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精修订
《故乡》(第二教时)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第二教时)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闰土父亲、闰土、闰土儿子这三代人的对照,主要是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照),突出主题思想的写作方法。
2、认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和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理解作者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闰土从少年时的天真活泼、勇敢机敏到变成中年时的迟疑麻木、自卑愁苦。
2、难点:“我”同闰土重逢的部分(可采用启发、讨论、讲述相结合加以引导)。
【教学方法】讲读法、问题研讨法等。
【教具准备】《三代人的对比表》、学生带父母亲少年时候的照片。
【教学过程】(实录)上课。
师: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名作《故乡》(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集体背诵故乡的冬景“时候既然是深冬”和昔日瓜田夏日“这时候”两节(以旧知中与本课新知密切相关的重点导入新课)。
生:背诵(略)。
师:同学们背得很好。
你们看,一个是深冬的黄昏,天气阴晦,冷风呼呼,暮色苍黄;一个是仲夏的月夜,天空深蓝,圆月金黄,瓜田碧绿。
一个是荒村萧索,没有一些活气;一个是英俊少年,充满朝气。
一个叫人无限悲凉,一个却叫人感到神异而向往。
故乡的面貌变化如此之大,那么故乡的人又怎么样呢?生(全体):也变了。
师:对!那么你们认为变化最大的人是谁?这篇小说对谁着墨最多?生(全体):闰土。
师:大家回答正确。
我们知道,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体现。
作者在表现主题时采用了前后对照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根据课文的特点,从人物形象的对照(板书加点字)入手,在形象的对照中分析主要人物并领会小说的主题。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作者表现闰土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对照?生:我认为作者表现闰土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了对照。
师(点头):有补充的吗?生:还有在神情方面也进行了对照。
师(投影仪显示加点字):你补充得很好。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完整版)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完整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上课前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不喜欢读小说呀?生(齐):喜欢。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每读完一篇小说,我都会不由自觉地回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把小说中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朋友听。
师:复述故事情节,既可以锻炼自己口才,又与别人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好!生:我在读小说时,遇到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就用读书笔记抄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师:注意积累,这种习惯很好。
生:读完一篇好的小说之后,我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写出来。
师: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对于训练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一定很有帮助吧,怪不得你的作文写得那么有文采,原来是读小说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学习他这种读小说的方法。
师:既然大家都喜欢读小说,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这种爱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读通读懂小说《故乡》,而且要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师:昨天,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按照我们的惯例,先来检查同学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圈划查注的生字词读给同学们听?(几位学生读各自圈划查注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学习情况,其过程略。
)师:接下来,哪位同学从名、时、地、著、评方面来说说作者及《故乡》的有关情况?生:名: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地:浙江省绍兴市人,时、评: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阿Q正传》。
生:本文是作者以他1919年底返回浙江老家搬家时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人生感受,在本文中都有反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我……(学生很不好意思。
)生:老师,他是看着教学参考书念的。
(他的同桌说。
)师:怎么,学生就不能看教学参考书吗?什么是教学参考书,它既是教师教的参考书,也是大家学的参考书,因此能主动用教学参考书学习的同学,不但可以,而且应该表扬,当然如果能把教参书上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不用看着读,那更好。
《故乡》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语文课堂教学实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上课前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不喜欢读小说呀?生(齐):喜欢。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每读完一篇小说,我都会不由自觉地回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把小说中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朋友听。
师:复述故事情节,既可以锻炼自己口才,又与别人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好!生:我在读小说时,遇到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就用读书笔记抄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师:注意积累,这种习惯很好。
生:读完一篇好的小说之后,我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写出来。
师: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对于训练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一定很有帮助吧,怪不得你的作文写得那么有文采,原来是读小说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学习他这种读小说的方法。
师:既然大家都喜欢读小说,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这种爱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读通读懂小说《故乡》,而且要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师:昨天,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按照我们的惯例,先来检查同学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圈划查注的生字词读给同学们听?(几位学生读各自圈划查注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学习情况,其过程略。
)师:接下来,哪位同学从名、时、地、著、评方面来说说作者及《故乡》的有关情况?生:名: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地:浙江省绍兴市人,时、评: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阿Q正传》。
生:本文是作者以他1919年底返回浙江老家搬家时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人生感受,在本文中都有反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我……(学生很不好意思。
)生:老师,他是看着教学参考书念的。
