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学习专题

合集下载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学习专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学习专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学习专题社会文化2012-12-22 22:17在《少年pi》的制作特辑里,李安谈到了对影片的理解拍这部电影是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

如果没记错的话,同样的意思在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一书中也表达过。

在《断背山》上,李安让一句话成为世界流行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同样,在《少年pi》中,这句话可以换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1从片名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充满奇幻冒险风格的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少年在海难之后如何与一只同船的猛虎结伴同行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通常情况下会被笼统地归纳为一个“成长”或是“友谊”的主旨。

何况该片中又动用了3D 技术以及灾难类型的时髦元素,这就很难不让人进入到商业片的逻辑体系中去。

虽然李安的电影都是剧情片,在故事接受的层面上,从来就没不设门槛,但是,要想真正走进李安的电影世界,却非易事。

在各种场合,我曾完整地看过不下几十几遍的《卧虎藏龙》,也许对迷影群体来说,这个数字都不值得拿出来说。

我想说的是,即使如此,当我在研读李安的自传以及徐浩峰对《卧虎藏龙》的解读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只在《卧虎藏龙》的门口逗留,根本没有走进去。

《卧虎藏龙》的玄妙之处我就不做多说,大家可以参看徐浩峰在他的影评集《刀与星辰》中的解读,真的非常独到。

我想说,李安是真大师。

在我的经验系统中,他的成长经历、艺术给养、认知结构是华语导演中无人可以匹敌的,也是唯一一个让我可以在零点看首映,午夜三点到家再写三个小时的影评的导演。

好的电影匠人与电影大师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电影只是提供视觉张力或者心理刺激,而后者的电影以人性深处的欲望为导向,提供独特的想象和价值观,让人们看到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从而让我们去探究真正的自己。

在《少年pi》中,一个少年、一只猛虎、一片汪洋,李安以封闭性空间的调度,提炼了高度隐喻的人生寓言——人如何与自己相处?2为了照顾大众,把一个故事尽量交代清楚,《少年pi》的叙事上采取了一种套层结构,外层是成年pi向一个小说家讲述少年时代的故事,里层便是具体的故事内容。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后心得总结5篇范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后心得总结5篇范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后心得总结5篇范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仅教会我们如何生存,也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要放弃希望。

如果你放弃了,你可能会错过成功。

下面是一个小系列,和大家分享一下青派奇幻漂流概念的体验。

请参考。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心得1派是一个印度男孩,他的英文名字叫“皮”。

因为Pi和Pee很像,别人经常叫他“Pee”。

他小时候是在嘲笑中长大的。

派的母亲过去在植物园工作。

派的父亲看中了这个植物园,把它变成了动物园。

由于法国收回了部分印第安州的自治权,派的父亲所在的动物园每年获得的补贴较少,导致经营亏损。

就这样,派的父亲决定去加拿大卖动物赚钱。

在航行中,他们遇到了海上风暴。

好奇的人半夜起来去船头享受暴风雨中大海航行的感觉。

然而船入水,白家被海浪吞没。

派跳进船里去救斑马。

这时,大猩猩乘着香蕉筏游到了船上,最后被送到船上进行营救。

老虎和德国狗随后登上了船。

由于四种动物共存,只狗打死斑马,猩猩打死德国狗被德国狗打死,老虎吃德国狗。

老虎饿得想吃馅饼。

于是就变成了派和虎的斗争。

有了对手,就有了生存的目标。

派以惊人的毅力活了下来,以智慧和老虎交了朋友。

凶猛的老虎终于被驯服了。

他们漂流到食人岛,遇到了成千上万的猫鼬。

猫鼬可爱又可怜,因为怕被杀,每天晚上都栖息在树上。

不想睡在这个孤岛上,派毅然踏上小船,再次走上漂流的道路。

老虎经历了许多颠簸和饥饿,最后摔倒了。

馅饼漂到岸边,得救了。

结局不错,有个幸福的家庭,字里行间流露出从容。

但是谁能理解那段海上恐怖的时光呢?通过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有了对手,我就有了生存的目标和生存的条件,和学习一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心得2在艰苦的环境中,青年学校以自己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顽强地生活着。

但看似简单,其实没那么简单。

在那种环境下有老虎陪伴不会寂寞,但是老虎是百兽之王,是食肉动物。

这只孟加拉虎,从来没有自己训练过,让他大吃一惊。

但是,这个困难并没有打败他顽强的生命力。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逃避这个困难。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叙事解读-精品文档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叙事解读-精品文档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叙事解读-精品文档《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叙事解读一.叙述者分析《少年派》中有两个显在的叙述者:一个是派,向作家讲述自己的故事;另一个是创作失忆来印度寻找灵感的作家,向读者讲述派的故事,两个叙述者的交织增添了叙事的魅力。

