终选择相信的一种信仰,为他赋予了生命的意义,同时也为他的旅程注入了力量。

三、动物的象征:通向人性的洞察电影中出现的各种野生动物,除了给派带来了威胁和艰辛,更寓意深远。

老虎理查、长颈鹿以及猎豹等动物在电影中成为了派对于自己内心斗争和欲望的象征。

派虽然在与动物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但他也承认自己和动物一样,内心深处也有着野兽的一面。

这些动物既是派的敌人,也是他自己。

通过对动物的描绘,电影探讨了人性中的两面性和欲望的抉择。

四、与自然的和谐:重构人性的关系在派漂流的旅程中,自然界是他最亲密的伙伴。

他和海洋、鱼群的亲密接触中表现出了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的无私和敬畏之心使他得到了自然界的宽容和庇护。

电影中的奇幻镜头和色彩灵动的画面展现了派与自然的连接,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这种关系的建立也让派从个体的旅程逐渐转变为整个人类的象征,探索着人性和生命的意义。

结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过派的奇幻漂流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意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探索生命的意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探索生命的意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探索生命的意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本小说中,我们跟随着主人公派(Pi)的冒险旅程,随着他漂流在太平洋上的小型救生艇中。

这个故事探索了生命的意义,以及在困境中人类本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通过分析派的冒险经历和内心的探索,来探讨生命的真谛。

派是一个年轻的印度男孩,他的家庭拥有一家动物园。

然而,当动物园陷入困难时,派和他的家人被迫乘船移民至加拿大。

途中,船只遭遇了一场灾难,只有派幸存下来,并与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ker)同乘一艘小艇。

派在艰苦的环境中、与野兽为伍,展示了人类面对极限状况下的求生本能。

在漂流的过程中,派不仅要与饥饿和寒冷抗争,还要与理查德·帕克展开一系列复杂的相处之道。

虽然派在初始阶段对理查德·帕克感到敌对,但渐渐地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他们共同面对食物严重短缺的困境,派利用自己的决心和聪明才智来保护自己,并寻找食物供养两个生命。

在这段艰难的旅程中,派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

他在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和财产后,抱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派不仅展现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还亲身体验了孤独和绝望的极限。

他开始质疑人类的存在和信仰,并试图从动物的角度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通过与一只野兽一起度过漂流的日子,派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复杂性。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中同时存在着人性中的善良和残暴。

在绝望的境地中,派不得不杀死了一些海洋生物来满足自己和理查德·帕克的需求。

他发现自己被迫犯下了一些以前无法想象的罪行,这让他深入思考人类本性中的邪恶面。

尽管派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痛苦,但他从中汲取了力量和智慧。

他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希望和幸福,无论境况如何。

无论面对多大的困境,派始终不放弃,并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的坚持和勇气让他不仅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也在心灵上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总结来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探讨生命意义的深刻作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幻觉与真相的海上探险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幻觉与真相的海上探险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幻觉与真相的海上探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由李安导演的电影,根据尤汀·马提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少年派在海难中幸存下来后,与一只孟加拉虎一同漂流在广阔的海洋上,经历了一系列奇幻而又惊险的冒险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我们看到了一个小男孩派的成长故事。

他生长在一个动物园里,父母经营着这个园区。

他从小就对动物们充满了好奇心,与之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

然而,随着动物园的经营不善,派的父母决定将他们一家搬到加拿大。

这段搬迁的过程中,派经历了一次海难,他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

他与一只孟加拉虎共同漂流在茫茫的海洋上,这也是整个电影的核心情节。

电影中的幻觉与真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派的漂流过程中,他经历了一系列奇幻的景象,包括与孟加拉虎理性对话、与一只巨大的鲸鱼共舞等等。

