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余映潮 课堂实录
《马说》教学实录

《马说》教学实录
余映潮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年(卷),期】2005(000)007
【摘要】●一个教师事业有成,离不开10个字:热爱,环境,毅力,智慧,学问。
●研究教材8个字:上下求索,左右勾联;教学设计8个字: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好的语文课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充满诗意手法。
【总页数】3页(P114-116)
【作者】余映潮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马说》教学实录 [J], 何志章
2.让\"预测\"学习与乐趣体认相得益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实录 [J],
3.从"千里马"说开去--《马说》扩展课的教学呈现 [J], 张军
4.古有《马说》今说马 [J], 祁士华
5.《送东阳马生序》(第一部分)教学实录 [J], 王健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说》余映潮 课堂实录

马说》余映潮课堂实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马说》这篇文章。
在研究这篇文章时,我们需要做到两点:诵读和积累。
首先,我希望同学们能朗读一遍这篇文章,让我感受一下你们是如何读这篇文章的。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写马的遭遇来表达深深的感叹。
我们需要抓住一个关键词:“语气”。
通过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出对千里马的同情之情。
同学们可以拿起笔,听我朗读,然后做上记号。
在我的朗读中,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我在句子内部停顿的地方呢?现在,让我们来试一试,同学们可以自己朗读一遍,大声点。
不过要注意,不要读得太快,特别是在“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慨。
除了停顿,我们还可以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
在《马说》这篇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就是“不”。
同学们可以数一下这个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在朗读时,要注意把这个词读好,因为它表达了作者的不平和千里马的遭遇。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意句末的叹词,例如“也”。
通过读好这些叹词,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文章的语气。
同学们可以结合前面研究的停顿和关键词语的方法,来朗读这篇文章。
记得要慢一点读,各自读好自己的部分,不要受到旁人的干扰。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语气和节奏。
在研究精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表现出文本中的不同语气。
在第三段中,排比的语气和作者的愤慨都需要很好地表现出来。
老师引导学生模仿食马者的语气,表现出对马的鄙视和不屑。
学生们积极参与,试图找到不同的语调和表达方式。
老师指出文章中的一些小缺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文本。
最后,三位同学上台演读,展示出自己的亮色。
首先,我们要进行听记积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不好理解的词语,例如“奴隶人”指的是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两个不好懂的“其”中,前一个可以理解为“难道”,后一个应理解为“那是”或“大概”;“马说”的“说”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类似于现在的议论文;“马之千里者”的“之”在这里表示“强调的意味”;“不以千里称也”的“以”在这里作“因为”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四个没有注释的词分别是“虽”、“是”、“等”和“安”,分别意为“即使”、“这”、“相同、一样”和“怎么”。
(完整版)《马说》余映潮课堂实录

《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别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
《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
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
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
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
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
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
(师范读课文)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
(生齐读)师:读快了,再来一遍。
(生再齐读)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
特别是“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
“食(sì)马者”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
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
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
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
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
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
好,开始。
(生朗读)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
听老师读。
(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
《马说》公开课教学实录

《马说》公开课教学实录《马说》公开课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以“马”喻“人”,抒发人生感慨的。
能力目标1、结合具体语句,进行阅读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目标1、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对人才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逆境中仍然坚定不移积极进取的精神。
1、把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以“马”喻“人”,抒发人生感慨的。
教学难点1、结合具体语句,进行阅读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点拨引导法。
3、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几幅骏马图,用尽可能贴切的词语去描绘图片中的马。
2、展示与马有关的诗词,联系以前学过的与马有关的文章《项羽刘邦论英雄》和诗《白马篇》、《天马》,加深对马的理解。
3、引出《马说》,介绍作者及背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齐读课文,感受文意。
3、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自行圈点,做在书上。
4、小组合作,解决自学中的疑难,互相补充订正。
5、质疑答疑,教师点拨。
6、学生复述课文。
用自己的话把原文的意思说出来。
可以加入自己的思想和理解。
7、学生自由朗读后归纳本文的内容要点。
①本文通篇设喻说明“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②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③揭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④痛惜、愤慨于千里马的终身遭屈辱,因而发出深沉的感慨。
三、探究与发现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你认为千里马应该有什么样的本领?请联系实际予以说明。
学生可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
但要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2、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如何?你是怎么理解的?老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句子之间的联系为下文的阐述作铺垫。
马说课堂实录(3)

