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提纲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1.自然环境中的许多因素对生物的行为都有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各种刺激也能作出相应的反应。

2.昼夜、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周期性变化,也会使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

3.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

4.含羞草对触动能作出反应,不能对声音作出反应。含羞草反应最敏感的部位是叶子。

第二节神奇的激素

1.达尔文在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时,发现胚芽在受到单侧光照射时,会弯向光源生长;如果切去胚芽尖端,胚芽就不生长,也不弯曲,如果将胚芽的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胚芽则直立生长;如果单侧光只照射胚芽的尖端,胚芽仍然向光源弯曲生长。

2.温特实验把切下的胚芽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再将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会向放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

3.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一种物质,由于这种物质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4.生长素不仅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还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但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人们常利用它来防治杂草。

5.当单侧光照射植物时,使植物产生的生产素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背光侧产生生长素多,细胞生长快,从而产生向光性生长。

6.后来,科学们又陆续发现了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

7.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人体内血糖的含量基本上维持在90毫克/100毫升。

8.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以促使血糖含量升高,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9.人体内分布有许多内分泌腺,它们会分泌相应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0.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胰脏分泌胰岛素。卵巢、睾丸分别分泌雌、雄性激素。

11.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人体各部位。激素与神经系统一起指挥和协调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

12

2、

3、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里。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低血糖症;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尿病。

4、卵巢、睾丸分泌的雌雄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第三节神经调节

1.人感知环境中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是一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是许多器官协同作用的结果。

2.在眼的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鼻粘膜上有嗅觉细胞,味蕾中有味觉细胞,这些细胞都属于神经细胞。

3.神经细胞也叫做神经元。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4.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12对)和脊神经(31对)。

5.脑是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主要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又分为左右两部分。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表面有沟、回、裂,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6.小脑位于脑干的背侧,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并保持身体平衡。脑干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7.脊髓是由许多神经元组成的,有许多低级神经中枢,能完成一些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活动。另外还是脑与躯干和内脏之间的重要信息传递通道。

8.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

9.能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

10.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有时能控制一些大脑以下的低级神经中枢。

11.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等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这类反射叫非条件反射。另一类是能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是学习的基础。

第四节动物的行为

1、动物行为的产生,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同时也受身体内部激素的调控,这两方面是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的。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特点:⑴与生俱来的行为;⑵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的反射活动;⑶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⑷是动物在进化过程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意义的行为。

3、动物的后天性行为:特点:⑴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⑵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⑶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⑷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的反应方式

4、人的学习行为与动物的学习行为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答案:人类除了对环境中声、光、味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代替具体的刺激引起反射。)

第五节体温的控制

1.人体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鸟类、哺乳类动物都具有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

2.通常可在直肠、口腔及腋窝等处测量体温,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所不同。直肠略高,腋窝略低。人体体温正常在37℃左右。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3.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和散热的协调,是受神经和激素两方面的调节。

⑴产热:①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和骨骼肌;②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⑵散热: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散热的方式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

4.人在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在运动时,骨骼肌成为最主要的产热部位。

5.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A、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B、在高温环境中,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6.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人体的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7.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皮肤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在高温环境中,人体由于未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人体体温调节能力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便会出现中暑现象。

8.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同时,在不同温度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对体温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

9、人体是如何调节体温的?

