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环境大气实验报告

环境大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SO2、NOx、TSP)的测定方法。

3. 分析校园空气质量状况,为校园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2023年X月X日,山西大学校园内三、实验原理本次实验采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的SO2、NOx和TSP浓度。

具体原理如下:1. SO2测定:将空气通过装有硫酸溶液的吸收管,SO2被吸收生成硫酸氢钠,通过测定溶液中硫酸氢钠的浓度,计算出SO2的浓度。

2. NOx测定:将空气通过装有过硫酸钾溶液的吸收管,NOx被氧化成硝酸,通过测定溶液中硝酸的浓度,计算出NOx的浓度。

3. TSP测定:将空气通过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颗粒物被收集在滤膜上,通过称量滤膜的质量,计算出TSP的浓度。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硫酸溶液、过硫酸钾溶液、滤膜、蒸馏水等。

2. 仪器:空气采样器、酸度计、电子天平、温度计、湿度计等。

五、实验步骤1. SO2测定:a. 将空气采样器放置在实验地点,设定采样流量和采样时间。

b. 将装有硫酸溶液的吸收管连接到空气采样器,开始采样。

c. 采样结束后,将吸收管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

d. 使用酸度计测定溶液的pH值,根据pH值计算SO2的浓度。

2. NOx测定:a. 将空气采样器放置在实验地点,设定采样流量和采样时间。

b. 将装有过硫酸钾溶液的吸收管连接到空气采样器,开始采样。

c. 采样结束后,将吸收管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

d. 使用酸度计测定溶液的pH值,根据pH值计算NOx的浓度。

3. TSP测定:a. 将空气采样器放置在实验地点,设定采样流量和采样时间。

b. 将滤膜固定在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上,开始采样。

c. 采样结束后,将滤膜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干燥。

d. 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干燥后的滤膜质量,根据质量差计算TSP的浓度。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SO2浓度:实验测得SO2浓度为X mg/m³。

大气实验报告

大气实验报告

大气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大气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大气层的组成、结构以及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通过观测和分析大气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提高对大气变化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认识。

实验装置和材料:1. 气象站仪器:包括气温计、气压计、湿度计等。

2. 气象气球:用于携带仪器上升至大气层中,并记录大气层的温度、气压、湿度等数据。

3. 大气颗粒采集器:用于采集大气层中的微尘颗粒样本。

4. 气象雷达:用于实时监测降水情况和建立降水模型。

5. 大气光谱仪:用于测量大气层中的光谱变化及颜色。

6. 光学望远镜:用于观测大气层中的星体和行星。

实验步骤:1. 安装气象站仪器:将气温计、气压计和湿度计等仪器固定在合适的位置,确保准确测量大气状况。

2. 发射气象气球:将气象气球连接到气象站仪器上,确保具备接收数据的能力,然后小心地将气象气球放飞至大气层中,上升过程中记录温度、气压、湿度等数据。

3. 采集大气颗粒样本:利用大气颗粒采集器收集大气层中的颗粒样本,然后送入实验室进行分析。

4. 雷达监测降水情况:启动气象雷达,实时监测并记录降水情况,建立降水模型。

5. 测量大气光谱:使用大气光谱仪测量大气层中的光谱变化,分析其对电离层的影响。

6. 观测星体和行星:利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大气层中的星体和行星,研究其与大气层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及分析:1. 大气状况观测结果:通过气象站仪器和气象气球的数据记录,得知大气层的温度、气压和湿度变化,绘制出温度、气压和湿度随高度变化的曲线图,并分析大气层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

2. 大气颗粒样本分析:对采集到的大气颗粒样本进行显微镜观察和化学分析,确定不同颗粒的成分、来源和其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影响。

3. 降水模型建立:根据气象雷达监测到的降水情况,建立降水模型,分析大气层对降水的调节作用,并预测未来降水变化的趋势。

4. 大气光谱分析:利用大气光谱仪得到的数据,分析大气层中光谱的变化,研究电离层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并探索通信和导航技术的发展可能性。

大气校正实验报告

大气校正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遥感技术作为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地质、农业、环境、城市规划等领域。

然而,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遥感图像中的地物反射率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消除大气影响,提高遥感图像的精度和应用价值,大气校正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针对大气校正实验进行详细报告。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大气校正的原理和方法;2. 掌握大气校正实验的操作流程;3. 评估大气校正对遥感图像质量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大气校正的目的是消除大气对遥感图像的影响,恢复地物真实反射率。

主要原理如下:1. 辐射传输模型:根据遥感成像过程中太阳辐射、大气和地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辐射传输模型,描述太阳辐射、大气和地物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