根据叙述者与所叙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派和作家都是同叙述者。

派是“奇幻漂流”的经历者和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处于故事的第二层,叙述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从而形成了叙述者与叙事对象同一的叙述关系,使故事的真实性得到强化。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个同叙述者――作家,他处于故事的第一层,是以次要人物身份出现的同叙述者形象。

作家为了寻找灵感投入了大量行动参与到故事的进程中。

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态度与看法,如在最后一章评价派“表现了在极端困难和悲惨境遇面前的勇气和忍耐力”[1],作家在叙述中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首先,他是故事的引导者,推动情节发展,他以获取灵感为目的探访派、收集资料,贯穿全文,使故事的面目得以呈现。

其次,他是一个见证者,与主人公之间存在距离和空白。

作家的身份使他能进入故事,但也必须是个忠实于叙述者的叙述者。

如果没有他,读者将直面派的讲述,丧失对故事的深层思考;因为他的存在,故事讲述者的叙述客观上已被他筛选,间接对故事的真实性起到旁证作用,增加了作品的客观性和层次感。

根据文本叙述的不同层次,《少年派》可分为两层:外部叙事中的外叙事者――作家为写书寻找灵感的故事为一个叙事层;内部叙事中的内叙述者――派的漂流历程构成另一个叙事层。

因为前者在全书中占绝大篇幅,为了避免读者忽略外部叙事的层面,作者在首尾章节采和第2、6、12、15、21、30、33、36、95章都采用外部叙事,通过描写他的外貌、行为,家庭等提醒读者这一层的存在,内外叙述者相互参照,给读者营造出“入乎其内,超乎其外”的阅读体验。

根据叙述者的叙述行为,派和作家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叙述者,作者既让读者进入故事,又不时地用间离手法将读者赶出来。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文化解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文化解读

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文化内涵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2012年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拍摄的一部广受好评的电影,取自于加拿大小说家杨·马特尔的同名小说,并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电影传达出的多重意蕴引发了众多评论者的多重解。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的是一个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主人公派在饥饿和危机四伏的条件下如何生存以及坚守信仰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蒙特利尔,一名寻找创作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派的传奇故事。

派的父亲是一家印度的动物园的园主,与寻常人不同的是,派不仅信仰印度教,并且还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少年派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的种种人生积累为他接下来的这次奇幻漂流埋下了伏笔。

在派17岁那一年,他们举家迁往加拿大时,在船上航行的过程中,故事开始了。

当天深夜在茫茫大海中,原本令派感到刺激无比的暴风雨一瞬间就成了吞噬货船的大灾难。

派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搭着救生船在太平洋上漂流,而且有一只孟加拉老虎。

神奇的冒险旅程就这样意外开始。

派在海上漂泊227天,与他同时处在救生艇上的,除了那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外,还有一只鬣狗、一只猩猩以及那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咬死了斑马,咬死了猩猩,理查德・帕克又杀死了鬣狗。

派海上生存的故事开始了,漂流期间的派不仅要面对饥饿和口渴,还要思考如何对付这只孟加拉虎。

当派和理查德面临饥饿和口渴带来的绝望的时候,奇迹出现了,他们漂到了一座满是狐的岛屿。

在短暂的停休之后,派终于发现这是一个食人岛,于是他和理查德匆忙地离开了岛屿继续漂流并生还。

如果单纯从剧情来看,到了这一幕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这也是一部没新意的电影,除了绚烂多彩的画面,没有什么惊喜。

可是,在故事的结尾,呈现给大家的是另一番惊奇与遐想。

当派与两个日本的保险公司代表讲述了他的奇幻冒险之后,两个日本人都不相信,于是派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没有动物,没有小岛,没有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奇幻冒险的启示之旅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奇幻冒险的启示之旅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奇幻冒险的启示之旅《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电影,改编自尤瑟夫·萨达特的同名小说。

影片讲述了少年派在一次海难中漂流在太平洋上的故事,他与一只孟加拉虎共处一艘救生船上,经历了一系列惊险的冒险和心灵的历练。

这部电影不仅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震撼,更在精神层面上引发人们对生命、信仰和人性的思考。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带给我们的启示之旅。

首先,影片中展现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在漂流的船上,少年派与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一同生活了227天。

