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溶解度计算专题
中考化学解题指导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中考化学解题指导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例 1] 15℃时碘化钾的溶解度为 140g,计算在该温度下250g 水中最多能例溶解多少克碘化钾? [分析]:15℃时碘化钾的溶解度为 140g,这说明在该温度下 100g 水最多能溶解分析] 分析 140g 碘化钾.那么,250g 水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碘化钾,可通过关系式法列比例求得,亦可用基本公式法求解. 解法 1:关系式法设:15℃时,250g 水里最多能溶解 x 克碘化钾. 关系式: m 质+m 剂=m 液15℃时 140g100g ?x 250g[解答]:15℃时,250g 水最多能溶解 350g 碘化钾. 解答] 解答解法 2:基本公式法: 求: [解答]: 解答] 解答s=140g m 质=?m 剂=250g解之,得: m 质=350g [例 2] 把20℃的 282g 硝酸钾饱和溶液加热, 升温到60℃,需要加入多少克硝例酸钾才能使溶液重新达到饱和?(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60℃时为 110g).分析:溶剂量不变,当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时,由于溶解度的增大,使溶液由饱分析和变为不饱和.如果要在高温时使溶液重新达到饱和,那么需加入一定量的溶质. 所加溶质的量可用质量关系式通过比例进行计算,也可用公式法求得. 关系式法解答 1 设:所需加的硝酸钾为 x 克. 关系式: m 质+m 剂=m 液20℃→60℃添加量20℃ 31.6g 100g 131.6g 110g-31.6g=78.4g 282g x每有 131.6g 硝酸钾饱和溶液从20℃升到60℃时, 需要加入78.4g 硝酸钾才能使溶液在60℃时亦达饱和,那么282g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到60℃,应加入多少克硝酸钾才能使溶液重新达到饱和,可通过比例求得.答:应加入 168g 硝酸钾. 解答 2:公式法根据上述的比例式,可导出如下的计算公式.设:应添加硝酸钾晶体为 x 克.答:(略) [例 3] 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45.8g.在这温度时,某硝酸钾溶液例 500g 中溶有硝酸钾 137.4g.如果蒸发掉 90g 水后,再冷却到30℃,可析出多少克硝酸钾? 分析:首先要通过计算得知这硝酸钾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根据硝酸钾在30℃分析时的溶解度和关系式得:由于 137.4g。
中考化学复习---溶解度解答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复习---溶解度解答题练习(含答案解析)1.(2022•湖北)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丙(填“>”“<”或“=”)。
(2)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丙。
(3)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C (填序号)。
A.甲溶液仍是饱和溶液,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答案】(1)=;(2)丙;(3)C。
【解答】解:(1)t1℃时,甲、丙两种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甲、丙的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丙。
(3)A、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晶体析出,甲、乙溶液均仍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晶体析出,但选项说法无法确定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确定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的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C、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晶体析出,甲、乙溶液是t1℃时的饱和溶液,t1℃,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2)丙;(3)C。
2.(2020•朝阳)如图,请根据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在t2℃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 。
(2)当A中混有少量B时,提纯A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3)在t3℃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多的是 C 。
(4)在t3℃时,将30g的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0 g。
【答案】(1)A=B>C;(2)降温结晶;(3)C;(4)70。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2)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当A中混有少量B时,提纯A的方法是降温结晶;(3)t3℃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A中的溶剂最少,C中的溶剂最多,降温到t1℃,不会影响溶剂质量的变化,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多的是C;(4)在t3℃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40g,将30g的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20g的晶体,所以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0g。
中考化学1轮复习专题06 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解析版)

专题06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网络】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组成:溶质和溶剂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固体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溶解度变化规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溶解度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 a(O H)2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定义: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方蒸发溶剂,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的物质结晶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的物质放热,如:NaOH 浓H2SO4溶解现象吸热,如NH4NO3变化不明显,如NaCl乳化现象:洗洁精洗衣物和餐具上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考点梳理】考点一、溶液、溶解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和溶剂。
(3)特征: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密度、浓度、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出现沉淀,不分层。
2.溶解现象(1)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①溶剂的温度: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②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③搅拌加速溶解。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物质溶解时,往往会引起温度的改变。
溶解的过程发生两个变化:①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要吸收热量;②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过程,要放出热量。
当吸热大于放热时,溶液温度降低,反之升高。
(3)溶于水温度升高的物质:氢氧化钠、浓硫酸等,溶于水温度降低的物质:硝酸铵等。
3.正确区分乳化现象和溶解现象(1)乳化是使用乳化剂将植物油(的油珠)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能聚集。