2. 大气校正算法:通过分析遥感图像和同步观测的大气参数数据,建立大气校正模型,消除大气影响,恢复地物真实反射率。

3. 大气校正方法:主要包括单窗算法、双窗算法、大气校正模型等。

四、实验数据与工具1. 实验数据:选取Landsat 8卫星的OLI传感器获取的遥感图像作为实验数据。

2. 实验工具:ENVI软件,MODTRAN模型,FLAASH大气校正模型。

五、实验步骤1. 辐射定标:将原始遥感图像进行辐射定标,使其具有物理意义。

2. 大气校正:利用FLAASH大气校正模型对辐射定标后的遥感图像进行大气校正。

3. 结果分析:对比校正前后的遥感图像,分析大气校正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辐射定标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辐射定标,得到具有物理意义的图像数据。

2. 大气校正利用FLAASH大气校正模型对辐射定标后的遥感图像进行大气校正,得到校正后的遥感图像。

3. 结果分析(1)目视效果对比通过目视对比校正前后的遥感图像,可以看出大气校正后的图像清晰度更高,地物信息更丰富。

(2)定量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校正前后遥感图像的地物反射率,可以发现大气校正后的遥感图像地物反射率更加接近真实值。

认识大气的实验报告

认识大气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 掌握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 学习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水蒸气、尘埃等组成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氩气等。

大气对地球生命和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调节地球温度、提供氧气、保护生物免受宇宙射线伤害等。

同时,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干燥的空气、二氧化碳、氧气、氢气、甲烷等气体。

2. 实验仪器:集气瓶、气体发生器、燃烧匙、酒精灯、烧杯、量筒、pH试纸、石蕊试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大气成分的检验(1)检验氧气: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点燃燃烧匙,观察火焰是否熄灭。

若火焰熄灭,说明集气瓶中存在氧气。

(2)检验二氧化碳:将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若变浑浊,说明集气瓶中存在二氧化碳。

(3)检验水蒸气:将干燥的空气通入无水硫酸铜粉末中,观察粉末是否变蓝。

若变蓝,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 大气对环境的影响(1)氧气对生物的影响:将小鱼放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小鱼是否存活。

若存活,说明氧气对生物有重要作用。

(2)二氧化碳对植物的影响:将二氧化碳通入含有绿色植物的集气瓶中,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

若植物生长不良,说明二氧化碳对植物有抑制作用。

3. 大气污染的监测(1)检测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将空气通入含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集气瓶中,观察溶液是否褪色。

若褪色,说明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硫。

(2)检测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将空气通入含有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溶液的集气瓶中,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若变红,说明空气中存在氮氧化物。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大气成分的检验结果表明,空气中存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成分。

2. 大气对环境的影响实验表明,氧气对生物有重要作用,二氧化碳对植物有抑制作用。

3. 大气污染的监测实验表明,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

大气污染PM2.5实验报告

大气污染PM2.5实验报告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实验 一、实验目的1、熟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因子的监测;2、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的方法和程序。

二、实验内容1、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评价因子:PM2.5/PM10) 三、实验步骤1、测定校园大气境质量现状值;2、选择相应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3、选择现状评价方法(内梅罗污染指数);4、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校园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5、提出改善校园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四、实验结果1、校园大气境质量现状值校园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 序号 地点 PM 2.524小时平均值(μg/m 3)PM 1024小时平均值(μg/m 3)1 大草坪 46.60 97.472 公交总站 46.67 97.473 教学楼一楼阅览室28.60 59.67 4 学院东侧 46.80 97.87 5饭堂一楼门口45.3395.472、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序号 污染物项目平均时间浓度限值 单位一级 二级 5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μm )年平均 40 70 μm/m 324小时平均 50 150 6 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μm )年平均15 35 24小时平均35 753、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方法 内梅罗型:I imax :参与评价的最大的单因子指数;I iave :参与评价的单因子指数的均值。

取平均值得:I A1 = C A1 / S 01 = 0.621;I A2 = C A2 / S 02 = 0.650 I Aave = 0.636 ;I Amax = 0.650 I A = 0.643I B1 = C B1 / S 01 = 0.633;I B2 = C B2 / S 02 = 0.662 I Bave = 0.647 ;I Bmax = 0.662 I B = 0.655I C1 = C C1 / S01 = 0.422;I C2 = C C2 / S02 = 0.441I Cave = 0.432 ;I Cmax = 0.441I C = 0.437I D1 = C D1 / S01 = 0.624;I D2 = C D2 / S02 = 0.652I Dave = 0.638 ;I Dmax = 0.652I D= 0.645I E1 = C E1 / S01 = 0.604;I E2 = C E2 / S02 = 0.632I Eave = 0.618 ;I Emax = 0.632I E = 0.6254、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校园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本次现状监测评价中,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校区的5个大气评价因子评价所得综合污染指数都小于1。

