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久咳不止,则三焦受之”谈咳嗽从少阳论治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
因此脾胃气机失常,容易引起咳嗽。肺为手太阴、脾为足太 阴,同属太阴经,胃在中焦,肺脉起于中焦,病理上相互影 响。所以咳嗽剧烈,或久延不愈,可见到“多涕唾而面浮肿 气逆”的症象。治肺外,还应注重治胃。
总结
6、在治疗上提出了“分经论治”的针刺治咳原则
针刺治疗
五脏咳——刺其俞穴 六腑咳——刺其合穴 久咳面浮者——刺其经穴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长夏则 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译文: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则会得病, 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
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 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 先受邪。
总结
1、咳嗽的病变部位:咳不离肺,不止于肺。
2、咳嗽的病因:外因内因——“形寒寒饮则伤肺” 外因:外感风寒之邪,“皮毛先受邪气” 内因:“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
3、咳与四时气候的关系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 肺 咳 五脏在各自所主节气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 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 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 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 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 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译文: 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 咳而腹部胀满,不想饮食。 这都是因为病邪聚于胃,并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 浮肿,咳嗽气逆。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 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 黄帝道:讲得好!
膀胱-委中,心包-曲泽,胆-阳陵泉。
所行为经,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经穴 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

《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凡十五论)

《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凡十五论)

《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凡十五论)1.一、咳嗽候咳嗽者,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也。

肺主气,合于皮毛。

邪之初伤,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

五脏与六腑为表里,皆禀气于肺。

以四时更王,五脏六腑皆有咳嗽,各以其时感于寒而受病,故以咳嗽形证不同。

五脏之咳者,乘秋则肺先受之,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声,甚则唾血。

乘夏则心先受之,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

乘春则肝先受之,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侧,两下满。

乘季夏则脾先受之,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喑喑引于膊背,甚则不可动,动则咳剧。

乘冬则肾先受之,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逆。

此五脏之咳也。

五脏咳久不已,传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

大肠咳之状,咳而遗屎。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

小肠咳之状,咳而失气,与咳俱出。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

膀胱咳之状,咳而遗尿。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又有十种咳。

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

二曰寒咳,饮冷食,寒入注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

三曰支咳,心下坚满,咳则引痛,其脉反迟是也。

四曰肝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

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是也。

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是也。

七曰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

八曰肾咳,咳则耳聋无所闻,引腰、脐中是也。

九曰胆咳,咳而引头痛口苦是也。

十曰厥阴咳,咳而引舌本是也。

诊其右手寸口,名气口以前脉,手阳明经也。

其脉浮则为阳,阳实者,病腹满,善喘咳。

微大为肝痹,咳引小腹也。

咳嗽脉浮,喘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又云∶脉浮直者生,沉硬者死。

咳且呕,腹胀且泄,其脉弦急欲绝者死。

咳,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死。

咳且羸瘦,脉形坚大者死。

咳而尿血,羸瘦脉大者死。

二、久咳嗽候肺感于寒,微者即成咳嗽,久咳嗽,是连滞岁月,经久不瘥者也。

咳论篇-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十八篇咳论篇

咳论篇-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十八篇咳论篇

咳论篇-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咳论篇咳论篇-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咳论篇编辑閏姥識慧 2022-01-07 08:18第三⼗⼋篇咳论篇好我们现在开始看咳论篇第三⼗⼋,就是《黄帝内经》第三⼗⼋篇,专门讲咳。

黄帝说那咳嗽就是肺了,岐伯说不对不对,五脏六腑都会让⼈咳嗽,不单单是肺,所以我们如果说光是咳嗽看肺那就不对,那有⾮常多种各种不同的咳嗽的症状。

那岐伯就解释,⽪⽑者肺之合也,肺主⽪⽑,那如果是肺咳的话,⽪⽑先受⽓,这个邪⽓再慢慢顺着经络跑到肺⾥⾯去,这才是肺咳。

那如果当这个寒⽓⼀种是从表的经上进来会造成咳嗽。

还有呢,你吃冷的,吃冷的⾷物下去,那这个冷⽓,胃⾥⾯的寒⽓也会顺着脉跑到肺⾥⾯去,就会造成肺寒,这个呢也会⽣咳,所以肺寒,肺常态是这样⼦。

所以你读《黄帝内经》,你⼀定要了解什么叫做常态,就是正常。

那⼼是⽕,肺是⾦,存在于⾦和⽕之间的关系,⽣克,它两个相克,克就是互相牵制,在平衡的状态之下的时候,这是⼼是⽕,肺如果是寒的,⼼是热的,这两个才能平衡,寒热才能平衡。