中考化学《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甲>乙B. 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得到的溶液仍饱和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D. T2℃时,甲、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2. 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20℃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 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C. 40℃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D. 将40℃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会有晶体析出3. KNO3与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KNO3的溶解度比KCl的溶解度大B. t1温度下的KCl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有晶体析出C. A点所表示的KCl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9%D. 冷却热的KNO3饱和溶液可获得KNO3晶体4. 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点对应的ZnSO4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B. M点对应的ZnSO4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 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 40℃时,ZnSO4的溶解度为41g5. 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 降温可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C. 将t2°C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D. P点表示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5g6. 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中含有少量甲,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B. t3℃时,甲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C. 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2℃,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D. t1℃时,乙的不饱和溶液只有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才能转变成饱和溶液7.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中考化学总复习《物质的溶解度》专项测试卷(带有答案)

中考化学总复习《物质的溶解度》专项测试卷(带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如图为甲、乙两固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B.T1℃时的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T2℃时,将60g甲放入100g水中,可以得到160g甲溶液D.降低温度可以使不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2.小明在家中用蔗糖和其他常见物品进行了以下家庭小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温度/℃01020406080100蔗糖的溶解度/g181191204238287362497A.甲中得到的是蔗糖饱和溶液B.0℃时,可配得70%的蔗糖溶液C.蔗糖在水中无法解离出离子D.丙中的蔗糖溶液下层比上层甜3.将5g固体M分别投入到盛有不同温度下1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均有固体剩余,数据如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20℃时,M的溶解度为20gC.烧杯I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D.将I、℃两个烧杯中的溶液,分别升温至40℃,此过程中,析出的固体质量相等4.提纯含少量NaC1杂质的KNO3部分实验过程如下。
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KNO3的溶解度不变B.℃→℃,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不变C.℃→℃,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不变D.℃→℃,溶液中KNO3的质量减小5.常温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粉末,如图是溶液中溶质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b段溶液始终处于饱和状态B.生石灰溶解导致bc段溶质增加C.c点时未溶解固体为加入的生石灰D.d点溶质质量分数小于a点溶质质量分数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甲溶液B.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D.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1℃时,溶质质量分数为乙>甲=丙KNO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7.如图,是3A.饱和硝酸钾溶液从b点降温到a点,有晶体析出B.60C时,b、c点对应的都是饱和溶液C.将a点的饱和溶液从20C升温到60C时,仍是饱和溶液60gKNO,得到不饱和溶液D.60C时,向50g水中加入38.室温下将一铜块悬挂在盛有含少量硝酸钾固体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如图所示),另一端与弹簧秤相连(铜块不参与反应),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恢复室温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弹簧秤的示数减小B.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C.烧杯内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不变D.烧杯内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不变9.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中含有少量乙,可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B.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到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大于乙C.t1℃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D.t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压强为101kPa下,硝酸钾和氨气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中考化学溶解度计算题及答案[2024年中考化学知识点大全溶解度]
![中考化学溶解度计算题及答案[2024年中考化学知识点大全溶解度]](https://img.taocdn.com/s3/m/49c14c2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d.png)
1.已知硫酸铜的溶解度为10g/100mL水,试计算溶液中含有的硫酸铜的质量。
答案:溶液中含有硫酸铜的质量为10g.
2.已知硝酸银的溶解度为20g/100mL水,试计算溶液中含有的硝酸银的质量。
答案:溶液中含有硝酸银的质量为20g.
3.已知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100mL水,试计算溶液中含有的氯化钠的质量。
答案: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的质量为36g.
4.已知碳酸钠的溶解度为20g/100mL水,试计算溶液中含有的碳酸钠的质量。
答案: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的质量为20g.
5.已知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100mL水,试计算溶液中含有的氯化铵的质量。
答案:溶液中含有氯化铵的质量为40g.
6.已知硫酸铁的溶解度为30g/100mL水,试计算溶液中含有的硫酸铁的质量。
答案:溶液中含有硫酸铁的质量为30g.
7.已知氯化钾的溶解度为50g/100mL水,试计算溶液中含有的氯化钾的质量。
答案:溶液中含有氯化钾的质量为50g.
8.已知硝酸钠的溶解度为25g/100mL水,试计算溶液中含有的硝酸钠的质量。
答案:溶液中含有硝酸钠的质量为25g.
9.已知硝酸铜的溶解度为15g/100mL水,试计算溶液中含有的硝酸铜的质量。
答案:溶液中含有硝酸铜的质量为15g.
