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 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 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 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于都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总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枯涸.(gù)贮蓄咄.咄逼人(duō)花支招展

B. 荫.蔽(yīn)吝啬晃.然大悟(huǎng)人声鼎沸

C. 惩.罚(chéng)粗犷花团锦簇.(cù)喜出望外

D. 澄.清(chén)化妆油.然而生(yóu)翻来复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C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涸”应读hé。花支招展——花枝招展。B:晃然大悟——恍然大悟。D:“澄”应读chéng,翻来复去——翻来覆去。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鸟儿呼朋引伴

....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B. 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

....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 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

....,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很鲜明。

D. 历史上曾人来人往的西周古道,如今已经变成人迹罕至

....的沙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C项使用不正确,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B. 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C. 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D.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中说法不合事理,“缩小不能用倍数”;B中语义重复,“的原因”和“的结果”重复;C 中语序混乱,应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②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喜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喜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④所以它们看小说和喜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⑤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喜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⑥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

A. ⑥①②⑤④③

B. ②①⑥⑤③④

C. ⑥②⑤①③④

D. ②⑥①⑤④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此句段讲了“诗”与其它文学的关系,②为第一句点明了主旨;①紧接“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之意,讲了“小说、好戏”与诗的关系;⑤③④讲了“诗”与“小说、喜剧”的关系,而⑥句是过渡句,可作为第三句;③句是对⑤进一步阐述,所以③在⑤后,

从“所以”一词可判断,④在③后。综合以上分析,可排序为:②①⑥⑤③④。答案: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 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 原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改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就不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B. 原句:傅雷的家书每一封都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改句:傅雷的家书没有一封不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C. 原句: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改句:多少年过去了,山顶岩石的表层被风儿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D. 原句: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改句: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就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答案】D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石邑山中

韩翃

浮云不共①此山齐,山霭②苍苍③望转迷。

晓月暂④飞高树里,秋河⑤隔在数峰西。

注释:①不共:不与。②山霭(ǎi):山中的云气。③苍苍:形容山色迷蒙的样子。④暂:时间短。⑤秋河:指天上的银河。

6. 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写的是远眺情景:山峰高耸;第二句写的是仰望所见:山色迷蒙。

B. 起句“浮云不共此山齐”,以浮云飘在山顶之下衬托出山峰直插云天的气势。

C. 正因为山高云绕,才使入山的游人产生“望转迷”的感觉。

D. 后两句写晨起赶路看到的幽静清冷的画面,使人体会到旅人夜宿晓行、奔波不已的艰辛。

7.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宿”字将互不联系的景物联系在一起:傍晚投宿,目睹“浮云”与“山霭”;晨起上路,才见“晓月”和“秋河”。

B. “迷”字写出了诗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描绘出暮色中的群山幽深神秘、变化莫测的气氛。

C. “暂”字告诉我们:随着山路的曲折回环,明月还会跃出树丛。

D. “隔”字告诉我们:月亮被群峰遮蔽,最后看不到了。

【答案】6. A 7. D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A项理解不正确,第一句写的是仰望所见:山色迷蒙,第二句写的是远眺情景:山峰高耸。

7. 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并结合重点词语,逐项进行分析。D项理解不正确,诗句意思是: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8.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游学于太学

B. 与汝南张劭/为友

C. 二人并告/归乡里

D. 巨卿/果到

9.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谓:___________(2)乃:__________(3)至:_________

10.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2)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11. 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

【答案】8. C 9. (1). (1)对……说;告诉(2). (2)于是(3). (3)到

10. (1)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2)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约的。

11. 巨卿信士,必不违约。示例: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学习中,答应帮助同学讲解难题,无论自己的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

【解析】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年代:南朝

参考译文:

范式,字巨卿,和南元伯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在太学府里任职,后来(南元伯)告老回归故乡。在走之前他告诉元伯说:“两年之后我也该告老还乡了,到时候我一定过去拜访你的父母和见你的小孩。”于是两人共同期待着时间的到来。约定的时间就快要到了,南元伯告诉了他的母亲,请他的母亲准备好酒席等候。(南元伯)的母亲说:“这只不过是两年之前,远在千里之外分别之时说的客气话,你怎么也敢相信呢?”南元伯说:“巨卿是个讲信用的人,他是不可能会违背的。”他的母亲说:“既然是这样,那我就应该为你们酿酒。”到了约定的那天,范式果然来到了。于是他们就摆设宴席招待,最后,又欢欢喜喜的分别。

