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论文
治理学区房热

治理学区房热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住房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其中,学区房问题尤为突出。
学区房作为一种特殊的住房类型,在近年来备受追捧,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就治理学区房热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旨在探讨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方案。
一、学区房现状和问题学区房,顾名思义,指的是位于特定学区范围内的房屋,购买该房屋的家庭可以将子女就读于附近的优质学校。
随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日益凸显,学区房成为家长追求的目标,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学区房价格飞涨。
由于供需失衡和投资炒作的因素,学区房价格虚高,超出了市场合理范围。
这使得许多中低收入家庭无法负担,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其次,学区房资源分配不公。
有些学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而其他学区则资源匮乏。
这使得一些家庭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不惜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学区房,或是将孩子送到离家远的学校就读,从而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
此外,学区房热还带来了社会秩序问题。
为了争抢学区房,一些人甚至出现了打拆抢房、跳楼抢房等极端行为,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二、解决学区房问题的思路面对学区房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市场机制、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出既能平衡供需关系又能保障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案。
首先,完善住房市场监管机制。
政府应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投机炒作行为,防止学区房价格过度上涨。
同时,建立健全的住房价格评估机制,确保房屋价格公正合理,避免资源浪费和财富积累不均。
其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普通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得每所学校都能提供良好的教育质量。
此外,通过推行一体化优质教育,消除学区差异,使得家长对学区房的依赖逐渐降低。
第三,加强公共交通建设。
学区房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希望孩子能就近上学,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提升学校周边交通网络的便捷性,降低学区房对校区距离的依赖,减轻学区房的供需压力。
学区房影响教育公平案例(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公平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学区房现象却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大难题。
本文以XX市XX区某名校周边房价飙升为案例,探讨学区房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XX市XX区某名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高的知名学校。
该校在全市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吸引了众多家长为其子女择校。
然而,近年来,该校周边的房价却呈现出飙升态势,许多家庭为了让孩子就读该校,不惜花费巨额资金购买学区房。
二、学区房现象对教育公平的影响1.加剧家庭贫富差距学区房现象使得原本就存在的家庭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由于名校周边的房价较高,普通家庭难以承担高昂的购房成本,而富裕家庭则可以通过购买学区房为子女争取优质教育资源。
这种情况下,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更容易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则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
2.破坏教育公平竞争环境在学区房现象的影响下,教育公平竞争环境受到破坏。
原本通过自身努力、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足而无法就读名校,而部分家庭通过购买学区房,使子女在起跑线上就占据了优势。
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
3.加剧教育资源紧张学区房现象导致名校周边学校资源紧张。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就读名校,纷纷将房产登记在子女名下,使得名校周边的学校学位供不应求。
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因无法获得学位而无法就读名校,从而加剧了教育资源的紧张。
4.引发社会不良风气学区房现象还引发了社会不良风气。
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就读名校,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如行贿、关系等,这无疑加剧了社会腐败现象。
同时,学区房现象也使得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过于功利,过分关注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应对措施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浅析学区房现象

交流探讨浅析学区房现象贾光耀(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海西宁)摘要:学区房热现象反映的是当前家长们的一种迫切需求,现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隐忧。
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教育资源的失衡分配导致了学区房热现象的盛行,而学区房热的盛行同时也加剧了基础教育的倾斜发展。
要想彻底使学区房热现象得到解决,就必须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大力推行教师轮岗制,并鼓励支持引导多种教育主体并存。
学区房热现象的解决必将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一个缩影,成为我国教育事业茁壮健康发展的里程碑。
关键词:学区房;教育资源失衡;教师轮岗制学区房这个特殊的产物,并不是中国社会所独有的,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应该算是一个普遍性的情况,例如:印度电影《起跑线》,生动反映了一对印度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想尽心思要进当地名校的故事,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购买学区房。
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区房热的现象一直存在。
