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荫山房介绍(选自南方都市报)
广州番禺余荫山房简介

广州番禺余荫山房简介
余荫山房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40年),是清代名臣、两广总督——余国柱的宅第。
为广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也是岭南建筑风格的杰出代表。
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荫山房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
方米,分三进院落,正厅为岭南风格的“三间两廊”式楼房,正厅两边有厢房。
每进院落由三座并列的楼房组成,四周为回廊连接。
整座建筑群布局严谨、建筑精美、色调和谐、美观大方,是研究岭南建筑、园林、雕塑等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余荫堂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435平方米,前后共四进院落,分为“余荫山房-东园”和“余荫山房-西园”两部分。
东、西两园以曲廊相连。
东园中有一座三层的楼为“听涛阁”,取“三山不到,空自留人”之意。
楼后为水池,
池水清澈如镜,映着半圆形的假山和四周青竹翠柏。
池西有一座玲珑小巧的建筑物“小沧浪”(即“小沧浪亭”)。
—— 1 —1 —。
余荫山房

特色小吃 • 特色菜肴有钵仔禾虫、风味 Nhomakorabea 虱、鱼生、老火汤、牛腩莲藕 煲、发财就手、消暑冬瓜盅。 特色小吃有家乡莲藕饼、蒸莲 藕粉、煎芋饼、沙湾白饼。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 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 广州17千米。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 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 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 140多年历史。园占地面积1598平 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 术特色著称。
建筑结构
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 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 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园 中之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 大雕刻作品丰富多彩,尽显名园古 雅之风。更有古树参天,奇花夺目, 顿使满园生辉。而园中“夹墙竹 翠”、“虹桥印月”、“深柳藏 珍”、“双翠迎春”等四大奇观
深柳藏珍
• 里面有两幅大型花 鸟挂落,全用紫檀 木双面雕成,名为 松鹤延年。另外, 在紫檀木调屏上刻 有晚晴广东三大子 刘山周、张船山、 等名人诗句,深柳 藏珍是第三大奇景
亭桥楼榭
• 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 名花异卉等 一应俱全。园内亭、 台、池、馆与游廊、拱桥、假山、 花径、围墙交错穿插,构成了幽深 曲折、若隐若现的庭苑结构。园中 浮雕和建筑装饰皆由名工巧匠精雕 细琢,配以诗、书、画,使全园更 添恬静、典雅情趣。
夹墙翠竹
• 进入一门往右穿过圆拱们,首 先看到是寿字砖雕 ,其次是夹 墙中的一排竹子。相传在造园 时种下竹子,再建墙与房,这 排竹子几乎有了140年寿命,但 看上去还是很青翠内绿。
虹桥印月
• 园景可分为东、西 两半部,以游廊式 拱桥为界。这座拱 桥是桥、廊、亭 “三合一”的杰作, 表现了设计者的独 到构思和造园者的 高超技艺,这一美 景称为“虹桥印月”
中文导游词:广州余荫山房

又叫余荫园,是广东四大名园(其余三个是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之一。
位于番禺区南村镇。
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占地1598平方米。
以小巧玲珑而著称,其布局巧妙,造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境界,是岭南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余荫山房为番禺南村人邬燕天所建。
邬在清同治六年考中举人,后来其长子和次子先后中举。
在古代,一门有三个举人,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
