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伊犁区域概况

伊犁区域概况伊宁市是是副省级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所在地,2010年5月伊宁市被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中国十座宜居中小城市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城市。
2008年伊宁市所在的伊犁河谷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十大新天府,紧随成都平原和台湾嘉定平原后。
新疆伊犁河谷是亚欧大陆干旱地带的一块“湿岛”,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草原辽阔,物产丰富,享有“塞外江南”、“苹果之乡”以及“天马故乡”之美誉。
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也是犁河谷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伊犁河谷中部,伊犁河北岸,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702千米。
东与伊宁县相邻,南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相接,西北与霍城县相依。
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科古琴山,南部为伊犁河冲积平原。
伊犁河沿市区南侧流过。
属温带亚干旱气候,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
年均气温8.4℃,年均降水257毫米。
全市总面积675.5平方公里,市辖8乡、1镇、1场、8个街道办事处。
截止2005年底,辖区总人口52万人,有维吾尔、汉、哈克、回、蒙古、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35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49.24%,汉族占35.13%,回族占7.57%,哈萨克族占4.49%。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解放路,邮政编码:835000,电话区号:0999 ;代码:654002;拼音:Yining Shi。
伊宁市是祖国西部边陲的一座花园城市,2005年被评为“中国优旅游城市”,2009被建设部评选为“中国园林城市”,并同成都一起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
她北倚天山雪峰,南临悠然西去的伊犁河,四周是美丽的西部大地,-望无际的草原和神秘的森林。
市内既有宽敞大道和现代建筑群,又有小巷深处绿荫流水的少数民族人家,比较出名的景区有阿拉木图亚风情园、城市海景乐园、汉家公主纪念馆、民族英雄林则徐纪念馆、伊犁河大桥、拜图拉清真寺、伊宁回族大寺、三区革命烈士陵园、维吾尔民居一条街、汉宾乡果园八角凉亭等,以及遍布周围的雪岭冰川、高山湖泊、森林公园、草原毡房,都是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我的家乡新疆伊犁

-
01
历史沿革
05
经济
目 录 C O N T E N T S
02
地理环境
06
文化
03
自然资源
07
美食
04
人口民族
08
总结
我的家乡新疆伊犁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首府伊宁 市,西邻霍尔果斯市,北接博乐市,辖塔城地区乌苏市,阿勒泰地区 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富蕴县、福海县、哈巴河县、吉木乃县6个县 (市),以及伊犁州伊宁市、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 斯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8个县(市),是中国唯一以"新 疆"命名的自治州
3
动植物资源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有野生动物300余种,其中 珍稀动物有雪豹、紫貂等;野生植物有2500多种,其中珍贵植物有雪莲、
4
人参等Βιβλιοθήκη 人口民族截至2021年3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常住人口为 684958人;其中汉族373766人,占54.75%;哈萨克族189955人,占27.75%;维吾尔族 95220人,占13.83%;回族38963人,占5.63%;蒙古族11590人,占1.68%;其他民族34874 人,占5.06%
的那达慕大会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盛会,也是游客们体验哈萨
克族文化的好机会
美食
美食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美食 以哈萨克族特色为主,同 时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风
味
其中最著名的美食是羊肉 和奶制品
羊肉是哈萨克族人的主要 肉类来源,可以烹饪成各 种美食,如烤全羊、羊肉
串、羊杂碎等
奶制品也是哈萨克族人的 重要食品,包括奶茶、奶
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基本资料

尼勒克县基本资料一:自然条件尼勒克县地处北疆西部中天山西段,伊犁地区东北部,东经国道217线至独山子,距乌鲁木齐516公里,西距伊宁市112公里,西绕伊宁市距乌市81 6公里。
东西长243公里,南北宽70公里,呈柳叶状,总面积10053平方公里。
地形东高西低,海拔800米至46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5.8℃,平均降水量为350毫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县总人口为15.3万人,由哈、汉、维、蒙、回等24个民族组成,其中主体民族哈萨克族6.19万人,占总人口的44.8%;汉族3.84万人,占总人口的27.8%;维吾尔族1.6万人,占总人口的11.5%;回族1.19万人,占总人口的8.7%;蒙古族0.77万人,占总人口的5.6%;其它民族占总人口的1.6%。
全县辖11个乡(镇)2个国营农牧场,辖区内还有兵团农四师79团、72团煤矿、71团焦化厂、新疆军区尼勒克军马场、天西林业局尼勒克林场、自治区畜牧厅巩乃斯种羊场等单位,驻军有武警8663部队。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原因,尼勒克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偏远山区县,经济很不发达,现有耕地32万亩,其中1/3位于干旱少雨的西部三乡。
