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城市》影评、剧情介绍(中国台湾电影)

合集下载

《悲情城市》电影影评

《悲情城市》电影影评

《悲情城市》电影影评第一次了解到《悲情城市》这部电影,是在图书馆的电影系列书架上,看到了贾樟柯导演的那本墨绿色的书,书中有一部分章节提到了侯孝贤导演和他的这部作品。

影片的开头,在一座昏暗的屋内,林家长子林文雄略显焦虑地抽着烟,不时望向屋内即将生产的妻子,广播里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声音断断续续。

男人卷起吊灯上的挡布,室内亮起一圈暗黄的光晕,孩子降生,取名林光明。

随着日本投降,台湾光复,战后经济萧条,政权更迭带来的社会秩序混乱,在人心尚飘零如浮萍不知归属何处时,被灰暗与迷雾笼罩的基隆,林姓一家的生活也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下逐渐走向分崩离析,最终走向悲剧,成为一个充满茫然惶恐和未知苦难的时代缩影。

知识分子们围坐在酒桌旁,讨论着时局,感叹着命运,高唱着《流亡三部曲》,而一旁 8 岁便失去听力的林文清却显得茫然无措,游离在外。

他索性和宽美讨论着音乐,通过纸笔交流,在心中倾诉着自己的话语。

他的静默与温和,以及他与宽美之间心心相惜的感情,为这个充满悲悯与灰暗的故事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光亮。

宽美旁白的娓娓道来,以及文清笔墨交流时画面上如黑白画卷般充满诗意的字迹,成为了这个冰冷残酷现实里仅存的一丝浪漫。

然而,接连不断的事件最终还是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彻底摧毁。

树欲静而风不止,林文森因战事远走南洋,自此生死未卜;林文雄在战后时局动荡、多种势力斡旋中,心系家族、主持大局,却不幸被卷入是非,最终倒在了对手的枪下;林文良走私毒品,在狱中饱受折磨,最终精神失常,不省人事;而始终处于边缘、品行温良、不问世事的文清,也因与进步人士的关系而身陷囹圄,遭遇不测。

曾经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大家族,如今只剩下宽美、阿谦与远方的阿雪,在书信间残存着些许温暖。

无论是林家的老老小小,还是影片中未曾着墨的这座悲情城市里的芸芸众生,在这段历史中,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影片中对各种事件和人物冲突的画面处理,台词极少。

例如,文清第一次被抓到监狱时,即将被提审的狱友默默整理着衣裳,互相道别;林文雄在赌坊与黑帮发生冲突被枪杀;最后宽荣被补等场景,我们只能听到枪声、打斗声,甚至铁门碰撞的声音。

《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
在⽹上下载的《悲情城市》很长时间了,今天中午终于看了。

