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舒曼童年情景的分析及演奏感受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抒情性分析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抒情性分析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是19世纪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钢琴界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共包含13首短小的钢琴曲,每一首曲子都带有浓厚的童真与抒情情感。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对《童年情景》的抒情性做一次深入的分析。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童年情景》的背景和意义。
这部钢琴套曲是舒曼在1838年创作的,当时他只有28岁。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他对儿童成长的理解和对儿童心灵的感悟,因此这些曲子都充满了童真和纯真的情感。
整个套曲呈现了一个童年时期的画卷,其中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
每一首曲子都如同一个小小的故事,将我们带入到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浪漫情感的世界中。
接着,让我们来看看《童年情景》的曲目结构以及其中几首曲子的抒情性。
整个套曲的曲目分别为:1. 朝圣者的乐曲;2. 舞曲;3. 独舞;4. 低语;5. 猎人的曲调;6. 临别礼;7. 哥哥的礼物;8. 临睡前的祷告;9. 起舞;10. 乐园;11. 忆念;12. 镜子魔术师;13.别离。
我们可以挑选几首曲子来分析其抒情性。
比如第一首《朝圣者的乐曲》和第九首《起舞》。
《朝圣者的乐曲》通过柔和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勾勒出一种清新悠扬的氛围,仿佛是在诉说着一个纯真的心灵向往着美好的远方,表现了舒曼对于幸福和美好的追求。
而《起舞》则以欢快的节奏和轻快的旋律勾勒出了一幅欢快活泼的画面,仿佛是在描绘一个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儿童世界。
这两首曲子都充满了抒情性,旋律优美展现了舒曼的音乐才华,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童年时光的美好向往和纯真感情的表达。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童年情景》的整体抒情性表现。
整个套曲以优美的音乐语言勾勒出了童年时期的各种情感和画面,旋律优美、舒缓、悠扬。
在曲调上充满了隐喻和意象,深邃、抒情,表现了舒曼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理解。
每一首曲子都饱含着对于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敏感的情感。
论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技法分析

论舒曼钢转曲《童年情景》的创昨尚正及演奏技法分析引言浪漫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高度繁荣时期,在时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
舒曼创作的许多音乐都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因此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美称,舒曼在钢琴领域首创了钢琴小品套曲的这种体裁,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独一无二的艺术财富。
《童年情景》由十三首小曲子组成,每个曲子看似独立,却又相互联系,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孩子们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生活场景。
整部套曲有趣,活泼,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通过对舒曼钢琴套曲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感悟舒曼音乐作品,更准确地演奏《童年情景》这部钢琴作品。
一、舒曼及其音乐作品创作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是十九世纪进步浪漫主义最鲜明的代表人物,德国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与音乐评论家之一,1810年6月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诞生了,舒曼出生在一个书商家庭,由于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也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做了铺垫,舒曼7岁时就尝试创作小型钢琴小曲,有出色的即兴演奏才能。
