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西文化塑造赏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赏析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赏析影评整理这部电影一下想到这首曲子,在脑中盘旋,久石让为宫崎骏《魔女宅急便》写的《季节的更替》,还是奥户巴寿演奏版,超级经典好听。
获奖情况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原创音乐奖(这也是李安第三座奥斯卡小金人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场景色彩解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于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态度是复杂的,这部电影在第 85 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后,至今仍然被无数影迷津津乐道。
这个讲述印度少年派和一只孟加拉虎在大海上漂流227天的故事曾被认为是“最难拍成电影的小说”之一。
同原著一样,这部电影一开始并不被看好。
在这个只有人、老虎和大海的故事里,要如何将信仰、希望、生存展现出来?要如何表现精神力量以及关于神的思考?这些最核心也最玄妙的部分注定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成为李安导演生涯中的最大挑战。
当获得近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斩获无数大奖之后,李安用事实证明了对未知领域的恐惧正是让一个导演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动力。
影片中,主人公千奇百怪的历险、惊险刺激的遭遇以及后来的峰回路转无不牵动着观众的心。
创作者对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宛若天成。
一人、一虎、一船的场景及简单至极的故事情节为何会让人们为之震撼?细细想来就会发现,真正牵动人心的是故事背后所承载的精神意义与主人公所经历的成长过程。
当创作者无法设计言语或动作来表现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时,画面色彩便开始发挥作用,引发观众视觉与心理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进而获得深刻感受。
从遭遇海难、独自漂流到最终获救,派的成长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他在每一阶段中均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人生领悟。
一、恐惧阶段当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把原本充满希望的迁徙之旅彻底卷入深渊时,派挣扎着坐上脆弱不堪的救生船,在惊涛骇浪中得以幸存。
海难过后,他所面对的是如神助般活下来的斑马、猩猩、鬣狗和老虎,所承受的是失去至亲的痛苦与无休止的孤独。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隐喻研究.doc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隐喻研究
本文分析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含有的隐喻,通过对影片中多层次隐喻的解读,探究其隐喻表达的观赏性、思想性和文化意义。
《少年派》叙事结构多层,充满了隐喻性的表达。
其中背景设定,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文化环境均有隐喻;人物设定有隐喻;故事情节设定有隐喻。
首先本文对这些隐喻的多层表达进行梳理、解读各类隐喻的存在及相互映射的关系,精确把握、欣赏隐喻表达的魅力。
其次在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解析影片中隐喻的丰富涵义。
其中围绕两个关键点:观赏性、思想性。
本文认为,该影片隐喻的作用:其一为外在视觉,其二在内在思想。
影片中隐喻元素让画面更加绚丽,同时让晦涩的哲学、宗教问题更具直观性,并且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再者,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与表达等多重意义的角度,考察影片隐喻体现了的文化语境,即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不同文化冲突之间寻求平衡点。
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艺术特色分析

理想国坐在影院中,观众感觉自己的周围蔓延开一丛丛的枝蔓,自身宛然已处在一片自然之中,天空湛蓝,人鱼在云中穿行,斑斓的鸟儿已经入驻,心情畅然,观众放下了心中的戒备,忘却了心中对自然的恐惧,原来,大自然如此友好,如此美丽,如此令人神往。
银幕中的少年就站在观众面前,向着人们娓娓诉说着这段奇幻的旅程,他心目中的——理想国。
谈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留给观众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它的画面了。
动物园,是每一个人童年时代最神往的地方,是每个家长心中最有意义的奖励,自然的神奇,瑰丽,全尽包含其中,而影片的开篇所展现给观众的正是派家中的动物园,唯美的画面配以空灵的音乐,扑面而来的印度风,安静,闲适,恬美,这就是影片中的自然,这便是观众心中神往的理想国。