我喜欢侯孝贤的电影,虽然此前只看过《冬冬的假期》和《风柜来的⼈》,但那种毫不做作的乡⼟质朴还是令我感动,这是我在⼤陆电影中看不到的。

⼤陆的⽚⼦,像中学⽣写作⽂,总有种端着架⼉的感觉,必须有个主题意象啊象征什么的,搞着搞着就不⾃然了。

只有侯孝贤的电影敢于那么⼟得掉渣,⼜在穿透⼀切的乡⼟中讲述那么实在的⼈⽣。

那是⽇据时代结束后到国民党正式统治之间发⽣的林家四兄弟的故事。

⽼⼆区南洋杳⽆⾳讯,⽼三回来后精神失常,治好后⼜掺和⾮法⽣意,被殴打逮捕,好容易托⼈放出来,⼜失常了。

⽼四⽂清聪明英俊,可惜⼋岁起就失聪,成了哑巴,长⼤后作了摄影师。

⽼⼤林⽂雄在当地有点势⼒,为⼈仗义粗鲁。

故事讲了这⼀家动荡的⽣活,⽼⼤在⽕拼中被打死,⽼四因为⼀直在帮助地下组织,最后被抓⾛,⼤概是被杀掉了。

侯孝贤的电影总显得有点头绪多,没重点似的。

但⽣活不就是这样吗,⽆奈,凄凉,⼜有淡淡的温情,再苦再难也让⼈不忍放⼿。

⽼四是梁朝伟演的,是我看到他演得最好的⾓⾊。

那时候他应该还年轻,微笑很温暖,很纯真,不像后来的电影,包括《花样年华》,帅也帅,酷也酷,优雅也优雅,只是没有温度。

可见好的演员绝对离不开好的导演。

《悲情城市》观后感

《悲情城市》观后感

《悲情城市》观后感电影《悲情城市》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它以其深度和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

导演在电影中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精心构建的剧情,展现了现代都市中人性的脆弱和痛苦,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影片以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为背景,通过几个平凡人的故事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残酷。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悲伤和遗憾,他们在这个城市中追寻着爱情、亲情和友情,却常常被现实的残酷所击溃。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这些人物的内心痛苦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心生悲痛。

影片的美学上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运用了黑白的画面和明暗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这种黑白的色彩搭配不仅让影片更加贴近现实,还增强了观众对情感的共鸣。

而明暗的对比则更加凸显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整个影片的画面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现代都市中的冷漠和无情。

影片中的音乐也是其成功的一大因素。

配乐充满了悲伤和忧伤的情绪,与画面相得益彰。

每一次音乐的出现都能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音乐不仅是影片的点睛之笔,更是观众情感共鸣的桥梁。

在剧情上,导演通过交织的故事线展现了现代都市中人们的孤独和迷茫。

每个人物都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但却常常被现实的残酷所击垮。

他们在这个城市中迷失了自己,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讲述着这个故事,让观众对现代都市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影片中的演员们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通过出色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痛苦和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演技让我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心生同情,更加投入到影片的情节中。

总的来说,电影《悲情城市》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它通过细腻的画面、精心构建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演,展现了现代都市中人性的脆弱和痛苦。

影片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让人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它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现代都市生活中的问题。

1989年侯孝贤导演的

1989年侯孝贤导演的

1989年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获得了当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我是在县城邮局门前的报摊上读到这条消息的。

那年整整一个春夏,特别是春夏之交的日子,我已经养成了每天下午骑自行车出门,到报摊上等候新消息的习惯。

北京没有动静,倒是台湾传来了新闻。

一、悲情入心记不清是在一册类似《大众电影》的杂志上,还是在一张类似《参考消息》的报纸上,我读到了《悲情城市》获奖的消息,比中国人第一次拿到金狮奖更让我震惊的是有关这部电影的介绍:1947年,为反抗国民党政权的独裁,台湾爆发了大规模武装暴动,史称「二‧二八事件」。

国民党出动军警镇压,死者将近三万人。

台湾导演侯孝贤在影片中通过一个林姓家庭的命运,第一次描绘了台湾人民的这一反抗事件。

《悲情城市》的介绍还没有读完,一片杀气已经上了我的脖颈。

大陆上演的政治事件刚刚过去,海峡对岸的台湾却已经将「二‧二八事件」搬上了银幕。

很多年后,有一次和戛纳电影节主席雅各布布聊天,他的一个观点让我深以为是,他说:伟大的电影往往都有伟大的预言性。

1987年台湾解严,1988年蒋经国逝世,1989年《悲情城市》横空出世。

能有什么电影会像《悲情城市》这样分秒不差地准确降临到属于它的时代呢?这部电影的诞生绝对出于天意,侯孝贤用「悲情」来定义他的岛屿,不知他是否知道这个词也概括了大陆这边无法言说的愁绪。

仅凭这个动荡的故事和忧伤的片名,我把侯孝贤的名字记在了心里。

黄昏时分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回家,对《悲情城市》的想象还是挥之不去。

那天,在人来车往中看远山静默,心沉下来时竟然有种大丈夫立在天地之间的感觉。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悲情」这个词,这个词陌生却深深感染了我。