10.已知氯化钙的溶解度为40g/100mL水,试计算溶液中含有的氯化钙的质量。
答案:溶液中含有氯化钙的质量为40g.。
2023年中考真题专题溶解度

中考真题专题汇编——溶解度1.(深圳)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旳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对旳旳是(C)A、甲旳溶解度不小于乙旳溶解度B、a1℃时,甲、乙饱和溶液旳温度升温至a2℃时,均有固体析出C、a2℃时,M点对应旳甲溶液不饱和D、a2℃时,乙饱和溶液旳质量分数为20%2.(随州)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旳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对旳旳是( D )A. 20℃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旳溶解度都是30B. 40℃时,甲旳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50%C. 40℃时,将50g乙物质所有溶于水中,恰好能得到150g乙旳饱和溶液D.将130g 20℃甲旳饱和溶液升温到40℃,最多还能溶解甲物质20g3.(孝感)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旳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对旳旳是(B)A. t1℃时,甲旳溶解度不小于乙旳溶解度B.t2℃时,乙旳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会析出晶体C.乙溶液从t3℃降温到t1℃,乙溶液中旳溶质质量分数会发生变化D. t3℃时,50g水中加入40g旳甲物质充足溶解可得到90g甲旳饱和溶液4.(苏州)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旳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对旳旳是(C)A.硝酸钾旳溶解度不小于氯化钠旳溶解度B.常用冷却结晶旳措施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其晶体C.40℃时,将35 g硝酸钾晶体放入50 g水中,充足搅拌后,所得溶液旳溶质质量分数为39.0%D.将20℃旳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60℃,溶液旳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忽视水分蒸发)5.(宿迁)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旳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对旳旳是(C)A.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旳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似B. 乙中混有少许甲时,应采用降温结晶旳措施提纯乙C.甲属于易溶物质D.t2℃时,30g甲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80g溶液6.(临沂)甲、乙两种固体物质旳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对旳旳是( D )A. 20℃时,甲溶液中溶质旳质量分数一定比乙溶液旳大B.将40℃时甲旳一定量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质量不变C.甲旳溶解度不小于乙旳溶解度D. 40℃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加入30g甲、乙,同步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7.(泰安)量旳硝酸钾和氣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旳两个烧杯中,充足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氣化钾旳瑢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上海中考化学 溶液 溶解度计算

上海中考化学溶液溶解度计算上海中考化学考试中,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就是溶液和溶解度的计算。
在化学中,溶液是一种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物质的量,通常用质量/体积或摩尔/体积表示,单位是g/mL或mol/L。
下面将分步骤介绍上海中考化学中的溶液和溶解度计算。
1. 计算溶液的浓度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量与溶剂的量之比,通常用mol/L 或g/mL来表示。
浓度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浓度=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或浓度=溶质的物质量/溶剂的物质量2. 计算溶质的分子量分子量是指一个分子中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可以通过化学式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的原子数来计算。
例如,在NaCl 中,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3,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因此它的分子量是23 + 35.5 = 58.5。
3. 计算溶质的量溶质的量可以通过它的质量和分子量来计算。
通常情况下,质量使用克作单位,而分子量使用摩尔/克或g/mol作单位。
以下是计算溶质的量的公式:溶质的量=质量/分子量。
4. 计算溶解度如果需要计算溶解度,则需要知道溶剂中最大能溶解的溶质量。
在化学中,通常将溶液加热,以增加溶剂的溶解能力。
例如,在水中,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会增加。
溶解度可以通过比较实验中溶解的质量和溶剂中的体积来计算。
下面是计算溶解度的公式:溶解度=溶质的质量/溶剂的体积以上是上海中考化学中涉及的溶液和溶解度计算步骤的简要介绍。
这些知识点对于考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建议认真学习,并进行练习。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化学考试中的相关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曲线一直是历年中考化学试卷中必考知识点之一,一般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将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提纯等知识点与题中所给出的溶解度曲线图相结合起来综合考察。
一、溶解度曲线定义溶解度曲线是指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
例如:图中A点表示该物质在t℃时的溶解度为80g。
二、溶解度曲线含义1、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2、曲线的走向表示某物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例如:图中溶解度曲线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例如:A点表示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4、曲线上面的各点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晶体,曲线下面的各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例如:图中Q点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晶体,N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三、溶解度曲线应用1、查找某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例如:查找图中甲物质在t3℃时的溶解度,就是Q点对应的纵坐标,也就是说,在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80g;2、比较某一温度下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例如:比较乙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从图上可知,乙的溶解度是大于丙的;3、选择使某种物质从溶液中的结晶方法。
结晶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种,分别是降温结晶、蒸发结晶和升温结晶。
降温结晶(又称冷却热饱和溶液),它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例如图甲或硝酸钾;蒸发结晶,它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图乙或氯化钠;升温结晶,它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图丙或熟石灰。