而何为学区房,至今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简单来说,学区房是兼具教育和商业双重属性的产品。
一、学区房热现象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受关注度很高。
而学区房市场更甚,无论是新开发的,抑或者是二手的学区房均是相当受到社会的欢迎。
可以用高价少房或有价无房来形容,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学区房的价格之所以相较于一般的商品房的涨势更加强劲,源于大家对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
国之重者,教育为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时至今日,虽然构建的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却有欠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导致了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
加之受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所谓的重点学校自然成为大家互相争捧的对象,因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周边的学区房价格之间的区别也是很大的,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从表1中可以看出:重点学校附近的学区房与非重点的学区房之间的差价还是很大的。
公共经济学角度分析学区房

乏 增量,导致学区的供应相对短缺且缺乏灵活性。 一 般 而 言 ,从 供 求 角 度 来 看 ,主要原因是贸易量因过度
需 求 而 增 加 ,而 供 求 之 间 的 短 缺 导 致 供 求 下 降 ,从 而 导 致 该 地 区 的 房 价 上 涨 过 快 。“僧 侣 增 加 和 瓷 器 减 少 ”之 间 的 这 种 差 异 导 致 供 需 分 离 ,导 致 学 区 租 金 相 对 较 高 。 二、教育资源资本化
上述的四种想法均立足于整体观,谈论寺庙园林景观 设计建设的问题。每一座寺庙都含有寺庙外景观和寺庙内 景观的双向建设问题,对于寺庙的景观,我们普遍认为,不 仅要有思想有内涵,还要有本地特点以及要有寺庙应有的 需 要 ,在 有 条 件 的 前 提 下 ,总 体 上 是 要 做 到 大 气 而 有 品 味 。 例如,在选择树木的问题上,就需要选既符合本地植物生长 的特性,又要符合寺庙的具体情况,例 如 ,选择枝叶茂盛、冠 大体壮的树木,例如参天松柏,既能够让寺庙既能深藏其 中 ,又有庙宇绰约姿态,使人们感到若隐若现的寺庙神秘感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学区房社会经济学
国 家 划 分 学 区 片 内 化 ,旨 在 并 缩 小 教 育 资 源 差 距 ,合理 分配教学资源。但 是 ,在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整一些优质的 教育资 源 后 ,教育资源并未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相 反 ,在 商 品 房 和 教 育 资 源 相 结 合 的 情 况 下 ,学 区 的 房 价 仍 然 处 于 较 高 水 平 ,即使住房市场持续停滞,重点中小学区域内的学 区房房价仍然居高不下。一 些 学 者 分 析 2011年北京东城区、 西城区、朝阳区三个学区的房价。根 据 调 查 结 果 ,东城区的 学区房价比非学区的普通房价高出每平方米5000元 。西城 区 的 平 安 里 段 ,该 区 的 价 格 比 周 围 的 非 学 区 普 通 住 房 高 出 约 每 平 方 米 5000元 ,朝阳区学区房的价格比周围的普通住 宅高出每 平 方 米 2000元 。学区与普通住宅之间的价格差异 最 为 明 显 ,价 格 差 异 在 5000— 10000元 / 平 方 米 之 间 。一些 研 究 人 员 还 对 北 京 其 他 学 区 的 房 屋 租 金 进 行 调 查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附 属 中 学 位 于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主 校 区 对 面 ,靠近城 市 主要道路的许多社区大多是在1980年 代 和 1990年代建的, 交 通 比 较 方 便 。租 金 在 理 论 上 应 该 相 似 ,但 查 看 北 三 环 沿 线 的三所中学和与北京师范大学相连的中学附近房屋的租金 信 息 ,我们发现实际租金有显着差异。租金价格高于上万 元,而城市主要地区周围的地区则房价高达每平方米12万 元 。此 外 ,在北京、天 津 、上海、广州等地区,教学资源优质区 域 房 价 和 同 地 区 非 优 势 教 学 资 源 片 区 房 价 差 很 多 倍 。 以下 是几点形成的原因: 一 、供求关系的不平衡
学区房的利与弊英语作文

学区房的利与弊英语作文Pros and Cons of School District Housing。
School district housing, also known as a schooldistrict home, is a property located within the boundariesof a particular school district. Many families prioritize living in a school district with a good reputation for its educational programs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However, there ar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consider when it comes to purchasing a school district home.One of the biggest advantages of living in a school district home is access to quality education. Families who live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a well-regarded schooldistrict often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end their childrento top-rated schools. These schools may offer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 specialized programs, and a variety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dditionally, living in aschool district with a strong educational reputation can positively impact property values, making it a solidinvestment for the future.Another advantage of school district housing is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amilies who live in the same school district often share similar values and priorities when it comes to education. This can lead to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nd support among neighbors, as well as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to form lasting friendships with their peers.However, there are also drawbacks to consider when it comes to school district housing. One of the main disadvantages is the cost. Homes