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第九讲 - 环境遥感

合集下载

环境遥感

环境遥感

环境遥感1.厄尔尼诺现象:圣诞前后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2.赤潮:海水呈红色,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草大量繁殖,引起鱼虾大量死亡。

3.环境空间数据获取的方法:基于地面的采集方法和基于的采遥感集方法。

4.基于地面的采集方法是指在真实的世界环境中进行的数据采集方式。

包括现场观测、实际测量、实际调查。

5.基于遥感的采集方法意味着信息是来自于影像数据,而影像数据只是真实世界(有限的)表现。

同步观测6.遥感技术的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工作波段长,并具有全天候工作的特点、具有瞬时成像的功能,并且可以动态的掌握信息、遥感解译需要地面观测的配合、要感激是本身只能获取地表信息、遥感是一种有成本效益的空间信息采集方式。

7.遥感的分类:按工作波段(紫外遥感、红外遥感、可见光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按工作方式(被动遥感、主动遥感)按信息资料类型(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按传感器类型(光学成像和扫描成像)按工作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遥感)按对象(环境、资源、农业、林业、地质、气象、水文、军事)8.酸沉降监测:利用遥感技术结合常规检测,通过监测植被受害状况,从而比较全面的了解酸沉降污染。

9.沙尘暴: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所引起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沙漠及其临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10.水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水域变化、水体沼泽化、富营养化、泥沙污染、废水污染、热污染。

11.对植被遥感监测主要集中在:植被的反射特征、植被的生物总量研究、植被的破坏情况监测、外界环境污染12..地表最重要的电磁能量来源是太阳,它可以提供可见光、热能和紫外线。

13.电磁波是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电磁波是横波,它在空间上以正玄波的形式传播,电磁波分为两个场,电场和磁场,它们相互正交。

14.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并且又全部15.辐射出来,则这个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黑色的煤被认为是最接近绝对黑体的自然物质。

环境遥感

环境遥感

第二章环境遥感基础1、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并且又全部辐射出来,则这个物体就叫做绝对黑体。

2、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地物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是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

植物的反射波谱曲线水体的反射波谱曲线岩石的反射波谱曲线土壤的反射波谱曲线3、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的光谱波段主要有:0.3-1.3um,即紫外线、可见光、近红外线波段。

这一波段是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也是许多卫星传感器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1.5-1.8 和2.0-3.5um,即近、中红外波段。

用以探测植物含水量以及云、雪,或用于地质制图等。

3.5-5.5um,即中红外波段。

探测海面温度,获取昼夜云图。

8-14um,即远红外波段主要通透来自地物热辐射的能量,适于夜间成像。

0.8-2.5um,即微波段。

由于微波穿透能力强,这一区间可以全天候观测,如测试雷达。

4、传感器按电磁波辐射来源:主动式传感器、被动式传感器传感器的成像原理和或获取图像的性质:摄影机、扫描仪、雷达是否获取图像:图像式、非图像式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光学机械扫描方式、固体扫描方式(推帚式、推扫式)、雷达成像5、遥感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航天平台对于航天遥感(也称卫星遥感).传感嚣的监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卫星的轨道参数。

为了满足连续监测(气象)、全球性制图(土地覆被制图)和选择性成像(城市地区)的要求,需要有不同类型的卫星轨道。

下述卫星轨道特征对遥感是很重要的。

(1)高度典型的遥感卫星的轨道在距地球表面的距离为600~900km(极轨道)和36000km(对地静止轨道)的高度上。

轨道高度对监测范围和监测对象的详细程度有很大影响.(2)倾角它是卫星轨道与赤道间的夹角。

轨道的倾角以及传感器的观测范围决定了能够观测到的纬度范围,如果倾角为60度,则卫星在地球北纬60度和南纬60度之间飞行·无法观测地球上纬度大干60度的区域。

环境遥感中的遥感图像处理技巧

环境遥感中的遥感图像处理技巧

环境遥感中的遥感图像处理技巧遥感图像处理技巧在环境遥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遥感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及大气中信息的科学和技术领域。