那如果有⼀天呢太冷了,或者是太热了,那就是在⽕上,你这个肺⾥⾯太热了,⼼本来就是热,热加上热就是过盛,那寒呢太寒了,太冷了就会造成肺寒。

所以说,寒进来的状况有从⽪肤表⾯上感到风寒,然后沿着经络跑到肺⾥⾯,吃冷的东西,所以经常⾷物热着吃,吃冷的东西也会造成肺寒,这个是会造成肺咳。

当然我们也有热的咳嗽,但是表⾯上热它是⽣于寒,那因为每⼀个⼈的⾝体的体质不⼀样,就是造成表⾯都是寒的,但⾥⾯有热,⾥⾯是寒的,有些⼈⾥⾯是热,不⼀样。

那五脏呢,各以其时受病,那平常我们五脏呢,肝⼼脾肺肾,我们落上去春夏长夏秋冬,这是按照时节来受病。

那如果是你不是按照这个时节来受病的时候,⽐如说春天是⼲咳,夏天是⼼脏咳,秋天是肺咳,冬天是肾脏的咳,结果你看到夏天的时候跑出来肾脏的咳,那就不是因为节⽓转换⽽造成的病,⽽是内脏传出来的,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其时,不是按照四时的节⽓来,各传以与之,就是从别的脏传进来的。

咳嗽

咳嗽

第一节咳嗽概念:指外感或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溯源:《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及治疗等问题已作了较系统的论述,阐述了、影响及肺可以致咳嗽。

《素问·咳论》更是一篇论述咳嗽的专篇,指出“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汉,所著不仅拟出了不少治疗咳嗽行之有效的方剂,还体现了对咳嗽进行的思想。

隋《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在《内经》脏腑咳的基础上,又论述了、寒咳等不同咳嗽的临床证候。

唐宋时期,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和剂局方》等收集了许多治疗咳嗽的方剂。

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明医杂著》指出咳嗽“治法须分新久虚实”,至此咳嗽的理论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际。

对照: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兼见咳嗽者,可与本病证联系互参。

外感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内伤咳嗽痰热郁肺----肺炎,支扩并感染痰湿郁肺----慢支肺气肿肝火犯肺----胸膜炎,肺炎肺阴亏耗----支气管扩张【病因病机】邪壅气道肺失宣肃----气逆而咳皮毛或口鼻肺失布津----津聚为痰外感咳嗽六淫外邪肺卫邪束卫表----寒热身痛----外感表证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湿聚为痰情志刺激----肝郁化火----灼津为痰痰阻气逆(邪实)久病劳损肺肾阴虚火旺灼津为痰内伤咳嗽阳虚水泛为痰痰阻气逆(正虚)肺不主气,肾不纳气禀赋不足两虚----肃降无权病位:肺。

基本病机:内外邪气干肺,肺气不清,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迫于气道而为咳。

外感咳嗽病理因素为风、寒、暑、湿、燥、火,以风寒为多,可发生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病理转化。

内伤咳嗽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医学心悟》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咳嗽症,虚劳门已言之。

而未详及外感诸病因,故再言之。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爆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医者不去其鸣钟之具,而日磨锉其钟,将钟损声嘶而鸣之者如故也。

钟其能保乎?吾愿治咳者,作如是观。

大法,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既散而咳不止,专用本方,调和肺气,或兼用人参胡桃汤,以润之;若汗多食少此脾虚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桔梗,补脾土以生肺金。

若中寒入里而咳者,但温其中而咳自止。

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用止嗽散,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火。

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

若燥火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栝蒌、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

此外感之治法也》十二经见证而加减如法,则治无不痊。

经云∶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者,属肺脏,此即风寒咳血也,止嗽散加荆芥、紫苏、赤芍、丹参。

咳而两胁痛,不能转侧,属肝脏,前方加柴胡、枳壳、赤芍。

咳而喉中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属心脏,前方倍桔梗,加蒡子。

咳而右胁痛,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属脾脏,前方加葛根、秦艽、郁金。

咳而腰背痛,甚则咳涎者,属肾脏,前方加附子。

咳而呕苦水者,属胆腑,前方加黄芩、半夏、生姜。

咳而失气者,属小肠腑,前方加芍药。

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属胃腑,前方去甘草,加乌梅、川椒、干姜、有热佐之以黄连。

咳而遗屎,属大肠腑,前方加白术、赤石脂。

咳而遗溺,属膀胱腑,前方加茯苓、半夏。

久咳不止,三焦受之,其证腹满不食,令人多涕唾,面目浮肿,气逆,以止嗽散,合五味异功散并用。

投之对症,其效如神。

又以内伤论前症,若七情气结,郁火上冲者,用止嗽散,加香附、贝母、柴胡、黑山栀若肾经阴虚,水衰不能制火,内热,脉细数者,宜朝用地黄丸滋肾水,午用止嗽散,去荆芥,加知母、贝母以开火郁,仍佐以葳蕤胡桃汤。