为显示自己家庭的荣耀,邬燕天聘请了许多建园名师,在家乡大兴土木,前后历时5年,花费白银近3万两,建造了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是深柳堂,它原是园主人读书的地方,是装饰艺术和文物的精华所在。
深柳堂面阔三间,分别为厅堂、书斋、卧室,室内宽敞明亮。
由于园主人曾在北京做过官,所以他用白色和紫色玻璃来镶嵌窗格,透过满洲窗(一种垂直推拉窗,上面镶刻有图案或书画的单面彩色玻璃,为广州传统建筑特色之一)向外望去,园内宛如一番严冬下雪的景致,不由使人怀念起北国风光)。
余荫山房的北部是均安堂袒祠,均安堂门外是两株酸杨桃树,与堂内的龙眼树、紫荆花树组成“子孙成龙”的寓意,表示园主人希望其子孙后代都继承先祖的余荫,永远昌盛繁荣。
余荫山房在设计上,采用了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手法,结构布局巧妙,各种要素搭配合理,在只有几亩的土地上造出了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境界,富有小巧玲珑的艺术特色。
月夜下的余荫园格外淡雅,围墙边的翠竹随风婆娑起舞,园中的方池之中,更有星光万点,衬托着不慎跌落水中的玉盘。
池上的小虹桥拱起半圆形,恰好与水中的倒影联成一个圆,似与秋月比圆。
天上、池中、桥下三月相映成趣,构成一副完美的画卷,人称“虹桥映月”是该园的代表和形象的标记。
这里曾留下“别馆恰临池洗砚有时欧可狎,回廊宜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的佳句,今夕游客亦可赏月观莲,把酒谈欢,吟诗作对。
余荫山房:“大雅含宏”

余荫山房:“大雅含宏”余荫山房,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路26号,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园林建筑。
这座园林建筑包含了许多文化历史元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雅含宏”。
本文将介绍余荫山房及其所展示的文化元素“大雅含宏”。
余荫山房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袁枚的故居,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之一。
余荫山房总面积约为2.3万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重进深。
整个建筑以小巧玲珑、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古朴典雅著称,被誉为“江南园林之花”。
“大雅含宏”是余荫山房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它是袁枚为了表现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而设置的,同时也是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推崇和传承。
在余荫山房中,“大雅含宏”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这座园林建筑的精髓所在。
“大雅”取自《诗经》中的《大雅》,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诗歌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袁枚将“大雅”作为余荫山房的标识,寓意着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余荫山房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大雅”的书籍、书法作品和雕塑,这些都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致敬和弘扬。
“含宏”则是袁枚自己取的别号,意为“包罗万象,具有宏大的内涵”。
这一别号充分展现了袁枚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也折射出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重。
在余荫山房中,“含宏”作为文化元素被广泛运用,体现在建筑风格、园林景观和装饰艺术等方面,呈现出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大雅含宏”不仅仅是余荫山房的一种文化元素,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袁枚通过“大雅含宏”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追求,也激励着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余荫山房中,游客可以感受到这种“大雅含宏”精神的力量,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味。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袁枚对于文化的推崇和传承是与众不同的。
