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城市 影评

合集下载

《悲情城市》电影影评

《悲情城市》电影影评

《悲情城市》电影影评第一次了解到《悲情城市》这部电影,是在图书馆的电影系列书架上,看到了贾樟柯导演的那本墨绿色的书,书中有一部分章节提到了侯孝贤导演和他的这部作品。

影片的开头,在一座昏暗的屋内,林家长子林文雄略显焦虑地抽着烟,不时望向屋内即将生产的妻子,广播里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声音断断续续。

男人卷起吊灯上的挡布,室内亮起一圈暗黄的光晕,孩子降生,取名林光明。

随着日本投降,台湾光复,战后经济萧条,政权更迭带来的社会秩序混乱,在人心尚飘零如浮萍不知归属何处时,被灰暗与迷雾笼罩的基隆,林姓一家的生活也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下逐渐走向分崩离析,最终走向悲剧,成为一个充满茫然惶恐和未知苦难的时代缩影。

知识分子们围坐在酒桌旁,讨论着时局,感叹着命运,高唱着《流亡三部曲》,而一旁 8 岁便失去听力的林文清却显得茫然无措,游离在外。

他索性和宽美讨论着音乐,通过纸笔交流,在心中倾诉着自己的话语。

他的静默与温和,以及他与宽美之间心心相惜的感情,为这个充满悲悯与灰暗的故事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光亮。

宽美旁白的娓娓道来,以及文清笔墨交流时画面上如黑白画卷般充满诗意的字迹,成为了这个冰冷残酷现实里仅存的一丝浪漫。

然而,接连不断的事件最终还是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彻底摧毁。

树欲静而风不止,林文森因战事远走南洋,自此生死未卜;林文雄在战后时局动荡、多种势力斡旋中,心系家族、主持大局,却不幸被卷入是非,最终倒在了对手的枪下;林文良走私毒品,在狱中饱受折磨,最终精神失常,不省人事;而始终处于边缘、品行温良、不问世事的文清,也因与进步人士的关系而身陷囹圄,遭遇不测。

曾经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大家族,如今只剩下宽美、阿谦与远方的阿雪,在书信间残存着些许温暖。

无论是林家的老老小小,还是影片中未曾着墨的这座悲情城市里的芸芸众生,在这段历史中,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影片中对各种事件和人物冲突的画面处理,台词极少。

例如,文清第一次被抓到监狱时,即将被提审的狱友默默整理着衣裳,互相道别;林文雄在赌坊与黑帮发生冲突被枪杀;最后宽荣被补等场景,我们只能听到枪声、打斗声,甚至铁门碰撞的声音。

《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
在⽹上下载的《悲情城市》很长时间了,今天中午终于看了。

我喜欢侯孝贤的电影,虽然此前只看过《冬冬的假期》和《风柜来的⼈》,但那种毫不做作的乡⼟质朴还是令我感动,这是我在⼤陆电影中看不到的。

⼤陆的⽚⼦,像中学⽣写作⽂,总有种端着架⼉的感觉,必须有个主题意象啊象征什么的,搞着搞着就不⾃然了。

只有侯孝贤的电影敢于那么⼟得掉渣,⼜在穿透⼀切的乡⼟中讲述那么实在的⼈⽣。

那是⽇据时代结束后到国民党正式统治之间发⽣的林家四兄弟的故事。

⽼⼆区南洋杳⽆⾳讯,⽼三回来后精神失常,治好后⼜掺和⾮法⽣意,被殴打逮捕,好容易托⼈放出来,⼜失常了。

⽼四⽂清聪明英俊,可惜⼋岁起就失聪,成了哑巴,长⼤后作了摄影师。

⽼⼤林⽂雄在当地有点势⼒,为⼈仗义粗鲁。

故事讲了这⼀家动荡的⽣活,⽼⼤在⽕拼中被打死,⽼四因为⼀直在帮助地下组织,最后被抓⾛,⼤概是被杀掉了。

侯孝贤的电影总显得有点头绪多,没重点似的。

但⽣活不就是这样吗,⽆奈,凄凉,⼜有淡淡的温情,再苦再难也让⼈不忍放⼿。

⽼四是梁朝伟演的,是我看到他演得最好的⾓⾊。

那时候他应该还年轻,微笑很温暖,很纯真,不像后来的电影,包括《花样年华》,帅也帅,酷也酷,优雅也优雅,只是没有温度。

可见好的演员绝对离不开好的导演。

《悲情城市》观后感

《悲情城市》观后感

《悲情城市》观后感电影《悲情城市》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它以其深度和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

导演在电影中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精心构建的剧情,展现了现代都市中人性的脆弱和痛苦,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影片以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为背景,通过几个平凡人的故事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残酷。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悲伤和遗憾,他们在这个城市中追寻着爱情、亲情和友情,却常常被现实的残酷所击溃。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这些人物的内心痛苦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心生悲痛。

