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报告
7.3.3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7.3.3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一)提出问题: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呢?(此问题是教师提给学生思考的)(二)作出假设(以实验小组为单位,以小组为单位,5~6个同学为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讨论得出自己组内的假设,也可以教师随意喊学生起来作一个相应的假设,作为那位学生所在组接下去所要检验的一个假设)(三)制订计划(此环节由组内学生共同讨论完成,制定计划这一步骤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比较重要,因此可以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参与讨论完善,发现一些计划中的闪光点可以在全班借鉴。
提前1周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一节)(四)实施计划(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指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同时关照学生爱护公共设施、保持实验室卫生等。
学生在亲自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挖掘实验灵感,使方案更趋成熟。
)1、材料准备:四种颜色的小纸蝴蝶且大小相等、一张大彩纸或彩布(材料事先由实验员准备好,学生根据材料制订计划)2、材料代表的意义:小纸蝴蝶代表各种不同体色的同种动物(生物的变异现象),大彩纸或彩布代表生物生存环境的背景色,学生代表捕食者(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如小纸蝴蝶代表蝴蝶,自己则代表食虫鸟,这样使实验的趣味性增强)3、实验操作:实施捕食过程(具体有组内决定),注意记录数据,其间每个幸存者产生与自己体色相同的后代(生物的遗传现象)。
(1)分组实验,统计数据。
①、每组一块80cm×80cm的一张大彩纸或彩布和100个四种颜色的纸蝴蝶,每种颜色25个。
②、以小组为单位,5~6个同学为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③、把大彩纸或彩布展开放在桌上,将小纸蝴蝶均匀平铺在大纸或彩布上,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
④、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们的“猎物”是纸蝴蝶。
⑤、“捕食者”事先背对桌子,组长将纸蝴蝶均匀地散开在大彩纸或彩布上。
⑥、捕食者每转向桌子一次,选取一个纸蝴蝶(只用眼睛判定纸蝴蝶的位置),放在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转身选取,直到纸蝴蝶只剩下25个,组长通知选择停止。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的实验设计改进构想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的实验设计改进构想1. 引言1.1 背景介绍保护色是动物世界中一种常见的生存策略,通过模拟环境中的背景色或特定物体的颜色,动物在捕食者或潜在威胁的侦测中起到保护作用。
这种自然选择过程导致了一些动物发展出了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的保护色,使其更容易躲避掠食者的袭击。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保护色的形成却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很难模拟自然环境中复杂的背景和多变的光照条件。
在过去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给实验动物提供一种固定颜色的背景来研究保护色的形成机制。
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实验动物很难对应自然环境中的多变背景颜色,并且缺乏真实性。
有必要对实验设计进行改进,以更好地模拟自然环境中的背景颜色,从而更准确地研究保护色的形成机制。
本文将探讨一些改进实验设计的构想,以期提高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1.2 问题提出在进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的实验时,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希望进行实验设计改进的原因。
问题主要集中在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中的可重复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上。
在现有的实验设计中,我们发现每次实验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不利于我们对保护色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
由于实验条件的控制不够严格,导致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改进实验设计,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探究保护色的形成机制。
1.3 目的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机制,通过改进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效果并加深对保护色的理解。
通过比较改进前后的实验结果,分析保护色的产生原理及其在自然界中的生态意义。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讨保护色在动物进化中的作用及其适应环境的优势。
本实验旨在促进学生对生物颜色适应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本实验,学生将了解到生物色彩的多样性和生物间相互关系,从而加深对生物多样性和进化机制的认识。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改进设计,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探究性,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色彩的生态意义和进化机制。
八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探究报告

目录一、扦插材料的处理第十二周二、鸟卵的结构第十四周三、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第十六周四、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第十八周五、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第二十周探究实验扦插材料的处理【探究目的】在生产实践中, 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在农林业生产中, 不同植物扦插时对条件有不同需求。
了解和顺应他们的需求, 才能获得更高的繁殖成功率。
为此, 我们小组对扦插材料的处理作了一次探究。
【提出问题】扦插时加了生根剂的植物与没加生根剂的植物哪个生长发育的快些?【作出假设】扦插时加了生根剂的植物比没加生根剂的植物生长发育的快些。
【制定并实施计划】(1)材料: 一盆紫背天葵、一个装了土壤的花盆、剪刀、一根白线、一根木筷、生根剂、标签等。
(2)步骤: 1.在紫背天葵上剪两段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2.将紫背天葵的茎段下方的切口剪斜, 上方的切口剪平, 将茎段多余的叶适当剪掉;3.用木筷在花盆的土壤里插两个孔, 并将其中一段紫背天葵上绑一条白线, 作为对照组, 另一段作为实验组;4、在对照组的下段沾上适量的生根剂, 插入土壤孔中, 另一段直接插入另一个孔中, 浇上一些水。
