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卫青、李广形象比较【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被过誉的李广与被低估的卫青

被过誉的李广与被低估的卫青

被过誉的李广与被低估的卫青《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做了四十多年的两千石吏,至死未得封侯。

相比之下,卫青是绝对含着“金汤勺”的皇亲国戚,亲姐姐是皇后、是皇后、是皇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史记》中李广与卫霍传记的区别大致可以这么表示:《李广传》:飞将军射石搏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士兵喜欢敌人害怕。

《卫霍传》:XX年,斩敌8000 ;XX年,斩敌70000 ;XX 年……;XX年……说句实话,第一个像传奇小说,第二个像流水账。

就这样,在中学历史和语文课本的洗礼下,印象当中总觉得李广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好将军,而卫青不过是个靠裙带关系上位且一直打压李广只因侥幸才打胜几仗的主儿。

这种印象持续了好多年。

直到后来,以看纪录片为契机,慢慢翻了汉书以及后代一些史书及评论,才发现卫青直捣龙城,自此漠南再无王廷,私人生活也毫无挑剔之处,很多时候就因为出身和外戚的身份,文人墨客无不钟情于悲剧“英雄”李广,也让很多人对卫青有了像我一样的误解。

所以今天我们来谈的主题就是:被过誉的李广与被低估的卫青首先,在军事素养方面。

李广比较擅长处理几百人的小冲突,最多能指挥三千人打仗,超过三千人的经常迷路(前一阵看《河西走廊》纪录片时,对这个桥段印象太深刻:曾长时间生活在西域的张骞也被李广带迷路了)。

而卫青带兵,那是多多益善。

可以这样说,相较于卫青的“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青率领六位将军,出右北平,得右闲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李广拿得出手的不多。

怪不得黄震在《史记评林》中会写到:“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

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

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

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其次,在处事为人方面。

李广宽缓,造成了“士卒亦多乐从李广”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李广宽待士兵、广得人心,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为必取”,我们同时不能忽略他治军放任自流,无法做到令行禁止的弊病。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李广最初成名是在他任骁骑都尉时,在跟随周亚夫对付吴楚军的战斗中,夺取对方的帅旗,在昌邑一带名声广布。

后来历任边郡太守时,能力战,就是持久而强劲地抗衡匈奴,因此,“匈奴日以合战”,李广则“以力战为名”。

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李广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篇1]第一,李广精于骑射,作战勇敢。

中石没镞表现了他的射艺精湛,在上郡遭遇战,在雁门被俘后又脱险,在右北平之战中,无一不彰显他的骑射之精湛,勇敢无畏的名将风采。

第二,正直廉洁,为人低调,李广得到的赏赐都分给部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第三,仁爱士卒,。

在战场上,每遇到缺水缺粮的地方。

将士不全喝过水,他就不过去,将士不全吃过饭,他就不吃饭,士兵都愿意跟随他打仗,在他的领导下都很安逸痛快。

第四,讷口少言,与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射箭第五,行事简便,独具一格,在出击匈奴时,他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是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也不用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也很简单,和程不识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他的部队也没有因此受到危险第六,善于观察、机智敏捷,处变不惊、指挥从容、在出兵雁门攻打匈奴里被俘,他选择装死,再瞥见旁边一少年有一匹好马,便突然跃身跳上少年的马逃走。

在上郡遭遇战时,他让士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让匈奴兵以为他们是诱敌之兵而不敢轻易攻打在出兵右北平时,匈奴猛烈攻击,箭如雨下,在汉军的箭将要用尽的时候,李广命令士兵拉满弓而不发箭,自己亲自用强弩射杀对方裨将,使得对方攻势减弱,第七,忠心爱国,鞠躬尽瘁,他的一生大大小小和匈奴打了70多仗,年迈时仍想为国杀敌当然人无完人,他也有他的缺点斩杀霸陵尉表现了他的心胸狭窄,是个有仇必报的人,同时还有一些冲动,在听了中贵人的说辞就带着一百多骑急追射雕人。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篇2]1、从历史角度看李广的功业和性格汉代前期,由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不可调和性,导致边境民-族-矛-盾尖锐,汉朝和匈奴的矛盾始终是西汉前期的主要军事大事。

