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地区灾害概况

合集下载

伊犁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类型

伊犁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类型

伊犁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类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州、伊犁,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内,成立于1954年,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伊犁气候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伊犁气候特点类型伊犁河流域属大陆性温带气候,降水较多,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由河谷西部200mm左右逐渐上升到河谷东部山区的600~700mm。

春温回升迅速但不稳定、降水较充沛,易出现寒潮、大风、雪崩、洪水、地质滑坡等灾害;夏季山区多雷match雨冰雹,少酷暑,雷暴、冰雹、大(暴)雨、洪水、地质滑坡等灾害天气较多,全疆降雹之冠的昭苏县降雹年平均20d,最高的一年达32d;秋温下降快,降水少,是全年最干旱的季节;冬季少严寒、1月平均气温是北疆match最高的地区、积雪丰厚,冬季雪灾,常使畜牧业和交通造成损失。

河谷平原四季分明,冬春略长,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在2699~3158h之间,适宜农作物的种植;河谷近山地区春长夏短;昭苏盆地冬长无夏,春秋相连。

伊犁河流域(含支流)逆温气候资源丰富,两岸均有逆温带存在,逆温夏季强度弱而浅薄,夜间形成日出后消失。

冬季逆温强度强,厚度大,一月份平均厚度950m,最大可达2077m,距河床100~1000m以内是逆温效应最佳地带。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伊犁的气候向暖湿方向变化,降水量有增大的趋势,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冬季气温增暖明显,春秋季有效积温明显增多,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伊犁的地理环境气候伊犁州极端最高气温42.8℃,极端最低气温-51.0℃,其中伊犁河谷年平均气温10.4℃,塔城地区年平均气温8.7℃,阿勒泰地区年平均气温5.8℃。

年平均降水量:伊犁河谷417.6毫米,山区600毫米左右;塔城盆地342.7毫米,山区400毫米左右;阿勒泰山区202.6毫米;其余地区100-200毫米。

年平均日照时数:伊犁河谷2898.4小时;塔城地区2714.7小时;阿勒泰地区2976.8小时。

位置境域伊犁州地处东经80°9′42″---91°01′45″,北纬40°14′16″---49°10′45″,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新疆西北部。

关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主要存在的自然灾害

关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主要存在的自然灾害

关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主要存在的自然灾害——主要针对伊犁州频发的地震摘要:新疆伊犁河谷区域,历来是国家、自治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据史料记载,在伊犁州曾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6次之多,最大地震1812年伊犁州尼勒克8级地震,1931年阿勒泰地区富蕴8级地震,以及1906年塔城地区沙湾南7.7级地震,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震级不等的地震频繁发生,对人民的财产及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而地震引发的许多次生灾害,如泥石流、崩塌等亦不断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伊犁州;自然灾害;地震;防御措施1.地震介绍1.1什么是地震多数人认为,地震是有地下岩石的突然断裂而造成的,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造成地壳大规模变形是地震的根源,地壳沿地震断裂面的突然滑移是地震波能量辐射的直接原因。

其中,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即地震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1.2地震分类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和脉动;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分为四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诱发地震;按照震源的不同深度,通常把地震分为三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1.3地震三要素地震的三要素是指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发生的地点以及地震的震级。

1.4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叫做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可以再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又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1.5地震特点表示地震大小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就多,地震的矩震级和里氏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两种不同的震级。

另一种是根据地震在地面上产生的破坏程度表示,地震越大,它产生的破坏就越大,我们把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叫作地震烈度,采用12级的地震烈度表。

2.伊犁州地震状况2.1伊犁地区地质特点2.2伊犁州发生的地震根据GB18306-2001国家设防标准,伊犁河谷区域处于7度烈度区的有伊宁市、伊宁县,察布查尔县,霍城县4个县市;处于8度区的有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5个县.合计总面积约5.5万km2。

新疆各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新疆各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新疆各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新疆位于中国的西北边疆地区,是一个多山高原区域。

由于其地处高寒干旱的气候环境,自然灾害频发。

其中,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是新疆各省最常见的自然灾害。

洪涝是新疆各省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夏季的雨季,由于地势低洼且降雨量较大,河流水位攀升,土地不透水性增强,导致洪水成灾。