影片的美学上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运用了黑白的画面和明暗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这种黑白的色彩搭配不仅让影片更加贴近现实,还增强了观众对情感的共鸣。

而明暗的对比则更加凸显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整个影片的画面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现代都市中的冷漠和无情。

影片中的音乐也是其成功的一大因素。

配乐充满了悲伤和忧伤的情绪,与画面相得益彰。

每一次音乐的出现都能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音乐不仅是影片的点睛之笔,更是观众情感共鸣的桥梁。

在剧情上,导演通过交织的故事线展现了现代都市中人们的孤独和迷茫。

每个人物都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但却常常被现实的残酷所击垮。

他们在这个城市中迷失了自己,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讲述着这个故事,让观众对现代都市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影片中的演员们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通过出色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痛苦和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演技让我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心生同情,更加投入到影片的情节中。

总的来说,电影《悲情城市》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它通过细腻的画面、精心构建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演,展现了现代都市中人性的脆弱和痛苦。

影片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让人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它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现代都市生活中的问题。

《悲情城市》观后感

《悲情城市》观后感

《悲情城市》观后感《悲情城市》中的台湾,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台湾,至少,不是我想象中的台湾。

影片中包含了日本投降、二二八事件、国民党退守台湾等与台湾人民深切相关的历史事件,将一个地方大家族的兴衰事迹挥洒成一部时代转换与个人命运紧紧相扣的台湾史诗。

客观而真切地还原了当时的台湾。

历史——无所谓好的还是坏的,带给台湾人民的是一样的悲情全片在多线叙事、众多人物关系的网脉中,不带乖张暴戾地诉说着历史。

而那些逝去的历史,是不能被解读,只能被经历的。

1945年的台湾,被日本占据五十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历史上的台湾曾一度被荷兰占据,但真正对台湾后世造成根本影响的还是日本占领的五十年,日据时代的印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日本的痕迹深深地刻在了台湾的历史之中,也深深地刻在了几代台湾人的身体里。

这段历史直接影响了台湾人的价值观和种群观,因此和大陆即唇齿相依又存在难以释怀的隔阂,《悲情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日本风物以及操着日语的台湾人,这一切都无不在安静而醒目地告诉人们这段无法回避的历史。

电影在忧伤哀怨音乐中开场,寂寥空阔的景色,遥远模糊的人物活动,贯穿始终的空镜头和长镜头,如冷眼旁观一样审视着这座孤岛以及岛上无所适从的民众。

老大文雄周旋于各种黑道势力,老二被日军征召下落不明,老三文良因给日军做过翻译而遭遇身份难堪,老四文清则有激进思想但又不幸聋哑,兄弟四人无一不有尴尬,无论其行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当时台湾社会的一个时代群像缩影。

山村是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处景色,那是文清和宽美第一次相遇的地方。

山里的景色很美,很清新,似乎是悲情城市里唯一可以呼吸到自然的空气。

宽美在那里做护士,接待朋友,记日记......可是故事发展,连这里也逃不了悲情的命运,“2.28事件”爆发,大批的伤员被送到医院,到处都是血,悲伤笼罩了一切。

悲情上演到极致,生活仍然要好好过。

这被宣传成坚强,其实不是,生活就应该这样。

林家遭受了一个有一个悲剧,但一家人总是要在一起吃饭,聊天,生活仍得继续。

yifu侯孝贤的《悲情城市》

yifu侯孝贤的《悲情城市》

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摘要: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突破了当时的限制,将当时台湾社会的现状反映出来。

电影通过对林氏一家的生活遭遇描述了1945年到1949年台湾的变化。

整个电影通过介绍林氏四兄弟的遭遇,通过林文清的手写为线索,将整个电影传承一条线。

本文通过对《悲情城市》的背景介绍、故事情节的概述、以及代表人物的分析,分析电影所表现的主旨。

关键字:悲情城市;台湾;二·二八事变侯孝贤,是台湾电影史上的领军人物。

如果经常看他的作品的人一定都知道,他的电影都是立足于台湾,通过电影来讲述台湾跌宕起伏历史进程。

《悲情城市》讲述的是1945年到1949年的台湾历史变革。

反映了二·二八事件给台湾人民带来的灾难与不幸。

一、《悲情城市》的背景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日本投降之后台湾脱离日本的统治,独立的事情。

日本人在统治台湾的时候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在台湾教授日语,让台湾人民穿日本服饰等。

日本走后,第一批来到台湾的投机者,为了获取利润,在台湾横行霸道,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