遥感图像处理技巧对于提取环境遥感数据中的信息、分析环境变化和监测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遥感图像处理技巧,并探讨其在环境遥感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遥感图像预处理是环境遥感中的重要一步。

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拼接等处理过程。

辐射校正是将遥感图像中的数字值转换为辐射能量,从而消除不同图像之间的亮度差异。

大气校正则是根据大气透射模型,减少或消除大气散射对图像的影响。

几何校正则是矫正图像的几何畸变,使其与地理坐标系统对应。

拼接是将不同区域或时间获取的图像拼接在一起,形成连续的遥感图像。

接下来,遥感图像分类是环境遥感中的关键技术。

图像分类是将遥感图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植被、水体、建筑物等。

常用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是根据事先提供的训练样本进行分类,而非监督分类则是根据图像中的统计特征将其自动分类。

此外,还有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如卷积神经网络(CNN)等。

图像分类的准确性对于环境遥感研究中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监测、生态系统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遥感图像变化检测也是环境遥感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变化检测是比较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下的遥感图像,寻找图像中发生的变化。

变化检测可以用于监测城市扩张、森林覆盖变化、河流演变等环境变化过程。

常用的变化检测方法包括基于像素的差异检测和基于目标的变化检测。

像素级变化检测是比较两幅图像像素间的差异,而目标级变化检测是通过检测图像中目标的变化来实现。

变化检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遥感图像融合也是环境遥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遥感图像融合是将来自不同传感器或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融合在一起,获得更高分辨率和丰富信息的图像。

图像融合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地物边界、减少遥感图像中的噪声、提高图像的空间和光谱分辨率等。

地理学研究中的环境遥感与数据分析

地理学研究中的环境遥感与数据分析

地理学研究中的环境遥感与数据分析环境遥感(Environmental remote sensing)是地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和方法,通过利用遥感卫星和航空平台获取的遥感影像,对地球表面的环境进行观测和测量。

环境遥感技术结合数据分析,能够提供大量的环境信息,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一、环境遥感的概念与应用环境遥感是指利用各种遥感手段对地球环境进行空间观测和数据获取的技术。

遥感手段包括航空摄影测量、卫星遥感等,可以获取的数据类型包括光学遥感、红外遥感、雷达遥感等。

环境遥感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广泛,它可以提供地表覆盖、土地利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评估等多方面的数据。

例如,利用多光谱遥感影像可以提取土地利用信息,通过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的分析可以探究城市扩张的空间模式及其影响,利用雷达遥感影像可以监测地表沉降和地震活动等。

二、环境遥感数据的分析方法环境遥感数据的分析是环境遥感研究的核心环节,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图像处理与解译、信息提取、数据模型建立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等。

1. 图像处理与解译遥感图像的处理与解译是环境遥感数据的首要步骤。

通过图像的增强、几何校正和分类等处理,可以提取出影像中的地物信息,并对地物进行分类、解译和定量化分析。

2. 信息提取利用遥感数据,可以提取出地表覆盖、土地利用、植被指数、水域面积等信息。

例如,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可以提供植被的分布和生长状态,通过计算NDVI的值可以判断植被的健康程度和植被变化情况。

3. 数据模型建立通过遥感数据与实地采样数据的对比,可以建立各种环境参数的回归模型和分类模型。

例如,通过对气象观测站和气象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建立气象要素的回归方程,进一步推算地区的气象变化。

4. 遥感与GIS集成将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可以实现遥感数据的空间分析和空间查找。

《环境遥感》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遥感》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遥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环境遥感(Environmental remote sensing)课程代码:B03137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32学时(理论32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先修课程:环境生态学、环境地学一、课程介绍1.环境遥感是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

本课程全面阐述了环境遥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特点,探讨了环境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应用的技术途径,并结合具体例子,介绍了环境遥感的基本概念、环境遥感信息获取的手段、环境遥感图像处理与信息提取方法、水环境遥感、生态环境遥感、灾害遥感、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等。

