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3《穷人》第二课时 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第二课时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第二课时教案一、整体回顾(2分钟)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说《穷人》。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关注小说情节中人物的心理、对话,以及小说的环境,来深入感受人物的形象。
板书:桑娜和渔夫2.首先一起来回顾一下小说的情节,(课件出示情节曲线,学生集体回答下面问题)——二、聚焦情节,感受人物形象(24分钟)(一)关注情节中的人物心理过渡:接下来我们先关注情节中人物的心理。
板书:心理描写1.在小说情节的“发展”部分,桑娜探望邻居,然后抱回了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
在我们看来,桑娜这是做了一件——(好事)。
我们常常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那抱回孩子的桑娜快乐吗?当时的她心情是怎么样的?哪段话最直接表现桑娜的心理?(课件出示9自然段)让我们走进小说的9自然段。
请同学们快速打开书,翻到这部分内容。
现在想象你就是桑娜,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一段。
(学生自读)2.桑娜当时想了什么?让我们来还原当时的情景(课件出示句子)——(1)教师读句: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追问:“他会说什么呢”,这句说桑娜在想什么?学生交流,学生可能会结合文本内容说出桑娜的心情此处老师要有针对性地追问引导学生思考桑娜内心的具体想法,而不是说心情。
然后提炼指出:桑娜在猜测丈夫会有什么反应。
(点出课件出示红字小字:猜测丈夫会有什么反应)(2)请大家拿出练习单,接着思考桑娜后来又想了什么,4人小组在组内说一说,然后推荐中心发言人做好汇报的准备。
(3)指名中心发言人交流,发言学生邀请其他同学做补充。
之后教师出示课件——在括号里填写出桑娜思考的内容。
小结: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看到桑娜的思绪真的是纷繁纠结——她担心、自责、紧张、后悔、犹豫,最后又变得很坚定。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桑娜,这个词语就是——忐忑不安(课件出示)。
而语段中的五个省略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她的这种心理状况。
这些省略号都是表示思绪的停顿、转折,它们集中出现在一段话中,非常恰当地表现出了桑娜对要不要抱回孩子产生了激烈的内心冲突。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3课 穷人|部编版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学习重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穷人》导学案一、自主学习。
1、照样子,写词语。
湿淋淋:(ABB式)------------------------缝缝补补:(AABB)-------------------------自作自受:-----------------------------------------------二、合作探究1、认真读一读“抱回孤儿”部分(8-11自然段),划出桑娜抱回孩子后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把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提示:注意从关键词入手)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把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下来)。
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读表达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我从对桑娜描写的这句话:体会到:2、认真读一读课文中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并把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下来。
在对话中,桑娜为什么出现了两次沉默?我从这句话;感受到:桑达听到丈夫说:就沉默的原因是第二次沉默的原因是;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读一读想想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与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我觉得通过这句环境描写:可以看出:教案---------教学设计过程《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学习重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3.《穷人》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3.《穷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课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而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实感。
作者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建议1.向学生介绍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
2.指导学生从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3.课后小练笔:续写《穷人》。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多处省略号的作用。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重点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学习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品质1.学生再读第9~11自然段,揣摩人物的心理。
思考交流: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抱回两个孩子后心情的词语。
(忐忑不安) 2.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在课文中找出)师:这些心理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桑娜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的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3、《穷人》教案(两课时)

1.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
课题
穷人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5个生字,正确认读“汹涌澎湃、轰鸣、沉思、糟糕”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共鸣,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强烈兴趣。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3.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这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在具体研究语言文字、体会语句内涵时,一般不能逐词逐句的去朗读、去品评,但是全程教学又不能出现盲区。因此安排这样一个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的环节,不仅很好的避免了盲区,而且为下面的整体感知作了铺垫。
小学语文《穷人》第二课时 教案

难点
1、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续写《穷人》。
教
学
过
程
一、配乐描述怒吼的狂风,嘶哑的钟声)动情描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托尔斯泰到海边的渔家小屋里,听到了夜深人静的海上狂风的怒吼、波涛的轰鸣,而渔夫起早出海打鱼到深夜还没回来,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小屋里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可是始终没见丈夫的影子。桑娜再也坐不住,提着马灯到海边,可是天太黑,什么也看不见。后来,却让桑娜看到了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那是怎样的画面呢?请打开课本。
5.归结课文主题:启发提示:大家学得很认真,读书的收获很大,感受很深。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学生归纳:桑娜及他的丈夫,在女邻居西蒙死去后,毅然收养西蒙的两个遗孤的经过,表现了穷人善良、勤劳的品质。
6.回应课题:让我们记住这些可爱的穷人吧,记住穷人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品质吧!