8.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C项不正确,应改为:二人并/告归乡里。

9.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谓:对……说;告诉。

10.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具:详细地。必:一定。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

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1.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范式是一个重诺言,守信用的人。我们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

12.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子夏曰:“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

(3)强欲登高去,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5)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6)幸甚至哉,__________。

(7)夕阳西下,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1). (1)博学而笃志(2). (2)影入平羌江水流(3). (3)无人送酒来(4). (4)学而不思则罔(5). (5)不知何处吹芦管(6). (6)歌以咏志(7). (7)断肠人在天涯(8). (8)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笃,罔。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①。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注释】①盈然:漫溢的样子。

13. 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断的内容。

片断一: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断二:___________

片断三:___________

14.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

..的冷清。

15. 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16. 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17. 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A. 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 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 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 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答案】13. (1). 片断二:朋友因为女生的真诚亲切而改变自己冷漠的性格;(2). 片断三:邻家大伯因为父母舍身救子而禁言一天,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14. “一枕”扣住了“夜”“不眠”,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睡的情状。(言之成理即可)

15. 表达此刻“我”因为得到老师的同情和理解,内心黯淡愤愤的情绪瞬间消失的喜悦心情。(意合即可)

16. 动作描写,通过“护”“挤”“推”三个连贯的动词,生动地刻画了父母在生死关头舍身救子的感人形象,奏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17. B

【解析】

13.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文章主要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段。片段一:我因为当年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片段二:男友因为女生的真诚亲切而改变自己冷漠的性格;片段三:邻家大伯因为父母舍身救子而禁言一天,怀念那份爱与悲情。结合上述分析,可总结得出答案。

14.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揣摩记叙文人物的心理,可以从文章的情节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大意。也就是由分到总的思维过程。“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形象地表现我此刻因为得到老师的理解,心情豁然开朗的喜悦。

15.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这是一道选择题,难度不大,仔细辨别四个选项的细微处即可做出最终的选择。A项只强调了感动影响的深远;C、D项只强调了此刻瞬间的感受,B项既解释了“短”,又解释出“长”的含义,最全面,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白马在一起的夏天

(美)威廉·萨洛扬

凌晨四点,整个村庄都在沉睡中,突然,一阵轻敲窗户的声音惊醒了我,“阿兰姆。” 一个声音在窗外轻轻叫唤道。

是我的堂兄穆拉德!我从床上一跃而起,迅速打开窗户。我简直无法相信我看到的一切。虽然还不是早上,但因为是夏天,黎明前的亮光已足让我知道我不是在做梦。我的堂兄穆拉德正骑在一匹漂亮的白马上。

我把头伸出窗外,揉揉眼睛。“你没看错,”穆拉德用亚美尼亚语说道,“是一匹马。你没有在做梦。如果你想骑的话,就快点出来。”

我知道我的穆拉德是所有同龄人中行为最疯狂的一个,但是我仍然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

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关于马的记忆,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骑马。然而我们很穷,我们整个部落都处于贫困之中。每个家庭的钱都只能勉强维持一日三餐的食物。然而我们很诚实。我们因为我们的诚实而闻名。我们不会利用任何人,更不用说去偷别人的东西。

我知道穆拉德家没有马,他本人更不可能有钱买马。我猜测这匹马一定是他偷来的。然而,我对马太痴迷了,在我看来,偷一匹马来骑跟偷别的东西(比如偷钱)似乎是不一样的,也许这根本不算偷。

我迅速穿好衣服,然后从窗户跳到了院子里。穆拉德轻轻下马,把我扶到了马背上。

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乡间公路。空气无比清新极。骑在马背上奔跑的感觉真是爽极了。

“阿兰姆,坐稳了。”穆拉德提醒我,然后,他双腿用力一蹬马的肚子,喊道:“驾!”白马后腿站立,前脚扬起,长嘶一声,然后像一支离弦的箭一样蹿了出去。马穿过田野,跨国灌溉沟渠,向乡间公路跑去……我们跑了一圈又一圈,马和人都大汗淋漓。

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我们得回去了。要不大家都起床了,我们的秘密就藏不住了。”

穆拉德说道。

“我们把它藏在哪里?”我问道。

“我知道一个地方。”穆拉德答道。

大约十分钟后,我们悄悄地牵着马走进了一个废弃的谷仓。谷仓的地上有一些燕麦和干草。

那天下午,我正在穆拉德家玩。一个叫约翰·拜伦的农民来穆拉德家作客。约翰·拜伦的家在另外一个村庄,离我们部落有十英里远。“我丢失了一匹马,一个月了也还没见它回来。可是这匹马花了我60美元啊!”约翰·拜伦对穆拉德的父亲说。