located within desirable school districts often come with a higher price tag, making them less affordable for some families. Additionally, property taxes in these areas may be higher in order to fund the local schools, adding to the overall cost of living.Another potential downside of school district housing is the lack of diversity. In some cases, families may choose to live in a specific school district in order to besurrounded by people of a similar socio-economic status or cultural background. This can lead to a lack of diversity within the community, which may not provide children with a well-rounded view of the world.In conclusion, school district housing offers many benefits, such as access to quality education and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However, it also comes with drawbacks, including higher costs and potential lack of diversity. Ultimately, the decision to purchase a school district home should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based on individualpriorities and financial circumstances.。
学区房论文

“学区房热”的原因及外溢效应研究通过走访各大房地产公司和淮安市房管局,总结淮安房地产现状,以学区房为研究对象,结合微观经济学探析了“学区房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需求过于旺盛,研究“学区房热”不仅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形成城市的“藩篱”和消费挤兑现象,还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负面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学区房热”现象自199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迅速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比重基本保持在18%,房地产投资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房地产增加值占当年GDP总额约10%。
2008年,我国房地产业受到宏观政策积累效应和金融危机效应的双重打击,呈现市场交易量萎缩,价格增幅放缓,资金链条偏紧的局面。
其中,成交量不足是最大的问题。
以淮安市为例,2008年,淮安共成交商品住宅2401套,与去年相比减少1122套,同比降幅54.17%。
在淮安楼市持续低迷的时候,学区房市场却可以用“高价少房”或“有价无房”来形容,热度不但丝毫不减,还有越演越烈之势。
关于学区房,至今政府和学术界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大部分人的理解是“名牌中小学周边能够对口入学的住宅”。
从业内角度来看,“学区房”这3个字特指重点小学周边的房子。
本文所指的“学区房”是指位于被当地教育局划分为名牌小学学区内,能够对口入学的住房。
以淮安市为例,从学区房成交量上来看,据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二手学区房的成交量仅占5-8%,进入2008年后,成交量翻两番,高达10-15%。
2009年1-3月,二手学区房单月成交量继续同比增长10-15%,每月售出60-70套,仅1-3月就售出200多套,相对于2008年总销售量600套而言,有明显增幅。
从价格上来看,淮安市实验小学、淮安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淮安市长征小学是淮安市民口中的“三大名校”,就我对2008、2009年4月价格涨幅情况调查来看,3所重点小学的学区房价格较非学区房价格平均要高500元—1000元/m2左右,即使在2009年房价普遍下跌4.9%情况下,4月份学区房价格还是稳中有升。
天价学区房议论文范文

天价学区房议论文范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学区房,作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直接体现,其价格的飙升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旨在探讨学区房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其对社会和教育公平的影响。
首先,学区房之所以价格昂贵,其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在许多城市,优质的学校往往集中在特定的区域,而这些区域的房产因此成为了家长们争相购买的对象。
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重金购买学区房,从而推高了这些地区的房价。
其次,学区房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教育被视为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
因此,家长们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来确保孩子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学区房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
然而,学区房的高价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方面,它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难以负担高昂的学区房费用,从而使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学区房的存在也可能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家长们过分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解决学区房带来的问题,政府和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其次,教育部门应该推动教育公平,通过改革招生制度,减少学区房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最后,社会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考试成绩。
总之,学区房现象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长共同努力,推动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让他们都能够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成长。
“学区房”引发的思考

“学区房”引发的思考学区房,顾名思义,指的是位于一些良好学区内的房屋。
由于学区的教育资源优势,学区房往往比普通房屋更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学区房成为了房地产市场中的热门标的物,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公平、学区划分和房地产市场的思考。