例如,2024年7月,伊犁地区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洪水,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

洪水破坏了农田和房屋,导致大量农作物损失,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此外,洪水还可能导致交通中断、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等问题,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山体滑坡是新疆各省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地质条件特殊,尤其是地处喀喇昆仑山脉和天山山脉之间,地壳运动频繁,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例如,2024年8月,新疆克孜勒苏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山体滑坡,导致多个乡镇被淹没,大量建筑被毁,致使大量人员伤亡。

山体滑坡瞬间性的特点,给抢险救援工作增加了困难,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常常难以估算。

泥石流是新疆各省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地处高山区域,地貌复杂,加之雨水的冲刷,引发泥石流的概率相对较高。

例如,2024年7月,新疆阿克苏地区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造成了大量建筑物被毁、道路中断,还有大量人员失踪和伤亡。

泥石流的爆发性特点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往往需要人员和物资快速响应。

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每年都会给新疆各省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

为了减少灾害的影响,新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了防灾减灾工作。

通过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加强水库建设和维护,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和治理,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和救援机制等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对民众的影响。

然而,新疆各省自然灾害多发,地势复杂,灾害防范和应对依然存在困难。

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完善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抢险救援能力,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在自然灾害中的自救能力,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自然灾害新疆伊犁地区地质灾害类型...

自然灾害新疆伊犁地区地质灾害类型...

5.⾃然灾害
新疆伊犁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崩塌、滑坡、泥⽯流、地⾯塌陷等在伊犁地区⼴泛分布.其中,黄⼟滑坡以及由黄⼟滑坡引发的泥⽯流是该地区最为普遍和最为典型的地质灾害类型.图9⽰意新疆伊犁地区黄⼟分布.
读图,分析伊犁地区黄⼟滑坡灾害⼴泛发育的⾃然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然灾害类型,发⽣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滑坡是指斜坡上的⼟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活动、⾬⽔浸泡、地震及⼈⼯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作⽤下,沿着⼀定的软弱⾯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然现象.
解答解:滑坡发⽣的最基本条件:地形地貌特征就是⼭体众多,⼭势陡峻,⼟壤结构疏松,再加上暴⾬的激发.黄⼟地区⼟质疏松,地形陡峻,坡体不稳定,植被以草地为主,加上丰富的⾬⽔和融雪⽔,为滑坡的发⽣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成因:黄⼟分布⼴;地形多⼭;地处断裂发育地区,坡体不稳定;丰富的⾬⽔和融雪⽔渗⼊,造成坡体加载和滑移⾯抗滑⼒下降;伊犁⼭区植被以牧草为主,根系固结深度⼩,利于滑坡发⽣.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滑坡发⽣的条件进⾏分析.。

新疆伊犁则克台河黄土滑坡分布规律及控制要素分析

新疆伊犁则克台河黄土滑坡分布规律及控制要素分析

新疆伊犁则克台河黄土滑坡分布规律及控制要素分析魏学利【期刊名称】《《青海交通科技》》【年(卷),期】2018(000)005【摘要】伊犁谷地是新疆地区黄土滑坡灾害最为发育地区之一,大量黄土滑坡对工程建设和人员财产危害较大,但由于其独特黄土特性和湿润气候环境,黄土滑坡形成条件和成灾机制有别于其他黄土地区,当前缺少针对性的研究。

本文选取新疆伊犁地区的则克台河作为研究区,统计分析黄土滑坡基本信息,发现90%左右为中小型滑坡,94%为中浅层滑坡,88%为推移式滑坡,滑动面多位于黄土内部与下伏基岩接触面,滑坡数量随着斜坡高程、高度和坡度呈现单峰分布,几乎80%黄土滑坡多分布在1400~2000m高程区内,相应斜坡坡度为20~50°之间,斜坡高度为100~400m 范围内,具有显著高位滑坡特征,同时,滑坡分布具有明显方向性,78%滑坡分布在山体阴坡,而且黄土滑坡也具有显著季节性分布规律,发生高峰期出现在3~6月,4月份黄土滑坡发生次数最多。

则克台河内黄土滑坡形成和演化是区域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结果,其中,特殊组构的厚层黄土是滑坡形成的内在物质基础,春夏季融雪和降雨的耦合是诱发黄土滑坡的最主要外在动因。