3.总结评赞,深化情感:看,这就是桑娜,毫不犹豫地抱回西蒙孩子的桑娜,甘受责罚也不后悔的桑娜,体恤丈夫又不舍弃邻居的孤儿的桑娜!多么质朴、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桑娜!四、全文整合,总体认识穷人
完整认识桑娜:⑴启发谈话:托尔斯泰的笔下,桑娜是个最值得称颂的穷人,除了善良,桑娜还有什么特点?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有关语句,发表你的看法。(学生读书)⑵交流看法:①桑娜还是个吃苦耐劳的人:“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②桑娜还是个贤惠温柔的人:“‘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⑵西蒙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么穷那么苦,也许自己就是饿死的,可两个孩子都是“圆脸蛋”,“圆脸蛋”就是胖胖的,可见西蒙从来没让孩子饿着。⑶西蒙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因为那么冷的天,她临死前“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让孩子“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篇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5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对桑娜的心理描写,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桑娜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格,体会作者对穷人的同情与赞美。
(重点)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我能行1、上节课我们读了《穷人》一文,谁能试着说一说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再一次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句段的研读应植根于文本的整体。
2、(课件出示)下面让我们一起完成下面的填空,再次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体会穷人的“穷”。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和出去捕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儿,还只能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菜只有。
【设计意图】再一次感受“穷人”的“穷”,为结合人物处境体会人物情感做好铺垫。
3.(过渡):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她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二、合作交流,我最棒(例中学)1、桑娜发现西蒙已经死了,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继续等待出海未归的丈夫,此时她想到了什么?请看问题探究。
(指名读)2、学生自学3、小组交流4、展示汇报5、刚才,我们紧紧抓住对桑娜的心理描写,联系上下文和桑娜此时的处境,感受了桑娜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桑娜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这也是作者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勾画、批注、交流、朗读,真正走进桑娜的内心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始终着眼于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把握,采用联系上下文和人物处境的方法体验人物内心情感,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桑娜内心,我最懂(实践悟)1、过渡:文中除了7-10自然段有对桑娜的心理描写,其他部分还有对桑娜的心理描写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对桑娜的心理描写,联系上下文和桑娜当时的处境想一想桑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由此可以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2、学生三分钟自学时间3、班内交流【设计意图】在上一个环节习得体会心理描写的表达效果的方法基础上,本环节充分利用文本中其他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检验自己对方法的掌握情况,再一次抓住心理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理解贫困的定义和原因。
2. 了解贫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探索如何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状况。
第二部分: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
2. 学生练习册或手册。
3. 知识点总结或复习材料。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导入a. 提出问题:你了解贫困的含义吗?为什么有人会陷入贫困?b.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讨论的内容,以便温习已学知识。
2. 理解贫困的定义和原因a. 通过演示文稿或板书,给学生介绍贫困的定义和标准。
b. 分组讨论: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贫困的原因,并汇报给全班。
c.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常见的贫困原因,例如失业、缺乏教育机会等。
3. 了解贫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a. 学生阅读教材或复习材料,了解贫困对教育、健康和就业机会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b.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他们的观点,让学生深入理解贫困对个人生活的负面影响。
4. 探索如何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状况a.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想办法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状况。
b.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c.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并整理学生们的建议,列出一份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状况的行动计划。
5. 总结a. 老师总结课堂内容,再次强调贫困的定义、原因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b. 强调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四部分: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他们个人对贫困问题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寻找有关贫困改善的案例或组织,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第五部分:课堂延伸1. 邀请一位社会工作者或专家分享他们在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状况方面的经验和方法。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慈善机构或社区组织,以加深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这堂课以帮助学生理解贫困的定义和原因为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提高了他们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讲读二、三段课文教学过程:一、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分层。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一段分三层,该怎么分?并说出理由。
(2)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探望西蒙的?师总结:在丈夫出海未归,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海浪汹涌澎湃,心中焦急、忧虑时,心中还惦记着生病的邻居,可见桑娜对邻居的关心是真挚的。
(3)课文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桑娜对邻居发自内心的关心呢?2.理解第二层:默读课文,思考:桑娜进门之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3.理解第三层:(1)个别读第三层,思考: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的?(中等生)(2)理解“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句话的意思。
(3)桑娜抱回孩子后为什么又忐忑不安呢?理解“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的意思。
出示课件4.归纳段落大意。
三、理解第三段课文1.默读全段,思考分段:(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段分成三层,应该怎么分?(2)讨论分层,并讲出道理。
2.理解第一层:(1)渔夫终于回归了,这时桑娜的心情怎样?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2)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桑娜的心情。
3.理解第二层:(1)这层主要讲什么?(学困生)(2)桑娜说这段话时心情怎样?(中等生)(3)练习朗读桑娜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说完这段话“桑娜沉默了”这里的“沉默”表示什么意思?(优秀生)4.理解第三层:(1)渔夫听了桑娜的话是怎么表示的?他为什么会这么说?(2)练习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穷人》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2020.9.29
教材分析
《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小说并不陌生,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不宜在主题探究,创作手法上求深求全,切忌用晦涩的术语,理论进行过度解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点
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教学准备:
课件。
前置作业内容
回忆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
(忐忑不安)
(2)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
这就是忐忑不安。
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4人)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你能用“宁可……
也”来说一说吗?
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板书:非……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
(板书:善良)
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
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指名朗读(2—3人)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
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
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
思考: 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
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
(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
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
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
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
“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
“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
但最终做出了决定。
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
②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
(板书:神态、言行)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
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
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
(板书:心地善良)
四、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
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
”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
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