这些奇幻的景象给人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让观众不禁陷入了一个幻境之中。

然而,导演李安在电影中通过一些细节的揭示,暗示了这些幻觉背后的真相。

比如,在电影的结尾,派告诉了一个更加现实而残酷的故事,他与另外三个幸存者一起在漂流途中饥饿、恐惧、绝望的状况下互相残杀,最后只有派一个人活了下来。

这个真相使观众对整个故事的解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通过幻觉与真相的对比,电影探讨了人类对于现实的认知。

派在漂流中的幻觉可以被理解为他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面对饥饿、孤独和死亡的威胁,他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以此来抵御现实的残酷。

这也是人类在面对困境时常常会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

然而,电影通过派告诉的真相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如何逃避,现实终究是无法改变的。

只有勇敢面对现实,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

除了幻觉与真相的主题,电影还涉及了一些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比如,在电影中,派与孟加拉虎的关系可以被视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象征。

派与孟加拉虎之间的互动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尽管派一度害怕孟加拉虎,但最后他们却成为了互相依赖的伙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分析心理学视角解析——Pi到底是谁——现实与信仰的共生兽性、人性到神性的升华——————————“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

”——西格夫里•萨松“我总是感到,生活就象萌发于地下根茎的植株。

生活的真正生命是不可见的,它深藏于地下根茎中,而显露出地面的可见一斑部分只能生存一个夏季。

我们所见到的是将会消逝的花簇,而根茎长驻。

”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人若不制服自己的心,就好像毁坏的城邑,没有墙垣。

”——《圣经》(箴言 25:28)“对最强烈冲突的克服,使我们获得一种稳定超然的安全与宁静感。

要获得有益而持久的心理安全与宁静,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强烈冲突的大暴发。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昨天下午看了3D《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很多人一样,在片名、海报还有3D效果的宣传背景下,意识中将这部电影归类到了奇幻冒险一类中。

我对3D视觉大片的效果一直没有太大的感受性,因为近视再加3D眼镜,让我每次看的很是受累。

但就个人整体感觉而言,电影效果还是非常炫目的——的确很奇幻。

虽然电影剧情没有非常大的波动,但在摄影和特技的承合烘托下,还是让我感觉非常震撼。

剧情交代,若看过此片,这里可以直接跳到下个分割线。

故事开始于蒙特利尔,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的传奇故事并前去拜访,在与Pi的互动回忆中开始了剧情的步入。

Pi是成长在印度的一名少年,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在少年时期建立了3种不同的宗教信仰。

Pi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这使得他从小就很了解动物的习性。

在Pi17岁那年,他的父亲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并在那里卖掉动物园里的动物,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也必须离开他的初恋情人。

一家人还有他们的动物登上了去往加拿大的轮船。

在船上他们遇见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和拥有佛教信仰的东方水手。

不幸的是,他们的轮船在暴风雨中沉没,除了Pi,所有的人都遇难了。

随后便开始了Pi的“奇幻漂流”。

Pi和救生艇被船上掉落的斑马砸进海里,他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

于是,他开始了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与他同时处在救生艇中的,除了那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外,还有一只鬣狗、一只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由于海关官员的失误,这只孟加拉虎注册了一个正儿八经的绅士的名字:理查德•帕克。

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活吃了斑马,咬死了猩猩,老虎理查德•帕克又杀死了鬣狗。

接着,17岁的少年Pi海上生存的故事便开始了,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凶猛的老虎理查德-帕克的故事。

自知暂时无法战胜老虎的Pi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

7个月中,他参照救生艇中的求生手册,以及艇中的补给,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

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

在Pi 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

但奇迹的是他们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

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竟是个食人岛。

Pi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而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步入到茫茫的丛林中消失了。

在Pi获救后,轮船所属的日本企业来向他调查沉船事故的经过。

Pi向他们讲述了这个故事,但是他们却无法相信。

他们希望Pi讲一个没有奇幻小岛,没有动物的,“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展到这里,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与动物的纠结求生历险记。