甚至连当地的帮派分子都不能接受这种形式,因此,二者冲突不断。

日本人统治下的台湾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社会状态。

当地违法犯罪行为较少发生。

而本片反映的是陈仪统治下的台湾,官员腐败现象明显,台湾各大机关都有他的家族势力,正如电影中所说的:“台湾就像是陈仪的公司。

”他封闭经济,哄抬物价,造成人们叫苦不停。

在这种暴政下台湾社会逐渐走向黑暗。

直到二·二八事件爆发,人们再也不能忍受这种残暴的统治,举行暴动。

事情导火索是在二月二十七日晚上,台北一个在街上卖西方香烟的女人被警察逮捕了在那个时候台湾政府规定香烟只能是政府专卖,个人不能涉足,否则视为走私。

她向警察求饶,但警察用枪猛击她,摔倒后又打她的头。

围攻者被激怒了。

一个人开枪,一些人死了。

第二天,整个城市陷入骚乱。

在总督府官邸外有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警察向示威者开火。

之后,整个岛都陷入了台湾人和外省人的冲突。

《悲情城市》:无情至极现悲情

《悲情城市》:无情至极现悲情

《悲情城市》:无情至极现悲情悲情城市:无情量极现悲情_龙春晖(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台湾导演侯孝贤的《悲情城市》通过一个普通大家庭的变迁折射出宏大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一段关于时代与命运的台湾史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看似琐碎而平淡的生活流中,导演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得以展现.导演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反思以及对于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怀.[关键词]思想内涵;段落镜头;剪辑一,思想内涵《悲情城市》是侯孝贤电影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高峰,将侯孝贤个人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任何一部影片首先要考虑的是主题.如果观众抓不住影片讲的是什么,那就很难指望他们去评论,分析和研究它."影片通过小的切口——普通大家庭的变迁和家中四兄弟的境遇,来展现了宏大的历史事件——台湾二?二八事件.在看似琐碎而平淡的生活流中,导演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得以展现.人物颠沛流离的际遇,如同随风飘零的枯叶,充满悲怆和隐痛.(一)政治批判和历史反思侯孝贤的电影,历来喜欢在不动声色的镜头背后蕴藏重大事件.在《悲情城市》中,这种对于历史,社会的反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用陈家四兄弟这类普通人的际遇,来表现政治的黑暗和扭曲.掬一朵浪花,折射大海的浩瀚——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创造,不但细腻感性地展示了矛盾冲突,更让重大历史事件直观地冲击和震撼人心. 大哥惨死,二哥失踪,三哥痴呆,四弟被捕,繁盛一时的大家族,如今只剩年迈的父亲,牙牙学语的儿子和一屋子女人.家族悲惨的遭遇,鲜明地反衬出政治的黑暗和历史的无情.正是这种独立而强烈的艺术家责任感,让《悲情城市》达到了台湾电影乃至华语电影新的高度和广度.导演并非要给出结论,纠缠于谁是谁非,而是基于深刻的人文精神,对政治和历史作出评判,而这种评判却是开放的, 让观众自己寻找答案得出结论.导演的政治批判和历史反思,一如他招牌式的段落镜头与景深镜头,始终是隐忍而克制的.他隐而不露,陈而不宣.他不提意见,他不哭,也不笑,他只是用一颗饱经沧桑的心静静地看着世事变迁, 在不露声色的镜头背后,涌起排山倒海般的情感和思考.(二)台湾意识台湾本土人和外来人,本家人和国民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成为台湾历史的隐痛.而导演绝非利用历史制造噱头,而是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和再现,深切地反思台湾问题.这种做法归根结底,是一种独立自觉的台湾意识. 《悲情城市》结构非常工整,全片始于1945年日本人投降,终于1949年国民党迁都台湾.伴随着字幕标明的具体年代,无声地表达了台湾始终处于舍取之间,犹如玩物一般的尴尬状态.始终处在弱势地位的台湾本土人最终在沉默中爆发,这正是二?二八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而导演侯孝贤的台湾乡土情怀,是贯穿在其所有作品中的.从《风柜来的人》(1983)开始,这种立足台湾乡土的精神就得以确立,而到了《悲情城市》,这种台湾乡土立场成为面对中国文化史诗气质的基石.可以说,没有深厚的台湾乡土情怀,《悲情城市》不可能达到如此的深度和广度.九份壮丽的山脉和小路,基隆晨曦时分的鸡鸣狗叫,苍茫天空中盘旋的雄鹰……台湾的味道浓郁难解,导演的台湾意识也得以彰显.(三)人性关注《悲情城市》总是用全景甚至远景拍人,人被门框,窗棂紧紧包裹动弹不得;九份来往必经的山路上,大远景中人物沦为小小的黑点.这些视点让人物充满了宿命般的悲剧色彩,人在历史洪流中始终是渺小和被动的,挣扎不得动弹不得.这种时刻,人的悲情让整部影片蒙上了浓烈的悲怆情感.《悲情城市》将一户普通平凡人家四兄弟的遭遇展现在观众眼前,一个家庭的式微衰亡,同台湾人无法抹去的惨痛记忆交织在一起,城市的悲剧,个人的悲剧并行,人物之间的伤痛在历史的流逝中,成为无声的喑哑之伤.而导演正是要让观众直面这种残酷的现实,以此表达真切而伤痛的关怀和哀思.堪称神来之笔的是聋哑四弟文清的设置,他的与世无争和内心对美好的追求向往以及与宽美之间纯粹真挚的感情,导演用这个纯粹到极致的人来反衬出那段岁月的黑暗和荒谬.文清纯洁无瑕的人性,犹如一盏明灯,将四周的死寂一般的黑暗衬得愈发恐怖.这正是时代的悲剧,是美好人性的悲剧.