(答案: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测试(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4分,20小题,共80分) 1.小明在厨房中看到了许多调味品,以下调味品放入水中,会出现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现象的是() A.味精 B.食盐 C.白醋 D.芝麻油 2.超强台风“灿鸿”在浙江省舟山市登入,给当地带来强风暴雨。从水循环的途径来看,台风登陆属于() A.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 C.降水 D.蒸发蒸腾 3.下列四个情景中,受到的浮力增大的物体是:() A.从深水处走向海岸沙滩的游泳者 B.从长江驶入大海的轮船 C.海面下正在下沉的潜水艇 D.在码头装载货物的轮船 4.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我国水资源丰富,按人口平均居世界第六位 B.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C.世界上水资源除沙漠地区以外,其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D.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水占陆地上淡水资源储量的大部分 5.下列是有关科学问题中的因果关系,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浮在水面上的铁球一定是空心的,那么空心的铁球一定会浮在水面上 B.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那么均一的,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密度比液体小的固体漂浮在该液体中,那么漂浮在该液体中的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小 D.饱和溶液恒温蒸发后会有固体析出,恒温蒸发后有固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6.装有水的杯中飘浮有一塑料块,如图甲所示。沿杯壁缓慢加入酒精并进行搅拌,使塑料块下沉。在此过程中塑料块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已知它们的密度关系是(ρ水>ρ塑料>ρ酒精) ( ) 7.炎热的夏天,喝一杯冰镇可乐是许多人感受清凉的一种方式。下列关于可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乐是一种溶液,当中的一种溶质是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二氧化碳气体能够溶于水 B.可乐喝到肚子里面后,人过会会打嗝,这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C.可乐里面除了二氧化碳气体外,还有其他溶质,这说明,可乐是不饱和溶液 D.冰过的可乐比不冰过的可乐口感更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 8.某一物体沉在某溶液(溶液当中的溶剂是水)当中,当缓缓的从溶液当中加水后,物块开始上浮,下面 关于这一现象的推理合理的是() A.该溶液可能是酒精溶液 B.该物块的密度可能小于水的密度 C.该物块的浮力保持不变 D.若是继续往该溶液中加水,该物块一定漂浮在液面上 9.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两个相同的容器盛有不同的液体,现将两个相同的物 块分别放入两容器中。当两物块静止时,两容器中液面恰好相平,两物块所处的位 置如图所示。则() A.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较大 B.乙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较大 C.甲容器中物块排开液体的重力较大 D.乙容器中物块受到液体的浮力较大 10.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当地生产生活 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饮用水的污染和短缺。下列几个步骤将河水转化为饮用水:①化学沉降(用明矾) ②消毒杀菌(用漂白粉)③自然沉降④加热煮沸。以上处理过程最合理的顺序是()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11.t ℃时,向一只盛有0.15 g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50 g水,充分振荡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 固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浙江省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 2 章知识要点: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 二氧化碳:0.03% 3、空气的利用。(1)氮气的用途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用途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1)硫在氧气中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2)S + O2 ===SO2 (3)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 Fe 3O4 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1)①实验室制取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2H 2O2 ====2H2O +O2 2KMnO4====K2MnO4 + MnO2 +O2 2KClO3 =======2KCl +3O2 ②③收集方法(2) 5、催化剂。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本身化学性质 6、灭火和火灾自救(1)可燃物燃烧条件(2)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方法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2、质量守恒定律(1)(2)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原子种类没有变化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①原子种类④物质总质量3、化学方程式。(1)(2)(3)(4)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②表示反应的条件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②元素种类③原子数目(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C (2)分解反应:A B+C 跟氧气隔绝(3)火灾自救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1-3节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模型 (1)模型的概念:模型是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是用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表现手段,如图 画、图表、计算机图像等。 (2)模型的分类:物体的复制品、事物变化的过程、图片、数学公式、表达式或特定的词 (3)模型的作用:建立模型能帮助人们理解他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如科学家们经常用模型来代表非常庞大或 极其微小的事物(太阳系中的行星、细胞的细微结构等)。 符号 (1)符号的概念:符号是代表事物的标记。 (2)符号的作用: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以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可以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 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化学模型的建立 模型可以是实物的模型,也可以是事件的模型,模型能表达出研究对象的基本的特征。 (1)人们用水分子结构模型来了解水分子的构成:两个氢原子成104.5°角附在氧原子上。 (2)分子聚集成物质 分子的构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分子构成的描述:以分子A m B n 为例,1个A m B n 分子由 个A 原子和 个B 原子构成。 如1个H 2分子由 构成;1个O 2分子由 构成; 1个H 2O 分子由 和 构成。 物质的构成 ????? ????????????离子构成分子的粒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粒子 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小粒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分子构成物质的粒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有的物质是由 直接构成的,如金属、金刚石、石墨等。由分子构成的 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 变成了 。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 粒子。同种物质的分子, 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 的分子, 性质不同,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 性质。 (2)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由于 不同,可以构成不同的物质。如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足球烯 (C 60)是由C 60分子构成的。 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1)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半径一般在 m 数量级。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氢分子是最轻的分子,其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 kg 。 (3)不同种类的分子和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组成某个分子的原子,肯定比分子 ,如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氢原子比氢分子小。但原子 比分子小,某些原子比某些分子大,如铁原子比氢分子大。 (4)分子的特性:①分子在不断 ;②分子间有 。如:热胀冷缩、物态变化。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③构成物质的一种离子的粒子②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小粒子①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分子 ?? ???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构成分子的粒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 物质由什么粒子直接构成,其 性质就由该种粒子保持。 区分不同的分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不同的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分子时:

八上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学习资料

八上科学第一单元知 识点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 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人类利用的水主要是陆地淡水中的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 2、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 、蒸发、植物蒸腾b 、水汽输送c 、降水d 、地表径流e 、地下径流f 、下渗 3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 ,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饮水、食物体内氧化分解产生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98%,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4.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在时间上分布也很不均衡,突出 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5、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 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 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 燃;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燃烧 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氢气+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 在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3、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 2、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3 到的重力有关,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ρ液指液体密度,ν排指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浮力只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重力、形状及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4 ①F浮G 上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ρ物,上浮②ρ液<ρ物,下沉③ρ液=ρ物,悬浮 6、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①因为漂浮时,F浮=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 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吃水线变深 (2 (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 7、计算浮力:F浮=G物-F拉(称量法)F浮=ρ液gν排液(阿基米德原理)F浮=G物(悬浮漂浮)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单一物质)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科学随堂练习(一) 第1章第1节水在哪里 一、我会填空: 1.地球上的水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和生物体内。占地球总水量 96.53%、2.53%的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水的存在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而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_________形式存在; 空气中的水主要以_________态存在。自然界的水,随着_____________的改变,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3.水是___________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当生物体内__________到一定程度时,生命就会停止。人体重量的__________以上是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含量___________。 4.看世界水储量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在图1—1所示的水圈的各种水体 中,下列字母代表的水体类型分别 是: A、, B、, C、,E、; ⑵在上述各种水体中,为水圈的主体,为陆地淡水的主体。 ⑶在图中F所代表的各种水体中,数量最多的是,数量最少的是。5.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升水;主要供水途径为和。6.根据以下“水循环示意图”填空。 ⑴图1—2中各字母在 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 节是: A、, B、, C、, D、, E、, F、。 ⑵上述A、B、C、D、E、F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水循环是地球上各

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的系统。通过水循环,使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7.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导致水循环的外因是。 二、我会选择: 8.地球水资源总量的96.53%是在( ) A、冰层 B、大气 C、海洋 D、地下水 9.下列水体中占陆地淡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地下淡水 B、冰川水 C、河湖水 D、大气水 10.可供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冰川水和地下水 B、河流水和湖泊水 C、河流水和深层地下水 D、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淡水 11.下列有关地球水体储量由大到小的排列,正确的是() A、海洋水、河流水、地下淡水 B、土壤水、湖泊淡水、大气水 C、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 D、地下淡水河流水、湖泊淡水 12.下列生物体含水量最高的是( ) A、人体 B、水母 C、黄瓜 D、水稻 13.下列地区水循环比较活跃的是( ) A、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B、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C、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D、长江、黄河发源的地区 14.驱动水循环过程的能量来自于( ) A、地球 B、太阳 C、雨 D、海洋 15.下列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上内循环的水量最大 B、陆上内循环的水量最大 C、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水量一样大 D、水循环使水体之间相互联系 16.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循环是( )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内陆循环 D、大洋循环 17.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的是( ) A、大气水 B、河水 C、海洋水 D、冰川水 八年级上科学随堂练习(二) 第1章第2节水的组成