从《史记》中看李广

从《史记》中看李广

从《李将军列传》中想到的李广,陇西成纪人,西汉著名军事家。

做过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被称为“飞将军”。

一说起李广,就想到了他那百步穿杨的好箭法,据记载李广出猎,将石头屋以为老虎儿把箭射入其中,当他射杀敌人时,也往往是箭无虚发,从无畏惧。

而通过《史记》的阅读中,更进一步地了解到了李将军的人物特点。

从《李将军列传》中,我们看到了李广的一生,那是领兵与匈奴抗争的一生,他这一生平凡而又伟大。

李广与匈奴战斗时间长达45年,将近半个世纪,他的一生始终与匈奴战争相伴,他的荣辱也与匈奴战争息息相关,太史公司马迁曾这样评价他: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

他死的时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

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

纵观李将军一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是幸运的,毕竟能够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已经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又发现李将军是孤独而又寂寞的,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诗词中我们了解到李将军一生没有被汉武帝册封,因为曾经一时的冲动而杀降,导致了其一生的遗憾和悔恨。

从《史记》的安排上来看,在汉武帝时期闻名的将领众多,而卫青的众多副将中惟独给李将军设有专传,可见太史公对李广的重视。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说过为何要写《李将军列传》的原因: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故作《李将军列传》,这既体现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体现了李将军的那种与其他将领不同的对待士兵的仁爱精神,深得士兵的爱戴。

纵观全传,通过太史公的着重刻画,突出了李将军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

首先是他的英勇善战,极富谋略。

当年李将军以自己的一百名骑兵以类似“空城计”的谋略抵御了匈奴数千骑兵的进攻。

后来李将军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围住后被俘,李将军又心生一计,通过装死跳上战马逃回京师,成功地躲掉一劫,匈奴称其为“飞将军”正是由此而来。

“卫青不败非天幸李广无功真命奇”

“卫青不败非天幸李广无功真命奇”

“卫青不败非天幸,李广无功真命奇”——《史记》中的卫青、李广人物形象分析指导老师:陈敏杰学员:张旭摘要:西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光辉的朝代之一,在那个绚烂的时代,忠臣良将灿若星河,比比皆是。

卫青、李广就是其中的两位。

然后代文人墨客,对飞将军李广不吝赞美之词,对卫青却毁誉参半,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两人的的记述,个中原因可以略知一二。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卫青李广形象分析西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光辉的朝代之一,在那个绚烂的时代,忠臣良将灿若星河,比比皆是。

“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他们或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是骁勇善战,纵横沙场,被历史所铭记,被人民所颂扬。

卫青、李广就是其中的两位。

然而后代文人墨客,对飞将军李广不吝赞美之词,“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①,“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②“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③对卫青却毁誉参半,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两人的的记述,个中原因可以略知一二。

一“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徙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④“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

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

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

字仲卿。

长子更字长君。

长君母号为卫媪。

媪长女卫孺,次女少儿,次女即子夫。

后子夫男弟步、广皆冒卫氏。

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

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

青尝从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钳徒相青曰:‘贵人也,官至封侯。

’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⑤这是司马迁对两人出身的记述。

李广出身将门,良家子弟,闻名军中。

而卫青,身世低微,年少时候不过是一骑奴,大大的不如李广。

然君子豹变,贵贱无常。

卫青从一个家奴到后来的大将军,为天下人所景仰。

大汉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究竟谁最强?

大汉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究竟谁最强?

大汉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究竟谁最强?本文导读:只是司马迁因为他个人的原因,对汉武帝十分不满,连带着对以裙带关系上位的卫霍二人也有了偏见,而对于悲剧性的人物,如李广,多怀有同情之心。

自然了,历史学家也是人,立场带有主观色彩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读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作者的代入感给蒙蔽了。

历史上对于这三个人的评价早有定论,许多人都知道卫霍二人的军事天才,很少有人把李广视为名将。

比如唐高祖李渊就曾经说:李靖是萧铣、辅公祏之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这就是把卫青、霍去病与韩信、白起二人并称。

又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在得知蓝玉大破北元后,大喜,赐敕褒劳,比之卫青、李靖。

读者也不是傻子,历史上就有很多人注意到了司马迁对李广的偏袒,进而为卫霍二人鸣不平。

比如明人黄淳耀评论:“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认为司马迁对李广和卫青的评价不公。

宋人黄震在《史记评林》中则认为:“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

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

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

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明人王夫之亦云: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

其于李陵降匈奴一事持论极为精辟,云: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揜。

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衒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

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

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除了后世之人对卫青、霍去病、李广三将之优劣早有定论外,时人如刘安之愚蠢,亦知卫、霍,而不知有李广。