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公路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指导。

【总页数】9页(P68-75,101)【作者】魏学利【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06【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新疆伊犁喀什河吉林台一级水电站大坝内部安全监测成果分析 [J], 他维强;张敏华2.电气控制台的工业设计要素分析及改进设计 [J], 朱彦3.城市滨水区设计的控制性要素分析——以胶州三里河公园为例 [J], 孙鹏;赵岩;刘金海4.库车河阿艾阿仑——库台克力克侏罗系古气候及沉积环境分析 [J], 孙永娟; 赵亮5.融雪诱发型黄土滑坡活动特征与应急响应模式——以新疆伊犁则克台滑坡为例[J], 魏学利;陈宝成;赵龙;赵楠;李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宁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主要气象灾害

伊宁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主要气象灾害

伊宁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主要气象灾害摘要从热量、光照、降水等方面对伊宁县农业气候进行分析,并总结当地主要气象灾害,包括干旱、大风、寒潮、暴雨和洪水等方面内容,以为伊宁县的农业生产趋利避害、防灾减灾及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新疆伊宁伊宁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西段,伊犁河谷中部。

东邻尼勒克县,南临伊犁河与察布查尔、巩留两县隔河相望,西接伊宁市和霍城县,北越科古尔琴山与精河、博乐交界。

东西最长116 km,南北宽95 km,总面积6 152.55 km2。

地理坐标为北纬43°35′10″~44°29′30″、东径81°13′40″~82°42′20″。

伊宁县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当地冬春温暖湿润,夏秋干燥较热,昼夜温差大,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年平均气温9.0~11.1 ℃,年降水量250~551.7 mm,年日照时数2 733.8~2 887.8 h;无霜期154~184 d 。

1农业气候资源分析1.1热量1.1.1农业界限温度和积温。

伊宁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日期在3月7日。

此时农田土壤完全解冻,冬小麦返青,大田开始耕作,甜菜、大豆等春播作物陆续播种。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日期在4月10日,此时玉米等喜温作物进入播种期。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 ℃的持续日数为多数作物旺盛生长发育的时期,伊宁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 ℃初日为5月10日,终日为9月25日,全年持续日数为120~140 d,其间平均积温为2 951.1 ℃。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10 ℃的结束日期在10月13日,这段时期标志大田作物成熟,开始进入秋收季节。

伊宁县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0 ℃的日数为180~190 d,积温为 3 400 ℃左右。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0 ℃的结束日期在11月30日,进入冬季,农田土壤开始冻结,田间农耕作物基本结束。

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0 ℃的日数,表示进行农事活动或农耕期的长短,伊宁县为250~270 d。

如何预防伊宁谷地洪水

如何预防伊宁谷地洪水

如何预防伊宁谷地洪水引言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伊宁谷地位于新疆地区,是一个洪水频发的地区。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预防洪水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措施,以帮助预防伊宁谷地洪水的发生。

分析在制定预防洪水措施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伊宁谷地的洪水形成原因。

主要原因包括: 1. 疏导不畅:伊犁河及其支流河道淤积严重,导致河水上涨时排水困难。

2. 危险区域不合理利用:一些低洼地区被占用作农田或建筑用地,导致洪水过后排水不畅。

3.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雨量增加,洪水的频率和强度也相应增加。

预防措施基于对洪水形成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河道疏浚和加固•疏浚河道:定期清理伊犁河及其支流的淤积物,确保水流通畅,减少洪水发生的可能性。

•加固河堤:对伊犁河河堤进行加固,以增加其承受洪水的能力,防止堤坝发生决口。

2.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严控危险区域用地:通过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禁止低洼地区用于农田或建筑用地,防止发生洪水后下游排水不畅的情况。

•强化排水系统建设:对需要用于农田或建筑用地的低洼地区,加强排水系统建设,确保洪水过后能够及时排水。

3. 建设防洪设施•构建洪水调节池:在洪水频发区域建设洪水调节池,可以在洪水来临时暂时储存洪水,减少下游洪水灾害的发生。

•建设闸坝:在伊犁河及其支流上建设闸坝,可以调节河水流量,减轻洪峰冲击,保护下游地区。

4.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完善气象监测设施:在伊宁谷地建设气象监测站,定期监测降雨量和气候变化情况,及时掌握洪水可能发生的风险。