《马说》课堂实录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来讲一个故事。
相传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春秋时有个叫孙阳的人善于识马,人们就以`伯乐'相称。
有一天,他乘马经过太行山时,看见有一匹瘦马拉着沉着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路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屈跪,尾巴下垂者,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
这时,伯乐回过头来,惊叫:‘这是一匹千里马啊!’于是他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上。
这时,只见千里马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师:“千里马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反应吗?”生1答:“这是千里马想跟伯乐走。
”(众生哄笑)师:“可能这匹千里马有这样的想法,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想法?”生2答:“这是他感激伯乐了解它,体贴它。
”师:“很好,这就是伯乐识马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马说》。
”板书课题:马说-----韩愈二:检查预习。
师:“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生1:“我来给大家介绍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
关于作者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生齐答:“没有”生2“我来介绍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与现代的散文类似,`马说'就是谈马论马的意思。
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齐答:“没有”师:“同学们预习的很有成效,下面我们就字词做一个小测试,请同学们来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出示幻灯片)师:“请午艳这一组来完成。
”生1:“我请我的组员强少斌来注音。
”学生注音,同组成员纠错,指正。
生2:“我来纠错,食应该读sì,因为这里当动词讲,是喂养的意思。
其他的词都正确。
请同学们跟我齐读。
”学生跟这位同学齐读,并在课本上完成注音。
)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朗读这篇名篇《马说》,请白腾飞这一组来朗读。
《马说》课堂实录

《马说》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刚才我在外面跟大家聊天,发现我们班有一些同学是属马的,是不是?有多少同学呀?(一些学生举手)我觉得我和这些同学格外地有缘份。
因为我大老远地赶到这儿来,讲的是《马说》,正好,又有一些同学属马。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马的话题,特别是关于千里马的话题。
现在我就把课文读一读,读的过程中,请大家为课文正音,读完后看能不能回答,千里马有怎样的特征?
(师读课文)
师:谁来告诉我,千里马有怎样的特征?
生:千里马跑得非常快。
师:非常好。
抓住了最本质的特征。
千里马日行千里,一定还有别的特。
八下课《马说》课堂实录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 情,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 式。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共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背景,第二课时讲解文章内容,第三 课时进行拓展阅读和练习。
时间安排
每个课时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对比
排比
文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策之 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 感染力。
通过千里马与常马的对比,突出千里 马的悲惨遭遇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
04 学生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对《马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分组讨论的目的
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说》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不同人物在文章中的 意义和作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以“马”为题材的话剧表演,通过角色扮演和情节设计,展现 马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06 课程总结与回顾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01
02
03
马的种类与特性
课程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 的马以及它们的特性,包 括体型、速度、力量等方 面的差异。
马的饲养与管理
学生了解了马的饲养方法 、饲料种类、马房管理等 知识,以确保马匹的健康 和良好状态。
分享成果
通过分享交流,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马说》的理解和思考,还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05 拓展延伸与课堂活动
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马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同时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中,马也常 被用作创作题材。
马说课堂实录一等奖《马说》课堂板块教学艺术评析三篇