拥有草场101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986.8万亩,质地优良、水草丰茂, 但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还比较原始。
尼勒克县属大陆性北温带气候,东部山区气候特征明显,属温凉半干旱农牧业气候区。
县城一带气候特征为:日照时间长,降水丰富,平均降水量为515.8毫米。
气候日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
尼勒克县是伊犁地区三大冷区之一,基本无酷暑,冷季从11月7日到翌年3月18日共133天;暖季从3月19日到11月6日。
共232天。
东部冷季更长,冬季冷空气入侵频繁,对农牧业生产不利。
1986年尼勒克县被列为全国贫困县,1988年被列为国家、自治区重点扶持的牧业贫困县,2001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扶持县。
(一)旅游资源丰富。
尼勒克旅游资源丰富,经初步调查,有23个处景点区,分为三大旅游风景区。
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基本资料

尼勒克县基本资料一:自然条件尼勒克县地处北疆西部中天山西段,伊犁地区东北部,东经国道217线至独山子,距乌鲁木齐516公里,西距伊宁市112公里,西绕伊宁市距乌市81 6公里。
东西长243公里,南北宽70公里,呈柳叶状,总面积10053平方公里。
地形东高西低,海拔800米至46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5.8℃,平均降水量为350毫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县总人口为15.3万人,由哈、汉、维、蒙、回等24个民族组成,其中主体民族哈萨克族6.19万人,占总人口的44.8%;汉族3.84万人,占总人口的27.8%;维吾尔族1.6万人,占总人口的11.5%;回族1.19万人,占总人口的8.7%;蒙古族0.77万人,占总人口的5.6%;其它民族占总人口的1.6%。
全县辖11个乡(镇)2个国营农牧场,辖区内还有兵团农四师79团、72团煤矿、71团焦化厂、新疆军区尼勒克军马场、天西林业局尼勒克林场、自治区畜牧厅巩乃斯种羊场等单位,驻军有武警8663部队。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原因,尼勒克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偏远山区县,经济很不发达,现有耕地32万亩,其中1/3位于干旱少雨的西部三乡。
拥有草场101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986.8万亩,质地优良、水草丰茂, 但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还比较原始。
尼勒克县属大陆性北温带气候,东部山区气候特征明显,属温凉半干旱农牧业气候区。
县城一带气候特征为:日照时间长,降水丰富,平均降水量为515.8毫米。
气候日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
尼勒克县是伊犁地区三大冷区之一,基本无酷暑,冷季从11月7日到翌年3月18日共133天;暖季从3月19日到11月6日。
共232天。
东部冷季更长,冬季冷空气入侵频繁,对农牧业生产不利。
1986年尼勒克县被列为全国贫困县,1988年被列为国家、自治区重点扶持的牧业贫困县,2001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扶持县。
(一)旅游资源丰富。
尼勒克旅游资源丰富,经初步调查,有23个处景点区,分为三大旅游风景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
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首府设在伊宁市,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
全州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408.33万,有哈、汉、维、蒙、锡伯等47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
自治州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企业。
一、自然资源概况水土光热资源丰富。
自治州有可耕地200万公顷,现已开垦利用90多万公顷,耕地后备资源充足。
境内有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额敏河等大小200多条河流;有冰川2906条,总面积3432平方公里,储水量1166亿立方米;地表水年径流量363亿立方米,占新疆总径流量的41%。
水能蕴藏量1248亿千瓦,占新疆的37%,可建梯级电站81个,电能蕴藏量1094亿千瓦时。
气候温和,无霜期103--191天,年日照时数在2699--3158小时之间,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天然草场总面积约2000多万公顷。
森林面积1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69%。
矿产资源极具开发潜力。
目前已发现矿种9类86种,其中铍、白云母、钾长石储量居全国之首,铜、金、硫铁矿、钴等23种矿产储量居新疆之首,煤炭远景储量约为4771亿吨。
州内有新疆最大的金矿阿希金矿,全国规模最大的铜矿阿舍勒铜矿。
石油勘探正在加紧进行。
旅游资源独特。
伊犁是新疆旅游资源富集区之一,当今世界旅游业追求的阳光、水域、沙滩、绿色、空气五大要素,自治州应有尽有;地理景观、水体景观、生物景观、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休闲求知健身等六大旅游资源类型一应俱全。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的草原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向西开放桥头堡的地理位置,为开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人文历史旅游、跨国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伊犁资料总结