2.环境科学对环境系统的研究是以环境信息获取的研究为基础的,后者制约着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并影响了整个环境科学的发展水平。

遥感已成为资源环境综合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信息源;已成为资源环境综合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环境遥感是一门以传播图像科技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程,具有明显的应用技术学科特点,是环境科学类各专业的技术方法课。

环境遥感其作为环境科学研究技术工具学科的地位逐渐确立。

由于横跨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两大领域, 环境遥感充分体观出其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特点。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遥感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系统介绍了遥感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中环境科学类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之一。

通过该课程教学与实习,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遥感物理基础、遥感成像机理和影像解译原理;(2)了解遥感技术系统,掌握遥感图像处理技术;(3)了解并掌握航空照片、多光谱遥感图像和高光谱遥感图像等不同类型遥感图像解译方法,以及运用遥感图像进行地学分析和综合研究方法与技能;(4)了解遥感技术进展和“3S”系统的综合应用。

课程任务:(1)基础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课程既介绍了航空照片、多光谱图像和高光谱图像成像方面的基本理论,也阐述了遥感图像解译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实践加深对遥感原理的理解。

环境遥感技术及应用(田静毅)大气遥感课件

环境遥感技术及应用(田静毅)大气遥感课件

顶部的发射辐射。通过对某一地区(如中国西北
地区)云、沙尘和地表在AVHRR各通道的统计分析,
一些低云与沙尘顶部的亮温很相近,但二者在反
射率上却有显著差别;西北地区裸露的地表与沙
尘在可见光通道的反射率上很相近,但二者在红
外通道和亮温上又有明显差别。根据这些特点,
可以对可见光、近红外和红外通道进行单通道增
环境遥感技术及应用(田静毅)大气遥感
14
EOS-MODIS辐射仪提出的用于全球陆地上空气溶胶遥感 的方法。
n 第一步,选取暗背景像元,确定其地表反射率
利用2.1μm通道的反射率,以及它与蓝光、红光的地 表反射率的经验关系,可以较精确地得出地表反射率。
n 第二步,初步估计光学厚度
利用全球大陆及气溶胶模式和卫星测得的红光通道和 蓝光通道表观反照率,推算气溶胶的光学厚度。
n 第三步,确定气溶胶模式利用第二步得到的气溶胶光学 厚度,确定气溶胶模式和在蓝光、红光通道气溶胶的单 次散射的路径之比。利用此比值可以区分出沙尘气溶胶 模式和非沙尘气溶胶模式。
环境遥感技术及应用(田静毅)大气遥感
15
n 第四步,重新计算气溶胶的光学厚度根据 气溶胶模式订正红光和蓝光的光学厚度。 利用大陆模式气溶胶等新模式气溶胶的转 换关系,得到重新计算的气溶胶光学厚度。
n 第五步,次网格计算以上计算的气溶胶的 分辨率是10km×10km。对于空间变化剧烈 的气溶胶就显得不够。为此,首先利用 10km×10km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和标准差来 确定是否需要订正,如对标准差与光学厚 度之比大于0.5,则气溶胶的空间变化剧烈, 需要可正。然后,将网格分成5km×5km, 重新计算。
强,然后进行三通道的R、G、B合成,在合成的图
像上可以很容易地将沙尘、低云和地表区分开来。

环境遥感课件(PPT 124页)

环境遥感课件(PPT 124页)