马说课堂实录一等奖《马说》课堂板块教学艺术评析三篇一、做好预习工作,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里所说的预习,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回去把课文读两三遍就算完事了,我在教授《马说》这一课的前一天利用两三分钟时间给学生们讲作者韩愈这个名字由来的故事,学生们一下子就对这个从小就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少年所吸引。
中学生的好奇心都很强烈,我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及时引导:“对于这样一个少年英才,你们想知道他后来的命运是怎样的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想”,我告诉他们自己回去上网查资料,同时布置他们回去查“伯乐相马”的典故。
在授课时,我给学生们讲刘翔是如何被他的教练孙海平发现的故事,之所以用刘翔的例子导入,是因为刘翔在中学生中人气很旺,甚至是许多学生心中的偶像,用他的故事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也较有时代的气息。
我说:“如果说刘翔是一匹千里马的话,那么孙海平就是发现这匹千里马的伯乐,刘翔很幸运,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刘翔一样幸运,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马说》作者韩愈。
”很自然地进入介绍韩愈的生平际遇、写作背景、“伯乐相马”典故的介绍这些环节,学生们根据自己回去查到的资料互相交流。
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我想这是让学生快乐学习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二、著重朗诵,使朗诵横跨于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对于作者、写作背景以及“伯乐相马”的典故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进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对于文言文,我非常注重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在教授这一课时,朗读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在教课之前,我已经布置学生回去熟读课文。
在课堂上,我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语句的节奏停顿,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给同桌听,请个别同学起来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疏通了句子的意思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比较熟悉了,再朗读,我发现,这时候朗读的效果就好了很多。
三、合作探究,批评互解,以学代教教授文言文时,传统的教法——教师串讲,这势必会让学生以听记为主而忘记思考,《马说》这一课篇幅短小,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有能力自己疏通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别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
《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
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
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
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
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
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
(师范读课文)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
(生齐读)师:读快了,再来一遍。
(生再齐读)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
特别是“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
“食(sì)马者”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
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
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
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
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
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
好,开始。
(生朗读)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
听老师读。
(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
再看第二个“也”。
(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表现出不平的语气。
(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
好,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语气,注意句末虚词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再自己试着按这三种要求来朗读。
(生按要求朗读)师:好,女生读第一段,要注意全段的语气(包括惋惜的语气)。
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一起读。
要大声地朗读,要把握节奏,不要往前赶。
(生再按要求朗读)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
这一次学习,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
第三段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
你们看,前面有虚词的句子,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策之⋯⋯”、“食之⋯⋯”、“鸣之⋯⋯”,这里是排比的语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是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要很好地表现食马者“天下无马”的语气;然后停顿一下,表达作者的愤慨,到后来“其真不知马也!”好像是数着读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听老师读一下。
(老师示读第三段)师:大家来学一遍。
(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第三段)师:为了把这一段读好,我还要问一下大字,食马者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这几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
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一学生举手朗读)师:你不像食马者!(学生笑,又一学生举手朗读)师:读得好!还有谁来读?老师试了一下,可以有好多种读法。
(又一学生举手朗读)师:这可能是在叹气,食马者感叹世上没有好马了。
读得很好!还能不能读出一种专横的语气呢?(师示读“天下无马”)师:下面我们再来将最后一段读一遍。
(生齐读)师:这里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天下无马”后面要停顿一拍,然后再“呜呼”(生笑),“天下无马呜呼”那就不好听了。