浙教版新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 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 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 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6、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 7、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8、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 个针头? 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1—3节)单元测试卷 浙教版

《科学》八年级(上)学生学习自测单元练习(一)— (共4页) (第一章1-3节)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是( ) A.河水 B.江水 C.海水 D.湖水 2.生物体内含水量最高的是( ) A.人体 B.水母 C.黄瓜 D.水稻 3.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B.通常,水的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 C.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0克/厘米3 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4. 下列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B.内陆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C.内陆水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水量一样大 D.水循环使水体之间不断转化 5.目前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河流水和湖泊水 B.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淡水 C.河流水和深层地下水 D.冰川水和地下水 6.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划分依据是( ) A.水的空间分布 B.水的化学性质 C.水的物理性质 D.水汽含量的多少 7.能反映水的化学性质的变化是( ) A.水蒸发 B.水电解 C.水沸腾 D.水结冰 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点燃酒精灯,酒精越来越少 B.钢铁生锈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D.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粉笔越来越短 9.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山消融 B.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纸张撕碎 D.灯泡里的钨丝熔断 10.下列叙述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纯天然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纯净水”中不含任何物质 C.地球上没有水就没有人类和所有的动植物 D.如果有良好的身体,喝点生水也没关系 1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B.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跟密度成反比 C.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D.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跟密度成正比 12.关于电解水实验,以下说法中正确的( ) A.证明水中有氢氧两种气体 B. 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 证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D. 证明水中含有氢、氧两种物质 13.下列关于水的性质描述正确的( ) A.水的沸点为100℃ B.水通电后,发生了汽化现象 C.0℃时水的密度最大 D.液态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14.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循环是( )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陆上内循环 D.大洋循环 15. 人体的密度跟水的密度差不多,由此可以估算出一个中学生的体积约为( )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1-3节练习包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1-3节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A. 马德堡半球实 验 B. 用注射器注射药液 C. 用吸管吸饮料盒中的牛 奶 D. 吸盘可以压在光滑的墙上 2.哈勃望远镜的外面“穿”有一件银白色“外衣”,其原因是它所处的高度 ( ) A. 空气密度大,温度高,太阳辐射弱 B. 空气密度大,温度低,太阳辐射强 C. 空气密度小,温度高,太阳辐射强 D. 空气密度小,温度低,太阳辐射强 3.下列关于绍兴市天气、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绍兴市四季分明,7、8月份多台风,描述的是天气 B. 今天最高气温:16℃,最低气温:10℃,描述的是气候 C. 夏季高温闷热多雷阵雨,描述的是天气 D. 夏冬两季季风现象明显,描述的是气候 4.民间用一种“拔罐子”的方法治疗腰腿疼痛。拔罐子时,用火将罐子里的空气加热,然后将罐子猛扣在病人的皮肤上,等冷下来之后,罐子就会吸附在皮肤上,将罐子取掉之后,可观察到皮肤上被拔的部位留下了红印。则上述事实( ) A. 只说明了大气有压强 B. 只说明了人体内部有压强 C. 既说明了大气有压强,又说明了人体内部有压强 D. 既无法说明大气有压强,又无法说明人体内部有压强 5.小明为家中的盆景设计了一个自动供水装置,如图所示,用一个塑料瓶装满水倒放在盆景盘中,瓶口刚刚被水浸没.当盘中的水位下降到使瓶口露出水面时,空气进入瓶中,瓶中就会有水流出,使盘中的水位升高,瓶口又被浸没,瓶中的水不再流出.这样盆景中的水位可以保持一定的高度.塑料瓶中的水不会全部流掉的原因是()

