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政治教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建设美丽中国 共筑生命家园》知识复习提纲.docx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6.2《共筑生命家园》教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6.2《共筑生命家园》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对身边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环保行为习惯尚未养成。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错误的环保观念,需要进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运用法治观念参与环保实践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4.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2.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环保观念和实际行动,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和图片,制作PPT。
2.准备环保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3.布置教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生态环境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地球生态环境现状如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森林砍伐、空气污染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类及自然界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观念和实际行动。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共筑生命家园》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汇报、小组互评、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等,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表现。
3.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
4.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2.教师强调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的生活观念。
3.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作业,如调查身边的环保问题、撰写环保倡议书等,巩固课堂所学。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2.教师以PPT或板书形式呈现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环境问题的类型、危害,以及环保法律法规等。
3.教师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讲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4.教师适时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给予解答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生态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共筑生命家园》。
2.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我们生活的地球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和未来世界有哪些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3.学生分享自己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和感受,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拓展视野,提高自身环保意识。
6.2 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6.2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理解并认同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道德修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
◆法治观念: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争。
◆健全人格: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责任意识:在生活中以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教学难点】➢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视频赏析:老师的家乡思考:1、我的家乡怎么样?2、谈谈分享一下你的家乡?【新课学习】结合老师家乡思考: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岭头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石灰岩资源丰富,村民靠开采矿石,建成水泥厂和砖窑,集体经济收入之高一度跃居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但随之而来的是粉尘蔽日,树林失色,山体大面积破坏,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村民深受其害。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十多年。
村里如果关停矿山、砖窑和水泥厂,集体经济收入将下降到20万元,村民收入锐减,村民情绪很大。
小组活动:我是村长作为村长,你深感本村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关头。
现已知本村的自然环境如下:该村地处太行山脚下,海拔100-200米,三面环山,有河流穿过村庄,村域面积5.7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5000余亩(其中多为松柏林)、梯田面积580亩。
小组讨论:主题:岭头村的发展方式要求:前后桌就近组建村委会(4人),选出村长和记录员,村长负责发言,记录员记录讨论成果;活动时间:3分钟,发言1分钟发言要求:“发展方式”+“原因”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P82)观看图片,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归纳小结: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P82)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备课时间:主备人:第课时【课标链接】敬畏自然,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道德修养: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法治观念: 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健全人格: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责任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重难点】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复习巩固】1.我国的人口现状是怎样的?2.我国的资源现状是怎样的?3.为什么要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4.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环境?【导入新课】P81古诗:《饮酒》(其五)问题:这首诗中呈现的生活图景是怎样的?引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初步建构知识体系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p81-88,归纳总结本课主要问题。
(学生也可以写出“关键词”)【问题导学】(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4)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展示体系】【易混易错】1、要杜绝开发利用自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错误。
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资源环境问题是各项工作的中心辨析思路:辨对错+析原因该观点错误。
资源环境问题、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是一项重要工作,不是中心工作。
二、精讲点播(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大自然的馈赠》问题1:结合视频,谈谈大自然给人类馈赠了什么?食物。
大自然给鲜笋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之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共筑生命家园+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共筑生命家园的教案【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特点及现状,认识到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意识到我们需要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之间的关系。
从个人层面来说,学生愿意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但缺乏从企业、社会和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格局和高度。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政治认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理解并认同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道德修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
法治观念: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争。
健全人格: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责任意识:在生活中以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重点难点】(一)重点难点重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含义;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含义和意义;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难点: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意识。
【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导入新课一、课件展示课前预习题目: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3.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自主预习,在规定时间内找出课件问题的答案并在课本【新课讲解】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5.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在课本上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并在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二、课件播放视频“美丽中国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说说这样的生态环境给你怎样的感受与体会?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家园?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讲授新课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课件展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互依存图示,教师讲解人类应保护自然,并对自然进行补偿和修复。
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第二节《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节《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材料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通过材料分析和漫画分析,归纳并说出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学习重点】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难点】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学习过程】导入新课:傍晚的边境线,被夕阳晕染成美丽的金色,祖国的边境线总得有人守,在巡逻路上的军士陈健突然看到了千里之外的妻子穿着一袭白纱站在草原之上,在这一碧千里的红海沟山谷,他们拍下了这组最美的婚纱照。
欣赏图片,你能感受到怎样的意境?山川秀美,感情真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秀美山川,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保护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共筑生命家园》精讲新课:首先,我们一起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让我们一起来开启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第一环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材料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需要资源,广袤的大兴安岭林区为了国家建设开始砍伐树木。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点拨:自然的重要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材料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树木被砍伐,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沙尘暴等天气不断增多。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点拨: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的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点拨: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材料四: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生命价值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环保信息较多,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思考。
此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环保意识。
3.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环保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3.启发引导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生命价值和环保意识的目的。
4.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图表和思考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2.准备环保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图表和思考题,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操练(20分钟)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环保口号创作等。
6.2《共筑生命家园》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共筑生命家园》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学生能够理解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等理念是对国家发展和人类未来负责的正确选择,增强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认同感。
2.认识到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中所承担的责任,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使学生具有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4.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方法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环境挑战的乐观态度和坚韧意志。
责任意识:5.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6.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学会思考如何推动社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自然为人类提供的滋养和条件,以及人类对自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认识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智慧选择。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和意义掌握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要求,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和绿色惠民等。
理解走绿色发展道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
难点:3.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学生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如在消费、出行、生活习惯等方面做到环保、低碳、绿色。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绿色生活方式和参与环保行动的途径。
4.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
让学生掌握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或视频,如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政治教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知识复习提纲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知识复习提纲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
一、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特点: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二、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3、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措施)
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4、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
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5、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四、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目标)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