(3)维恩位移定律:Wien's displacement law 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与黑体
绝对温度T成反比。
lmaxTA
式中 lmax :为最大波谱辐射出射度对应的波长(μm);
A: =2898 μm·k。
从图2.7也可以 看出,黑体温度越 高,其曲线的峰顶 就越往左移,即往 波长短的方向移动, 这就是位移的含义。 如果辐射最大值落 在可见光波段,物 体颜色会随着温度 的升高而变化,波 长逐渐变短,颜色 由红外到红色再逐 渐变蓝变紫(表2.2)。
Angstroms still used
Named for Swedish Astronomer who first named these wavelengths
1 nanometer = 10 Ao
Language of the Energy Cycle: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辐照度 E
(2) Qc/ t( λ) (2) Φ / A ( λ)
辐射出射度 M
(2) Φ / A ( λ)
辐射强度 I
(2) Φ / Ω ( λ)
辐射亮度 L 2(3) Φ / A Ω ( λ)
8/13
单位 焦耳(J) 瓦(W) 瓦/米²(W/m²) 瓦/米²(W/m²) 瓦/球面度(W/Sr) 瓦/(米²•球面 度)(W/m² • Sr)
Theoretical Planck curves: Earth ~300K, peak emission9.66 mm
Outgoing from Earth Low energy
Long wavelength
Incoming from Sun: High energy,

环境遥感 原理

环境遥感 原理

环境遥感原理
环境遥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对地球环境进行观测和监测。

它是利用卫星、航空器、无人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大气、水体、土地、生物等要素的感知和分析,得出与环境相关的信息和指标,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环境遥感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电磁波辐射原理:地球表面反射、散射和辐射出的电磁波可以通过卫星、无人机等遥感平台接收、记录和分析,从而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2. 光谱原理:地球表面的不同物质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辐射的光谱特征不同,可以通过光谱仪等设备获取不同波段的光谱数据,进而分析不同物质的种类和分布。

3. 空间分辨率原理:遥感平台的相机、雷达等设备可以获取不同分辨率的图像和数据,从而识别和分析不同尺度的地表信息。

4. 时间序列原理: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地表信息,从而分析地球表面的变化和趋势。

综上所述,环境遥感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环境监测手段,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全面性和快速响应等优点,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使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防范泥石流
2013-01-28 来源: 北京日报(北京)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应用在高精度专业领域, 如测量、测绘、工程机械控制等众多领域。 目前,北京的减灾防灾工作已经用上了北斗的
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精度达到毫米级。
例如,密云就已经用上北斗监测山体滑坡、泥 石流。当山体滑坡出现预兆时,系统能测量出微小 的位移,并通过模型,大概推算和预测出事态的发 展过程海水的温度—可以采用热红外波段 2、探测海冰—可以采用可见光波段 3、探测波浪—可以采用微波波段 4、探测水陆界限—可以采用近红外波段 5、探测油膜污染—可以采用紫外波段
3、绿色藻类污染监测—水体的富营 养化监测,利用近红外波段信息监测, (彩红外最好)。 4、工厂热排水监测—利用热红外信 息监测,加上空间特性分析。
2002年,国家环保局通过TM 和SPOT影像进行了全 国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
2、效益分析
卫星遥感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中得到了广泛
应用,国内外经验表明,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 监测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 比较,使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监测通常比常 规监测方法可节约30%-50%的费用,特别是对一些
2、效益分析
从水环境监测和预报而言,以遥感为主的空间技 术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利用遥感卫星技术既可以提高 环境监测的动态性,又可以扩大范围。其数据处理分析 成果可靠性、系统性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直接为管理
决策服务。仅进行一年系统调查可以节约投入近2亿元。
还利用不同阶段获得的卫星遥感监测成果和同步的地面 站网人工监测成果,建立水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和水污染 趋势预报模型,为水环境治理、环境管理、决策服务, 通过环境的改善和水污染的避免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土地污染监测
1、喷洒农药—利用间接标志,如农时 历、物候期分析其淋溶作用。 2、垃圾场和畜牧场—通过它们的空间 分布特征间接分析。在彩红外图像上,
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判读标志一般是:
(1)生活垃圾—灰黄、灰绿色,呈堆状和分散 状,大多在居民地附近和河边。
(2)建筑垃圾—灰白、灰色,面积大而集中,