•建立预警体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及时向相关部门和民众发布洪水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结论预防洪水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适当的河道疏浚和加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建设防洪设施以及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伊宁谷地可以有效预防洪水的发生,减少洪水对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十一五”期间伊犁州草原生物灾害治理成效及展望

“十一五”期间伊犁州草原生物灾害治理成效及展望
生 物 灾 害治 理 及 成 效 十 期
伊 犁河 谷 有 天然 草 原 34 93 3 m ,可利 用 天 1 3 h 然草 原 3126 7 m , 十 一 五” 间 , 犁河 谷 草 原 0 6 h “ 期 伊
生物 灾 害 累计 发 生 总 面 积 40 75 0 m ,其 中虫 害 4 6 h 发 生面积 1 8 2 h 鼠害发生 面积 1 3 0 h 2 7m, 4 2 20 0 m , 8
蝗 虫 发 生 面 积 l3 3 3 3 m , 下 害 虫 发 生 面 积 8 3h 地
“ 一 五 ” 间伊 犁 州 共 防 治 草 原 虫 害 面 积 十 期 8 3 2 7 m 中化防 1 8 7 . m , 8 6 h , 7 其 3h z 54 3 费用按 6 0元 m, 共 计 9 08 5 .4万 元 ; 物 防治 7 52 33 m , 生 2 5 . 5年来 椋 h 鸟治 蝗 共计 投 入 5 0万 元 , 十 一 五 ” 间 虫 害 防治 0 “ 期 成 本投 入共 计 l4 08 5 . 4万 元 。 蝗 害防 治 区 主要 集 中 在 前 山半 荒 漠 草原 上 , 平 均 鲜 草 产 草量 在 l9 1 5 gh 6 . k/m ,挽 回鲜 草 量 平 均 2 按 1 %计 算 , 公 顷挽 回 2 41k 5 每 9 . g鲜 草 , 千 克 鲜 5 每 草 02元 , 回的直 接 经济 损 失 51 89 . 挽 9 .6万元 , 因此 理 论 上 “ 一 五 ” 间对 虫 害 的 防 治 获 得 的 经 济 效 十 期
较 大 面积 而低 密度 虫 口发 生 ,只有 2 0 0 8年 由于伊 犁 河谷 遭 遇 近 5 O年不 遇 的 干 旱 天气 ,导 致 了部分
草 原 蝗 灾 的爆 发 , 于椋 鸟 巢 的 不 断 扩 建 , 2 0 由 在 0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犁地区自然灾害概况及其防治措施
学院:农学院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姓名:
学号:
班级:农资09-1班
2011-5-6
摘要:伊犁地区是一个河谷地区,是一个容易发生雪融性洪水、雪崩的地方。

并且伊犁处于地震带,又是一个地震区,故此又伴随的有山体滑坡。

伊犁的植被种类单一,生态较为脆弱,地质结构简单,故此又是一个泥石流多发地区。

伊犁的游牧业对天然草原的压力和破坏已经不容忽视,许多地方已然出现了草地面积锐减人造林病害加重的现象。

关键词:泥石流山洪地震草场
正文:
自然概况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新疆西部,土地面积56309平方公里,管辖有8县2市,其中除奎屯市以外均分布于伊犁河谷。

伊犁河流域位于新疆西部天山腹地,天山主支脉将本区分割成特克斯河谷、巩乃斯河谷、喀什河谷和伊犁河谷,形成三面环山,由东向西逐渐敞开的喇叭状地形,大西洋、里海等西来水汽可顺利进入本区,形成湿润的大陆性温带气候。

伊犁河是新疆水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在我国境内主要由特克斯河、喀什河和巩乃斯河三大支流组成,纵贯伊犁河谷,经三道河子流向哈萨克斯坦,最终注入巴尔喀什湖。

伊犁河中哈国界线以上流域面积为62728km2,河长601km,其中中国境内流域面积为58177km2,河长476km。

流域源头冰川总面积2023km2;山区地势陡峻,岩层裂隙发育,植被覆盖率较好,300m以上的高山带面积占面积的25.5%。

流域多年平均气温在0.6℃-9.6℃之间。

伊犁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伊犁河流域的水汽主要来自西风环流带来的大
西洋水汽,其次是北冰洋的水汽。