A. 受水浮力的作用 B. 外界大气压的作用 C. 盆景盘支持力的作用 D. 瓶口太小,水不易流出 6.当火车驶过时,人站在安全线以内,即使与火车保持一定的距离,也非常危险,以下现象不能用解释此现象的规律解释的是() A. 风沿着窗外的墙面吹过时,窗口悬挂的窗帘会飘向窗外 B. 用吸管把饮料吸进嘴里 C. 大风会把不牢固的屋顶掀翻 D. 护航编队各船只多采用前后行驶而非并排行驶 > 7.如图所示为竖直放置的“口”字形管子,管内装有染成红色的水,如果要使管中的水发生对流且沿顺时针方向流动,最好将加热点放在(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8.下列各种现象与其应用的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A. 飞机获得升力起飞﹣﹣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B. 热气球升空﹣﹣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C. 水下潜水艇能够上浮﹣﹣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D. 航空母舰漂浮在海面﹣﹣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9.诗歌和谚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下列对诗歌和谚语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的特点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 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D.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 10.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抽水,当活塞上升到S管口后继续上升,则发现的现象有( ) A. 水从S管口流出 B. 管内水随活塞继续上升 C. 管内水面开始下落 D. 水不能从S管口流出,水保持在管口附近不动,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11.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是() A. 玻璃管的粗细,越粗,测得的结果越小 B. 玻璃管的长短,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大 C. 稍倾斜,倾斜时不准确,只有竖直时才准确 D. 在山上和山下做,在山上测得的值小,在山下测得的值大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练习测试

1、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是 ( ) A 、海洋水 B 、陆地水 C 、大气水 D 、地下水 2、水电解时在阳极产生的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 A 、氢气 B 、氢 C 、氧气 D 、氧 3、图中所示物体对支持面压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 4、某同学用三块相同的海绵和几块相同的砖做了一次实验,从中探索压强跟压力、受 力面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最能说明压强跟受力面积关系的两个图是 ( ) A 、(甲)和(乙)图 B 、(甲)和(丙)图 C 、(乙)和(丙)图 D 、任意两图均可 5、一位同学在冰面上行走,突然发现脚下的冰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 、快向岸边跑去 B 、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 、就地匍伏在冰面上慢慢向岸边挪动 D 、站立不动 6、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是 ( ) A .河流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淡水、固体冰川 B .河流水、固体冰川、土壤水 C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埋藏较浅的地下淡水 D .河流水、固体冰川、淡水湖泊水 7、潜水艇由水面下10米潜到20米深处时,它所受到的压强和浮力的变化情况是( ) A .压强增大,浮力不变 B .压强不变,浮力增大 C .压强不变,浮力减小 D .压强减小,浮力减小 8、上升的氢气球,升到一定高度就会破裂,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 A 、高空中的大气压强变大,把气球压破 B 、气球被太阳光晒破 C 、高空中大气压强小,气球向外膨胀,把气球胀破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9、关于气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火车站的站台上划有一条横线,是为了使车站站台美观 B 、气体的压强会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 C 、火车站的站台上划一条横线,是为了防止火车行驰时,周围气体由于快速流动 压强变小而对旅客的安全造成威胁而设置的 D 、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无关 10、看图回答: (1)写出水循环中各环节的名称: ①_____ ③_____ (2)通过水循环使地球上的____资源不断地得 到更新和补充。 11、坐沙发要比坐板凳舒服,这主要是因为沙发容易发生形变,增大了人与沙发间的_ ____,在_____不变的情况下_____了压强(填“增大”、“减小”)。 (A) (B) (C) (D)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10题图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是:水母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地球的各种水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太阳辐射为能量,通过各个环节,如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周而复始地连续运动、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就是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⑤回到蒸发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 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1×10-6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单元测试卷.doc