影片在画面上的处理恰到好处,这其中自然与构图的精巧密不可分,画面的处理充分运用了一切自然环境,天的湛蓝,水的倒影,诸如种种都极大地表现了艺术效果,也放大了观众对于自然美的感受。
从泳池底部以90°的垂直角度仰拍,水的清澈和天空融在一起,犹如人在天空,云中穿行,镜头快速纵摇画面从黑夜繁星点点过渡到白天白云朵朵,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法给人一种超现实,梦幻的美感。
女生和派在桥下的约会一幕在构图上也别具匠心,人物挤身与画面的左下角,而其余的部分则充斥着波涛起伏的海面,其利用桥底作为框架所营造出来的纵深空间,不仅加强了画面的美感,同时也表现二人感情的深厚纯净,同时也暗喻着两人终将分离的结局。
影片中3D动画的大量运用为其营造了紧张压迫的氛围,危险的信息充满了每根神经,渲染了故事的悲剧性感化观众心灵,所表现出来船在风暴中前行,气势恢宏震撼,不仅暗示了接下来的灾难而且也为后续情节提供了故事合理性,同时观众也屏住了呼吸内心紧张到了极点,每个人都希望下一秒就能风清云定。
影片的大量转场均运用了交叉淡化或划效果,使影片趋于舒缓更贴近讲故事的节奏,让人感到舒服,也使观众能以一个闲适的心态随情节畅游“奇幻之旅”。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文化解读

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文化内涵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2012年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拍摄的一部广受好评的电影,取自于加拿大小说家杨·马特尔的同名小说,并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电影传达出的多重意蕴引发了众多评论者的多重解。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的是一个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主人公派在饥饿和危机四伏的条件下如何生存以及坚守信仰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蒙特利尔,一名寻找创作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派的传奇故事。
派的父亲是一家印度的动物园的园主,与寻常人不同的是,派不仅信仰印度教,并且还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少年派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的种种人生积累为他接下来的这次奇幻漂流埋下了伏笔。
在派17岁那一年,他们举家迁往加拿大时,在船上航行的过程中,故事开始了。
当天深夜在茫茫大海中,原本令派感到刺激无比的暴风雨一瞬间就成了吞噬货船的大灾难。
派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搭着救生船在太平洋上漂流,而且有一只孟加拉老虎。
神奇的冒险旅程就这样意外开始。
派在海上漂泊227天,与他同时处在救生艇上的,除了那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外,还有一只鬣狗、一只猩猩以及那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咬死了斑马,咬死了猩猩,理查德・帕克又杀死了鬣狗。
派海上生存的故事开始了,漂流期间的派不仅要面对饥饿和口渴,还要思考如何对付这只孟加拉虎。
当派和理查德面临饥饿和口渴带来的绝望的时候,奇迹出现了,他们漂到了一座满是狐的岛屿。
在短暂的停休之后,派终于发现这是一个食人岛,于是他和理查德匆忙地离开了岛屿继续漂流并生还。
如果单纯从剧情来看,到了这一幕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这也是一部没新意的电影,除了绚烂多彩的画面,没有什么惊喜。
可是,在故事的结尾,呈现给大家的是另一番惊奇与遐想。
当派与两个日本的保险公司代表讲述了他的奇幻冒险之后,两个日本人都不相信,于是派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没有动物,没有小岛,没有狐。
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第一篇: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摘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上映以来,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在近期的奥斯卡获奖作品中,更是囊括了几项大奖,可谓实至名归。
这部作品能够引起大家如此大反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信息的可解读性。
本文从影视美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本我与自我父法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其唯美的画面,缓缓的音乐以及富有哲理的话语赢得了广大观影者的喜爱。
片中的海洋,美极了、神秘极了,李安完全把我所能想象出的海洋的美丽以扩大十倍的手法勾勒出来:水母之夜鲸鱼出水,晚幕下晶莹剔透的绿色孤岛,电闪雷鸣的暴风雨等等,大海上的每一一个画面都是一副视觉佳作。
3D效果更是出色,感觉一切奇幻的美景就在你周围,看到夜晚静逸的海洋会让你也变的安静,看到猛虎出现,你也会忍不住闪躲,大叫。
有很多人说,这是继《阿凡达》之后又一部视觉盛宴。