就像十二岁那年的一天晚上,父亲带回来一张报纸,上面刊登了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信,在中学当语文教师的父亲看过后连声说文笔真好,他大声给我们朗读:「经国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从小接受革命语言训练的我们,突然发现我党的领导人在给国民党反动派写信时恢复了旧社会语言,他们在信里称兄道弟,谈事之前先谈交情。

《悲情城市》观后感

《悲情城市》观后感

《悲情城市》观后感《悲情城市》中的台湾,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台湾,至少,不是我想象中的台湾。

影片中包含了日本投降、二二八事件、国民党退守台湾等与台湾人民深切相关的历史事件,将一个地方大家族的兴衰事迹挥洒成一部时代转换与个人命运紧紧相扣的台湾史诗。

客观而真切地还原了当时的台湾。

历史——无所谓好的还是坏的,带给台湾人民的是一样的悲情全片在多线叙事、众多人物关系的网脉中,不带乖张暴戾地诉说着历史。

而那些逝去的历史,是不能被解读,只能被经历的。

1945年的台湾,被日本占据五十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历史上的台湾曾一度被荷兰占据,但真正对台湾后世造成根本影响的还是日本占领的五十年,日据时代的印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日本的痕迹深深地刻在了台湾的历史之中,也深深地刻在了几代台湾人的身体里。

这段历史直接影响了台湾人的价值观和种群观,因此和大陆即唇齿相依又存在难以释怀的隔阂,《悲情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日本风物以及操着日语的台湾人,这一切都无不在安静而醒目地告诉人们这段无法回避的历史。

电影在忧伤哀怨音乐中开场,寂寥空阔的景色,遥远模糊的人物活动,贯穿始终的空镜头和长镜头,如冷眼旁观一样审视着这座孤岛以及岛上无所适从的民众。

老大文雄周旋于各种黑道势力,老二被日军征召下落不明,老三文良因给日军做过翻译而遭遇身份难堪,老四文清则有激进思想但又不幸聋哑,兄弟四人无一不有尴尬,无论其行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当时台湾社会的一个时代群像缩影。

山村是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处景色,那是文清和宽美第一次相遇的地方。

山里的景色很美,很清新,似乎是悲情城市里唯一可以呼吸到自然的空气。

宽美在那里做护士,接待朋友,记日记......可是故事发展,连这里也逃不了悲情的命运,“2.28事件”爆发,大批的伤员被送到医院,到处都是血,悲伤笼罩了一切。

悲情上演到极致,生活仍然要好好过。

这被宣传成坚强,其实不是,生活就应该这样。

林家遭受了一个有一个悲剧,但一家人总是要在一起吃饭,聊天,生活仍得继续。

yifu侯孝贤的《悲情城市》

yifu侯孝贤的《悲情城市》

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摘要: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突破了当时的限制,将当时台湾社会的现状反映出来。

电影通过对林氏一家的生活遭遇描述了1945年到1949年台湾的变化。

整个电影通过介绍林氏四兄弟的遭遇,通过林文清的手写为线索,将整个电影传承一条线。

本文通过对《悲情城市》的背景介绍、故事情节的概述、以及代表人物的分析,分析电影所表现的主旨。

关键字:悲情城市;台湾;二·二八事变侯孝贤,是台湾电影史上的领军人物。

如果经常看他的作品的人一定都知道,他的电影都是立足于台湾,通过电影来讲述台湾跌宕起伏历史进程。

《悲情城市》讲述的是1945年到1949年的台湾历史变革。

反映了二·二八事件给台湾人民带来的灾难与不幸。

一、《悲情城市》的背景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日本投降之后台湾脱离日本的统治,独立的事情。

日本人在统治台湾的时候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在台湾教授日语,让台湾人民穿日本服饰等。

日本走后,第一批来到台湾的投机者,为了获取利润,在台湾横行霸道,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