在1826年他的父亲逝世了,16岁的舒曼到莱比锡学习法律,由于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他跟随弗里德里希维克学习钢琴,在1830年舒曼学习了他喜欢的音乐专业,但刻苦过激的训练使手指造成了永久性的伤病,18年他在精神疾病的折磨下痛苦万分,最后选择跳进了莱茵河后被救起,两年后在那里逝世,终年46岁。
舒曼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创作的音乐都深刻地反映着一种时代的精神,而今我们可能无法在还原舒曼创作《童年情景》时内心的情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作曲家舒曼留下的资料,给我们开辟了一扇心灵之窗。
特别是当时舒曼写给爱妻克拉拉的书信,将这些信笺串联起来就是这部作品最好的背景介绍。
关于《童年情景》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追溯到1838年,当时舒曼给随父亲在维也纳巡回演出中的恋人克拉拉写信。
舒曼在信中写道:“趁我现在还没有忘记。
我刚刚写作完的,正是你过去写给我信中那句话的一种回声效应,你在那次信中说过“你几乎像个小孩一样时常想念我”。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抒情性分析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抒情性分析舒曼(Robert Schumann)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抒情性,其中著名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Kinderszenen)更是体现了他对于童年时光的深刻感悟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对这部套曲的抒情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音乐中传达的情感和内在含义。
《童年情景》是舒曼于1838年创作的一部包含13首小品的钢琴套曲,每一首小品都表现了不同的童年情景和情感。
整部套曲以其简洁清新的风格、丰富多样的情感展现和深刻的内涵而备受赞誉。
在这些小品中,舒曼通过旋律、和声和音色的运用,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和深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其对于童年情景的音乐再现与情感表达。
套曲中的第一首小品《进场曲》(Von fremden Ländern und Menschen)展现了童年时代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好奇心。
整个曲子以柔和的旋律和温暖的和声为主,表现了少年儿童对于热爱探求和探险的渴望,展现出一种天真烂漫和充满希望的抒情氛围。
这首曲子的抒情性主要体现在其柔和、温馨的旋律中,让人感受到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接着,套曲中的第三首小品《欢快的农忙曲》(Haschemann)展现了儿童时代的欢快与调皮。
整个曲子以轻快的节奏和嬉戏的旋律为主,表现了孩子们在农村玩耍的欢乐场景。
这首曲子的抒情性主要体现在其欢快明快的音乐形式中,展现出一种童心未泯、纯真无邪的情感。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以其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于童年情景的真挚回忆和深情表达。
每一首小品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内涵和丰富的音乐表达,让人不仅感受到了舒曼的音乐才华,也感受到了他对于童年时光的珍视和情感表达。
这部套曲的抒情性不仅体现在其音乐形式中,更体现在其对于生活、爱情、幸福的向往和祈求之中,这使得这部套曲成为了舒曼音乐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成为了对于童年情景的珍贵回忆。
舒曼标题性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思考

舒曼标题性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思考舒曼为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作品丰硕,其中以《童年情景》最为著名。
《童年情景》作为舒曼的标题性钢琴套曲,在对和声及曲式的处理等方面均摆脱了前人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桎梏,为乐曲与听众心灵之间的沟通提供了途径。
无论从创作或演奏方面看,《童年情景》都是艺术领域的宝贵财富,是音乐从业及爱好者可探讨及研究的伟大主题。
一、舒曼与《童年情景》《童年情景》由舒曼创作于1838年,虽名为《童年情景》,但钢琴曲并非为儿童而创作,而是为了从成人的角度表达儿童的世界,以达到唤起成人对儿时的记忆为目的。