最初,少年派对这只猛兽充满恐惧和敌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

在生存的压力下,少年派学会了如何与虎共舞,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让人深思,我们是否可以像少年派一样,用包容和理解去对待身边的生灵,与自然和谐相处呢?其次,影片中探讨了信仰与希望的力量。

在绝境中,少年派的信仰支撑着他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无论是对上帝的信仰,还是对生命的希望,都成为了他坚持不懈的动力。

即使面对困境和绝望,少年派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启示我们,信念和希望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此外,影片中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生存的考验中,少年派展现出了坚韧、智慧和勇气,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人性的自私、贪婪和残忍。

在与理查德·帕克的斗争中,少年派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的黑暗面,接受自己的复杂性。

这提醒我们,人性是多面的,我们需要正视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学会接纳和调和自己的矛盾情感,才能真正成长和完善自己。

最后,影片中展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在漂流的日子里,少年派亲眼目睹了生与死的轮回,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他学会了尊重生命,珍惜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包括动物、植物乃至自己的生命。

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生命无论大小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珍爱眼前的一切。

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心得总结(精选4篇)

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心得总结(精选4篇)

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心得总结(精选4篇)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心得总结篇1人生旅途中需要沉淀的情感和告别的人林林总总,而成长也恰好也是段手握着单程票的旅途,阅读着不会重复的风景,邂逅着不断加入又不断告别的面孔,绝大多数的这些最终只会静悄悄的擦肩而过,最终像理查德。

帕克那样,即使并肩经历了生死,走过了--,依然头也不回的消失在丛林里,而没留机会和时间让彼此道声珍重。

像时间的钟,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在催促我们的脚步,可我们是否曾有意识的道声珍重。

然后让心灵溯时间的逆流而上,透过竹篙搅动的涟漪,窥视那一刻我们遗落的,错过的,是不是我们支离破碎掉的梦想,或是踏入这个社会后被不断磨砺棱角时散落的曾经晶莹剔透的纯真内心碎片,亦或是倒映出的那张稚嫩的四处碰壁后的青涩苦笑的面容。

又像这个被音乐浸染的冬日夜晚,错过了白昼,却忘记与阳光道别,放下了匆忙和压力,却忘记与坚强道别,踏着成长的脚步独行,却又忘记与青春道别,而抚着父母那斑白的双鬓,却是否又要忘记或是即将错过与他们无私的爱的道别。

时光自私和执着的流逝,白昼与黑夜的辗转交替间,我们就开始不断的跟童年,少年,青春道别,有的来得及说声珍重,有的就这么揣着伤口,擦着泪痕懵懵懂懂的走过,而成熟的想起这些青葱岁月时,那个白衣飘飘的少年已然只空留美丽的背影,决然而去……开始学习珍惜吧,也开始学会道别……在这个末日的夜晚,明天的太阳一定会升起,跟玛雅人谋划的末日道别,开始珍惜我们的涅盘重生,珍惜伸手触摸到的每个家人和朋友,学会爱他们,学会在恰当的任何时候,轻轻的与他们经过的每个感情的小萌发,每个倒映笑容的小温暖,每个透着流光的小泪滴,轻轻的说声珍重。

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心得总结篇2在碧蓝的太平洋上,初升的太阳将金色的光芒洒满了海面,此刻没有一丝风,整个海面看起来像丝绸一样柔和,微荡着涟漪。