但剧中当Pi为了应付日本企业调查而杜撰出第二故事之后,电影过往中的那一个个带有意像呈现的镜头便被赋予了意义。

另一个看起来血淋淋且残酷无情的故事也被Pi讲述的了出来(虽然电影中没有在去描写)。

用来应付检查的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他说其实救生艇上没有动物,只有那个法国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还有Pi和他的母亲。

水手断腿感染,眼看没救,厨子便杀了水手并吃了他。

Pi的母亲怒斥并打了厨子。

厨子非常的生气,将母亲杀死。

Pi非常的恐惧,最终在忍无可忍下杀掉了并吃了厨子。

最终他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伴随着两个日本人惊恐的表情讲完了,也许我们理所当然的会以为他们会选择这个第二个故事。

但是当那位找寻灵感的作家打开当时事件的档案时,写在后面的却是“最后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这样一句话,显然他们采用了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

接着Pi又问来访的那位作家,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作家说,有老虎的那个(第一个)。

Pi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

故事到这里,相信很多观众已经开始自己意识到了,Pi讲述的第二故事中的四个人与第一个故事中的四个动物是一一对应的。

导演还让拜访Pi的作家再次发问强调以一一对应:水手是斑马、厨子是鬣狗、猩猩是母亲、而Pi自己是老虎。

我之前已经谈到,当第二个故事讲述之后,整部电影之前所有的意象和伏笔便开始解析呈现出来。

似乎在暗示我们,第二个故事才是真正发生的:1、大船遇到风暴,当Pi跳上救生船之后,在中国船员用汉语大喊“斑马!斑马!”后,斑马掉进了救生船。

此处暗示中国船员的角色对应。

2、当Pi的母亲想换素的菜品时,厨子表现的极为恶劣戏谑,刚好符合鬣狗穷凶极恶的品性。

3、猩猩是漂流很久之后才找到救生船并在Pi的帮助下上船,并且只有猩猩是在Pi的帮助下上船。

4、在猩猩被鬣狗咬死之后,老虎才突然出现反扑了鬣狗。

这与第二个故事中Pi的母亲被厨子杀了之后Pi终于忍无可忍杀了厨子的出场顺序一致。

——————————电影在成年Pi对自己成长和特殊的冒险经历的回忆中展开。

出现了大量的古神话的故事,同时也借很多的意象象征埋下了大量的伏笔。

还记得之前俩个故事的角色对应之后,Pi所对应的角色就是那只老虎。

那么影片中漂流的Pi又会是谁呢?电影中的Pi为何有3个宗教的信仰?我们知道,这在现实的宗教信仰中是绝不被允许的。

当求生的本能让我们放下一切的时候,信仰在哪里?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当生存被发展和欲望所替代时,信仰又是什么?所以整部电影传递给我一个反思:信仰到底是一种心理现象还是一种宗教内容,我们追求信仰的过程,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是局限在某种信仰的形式中(如:宗教式素食主义)因为信仰而信仰,还是我们自身内在心性的整合,那种超脱的安然与宁静。

当我们真正把信仰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让我们看清生命的本质时,我们是谁?我不敢妄下定论这部电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单从我的视角出发,正如我标题所言——现实与“信仰”的共生兽性、人性到神性的升华。

Pi ——到底是谁?电影中Pi是信仰多种宗教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他认为这些宗教是可以兼容的,他认为自己这样就接近了神,了解了神。

但Pi的父亲不是这么认为的,他希望Pi拥有自己理性的思维,甚至与老爸信的冲突都没关系,只要是出于理性的。

电影中的父亲是现实与理性的象征,对Pi来说,是父性权威的象征。

影片的开篇很多部分体现出了现实对宗教信仰形式所传达的评判和讽刺(父亲的信仰观:信仰就像房子,可以有很多房间,同时信不同的宗教就等于什么教都没信。

别被这些事物和光景蒙骗了,孩子们,社会很复杂;船上厨子对于信奉宗教素食主义的Pi和母亲的调侃,指着肠和肉汁说:它以前是吃素的,它以前也是吃素的,随后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并险与其大打出手;中国船员过来安慰Pi 全家时的说词:我是信佛的,但是这个肉汁我也吃。