正是在平缓而动人的叙述之中,电影的张力越发震慑人心,带给观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敬意二,视听语言(一)段落镜头的运用段落镜头和景深镜头是巴赞实现其真实美学的两大法宝.他认为,按照段落镜头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和拍摄影片可以强化真实感.②无论从气势,内涵和节奏上来讲,侯式段落镜头在《悲情城市》中都已臻至完美.全片仅有的镜头运动就是摇.而且摇镜头的出现也屈指可数,仅在人物动作最强烈的时候配合出现.例如,宽美第一次到九份工作,镜头起幅是气势磅礴的九份山路大远景,然后镜头坐摇,出现了宽美坐轿的小全景,一行人继续向镜头走来,近景出画.这个镜头画面极美,人与地点的关系真实清晰,天人合一感油然而生.而这样运动幅度较大的镜头, 在全片中仅有l2个.剩下的基本都是固定机位的段落镜头.影片人物众多,因此导演对画面内部人物运动的调度相当丰富.简洁,克制的镜头内部,充满了丰富而强烈的人物碰撞.《悲情城市》呈现出气势磅礴的史诗气质,除开内容题材的原因,另一个动因就是大量远景段落镜头的出现:基隆山海图,远处海浪咆哮近处层峦迭起的大远景,在影片中五次出现;而九份山路图,壮丽的山脊和远处浩渺海岸的大远景,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如此壮丽如画气吞山河的画面,在风声浪声雷声中,长时间的注视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气质,显示出侯孝贤镜头的独特东方意蕴. 大量远景段落镜头中,人犹如天地间小小的蚂蚁,存在感被淡化,力量被削弱,突出了影片对人性,存在和生存的深刻思考.谈到《悲情城市》中人的思考,不得不提到大量室内段落镜头中的构图问题:几乎片中每个室内镜头,都会在构图上显示出门框,窗棂的存在,人时常处于中景区域,在前景门框和后景之间活动.虽然侯孝贤最初拍摄这种画面的用意在于保持演员自然本色的演出,摄影机尽量放远, 门框自然出现了.但是画面在最后却呈现出一种人的生存状态,那是在前后挤压的夹缝中生存,也就衍生出了在黑暗时局中挣扎生存的意味.尤其在文清狱中送别友人一段, 这种构图的用意被凸显出来了.这类段落镜头,保持水平视线,长时间静止,在自然光效和音响的配合下,呈现一种无比真实的质感,将影片主角普通人身份,平淡或者压抑的生活状态展示出来.又如警察冲进林家逮捕文良一镜: 前景老父亲拄棍和里长理论,而后景中则是警察进屋肆无忌惮搜捕的吵闹声,厮打声.镜头焦点,机位始终没有变化,将搜捕从头至尾一个镜头记录下来.段落镜头如同导演的目光,悲悯但是却保持克制,没有参与没有抒情,只是最大限度的关注;构图和景深这个时候制造了一种张力, 却又如同老父亲的争执一般无力,因为无论老父亲如何争吵,都无法阻拦后景中事情的发生,前景权势阶层的背影占据整个画面;固定机位此时也表现出了强势的镇定,克制,反衬出现场的慌乱和悲情.而林家吃饭的场景,中景里当家男人上桌吃饭,前后景女人进进出出的段落镜头, 在片中数次出现.在片尾,当镜头久久注视着餐桌上一老一少一痴呆时,悲悯感油然而生,物是人非的感伤,时代悲剧的慨叹在这种长久的凝视中得到充分地宣泄. (二)剪辑在导演侯孝贤强烈个人风格下,影片剪辑并不依照古典剪辑的范式.大量段落镜头的出现,将剪辑的作用压缩到最低.可是导演依旧是尊重内容题材需要而做出调整的,在一些必需的段落中,导演依旧充分发挥剪辑的功效.最突出的例子便是影片38分钟至45分钟的"闲话时局,童年回忆"段落,段落镜头和剪辑在这个段落中先后出现并且相映生辉.拍摄众人聊天时,导演采用一个全景式的段落镜头,整个镜头中,宽美与文清的交流,众人对时局的讨论这两个叙事重点并存,导演让观众自己选择看什么;而当随后进入到文清和宽美讨论音乐回忆童年时,镜头出现二人中近景的正反打,因为这时大景别镜头更能充分地挖掘和展示人物情感,并且频繁的正反打,能够暗示两人此时尚显生疏但逐步走向亲密的状态.影片剪辑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便是频繁且不做铺垫的闪回.《悲情城市》篇幅浩荡,人物繁多,叙述线多,闪回的出现,精简了本应繁冗的叙事分叉,让人物形象立体丰富,对时空的把握很精准.影片中的闪回,一部分是对话当事人的记忆闪回.例如文清向宽美谈到幼年听戏学戏的回忆,戏曲唱腔就取代了古典音乐,出现了文清童年时期的回忆闪回.影片后半部分,文清告诉宽美台湾动乱情况,探望宽荣的情况时,也两次用到闪回交代内容.但是这时的闪回时间更长,基本类似于插叙了.而另一种闪回则不是当事人记忆,而是导演全知视点下的闪回.例如文清告诉宽荣,静子父亲出走的情况时,静子与父亲站立在火车站台的闪回出现——这并非文清或者宽荣所经历的事件;在宽美收到宽荣遇害的来信时,画面出现宽荣遇害的情形闪回——宽荣遇害是导演对黑暗政治的控诉最强论据,因此这个闪回的出现,服从于影片主题而非叙事.剪辑还造成的强烈对比反差:文良被捕,林家再遭家破人亡的劫难,可是此时画面却切至文清正在修正的一张全家福照片,强烈的暗示和反差,让情绪感染力急剧增强; 文良被接回家却头破血流,人财两空的悲惨场景之后,接上的是过年锣鼓齐鸣炮声震天的热闹场景;冷调的大哥葬礼结束,影片切至山上缓缓走来的婚嫁礼仪队,一悲一喜, 白丧红喜之间,生活的沧桑,生命的更迭跃然画上.这种剪辑和导演克制冷静的特点一脉相承.有时候事情尚未交代完毕,镜头忽然切至下一场景;有时画面信息已经传达完毕,但是镜头却久久停留.侯孝贤并不给观众他们想要看的完整的东西,而是给观众导演想要让他们看的.三,结语《悲情城市》秉持侯孝贤导演的一贯风格,通过电影语言展现了史诗般的磅礴气势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如一部灰色的都市寓言一样,成为浮华背后的喑哑安魂曲,静静地抚慰和关照着人们的心灵.它是一部时代与命运的台湾史诗,也是许多人的心灵史诗.注释:①[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伍菡卿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②[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前言第6页.[作者简介]龙春晖(1987一),女,重庆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传播.。