再来,“策之⋯⋯”读──(生齐读)师:这里又有个缺点,“呜呼”一点劲也没有,(生笑)再来。
“呜呼”要感叹,既要停顿又要“呜呼”。
(生笑)“策之⋯⋯”读──(生齐读)师:这就可以了。
下面就要准备自己演读,过会儿选三位同学出来在这里演读。
(生准备)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三位同学在前面读,三个小韩愈来朗诵你的文章。
(三个同学上台,分别读第一、二、三段)师:读得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己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己的亮色!好,咱们“诵读”就到此为止,下面是“积累”。
第一步叫做听记积累(大屏幕显示)。
“听记”,听老师讲解并记录。
有这样几个地方要记下来:一个不好懂的“奴隶人”。
“奴隶人”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是指囚犯。
不,这里指的是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
第二个地方,是两个不好懂的“其”。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这两个“其”不是平常意义中的“其”,前一个“其”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应理解为“那是”,或者是“大概”。
还有三个很难理解的字,“马说”的“说”,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文章的体裁),好像现在的议论文。
那么“马说”就是“说说马的事”,“谈谈马的事”,“议议马的事”。
第二个字,“马之千里者”的“之”,这一个“之”在这里表示“强调的意味”,实际上这五个字就是“千里马”,但是读起来不好听,而“马之千里者”读起来有韵味,好听,所以“之”就有“强调的意味”。
第三个字,“不以千里称也”的“以”字,这个“以”字注释里没有讲清楚,它说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称”,但没有解释“以”。
“以”在这里作“因为”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
有的地方也把它翻译成“不拿千里马的称号来称呼它”,但就现在的注释来看,它含有“因为”的意思,不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
还要注意四个没有注释的词:“故虽有名马”的“虽”,一般来讲,不把它翻译成“虽然”,而翻译成“即使”,“故虽有名马──即使有名马”。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的“是”,应作“这”讲。
“且欲与常马等”中的“等”是“相同,一样”的意思,“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安”,“怎么”的意思。
第二步是辨析积累(大屏幕显示)。
这是你们的活动了,怎么辨析呢?文言课文中有很多的词是反复地用,有的时候就表现出同形状但意义不同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一词多义。
下面你们做一个这样的活动,每个人找一组这样的词,两个字的形状是一样的,如两个“之”,两个“也”等,但是它们的意义不同。
要一组一组地找,开始。
(学生在课文中找,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学生把探索的结果写下来)师:好,我们再做一个活动,在你认为同形不同义的词上画个圆圈,并用线连起来。
(学生画圈连线)师:现在就开始交流我们的学习所得。
生:“食(shí)”和“食(sì)”,第一个是“吃”的意思,第二个是通假字,通“饲养”的“饲”。
师:一个“食(shí)”,一个“食(sì)”,形同,义不同,音也不同。
生:“不以千里称也”和“策之不以其道”,前一个“以”的含义是“因为”,后一个“以”是“按照”的意思。
师:两个“以”不同,这是第二组。
生:“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应理解为“那是”。
师:好!三组了,还有没有?生:“策之不以其道”和“执策而临之”,第一个“策”是“鞭打”的意思,第二个“策”是“鞭子”的意思。
师:四组了,还有!生:“安求其能千里也”和“策之不以其道”的“其”不同,第一个“其”指的是“也许,可能”,第二个“其”指的是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师:这里要注意一下,“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其”还是指的马,“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你再考虑一下。
生:“故虽有名马”和“虽有千里之能”的两个“虽”,前一个是“虽然”的意思,第二个是“即使”的意思。
师:“虽然”和“即使”都可以翻译成“即使”,这两个词的词义可以说是一样的。
好,再来!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和“策之不以其道”的“之”,前一个是“的”,后一个是“它,代千里马”。
师:两个“之”不同,请坐。
生:“千里马常有”和“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常”不同。
师:大家看,又是一组!还有!老师给你们提示一组。
“而伯乐不常有”的“而”是“然而”,“执策而临之”中的“而”则表示两个承接的动作,这两个“而”也是不同的。
还有一组。
“千里之能”的“能”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能”不同。
前一个“能”指的是“能耐”,后一个则是“能够”的意思。
你们看,我们通过这种辨析词义的活动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
反之,我们还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相同的词。
它的方法就是两两相比,甚至三个相比,四个相比。
大家看课后练习的设计,就是这样比出来的。
因此你们熟悉了这个操作方法之后呢,自己也就可以编练习了,就能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
好,这就叫“辨析积累”。
第三,翻译积累(大屏幕显示)。
自己现在对着课文把它用说话的方式译说一遍,不要读,把它讲成白话文。
好,开始讲。
(学生开始译说)师:好,下一步是“背读积累”。
这篇课文要背下来,背诵课文要讲究科学性。
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窍门:首先想一下课文共三段,这是它的三个层次。
第一段是亮出作者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第二段是摆出千里马的遭遇,摆现象;第三段点出千里马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是因为食马者不懂什么是千里马,点实质,这样就理解了课文大致的脉络。
这样还不够,你们记不记得老师说《马说》中有?个“不”字,那么就要抓住这?个“不”字来背课文。
第一段的圆个“不”是讲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由于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就不以千里而称。
第二段有缘个“不”字,由于食马者不懂怎么样食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就“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是食马者与千里马的关系。
最后一段有源个“不”字,写的是食马者与作者的关系。
食马者是那样地不懂得辨别千里马,因此作者非常愤慨。
抓住“不”字来背课文,就比较顺理成章了。
下面根据老师的提示,开始背课文。
(学生开始读背)师:好,现在把课本合上再来背。
(学生开始自由默背)师:好,现在试一下。
(学生开始齐背)师: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背下来了。
老师还要讲几句话,这篇《马说》其实讲的不是马,表面写马实则写人。
千里马就是那不被重视的人,食马者就是不会用马的人,伯乐就是识马的人,这是一种比喻的写法。
整篇文章用“不”字串起来,通过亮观点,摆现象,点实质,表达了作者呼唤伯乐的情感。
作者他不是真的在写马,他是在呼唤知马的人出现!这一节课,我们从“诵读”、“积累”两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了体味与研讨,学习了《马说》。
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