甚至连当地的帮派分子都不能接受这种形式,因此,二者冲突不断。

日本人统治下的台湾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社会状态。

当地违法犯罪行为较少发生。

而本片反映的是陈仪统治下的台湾,官员腐败现象明显,台湾各大机关都有他的家族势力,正如电影中所说的:“台湾就像是陈仪的公司。

”他封闭经济,哄抬物价,造成人们叫苦不停。

在这种暴政下台湾社会逐渐走向黑暗。

直到二·二八事件爆发,人们再也不能忍受这种残暴的统治,举行暴动。

事情导火索是在二月二十七日晚上,台北一个在街上卖西方香烟的女人被警察逮捕了在那个时候台湾政府规定香烟只能是政府专卖,个人不能涉足,否则视为走私。

她向警察求饶,但警察用枪猛击她,摔倒后又打她的头。

围攻者被激怒了。

一个人开枪,一些人死了。

第二天,整个城市陷入骚乱。

在总督府官邸外有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警察向示威者开火。

之后,整个岛都陷入了台湾人和外省人的冲突。

编导必看电影《悲情城市》

编导必看电影《悲情城市》

编导必看电影《悲情城市》一夜风吹过黑幕下的基隆,岁月翻起的浪敲打月下的城。

一个女人在生产,一盏灯在小屋中挂起,点亮一家人昏黄的的焦灼。

这是1945年的台湾,吱吱呀呀的收音机播放着日本全面投降的消息,女人的呻吟不时从屋中传出。

而灯光幽明的小屋如海中的一叶舟,漂泊着一家人几十年动荡的岁月。

不多久,一声啼哭豁然划破黑暗,一个婴孩诞生了。

孩子是个男孩,父亲林文雄为之取名光明。

夜色还凉着,天或许快亮了。

孩子仍不时啼哭,窗外的墨色淡了一些,又很快归于沉寂。

这一刻,是一个家族悲剧的开始。

伴随着婴孩初生的,还有我们将要讲述的一段故事。

讲故事的人,叫做侯孝贤。

中学时候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一直不敢提笔说它,也不能说就真的看懂了它。

常常会在脑子里想起一些情节和对白,体悟的是一份诗意的抒情和浮沉的怅然。

年岁渐长,才评出其中不绝如缕的悲怆来,以及娓娓道来的对于时事的叙述和人生的解读。

这部电影台词不多,想说的话却都在画面之外。

浩海中浮沉的是漂泊不定的台湾,孤岛上动荡的是乡愁不断的基隆,悲城里生活的是平凡普通的林姓一家。

电影便是以林氏一家,串联起了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至四九年国民政府迁台之间的一段历史。

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国民政府于10月25日派行政长官陈仪接管台湾,宣布台湾重入中国版图。

然而台湾本岛人民的生活,并不曾因政权的更替而一日转变。

太阳旗落下,青天白日旗升起;知识分子慷慨高歌《流亡三部曲》,孩子耳边仍悠扬响起日本的旧时民谣;收音机里播放着台湾光复的捷讯,宽美却温暖地流着眼泪相送日本女子静子;当政者换了国民政府,腐败混乱却比过去更甚,就像片中林文雄呐喊的不平:“我们本岛人最可怜,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国人,众人吃,众人骑,没人疼。

”到了二二八事件,这样的矛盾终致爆发。

1947年2月27日,国民政府台湾专卖局工作人员,在一次缉私活动中打伤女烟贩林江迈,后又误杀路人陈文溪。

28日,台湾市民举行示威,要求严惩凶手,却遭开枪扫射。

《悲情城市》观后感

《悲情城市》观后感

《悲情城市》观后感《悲情城市》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人文关怀的电影,它以台湾历史上的二二八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的命运,展现了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和国民党政权下的苦难和挣扎。