首先,学区房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思考。
不可否认,学区房的出现给了一些家庭更好的教育资源,他们能够将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然而,这也造成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一些家庭由于无法负担学区房的价格,只能将孩子送到相对较差的学校就读。
这样的差异化教育资源对社会的发展和公平有着不利影响,考验着教育公平的底线。
其次,学区房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学区划分方式的思考。
学区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益。
然而,目前的学区划分主要以房屋价格作为划分依据,这样的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方面,学区房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学区划分的不公平,家境富裕的家庭能够轻松购买学区房并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则往往无法负担学区房的价格。
另一方面,学区划分以房屋价格为依据,容易使教育资源向城市中心聚集,而边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此外,学区房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思考。
学区房的高需求推动了价格的上涨,使得一些家庭难以承担居住成本。
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学区房几乎成为了家庭实现孩子教育优势的唯一途径,这使得学区房的价格更加高企。
然而,高房价不仅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也给年轻人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负担。
房价高企可能使年轻人难以独立生活,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面对学区房引发的思考,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行动。
首先,政府应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减少对学区房的过分依赖。
政府可以加大对学校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教师待遇,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其次,学区划分应该更加公正合理,不能仅以房屋价格作为唯一划分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区房热”的原因及外溢效应研究通过走访各大房地产公司和淮安市房管局,总结淮安房地产现状,以学区房为研究对象,结合微观经济学探析了“学区房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需求过于旺盛,研究“学区房热”不仅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形成城市的“藩篱”和消费挤兑现象,还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负面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学区房热”现象自199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迅速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比重基本保持在18%,房地产投资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房地产增加值占当年GDP总额约10%。
2008年,我国房地产业受到宏观政策积累效应和金融危机效应的双重打击,呈现市场交易量萎缩,价格增幅放缓,资金链条偏紧的局面。
其中,成交量不足是最大的问题。
以淮安市为例,2008年,淮安共成交商品住宅2401套,与去年相比减少1122套,同比降幅54.17%。
在淮安楼市持续低迷的时候,学区房市场却可以用“高价少房”或“有价无房”来形容,热度不但丝毫不减,还有越演越烈之势。
关于学区房,至今政府和学术界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大部分人的理解是“名牌中小学周边能够对口入学的住宅”。
从业内角度来看,“学区房”这3个字特指重点小学周边的房子。
本文所指的“学区房”是指位于被当地教育局划分为名牌小学学区内,能够对口入学的住房。
以淮安市为例,从学区房成交量上来看,据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二手学区房的成交量仅占5-8%,进入2008年后,成交量翻两番,高达10-15%。
2009年1-3月,二手学区房单月成交量继续同比增长10-15%,每月售出60-70套,仅1-3月就售出200多套,相对于2008年总销售量600套而言,有明显增幅。
从价格上来看,淮安市实验小学、淮安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淮安市长征小学是淮安市民口中的“三大名校”,就我对2008、2009年4月价格涨幅情况调查来看,3所重点小学的学区房价格较非学区房价格平均要高500元—1000元/m2左右,即使在2009年房价普遍下跌4.9%情况下,4月份学区房价格还是稳中有升。
种种数据表明,相比于淮安景观、写字楼等物业的低迷,购房者寄希望于房价的进一步下跌,迟迟不肯下单的状况,学区房却炙手可热。
目前,“学区房热”已凸显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话题,不能不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学区房热”背后的原因。
二、“学区房热”的原因分析价格是调节市场一只无形的手,但在学区房面前却显得失灵了。
为什么学区房在销售淡市中呈现出如此巨大的魅力?供给和需求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基本工具。
据调查报告显示,淮安对学区房的供给与需求比率为1∶10。
也就是为了得到1处学区房,有10个人在竞争。
一方面,需求过于旺盛导致成交量上升,另一方面,供给严重短缺引起供求关系的脱节导致了学区房价格上涨过快。
现在我们就从供求角度探析“学区房热”的原因。
(一)需求过于旺盛对住房的需求可以分为3种,自住需求、投资需求、投机需求。
学区房的主要买单者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他们购买学区房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教育投资购房,在孩子完成小学教育后,将房源抛售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学区房的需求主要是投资需求。
旺盛的需求,成全了市场,导致学区房的成交量节节攀升,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政府的消费政策引起旺盛的需求。
政策性影响对房地产市场显而易见。
2010年以来,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购房退税、购房入户及取消二套房贷和外资购房限制等相关政策来刺激楼市。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外地购房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楼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教育、社保的负担较重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学区房僧多粥少的局面。
2、社会对教育的诉求是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而教育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需要循序渐进,也需要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消费意向正由原来以物质消费为主的“硬”消费向以子女教育为主的“软”消费转变。