悲情城市观后感

悲情城市观后感

悲情城市观后感《悲情城市》是一部由法国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执导的电影,它于1938年上映。

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在19世纪的法国一个贫穷的码头城市里发生的一系列悲剧故事。

影片以其暗沉的氛围、深入人心的角色和残酷的现实主义风格而闻名。

观看《悲情城市》后,我感受到了导演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揭露,这使得电影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悲情城市》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的法国码头城市里,这个城市深陷着贫困和犯罪。

影片通过多个主要角色的故事交织,展现了这座城市的黑暗一面,以及贫穷和社会不公所带来的痛苦和绝望。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非常丰满和生动,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主人公让·瓦尔琪勒,一个诚实善良的年轻人,他被误会为犯罪份子而受到无尽的折磨,最终在坎坷与厄运中崩溃了。

让的形象展示了社会对待贫穷和弱势群体的冷漠和不公,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观众可以通过他的遭遇来反思和思考社会对待弱者的态度。

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警察探长了尼比斯,他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矛盾的人物。

他努力地维护正义和秩序,但他的手段却常常残酷无情。

他追捕了吉诺,一个无辜的年轻人,最终导致了让的悲惨命运。

通过了尼比斯的形象,影片深刻地揭示了权力滥用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悲情城市》还通过其他角色和故事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贫穷的母亲女儿阿麦莉娜,被逼在赌场卖身以养活自己和母亲;以及富有的贵族费德尔勃爵和他变态的儿子瓦尔琪勒,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对弱小的人施加暴力和剥削。

这部电影的摄影手法和画面处理也非常出色。

导演梅尔维尔使用了黑白片和明暗对比的技巧,营造出压抑和悲伤的氛围。

在某些场景中,他通过运用悬挂、倾斜和抖动的摄影技巧,增强了观众的紧张感和焦虑感。

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得观众更容易融入电影的世界,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

