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第九课:桃花源记第十课:海国记(节选)/沈复自古以来,苏州与海,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水为邻的苏州人相信,是大海恩赐的千万细流,滋润了这座千年古城。

而苏州历代的文人墨客笔下,也不乏描述大海的笔墨,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争议与惊艳并存的《海国记》了苏州人沈复的《海国记》世人知道沈复,皆因《浮生六记》,其实仔细计较起来,世人知道的不过是《浮生六记》的前四卷而已。

《浮生六记》中,“六记”分别为:卷一《闺房记乐》、卷二《闲情记趣》、卷三《坎坷记愁》、卷四《浪游记快》、卷五《中山记历》和卷六《养生记道》。

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并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2008年6月,山西收藏家彭令发现了沈复同时代人钱泳《记事珠》一书的手稿,并从中寻找到重要文献依据:一、该书《册封琉球国纪略》一篇抄录自《浮生六记》之《中山记历》初稿本《海国记》;二、该书有“浮生六记”一条,专门谈及沈复及其创作。

《海国记》的重见天日,让我们得以了解到这位苏州先辈眼中的大海之美沈复笔下的那片海《海国记》主要记叙了《浮生六记》沈复出使途中的见闻。

“嘉庆四年,岁在己未,琉球国中山王尚穆薨。

世子尚哲先七年卒,世孙尚温表请袭封。

中朝怀柔远藩,锡以恩命,临轩召对,特简儒臣。

”沈复的旧识赵介山先生充正使,约沈复偕行,沈复的思量很有点苏州人的小心思:“余以高堂垂老,惮于远游。

继思游幕二十年,遍窥两戌,然而尚囿方隅之见,未观域外,更历瀴溟之胜,庶广异闻。

禀商吾父,允以随往。

”自此,沈复与大海的亲密接触开始了。

“五年五月朔日,随荡节以行,祥飙送风,神鱼扶舳,计六昼夜,径达所届。

”“初二日,午刻,移泊鳌门。

申刻,庆云见于西方,五色轮囷,适与楼船旗帜上下辉映,观者莫不叹为奇瑞。

或如玄圭,或如白珂,或如灵芝,或如玉禾,或如绛绡,或如紫紽,或如文杏之叶,或如含桃之颗,或如秋原之草,或如春湘之波。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描述渔夫偶然发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对比现实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本文具有较强的幻想色彩,学生需要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本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查找生词和句式的解释,了解课文的大意。

2.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3.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解释,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生词和句式的解释,了解课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桃花源记》。

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大意。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讲解和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让学生进行翻译和解释。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积累词语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每篇课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4.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二.复习重点 1.积累词语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每篇课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三.复习难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每篇课文的主旨。

2.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四.复习方法 1.点拨法 2.讨论法 3.练习法五.教具:多媒体六.课时安排:一课时复习过程:一.导入复习,出示课题,展示目标二.训练操作1.积累词语,掌握其音形意.蓬蒿咫尺狼藉呐喊幼稚鲲鹏混淆深邃萌芽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高深莫测不值一提与众不同不可思议硕大无比无与伦比庇护吞噬啮齿干涸敦煌萧瑟和煦裸露戈壁滩沧海桑田浑然一体媲美挑衅迷惘收敛橘红迁徙奥秘滑稽繁衍一无所获仓皇逃窜误入歧途紧追不舍鼠目寸光相辅相成雾霭寂寥沼泽缄默窥探狩猎顾忌凋零滑翔频繁徘徊绞尽脑汁目空一切贪婪牟取秤砣缚哂笑履行诺言签订监督欣慰肮脏棘手妥善铆钉微不足道黑咕隆咚深不可测颤颤巍巍莫衷一是众目睽睽闻风而来无所不知镇定自若众说纷纭齐心协力经久不息胸有成竹异口同声争先恐后源源不断任劳任怨不容置疑慷慨大方一视同仁2.熟练地说出每一课的文体及作者。

3.回顾课文内容,概括每一课的主旨。

4.分析下列句子的含意(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兄弟。

(4)一只檐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5)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教案9 桃花源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二)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三)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检查预习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归纳总结。

)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教案 新人教版

9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朗读法,串讲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谁来解释一下“世外桃源”的含义或举例说明其含义。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蓝色字的音。

缤纷( bīn )豁然开朗(huò)平旷(kuàng )屋舍俨然(yăn)阡陌交通(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怡然自乐( yí)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为业:作为职业。

缘:沿着。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初二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

初二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人与自然》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人与自然》单元教学设计,共10个课时。

2、各课内容及关系:本单元是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全部都是科学文艺作品。

以不同的体裁、形式,表达了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

通过学习这些文章,要引导学生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思考由于人类的盲目性导致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从中获得启示。