一、剧情简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述的是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皮辛·墨利多·派特尔(派)经历过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特意前来拜访他。
于是派开始讲他的故事。
他成长于1970年代的印度朋迪榭里。
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派整天与老虎、斑马、河马和其他异国动物为伍。
他从小就接触宗教信仰,并且信仰了不同的派别。
在宗教的影响下,他对动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然而当他试图与孟加拉国虎理查德·帕克交好的举动,却引来父亲勃然大怒。
派的父亲当场以血淋淋的教训让他知道:动物与人的思考模式不同,一旦忘记这一点就会送命。
这次的教训冲击了派对世界无止尽的好奇心,令他永远无法轻视。
在派17岁那一年,印度发生了全面性的改变,他的父母决定举家移民以追求更好的生活。
派不得不离开他的初恋情人。
在选择移民加拿大之后,派的父母关闭动物园、收拾所有家当以及动物、搭上一艘日籍货船。
在船上,他们与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发生了争执,经一位佛教徒的劝阻下,才得以平息。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电影中隐喻之含混性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李安电影中隐喻之含混性【摘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电影,其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充满着隐喻的含混性。
在这部电影中,故事背景与隐喻巧妙交织,人物关系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暗示,场景与符号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心灵旅程与现实境遇的碰撞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宗教、哲学与人性问题相互交融。
李安电影中的隐喻之美引发观众对于电影中含混性的深入解读,唤起观众心灵的觉醒与启示。
通过这些隐喻,观众被带入一个充满想象与探索的精神之旅,引发对于生命、信仰与存在的深思。
李安凭借着这种隐喻的含混性,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让人们在电影的世界中体验到更多的情感与启迪。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隐喻、含混性、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暗示、场景、符号、解读、心灵旅程、现实境遇、碰撞、宗教、哲学、人性问题、美、观众解读、心灵觉醒、启示。
1. 引言1.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李安电影中隐喻的含混性李安电影向来以其深刻的隐喻和富有想象力的表现手法而著称,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是其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部电影中,隐喻的含混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思考、解读并感悟。
故事背景与隐喻的交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少年派在海上与一只孟加拉虎共同漂流的奇幻故事。
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着丰富的隐喻,虽然表面看来是一段关于求生与友谊的冒险,但在细节中却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人物关系背后的暗示少年派与孟加拉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折射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存的本能。
在这看似简单的关系背后,隐藏着对于自我认知、孤独和信念的探讨。
场景与符号的多重解读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和符号都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解读,如海洋、动物、宗教象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隐喻。
这种多重解读让观众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启示。
心灵旅程与现实境遇的碰撞少年派的心灵旅程与现实境遇之间的碰撞,让观众不断思考关于人生意义、信仰与希望的命题。
浅析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题思想

生存与人性的平行、冲突——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题思想倘若没有那次海难,也许人性善良的一面会在优越的条件下滋补生长,但将一颗纯善的心放在恶劣的环境之下与之搏斗,便会被现实的残酷一点点腐蚀。
人性丑陋的一面出于自保的本能被放大,生存与人性,可以平行却又不可避免的对立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执导的一部影片,根据扬·马特尔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极具冲击力的3D效果、隐喻颇深的镜头使这部影片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原创音乐奖,导演李安也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