2019-2020 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单元测试卷 (第二章综合)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 1.爬山时你会感觉到 ( ) A. 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稀薄 B. 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稠密 C.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稠密 D. 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 2.如右图,在气温垂直分布图上,表示平流层的是( ) A.A 区 B.B 区 C.C 区 D.D 区 3.有关对流层的特点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③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④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⑤对流层占据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 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4.北方城市的住房中都设计安装了暖气片,暖气片应安装在哪里() A. 靠近天花板的墙上 B. 靠近地面的墙上 C.房间的中间 D. 任何地方都可以 5.天气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下列叙述,描述天气的有() (1)金华昨日狂风暴雨,台风肆虐 (2) 我们金华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 (3)北京春季多风 沙,秋季凉爽 (4)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 A.(1)(2) B.(2)(3) C.(3)(4) D.(1)(4) 6.下面现象中,能直接表明大气压的存在的是( ) A. 高压锅煮饭会喷气 B. 真空包装的食品袋紧贴在食品上 C.医生用注射器给病人打针 D. 开水沸腾前产生大量气泡 7.百叶箱内温度计的读数和百叶箱外太阳直接照射下的温度计的读数相比() ①平均值要低②平均值要高③数值变化小④数值变化大 A. 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8.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低于四周郊区的冷气团 B.人类活动可以改良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D.全球气温变暖可以使海平面升高,造成陆地面积减少 9.屋顶的面积很大,大气压对屋顶有很大的压力,但并没有把屋顶压塌。这是因为 A. 屋顶有坚固的横梁 B. 屋顶四周有坚固的墙支撑着 ( ) D.屋内空气对屋顶产生同样大的大气压力 10.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叫()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4~1.7知识点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一.溶液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糖、高锰酸钾、碘)。 2.溶剂:能溶解替他物质的物质,一般是液体(水、酒精、汽油)。 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悬浮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即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2.乳浊液(乳状液):油脂形成很小的液滴悬浮在水里,即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例题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通常是液体,溶质一定是固体 B.凡是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液体是溶液 D.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例题2】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厨房洗涤剂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 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 C.食醋可用来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D.自来水可溶解掉铁栅栏上的铁锈 【例题3】让乳浊液静置许久,液体小颗粒一定会() A.下沉B.上浮C.均匀分散D.上浮或下沉 【例题4】下列液体不属于溶液的是() A.白酒 B.食盐水C.医用酒精D.蒸馏水 三.实验操作 1.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粉末:①用药匙或纸槽取药(每次使用后都必须擦拭看尽); ②试管倾斜,把药匙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

在底部;或试管水平放置,把纸槽送入底部,然后竖立起来。 (2)取块状固体: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入试管口,再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慢慢滑到底部。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液体盛在细口瓶中,取用时,瓶塞倒放桌上,一手拿试剂瓶(标签向手心,以免被药液腐蚀),另一手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试管口,让液体缓缓流入试管内,倒完后应立即盖紧瓶盖,把瓶子放回原处,注意标签向外放。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首先选取合适量程的量筒,然后将液体倒入量筒内,当接近刻度线时用滴管调到所需液体的量(眼睛平视液面下沿) 【例题5】下列图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例题6】下列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1.5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①温度②溶剂的量③溶剂的种类 3.有的物质溶解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溶质溶解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有点物质溶解时,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如: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液体温度升高; 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使液体温度降低; 氯化钠、蔗糖等:溶解时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4.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①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②跟搅拌有关:搅拌加快溶解; ③跟溶质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二.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科学八上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 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热升冷降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C、*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5、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因为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会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暖气片安装在下部。 6.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气温 1、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2、天气的5个基本要素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 3、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4.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覆杯”实验、挂钩吸墙等 解释(答题模式):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大于内部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挂吊瓶时,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 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A、标准大气压P=1.01×105帕(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内容