《敬畏自然》是篇议论性散文,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告诉我们:“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保护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报告文学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罗布泊由一个美丽的仙湖变成了一个人鸟不敢飞越的神秘的沙漠的内在原因:1、国民党的改道;2、“四盲”。

告诉我们在搞开发时,要注意克服盲目性;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时,把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来考虑。

《旅鼠之谜》是一篇科学小品,通过对旅鼠三个难解之谜的介绍,适当引导议论: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增长,否则将会是旅鼠的命运。

《大雁归来》是一篇抒情性的散文,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喂,出来》以符合情理的想象,用奇特的结构,表现了主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其想象特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1、先想象一个基本点,一个基本情节。

2、再想象各个具体的细节。

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人文关怀意识是重点。

二、单元整体目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掌握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达到能读、能写、能用,以课文下的注释、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为标准。

2、能熟练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总结段意的能力。

3、知道每一课写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哪一方面的问题。

4、理解每一课的主要观点。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科学小品的能力、科学童话的文字表达能力过程和方法:1、在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中,把握课文内容与课文所表现出的观点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第2课时)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第2课时)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课题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握基础知识
2、掌握重点课文《敬畏自然》
3、拓展迁移
重点
掌握基础知识
难点
拓展迁移
教法及教具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7~10题。(13分)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更替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7.请概括出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分)
8.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的“艺术品”?(3分)
9.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人是大自然“最杰出的作品之一”?(3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篇文章:《背影》、《春》、《济南的冬天》。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通过对比不同的自然景观,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关爱自然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强。

但是,对于如何欣赏自然景观,如何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文章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自然的美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关爱自然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关爱自然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3.讲解分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4.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用文章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的感受。

5.总结提升: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和关爱自然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的结构、生字词、重点句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桃花源记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象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诵读法。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2课时同学们,晋朝有个文学家名叫陶渊明,在他生活的年代,人民饱受战争频繁、颠沛流离之苦。

于是,这位颇具正义感的文学家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又美好的地方。

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他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

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此后,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直到六十三岁去世。

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大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

他的作品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地表现它的形象。

写作风格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1.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值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日益苦难。

陶渊明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但他又无法改变,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描绘一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2.关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诗》。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

序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诗则直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教师提出学习目标,注意朗读要求。

2.指导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2)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第1自然段读出平缓的语气,第2自然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的语气,第3自然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4、5自然段读出感慨的语气。

)3.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很难翻译的句子,教师点拨,其他学生解答。

问题探讨: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用文中原句回答)“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用文中原句回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用文中原句回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用文中原句回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说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2.据此线索,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2.其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第二、三两部分。

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个自然段)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

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渴盼能有一个和平环境的愿望。

桃花源记⎩⎨⎧桃林之奇入山洞之奇人们之奇结局之奇层层设疑,悬念迭生。

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

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署姓名。

接着写桃花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

写桃花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

待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

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

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一点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

这样一来,桃花源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

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桃花源记⎩⎪⎪⎨⎪⎪⎧发现进入桃花源 景色奇丽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访问桃花源⎩⎨⎧环境优美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风俗淳朴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安居乐业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离开桃花源 欲再探访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再寻桃花源⎩⎨⎧似有似无 寻向所志 不复得路如真似幻 欣然规往 未果病终《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文言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读起来也不会有多大困难。

对于文言文课文,理解文章字句的意思还是首位。

为了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句,我还是使用一贯的方法:多读,多思考。

本课的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了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字词的读音、词语的理解、朗读停顿等,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以避免学生学习文言文头重脚轻的现象。

另一方面,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挖掘、语言的特色理解等方面,也都做了较精到的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文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10 小石潭记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关联法。

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2课时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

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

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革新变法随之失败。

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当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写下了《小石潭记》。

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忧伤、凄苦的心情。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

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著有《柳河东集》。

1.课文题解《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写作背景公元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为革新派主要成员之一。

这次革新仅146天,即遭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对而惨败。

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永州历时10年,由于对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深切体验,他的思想和创作有了很大发展,写了许多优秀散文和诗歌。

著名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三戒》等,均为这一时期所作。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磁带,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整体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氛围(气氛、感受)。

3.教师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

1.重要词语的解释。

(清冽:清凉)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依:依托,依靠)日光下澈(下澈:向下直射入水底)..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岸势犬牙差互....四面竹树环合(环合:环绕合抱)..2.一词多义。

(1)以:全石以.为底:用。

卷石底以.出:用法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2)为:全石以为.底:做。

为.坻,为.屿:成为。

(3)而:潭西南而.望:连接状语与谓语,连词。

乃记之而.去:连接两个动词,连词。

隶而.从者:连接两个动词,连词。

(4)见:下见.小潭:显现,呈现。

明灭可见.:看见。

(5)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明灭可.见:可以。

(6)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

(7)差:参差.披拂:长短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

(2)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

(3)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4)心乐之: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6)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7)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4.重要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发现下面有一个小水潭,潭水格外清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