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

合集下载

辩论:真实与虚构,文学的魅力之争

辩论:真实与虚构,文学的魅力之争

真实与虚构,文学的魅力之争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形式,以文字为媒介,旨在通过叙述故事、描绘情感、传递思想等手段来触动读者的心灵。

然而,在文学创作中,真实与虚构常常成为争论的焦点。

有人认为真实是文学的灵魂,只有通过真实的描述才能触动人心;而另一些人则坚信虚构给予了文学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那么,究竟真实和虚构哪个更具有文学的魅力呢?让我们展开辩论。

首先,真实是文学的灵魂,真实的描述可以触动读者的共鸣。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真实的描绘展现出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性。

真实的故事背后蕴含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欲望和挣扎,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真实性让读者感到亲切和温暖,倍增了作品的感染力。

然而,虚构也给予文学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虚构作品不受现实的限制,可以创造出奇幻的世界、神秘的故事和非凡的人物。

虚构能够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让他们在无限的幻想中迷失和探索。

虚构文学为读者提供了逃离现实、体验不同生活的机会,从而扩展了他们的观念和视野。

此外,虚构作品还可以通过夸张、抽象和象征的手法,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虚构作品往往能够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探讨社会问题和人性之谜,引发读者对于现实的反思。

它们可以用一个微小的细节展示出整个社会的缺陷和不完美之处,通过虚构的形式来传递作者对于社会和人类的深度思考。

然而,虚构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

有时虚构作品过于离奇和荒诞,使读者难以置信,甚至无法与之产生共鸣。

相比之下,真实的描述更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

真实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世界,使文学作品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真实与虚构的魅力是相互依存的。

真实性赋予了作品情感和共鸣的力量,而虚构则给予了文学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真实和虚构本质上是不同的艺术手段,两者可以在文学中相辅相成,共同创造出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总结起来,真实与虚构在文学创作中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真实的描述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带给他们共鸣和启示;而虚构则通过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打开读者的想象空间。

初中语文《谈谈写作的真实性》

初中语文《谈谈写作的真实性》

谈谈写作的真实性读初中生的作文(通常情况是记叙文),我们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真实感越强的文章,就越读得有滋味;而真实感差的文章,不但读起来乏味,甚至你仅读了一小段,就不觉要弃它到一旁。

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记叙文写作要切合真实性的问题。

有的人比喻说:真实性是记叙文的生命。

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既然我们都知道,写作中的真实性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做到真实性呢?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误区一:记叙文要写真人真事。

这是很多语文老师和写作指导书中一致强调的,这一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已成为了公理、成为了不可挑战、不可撼动的权威。

甚至,由它推论出了一些语文方面的定理,例如:若判定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那么,就能判定,这篇文章一定实有其人,也一定实有其事。

然而,记叙文的真实性是什么?是简单的真人真事么?绝不是。

记叙文的真实,应该是文学的真实,应该是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而绝不应该等同于真实的生活。

也就是说,记叙文,它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而绝不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部照相机!虽然记叙文要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品味感悟生活,但这只强调了记叙文的一种特性--生活的真实性;而没有强调记叙文的另一种特性--文学性。

记叙文的文学性,意味着生活中的人和事,是可以进行文学的剪裁、拼接、修补、提炼、加工、润色等处理的。

这样处理,尽管使原本的生活素材面目全非;可是,这样了,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所以说,记叙文当然是要写真人和真事的,但这个真人,应该是经过文学加工过的真人,是源于真人又超越于真人,不能完全等同于本原真人的人了;而这个真事,也自然是这个道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长久以来旧思维中的窠臼,挣脱束缚。

误区二:积累素材,平时要注意多观察生活。

这个观点本身倒并没有什么错,对此观点我绝对认同。

平时多观察生活,确实是积累素材的主要途径。

这就如同平时一粒米一粒米的积累一样,积累了,到用时才可做有米之炊。

纪实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之争

纪实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之争

纪实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之争纪实文学是一种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文学手法进行创作的文学形式。

它既有追求真实的使命,又要具备文学的艺术性。

然而,纪实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之争一直存在。

有人认为,纪实文学应该以真实为重,追求真实的再现;而另一些人则主张,纪实文学应该注重文学性,通过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和情节。

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使得纪实文学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纪实文学的真实性,一些人认为,纪实文学的使命就是还原真实,呈现真实的事件和人物。