他也当之无愧,他把现实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内,又在现实里放入残酷夹心,递给观众,向观众展示了生存与人性可以平行却又不可避免的对立冲突的深刻道理。
影片中的派是一个善良的人。
小时候他敢给老虎送肉,他说“动物都有灵魂,我能从他们眼睛里看到”,即使父亲为了让他知道现实的残酷送羊入虎口,告诉派“你看到的只是你的情绪”,但派仍然在心底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派是对的,但那时的他还不懂得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直至看到鬣狗把猩猩咬死、活吃了斑马,而老虎帕克又将鬣狗吃掉,直至全家人遇海难、唯他独活与一只成年虎漂流生活7个月后,他仿佛突然明白了父亲所告诉他的那些道理。
人性与生存是不可避免的对立。
就像派所说的“饥饿能改变你,即使你觉得了解自己”。
猩猩、斑马、鬣狗的死反映了这个自然界与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
派为了自保,7个月里,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使用海上一切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使自己活下来。
所以信奉三个宗教从不吃荤的他开始杀生吃肉,尽管自责内疚,但为了生存,他没有选择。
影片中的食人岛其实暗喻的是母亲,派吃了岛上的植物实则象征着食母。
岛上白天生机勃勃可到了晚上,湖水里边漂着被酸水腐蚀的尸体,一颗被包裹在美丽的食人花中的牙齿令派不再迷失,离开这座小岛继续海上的漂流生活。
现实的残酷,虚伪总是被包裹在漂亮的糖衣之内,一不小心,便被迷惑误入歧途人性与生存也可以平行,人性在残酷的社会中仍可以延存。
品析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品析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者:王偲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02期[摘要] 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考和感悟:孟加拉虎甚至成为主人公心灵的依托,成为刺激他生存下的支助。
影片向观众展示了生命奇观、视觉奇观和哲学奇观。
[关键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生命奇观视觉奇观哲学奇观一、生命奇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构想取材于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李安在这部电影中深情的再现了一个关于生命奇观的经典画面和场景。
文中大致描述了一次轮船事故出现后,一个名叫派的少年,一艘在海洋上漂泊的小小的救生艇,一只饥寒交加的孟加拉虎,伴随着漫漫海洋的漂泊侥幸生存下来的故事。
整个行程大约是227天,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生命的传奇再现。
李安用了近半个小时的剧情埋下伏笔,目的就是为了深刻展现派的生命传奇。
从派父亲的描写,再到派的出生,童年、少年的逐步成长历程,以及派的父亲在法国浪漫泳池的“小便”起因,再接着从“小便”引发的众多嘲讽,继而奋发,最终凭借派的睿智终结了这些种种讥笑。
由此而知,生命奇观就像一个历史长河上闪烁的点点光辉,在每一瞬间光彩照人的时候,总会留下一些荡气回肠的震撼画面。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留给我们的是不断的惊喜和回味,影片中多次深刻渲染了生命的绚美和壮丽。
比如剧中主人翁和孟加拉虎的生存之争,他们在海洋中漂泊见到的生命的传奇。
一些深刻的剧情画面对此做了详实的展示,比如令人心惊肉跳的食人岛,不知晓名字的花蕾竟然长在人类一般的牙齿,还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狐獴,都是对生命奇迹的赞美体现。
二、视觉奇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本小说畅销近七百万册就可见一斑。
因此,我们在看这部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之前,对剧情内容是知根知底。
当大家都在担心电影剧情是否能满足大众口味的时候,李安本着对剧情精益求精的态度,历经五年磨砺,为广大的电影观众呈现了一道欣赏价值极高的电影佳作,美学元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西文化塑造赏析
作者:李欣学
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06期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强调人是历史、社会、世界的核心和主宰。
而西方文化中,人作为世界主宰的一分子,动物、植物等一切生命体都被视为世界的主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融合了多元化的电影元素,使中西文化既融为一体,又各自绽放异彩。
关键词:中西文化塑造融合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07-0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一人、一虎、一船的传奇故事。
这部由扬·马特尔写成的小说,经李安的二度创作,跻身享誉世界的佳片行列。