他们接下来说了什么,我不知道。我已经跑出去找穆拉德。

穆拉德正在一棵桃树下救治一只受伤的小鸟。“你居然已经收藏了那匹马一个月!”我盯着他说道。

穆拉德没有看我,只是专心地给小鸟受伤的翅膀涂药。

“干脆,我们把马留下来一年时间吧。”说完,我热切地看着穆拉德。

“我知道你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学会骑马,但我们不能留这么长时间。”穆拉德头也不抬回答我。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把马还回去。”

“最多六个月。”说完,穆拉德站起来,用力把小鸟抛向天空。小鸟努力拍打着翅膀,几乎要掉下来,但最终,它还是飞走了,而且越飞越高,越飞越稳。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穆拉德每天凌晨都来接我出去骑马。我们在田野旁的公路上尽情地驰骋。太阳升起来之前,我们就把马牵回那个废弃的谷仓。那是一段多么快乐的日子啊!

可是这一天还是来临了。那天早上,我们在牵马回去的路上碰到了正赶往镇上的约翰·拜伦。他盯着白马问道:“请问,你这匹马叫什么名字?”

“小心肝。”穆拉德答道。

“我可以看看它吗?”约翰·拜伦问。

“当然可以。”穆拉德说道。

在仔细查看了几分钟后,约翰·拜伦说道:“如果你们部落不是享有诚实的美誉,我几乎就认为这匹马就是我丢失的那匹马。嗯,也许它跟我的马是双胞胎。”说完,他转身就离开了。

三天后,约翰·拜伦又来到了穆拉德家。

“我的马回来了!而且,它比以前更强壮了!”他高兴地说道。

(有删改)

18. 请从穆拉德的角度,围绕“白马”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①私藏白马——②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_

19. 下面两个句子都写“我”“无法相信”看到的情况。“无法相信”原因分别是什么?

(1)我简直无法相信我看到的一切。

(2)但是我仍然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

20. 小说开头部分说“穆拉德是所有同龄人中行为最为疯狂的一个”,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出三点即可)

【答案】18. (1). (2)约我骑马(2). (3)据不还马(3). (4)归还白马

19. (1)因为黎明前堂兄骑在漂亮的白马上,让我觉得意外(惊讶),不相信眼所看到的情景。(2)因为贫穷,部落和堂兄都不可能买到白马,这让我觉得疑惑,不知道马是从哪里来的。

20. ①穆拉德对马的痴迷到了狂热的程度,竟然不顾部落诚实的美誉,长时间私藏(偷)约翰·拜伦家的马。

②穆拉德仅仅因为知道我非常渴望骑马,竟然在凌晨四点敲窗叫醒我,约我骑马,并连续几个星期都陪我骑马。③约翰拜伦来穆拉德家做客时,穆拉德得知马主人在寻马,仍然不还马。④穆拉德和我在牵马回去的路上,碰到约翰·拜伦,穆拉德还是不承认私藏了约翰·拜伦的马。

【解析】

18. 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故事发展的过程,用给出的第一个情节的表述形式表述出来即可。文章写堂兄因为贫穷与爱马,私藏了别人的一匹马,并在一个凌晨约我骑马并教我骑马,我在得知真相的情况下,还想让堂兄私藏一年,但堂兄拒绝了我的想法,到了堂兄定下的期限,他又将养得更壮的马归还了主人。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后面三个情节为:约我骑马、拒不还马、归还白马。

19.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分析判断。结合后文内容来看,“我们很穷,我们整个部落都处于贫困之中。每个家庭的钱都只能勉强维持一日三餐的食物”,所以①处的“无法相信”是因为黎明前堂兄骑在漂亮的白马上,让我觉得意外,不相信眼所看到的情景。再结合句子,“我们很诚实。我们因为我们的诚实而闻名。我们不会利用任何人,更不用说去偷别人的东西。”可见我没想过堂兄会去偷马,②的“不敢相信”可理解为是部落和堂兄都不可能买到白马,又不可能偷马,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20. 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对人物的了解,将其“疯狂”的行为加以概括。文中写穆拉德对马的痴迷,他竟然不顾部落诚实的美誉,长时间私藏别人的马,可见其“疯狂”;穆拉德仅仅因为知道我非常渴望骑马,竟然在凌晨叫醒我,约我骑马并教我骑马,而不怕事情的暴露,可见其“疯狂”;约翰拜伦来穆拉德家作客时,穆拉德德知马主人在寻马,仍然不还马,而且还将马骑出去,更是“疯狂”;穆拉德和我在牵马回去的路上,碰到约翰?拜伦,还是不承认私藏了约翰?拜伦的马,“疯狂”至极。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21. 为配合班级拟开展的“走近青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主题。