他们认为,只有真实的描写才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感受到其中的真实感和震撼力。

他们主张纪实文学要避免夸张和虚构,要坚守真实的原则。

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纪实文学并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艺术创作。

他们认为,纪实文学应该注重文学性,通过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他们认为,纪实文学的真实性并不是指事实的真实性,而是指作品的真实感。

他们主张纪实文学可以适度夸张和虚构,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使得纪实文学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

一方面,过于追求真实性可能导致作品的平淡和乏味。

如果纪实文学只是简单地还原事实,缺乏艺术性的表达,那么读者很难被吸引和感动。

另一方面,过于注重文学性可能导致作品的失真和虚构。

如果纪实文学过分夸张和虚构,违背了事实的真实性,那么读者会对作品产生怀疑,失去对作者的信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折中的方法。

在纪实文学的创作中,既要追求真实性,又要注重文学性。

首先,作者应该尽力还原事件的真实性,通过调查取证,收集各种资料,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其次,作者可以运用文学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可以通过描写细节、塑造形象、展开情节等方式,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最后,作者应该坚守道德底线,不违背事实的真实性,不随意夸张和虚构。

纪实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之争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在这个争论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纪实文学既有追求真实的使命,又要具备文学的艺术性。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与文学性作者:吴淑云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0年第06期摘要:新闻写作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应该保证真实性,同时新闻写作也属文学写作,也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性。

新闻写作需要真实性,也需要加入一定的文学性增加一定的美感。

本文根据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与文学性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新闻写作真实性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了新闻文学性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闻写作;真实性;文学性一、新闻写作的真实性新闻就是最近发生事件的真实报道,也就是说事实先发生,新闻随后对其进行讲述,事实和新闻之间是先后的顺序。

有了事实之后,才能有新闻,事实先发生,新闻的对事实进行演绎,事实是新闻的来源,也是决定新闻出现的前提。

所以,一切新闻写作都应该根据事实进行报道,客观地反映事件本来的样子。

如果新闻报道不是客观存在的事件,而是新闻写作人员凭空捏造出来的,那样的新闻就不是新闻,也就变成文化小说。

所以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础,也是新闻写作的最低要求。

新闻如果失去真实性,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

新闻写作必须保证全部真实可靠。

首先,新闻写作必须讲述真实发生的事件,每一件事情读者都可以进行详细的调查,有理有据。

其次,新闻要素也必须是真实的,就是要保证真人、真事、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产生的影响都必须真实。

最后,新闻整体事实的真实性和新闻细节完全吻合。

新闻写作是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也就是说新闻必须是已经发生并且真实存在的事情,新闻写作人员严禁虚构、夸大、张冠李戴的现象。

新闻的真实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新闻的真实性会直接影响新闻媒体的权威。

新闻写作人员应该坚持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原则才可以得到读者的尊重,树立权威,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新闻媒体如果经常制造假新闻,就会失去读者的信任,也就不能长期发展,进而失去新闻工作的意义。

第二,新闻的真实性影响大众舆论的导向。

新闻真实性是舆论的基础,如果每天都是虚假新闻,就会产生错误的导向,长期下去就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真实性的矛盾分析

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真实性的矛盾分析

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真实性的矛盾分析报告文学是一种对真实事件进行记录和描述的文学形式。

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反映现实的有效手段之一。

然而,报告文学在文学性和真实性之间存在矛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种矛盾。

一、文学性和真实性的定义和关系被称为文学的作品必须具有文学性,这意味着它必须体现艺术性、创造性、审美性、语言美感等方面,这些特征需要作者的想象、思考、表达才能达到。

而真实性则是一个反义词,指的是客观的、事实的、真实的,必须根据事实说话,不夸大、不虚构、不歪曲。

文学性和真实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概念,但在报告文学中,它们必须合二为一,因为报告文学是一种描述真实事件的文学形式。

二、文学性与真实性的冲突当文学性和真实性并存时,可能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

首先,为了让作品更加优美,作者可能会增加一些虚构的元素,例如对事物的评价和感受,渲染气氛等,这些元素虽然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但对真实性提出质疑。

其次,一些作家可能在描述事实时,会夸大或缩小某些事实,或省略一些与故事无关的事件,造成歪曲。

此外,一些作家可能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采用一些不合理的手法来写作,喜欢抄袭、盗用或胡编乱造,这对真实性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三、解决文学性与真实性矛盾的方法为了解决文学性和真实性矛盾,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作家应该以真实的目的和态度写作,意识到自己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的重要手段。