他希望通过余荫山房和“大雅含宏”来呈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之处。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变得尤为重要,而余荫山房以“大雅含宏”为代表的文化元素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有力诠释和传播。
广州余荫山房简介

广州余荫山房简介
1、广州余荫山房简介: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北大街。
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成于同治十年(1871年)。
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与清晖园、可园、梁园一道合称为岭南四大园林。
占地总面积约1598平方米。
2、余荫山房的园林部分有四座主体建筑,包括卧瓤庐、临池别馆、深柳堂和玲珑水榭,中间横卧一座小虹桥,把花园分成东西两部分。
余荫山房具有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充分表现了古代岭南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等园林所需的全部元素尽纳于园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2001年6月25日,余荫山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荫山房的简介

余荫山房的简介
余荫山房坐落在苏州平江路,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
这是一座具有苏州特色的私家园林,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是江南三大名园之一。
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余荫山房因主人姓余,故名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与苏州留园和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园内有大量精美的建筑和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余荫山房是晚清状元实业家、著名书画家——俞樾的故居。
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共分四进,
以其精致的园林布局和精巧的建筑装饰,在众多园林中脱颖而出。
余荫山房内的“远香堂”为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一座厅堂。
它由一幢二层楼组成,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楼前有天井。
堂内有一道高4米、宽1米左右的屏风墙。
屏墙正中嵌着“远香堂”三个字,两旁贴着一幅对联:“风香云影”、“雨润花梢”。
—— 1 —1 —。
番禺余荫山房简介

番禺余荫山房,是广州番禺区九龙镇所在的一座名胜古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这座古老的山房。
一、历史沿革番禺余荫山房建于明万历初年,是当时广州地区著名的隐士和文人墨客们的聚集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房曾历经屡次毁坏,但每次毁坏后又都得到了重建。
如今的山房建筑规模是重新修缮后的,但仍保留着许多明代时期的建筑特色。
二、建筑特色番禺余荫山房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明代时期的特色。
整个山房有着很深的底座,占地面积非常广大,屋顶的檐角上还细致的刻着各种生动的动物形象。
在内部,山房的各个空间间隔分明,令人感到舒适自然。
游人们在山中散步观赏,不时可见一些古老的文化雕塑和艺术品。
三、历史厚重番禺余荫山房曾经是许多文人墨客的寓所。
在明朝时期,广州地区文化的重心就集中在此处,这里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的汇聚地。
许多文人都在这里互相交流,博取学问。
今天的山房已成为了一个文化地标,无数人前来品味这里厚重的历史。
四、自然环境山房建在山上,周围的自然环境也十分优美。
在春季到来时,这里的各种花卉和绿树交相辉映,景色独具匠心。