海面上的一只白色小船正在漂浮着,我正惬意地躺在船上沐浴在阳光里。

突然,耳边传来一声吼声,呀!那凶猛的孟加拉虎又朝我走过来了,我一蹦三丈高,猛然惊醒了过来。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是宗教信仰救了他吗?
• 在漂流中派每当遇到问题时,总会说“上 帝你还不来救我吗,祈求神的眷顾”类似 的话,但实际上每次化解危机都是靠的自 己的聪明才智和外部因素,这也正是导演 要告诉我们的,要相信真理,拒绝盲目的 宗教信仰,希望引起人对于信仰的反思, 正确对待这个问题。
派的爸爸的教导(外因)
• 让派亲眼看着孟加拉虎如何杀死一只绵羊 并吃掉它,告诉他动物始终是与人不一样, 不要对任何事物抱着美好的向往。 • 在家庭讨论时告诉派一个人不能同时信仰 这么多宗教,如果你什么都信就代表什么 都不信。希望派拥有自己理性的思维,甚 至与老爸信的冲突都没关系,只要是出于 理性的。
主人公:少年派 1.对信仰、人和动物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 2.少年时信仰三种不同的宗教 3.派的爸爸是一个科学而又理性的新派印度人 4.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并勇于探索
真理与宗教的关系???
在漂流以前的生活
• 年幼是信仰多种宗教,印度教(家庭背 景)、基督教(跟哥哥打赌去教堂里喝圣 水,从而和牧师交谈)、伊斯兰教(被伊 斯兰教的诵经所感染),他认为这些宗教 是可以兼容的,他认为自己这样就接近了 神,了解了神; • 还有一个初恋情人,对未来充满幻想; • 生活稳定,在学校里学习优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之真理与宗教
——马克思主义基于2001年发表的同名小说 而改编的一部3D电影,影片讲述的是少年 派遇到一次海难,家人全部丧生,他与一 只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人 于与建立起一种奇特的关系,并最终共同 战胜困境获得重生。2013年,该片在第85 届奥斯卡奖颁奖礼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 最佳视觉效果在内的四项奖项。
派海上漂流的经历(内因)
• 前期是自知无法战胜老虎,且惧怕老虎, 这种警惕才使得自己生存了下来; • 漂流途中遇到了种种苦难,自己需要有个 “同伴”来使自己得到安慰; • 派自己的才智,例如用刀在船板上记天数, 用写日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相法;

学生作业展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学生作业展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学生作业展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新视界★★★★★野性的呼唤——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生而为人,我们被人类社会中种种道德伦理,规章制度压制着,变得十分理性,可在空无一人的大海上呢?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印度少年在遇到风暴失去中以高超的技术手段为观众呈现精美的电影画面,更在对人物细致刻画中构建出理性与感性不断冲突的世界,在这里理性与感性甚至野性相互牵制又彼此共生。

光色在电影中能渲染出画面的独特之处并让观众对此印象深刻。

它们作为直观而又重要的视听元素,在表象中蕴含着极丰富的思想寓意。

在本片中,暴雨来袭,闪电划过天空,船只的暖光在其中若隐若现,烘托了一种紧张氛围,而大面积的冷色调渲染了死亡将要降临的可怕氛围,观众在紧张情绪中自然而然与主人公派的恐惧心理产生高度的共鸣,从侧面体现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理性的秩序将要在这里逐渐消失。

派与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时,灿烂温暖的金色阳光铺满海面,黄色与金色在这里与柔光巧妙搭配,呈现出自然的神奇美好,又象征派在暴风雨后内心逐渐平静,在经历一番挣扎与内心矛盾后,他内心理性的枷锁在慢慢瓦解。

到了深夜,原本残忍冷酷的大海中,出现无数荧光的水母轻盈跳跃着,满天星辰在天空和大海上闪烁着蓝色的神秘光彩,把人带向大自然唯美感性的梦境之中,作为理性代表的派,在这里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光与色彩成为派来到食人岛上时渲染生命希望与自然邪恶残忍的最佳手段。

绿色的岛本该是希望和生命的象征,可派后来发现这是个生命无比脆弱的食人岛,绿色的使用把邪恶的环境衬托得恰到好处,让观众在体验自然奇妙的同时,也为派的安危感到担忧。

食人岛上的一切正是弱肉强食的赤裸的自然,作为人类社会一份子的派在这里感受到野性的萌芽,他的固有理性思维在面对自然的挑战中无法让他支撑下去,他的本性中的野性逐渐暴露出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本片中仅有的两位主角,一人一虎,导演在这场人虎之斗中不断发问,让理性与感性与野性的冲突更加鲜明,而这一切都是借助角色塑造来完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学习专题
社会文化
2012-12-22 22:17
在《少年pi》的制作特辑里,李安谈到了对影片的理解拍这部电影是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

如果没记错的话,同样的意思在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一书中也表达过。

在《断背山》上,李安让一句话成为世界流行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同样,在《少年pi》中,这句话可以换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1
从片名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充满奇幻冒险风格的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少年在海难之后如何与一只同船的猛虎结伴同行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通常情况下会被笼统地归纳为一个“成长”或是“友谊”的主旨。

何况该片中又动用了3D 技术以及灾难类型的时髦元素,这就很难不让人进入到商业片的逻辑体系中去。

虽然李安的电影都是剧情片,在故事接受的层面上,从来就没不设门槛,但是,要想真正走进李安的电影世界,却非易事。

在各种场合,我曾完整地看过不下几十几遍的《卧虎藏龙》,也许对迷影群体来说,这个数字都不值得拿出来说。

我想说的是,即使如此,当我在研读李安的自传以及徐浩峰对《卧虎藏龙》的解读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只在《卧虎藏龙》的门口逗留,根本没有走进去。