在这种意识的基础上,作家应该尽量保证作品的真实性,尽可能地接近原始的事实,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力量。

其次,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性应该基于真实的基础上形成,既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又不违背真实的原则。

作家应该在保持真实性的同时,关注语言艺术的创新、思想深度和情感表达的精准性,能够给读者带来真正的感受和启示。

四、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真实性的例子报告文学是一个多样化的文学类型,它在不同文化、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作文的双翼

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作文的双翼
语 文 热 点 大 讨 论
任何笔调都不 可能打动人心 ” “ ; 一
作 者的心灵 歌 唱出来的” ;文 章不是 无情物 ,情动于哀撰华章 ,真情实感 足写好 文章的基础 , 情真则文活 , 情
虚则文败 。

纵 观古今 中外 的许多优秀篇什 ,
从反面说 明 r 文学真实性 的重要啊 ! 究赶如何抓住这 一根本命脉 呢?
2 1. 01 01
 ̄ 0
语 文 热 点 大 讨 论 《 通高 中 语文 课程 标 准 ( 验) 普 实 》 “ 达交流” 中写道 : “ 表 在写作教学 中,老师应鼓 励学牛积极参 与生活 , 体验 人生 ,关 注社会 ,激 发写 作欲 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 实感 ,不说似 话 、空话 、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 。指 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 ,可以 采用走访 、考察 、座谈 、问卷等方式 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图书 、 报刊 、 文 什 、网络 、音像 等途 径获 得有 用信 息。 ”这就给我 f的写作教学指 明 . 『 J r
侄法 中学没有这一课 ,
观海则 意溢于海” “ 人心者莫先 ; 感 乎情” “ ; 情者,文之本也” “ ; 慢哭
者 虽 哀 而小 悲 ,强 怒 者 虽 严 而 不 威” “ ; 能写真景物 ,真感 情并 ,谓 之 有境界 ” “ ; 没有感 情这个 品质 ,
至 许多法阔人也小知都德是何人 ,就 因为这篇小说的故事与现实不符 。这
生的感慨及对祖母 、 亲和妻子 的深 母 切怀 念 .汁我 们如 临其境 ,如 见其 人 ,催人}下 。再如司马迁的 《 【 j 报任 安书》 、诸葛亮 的 《 出师表》 李密的 、 《 表》 袁 枚的 《 陈情 、 祭妹文》 ,方苞 的 《 中杂记》、姚 鼐的 《 狱 登泰 山 记 林觉 民的 《 妻书》 等等 ,无 》、 与 是以一个 “ 一 真”——真人真事真景

关于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关于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关于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作者:王先霈秦蕾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0期王先霈,著名文学教育家。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小说技巧探赏》《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文学心理学概论》《圆形批评论》《佛语哲思》等。

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政府屈原文艺创作奖,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一届孺子牛金球奖,中国图书奖,湖北省社科著作二等奖,首届国家精品课程奖等。

问者:王老师您好,今年在四川乐山举办的第十一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颁奖大会上,许多与会者对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说谎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认为中学作文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呼吁学生说真话,说自己的话。

对此争论您是怎么看的?答者:我参加了乐山会议,会上集中讨论的作文真实性与文学性话题,是《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晓苏事先拟定的。

我一向赞成我们中学生作文说心里话,说中学生自己的话,在很多与教育相关的活动中我都讲过类似的话。

去年在遵义,我从已故的散文家秦牧先生的文艺随笔《艺海拾贝》中引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说是有一个万国八哥大赛,聚集了世界上最会说话的八哥,得第一名的不是那些会背诗的,不是那些会唱歌的,它只说了一句:“天啊,怎么这么多的八哥啊!”它意外地得了头奖,为什么呢?是因为这话符合当时的情境。

老师们觉得这个例子很好,对中学生的作文训练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但有一个问题,那是八哥的真话吗?如果八哥说真话,就不应该说人话,要说鸟语啊!它就应该叽叽咕咕的,那样它是得不了第一名的,倒数第一才有可能。

可见这句话是八哥的主人训练它时编出来的一句话,可是我觉得,在大赛中八哥说这句话很合当时的情境,如果我有资格投票的话,我也可能会投这只八哥一票。

所以,什么叫做说真话,说心里话,还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

问者: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3%的人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曾编过作文。