八年级上第一章复习提纲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96.53%):咸水,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 陆地咸水(0.94%) 水圈陆地淡水: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淡水(2.53%)为人类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大气水 例1: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是:( ) A、河流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淡水、固体冰川 B、河流水、固体冰川、土壤水 C、河流水、固体冰川、淡水湖泊水 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埋藏较浅的地下淡水 2、大部分的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固态,空气:气态。 水循环路径:海洋—陆地、海洋—海洋、陆地—陆地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固液气三态变化,形成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例题2: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陆上内循环 D.大洋循环 例题3:下列有关地球上水的分布、循环和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96.53% B.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C.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是海洋水 D.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 3、水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和海洋水以,植物体以释放出来。 4、供人们使用的水资源:某一区域,一段时间内降水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就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量。 5、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就越丰富:赤道附近及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贫乏。 例题4: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C.长江、黄河发源的地区 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6、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空间分布不均匀: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只有南方的四分之一。 (解决策略:跨流域调水如中国的南水北调) 时间(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北方更为明显(解决测略:修建水库) 7、最早的生命出现在海洋,水是生命的摇篮。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8、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9、水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体水含量:70%-80%,水母含量最高:98%,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需水量:2.5升 例题5:驱动水循环过程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A、地球 B、太阳 C、雨 D、海洋 第二节、水的组成 10.水的电解实验: 现象:两个电极上出现气泡,试管内液面下降, 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氧气:接正极,检验方法: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氢气:接负极,检验方法:能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 体积比:氧气:氢气为1:2。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水中加少许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烧碱):增加水的导电性 如何从图中判断哪根试管产生的是氢气?水少的(气体多的)试管为氢气 11、水分子的构成: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②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 ③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天气和气候知识点总结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层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②使得地球 表面的昼夜温度差较小;③阻挡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3、 4、对流层: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聞創 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5、对流: (1)液体的对流 (2) 气体的对流 (3)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 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7、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二、气温 8、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9、气温: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指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10、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我国常用的单位:摄氏度(℃)。 分层 高度(千米) 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 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 17-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 55-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 85-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 500以上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分层依据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气象观测中使用: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测一天中最高温)、最低温度计(测一天中最低温) 温度计放在白色的百叶箱中(离地1.5米,避免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透风) 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气温最高值:下午2点(14:00);气温最低值:日出前后 11、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三、大气压强 12、大气压的压强: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简称大气压 13、马德保半球实验:验证了大气会产生很大的压强 14、大气压的测量:空盒气压计(携带和使用方便)和水银气压计(测量较精确)测量单位分别为百帕(hPa )和毫米汞柱(mmHg ) 1 mmHg = 133 Pa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15、标准大气压:海平面附近,大气压数值接近1.01×105 帕,即 760毫米汞柱 16、利用大气压的生活用品:真空压缩保存物品、吸尘器、离心式水泵. 17、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甚至同一地点,大气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18、高压区:空气从上往下流,天气晴朗,空 气干燥,人心情较舒畅 低压区:空气从下往上流,天空多云,长形成阴雨天气,人感到疲倦、心情烦躁,有胸闷的感觉 19、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人体对大气压的变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短时间内气压变化较大,人会由于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节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从平原进去青藏高原,气压减小而出现高原反应;反之也会有不适应现象。大多数人能通过自身调节,使反映减轻或消失。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人体内也有压强,与体外压强大致相等,抗衡体外受到的大 气压,所以人体不会有异常反应。(中医拔罐疗法、飞机高空舱内须增压、宇航员穿内增压航天服)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20、气压对液体沸 点的影响:气压大,液体沸点会升高(压力锅);气压小,液体沸点会降低 21、气压与流速的关系: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液体压强也 会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通道越小,流速越大,压强就越小;流体遇到阻碍时,流速会变大,导致压强变小。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力的方向:压强大向压强小 22、压强计算公式: P = S F (F :压力 S :受力面积) (此公式算出的是两个压强差) 四、风和降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