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考知识点总结
道德与法治中考分享

道德与法治中考分享
一、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包括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
在中考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道德规范的含义、特征和类型;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二、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在中考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作用;法律与国家的关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等。
三、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中考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社会公德的基本内涵和特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
四、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
道德准则,是维护家庭和谐幸福的重要保障。
在中考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家庭美德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和邻里团结等。
五、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是人们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统一体。
在中考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个人品德的含义、特点和发展规律;个人品德的主要内容,如正直、诚信、宽容、勤奋等。
2024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点梳理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第一课同住地球村知识梳理当今世界的特点开放的世界国家间相互开放程度加深,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开放范围扩展。
封锁、孤立现象存在但非主流。
发展的世界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涌现,世界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紧密联系的世界现代交通、通信、贸易将全球各地联系在一起。
世界变化的影响国家发展和个人生活均受世界变化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及作用商品生产和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完成,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生产者和消费者受益于全球化的市场。
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特性改变生活,融入全球经济。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同时增加跨国风险和危机。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竞争,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
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世界文化活力的体现,文明进步的动力。
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价值,通过平等交流、对话增进理解和包容。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特点多极化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
世界多极化的重要意义国际力量相互依存、制约,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和平与发展。
人类对交往方式的探索科技进步推动国家间友好往来和战争冲突的交替。
正确认识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国际竞争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需共同遵循国际规则。
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及我国的努力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误区解读经济全球化的误解错误认为经济全球化仅表现为贸易和生产的全球化,实际上还包括资本全球化和技术全球化。
全球化与文化差异错误认为全球化意味着消除文化差异,实际上全球化过程中文化保持特色,多元和谐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误解错误认为多极化趋势意味着多极化格局已形成,实际上多极化格局形成是长期复杂过程。
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第三课与世界紧相连知识梳理中国担当的表现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
经济快速发展,解决温饱问题,减少贫困。
中考道德与法治必背知识点

中考道德与法治必背知识点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1.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的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共同理想是把我国
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道德与法治(政治)中考知识点(基础篇)

道德与法治(政治)中考核心知识点模块分级梳理(基础篇)模块一:自身与社会一、关于自身:1.(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2.学习是苦乐交织的。
3.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是什么?有何意义?(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
(2)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二、社会关系(一)朋友之间:1.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2.网上交往具有什么特点?:虚拟性、平等性、自主性(二)师生关系:1.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三)亲子关系:1.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
三、生命与成长1.生命有什么特点?(1)生命来之不易。
(2)生命是独特的。
(3)生命是不可逆的。
(4)生命也是短暂的。
2.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3.怎样守护生命?(1)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
(2)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4.与异性交往的正确方式是什么?内心坦荡、言谈得当、举止得体。
四、情绪与情感1.人的情绪有哪些类型?(1)基本情绪:喜、怒、哀、惧。
(2)复杂情绪:害羞、焦虑、厌恶和内疚等。
2.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哪些?(1)改变认知评价;(2)转移注意;(3)合理宣泄;(4)放松训练等。
3.情感的类型:基础性的情感:安全感;高级情感:道德感。
正面的体验:爱的情感;负面的体验:恐惧感;混杂的体验:敬畏感。
4.情绪和情感的重要区别: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情感相对稳定。
模块二:法律与法治1.法律具有哪些特征?(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法律的最主要特征)(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法律的作用: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3..我国特殊关爱和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1)专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其他法律:宪法和婚姻法、义务教育法、反家庭暴力法等。
3.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是什么?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初中道德与法治2023中考关键词归类汇总(共八组)

中考道德与法治关键词归类汇总一、之路、之本、之要、之根、根本、基本、基础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2.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
3.我国的兴国之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民族之根是:民族文化。
5.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6.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1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途径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13.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领导。
14.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15.依法治国新阶段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6.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7.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8.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9.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基本国策、战略方略1.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3.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
三、机关、机构1.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指:人民检察院。
初中道德与法治2024届中考核心必背知识点(共20大类)

中考道法核心必背知识点一、经济建设的常用表述语: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4.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5.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6.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新发展理念。
7.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8.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
9.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二、关于政治建设的常用表述语:1.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3.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建设法治中国。
4.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5.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6.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7.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8.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三、关于文化建设的常用表述语:1.坚定文化自信。
2.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不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3.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5.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践行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常用表达: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4.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
5.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6.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7.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8.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9.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10.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中考道法必考知识点归纳

中考道法必考知识点归纳中考道法,即道德与法治,是中考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道德修养,还涉及到法律常识的普及。
以下是中考道法必考知识点的归纳:一、道德修养1. 诚信:诚实守信是个人品德的基石,包括诚实做人、诚实做事、诚实学习等。
2. 尊重: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和劳动成果。
3. 责任:个人对社会、家庭、学校的责任,以及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承担。
4. 公平:在社会交往中,公平对待他人,不偏不倚。
5. 合作: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二、法律常识1. 宪法:了解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 民法: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如财产权、人身权等。
3. 刑法:了解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常见的犯罪类型。
4. 未成年人保护法:了解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和相关法律条款。
5. 交通安全法:了解交通规则,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三、社会公德1. 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2. 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3. 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传播正能量。
四、道德与法治的结合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2. 法治社会:了解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 公民权利与义务: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何在法律框架内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结束语通过以上的知识点归纳,我们可以看出中考道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相结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知识,成为一个有道德、懂法律、负责任的公民。
2024中考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八上考点第一单元《走近社会生活》【易混易错】1. 社会是个人的简单相加。
×纠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2.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抚育,老师的教导,与社会没关系。
X纠正: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 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外的一个“结点”。
×纠正: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4.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可以融入社会,也可以脱离社会。
×纠正: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
5. 个人身份是通过家庭关系来确定的。
×纠正:个人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来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有不同的身份。
6.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影响;×纠正: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人们的活动推动着社会进步与发展;—--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影响;7. 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虚拟、平等、自主。
x纠正:3.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虚拟、平等、自主是网络交友的特点。
8. 网络可以扩大公民的权利。
×纠正:公民权利是法律规定的,不能扩大;网络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9. 沉迷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应远离网络. ×纠正: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我们应合理利用网络。
10.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纠正: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易混易错】1. 社会秩序就是公共场所的秩序。
x纠正: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
2. 政府对公用设施的管理属于维护公共场所秩序。
x纠正:政府对公用设施的管理属于维护社会管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