山顶俯瞰山下的风景更是一绝,游客可以在这里透过云层,眺望远处的美景。
五、文化意义不仅是历史古迹,番禺余荫山房也是一种极具文化意义的艺术品。
建筑上的雕琢和建模都带有明代时期的特色,是当时文化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的产物。
因此,在维护和修复时也要特别的慎重,以确保其历史价值得到了保护。
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切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启示和启发。
总的来说,番禺余荫山房是一座极具纪念意义的历史文化遗迹,作为广州地区的文化要素之一,它的精美和历史意义独树一帜,不仅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体验,也是一个向人们展示古代文化的宝库。
6—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游踪:由来——一门二门——深柳堂——临池别馆——玲珑水榭——瑜园——均安堂——文昌苑——小结一、由来:位置与地位、历史沿革余荫山房又叫余荫园,在番禺南村,占地1598平方米,建于清同治六年。
它以小巧玲珑的艺术特色著称,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⑴余荫园是南村人邬彬邬燕天兴建的,他在同治六年考中举人,做了刑部主事、七品员外郎,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也先后中举。
当时,一家出了三个举人,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于是邬彬在宗祠旁边的空地上,建造了余荫园,表示纪念和继承祖先的余荫,让子孙后世更加荣华富贵。
二、一门、二门:夹墙翠竹、对联(特点)、虹桥映月大家可以看到余荫山房的一门平淡无奇,往右穿过圆拱门,迎面是砖雕“寿”字;在这里夹墙种着一排竹子。
相传造园时是先种下了竹子,然后才建墙和房,如果是真的,这些竹子有140多年的寿命了,看上去还是青翠欲滴,这是余荫山房的一大奇观——夹墙翠竹⑵.1。
二门的这幅对联是园主人邬彬亲自题写的,“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⑶。
这幅对联巧妙地把园名嵌了进去,点出了余荫山房的特点:布局合理、小巧玲珑、书香文雅。
进入二门后,首先看到的是一道30米长的廊桥,它把园林的建筑分成了东西两边,荷花池又将景致分成了南北两部分,使园林更加有层次。
这是余荫山房的第二大奇观——虹桥映月⑵.2。
三、深柳堂:功用与对联、装饰深柳堂是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原来是园主人读书的地方,现在是装饰艺术和文物精华的所在。
堂前的石柱左右两边分别缠绕着炮仗花和古藤,花开的时候就像红雨一片,衬托着深柳堂。
堂前的楹联是:“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履,旧雨同来,今雨同来。
”深柳堂面阔三间,因为园主人曾在北方做过官,所以他用白色和紫色的玻璃来装饰窗子,从堂内看出去,是严冬下雪的景致,让人感受北国风光。
深柳堂藏有很多艺术和文物精品,包括满洲窗、刻在长4米的樟木板上的咸丰帝圣旨、32幅桃木扇形格子、两幅大型紫檀木花鸟挂落、紫檀木雕屏的名人墨宝等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荫山房“小家碧玉”储藏半个岭南南方报业新闻时间: 2010年04月23日来源: 南方都市报作者:赛芊芊邓婧辉许晓蕾卧瓢庐的满洲窗“四蝠捧寿”照壁深柳堂是园主用以会客的场所八角形的玲珑水榭掩映在绿荫里。
虽是园中一角,已能看出整个余荫山房“缩龙成寸”的建筑特色园内逢景必有联园中还有一盘“没下完的棋”门洞如画,景色如画在广州看见世界让世界看见广州广州名片经典建筑系列总第149期候选名片148期余荫山房提名辞:余荫山房以其“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建筑特色,展现了岭南园林开放、多元、务实的特点,被誉为岭南园林的经典之作。
索引建成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余荫山房,距今已有140年历史,与佛山梁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合称为广东四大名园。
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面积最小的,也是其中唯一能基本保存原貌的。
余荫山房以其“嘉树浓荫,藏而不露,缩龙成寸,小巧玲珑”的建筑特色,展现了岭南园林开放、多元、务实的特点,被誉为岭南园林的经典之作。
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余荫山房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余荫山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唯心隐显之间往日难以尽览。