5、在花盆上贴好标签(写上班别、姓名), 用透明胶封好, 将花盆放在生物园里光线充足, 温度适宜的地方。
6.每天轮流浇水和观察。
【注意事项】(1)要选择生长健壮且没有病虫害的枝条;(2)每段保留两个节, 最好节上有节;(3)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的, 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伤口水分过多蒸发;下方的切口是斜向的, 这样可以增大吸收水分的面积;(4)切勿将茎段上下插反, 因为这样会影响生长;(5)茎段既要去掉一些叶片, 又要留几片;(6)注意每天认真观察, 做好记录。
【探究结果】观察19天为止。
实验组成活率100%, 对照组成活率100%。
实验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设。
【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扦插时加了生根剂的植物比没加生根剂的植物生长发育的快些。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

背景 纸片的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颜色 颜 色 开 始数 目 幸存者数 开始数 目 幸存者数 开始数 目 幸存 者数
采用上述改进 的探究 步骤 , 有如下优点 :
( 1 ) 便于操作 。选择 具有 一定厚 度 和硬度 的彩 纸 作为“ 生活环境 ” , 避免 了捕食 时“ 环境” 和“ 猎物 ” 一起 被抓 的情况 , 排 除“ 捕食者 ” 捕食 时对 “ 猎 物” 分布 的影
量。
在实 际操作 中 , 主要 存在 以下 几方 面 的 困难 和 问 题: ①用彩色布 料做 生活背 景 , 材 质柔 软 , 在 捕食 过程 中, 容易连 同小纸 片一起抓起 , 使 小纸片 的分布情况 受
到影响 ; ②模拟探究 中 , 通过控 制彩布上剩 下的小纸 片 数, 即“ 猎物 ” 数 调控 探究 进 展 , 与 真 实捕 食 情境 偏 差
数 目。
响, 最终使探究结果 的准确性受影响 ; ④ 从实 际操 作 中 统计 到的数据看 , 操作还没有进行到 五代 , 就 只剩一种 体色 的个 体。
基 于这些问题 , 笔 者在 教学 中对 该模 拟探 究 进行
按照上 述步骤 实施计 划 , 可将探究结果填入表 I 。
表 1 探究结果登记表
物便 可满足探究需要 。
物” 被控在 “ 捕食 者” 方 便捕食 的距离范 围内 , 减少“ 捕
( 4 ) 提高实验结果 的可靠性 。可选 择不 同 的颜色 背景分小组进行探究 , 使实验结果更 可靠 , 实验 结论更 科学, 易于让学 生理解 不 同保 护色 的形 成都 是生 物进
化的结果 , 自然界 中的适应 性也是 普遍存 在的 。
-
6 0・
生物 学教 学 2 0 1 3 年( 第3 8 卷) 第4 期
7.3.3保护色形成实验报告

初中生物实验操作
(学生用)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探究)
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
〔目的要求〕:
1. 通过活动理解什么是保护色以及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2. 通过活动同时理解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材料用具〕:
各种颜色的大彩纸,各种颜色的小彩纸片
〔实验要求〕:
1.选择一张大彩纸作为“生活环境”铺在课桌上,在上面均匀地撒上5种颜色的小纸片各20片,象征5种不同体色的动物。
2.组长指挥3名学生为“捕食者”,背对课桌,每转向桌子一次,从大彩纸上捡起一张小纸片,“捕食者”不能特意去寻找,注意速度要快,每“猎”一次“猎物”交给后面的同学记录。
3.另外1名学生记录剩余的纸片的颜色和数量。
4.当“环境”中剩余25张小纸片时,这一轮实验结束。
5.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混合、重复上述实验,共进行三轮,每轮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数量。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保护色是在生物在适应______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_________的结果。
教师评价: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的实验设计改进构想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的实验设计改进构想实验简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旨在模拟蝴蝶等生物的保护色形成机制,通过调节光条件和环境压力,研究颜色变化的形成过程。
我们选择了番红花作为研究样本,因为番红花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其花瓣颜色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将通过暴露番红花在不同光照条件和氧气浓度下,探究其保护色变化的形成机制。
原设计的不足之处在原设计中,我们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光照条件:正常白光、蓝光、红光。
然而,这三种光照条件都属于可见光范畴,且频率不变,难以模拟自然环境中深度和颜色的变化。
同时,在氧气浓度上,我们只考虑了正常氧气浓度下,对花瓣颜色的影响,而忽略了高氧气压力对花瓣颜色的影响。
实验设计改进构想为了更好地模拟自然环境中的保护色形成机制,我们需要改进实验设计。
我们提出以下构想:1.使用多色光源我们将使用多色光源,并根据其频率和强度来模拟不同的环境深度和颜色变化。
这些光源应该包括紫外线、绿光、黄光和红外线等光谱范畴的光。
我们将在控制的条件下,模拟自然环境的光照变化,探究花瓣颜色的变化规律。
2.调节氧气浓度我们将在不同氧气浓度下进行实验,探究高氧气浓度对花瓣颜色的影响。
在高氧气浓度下,我们可以使用氧气透气的罩子进行实验,提高氧气浓度。
3.增加数据采集点我们将在花瓣上选择多个数据采集点,而不是只选择一个点进行实验。
这样可以覆盖更多的样本,减少误差。
4.增加实验时间我们将延长实验时间,观察花瓣颜色变化的长期趋势,而不是只观察短期的现象。
这可以更好地反映自然环境下保护色变化的过程。
结论通过以上的实验改进,我们可以更好地模拟自然环境中的保护色形成机制,更准确地探究花瓣颜色变化的规律。
在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相应的分子机制。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有助于揭示其他生物的保护色形成机制,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二、做出假设:
体表颜色与环境颜色相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
三、制定计划:
1、准备一张8K的大彩色卡纸和100 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小纸片的颜色代表 某种动物不同体色的变异类型)
2、一小组为单位,每组5到8人,推 选一个为组长。
3、组长在桌子上展开彩纸,作为生 物的“生活环境”,并检查小纸片,记下纸 片的颜色和数量
6、小纸片是“捕食者”的“猎物”,彩纸的背景 是“捕食者”的生活环境。“捕食者”每转向桌子一 次,快速选一张小纸片(只用眼睛判定它的位
置),把它拿出来放在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转 身选取,直到大彩纸上只剩25张小纸片,组长通 知不再选择时为止。(注意“捕食者”不要刻意寻 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
7、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小纸片的 数目。
3.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 过程吗?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
说明了什么?