四、典型例题1、下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D.在t1℃时,10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2、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B.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30℃时,将40g甲物质加人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gD.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3、下图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根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要配制相同浓度的Y、Z饱和溶液,需要把温度控制在________℃.(2)t1℃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溶液仍然饱和的是________的溶液.(3)t3℃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4、如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________℃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________乙(填“>”“<”或“=”).(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D.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E.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学到唯一的一个定律,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也是中考化学的热点内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如何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注意:1、适用范围——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2、守恒对象——真正参加反应的那一部分物质的质量,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3、“总和守恒”——参加化学反应的所有物质质量总和守恒,比如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
说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概念性知识判断举例:化学反应前后必定发生改变的是()A、元素种类B、原子数目C、分子种类D、物质的质量总和2、某物质化学式的推断解题思路:1.分别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元素种类;2.数对应元素的原子个数,依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补充足够的对应原子个数;3.组成化学式。
举例:工业上利用下列反应制取金属Hg:4HgS+4CaO=4Hg+3X+CaSO4。
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CaS。
3、反应物、生成物或其质量、质量比的确定解题思路:1.根据题目数据,计算各物质变化的质量;2.根据变化的质量确定反应物、生成物(质量减少为反应物,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写出表达式;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举例: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A“待测数值一定为2gB 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1:7D 该反应可能是铜与氧气的反应4、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确定解题思路:1.根据题目数据,计算各物质变化的质量;2.根据变化的质量确定反应物、生成物(质量减少为反应物,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写出化学反应的表达式;3.根据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及反应中的变化量,确定表达式的计量系数,即写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举例:将25g甲物质跟5g乙物质发生反应,所得混合物中含有10g甲物质,11g丙物质,还有另一种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式量分别为30、20、44、18,化学式分别为A、B、C、D,则表示它们之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A+B=C+D B.2A+B=C+2DC.2A+B=2C+D D.A+2B=2C+D三、典例解析1、下列各项:①元素种类;②物质的总质量;③反应物的总质量;④原子个数;⑤物质种类;⑥分子种类;⑦分子个数.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A.③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⑥⑦2、在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氨气和氧气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X+6H2O,则X的化学式是( )A .N2B .N2OC .NOD .NO2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部分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B .乙是反应物C .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比为1︰4D .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4、下图是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根据他们描述的内容,试判断他们所指的化学方程式是( )(相对分子质量为:S:32 O:16 C:12 H:1)A.S+O2SO2B.2CO+O2 2CO2C.2H2+O2 2H2OD.CH4+2O2 CO2+2H2O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因此,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也是中考的必考考点之一。
本讲主要从物质的物理、化学变化,物理、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类型几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主要内容。
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概念: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现象:多变现为外形、状态的变化。
含义: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没有改变,微粒的间隔发生改变。
举例:酒精挥发,水结成冰等。
2、化学变化概念: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现象:伴随能量变化、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的变化。
含义: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改变,变成其它的微粒。
举例:葡萄酿酒、纸张燃烧等。
注意:(1)不能根据现象来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例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2)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例如:锅炉的爆炸、车胎的爆炸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举例: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沸点、硬度、熔点、密度、挥发性、导电性、溶解度等。
2、化学性质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举例: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热稳定性、氧化性、毒性、酸碱性等。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汉语表述中常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
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而“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硫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四、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1、化合反应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作化合反应。
特点:多变一表达式:A + B + ••• == C举例: S+O2SO22、分解反应概念: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叫作分解反应。
特点:一变多表达式:C == A + B + •••举例: Ca(HCO3)2CaCO3+CaCO3+CO2+H2O3、置换反应概念: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作置换反应。
特点:一单一化表达式:A+BC==AC+B举例:Al+CuSO4=AlSO4+Cu4、复分解反应概念: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作复分解反应。
特点:两交换,价不变表达式:AB+CD===AD+CB合反应举例:H2SO4+BaCl2=BaSO4↓+2HCl特殊反应——中和反应概念:酸和碱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举例:H2SO4+2NaOH=Na2SO4+2H2O五、典型例题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汽油挥发B .水的电解C .瓷碗破碎D .干冰升华2、下列物质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B .金属铜能导电C .纯净的氮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D .铁丝能在纯氧中剧烈燃烧3、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 .干冰——作致冷剂B .小苏打——焙制糕点的发酵剂C .汽油——洗涤衣物上的油迹D .合金钢——制造坦克外壳4、下列反应能发生,且是复分解反应的是( )A.SO2+2NaOH=Na2SO3+H2OB.KNO3+NaCl=KCl+NaNO3C.Na2CO3+Ba(OH)2=BaCO3↓+2NaOHD.Zn+H2SO4=ZnSO4+H2↑5、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CuO+H2SO4=CuSO4+H2OB.Na2CO3+2HCl=2NaCl+H2O+CO2C.NaHCO3+HCl=NaCl+H2O+CO2D.Cu(OH)2+2HCl=CuCl2+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