电影剧情并不复杂,少年派与家人经历了一次海难,在生与死的考验下,家人相继离他而去,唯有一只孟加拉虎生存下来,陪伴他度过了227天的海上漂流生活。
但这场生死漂流又贯穿了三个故事:一是人与虎的漂流,二是寻找母亲的下落,三是派为了活下去不得已吃了自己的母亲。
故事本身的设定虽为虚构,但却通过一次海难揭示了人类处于生死边缘的自私与残忍。
在这样一部人性特点充盈的电影作品中,人性被放大,其文化价值也就彰显出来了。
在这部电影作品中,融合了多元化的电影元素,导演李安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对母亲的崇敬等元素成功融入了西方文化艺术中,使作品所塑造的中西文化既融为一体,又各自绽放溢彩。
一、中西文化的融合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影片改编自加拿大畅销书作家扬·马特尔的小说,影片在为观众呈现高超的电影特技外,更多地传达了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强调人是历史、社会、世界的核心和主宰。
所谓“时势造英雄”,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到历史更迭、小到个体命运的改变,都是以人作为主宰的。
而西方文化中,人作为世界主宰的一分子,动物、植物等一切生命体都被视为世界的主宰。
这两种思想在影片中均有展现,影片的主角是派,派作为推进故事主线发展的核心,是影片最为重要的线索,但并非唯一的主体。
导演在影片中刻意安排了孟加拉虎这个角色,作为动物却与主人公派结下了生死情缘。
这种人物设定的方式受到典型的西方文化影响,但又不失主角在情节推进中的主体地位。
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方式,在影片中实现了完美融合又各自彰显,使影片寓意深刻,收到奇效。
二、虚中有实的寓意
导演李安将影片定位为寓言片,可见从作者到导演都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赋予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奇幻漂流的设定本身就是一种虚幻的设定,加之3D电影特技的运用,又为影片故事情节增添了虚幻色彩。
但影片并非停留在虚幻的表层寓意设定,而是采取了“虚中有实”的叙事手法,通过虚幻的故事情节,展现真实的人性,甚至是动物的天性。
影片中虽然采取一条故事主线的形式,但却通过三个连贯性的故事来演绎。
第一个故事叙述了人与虎的漂流,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虚幻的设定,在自然界生物规律中,虎的天性是食肉,人类作为虎喜爱的食物,表明人与虎之间无法实现真正和谐共处,而影片中却恰恰安排了人与虎携手历险这个情节,这既是对西方文化中人与动物平等的体现,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
接下来第二段故事着力展现了派寻找母亲下落的桥段,母爱作为人类最朴素的情感,在中西方文化中均有体现,此处安排这样一个桥段,不仅化解了文化冲击,也使得中西方文化划归为一,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第三个故事叙述了派为了活下去不得已吃了自己的母亲,无论是中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无法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但导演在影片中通过隐喻、逻辑呈现等方式展现出来的,无形中强化了情节的逻辑性,使观众在主动揣摩电影情节的同时,理解了派的无奈与自责。
通过虚幻情节的设定,使“派吃掉自己母亲”的行为符合现实社会的逻辑,并通过逻辑性使虚幻的情节呈现真实的人物情感,使得影片得以同时塑造中西文化。
三、环环相扣的隐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全篇都采用了隐喻的叙事手法,三段故事采取环环相扣的方式来展现故事主旨。
导演在影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对应的手法,对人物或动物赋予个性,并通过设置隐喻的方式更加立体地塑造了中西方文化。
影片中第一个故事并没有安排在救生艇上出现任何动物,但却为厨子、水手、母亲、自己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动物,并在第二段故事中分别一一对应,厨子对应了鬣狗,水手对应了斑马,母亲对应了母猩猩。
第二段故事中除了派自己,其余出场的角色均为动物,而舍弃了第一段故事中的人物,导演用这种隐喻表现的方式,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含蓄思想,又避免了直接运用人物角色来表现故事的重复;且第二段故事已经涉及人与人之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相互残杀,避免了对观众形成血腥的视觉冲击,而隐喻的表现手法也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并为第三段故事发展故意留下了“破绽”,一是漂浮的香蕉,二是厨子吃掉了妈妈。
厨子是在第二段故事中已被水手吃掉的,在第三段故事中出现显然不寻常,这种破绽情节的设置,显然是为了激起观众的猜测,将线索引向“派”的身上,从而引导观众猜到是“派吃掉了母亲”。
这种隐喻的设置,正是使中西方文化塑造更加立体鲜活。
在这部通过虚幻画境来展现真实人性的电影作品中,无论从创作团队还是影片中人物关系的再现,都体现了浓郁的中西文化差异与融合。
虽然中西文化在理念、逻辑、艺术等方面都各具特色,甚至在艺术创作中经常呈现相反的逻辑、相互排斥的理念等问题,但在这部电影中却得到了良好的融合,中西文化的塑造既相互融合又保留了各自特色,带给观众一次艺术文化的熏陶之旅。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