适者生存。体表颜色与环境颜色相 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一代一 代下去, 就逐渐形成了与环境颜色一 致的保护色。
谢谢大家!
8、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 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相同。在每个“幸 存者”下面放上3个从老师那儿拿来的 备用小纸片。
9、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 混合,重复上面的第4到8步,重复至 少4次。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 片数目
实施计划:
记录表如下: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纸片 开始 幸存 开始 幸存 开始 幸存 开始 幸存 开始 幸存 的颜 数目 数目 数目 数目 数目 数目 数目 数目 数目 数目 色
拓展延伸 除了保护色,动物的拟态和警戒色也有
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制定计划
1.材料准备:五种颜色的小纸片且大小相等,一张大
卡纸。
2.材料代表的意义:纸片代表各种体色的同种生物,
打卡纸代表生物生存环境的背景色,学生代表捕食者。
3.实验操作:将小纸片均匀地洒在打卡纸上,实施捕
食过程,经过五轮选择后,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 小纸片的数目。 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三个与自己体色相同的后代, 重复上述捕食过程,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 数目。
注意:“捕食者”不要特意寻找某些颜色的小纸片
实施计划
按以上步骤将数 据统计在表中
得出结论
1、结果:经五代选择与环境 (大卡纸)动物(小纸片)保 留下来的多。 2、结论:生物保护色与外界环 境的颜色相似。
表达交流
遗传和变异 基础(内因)
考考你的眼力:能找到我吗?
尺蠖幼虫
枯叶螳螂
叶 尾 壁 虎
模拟实验
保护色形成过 程
小议保护色
定义: 保护色是指生物的体色与外界环 境的颜色相似。 作用: 保护色对生物躲避敌害和捕食猎 物是十分有利的。
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探究实验步骤
1. 2. 3. 4. 5. 6.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与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标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掌握生物进化的原因。
二、实验准备
1.卡纸一张,用于模拟生物生存的环境。
2.彩色小纸片70张(5种颜色,各14张),模拟动物不同的体色。
3.3人一组,1人组长。
三、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由于原来的不同体色变异的生物中具有与环
境颜色相近的变异个体比较容易存活下来,而这样的个体一代代积累着这种变异,从而形成保护色。
3.制订并实施计划:
(1)组长监督,其余组员扮演“捕食者”,“猎物”是小纸片。
(2)每次“捕食”完剩下14纸片(幸存者)。
(3)统计“幸存者”的颜色、数目。
(4)将幸存者及其假设产生的后代混合,重复实验,记录数目。
四、结果与结论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
纸片的颜色开始
数目
幸存
数目
开始
数目
幸存
数目
开始
数目
幸存
数目
开始
数目
幸存
数目
开始
数目
幸存
数目
蓝色9 6 10 8 11 7 12 7 13 14 橙色9 2 8 1 8 2 7 1 6 0
绿色9 3 9 2 8 3 7 3 9 0
黄色9 2 9 1 7 1 6 2 7 0
红色9 1 8 2 7 1 5 1 5 0
最多的是蓝色,这说明了背景颜色应为蓝色。
(2)比较第一代和第五代的“幸存者”,在群体中不再出现的颜色是橙色、绿色、黄色和红色,原因是这几种颜色在蓝色的“环境”中较为显眼,相比较蓝色而言,这几种不同于背景的颜色更容易被发现。
我得出的结论是: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由于原来的不同体色变异的生物中具有与环境颜色相近的变异个体比较容易存活下来,而这样的个体一代代积累着这种变异,从而形成保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