《童年情景》之所以广为流传,所依赖的不仅仅是舒曼高超的创作水平,同时也在于该作品所能够带给听众的精神上的美的体验。
近些年来,国内外不乏以《童年情景》为主题而探讨艺术的文章,可见该作品影响范围之广。
钢琴曲所传递的精神理念,与之结构及格式等,存在显著的联系。
为更好地理解《童年情景》所传递的精神,深层次地感受钢琴曲所带给听众的美,对其演奏及创作的特点加以分析较为关键。
二、舒曼标题性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演奏及创作特点(一)《童年情景》的演奏特点以《异国和异国人民》《木马游戏》《孩子的请求》3个小曲为例,分析了《童年情景》的演奏特点。
1.《异国和异国人民》《异国和异国人民》为《童年情景》中的小曲之一,G大调,2/4拍。
该小曲的特点,以曲调优美,略带感伤为主。
小曲中,每一句的演奏方式均各不相同。
为使曲子的特点及灵魂得以展现,第一二句,应以较轻的力度弹奏。
待第三句及以后,应逐渐加重,体现出该小曲节奏的丰富性。
自第9小节开始,乐曲进入B段。
与A段不同,B段相对短小。
演奏时,需以左手为重点,右手辅助,以形成对比,突出低音,体现对异国的向往。
2.《木马游戏》与《异国和异国人民》相比,《木马游戏》的演奏方式较为特殊。
《木马游戏》中某一音乐片段,OXXX的切分节奏贯穿的全曲,节拍由弱转强。
弹奏时保持双手的协调是关键。
舒曼《童年情景》的音乐特点及演奏分析

舒曼《童年情景》的音乐特点及演奏分析作者: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舒曼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中他的钢琴套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舒曼钢琴套曲中有代表性的作品《童年情景》作为研究对象,从标题的特点和节奏的特点对音乐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乐曲的演奏进行了分析,从而加深对乐曲的认知。
[关键词]舒曼;《童年情景》;音乐特点;演奏分析[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07-0067-04\[作者简介\]刘晓雨(1993—),女,山东潍坊人,山东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济南250014)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
他的钢琴作品在他所有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充分展现了钢琴的表现能力。
《童年情景》这首钢琴套曲创作于1838年的春天,当时舒曼在写给克拉拉的书信中曾提到过《童年情景》曲子的来源:“我可别忘了提一提其他已经创作的作品——它好像是对你的一句话的回应,你在给我的信中曾说‘我有时似乎像是你的孩子’——一言以蔽之,就好像我穿着儿童外套似的,从那时起,我写了30首好玩的小东西,从中选出12首,称为《童年情景》。
”一、舒曼《童年情景》音乐特点1童年情景标题特点分析《格罗夫音乐词典》中标题音乐是指“有短前序言解释的音乐作品”,简单来说就是用文字的形式来给作品命名标题,从而揭示音乐的内涵与主旨。
舒曼的标题性钢琴套曲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做出了贡献并最大限度地彰显了浪漫主义的特征,而《童年情景》这套钢琴作品是由13个小标题构成,这些小标题分别是异国和异国人民、奇异的故事、捉迷藏、孩子的请求、无比的幸福、重要事件、梦幻曲、火炉旁、骑木马、过分认真、惊吓、入睡、诗人的话。
首先我们看这些小标题会发现都具有文学的特征,每首的标题可以是一个小故事独立存在,例如《童年情景》中“异国和异国人民”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初到外地的小朋友看到陌生的城市和人民的新奇和彷徨。
浅谈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

浅谈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作者:张欣来源:《商情》2011年第41期【摘要】本文从罗伯特·舒曼标题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整体结构入手,依据每首小曲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描写,该作品没有直接描绘儿童生活,而是从成年人回忆童年情景的角度进行创作。
舒曼以准确的笔触,洗炼的手法,深入儿童心灵刻画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得乐曲的音乐形象幽默、神态逼真并富有情趣。
【关键词】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u 1810-1856)是德国著名作曲家。
钢琴家,评论家,指挥家。
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西欧国家的伟大音乐家,他受性格的影响其作品都赋有一种健康的现实主义特征,正如李斯特所说:舒曼不去冒险,探求,不去征服和创造,却极力的想使自己辗转于欢乐和痛苦之间的纯粹,使浪漫主义的感情平静下来。
与前一时期的作曲家比较,舒曼大大的丰富和扩展了音乐的形象,表达了更丰富的感情范畴。