卫星监测发现太湖和巢湖又出现大范围蓝藻
2007-06-16 21:34: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的卫星监测发现,太湖水域中西
部及北部出现大范围蓝藻,巢湖西北部也出现明显的蓝藻信息。 经估算,太湖晴空区内的蓝藻覆盖范围约800平方公里。
1分钟-太湖蓝藻再现卫星云图.flv
提前出现蓝藻,蓝藻将再次袭击太湖
形态圆条状,基建工地的周围。
(3)工业垃圾—灰、灰黑色,集中分布,有一
定高度,一般在工厂附近或公路边。 (4)混合垃圾—以灰黄、灰白为主的混杂色, 条状,一般在城乡结合部的沿河以及公路处。
四、其他污染监测
1、噪音污染—可以通过间接判断,例如 交通工具的种类、流量、密度等标志; 以及厂矿的空间分布等。 2、城市热岛效应—可以利用热红外信息
2008-04-15 13:23:43 来源: 华龙网(重庆)
去年5月,太湖暴发蓝藻水华危机,无锡市民饮
用水源受到威胁。昨日,来渝出席水利部定点扶贫
工作会的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林泽新接受记者采
访时称,今年蓝藻肯定将再次袭击太湖。
林泽新解释,蓝藻出现需要几个条件,一是水 中的氮磷浓度较高,二是气温比较适合。另外,太 湖水流动慢,这些都为蓝藻在太湖的大面积繁殖提 供了温床。
水环境遥感监测
1、水环境遥感监测 水环境遥感监测主要监测水中悬浮物,水体温度、 色度的变化,水中可溶性有机物等的变化。具体可分 为:水域分布变化、水体沼泽化、富营养化、泥沙污 染、废水污染、固体漂浮物等几个方面的监测。我国 先后对河海、渤海湾、大连湾、长春南湖、于桥水库、 珠江、苏南大运河、滇池等大型水库进行了遥感监测, 研究了有机污染、油污染、富营养化等;建立了叶绿 素含量与海水光谱反射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式,定量 的划分了有机污染区域。
2011-10-28
近日,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组由卫星拍摄的泰国大城府 遭洪灾侵袭的图片。由于洪峰逼近,泰国首都曼谷市民27日 大疏散,大批人潮涌到公交总站、火车站和素旺那普国际机 场,争相离开曼谷。这场泰国50年来最严重洪水自7月中旬 以来已致至少366人死亡。
5、暴雨积水空间分布监测—利用微波
遥感资料实时监测(航空方式为主)。 6、固体漂浮物—利用可见光资料进行 监测,包括固体垃圾、泡沫塑料、悬 浮泥沙等信息。
比较偏僻、交通不便的地区,采用常规方法费用更高,
而利用遥感技术则显然便宜的多。
遥感技术应用专题之二
环境遥感
3/15/2017
一、大气环境污染监测
主要有:
大气污染源的监测(可见光);
大气臭氧层监测(紫外);
大气气溶胶监测(烟雾,红外);
PM2·5监测站和卫星遥感监测体系
2分半-北京将建35个
有害气体监测,如so2、氟化物、乙烯 等对生物有机体有毒害的气体(近红外)。
3、绿色藻类污染监测—水体的富营 养化监测,利用近红外波段信息监测, (彩红外最好)。 4、工厂热排水监测—利用热红外信 息监测,加上空间特性分析。
谷歌地球13个惊人发现: 伊拉克污染的"血湖"
2010-04-28 09:27:11 来源: 国际在线(北京)
据国外媒体报道,自谷歌推出地球搜索服务以 来,普通百姓坐在家中即可“畅游”全球。虽然这 项技术被指责侵犯他人隐私,但是不可否认,谷歌
大气环境遥感监测
1、大气遥感应用 目前利用卫星遥感能够监测的主要内容有:臭氧层, 气溶胶含量,温室气体、大气热污染等。在我国,重点开 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大气污染与 污染源,二是通过遥感图像上植物的季相性变化和遭受污 染后的反应差异,以植物对污染的指示性反演大气污染范 围、程度和扩散变化;三是以地面采样的分析结果作参照 量,与遥感图像相结合进行相关分析;四是利用飞机携带 大气监测仪器,在污染地区上空分层采样,然后进行数据 处理分析。
2、效益分析
利用遥感等空间技术对其探测,不但具有省时,省 钱和省力的优点,而且它的监测结果更有利于进行宏观 决策,相关管理部门根据得到的信息可以对大气污染进 行更有效的防治,通过对大气污染的防治产生巨大经济
效益。
可以看出,利用遥感等空间技术,与地面环境监测 网共同监测大气成分的变化、大气污染与污染源、大气 温度和密度,以及地表温度和云的物理性质等,从宏观 上对大气污染的控制和预防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4月20日,记者在直升机上拍摄的四川省芦山县太平镇地震灾区 倒塌受损的房屋。据前方指挥部统计,现场已有超过500人伤亡。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飞机20日对雅安地 震灾区完成第一架次飞行后,获取40厘米高分辨率灾区遥感图 像,并传回第一批航空遥感数据。该所科研人员第一时间抓紧 分析处理相关数据,现已获得芦山县宝盛乡、太平镇灾情监测 初步结果,以及地震影响人口及范围评估报告。
遥感技术应用专题之二
环境遥感
3/15/2017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主要作用 利用遥感技术,能以速度快、及时性、
现势性的特点对三大污染源进行监测,掌
握它们的分布位置、性质和动态变化情况, 并进行对环境质量影响的评价,因此可以 通称为环境遥感。