电影开篇,一个挂着青天白日旗的笑话,让人感到心酸。

这面旗帜曾经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但在台湾,它却成为了殖民者的象征,让人感到无奈和悲哀。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逐渐了解到,台湾人并不是天生的“台独”分子,他们曾经是日本的臣民,也曾经是国民党的子民,但他们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和认同。

电影中,台湾人和殖民地日本平民之间的友好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静子的哥哥战死,静子把他的竹剑、诗作以及自己的和服送给宽容和宽美。

静子回日本,竟有离乡去国之感。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之间的温暖和善良。

日台片中,樱花绝对是很重要的意象。

在电影中,樱花象征着美好和短暂,它的盛开和凋零,都代表着人生的无常和悲哀。

电影中,樱花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悲伤的音乐和凄凉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哀愁和思念。

电影中,金酒家、朝鲜楼等场所,是基隆的迷醉之地。

这些地方,见证了台湾人民的苦难和挣扎,也见证了他们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台湾人民的无奈和悲哀,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坚强和勇敢。

电影中,烟贩被打死后,进步人士们的讨论,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台湾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他们对国民党政府和日本殖民政府的批判,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由和民主的渴望。

他们对失业问题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台湾人民的生活困境。

电影中,林文清放起了音乐,宽美笑了。

这一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时局以外,艺术和爱情是人们永恒的安抚剂。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需要艺术和爱情来慰藉自己的心灵,需要音乐和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电影中,“说什么现在台湾检肃条例要改,干你娘。

反证法律是他们设的,随便他们翻起翻落,我们本岛人最可怜,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国人,惧人吃,惧人骑,没人疼。

”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台湾人民的无奈和悲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情城市》影评、剧情介绍(中国台湾电影)
[ 作者:佚名转贴自:网络更新时间:2010年8月28日]
《悲情城市》影评
侯孝贤导演在1989年的电影作品《悲情城市》,以二二八事件作为背景,且取
名作“悲情”,然却不见激烈愤怒的指责亦没有荒谬的剧情出现。

一切故事发展只是建构在一个家庭的生活之上,真正地以“人民”为出发基准点,诉说在这样的一个动荡环境下,人民如何求得生存。

而这“悲情”与其说是人民自怨自艾地沉溺在困苦中,倒不如认为是人民对于大环境感到无助无奈,进而被迫自立自强找出一条生存的道路来,如此产生的坚强性格。

电影一开始便是一连串的日文广播,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终于脱离日本五十一年的统治。

然而我们却只见到文雄(陈松勇饰)焦急地等在房门外,等着妻子在里头生产。

此时,他所关心的是妻子能否顺利生产,以及产下的小孩是否平安健康,台湾脱离日本统治相较之下便显得微不足道了。

接着镜头便带到以林阿禄(李天禄饰)为首的大家族为了“小上海酒家”的开幕忙进忙出,屋内装饰着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布幔、彩球、桌巾等,一副喜气洋洋好似过年般的欢乐气氛。

而小孩们只会在一旁吵吵闹闹打来打去,妨碍大人们的工作,这时便会有长辈出来喝声制止。

这便是台湾传统人家中,时常会上演的景象。

或许看似普通,不过是日常琐事,然而这就是台湾人民真实的生活景况。

而在二二八事件发生后,当时的台湾行政长官陈仪亦透过广播,数次对所有台湾人民喊话。

如同电影开始时的日本天皇,我们只闻其声,却从未见到本人抑或政府相关人员的出现。

因此,比起那些远在天边、只闻其声响的政治广播,台湾人民更关注的是切身的生活。

一如宽美(辛树芬饰)在写给文清(梁朝伟饰)的信上所说:“东西都在涨价,邻居都说日子不好过,可能我比较不会想,因为我只要看到文清跟阿谦(儿子)在身边,就觉得日子很好、很幸福。

”究竟是日本人执政,或者中国人执政,对于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来说,只要家人过得平安健康,三餐得以温饱,其他的纷纷扰扰便似乎不是那么重要了。