38咳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38咳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38咳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38咳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翻译】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麽道理?【原文】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

【原文】帝曰:愿闻其状。

【翻译】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原文】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翻译】岐伯说:皮毛与肺是想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

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

这是肺咳的情况。

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

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原文】帝曰:何以异之?【翻译】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原文】岐伯曰:肺咳之状,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翻译】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

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

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

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

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

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举痛论篇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

《针灸大成》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针灸大成》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针灸大成》原文及翻译针灸大成简介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

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

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卷一·针道源流》原文《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歧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

盖灵兰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

其诸色脉病名、针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

医家之纲法,无越于是书矣。

然按《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名。

白氏云:『《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

』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指为《内经》。

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

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训诂失之于迂疏,引援或至于未切。

至宋林亿、高若讷等,正其误文,而增其缺义,颇于冰为有功。

《难经》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黄帝内经》,设为问答之辞,以示学者。

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古有其书,而今亡之耳。

隋时有吕博望注本不传,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说,而醇疵或相乱,惟虞氏粗为可观。

纪齐卿注稍密,乃附辨杨玄操、吕广、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颇加订易,而考证未明,李子野亦为句解,而无所启发,近代张洁古注后附药,殊非经义,王少卿演绎其说,目曰重玄,亦未足以发前人之蕴,滑伯仁取长弃短,折衷以己意,作《难经本义》。