大气污染分析实验报告

大气污染分析实验报告

大气污染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大气污染监测仪器的使用和大气样品的采集,对周边环境中的大气污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为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仪器与原理本次实验主要使用大气污染监测仪器,该仪器可以检测空气中的各类污染物浓度,如PM2.5、PM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仪器工作原理是通过吸入空气样品,经过化学反应或光学检测,得出各种污染物浓度的测定结果。

三、实验步骤1. 设置仪器:首先将大气污染监测仪器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接通电源并校准仪器。

2. 采样:使用仪器采集不同位置的大气样品,注意避免样品污染。

3. 测定:将采集到的大气样品送入仪器中,进行污染物浓度的测定。

4. 记录结果:记录测定结果,包括各类污染物浓度及采样位置、时间等信息。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测定和数据处理,得出以下结果:1. 空气中PM2.5浓度在不同采样点存在差异,城市中心污染较为严重,而郊区地区较为清洁。

2. 二氧化硫浓度主要集中在工业区和交通繁忙地段,尤其是燃煤厂附近。

3. 一氧化碳浓度与交通密集度相关性较高,道路旁和交通干线污染程度较高。

通过以上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源自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和政策执行,减少污染源的排放。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大气污染监测仪器的使用和大气样品采集,对城市大气污染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我们应加强环保宣传,减少污染源排放,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环境。

大气tsp监测实验报告

大气tsp监测实验报告

大气tsp监测实验报告1. 简介本实验旨在探究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TSP)的浓度,并通过实测数据对大气质量进行评估。

通过建立采样点位和使用合适的设备进行TSP的采样,可以对大气污染情况进行科学监测和分析。

2. 实验设计与方法2.1 选址为了全面了解所监测区域的空气质量情况,我们在城市、工业区、居民区等场所选取了不同的监测点位。

确保每个监测点位都能有效地代表其所代表的区域。

2.2 仪器与设备本实验使用了TSP采样器、空气采样泵和TSP采样头。

其中,TSP采样器能够将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收集下来,而空气采样泵则提供了充足的负压,确保样品能够被有效地吸附在采样头上。

2.3 采样方法1. 将TSP采样器安装在选定的监测点位上,保证其稳定性和通风情况。

2. 使用接通电源的空气采样泵,将采样泵连接到TSP采样器的进气口。

3. 调整空气采样泵的流量,使其达到所需的采样速率。

4. 开启采样器和采样泵,开始采样过程。

5. 采样时间约为24小时,确保足够的数据量用于分析。

6. 采样结束后,关闭采样器和采样泵,并将采样头从采样器中取出。

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3.1 数据处理从所有采样点位中收集的数据被导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将所得数据进行单位统一,并计算每个采样点位的TSP浓度。

然后,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计算各个点位的平均TSP浓度。

3.2 结果分析通过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每个监测点位的TSP平均浓度。

通过对比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评估不同区域的大气污染程度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例如,在工业区域的监测点位,TSP浓度可能会明显高于居民区的监测点位。

这是因为工业区域通常有着工厂排放的大量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会污染大气并影响空气质量。

而居民区则相对没有这么多的工业排放源,因此其TSP浓度较低。

此外,通过实验,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季节或不同天气条件下大气中TSP的变化情况。

大气探测学实验报告(3篇)

大气探测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大气探测学是研究大气状态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大气现象,为气象预报、气候研究、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本实验旨在使学生掌握大气探测的基本理论、仪器使用方法和数据处理技能。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大气探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常用大气探测仪器的使用和操作。

3. 学会收集、处理和分析大气探测数据。

4.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地面气象观测(1)实验目的:了解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基本要求,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

(2)实验仪器:百叶箱、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雨量计、风速计等。

(3)实验步骤:① 观察观测场周围环境,了解其选择原则。

② 按照规范要求,布置观测仪器。

③ 观测并记录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要素。

④ 分析数据,计算各项气象要素的平均值、极值等。

2. 温度观测(1)实验目的:掌握温度观测方法,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实验仪器:温度计。

(3)实验步骤:① 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了解其工作原理。

② 在观测场内,按照规范要求,放置温度计。

③ 观测并记录温度值。

④ 分析数据,计算温度变化趋势。

3. 湿度观测(1)实验目的:掌握湿度观测方法,了解湿度计的工作原理。

(2)实验仪器:湿度计。

(3)实验步骤:① 观察湿度计的结构,了解其工作原理。

② 在观测场内,按照规范要求,放置湿度计。

③ 观测并记录湿度值。

④ 分析数据,计算湿度变化趋势。

4. 气压观测(1)实验目的:掌握气压观测方法,了解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2)实验仪器:气压计。