伊犁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303.6×108m3;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山地夏季多于春季,春夏两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78%,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多发生在4-7月;而平原区降水量月分配比较均匀,春秋季略大于夏冬季,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多发生在3-6月。

水面蒸发量与新疆其它地区相对比较小,在地区分布上平原大、山区小;水面蒸发量在800mm-1200mm 之间,属偏湿润地区。

伊犁河谷地区由于降水充沛,山体陡峭,植被稀疏,容易造成滑坡事故,加上近年来过度放牧和乱砍林木等行为,更加破坏了不稳定的山体,使得频发的地质灾害对伊犁河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威胁越来越大。

据统计,近年以来该地区已有四十一人在山体滑坡、山洪等地质灾害中不幸遇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下面就从四个方面来介绍一下伊犁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情况。

一、泥石流
泥石流是沟谷流水中夹杂着大量泥沙、岩屑和石块,甚至近似一种半固体的径流,当固体物质的体积含量达到10%到15%时就称之为泥石流。

2005年3月17日新疆自治区气象台消息,由于3月上旬气温回升,12日降雨,新疆察伊犁地区部分地区出现洪灾和泥石流灾害。

到15日各河流水位持续上张,山沟洪水频繁,量级较大。

截止3月15日凌晨3时,齐勒乌泽克沟洪峰流量已达30立方米/秒,青布拉克沟洪峰流量已达40立方米/秒,洪峰流量仍在持续增加。

据统计共冲毁各类桥涵、防渗渠道、渡槽等,致使三乡与县城公路中断、
三乡、四乡、六乡有部分房屋倒塌。

由于连续降雨,巩留县吉尔尕郎乡遭受到严重洪灾。

吉尔尕郎乡6个行政村遭受不同程度洪灾,发生大小泥石流、山体滑坡近40余处。

造成11公里乡村路面冲毁、阿勒玛勒村、沙尕村、喀拉吐木斯克村交通中断3天,洪水冲毁渠道10公里,造成吉尔尕郎河9处截流,11处堤坝决口,冲毁大桥12座,小涵桥80余座淹没等灾害。

泥石流主要分为黏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

前者容重大约为1.6t/立方米,固体物质含量大于40%,后者容重为1.3到1.6t/立方米,固体废物在10%到40%之间。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地质结构复杂、断层交错、岩体破碎、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烈度较大的,再加上强降水和较大的沟床纵坡,这样就形成了泥石流。

二、山洪
山洪是山区大规模的沟谷流水,是具有巨大能量侵蚀作用和搬运能力,能夹带大量泥沙、岩屑、石块的径流。

伊犁州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是历来新疆山洪灾害的易发区、高发区和重灾区。

而近年来由于流域气候异常多变,山洪灾害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更频繁,而且灾害的范围、频次、危害程度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造成的损失,特别是人员伤亡较多,畜牧业牲畜死亡多,冲毁大面积的农田草场、林业、公路、居民及学校等,已成为当前防灾减灾中的突出问题和制约伊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998年5月中旬,伊犁河流域连续刮大风,并降暴雨、冰雹,致使各河流洪水暴涨,各河超过危险流量的天数较往年偏多,高水位、大流量持
续时间长。

如匹里青河超过80m3/s的洪峰共出现16次,伊犁河(雅马渡站)超1200m3/s的洪峰出现10次,喀什河超500m3的洪水也出现8次之多,这次洪水给流域造成山体滑坡200余处,死亡12人,其中泥石流压死8人,洪水淹死4人,受伤2人,死亡牲畜5459头(只),受灾人口28.3万人,农田受灾面积13.36万亩,其中冲毁农田1.28万亩,冲毁草场2.15万亩,冲毁次生林8万亩,人工林1.2万亩,冲毁桥涵水闸126座,引水龙口9座,冲坏水库2座,损坏堤防22处33公里,冲毁渠道67.3公里,冲毁自来水管道1350米,房屋倒塌127户,面积7730平方米,棚圈81幢,学校2所,水电站2座,水文测绘站3个,冲毁电线8公里,乡村道路51.5公里,牧道40.5公里。