伊犁的资料整理一: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一)自然条件1.地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中亚内陆腹地,境内分布着许多高山峻岭,又有广阔的山间平原盆地和河谷地,“三山两盆两谷”组成自治州的主要地貌单元。
2. 地质条件伊犁河谷出露地层为古生界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新生界第四系地层。
其中第四系黄土广泛分布于伊犁河谷中低山区,极易产生滑坡。
此外,在地质构造上,伊犁谷地属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带的伊犁地块,主要有尼勒克深断裂和阿瓦提深断裂。
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境内地震动峰值在0.2-0.4g之间。
伊犁河谷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在横贯新源、巩留、特克斯、尼勒克等县南北两侧的中低山带,这一地带主要是牧业草场和牧民定居地。
由于该地带地形地貌变化大,地形陡峻,水系发育,地表黄土覆盖广,土层厚,加之冬季积雪厚度大,受暖冬天气影响,汛期降水量又多,诸多因素决定了伊犁中低山区域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的局面。
根据全球气候变化和往年地质灾害发生变化规律以及2003年伊犁州直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分析预测,2004年汛期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区仍以东四县为主,主要在以下地段:巩留县的莫乎尔乡、吉尔格郎乡南部中低山黄土发育区以及塔斯托别乡南侧伊勒给代沟地段、东部中低山区的达根别里北侧山区、莫乎尔山间盆地、大小莫乎尔沟、博图沟及西部山区伊什格里克山伊里格代沟。
莫乎尔农场、牛场、东买里乡、良繁场、阿尕尔森乡及野生核桃自然保护区。
新源县以东、以南山区,阿乌拉勒山中山区及黄土覆盖的低山丘陵区,特别是则克台镇、阿勒玛勒乡、阿热勒托别乡、那拉提镇、吐尔根乡、别斯托别乡以及卡普河石灰岩矿等地段。
特克斯县沿特克斯河以北的乎吉尔图蒙古乡、喀拉达拉乡、托斯曼牧场、二乡和齐勒乌泽克乡的苏阿苏-乌尔塔米斯林区以南中低山丘陵区,北山阿克塔斯以西基岩山区、军马场-六乡政府、喀拉达拉牧场南山坡一带以及特克斯县西北中低山区的萨尔阔布-莫因台一带和穷库什台、库尔代河两侧。
伊犁地理知识概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自然地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中亚内陆腹地,境内分布着许多高山峻岭,又有广阔的山间平原盆地和河谷地,“三山两盆两谷”组成自治州的主要地貌单元。
阿尔泰山,蒙古语意为“金山”,因产金而得名。
它绵延于中俄、中蒙边境,全长1000多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是亚洲的宏伟山系之一。
主体在蒙古国境内,自治州东北部的阿勒泰地区,系阿尔泰山中段南坡,长约500公里。
天山山脉及其支脉婆罗科努山横亘于自治州南部,西起伊犁地区,东至星星峡,长约1700公里,在自治州长约450公里。
分水岭山脊海拔4000-6000米,最高的托木尔峰海拔7443米。
山势西高东低,西宽东窄。
西段宽达400公里,东段宽仅100公里。
平行山脉之间为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谷地。
伊犁河谷位于天山西部,呈东南直向,三面环山,有婆罗科努、科古琴、乌孙山和那拉提山,谷地呈三角形,东部顶点为特克斯河与巩乃斯河交汇处,西部底边朝向中哈边界,东高西低,地势由东向西倾斜,东西长170公里。
伊犁河两岸为洪积冲积平原,伊犁河谷地南部为昭苏--特克斯盆地,呈东窄西宽的楔形,主要为特克斯洪积冲积平原。
在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有准噶尔盆地。
其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盆地轮廓呈不等边三角形。
西面有萨吾尔、塔尔巴哈台、巴尔鲁克、阿拉山等低山;东面有北塔山;西面还有几个地势较低的缺口,故被称为半封闭性内陆盆地,海拔高度起伏不一,平均海拔不到500米,最低处艾比湖一带为189米。
盆地东西长约850公里,南北宽约380公里,总面积约38多万来访公里。
盆地中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绝大部分是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
沙漠和干燥剥蚀平原占盆地的三分之二左右。
在众多气势雄伟、蜿蜒不断的群山顶上,终年白雪皑皑,冰山雪峰融汇成大小河流,纵横奔腾,主要有伊犁河、额尔齐斯河、额敏河、乌伦古河等。
除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他都属于内陆河,流入盆地的低洼部位。
其中伊犁河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上游为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在雅玛图汇合后称为伊犁河,流经伊宁县、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县境,至国界同霍尔果斯河汇合后,注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
新疆伊犁简介

新疆伊犁简介新疆伊犁,作为新疆地区最南端的一个行政单位,是一个既充满历史文化又充满现代活力的地方。
伊犁地处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连接着东西方的各种文明,所以这里兼具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与亚洲欧洲文化的特征,这里有着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食品和艺术。
下面,我将对伊犁进行分类的简介。
历史文化伊犁是历史传统的穆斯林聚居区。
伊犁为中亚和伊斯兰文化区域的重要地带,已经有几个世纪的时间。
这里充满着宗教氛围,也是丝绸之路上宗教交流的重要节点。
这里的清真寺,是当地人心灵寄托的地方,也吸引大批游客观赏。
此外,伊犁还有许多著名的古迹,如康乐高昌、橙花、长江瑶族等,这些古迹代表着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是了解古代文明的好去处。
伊犁清真寺是很有特色的建筑,它的建筑风格和里面的装饰是体现穆斯林文化的重要标志。
自然美景伊犁地处中亚大陆和太平洋沿岸的干旱区之间,四面环山,自然风光优美。
伊犁河谷是中国唯一从圣母峰脚下流经内陆的大河,伊犁河穿过内亚山脉,形成了壮观的峡谷和地貌景观,对旅游者来说是非常值得一游的。