(1)请你写一条名言警句以激励同学们胸怀理想,劝诫他们珍惜青春。

(2)“青春宣言”演讲赛即将结束,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结束语。

(3)综合下面的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60字以内)

材料一:北宋年间,进士杨时和游酢一起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在门口静立。过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

材料二: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地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答案】(1)示例: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符合题意即可)

(2)示例: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欣赏了选项手们热情洋溢的演讲,目睹了他们活力四射的青春风采。虽然演讲比赛即将结束,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快乐正在燃烧、正在飞扬,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去迎接美好的未来吧!谢谢大家。

(3)以上两则材料是为了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信念,只要这个信念坚定,我们就一定会成功。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名言警句的积累和运用,以及根据情境写语段的能力。应注意平时的积累,写给朋友有关青春的赠言,要注意区别写给不同的朋友,赠言的内容应有所不同,但都要积极向上。自己的心愿如实写出即可,注意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挚。(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考查学生拟写结束语的能力。由题意可知,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走近青春”,结束语一般要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然后对本次活动有帮助的人或单位表示感谢,最后宣布活动结束即可。(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两则材料是为了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22. 写作。

请以“那声音,常在我心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

【答案】范文:

那声音,常在我心田

有人说最美的声音是婉转动听的歌声,有人说最美的声音是清脆悦耳的鸟鸣,但对我来说,最美的声音却是车床(一种机器)的隆隆声。

我的爸爸靠五金加工维持一家生计,他的车间与我的卧室仅一墙之隔。每天晚上,隔壁发出的机器的噪音把墙都震得似乎在动,那声音刺耳嘈杂,让我心烦,难以入眠。为此,我不止一次地向爸爸发牢骚,但爸爸只能无奈地笑笑,又继续干活。

直到那一晚,我才明白爸爸那一笑中包含的辛酸。

那天晚饭时,爸爸和我开玩笑,说要把我这个不听话的小孩送到别人家去。我这人很容易就会把玩笑当真,一听很不高兴,撂下饭碗,阴沉着脸上楼了,留下爸爸妈妈面面相觑。爸爸本想再逗逗我,忽又闭上了嘴,去隔壁车间干活了。我早早上床,躺在床上生闷气。过了好一会儿,我的气才渐渐消了。这时,我的耳边又传来了那熟悉的声音,可我却突然从中明白了什么。爸爸每天都要在车间里工作十几个小时,不光吵闹,还十分劳累,可他却从未抱怨过。而我呢,不光不体谅爸爸,还要跟他怄气,我真是不懂事。此刻,我正舒舒服服躺在床上,他却仍在努力工作,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他付出了多少努力,洒下了多少汗水,这么爱我的爸爸又怎么会把我送到别人家去呢?我感到十分懊悔羞愧。听着从隔壁传来的隆隆声,这在我平时认为是噪音的声音,这时却让我感觉是世界上最美、最悦耳的声音。爸爸不善表达对我的爱,这车床声恰恰是最美的父爱之声!想着想着,我的泪水悄无声息地划过了脸颊。

就在那一晚,我从车床的隆隆声中领悟到了父爱的真谛。父爱默默无闻而又无处不在,做子女的只有用心感悟才能明白。每晚,车床的隆隆声都在我的耳畔回响,我不再感觉这是噪音,我不再因此而难以入眠,这声音比妈妈轻柔的摇篮曲更优美,我就在这声音的怀抱中枕着父爱入眠。

【解析】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那声音,常在我心田”,该题目中有两种关键词:一个是“声音”,一个是“心田”。我们可以把该题目化为:一个打动我心灵的声音,或者是让我久久不能忘的一种声音,按照这两个思路来写,都可以。本作文重点是写“声音”,所以应该合理的使用细节描写,使用较多的文字来刻画“声音”,同时也要写出“我”的感受,这两点缺一不可。本文适合写叙事性的记叙文。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

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