低轨卫星服役于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
据国家环保总局介绍,我国环保系统目前已有2000 多个环境监测站,每年约上报监测数据3000万个。但是, 由于目前的监测手段,无论是监测的时间与效果,还是监 测的深度与广度,都不能满足环保事业发展的需求。 利用低轨卫星技术,可以快速、大范围地观测大气、 土壤、植被和水质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实现 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定期监测,预测生态质量变化趋势;为 污染事故的预警和应急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实现边远地 区环境质量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1、厂矿废烟—利用可见光信息监测排烟的 位置、扩散方向、浓度以及范围等;
2、交通尾气—利用红外遥感监测,也可用 间接判读标志:如交通工具的流量、密 度和种类等;
2分钟-北京市启动遥感检测联合执法多措并举控制机动车污染 2分钟-遥感监测尾气1500多名车主接罚单.mp4
3、垃圾堆放场和畜牧场—利用可见光信息 确定其空间分布的位置及其种类的分析。
地球搜索服务在出行指南、大众娱乐,甚至科学研
究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向大家盘点
网友借助谷歌地球找出的13个“惊人发现”。
5、暴雨积水空间分布监测—利用微波
遥感资料实时监测(航空方式为主)。 6、固体漂浮物—利用可见光资料进行 监测,包括固体垃圾、泡沫塑料、悬 浮泥沙等信息。
NASA公布 泰国洪灾卫星图
遥感技术投入抗震救灾
1分42秒-遥感技术投入抗震救灾.flv
遥感影像显示 未现明显次生灾害
2分钟-遥感影像显示 未现明显次生灾害_2.mp4
北川县震后首张航空遥感影像图
3分钟-北川县震后首张航空遥感影像图.flv
遥感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 特色课程
《遥感课程》 教学内容
第四部分
遥感信息应用
《遥感应用》视频资料
遥感信息新闻
6分钟半-卫星遥感为何难成“防火利器”.flv
专家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全国灰霾面积
2013-01-31 10:26:46 来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核心提示: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级工程师王中挺介绍 说,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灰霾相当于每一平方公里就能收 集到一组监测数据,这样的监测密度是普通地面监测站点不 能覆盖的。 灰霾监测中卫星遥感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弥补灰霾地 面监测站点所不能覆盖到的区域,而且卫星遥感得到的灰霾 分布、面积、等级、频次等指标可以大大丰富、完善当前的 地面灰霾监测指标,有助于全面、客观地掌握灰霾的发生状 况。此外,基于灰霾的光学特征开展的卫星灰霾遥感监测, 可以较好地用于识别灰霾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