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作文的双翼

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作文的双翼

真实性与文学性是作文的双翼作者:孟庆焕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1期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我们又该如何加强作文的真实性,兼顾作文的文学性?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人都不可忽视也绝不能回避的问题。

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的是做诗,作文亦应如此。

真实乃作文的命脉,这是常识,这个“真”应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真人真事真景之“真”,二是艺术真实之“真”。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艺术之真,离不开生活之真,是本质的真,来源于生活,高于现实生活。

至于作文的文学性,笔者认为应该是首先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进而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形象思维、文学的想象性进人文学的状态,并进而让学生以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形式来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容,而绝非在中学阶段为培养作家打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是天赋异禀的,不是培养出来的)。

写真人真事真景,抒发真情实感,算是抓住了作文的根本。

作为语文教师,平时要对学生提出“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的作文要求,并进行有效的作文指导,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文任务,提高作文水平,惟其如此,才算是真正地抓住了作文的根本与命脉。

关于真实性问题,前人的论述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清·王夫之说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话:“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是铁门限。

”桐城派大家刘大櫆则说:“譬如大匠运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两位古人都从题材的角度强调生活真实于写作的重要意义,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是这样说的:“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也是把真实性放在写作的首位。

法国大作家雨果明确指出:“诗人只应该有一个模范,那就是自然。

”此处的“诗人”指的是文学艺术家,“自然”即现实生活。

古今中外艺术大家在谈到写作的问题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一个“真实”的问题,充分说明了“真实”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
1
要研究作文的真实性和文学性,首先要对作文的概念进行界定。

20世纪以来,我们一般把学校中学生的文章制作行为叫做“作文”,而把社会的文章制作行为叫做“写作”。

一般说来,作为在学校的学科教学,学生用来练习言语书面表达的文章制作行为的“作文”,本质上是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一种被动性的语文“作业”,因此,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学习性,是对某种教学文体,例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特征的学习与练习;第二,模拟性,它可以对某些语文课文文体进行模仿;第三,个体性,它表达的情感、所经历的事情、所写的景物都只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而不具有典型的本质的意义。

作为社会性行为的“写作”,这个概念的本质是社会成员所进行的精神生产、创造活动。

其基本特点也有三个:第一,指令性或灵感性,前者是指实用写作、应用写作,后者是指文学写作。

第二,创造性,其写作主题、情感以及语言表达技巧都必须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原创性。

第三,典型性,作家所写的事件、情感、性格、
景物、环境等往往具有象征性、隐喻性,即典型性、人类性。

同样用记叙、描写的言语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中小学校里学生写的叫做“记叙文”,而作家们写的则叫做“小说”、“散文”、“剧本”,同样用“说明”的言语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学生们写的叫做“说明文”,而作家们写的则叫做“科普小品文”;同样是用“议论”的言语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学生们写的叫做“议论文”,而作家们写的则叫做“杂文”、新闻记者写的叫做“社论”、“评论”,学者写的则叫做“学术论文”。

其原因何在,因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一种“教学性文体”,而“小说”、“散文”、“剧本”、“科普小品文”、学术论文则是作家和学者的一种原创性的精神生产的文化创造行为。

由此,我们想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语文教学研究领域曾经出现一股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真实性的强调,对学生作文价值性导向强调的作文教学改革的思潮。

我曾在80年代中期写过一篇《走向主体、走向过程、走向价值――学生作文教学改革方向的思考》的长文,论述过这种主张。

现在看来,这种作文教学思潮有将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性“作文”与社会写作的原创性“写作”的特点混同的问题。

同样,本世纪初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则进一步将小学、中学、高中的作文统统都叫做“写作”和“写作教学”,这个称谓变化的背后,是对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性“作文”与社会
写作的原创性“写作”的混同,它未能将学习性“作文”和原创性的“写作”严格区分,这是一种激进的“欲速则不达”的语文教学思想。

要讨论“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本质特征,我们必须讨论与教学性“作文”不同的社会性“写作”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本质特征。

2
社会性写作包括实用写作与文学写作。

实用写作的真实性是指实用写作中的思想、观点的产生必须是真实的,是为了实现某种真实存在的写作意图、写作任务而进行的有实用价值的写作,而实用写作的文学性,就是像中国古代那样,进行某种实用文体写作的时候,为增加实用文章的表现力、情感性,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写作目的,在语言表达上采取一些适当的修辞技巧,而使文章语言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学色彩。