淮南王刘安欲谋反,深忌卫青之将材,其派出的刺客首选的刺杀目标就是卫青,至于李广,如刘安之流,尚且从未放在眼里,可见李广相去卫青何止道里计。

《史记》中李广形象研究

《史记》中李广形象研究

《史记》中李广形象研究一、李广形象的分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

《史记》的安排上,卫青的诸多副将中只有李广设有专传,就连功名显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传也是附在卫青传之后,可以想见司马迁对李广的重视程度,这既是司马迁的思想感情的价值取向,也是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才思想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司马迁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挑重担而毫不推辞的先秦士风的留恋、推崇和效尤,具有司马迁特有的理想色彩。

纵观全传,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刻画了李广这个人物形象,并寄予了深厚的情感:1、勇而过人,才气无双李将军的英勇在当时及后世都是有口皆碑的,其人武功精湛、作战勇敢、潇洒随意、放情任物,为司马迁所称道与赞赏。

全传写李广之勇的地方相当多,几乎充斥全篇。

李广之勇,渊源有自:“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家世世受射”。

(按:以下引文凡未标明出处者,皆引自《李将军列传》)李广一出道,就表现出非凡的武功而博得汉文帝的称赞:“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在以后的无数次征战中,李广都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大智大勇。

司马迁选写了几个典型事例: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

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之,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从卫青形象看司马迁的信史精神

从卫青形象看司马迁的信史精神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of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2014,8(3):112-115http://xb ynau edu cnISSN1004-390X;CN53-1044/SE-mail:sk@ynau edu cn 收稿日期:2014-01-06 修回日期:2014-02-26 网络出版时间:2014-5-16 11:21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A2002278)。

 作者简介:董华(1966-),女,陕西咸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教学与研究。

通信作者:李荣兴(1968-),女,云南保山人,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 cnki net/kcms/doi/10 3969/j issn 1004-390X(s) 2014 03 022 htmlDOI:10 3969/j issn 1004-390X(s) 2014 03 022从卫青形象看司马迁的信史精神董 华,李荣兴(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01)摘要:后人对《史记》的误读多认为司马迁对飞将军李广满怀敬仰,对外戚卫青心怀不满。

仔细研读《史记》不难发现,司马迁不仅没有因他们的出身而有所区别,反而为我们精心刻画了大将军卫青的形象,对他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描写;相反对李广的狭隘心理却有所微词,这正是司马迁信史精神的真实体现。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信史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4)03-0112-04AstudyonSimaQian′sSpiritofTrueHistorybyResearchingHisPortrayalofWeiQingDONGHua,LIRongxing(Colleg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Kunming650201,China)Abstract:MostofusholdthemisunderstandingoftheRecordsoftheGrandHistorianthatSimaQianwasfullofadmirationforGeneralLiGuangwhilekindofcriticalofGeneralWeiQing.ReadingandstudyingtheRecordsoftheGrandHistorianindetailmayleadtotheconclusionthatSimaQiandidn′twriteinadiscriminatorywayoutoffamilybackgroundbutdepictedWeiQing′simageelaborately,sparingnoeffortstoportrayhisheroiccontributionsandachievements.Onthecontrary,heiscriticalofLiGuang′snarrow mindedness.ThisisareflectionofSimaQian′sspiritoftruehistory.Keywords:SimaQian;RecordsoftheGrandHistorian;spiritoftruehistory 以外戚身份贵幸,是中国独特的一种历史现象。

《史记》《汉书》中汉武帝形象塑造的差异及其原因

《史记》《汉书》中汉武帝形象塑造的差异及其原因

032《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史记》《汉书》所塑造的汉武帝形象存在巨大差异。

《史记·封禅书》刻画出一个迷信神仙方术、劳民伤财的昏君形象,而《汉书·武帝纪》塑造的汉武帝则是一个勤政爱民、好施仁政、开拓有为的明君、贤君形象。

汉武帝形象塑造的差异,与司马迁、班固两位史家所处政治环境与撰史思想的不同密切相关。

[关 键 词] 《史记》;《汉书》;汉武帝形象;差异《史记》《汉书》中汉武帝形象塑造的差异及其原因王亿千司马迁所撰《史记》与班固所撰《汉书》是成书于汉代的两部史学巨著,二者在汉高祖至汉武帝一段历史时期的记载上存在交叉。

但交叉重复记载并不意味着二书在历史叙述和评判上具有一致性,相反,二书在对同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书写和评判上甚至会出现截然对立的现象。