山洪的威力是巨大的,防止山洪并减少损失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加强绿化建设。

三、地震
大地的快速颤动称为地震。

地震是一种内动力地质作用,是较为常见的地质现象。

伊犁地处地震带上,是一个地震高发区,就拿2003年昭苏大地震来说。

2003年12月1日上午北京时间9时38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境内发生6.1级地震。

中国地震局和新疆地震局专家经过连日现场勘察,于2003年12月4日找到了昭苏地震的震中和震因。

新疆地震局防御自然灾害研究所副所长沈军说,昭苏地震发生以后,地震专家们巡查了受灾严重的兵团农四师76团、75团与74团以及附近的昭苏县天山乡和夏塔乡,最终确定了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即地表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位于阿西沟沟口。

12月1日
上午,阿西沟沟口地下约10公里处突然发生地层断裂,随后断裂层迅速向东南方挤压,与特克斯河断裂层相遇,引起地底剧烈碰撞,巨大的能量急速向地表扩展,从而引发6.1级地震。

此次地震的重灾区农四师76团1连,距阿西沟沟口仅两公里,因而损失惨重。

全连146户民房完全倒塌,死亡的10人也全部集中在这里。

伊犁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强烈,天山地震带平静了很长时间,积累了相当大的能量,加上受前期南疆地区地震的影响天山地震带才发生了6级以上地震。

地震影响是巨大的,涉及地处昭苏边境一线的的新疆兵团农四师七十四团、七十五团、七十六团、七十七团四个团场,其中七十六团成为当地最严重的地震灾区。

地震给上述四个团场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王崇久介绍,因地震受灾一点六万人,成灾八千六百多人,因灾伤病四十四人,倒塌和受损房屋八千多间;五千六百多名学生停课,七十六团因灾死亡十人,有三个连队自来水管道断裂,供水系统瘫痪,致使三千多人饮水困难。

这次地震受灾的团场,海拔在一千六百到一千八百米之间,年均气温三摄氏度,生产水平条件较差。

地震给团场经济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受灾群众安全越冬问题;二是受灾连队人畜饮水问题;三是牲畜越冬棚圈修复问题;四是新建倒塌和受损住房问题;五是改造和新建受损校舍问题。

四、畜牧
全地区草场面积3.42×10000km2,占本地区部面积的62%,为全疆总面积的6.7%,其中夏草场1.13×10000km2,春秋草场0.87×
10000km2,冬草场0.90×10000km2,冬春秋草场4250km2,四季草场1670km2。

优等草场面积2.07×10000km2,占草场面积的59.7%,良等草场面积0.78×10000km2,占草场总面积的24.2%,草质优良为全疆之冠。

草场利用的现状是:夏草场有余,春秋草场超载,冬草场不足。

山区森林以雪岭云杉为主。

落叶阔叶林以桦树、杨树为主,河谷次生林以杨、柳、小叶白蜡、沙枣、沙棘为主。

森林覆盖率7.3%,比全疆覆盖率高出6.18个百分点。

四季草场分布级广泛,畜种较齐全,有几十个品种,伊犁细毛羊,伊犁马,新疆褐牛均是优良畜种。

此外,还有不少野生的飞禽走兽和昆虫。

谷地内水、土、光、热、生物等农业自然资源组合得颇尽人意。

但是土地利用强度低,综合利用程度差。

各大农业之子系统自我封闭,协同性差,严重阻碍了大农业土地的综合利用。

中低产田比重过大,旱地仍有相当数量。

伊犁河谷地是一个粮食基地,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复种套播,但现在仍为一年一熟,辽阔的伊犁草场,草质优良,但四季草场很不平衡。

伊犁河流域河谷次生林面积锐减,草场退化。

大农业土地质量连续下降,沙化、盐碱化日益扩大,水土流失加剧。

农业生态环境开发引起的负效应,主要是草原生态平衡土地开发,挤占了草场,造成草畜不平衡,引起草原生态失衡等等。

综上所述,伊犁地区具备了良好的地理资源和气候条件,但是生态极为脆弱,各项资源分配不均匀,各种自然灾害不断。

泥石流、地震、山洪等主要灾害的防治离不开有效地管理和全州人民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