《悲情城市》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世界。

侯孝贤《悲情城市》电影的分析

侯孝贤《悲情城市》电影的分析
“forgotten”by the people.
Many a times.people in that era who experienced the incident have troubles understanding the entire historical facts.nlis iS because they、Ⅳere lost for words when their loved ones simply just disappeared for no reason,And it is in the times of the atrocious white terror that Director Hou led the way by making movies to record
-----Jk事件这个悲剧性的历史事件,给台湾民众,知识者留下了深刻的创伤, 给甫从日本殖民统治者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台湾人民造成的痛苦,失望和50年 的精神后遗症,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个特殊的历史事件在每个受害者个案 中都会得到不同的诠释,或者说每个人在追求历史真相的时候都会带有自我的主 观经验。侯导演作为行动的先锋,在台湾刚刚解严,z--A事件还未正名之时, 以一个历史事件受害者第二代的身份,用电影的手法来追忆历史。《悲情城市》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承担了台湾历史命运的特殊意义,导演用他的镜头去挖掘被人 们“刻意”或是“无意”遗忘了的历史。许多身处那个历史悲剧时代的受害者也 许自己也无法真正全面地去了解历史的真相,因为每个人都哑语了,也许在某个 晚上身边的人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正是在这个令人发指的白色恐怖之后,导演 敢为人先,采用电影手法来记录历史,是台湾知识分子在努力表达自己的压抑, 欢快和悲情,而其中他所承担的压力和痛楚更是无法言喻的。然而因为特殊的历 史命运,让台湾人对身份认同的要求显得更为困难,也更为迫切,注定是一场悲 剧。主人公生理上哑巴缺陷正是台湾知识分子失语无奈的历史悲剧,是没有行动 力发言权的形象特制,然而他还是被历史推向前沿,从感性的无知被动到理性的 主观成长。电影里文情与阿美的交流是一条主线,在阿美这个精神指引者的启蒙 下,从被动的看与读到主动地看与读:同时交流的过程也是记忆被挖掘的过程, 让文情的世界开始明朗化,与阿荣、林老师等知识分子的互动,从被动的去看这 个残酷的世界到主动地去观看,参与民主运动,寻求台湾榜英重建家园的民主愿 望,实现了理性的飞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风吹过黑幕下的基隆,岁月翻起的浪敲打月下的城。

一个女人在生产,一盏灯在小屋中挂起,点亮一家人昏黄的的焦灼。

这是1945年的台湾,吱吱呀呀的收音机播放着日本全面投降的消息,女人的呻吟不时从屋中传出。

而灯光幽明的小屋如海中的一叶舟,漂泊着一家人几十年动荡的岁月。

不多久,一声啼哭豁然划破黑暗,一个婴孩诞生了。

孩子是个男孩,父亲林文雄为之取名光明。

夜色还凉着,天或许快亮了。

孩子仍不时啼哭,窗外的墨色淡了一些,又很快归于沉寂。

这一刻,是一个家族悲剧的开始。

伴随着婴孩初生的,还有我们将要讲述的一段故事。

讲故事的人,叫做侯孝贤。

中学时候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一直不敢提笔说它,也不能说就真的看懂了它。

常常会在脑子里想起一些情节和对白,体悟的是澳门风云2 非法字符娘师 H6M9一份诗意的抒情和浮沉的怅然。

年岁渐长,才评出其中不绝如缕的悲怆来,以及娓娓道来的对于时事的叙述和人生的解读。

这部电影台词不多,想说的话却都在画面之外。

浩海中浮沉的是漂泊不定的台湾,孤岛上动荡的是乡愁不断的基隆,悲城里生活的是平凡普通的林姓一家。

电影便是以林氏一家,串联起了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至四九年国民政府迁台之间的一段历史。

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国民政府于10月25日派行政长官陈仪接管台湾,宣布台湾重入中国版图。

然而台湾本岛人民的生活,并不曾因政权的更替而一日转变。

太阳旗落下,青天白日旗升起;知识分子慷慨高歌《流亡三部曲》,孩子耳边仍悠扬响起日本的旧时民谣;收音机里播放着台湾光复的捷讯,宽美却温暖地流着眼泪相送日本女子静子;当政者换了国民政府,腐败混乱却比过去更甚,就像片中林文雄呐喊的不平:我们本岛人最可怜,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国人,众人吃,众人骑,没人疼。