他钢琴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喜用套曲形式而这些套曲大都是有标题的。
标题音乐在舒曼的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作品内容(一)《异国和异国人民》三段曲式,歌谣体风格,G大调,2/4拍。
旋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有种很亲切的感觉。
A段是由两个并行乐句组成,B段是A段的进一步发展,很短小。
仅一个扩展乐句。
(二)《奇异的故事》带再现的二段曲式,D大调,为前曲的上属调,A段16小节,两个乐句为8小节重复。
好像讲述了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人所碰到或听到的有趣的奇闻轶事的故事。
B段为不平衡的对比二句结构(4+8)。
全句是流畅的级进进行,好像孩子们在回味着故事的情节。
(三)《捉迷藏》单一主题发展的二段曲式,b小调。
描写了孩子追逐打闹嬉戏的场面。
A段是4+4并列结构B段是8+4结构。
(四)《孩子的请求》带再现的方正二段曲式,a+b+c+a的结构。
描写了孩子向父母提出请求时的撒娇的表情。
(五)《无比的幸福》一段曲式,由三个基本并行的大乐句构成D大调。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演奏分析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演奏分析
舒曼是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而且是一位文学修养很高的音乐评论家。
在钢琴音乐领域,由特性乐曲组成的钢琴套曲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创作形式。
《童年情景》是舒曼著名的钢琴套曲之一,标题性与文学性是该作品最主要的特征。
《童年情景》包括13首性格相异的乐曲,分别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不同场景。
仅从标题上看,这部套曲是表现作曲家对童年时代的回忆,作曲家在其中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文章第一章主要介绍舒曼的生平与他的音乐思想;第二章从旋律、伴奏织体两大方面分析弦乐队版《童年情景》的结构特点,并与钢琴版做了简单比较;第三章以《童年情景》的钢琴版与弦乐队版为比较对象,主要分析论述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演奏问题。
通过与弦乐队版的比较分析,各类乐器在不同音域、音区中,采用不同演奏技术所发出的音响效果,对演奏者在钢琴演奏《童年情景》音色上的想象力及音乐表现力以启发,从而对钢琴原谱有了更新的认识,对钢琴演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演奏技巧分析

舒曼钢琴套曲的情景》的演奏技巧分析摘要:罗伯特•舒曼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处处都表现出他对于艺术、对于生活的热爱,其中钢琴套曲更具有代表性。
舒曼本人在创作《童年情景》时也指出“这些乐曲是一种艺术反映,它们是成人为成人所作的。
”本文通过对演奏特点的阐述,从而对舒曼的演奏风格进行一些粗浅研究。
关键词:《童年情景》;舒曼;演奏技法罗伯特•舒曼在19世纪当时是一位具有个人风格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和音乐家,钢琴套曲这种体裁更是为舒曼所创,套曲的形式赋予乐曲更为丰富的表现性和讲述性,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童年情景》。
关于乐曲中三连音的弹奏,像《异国和异国人民》是G大调的,整首小曲由三个声部组成,这首小曲作为整套作品的第一首,从一开始的小题目《异国和异国人民》就能够看出这首小曲是表述孩子们心中美好却陌生事物的样子,富有想象力。
这首乐曲主要旋律线在A段右手高声部和B段左手低声部,为了突出旋律在触犍时不能过于生硬,需要用指肚去触键,这样既可以让音色柔美又能将旋律线突出出来,但是在弹奏时要避免高抬指触键,避免触键生硬。
在中声部中连续的三连音,类似于背景音乐一样的伴奏音型,衬托并突出了主弦律。
在弹奏中间声部的三连音时,要弹奏的均匀而轻柔,演奏时用手腕带动左右手使整体表达更柔和,手腕不能僵硬,在三连音中第三个音大多是用右手的1指来弹奏的,所以比敕会使三个音的力度不均匀,音色要表现的平静并且柔美,速度要流畅避免拖沓,八分音符出现在低声部中起到了混声的效果,弹奏时音响表达不能太极端,要用指尖接触琴键。
在B段中,左手弹主旋律的同时也要与右手中间声部的旋律衔接连贯,在右手高声部中,连线、延长音和渐慢都为整首乐曲营造了很好的背景表现力,表现出孩子们对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国家人民的好奇。
在最后一首《诗人的话》中出现了带有三连音、装饰音的B段,旋律起伏时可以节奏可以适当伸缩,弹奏时一开始可以边哼唱边弹,类似于歌剧中宣叙调,更像是将诗人想说的话用歌声表达出来,要注意作者标记出的表情记号,每个音符都要清晰弹奏,最后又回到了A段的主部主题,渐弱减慢的结束了整首乐曲,在弹奏时要用心体会舒曼想要表达的意境,要与作者思想上产生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地方。