此点在《史记》《汉书》对汉武帝历史形象的塑造上有集中体现。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比二书对汉武帝历史形象的塑造,展现二者在历史书写上的差异,进而分析这种差异背后呈现的司马迁、班固两位不同时期的史家在撰史思想上的区别及其演变原因。

一、《史记·封禅书》对汉武帝形象的塑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司马迁原先为汉武帝所作之《今上本纪》已经散失或未能写成,现存之《孝武本纪》为后世史家依据《史记·封禅书》中司马迁关于汉武帝部分的记述内容摘录改写而成。

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史记·封禅书》进行探讨。

《史记·封禅书》集中刻画了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尤敬鬼神之祀”[1]1384的形象特征,列举了汉武帝曾经信任并重用过的几个方士,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他们的荒诞言行以及汉武帝听信其言后作出的决策。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最初信任尊崇的方士为李少君。

李少君故意隐瞒自己的实际年龄,“常自谓七十”,宣称自己“能使物,却老”,并“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汉武帝尊之[1]1385。

他曾向汉武帝进言:“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先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史记》卫青、李广形象比较《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尤其是近年来百家讲坛的兴起及《汉武大帝》等一系列的电视剧的热播使汉武一朝的人和物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卫青和李广,同时作为抗击匈奴的名将,何以命运相差如此之多?因此,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对卫青和李广形象的探讨。

过去的研究主要其中在李广难封的原因和他的形象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而对于他们两者的比较研究很少关注。

本文拟从《史记》中对于二人的描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从而展现他们两者不同的形象和命运。

基于此目的,我对涉及本论题的前人关于卫青、李广的研究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司马迁塑造人物方法的研究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的鲜明的,同类人物之间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而不同类型的人物之间更是形成了巨大的发差,人物的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明)凌稚隆在《史记评林》中记载“明代古文评论家陈仁锡说:‘子长作传,必有一主宰。

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青传》,以‘天幸’二字为主。

’”[1]而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司马迁又善于将人物的生活环境与性格相联系。

可永雪在《史记文学成就论说(稿)》中提到“一个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代在性格上的某种闪现,往往会蕴含和滋育着他成人或发迹以后种种性行表现的因素和色素;而一个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的某种性行表现,又往往预示或决定着这个人此后乃至终生的生活道路。

在《史记》中,这种表述很多、、、、、、《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卫青幼年的生活经历养成他隐忍的性格,这种性格在他显贵之后依然存在。

”[2]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司马迁还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还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前提的。

“对于李广,写的千载之下仍英风如在。

司马迁是以无限同情和无限赞赏的笔墨来写李广的传记的,他把李广的喜爱和对统治者的愤恨隐含在字里行间,读来不禁让人扼腕。

而对于卫青,司马迁虽颇多微词,认为她‘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但也认为卫青具有身先士卒、关怀下属的品质。

”[3]二、司马迁人生经历与塑造人物的悲剧性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对于司马迁的人物塑造中提到“司马迁的人生际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

所以他在《史记》中塑造了一群悲剧性人物,其中有一些悲剧人物的品格存在明显的弱点,有这些弱点导致的失误最终毁灭了自身。

李广就其中之一,他战功赫赫,却终身没有封侯。

落得自杀而亡,他的性格弱点暴露的非常明显,只是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而已。

”[4]在这里,着重提到了司马迁在塑造李广这个人物时将他的性格悲剧体现出来了,性格悲剧是出现在西方的,“性格悲剧是特指莎士比亚创作的一种悲剧。

多谢某贵人陷入一困境,后其性格某弱点或偏见被揭示,此为悲剧基本契机。

悲剧主人公行动关系本人和整个民族命运,处尖锐斗争中心,有巨大道德勇气,体现一种人格的理想。

结局一般毁灭。

”[5]三、卫青的形象研究在前人的研究中,对于卫青的研究可以说是很少的的,但是基本上在介绍卫青的性格时都是宽厚仁爱的,在《史记》里,“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

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

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

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司马迁通过别人的嘴将卫青的这种性格表现出来了[6]而在冯梦龙的《智囊全集·评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大将军青兵出定襄。