到了二二八事件,这样的矛盾终致爆发。

1947年2月27日,国民政府台湾专卖局工作人员,在一次缉私活动中打伤女烟贩林江迈,后又误杀路人陈文溪。

28日,台湾市民举行示威,要求严惩凶手,却遭开枪扫射。

民众愈愤,冲突在数日内蔓延全台湾,国民党调动大批军队镇压,伤亡者有近千到数万人的估计。

史称二二八事件。

国仇与家恨,乡愁与愤世,温情与冷视,就这样复杂地交织,人们也说着台语日语上海话,憎恨杀戮或相识相爱。

这便是电影的时代背景。

正如电影开始婴孩的诞生,生于黑暗,取名光明,为其接生的却是一位日本妇人,孩子一生的命运亦难如其名。

导演侯孝贤讲述的是宏观视野之外的民间史诗,历史年轮下,是一代人逝去的诗意青春,硝烟吹乱的平凡人生,胡琴拉不断的秋意凉凉。

二林氏一家四子。

长子林文雄,主持家中事务,经营一家酒楼。

有一女唤作阿雪,后有一儿,取名光明。

文雄后被卷入三弟与黑帮的争斗,并最终死于赌馆之中。

次子文森,原本打理一家小诊所,战时被日本人征调去了南样当了军医。

留着家中妻子苦等多年,从此了无音讯,终无所归。

三子文良,战时被征去上海,为日军作了翻译,等逃了回来精神却已失常。

好歹痊愈,又与黑帮争斗,被人陷害,抓进了监狱。

在狱中饱受折磨,救出之后疯病复发,成为废人一个。

四子文清,自幼聋哑,在镇上经营一家照相馆。

文清与小学教师宽荣为友,后结识其妹宽美,两人在静默中相知相爱,成为夫妻。

文清、宽荣等皆为进步人士,二二八事件后共同从事革命活动。

后宽荣被杀,文清随后亦被捕,死于狱中。

独留宽美一人,抚养尚在襁褓中的婴孩阿谦编剧朱天文曾谈起文清这个角色产生的始末,一开始他们设想他是会说话的,但如此反不知如何着手,梁朝伟的国语又不甚好。

一日谈话中,侯孝贤忽说,不如让文清哑巴算了! 于是林文清就成了如今这样一个无言的角色。

如今想起来,当初这样设计虽有些无可奈何,反倒成为一处妙笔,生出无心插柳的好处来。

当太多话语藏于心,最华丽的倾述便是沉默。

世事无法言说,亦言说了一切。

三个小时的电影泼墨出数十年无法风干的记忆,写不尽的家仇国恨,描不尽的乱世浮沉,文清则是这幅水墨上的一处留白。

沉默的文清,是自身及他人命运的观察者;文清的沉默,则是生命的一份苍凉与沉静。

文清与人交流,常用纸笔书写。

文清与宽美相识时,便是如此。

对白化作纸笺上朴素清秀的笔迹,又化为了屏幕上黑白默片般的字幕,这使得电影有了一种文字的诗意,两人的交谈亦如涓涓流水,淡了愁,化了恨,留下的是内心的善意坦露,与人性的深处共通。

比如谈到文清童年失聪往事,谈到莱茵河上美丽女妖传说,比如看到逝去故友留下的诗句,一笔一划讲述的故事:明治时期,一个日本少女在樱花盛开时,自飞瀑下一跃而下。

她不是厌世,亦不是失志,是面对这么灿烂的青春,怕它一旦消失不知道如何是好,不如就跟樱花一般,在生命最美的时候,随风离枝。

她的遗书,给当时的年轻人整个都振奋起来,当时正是明治维新,充满了热情与气概的年代此时,文清与宽美两人相视,静美无言,字幕再次映出了同样的诗句:同运的/樱花/尽管飞扬去吧/我随后就来/大家都一样。

一如最初,两人相遇在九份山间的葱秀里,如黛远山,流年似水,虽不知以后将会经历怎样的悲苦岁月,但此刻吹拂过脸庞的,是一生微笑相忆的青春韶华。

三文清也不是一句台词也没有的。

火车上人有要抓他,问他是干什么的,他眼里惶恐,竭力嘶哑地挣扎出三个字:台-湾-人! 人没听清,举起棍子要打他,幸而宽荣赶到,对着打手大喊,他是哑巴你不知道? 打手悻悻而去。