(3)实验步骤:① 观察气压计的结构,了解其工作原理。

② 在观测场内,按照规范要求,放置气压计。

③ 观测并记录气压值。

④ 分析数据,计算气压变化趋势。

5. 降水观测(1)实验目的:掌握降水观测方法,了解雨量计的工作原理。

(2)实验仪器:雨量计。

(3)实验步骤:① 观察雨量计的结构,了解其工作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大气中颗粒物情况与哪些气象及环境因素有关,气象及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空气质量(颗粒物)?
答: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取决于两个因素: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大气的扩散能力。在污染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迁移、流动和转化,与当时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风向、风速、逆温层结、降水等气象因子对污染物的扩散起到、重要作用。如当有降水出现,或有风的时候,往往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反之当有雾或风很小时,往往容易出现空气污染加重。
答:人为来源: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煤烟飞灰,工业过程中排放的原料及产品微粒,汽车尾气
自然来源:岩石风化,森林火灾,土壤灰尘,植物花粉,真菌孢子
减少燃煤气直接向空气中排放,加大燃料燃烧效率,改良工艺,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废物的排放;研究技术,在汽车尾气排放前净化尾气中有害物质,达到尽可能少的向空气中排放。
3、支起三脚架、放置采样器,注意保持采样器水平安放,确认采样器已经经过流量校准。
4、空白滤膜,打开采样袋,用镊子取出滤膜后放入滤膜袋中,作为空白对照,做好滤膜登记,记录采样人,采样时间。
5、呼尘滤膜,用镊子取出滤膜,装入采样夹,装入采样器中。打开采样器电源开关,调节采样时间为30分钟,开启采样开关,调节采样流量由小至大到20L/min,采样过程注意观察采样流量稳定,采样结束,按下停止按钮,关闭电源开关,将流量调至“零”,小心旋转采样头,防止粉尘洒落,竖向拿采样头、将采样夹取出,置于水平处,双手用镊子取出滤膜,并对折两次,装入采样袋中,采样袋上记录采样时间、采样人。填写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结束后,清点物品,装箱。
四、实验步骤
一、采样前准备
1、准备滤膜袋2个(1个空白对照)、镊子(1个)、呼尘采样头、采样夹、粉尘采样器、湿温度计、记录纸、笔。
2、采样人员要熟悉掌握滤膜装卸方法。
3、采样器检查
设备领用前要先检查仪器电量是否充足,做好设备领用记录。检查所需物品是否带全,检查采样器流量采样点
应选择适当操作岗位的呼吸带高度,采样头避免直接针对产生粉尘的点,以及直接飞溅入采样滤膜上,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侧,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采样地点可选取有一定颗粒物特征的点,如校门口马路旁、校内在建大楼旁、学校植物较密集的小树林、教室、学院实验室等地点(自行选取,注意安全及使用规范)。
2、湿温度记录。
《环工综合实验(2)》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实验报告
专业环境工程
班级环工1601
姓名吴泽钰
指导教师桑文静
成绩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
二0一九年5月
实验题目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实验类别
综合
实验室
1144
实验时间
2019年5月6日
实验环境
温度:
湿度:
同组人数
3
本实验报告由我独立完成,绝无抄袭!
承诺人签名
一、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空气采样器测定大气总悬浮物并分析其粒径分布
二、实验仪器及设备
1、DW-30FC智能粉尘采样器(含滤膜、样品贮存盒、流量控制、测压)
2、BT-9300S激光粒度分布仪
三、实验原理
采用一定的流量进行空气中颗粒物样品采集。其原理基于: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将样品转移到去离子水中,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检测样品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情况。
三、采样结束后清点物品,装箱。
采样器交回仪器室后,管理员要检查设备、做好仪器校准记录、设备领用、归还记录。
采样人员填写样品交接记录,签字人审核.
五.数据处理及结论
采样点位置:第一教学楼正门前、
采样时间:30min
采样人
时间
采样温度
空气湿度
流量
采样点
备注
张植、兰健
18:00
20
23%
20L/min
第一教学楼正门
表1呼吸粉尘采样记录
采样后经粒径分布仪分析,没有可检出颗粒,可能是由于当天天气很好,空气中颗粒物数量太少,也可能是因为采样时间过短,没有采集到足够检出的颗粒物,故实验不成功,但经过实践,本组成员学会了使用空气采样器鉴定大气颗粒物的各项操作。
七、思考题
1.上海及松江大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有哪些;针对来源情况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