除了河谷之外,伊犁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其中,天山北麓的赛里木湖在整个天山地区属于极为罕见的高山大草原海拔湖泊,被誉为北疆第一美景。
湖岸边上有芦苇和鲫鱼,还有羊和野马。
此外,许多山区都有原始森林和绝壁峭壁,是远足和探险爱好者的天堂。
现代发展伊犁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快速的进展。
经济特别是农业、水利和矿业发展迅速,工业化程度高,是新疆地区独特的现代城市。
现代城市不仅有新的建筑物,还拥有现代化的交通和教育设施。
伊犁这个富有历史、自然风光优美、现代化程度高的地方,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旅游吸引力也让它跻身新疆地区最受欢迎的城市之一。
伊犁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它有着如此多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具有如此多的自然美景,还有着现代化的城市景观,是值得旅游者前来探访的美丽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犁州概况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首府在伊宁市。
州直属县(市)面积5.65万平方公里,人口291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2%,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农七师及所属19个团场。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素有“塞外江南”美誉,是历史上著名的“天马之乡”和古丝绸之路北道要冲。
伊犁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
自西汉以来,伊犁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见证了张骞出使西域、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成吉思汗西征、左宗棠收复疆土、林则徐治水、锡伯营大西迁等历史。
在历史长河中,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包括哈萨克、维吾尔、汉、回、蒙古、锡伯等13个世居民族在内的47个民族共同孕育了伊犁河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开放文化、屯垦戍边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伊犁近现代文化,形成了一体多元、融合开放、独具特色的边疆民族文化。
伊犁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
伊犁河流域地表水年径流量167亿立方米,拥有天然草场5100多万亩,森林面积1097万亩,耕地800余万亩,是新疆粮食、油料、蔬菜、畜产品、林果和农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伊犁马、新疆细毛羊、新疆褐牛的培育基地。
已发现矿产9大类63种,矿产地427处,煤、铁、金、铀、石灰岩储量居新疆前列,其中煤炭远景储量4772亿吨,已探明储量564亿吨;黄金预测资源量
1024吨,探明储量138吨;石油探明储量7.6亿吨。
伊犁是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475公里。
沿边设有3个国家一类口岸。
其中,霍尔果斯口岸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公路口岸,同时具备中哈国际铁路、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伊宁机场、西气东输管道四位一体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正在建设的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是国家在新疆设立的两个“特区”之一,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全国唯一的跨国经济合作区。
伊犁是生物物种的“基因库”。
保存着天山马鹿、雪豹、麋鹿、盘羊、四爪陆龟、裸腹鲟等60多种珍稀动物和野生核桃、苹果、巴旦杏、雪莲、甘草、贝母等3000多种植物、700多种野生药材,是世界上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
伊犁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伊犁自然景观雄壮秀奇,雪山、森林、草原、河流立体分布,有著名的那拉提、唐布拉、喀拉峻、库尔德宁、夏塔、果子沟等天山草原风光,有闻名遐迩的八卦名城、乌孙古墓、弓月城遗址、阿力麻里城遗址,有伊犁将军府、林则徐纪念馆和乾隆皇帝御书的格登山记功碑等众多历史文化景点,是中国西部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围绕“世界级旅游精品”目标,我们正在加快建设“伊犁国际旅游谷”,努力打造“中国最美河谷”。
2012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变化变革,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克服各类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推动
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新突破。
州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02亿元,同比增长15.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2亿元,增长25.8%,所有县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都突破了亿元大关;地方固定资产投资581亿元,增长4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1亿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25元,增长1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155元,净增134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