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

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

议郎周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稗将。

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

’长史安曰:‘不然。

建以数千卒当虏数万,力战一日,士皆不敢有二心。

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

不当斩。

’青曰:‘青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

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

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者不敢专权,不亦可乎?’遂囚建诣行在,天子果赦不诛。

’评曰:卫青握兵数载,宠任无比,而上不疑,下不忌,唯能避权远嫌故。

”[7]他的这种性格也是他安度余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西汉的外戚前、中、后三期的历史可以看出,稀罕的外戚还是依附于皇权的,因此具有暂时性、脆弱性与不稳定性,往往皇帝的喜怒就可以决定他们的荣辱,一般随着他们的代表任务的起伏而起伏。

而卫青作为外戚却能够安稳渡过余生不可不说和他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8]除了对他性格的肯定外,他的军事才能也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时代召唤英雄,卫青本人超人的胆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是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9]四、李广的形象及难封的原因对于李广的形象的描写,首先是对他功绩的肯定,雷海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中“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多少带有先秦时代“士”的遗风,具有恪尽职守及“士为知己者死”等特征。

因此能够以军事作为一生之中的头等大事。

”[10]这说明李广有勇,能够为将,但是能否为帅却是另一种说法。

王夫之《读通鉴论》“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

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

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

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

束伍严整,斥堠详密,将众之道也。

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

严整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

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

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

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而存乎将将者尔。

将兵者不一术,将将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论也。

人主,将将者也。

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

……故严于守而简于攻,闲其纵而去其苦,有微权焉,此岂可奉一法以为衡而固执之哉?”[11]清代黄淳耀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

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

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12]李广的有勇却无谋,是他性格中的缺陷,这也是造成他难封的原因。

孙家洲《性格与命运的对话》“缺乏政治头脑是李广一生中最大的弱点。

这一性格弱点不禁直接影响到李广难以封侯,也直接影响到这个武将世家的命运。

”[13]“李广难封的主观方面是李广有强烈的骑士荣誉,喜欢逞匹夫之勇,治军不严。

”[14]“无军事谋略,不适应汉朝从防御向进攻的军事战略转变”[15]“另外,他心胸狭窄,木讷少言,不善交往,有不谙官场之道。

”[16]“客观上是武帝时期重用外戚,使李广未受重用,且他经常遭人陷害。

”[17]当然法度的混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金春峰先生说:“汉初,法治严酷,但尚有法可依,从董仲舒开始,由于强调诛意、诛心、原心论罪,引经义以断狱,在宗法关系内部,实行法治,其结果不仅使封建等级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关系,渗透着严而少恩的法治的精神,法本身也被随意解释、滥用而无法可依。

”[18]难封是他悲剧性命运的体现,而性格、社会现状等都是造成他命运悲剧的原因。

司马迁在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时,运用了各种方法。

郭双成在《史记人物传记论稿》中“司马迁在描写李广时,注重透出了他的爱国之情,体现了人民对爱国将领的爱戴之情,这样将他的悲剧性更深了一层次”[19]“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形象,具有人格魅力、传奇色彩,《史记》还进一步揭示了他性格上的缺点及不封侯的原因,并说明了她的性格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20]“李广是一个单纯而又复杂的形象,需要多角度的分析,而他不得封侯的背后,除了有他自己军事能力的问题以外,也涉及了皇室和有权势者个人利益对有才者的排挤,这种人才被压抑的状态在封建社会大多是由于专制制度带来的不公正。

这个问题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着,这也是李广之所以由一个历史人物而被赋予很多理想化悲情化文学色彩的原因。

”[21]以上就是我对卫青与李广形象比较相关研究的简单论述,对我进行本次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论文将围绕其中几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力求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注释:[1](明)凌稚隆辑校·(明)李光缙增补.史记评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6 [2]可永雪.史记文学成就论说(稿).包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8[3]史志刚.论《史记》中霍去病的形象.长沙.湖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5[5]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36.(13)[7]冯梦龙.智囊全集·评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9[8]冯佳.西汉外戚和西汉政治.铜陵.铜陵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04[9]何茂云.‘卫青不败由天幸’疑析.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05[10]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长沙.岳麓书社.1981.01[11]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7[12]韩兆琦.《史记通论》引《太史公知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2[13]孙家洲.性格与命运的对话.北京.中国人民汉大学出版社.1998.[14]任怀国.李广难封原因探析.昌潍.昌潍师专学报.1999.(12)[15]萧平汉.军功不够是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衡阳.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4)[16]姚小欧.什么是李广难封的原因.沈阳.东北师大学报.1991.(1)[17]高敏.李广难封的原因何在.北京.光明日报.1987.(4).08[18]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2[19]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河南.中州出版社.1985.3[20]崔晓耘.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形象.阴山.阴山学刊.2007.05 [21]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