虽有亭台楼榭春花秋月作为证据,但尤为不可追者,毕竟还是人的内心。
或者可以从诗文的辏辐间推究导引出部分开杈的真相,问题却还在于,诗文本身也未必就是真相。
邬彬先生是一个标准的十大杰出青年。
富绅家世(先天充足);十九岁中举而列乡试第一(后天强悍);在刑部找到工作(堂堂京官);后获诰封通奉大夫(理论上属行政五级高干)。
用经过艺术加工的唐伯虎母亲痛心疾首的话说,就是:伯虎啊,你现在是年少有为,事业有成,家财万贯,这妻妾成群啊,你应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不是吗?电影里的唐寅唐解元属于“被富裕”,现实中的邬彬邬解元真是“不差钱”,否则他也不能让这座最终得享大名的园子封顶,更别说装修了。
不过,邬解元是否自认“世界上最快乐的人”,风流云散,已经找不到证据了。
可是他没当几年官,就炒了老板爱新觉罗的鱿鱼,回了番禺。
这一点确凿无疑到无需考证,倒让人不得不疑心,这个杰出青年与生俱来的使命,便是构筑打磨番禺这座园子了。
余荫山房。
深柳堂、临池别馆、卧瓢庐、玲珑水榭,再加一个后来的瑜园。
这些楼堂馆所大都富丽精美,而邬解元为之冠名,似有乖建设理念。
诸如“深柳”、“别馆”、“卧瓢”之类,总是牵扯了某些特异的情绪。
祖国古代的读书人都自命为“士”(现在一般不这样了),一不高兴了,就爱隐逸,“玲珑”地把自己藏起来。
但是,邬解元又十分高调地把咸丰老师免费赠送给他的圣旨制成木匾,大喇喇地展示给熟人,童叟无欺。
余荫山房区区三亩之地,偏于南国一隅,历凡一百四十载而未湮没,反而益发健旺,总归有它的原因吧。
这园子精巧、深邃、匠心独具,表面上很合泉林隐士邬解元的口味,否则他也不能这么去布局。
然而,除了把圣旨高挂之外,再以目下的观点来继续考量邬解元,首先没有任何争议的是,他是广东人,是广州番禺人。
广府人务实,勇于任事也相信命运,细腻而包容,往往很能挣钱。
挣钱之后,他们愿意坚守传统,清明插柳重阳放灯。
他们颇低调,这是他们性情中的一面。
另一面,他们也有一颗高企的心,希望呵护自己的尊严和传递自己的气节。
邬解元邬彬是上天赐给岭南的“士”,他的生命便是余荫山房的生命。
邬解元只圈了一小块土地,就存住了半个岭南。
这园子如此之小,遮蔽在南国浓郁的绿荫中庶几无迹可寻。
这园子如此磅礴,在被印刷的典籍中,或者无法计量的心路上,都是那么炫目而无可抹杀。
这正如广府人之于历史。
■赛芊芊现场传真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一位辞官归隐乡里的清代举人,利用族人建造家族祠堂所剩余的三亩土地,修建了一座精致的私家园林。
这座方圆不过三百步的私家园林,虽是小家碧玉型的景点,却既有北方园林的大气,也有江南园林的秀美;既有西方造园的几何美学,又充分融入了岭南情韵。
在满园翠绿之间,花木与建筑交错穿插,亭、台、楼、阁、桥、轩、廊堤、石山碧水……中国古典园林诸要素相互借景,分明不过弹丸之地,却让人觉得深浅曲折,层叠无尽。
这座私家园林,被园主人谦逊地提名为“余荫山房”,在番禺南村镇,静静地度过了近140年的光阴岁月,成就了岭南园林的经典。
西边“红雨”,东边“绿云”深柳堂、临池别馆、卧瓢庐、玲珑水榭是余荫山房内的四大建筑。
卧瓢庐是为宾友憩息而设的小庐舍。
向西行至深柳堂旁,一棵炮仗花攀援在棚架上,并不起眼。
别小看了这棵炮仗花,它可是由园主人建园当年亲手所植,已有140岁高龄;每到春节前后,金色的炮仗花就会铺满棚架,从立面看,悬缨下垂,好似红雨一片。
深柳堂和临池别馆之间的方形水池,是融入西方园林“几何式”造型的明显例子。
水池之上横卧了一座廊桥,尽管全长只有20米,但将桥、廊、亭、栏巧妙组合,十分精致。
这座被称为“浣红跨绿”的廊桥是余荫山房的标志性景观,除了造型经典,还因为它把园景分隔成东西两个部分——西边以深柳堂和临池别馆两座建筑为主,辅以“红雨”美景;东边以“玲珑水榭”居中,环绕桂花、腊梅等树,再加上园林北面的树菠萝和凤眼果树,浓荫蔽日,犹如绿云遮盖。
据称,园主人爱诗文如命,“有门必有楣,逢景必有联”的说法并不夸张。
据统计,园内长短楹联共有39对,而且都与周围景色相得益彰。
有一副园主所撰的名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被喻为余荫山房的点题之作。
超过10部影视剧在山房借景拍摄大宅门“吱呀”一声打开,身着清末旗袍装束的粤调名伶沈红玉姿态优雅地迈步而出。
其实,这是年代戏《将·军》在余荫山房拍摄的一幕,沈红玉的扮演者正是著名演员陈数。
在余荫山房北面的善言邬公祠内,剧组拍摄所用的家具陈列还未撤下。
在木刻青砖的背景之中,偌大的白纸灯笼悬挂梁上,一套木质桌椅端放正堂,时空交错的场景轻易把人的思绪带到了民国时代。
而据工作人员透露,余荫山房还成为剧组拍戏的热门景点,至少有超过十部影视剧作品曾在景区内借景拍摄,留下了李嘉欣、林心如、吴彦祖等大明星的身影。
园区规模还将扩大邬彬建园之时对选址和布局都强调了“藏而不露”,地处城市偏郊无形中对余荫山房的良好保存起到了一定作用。
时至今日,15万人次的年客流量,对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说,并不算少;但从现代旅游业的角度来看还是不尽如人意。