因为在船上,肉汁不算肉,只是调味品;当漂流中的Pi饿极之时,与猛虎相争摒弃信仰杀鱼而食)当Pi在危难之时,神并没有对他伸出援救之手(可能伸了,毕竟他没挂掉),于是Pi对神产生质疑,并开始相信父亲所说的话。

就此理解的话,影片中的现实与信仰不是冲突的吗?那为什么最终Pi还是选择了信仰,这个信仰到底是什么?还记得之前俩个故事的角色对应之后,Pi所对应的角色就是那只老虎。

那么影片中的Pi又会是谁呢?这个讲故事的Pi又是谁呢?现在看来,这个Pi是一个整合的过程。

是这“奇幻漂流”的产物,是电影中一切故事的产物(无论是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是电影想要传递给我的答案—— Pi是一个从兽性和人性中挣脱出来,最终回归到神性的自性化的结果(自性化: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特别术语,也是其核心性的概念。

荣格在一次回答提问时曾这样说:“自性化是一种神性的生活,正如曼荼罗心理学清楚地表现的那样。

自性化并不与世隔绝,而是聚世界于己身。

”上帝便是自性的原型之一)所以最终的Pi是一个真正经过内在自我整合的人,一个具有神性的人。

这种神性便是在他漂流中克服最强烈冲突之后带来的升华,同时这种特质也是我们人类本身所具有的一部分,我们只不过身处在电影中的某个阶段,而Pi却经历了生命的洗礼,得到了人性的升华。

无论是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甚至是这部电影的原著。

这些故事仅仅只是一个过程,不管用血淋淋的现实去定义还是用和谐的奇幻漂流去定义,都是局限的,都只是我们所能看到的。

因为最终讲述些故事的,是那个活下来并成长起来的Pi。

在分析心理学意象中,老虎是万兽之王,凶猛残暴,攻击是他的本能。

电影中老虎代表了Pi人格中兽性的一面,也是他本我驱动的冲突一面,是为了生存而存在的一面(电影中老虎被披上的绅士的名字:理查德•帕克,象征着人类自我中被压抑和掩盖的原始兽性一面;而在西方语境里,这个名字也常与漂流、食人、自相残杀等暗喻联系在一起);而那个小Pi以及漂流者Pi便是讲述者Pi中的人性(自我)部分(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电影中用他来代表人性,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投射——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这个自我是成长发展的,后面我们将会讲到);讲述这俩个故事的成年Pi便是达到自我整合后神性(自性化)的Pi。

是我们人性成长超越后最终无限靠近的结果。

所以整个漂流的过程,就是Pi克服最强烈心理冲突并最终整合自我达到自性化的一个过程。

最终Pi选择的信仰是他不断追寻和靠近圆满的一个过程。

电影中出现三次毗湿奴,三次出现莲花。

在印度教里,梵天(Brahma,创造者),毗湿奴(Vishnu,维护者)和湿婆(Mahesh,毁灭者)三位一体。

传说中毗湿奴一觉醒来,从他的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莲花里诞生的梵天就开始创造世界,而一劫之末湿婆又毁灭世界。

这里的三位一体非常重要,这代表他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就像我们主题说的那样,现实与信仰是共生的,兽性到人性最终到神性是升华的结果,这三者是一体的,是共生在我们心中的。

我想电影中毗湿奴便是Pi人格层面中自我的部分。

也正是在毗湿奴指引下Pi 找到了基督(自性的原型),找到信仰并开始追寻。

传说中毗湿奴躺在大蛇阿南塔盘绕如床的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就像Pi离开那个小岛时,回头张望,画面是一个女人躺在空灵的海面上。

而莲花则被赋予了生命的象征(毗湿奴在莲花中孕育梵天并创造了世界)电影中Pi喜欢的女孩子(阿南蒂)在舞蹈中的手势也是莲花,并且这莲花象征着开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