对于一般小型建筑或管线的定位,亦采用此法。
由于前方交汇法精度比较低,如果要采用前方交汇法测出的点作为控制点,就要用现场多个控制点求出测点的坐标再求出平均值。
二、改进后的内控法在工程中的应用在凤凰商贸广场B区施工前,根据测绘院提供的桩点及测量坐标,将它们按1:1的比例画在AutoCAD里,并将墙外皮线延长量出K1点与外墙皮的距离,再将墙外皮线偏移画出〈1-1〉轴与〈1-X〉轴。
根据施工坐标建立的原则,以K1点为施工坐标系的原点,以〈1-X〉轴为X轴,以〈1-1〉轴为Y轴。
在图中画出坐标换算中需要的α、a、b,根据以上叙述的坐标换算的公式求出测绘院给的桩点的施工坐标。
经过坐标换算桩2点的坐标为(12.446,-0.251),桩26点的坐标为(112.055,164.138),根据公式求出两点的距离为192.213米,方位角为58度47分12秒。
将全站仪置于桩2对准桩26点,将角度锁定在58度47分12秒,解锁后将全站仪转向0度为X轴方向,90度为Y轴方向,根据算出各桩点的方位角、距离复核各桩点的误差,经复核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故采用桩2点为基准点,以桩2点到桩26点的方向为基准方向。
根据现场情况,在距离现场400多米的假日酒店的屋面避雷针中选了一个点,并用方位角前方交汇法求出该点的坐标,该点的平均坐标为(479.169,64.952)。
这样在现场任意一点架设经纬仪都能以避雷针为基准方向而打出施工坐标系统的控制线。
工程进入主体施工时,在卫生间的管道中选一个点作为垂直引测的控制点,由于该工程有三个轴网,决定在每个轴网内设一个垂直引测的控制点。
每一层施工时,利用激光铅锤仪将底层的控制点引测到施工层,然后将经纬仪置于控制点,后视避雷针锁定在计算所得角度,解锁后将经纬仪转向0度、90度,打出控制线。
该工程采用改进后的内控法测量精确度高,施工顺利,并在多项工程中得以应用。
为防止由于数据采集、数据输入和输出等测量前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我们在拿到电子版图后将测量所需点坐标直接从Auto-CAD程序中的点转换为EXCELL程序中的坐标,或者将测量中所得的数据直接从EXCELL程序中的坐标转换为AutoCAD程序中的点;如果能在上述过程中利用AutoCAD中的三维绘图功能建模就更理想了。
参考文献:[1]赵雪云,李峰.工程测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李仲.建筑工程测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2013年第·1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8期Jan2013[摘要]罗伯特·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音乐家,在钢琴音乐领域的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他的标题钢琴套曲。
《童年情景》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
论文具体阐述了套曲中每首小曲标题的含义、曲式结构等的分析及自己演奏的感受。
[关键词]舒曼;童年情景;作品分析;演奏感受[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3)1-0183-02对舒曼《童年情景》的分析及演奏感受贾瑞娜,张瑞荣(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太原030006)一、作者简介及作品的创作特点罗伯特·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评论家、指挥家。
孩提时的舒曼是一个富于幻想,活泼而善感的孩子。
他六岁起学习音乐,并自幼接触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文学知识的积累使他的一生受益匪浅。
他率真的个性及深厚的文学素养,使其作品往往赋有文学性和自传性的特色。
钢琴曲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钢琴小品盛行的19世纪,舒曼第一个创立了“钢琴套曲”这种新的音乐体裁。
这些套曲往往都有一个诗意浪漫、引人入胜的标题,使套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性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完善。
标题性钢琴套曲的出现,是舒曼有别于其他作曲家创作的特殊标志,奠定了舒曼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童年情景》创作于1838年,是这一体裁的经典之作。
全曲由十三首个性鲜明的小曲组成,灵感主要来自舒曼对幼年克拉拉的回忆。
这首套曲不同于一般的儿童钢琴曲,他不是为儿童而写,而是作曲家以成年人的视角回忆童年的情景,充满了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怀,唤醒人们对儿时的回忆。
舒曼用形象而简练的笔法,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孩子们的纯真形象。