尽管声名在外,但慕名前往的游客往往要花一些功夫才能找到余荫山房的所在地。
从广州出发,暂时没有一辆公交直达园林;南村镇上,只在通往园址的分叉路旁设置了大指示牌。
2004年12月,余荫山房的第一期保护配套工程破土动工,旧园区内的建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修缮,并扩建一座体现岭南园林文化特点的文昌苑景区,使得余荫山房的面积规模扩展到近1万平方米。
如今,第二期工程还在筹备当中,除了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还将对周边实行建筑控制,以期使这座岭南园林以优美的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质的旅游服务展现在更多游客面前。
匆匆浏览,余荫山房或许十余分钟便能走完;但脚踏坚实的白泥砖,手抚精致的木雕栏杆,眼光随意掠过满洲窗流淌的色彩,又怎忍心放过这般娴静的时光?必要放慢脚步,才能体味到其中的诗情画意。
这不,一群来自广州美院建筑系的师生便特意来到余荫山房,学生们拿着相机拍下每处细节;一个男生甚至携一把卷尺四处量度,似乎想要参透设计的精细和神韵。
图·解余荫山房95%的园林建筑科研价值和历史价值非常高。
建筑设计以生活性、实用性为主,体现了岭南人的务实精神。
园内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的艺术风格与江南园林风格有明显不同。
满洲窗卧瓢庐正南面有一排蓝白色玻璃相间的满洲窗,采用欧洲进口材质。
透过单面蓝色玻璃向园区内看,可看到树叶枯黄,屋顶、假山、地面上似乎都覆上了一层白色的霜。
而透过双层重叠的蓝色玻璃,园中绿叶恰似深秋季节的漫山红叶。
透过没有镶嵌玻璃的窗户向外望,正是南方春夏两季无明显分别的景色。
因此又被称作“四季窗”。
玲珑水榭水榭呈八角形,四周环水,八面全是明亮的细密花格长窗,使整体建筑显得玲珑通透。
因为这里是园主人召集墨客文人吟风弄月、挥毫雅叙的地方,需要预留足够大的空间。
在审美观与实用性相矛盾时取向使用,反映了岭南人务实的精神,也是岭南园林务实特点的体现。
深柳堂“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深柳堂是园主用以会客的场所,室内空间通过两个花罩和一幢屏风分隔,使堂内变得有厅有室有房,空间感增强。
堂内还有32幅桃木扇格,扇面图画均为广东人家的风俗民情,还有荔枝等岭南佳果。
照壁余荫山房南门处一连有两个照壁,正门入口的一幅照壁中西合璧,造型是抽象的龟背纹。
连设两个照壁是为了加强风水布局,镇宅安宁。
看这幅“四蝠捧寿”照壁,四只蝙蝠谐音“福”,处于照壁四个角,中间以“寿”字为主,体现了“五福临门”的文化内涵。
房·事通奉大夫归隐乡里,耗白银3万历时5年修山房说起余荫山房,不得不提起原园主人——清朝举人邬彬。
邬彬(1824-1897),字燕天,是地道的番禺南村镇人,踏入仕途一年之后就被咸丰皇帝诰授为通奉大夫。
为官四年后,他以母亲年迈为由,辞去官职归隐乡里。
同治六年(1867年),邬氏族人将建造祠堂(潜居邬公祠、善言邬公祠)后余下的约3亩土地奖赏给邬彬,邬彬便利用由京杭画师绘制的园林景观图纸,借鉴广州“海山仙馆”的造园技法,耗时5年,花费白银3万两,精心修筑了一座私家园林。
为了纪念和永泽祖先的福荫,邬彬取“余荫”二字做园名,并取“山房”以示谦逊。
“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屐旧雨同来今雨同来。
”在深柳堂前,这幅由邬彬自撰的对联,正正流露出其归隐田园、不分贵贱以文会友的心迹。
善言邬公祠曾是番禺二中校址余荫山房建成后,就一直成为邬彬家族的生活和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座园林在所有制和使用功能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1950年至1957年,善言邬公祠曾先后用作番禺贲南中学和番禺二中校址,罗汉强先生就在那里度过了初中两年的青葱岁月。
罗老师回忆,那时的余荫山房作为办公用地,依然延续旧时传统定期免费向市民开放,他就常跑到花园里游玩,听听附近村民讲述余荫山房的故事,对里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很有感情。
后来,罗老师升学、工作,尽管离开了余荫山房,却一直坚持在园林绿化的事业中。
现在,罗老师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资深会员,“余荫山房总顾问”的头衔他已担任了7年。
七年来,罗老师潜心研究余荫山房的相关历史,为景区的发展建言献策,园林工作人员都说,“要想知道余荫山房的故事,罗老师都能告诉你。
”第四代孙20亩地换6分地,添建“小姐楼”1922年,邬彬的第四代孙邬仲瑜在余荫山房的东南角添建了“瑜园”。
瑜园虽然只有400多平方米,依然传承了余荫山房的岭南园林风格,同样迂回曲折,含纳桥、亭、池、馆多种元素。
从楼阁上俯瞰,整个余荫山房的美景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