3、消费者的预期心理也加剧了需求。
“买涨不买跌”,当买房者发现购买学区房的人很多,供不应求,就会缩短买房时间。
目前市场上对学区房的需求呈现出长期性和稳定性,价格进一步的上涨具有很大现实性。
据行内人士估计,2009年淮安学区房的价格有望突破5000元/m2。
4、良好的收益性导致需求过于旺盛。
购买学区房的需求以投资需求为主,因此,投资收益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主要因素。
对家长来说,一方面投资学区房,可以让孩子上名校,获得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即使孩子还没到学龄或者根本没有教育方面的需求,学区房丰厚的租金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投资学区房,具有很好的抗跌保值性。
学区房的收益性使它成为理想的二次置业产品,这一点,可以从学区房交易量季节性的弱化中得到证实。
(二)供给严重短缺如果学区房的供给富有弹性,则需求增长时,供给量显著增加,住房价格的上涨则相对有限,即需求的增长主要带来的是成交量的增长而非价格增长。
反之,若土地资源和开发管制,导致供给缺乏弹性,则住房供给量的增长有限,但住房的价格将出现大幅度提升。
学区房供给的短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增量明显不足。
从供给增量市场来看,影响学区房增量供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土地和建设年限。
老学区一般位于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交通发达,规划基本完成的城市中心地段,可用于建设的土地资源几乎没有。
即使学区进行适当调整或名校相继成立的分校,毕竟僧多粥少,供给也相当有限。
所以总体来说,学区房的增量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的增幅。
同时,房地产增量市场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开发商处于强势地位,追逐利润是开发商的目标,价格当然不会低。
2、存量总体不乐观。
从存量市场来看,属于垄断竞争市场,价格机制仍然有效。
学区房的存量交易以二手房为主。
在二手房市场上,影响供给量的不是要素价格、开发商数量等生产性变量,相反地,它是经济、人口统计等非生产性要素。
虽然学区房价格高企时,将有激励使业主抛售住房。
但是由于总体供给短缺,很多学区房待价而沽,业主占有价格的主导地位,并且这种供给随时可以转化为自住性需求,具有不稳定性。
同时,房地产市场的不规范导致房地产中介利用不对称的市场信息控制供应量,进一步加剧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三、“学区房热”的外溢效应需求过于旺盛,供給严重短缺这种供求关系的严重脱节是一种不均衡状态,必然会导致家庭对学区房展开竞价。
美国经济学家费里德曼认为价格可以决定谁得到产品,价格是无人性的。
单纯价格的竞争将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一)引起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教育早已不再是一种特权,教育公平观念正由量的公平向质的公平转变。
市场通过价格机制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学区房政策的本质是把教育资源和商品住房挂钩。
这种捆绑式流通在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考验着不同家庭钱袋的深度。
学区房高企的价格让穷人“望楼兴叹”,毫无选择权利,而富人则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购买学区房并享受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种选择机会的不平等导致享用的不平等,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二)形成城市的“藩篱”其实,学区并不是我国的首创,一些发达国家早就有了学区制度,且已影响到了城市的形态和社区的隔离。
好学区就等于富人区,坏学区就等于穷人区,造成城市的藩篱。
由于榜样和同伴的影响下,好学区产生正外部性,土地租金溢价曲线具有正斜率,且高收入家庭的溢价曲线高于穷人。
随着高收入家庭(素质相对较高)数量增多,正外部性越强,溢价值越高,这种自我强化的变化表现为学区中高收入家庭数量增加,直至到达分离均衡。
在我国,房地产发展不过短短数十年,富人区和穷人区的分界还未形成。
但学区房高企的价格和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忧虑,我国的学区制度是否会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形成新的城市藩篱,成为分隔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界限?居住的区隔,使不同收入群体难以交流,不利于社会流动,形成贫穷与富裕两类马太效应。
(三)导致消费挤兑现象当人们收入即定,家庭开支主要转向学区房时,必然会缩减其他方面的支出,如食品、衣着、汽车、旅游消费等。
此种行为横向上,一方面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不利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尤其在经济偏冷时,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是一种负效应。
纵向上,不利于我国的住房结构改革。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家庭财富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住房改善和更换的要求凸显。
但由于功能衰退的旧学区房价格高企,活跃市场,导致对改善型住房的支付能力降低,不利于拉开我国住房消费层次,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四)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公办名牌小学录取学生时一般实行房产证、实际居住地和户口本三证合一的录取方法。
而学区房大多数为二手房,在购置学区房时,常常发生原户主迟迟未将自己户口迁出,而购房者则未能将自己及家人的户口迁入,从而无法真正做到买房落户,对口入学,此类现象发生不在少数,引发了社会的不安定,甚至由此引发民事、刑事案件。
同时,由于学区制度引起“马太效应”,本质上是社会强势群体对社会弱势群体平等的教育权的掠夺,必将加速社会财富和权力的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最终会引起社会的振荡,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结论学区房市场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是造成“学区房热”的根本原因。
其外溢效应根结在于对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价。
为遏制“学区房热”负面效应,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从我国国情来看,“政府和学校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普遍性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矛盾。
加大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是从根本上解决“学区房热”现象,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
第二,孩子能否成才,其内部因素是关键,即使在古代物质匮乏的环境中也产生很多大儒。
因此,发挥教廷教育作用,激活孩子的自我成才意识,是减缓学区房需求的重要手段。
第三,制定相关的住房政策和房贷政策,遏制“超前需求”,是缓减当前状况的有效措施。
2011秋行政管理专科严婧毓2011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