乱世如此,连哑巴都要逼着说话的。

以至后来文清被捕被杀,其中的荒诞悲怆,愈发弥漫,方让人评出其中的无言来。

然而文清由于聋哑,始终站在混乱时事的边缘。

对于台湾混乱时局表现最为直接的,则是身处其中的长子文雄、三子文良。

两人的悲剧,是官僚黑帮争斗的牺牲品,亦是社会动荡的陪葬品。

文良是被乱世吞没的一叶舟。

为求心中一己私欲,卷入黑道,盗印日钞、私贩毒品;却因时局的混乱至极,遭人诬告,被打致残。

而为阻止兄弟贩运毒品,大哥文雄卷入了黑帮的争斗。

先是没收了文良偷运的毒品,又与黑帮请茶言和求一家平安,终因挡了黑帮财路,兄弟两人被以汉奸罪诬陷通缉。

一番辛苦,虽救出其弟,但已成废人,文雄自己也终在赌场中与人夜搏,死于黑帮之手。

肩负着家庭重担的大哥,就这样轰然倒塌,血泊之中,倒映着一个民族的伤痛。

一家四子,文雄文良这一脉,针砭世事,激浪翻涌;文森文清这一脉,则是天高云淡,静水流深。

然而文雄被杀,文良疯癫,文森失踪,文清被捕。

一家四子,终难逃家破人亡。

若在历史中寻一份答案,可看到那一个时代里,台湾本岛人与外来人之间的血痕依旧。

孤岛台湾,飘零数十载,到了光复之后,日子却愈加水深火热。

外来的投机者入岛寻一份利,拉帮结派胡作非为;外来的国民党入岛求一份权,腐败专政血腥镇压。

外来的国民党要说他们是汉奸,外来的上海帮认为他们挡了财路。

本省外省,同宗相残。

他们苦苦寻求着对身份的一份认同,彷徨于命运的几经更迭,喑哑于语言的几度变化。

是日本人,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祖国是什么,哪里又是祖国?世事几度变迁,却仍在血雨腥风中挣扎求活;故土飘渺难寻,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又将去向何方? 对祖国的追寻,对历史的陈述,对家族的追忆,对人性的审思,电影的语言始终是白描的,不动声色的,却是淡然苍茫的烟云,凝结的是没有遗忘久久不散的永伤。

电影中,宽容、文清等人久别重逢,在一处酒家聚谈畅饮。

聊到惘然处,一人开口低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众人相和,歌声渐起,慷慨一时,萦绕在小城上空。

然而家在何方,何处为家? 只有漫天细雨迷蒙,久久不散。

四侯孝贤谈起这部电影,曾说他希望拍出的,是自然法则下人们的活动。

于是在他的一个个长镜头下,出生、死亡、相聚别离,都若隔岸观花。

每每到了情节冲突之处,有人争斗或哭泣,镜头便会转向九份云海苍茫的远山。

山路间弥漫着不散的轻烟,平和的叙述掩盖了潜流的暗涌。

侯孝贤的长镜头便是这般,沉静淡然,缓慢不动,任你自由想象,作一个时间的旅行者,自生命之河一路回溯,寻一份对内心的自省。

这份镜头的不动声色,不免让人觉得冷淡疏离,而给予这份苍凉一份暖意与希望的,则是宽美贯穿始终的安静旁白。

昭和二十年十一月初八,好天,有云,带着父亲写的介绍信,上山来金瓜石的矿工医院做事。

哥哥教书没空,叫他的好朋友文清来接我。

山上已经有秋天的凉意,沿路风景很好,想到日后能够每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里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日记式的旁白响起于九份的云淡暖日间,冷漠剖析一个时代脉络的同时,也温暖走入一个女子善良无争的内心。

自那时起,一个家族的兴衰便在这低声述说中徐徐展开。

而此刻,是温泉水一般的人生初见。

然而当樱花在雨后随风离枝,这一段邂逅相遇也在栉风沐雨中幻化为相濡以沫。

穿越过幽暗的牢室,目睹了难友的鲜血,沉默的文清自觉走向了抗争之路;而在哭泣过了生离,煎熬过了死别,昔日澹然如水的宽美,也成为了贤淑坚忍的女子。

老大文雄已惨死,老三文良已疯癫,一个家已然分崩离析,落在记忆的却是一份最痛的平静。

医院里,宽美产下一子,镜头再次转向九份的苍秀山海,镜头外是宽美静静的独白:今天下午,听到新年第一次春雷,声势很大,一阵又一阵,像要把山跟海都叫醒一般。

生即使痛苦,命不知何往,雨后的生命也还是有意义的。

故事的最后,这一家三口站在火车站旁,小儿抱在怀中,望着栅栏外灰雨里的海岸线,不知道他们能逃去哪里。

这一份生命的尊严、隐忍与宽容,也还是让他们回到了家中,来到画着窗帘壁炉花瓶的布景前,调好相机,为盛装的三人拍下了最后的一张全家福。

再到后来,文清已被抓走,留下的人仍在平静地生活。

宽美提起笔,开始给阿雪写信。

阿谦已经长牙了,笑的神情很好,眼睛很像四叔。

有空来家里走走,九份开始转冷了,芒花开了。

满山白蒙蒙,像雪。

浅浅低语间,让人唏嘘。

侯孝贤曾说: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

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