《卧虎藏龙》的玄妙之处我就不做多说,大家可以参看徐浩峰在他的影评集《刀与星辰》中的解读,真的非常独到。

我想说,李安是真大师。

在我的经验系统中,他的成长经历、艺术给养、认知结构是华语导演中无人可以匹敌的,也是唯一一个让我可以在零点看首映,午夜三点到家再写三个小时的影评的导演。

好的电影匠人与电影大师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电影只是提供视觉张力或者心理刺激,而后者的电影以人性深处的欲望为导向,提供独特的想象和价值观,让人们看到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从而让我们去探究真正的自己。

在《少年pi》中,一个少年、一只猛虎、一片汪洋,李安以封闭性空间的调度,提炼了高度隐喻的人生寓言——人如何与自己相处?
2
为了照顾大众,把一个故事尽量交代清楚,《少年pi》的叙事上采取了一种套层结构,外层是成年pi向一个小说家讲述少年时代的故事,里层便是具体的故事内容。

但是,影片峰回路转,虚实相间的地方在于当作家和观众都以为pi的故事以自己获救、老虎走进森林而终结时,成年pi又提供给我们另一个故事,不同于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自己和老虎,第二个故事是全部以人物出场——水手、厨师、妈妈、自己,在小说家的推断下,他们分别对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斑马、豺狼、猩猩,而少年pi居然是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

成年pi没有否认小说家的推断,只是问他喜欢哪个故事,得知对方喜欢第一个故事时,成年pi说他看见了上帝。

李安在此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把想象交给观众,我没看小说,故而不知道这神来的一笔是否出自原著的精神?其实,不论哪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少年pi与老虎帕克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是李安一直在探讨的。

Pi与帕克的第一次见面在父亲的动物园中,天性善良的pi凝视着帕克,坚信它不会伤害自己,但pi给它喂食的
举动被爸爸以及全家拉住,并以“羊入虎口”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诉pi,“你在它眼睛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倒
影。

”pi与帕克多年前的一次交流以帕克惊慌逃窜中断。

在那汪洋中的一条船上,pi先后看着豺狼把斑马和猩猩吃掉,任凭外面野兽厮杀,老虎却没有从船里走出来,当这些动物都死了之后,老虎才叫嚣着从中跑出,奔少年pi而来。

他为什么选择了在这个时候出来?当少年pi和帕克奇迹地漂流到有如阿凡达一般奇幻的“食人岛”上,在岛上经历了白天的桃园仙境与夜晚的死亡之谷的对比,少年pi决定放弃长居此地的打算,并坚信帕克在自己的一个哨声之后便会跟自己再次通行,在一段等待之后,帕克果然从远处欢快地向他奔跑而来。

但温暖的时刻马上被他们抵达生存之岛时被击碎。

少年pi倒在沙滩上,帕克从船上跳下,在少年pi的注视下,帕克径直地走向森林入口,稍作停留,却不回头,然后消失到森林里……
3
影片终结于pi与帕克的背影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接着骨瘦如柴的帕克径直地走向了森林。

这一刻,我突然想哭,因为联想到《断背山》结尾,恩尼斯对着杰克留有血迹的衬衫说的那句台词“jack,I swear……”,戛然而止,却将悲伤留给观众。

老虎帕克到底是否真正存在过?亦或是pi的另一个自己?果真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话,那么帕克则是不存在的,影片则无疑是一个灾难+复仇性质的影片,提出了一个成功复仇之后的人该如何面对自己?如何与自己相处的一道选择题。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无数个森林的入口,到底选择不回头地走进去还是在瘫软在沙滩上的时候便被人救走?李安在电影中一直在寻找这个答案。

他电影中的那些人都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被社会秩序与伦理所
囚禁,但同时又极端地向往自由,不断挣脱。

《少年
pi》把这种选择附加上了宗教的力量,以充满视觉化的艺术效果,打破真实与虚幻的念想,反而更加令人想象。

其实,所有人际关系归结起来也只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李安便是如此,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他曾大致说过这样一席话每拍一部电影都是完全把自己放进去,很喜欢这样,但同时又非常害怕,因为不能忍受自己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
提到李安,最多的词是“儒雅”,但我一直认为,李安有一颗比任何导演都坚硬的心。

我每次都会跟学生和朋友推荐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只要看看他的那本书,你就会明白,外表有多儒雅,内心就有多疯狂。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或许可以说到其中的一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