在现代当代,毛泽东的实用写作就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实用写作在语言上的文学性特点,而在国外,马克思的实用文章在语言上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文学写作的真实性是指什么呢?这里需要区分两个概念:“生活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

所谓“生活真实性”,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即客观现实中的真实。


谓“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虚构出来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人物生活的环境、情节具有事理逻辑性和与现实生活的相似性。

由于文学的思维特征是虚构的形象思维,因此,从阅读接受的角度来讲,文学写作的真实性,是指艺术真实性、表达的真实性,而非指生活真实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讲的“写境”和“造境”,就是指这两种真实性的作品所产生的两种审美境界。

什么是文学写作的文学性呢?就是“诗性”,即“审美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宣称:“词以境界为最上。

”而第六则又说:“境,非独渭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应该说,“有境界”就是文学写作的审美性、文学性,而要产生“境界”,一方面要靠作家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和表达,而同时还要对真景物、真感情的表达,所以,义学写作的文学性,既包括灵感感受方面内容独绝的“能观之”,又包括语言形式技巧方面的“能写之”。

在文学写作中,真实性和文学性是交织在一起的,二者都包含着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内涵。

文学写作的文学性既包括文学写作中的写作内容――主题、情感、性格、精神――所具有的生命理想、生命时空、生命境界的无限性、审美性,又包括文学语言技巧的审美性;而文学写作的真实性则侧重于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生成、情感细节感觉的独特性,以及文
学写作的思维技巧、语言修辞手法艺术性而产生的审美张力问题。

总之,文学写作的文学性即审美性,是文学写作的最终的理想和结果,而真实性是达成“审美性”的前提、对象,而要产生真实性又必须对内容有独特感受,并且能够运用语言对写作内容进行感人性动人性的独特的表达。

既然文学写作的文学性必须通过真实性体现出来,因此,感受的真实性才是文学写作的本质。

3
由于作文是学校教育情境下的一种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主要在班级授课制下进行的言语表达的模拟性认知与模拟性实践的文章制作行为,并非真正的原创性的文学创作的文化创造行为,因此,所谓作文的真实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指学生作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生活中真实产生的,学生作文是把自己的这种思想情感作为书面语言表达练习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指虽然动笔之前学生的情感是单薄的、被给予的、甚至所写人物事件都是虚构的,但是,当学生在作文表达中运用写作思维、语言技巧的基本原理、规律对其进行反复渲染、强化、反衬,从而使这种情感逐渐清晰、充实、深刻、丰满、生动、感人以至具有不同程度的艺术性、审美性、文学性,这也应该是作文真实性的
一种类型。

我认为学生作文生活真实有两种,一种是写实性真实或当下性真实,一种是虚构性真实或经验性真实。

在作文中,前者所写的人物事件都是生活巾真实产生的,学生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后者所写的人物事件并非当下产生,而是将平时所经历观察的真实感受、感觉、感情组合杂糅到作文时所虚构的人物事件上,然后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将其生动形象艺术化地表达出来,实际上这是一种更高更难的作文真实。

如果说“当下性真实”的作文是一种写实性作文真实的话,那么,“经验性真实”的作文便是一种虚构性作文真实,或者说后者是一种文学创作型的作文,这正是一种作文中的文学性现象,而且非高手莫能。

前面指出,文学写作的“文学性”,包括内容的人类性、哲理性、象征性、典型性、隐喻性、反讽性,以及所表现的生命自由的理想性境界、生命时空的无限性审美性问题,以及文学写作的思维技巧语言艺术的审美性问题,而在作为学习表达的作文中,其内容并不要求具有这样的高度、深度的典型性、哲理性、人类性和无限性。

作文的文学性问题,主要在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技巧性上,写作艺术思维、语言表达技巧的思维规律运用得熟练,作文的文学性就越高。

因此,作文的文学性主要是指写作思维规律、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的思维规律运用的熟练、成熟而产生的语言形式美。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文中的真实性包括当下性生活真实性和经验性艺术真实性,而作文中的文学性则是指作文中的经验真实性、艺术真实性,而非生活真实性。

这一观点确立之后,我们发现目前语文教学界流行的追求作文生活真实性和内容文学性的观念,严重混淆了作文作为一种教学行为与把写作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精神创造行为的区别,没有真正把握作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这是一种激进、冒进的不讲学校教育规律、不讲学生心理、心灵发展规律的有害的欲速则不达的作文教学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