侯孝贤导演将文清设定为因意外而失聪的摄影师,或许就是在抗议社会上政治高层所搞出来的闹剧,这些纷扰透过广播传达到台湾每个人民的耳中,然而文清因为耳聋便听不见这些“噪音”,得以维持内心的一丝平静。

从头到尾,文清皆因耳聋而只能透过笔谈,或是咿咿啊啊地比手画脚,仅有在火车上因被质疑其身分,而在被逼急之下以台语说出:“我,台湾人。

”其实这显得十分可笑却又可悲。

对着一名聋子不停逼问:“你哪里人?”该如何期待会得到回答呢?而在这样动荡的年代之下,种族地域问题竟被如此地挑明成为“地雷”──一旦踩中便不可能全身而退──搞得全台湾是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况且这还是在脱离日本统治之后发生的事。

电影的最后,文清也被宪警逮捕而下落不明,留下妻子宽美和儿子阿谦,以及一张一家三口唯一的全家福合照。

这呼应了电影开头大哥文雄的儿子出生的场景。

男丁的诞生在传统台湾家庭中是一见重要的大事,因为这代表了香火的延续,也是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的象征。

在这样悲哀且不安的生活中,“新生”正诉说了台湾人民坚毅不摇的勇敢性格:无论在多艰困的环境之下,总有办法找出自己的一
条生路。

同时,镜头又再度回归到林阿禄和家人亲戚们共享围在一张桌子用餐的情景,这更表示出台湾人对家庭连结的重视,且彼此间能相互扶持,继续往未来的日子走下去。

《悲情城市》的场景多在九份及金瓜石地区拍摄,这两个地方曾因采矿业的兴盛发展而繁荣风光一时,然而随着矿产的减少及采矿业的没落,两地亦走向衰败。

就像台湾从日据时代到脱离日本统治,然后又是二二八事件的发生,一路走来是起起伏伏,没有永远的繁华,也没有永远的败退。

而林阿禄一家人的生活也是如此。

国家、社会及家庭,这三者的发展脚步原来是如此地相近,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向前迈进,无法去预测将来会如何,也不能去期待会永远安乐,而这也同时是每个人的人生写照。

就某方面来说确实是“悲情”,因为总在无奈间被迫做出抉择,然而走过之后却也能尝到另一种甜美,不是吗?
《悲情城市》剧情介绍
台湾基隆一户林姓人家有四个儿子。

父亲年迈,老大文雄主持家务。

文雄因有女无子,另娶小妾。

老二被日本人征调南洋当军医,一去不返,妻子守了活寡。

老三文良被征到上海,为日军作翻译,年轻的妻子留在家中。

四弟文清自幼聋哑。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被日本占据的台湾回归祖国,群情欢腾。

不久,老大的小妾生下了儿子。

台湾光复后,从大陆来了接收大员、国民党军队、地痞流氓、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人士等等。

老三回来后因汉奸问题,被打得精神失常。

老四和好朋友、小学教师吴宽容,经常与一群社会主义青年聚谈,议论欠薪、失业、贪污、军人蛮横无理等社会问题。

一次,大家情绪激昂,慷慨高歌《流亡三部曲》,老三因受歌声刺激,精神得以恢复正常。

后老三与黑社会分子混在一起,从事伪钞生意,时常互相仇杀。

小妾的哥哥亦勾结流氓进行贩毒活动。

老大反对仇杀及贩毒,但又要维护兄弟情义和家庭利益,使事情更为复杂。

流氓勾结上层官府,以汉奸罪逮捕老三。

老大多方奔波,终使老三获释,但他的疯病却复发。

哑巴老四脚踏实地,从事照相业务,与吴宽容在矿区当护士的妹妹宽美结为夫妻。

二·二八事件发生后,百姓奋起反对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国民党当局大肆镇压。

不久,一些为台湾前途而奋斗的志士在活动中走风失事,老四被捕。

老大在声色场中死于流氓的枪击。

老四的妻子茹苦含辛,抚养着呀呀学语的幼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