二、对《童年情景》中每首小曲的分析及演奏感受童年情景全套由十三首小曲组成,每首都有一个小标题,从各个小标题可以看出,既有描写儿童生活趣事的,也有刻画儿童内心活动的,每一首都反映了儿童生183··活的一面,而小曲的标题对理解音乐是非常有帮助的。
1.《异国和异国人民》作为整部套曲的第一首,学者们至今也未能了解这个标题的真正来源,将其放置于整部套曲的开头,或许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孩子来到陌生的国家,站在异国的街道上,感受着一个新奇世界,有点儿新鲜、茫然和不安。
该曲为三段曲式,G大调,2/4拍。
A乐段在功能性低音和三连音型的和声衬托下,高声部的旋律如梦幻般地歌唱出来,平稳的四分音符夹杂着不安分的附点节奏,平静中蕴含着一丝躁动、不安。
B乐段从第九小节开始,是A段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其中右手的高声部和左手的低声部是两条旋律线,在演奏时应注意高低声部旋律线的清晰。
这首小曲最关键是在中声部的三连音上,由于三连音的第三个音大都是由右手的姆指去弹,所以容易弹得重而不均匀,三连音要弹得柔美平静。
在速度和音色上避免拖沓和暗淡,要用流畅的乐思和较明亮的音色来表现。
2.《奇异的故事》该曲的标题意将我们带到儿童跳跃式的思维中去,一边听父母讲奇异的故事,一边海阔天空地幻想。
时而兴奋异常,时而会有小小的忧伤。
这首乐曲是带再现的二段曲式,D大调,3/4拍。
A段由两个八小节的乐句重复组成,终止在属调上。
乐曲通过运用连线及休止符改变了重拍节奏组合,造成类似玛祖卡舞曲风格的节奏型,使乐曲显得夸张活泼。
由于声部进行是柱式和弦式的,因此在快速弹奏时,要注意肌肉的调节,整个状态要放松,力量集中到指尖,和弦要整齐、果断,装饰音要弹得清晰,第三拍重音要明显。
同时注意两句力度的对比。
B乐段为对比非方整二句结构(4+8),重复一次。
B乐段开始为一段流畅的e小调级进进行的旋律,略带忧伤色彩,与之前情绪形成对比,第二句为再现句,乐句结尾时旋律稍有变化,终止回到D大调。
在练习此曲时,首先要注意整首乐曲情绪上的对比。
其次,全曲没有标注一个跳音,因此音值要弹满,还要体现出乐曲三拍子的特点,B乐段的上句要特别清楚地表达出柔和的线条,体现出对比。
3.《捉迷藏》回忆童年,我们大多会留恋那紧张又愉快的儿童游戏。
捉迷藏不失为一个很具吸引力的项目。
舒曼呈现给我们的捉迷藏是一首充满动感的快速小曲。
该曲为两段曲式,B小调,2/4拍,贯穿全曲的十六分音符跳音以每分120拍的速度在乐曲的两个声部间灵活穿梭,生动地展现了儿童互相追逐、嬉戏的玩耍情形。
A乐段是4+4的平行结构,乐句是向上进行的。
B乐段从第九小节开始,是8+4结构,上句是一个展开性的乐句,调性往下属方向转(由G到C),最后出现主调的属七和弦,准备再现。
在演奏这首小曲时,不仅要注意乐曲中跳音的颗粒性,还应注意整体的旋律线条。
练习时,首先应慢练,保证快速弹奏跳音的准确性。
4.《孩子的请求》孩子在一遍又一遍地诉说着他们的请求,等待着大人的回应,希望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
这是一首带再现二部曲式的抒情小曲。
各句的关系是a+b+c+a。
乐曲开始在D大调陈述,第三句转入A大调,再现时回到D大调。
其中每一乐句都是一个两小节乐节的重复。
这首小曲旋律婉转细腻,不断重复的固定音调就如同孩子对父母不段地乞求。
从和声上看,低音声部功能很明确且第二句运用了主持续音,高声部却用了很多变化音和变化和弦,冲淡了明朗的大调色彩。
因此,在演奏时应该仔细聆听,通过对触键的控制来体现出这种和声音响所引起的音色变化。
乐曲的结尾,停留在属七和弦上不解决,给人们悬而未决的感觉,或许孩子的请求还会再继续。
在平日练习时,应注意听三个声部的层次。
每一个连线都要弹出孩子们乞求的口吻。
5.《无比的幸福》请求终于得到满足,孩子感到了无比的幸福。
这首小曲与前一曲关系紧密,是它的扩展和延续。
然而,不同的音乐情绪却使得后者演变成一首欢快的进行曲。
该曲是一段曲式,由三个基本平行的大乐句构成。
D大调,2/4拍。
此曲与上曲在声部进行上有些相似,上一曲的请求在这一曲中有了结果,上一曲属七和弦在这一曲得到了解决。
欢快的旋律音型在高低声部轮番出现,内声部固定的切分节奏、丰满的和声都巧妙地刻画了孩子得到所期望东西后幸福满足的心理。
演奏时,要注意曲中模仿复调的运用,处理好左右手旋律的相互呼应以及同和声的关系。
6.《重要事件》成年后,忆起儿时脑海里所想的重要事情,看见一张充满童稚之气的小脸上严肃认真的神情,流露出一丝滑稽和幽默。
此曲为三段曲式,A大调。
A乐段8小节(4+4),第二句是第一句的低八度重复;B乐段为对比乐段8小节(4+4),转入D大调,旋律在低音声部,全为八度进行,上面由和弦相配合,雄浑有力。
全曲和声织体饱满,均为柱式和弦。
夸张而单纯的顿音、呆板的节奏,呈现出孩子一本正经的严肃面孔。
整首乐曲力度基本上都是强奏,演奏时要多用上臂力量演奏,特别是有顿音标记的和弦更要弹得像孩子处事般认真,同时要突出右手的旋律音,即突出小指的力量。
此外还应注意:所有的附点音符要弹清楚,中段左手的八度要坚定、强劲。
第三段从f-mf-p的力度层次要控制好。
结束时的渐弱不要渐慢,仍要很坚定。
7.《梦幻曲》这是整部套曲中最精彩迷人、流传最广的一首,常被单独演奏。
乐曲节奏舒缓平稳,旋律起伏均匀,细腻动人,在丰满温和的和弦衬托下,渗透着梦境般静谧甜美的诗意,把人们带入梦幻境界。
本曲是由单一主题发展构成的单三部曲式,各段都为4+4的方整结构。
A段由F大调引入,最终结束在C大调上。
B段是调性展开(F-g-降B-d),再现部回归主调F大调上。
全曲的主题动机总共出现了八次,每次出现,主题都在升华,演奏时应该注意体会每次出现时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