《子午经》一卷,论针灸之要,撰成歌诀,后人依托扁鹊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味子6g、炙甘草6g、 陈皮9g、茯苓30g、白术10g、 生石膏30g(先下)。
5剂后复诊,咳嗽明显减轻,无哮鸣,痰量明显减少,容易咯出,汗出恶风减轻, 小便明显增多,面色较前红润,仍晨起口苦,舌淡胖苔薄白,脉弦。守前方调理一 周咳止。
少阳夹瘀
少阳夹瘀
少阳火郁,邪气留连,病情日久,可致气滞血瘀,其特点除 见口苦咽干等少阳见证外,还可见咳嗽多发于夜间,舌质暗, 女性患者可伴有月经血块多,痛经等。治疗可选择小柴胡汤 合桂枝茯苓丸或桃核承气汤。和解少阳,化瘀活血则三焦通 利,气血畅达,咳嗽自止。
病例1
陈某,女,56岁,于2016年2月16日就诊. 主诉:咳嗽两月 现病史:患者两月前受凉感冒后咳嗽,胸片检查正常,服抗菌素及中成药不效,就 诊时见咳嗽,痰少色白粘,口干苦,夜间咳剧,咽喉不利,纳谷不香,时有嗳气, 舌红苔白腻微黄,脉弦滑。 诊断:咳嗽,辨证为少阳郁火,兼夹脾湿。 治法:和解少阳,燥湿健脾。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清半夏10g、苍术、白术各10g、厚朴10g、陈皮10g
焦神曲10g、牛蒡子10g、茯苓15g、生炒苡仁各15g、干芦根15g。 服药7剂后复诊,咳嗽明显减轻,舌淡红苔白腻,脉滑,原方又进7剂而痊。
夹饮
夹饮
内有饮停,复感外邪,邪入少阳,临证除口苦咽干等少阳见 症之外,还可见咳痰色白量多,呈泡沫状,甚至落地成水, 恶风寒,舌苔或白腻或水滑,脉弦。治疗轻症可选小柴胡汤 去人参、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此为仲景在《伤寒 论》小柴胡汤后加减法中所示,适宜少阳郁火,寒饮束肺; 若重者,也可择小柴胡汤合小青龙汤加减,温以散饮,寒以 清热,饮去热清,肺气自宁。
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可通行元气和津液,三焦阻隔则可致气 机和津液运行障碍,上焦不通,肺失宣肃,而见咳嗽咳痰。
03
和解疏利,方用小柴胡汤
外感久咳与邪入少阳密切相
关,从脏腑而言,涉及胆与
三焦,故治疗法当和解少阳、
疏利三焦。小柴胡汤为治少
阳病之主方,方中柴胡疏解
1
少阳经中邪热,黄芩清泄少 阳胆腑邪热,柴芩合用,经
2 津液不得下也;呕者,中焦不 治,胃气不和也;舌上苔白者, 上焦不通,火郁于上也,可予 小柴胡汤,调和三焦之气,上 焦得通而白苔去,津液得下而 大便利,胃气因和而呕止,三 焦通畅,气机旋转,汗出而解 也。”可见小柴胡汤具有疏利 三焦之功。
正由于小柴胡汤既能和解
又兼疏利,以此治疗咳嗽
3
切合外感久咳、邪入少阳
从“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谈咳嗽从少阳论治
0 1 0 2 0 3 0 4
01
感冒后咳嗽迁延不愈在临床中十分常见,有时可持续数月,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久咳不止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 满,不欲食饮。
02
外感久咳,邪易入三焦
1
1
4
感受外邪,导致久咳不愈,可由于正气不足、抗邪无力、邪从太阳内犯少 阳引起。正如《伤寒论》所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
病例2
马某,男,55岁,于2018年1月7日就诊。 主诉:咳嗽半月 现病史:半月前感冒流涕咽痛,之后咳嗽,就诊时症见咳嗽,痰白粘难出,偶有喉 中哮鸣,汗出恶风,口干不欲饮,面色无华,眼睑下黑,饮水后胃脘胀满,有振水 音,大便可,晨起口苦,尿少,舌尖红,苔白腻,脉沉弦。 诊断:咳嗽,辨证为少阳火郁,内有停饮。 治法:和解少阳,温肺化饮。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9g、炙麻黄5g、桂枝9g、白芍9 g、干姜5g 细辛3g
腑同治,使气郁得达,火郁
得发;半夏配生姜,和胃降
逆、散饮祛痰;人参、甘草、
大枣相配,扶中益气、助正
抗邪。该方辛开、苦降、甘
调,历来被作为和解少阳之
经典。
小柴胡汤同时亦具疏利三焦之 功。《伤寒论》言:“阳明病, 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 苔白者,可予小柴胡汤,上焦 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身濈然汗出而解。”张令韶注 释说:“不大便者,下焦不通,
病例3
赵某,女,82岁,于2018年4月11日由女儿陪同就诊。 主诉:咳嗽半年余 现病史:2008年10月患肺炎后咳嗽,之后咳嗽间断发作,呈阵发性,咽痒,晨起 痰黄,进食辛辣明显,大便偏干,口干苦,舌暗红苔薄黄,脉沉弦。 诊断:咳嗽,辨证为少阳火郁,内有瘀血。 治法:和解少阳,化瘀活血。 处方:柴胡15g 、黄芩10g 、清半夏10g 、生姜10g、大枣10g 、党参10g
亦可由情志内伤所致,如工作紧张、压力过重,导致少阳火郁,复
感外邪,内外相引而生。从脏腑而论,少阳包括胆与三焦,外邪内
2
侵,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木郁化火,常出现胆腑病变。
肝胆主升,肺气主降,枢机不利,木火内燃,肝胆失于左升,肺气
右降不利,则咳嗽不已;久咳不已,同样亦病及三焦,如《内经》
3
所言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咳嗽不愈,邪气入里,三焦阻隔。
桂枝10g 、白芍10g 、茯苓12g、 丹皮10g 、桃仁6g 、熟军5g 。 7剂后女儿来抄方,诉服药2剂而咳大减,既往咳嗽200天,中西药物无数,不如这 几副汤药,效不更方,前方再服7剂而痊。
太阳少阳合病
太阳少阳合病
外邪侵袭,已入少阳,而太阳之证未得尽解,邪气留恋太少之间,症见 恶风,可伴流涕,或咳剧时流涕,咳嗽,咽痒,口苦,痰少色白或黄, 舌边尖红,脉细弦。治疗笔者常选择小柴胡汤合止嗽散。止嗽散为《医 学心悟》上一张治疗咳嗽的名方,适用于外感风寒,肺失宣肃,咳嗽迁 延,喉痒痰少,方中紫菀、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桔梗、陈皮宣肺止咳 消痰;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医学心悟》中说:“本方温润 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 散,肺气安宁” 。与小柴胡汤合用,前者外散太阳表邪,后者和解少阳 枢机,太少两清,邪气外散,则咳嗽自愈。若见汗出恶风者,尤其既往 有慢性咳嗽病史,以小柴胡汤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亦是正治之法,笔者 临证择用,常有桴鼓之应。
之病机,因此胡氏、陈氏
等皆有应用小柴胡汤治疗
咳嗽的经验。
04
相关兼证,治疗当加减
夹湿
夹饮
太阳少阳 少阳阳明
合病
合病
夹湿
夹湿
少阳郁火,兼夹脾湿,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类型,临证必有 口苦,咽干,脉弦等少阳郁火见症,还有咳白痰,恶心呕吐, 心下痞满,或大便溏,口粘不爽,舌苔白腻等脾湿见症,治 疗可选择小柴胡汤合平胃散,也就是柴平汤。平胃散出自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组成。 此方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导滞,平胃中之腐,消脘腹之胀满。 合小柴胡汤则既能清郁火,又可燥脾湿,火消则金免受灼, 湿去则肺气复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