(他的同桌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故乡》教学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故乡》教学课堂实录抓住个性语言,走进人物心灵——《故乡》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故乡”是一个惹人情丝的字眼,说到故乡,你们能想到那些语句?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我们似乎从小就会背诵的,中国人的故乡情结仿佛与生俱来,还有哪些?生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生4: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多情自古恋故乡,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看看文中的“我”,对故乡又有着怎样复杂的别样的情感呢?(师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师:课文都读过了吗?读懂了什么?【屏显】把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或画面读一读,说一说。
生5:我印象深的是“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读完分析:)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杨二嫂的尖酸刻薄。
还有“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特别体现她的贪财好利。
师:哦,杨二嫂尖酸刻薄的话语和一个细节,生动形象,让人过目难忘。
生6:我难忘的镜头是“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记忆中的故乡充满活力,而这里描写的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凉、毫无生机。
师:这段写得真好,其中有一个字特别传神,是哪个?生7:“横着”。
师:把这个字画出来,如果换成“卧着”行不行?老舍写过“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生8:不行,“卧着”给人很活泼、温暖的感觉,而“横着”能给人一种悲凉萧条的感觉。
生9:“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故乡》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故乡》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故乡》。
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课文,现在我们先利用五分钟时间,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师:首先我们看一下这篇小说以什么为线索?生:“我”的所见所闻。
师:非常好,大家能继续用三个动词,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吗?老师举一个例子,第一个空我们可以填上动词“回”,下面请一个同学回答后面两个空用哪两个动词概括?生:第二个可以用“在”,第三个可以用动词“离”。
师:非常好,将这三个动词连起来,小说的主要情节就可以概括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幻灯片上的提示,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再次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标记层次(半分钟时间)。
师:这一课时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学对比、析人物”。
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
同学们看幻灯片齐读,注意做标记的词语和句子。
(板书:学对比、析人物)生:齐读幻灯片内容。
师:课文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
生:找句子。
师:有情感地朗读这两处写景的句子,看看它们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注意找出描写景物的关键词语。
生:原文中圈划。
师:大家找的词语非常准确,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词语是从哪些感官来进行描写的?首先我们来看阴晦与灰黄这两个词语。
生:这两个词是写颜色的,因此应该是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
师:回答非常正确,那“呜呜的响”和“冷风”呢?哪位同学来回答?生:“呜呜的响”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冷风”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师:非常好,第二段描写是作者回到现实中的故乡,那么,记忆中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迅速找出描写的段落。
生:最后一段。
师:正确,请同学们用笔圈出这一段中表示色彩的词语。
请一位同学分享他的答案。
生:有碧绿,深蓝,金黄。
师:非常好,大家注意鲁迅先生的用词,如果把碧绿的碧字,深蓝的深字,金黄的金字去掉,会是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大家先朗读原文,然后再将去掉这三个字的句子朗读一遍。
故乡课堂实录

故乡课堂实录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
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
你们看,“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我问问他的近况”,读———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师:还是读快了,你看———(非常缓慢地读)“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那种凄惨的情形要读出来。
好,再读———生:(齐读)非常难⋯⋯师:好,接着来,“他只是摇头”读———生:(齐读)他只是摇头⋯⋯师:再读“这时,他出去了⋯⋯”这一段。
这一段要读出叹息的语气。
“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要把“叹息”的语气读出来。
好,再来。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
读———生:(齐读)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师:这一段读得最好。
看来同学们已经开始进入了小说的情境。
好了,咱们刚才了解了内容。
这一部分的内容很容易概括,它是写中年闰土的,写了中年闰土的什么呢?一起说———生:(齐)外貌。
师:外貌,形象,还有呢?生:心理,语言。
师:表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
生:苦。
师:苦!你看,“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再来说说写了他哪几个方面的苦。
生: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几个方面。
师:苦难的原因在这儿,很好。
但我们最好从这一部分开始的地方说起。
如“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写的是什么苦啊?生:最开始写了闰土的外貌,还有他从前和现在外貌的对比,还有他的神态。
师:是,外形穷苦。
接着往下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写的什么内容呢?生:这是他内心的苦,从精神上写他的苦。
师:神情凄苦。
再看他的语言呢?“非常难”,表现了什么苦?生:他内心的痛苦。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教学是传承文化,传递知识,栽培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文艺作品经常被运用来达到深化学生思想、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情感等作用。
本文将以《故乡》为例,探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对该篇文艺作品进行教学的具体实现以及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1. 教学目的①了解《故乡》的情节、人物和背后的社会背景。
②深刻理解文中所传达的哲理和人生哲学。
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感受能力,引领学生进入文艺世界。
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教学基本要求①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权利,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发现。
②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全面发掘文本深层的意义和价值,启迪学生的思想境界。
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
④重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其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封建家族的罪恶和无情,表现了梦想破灭后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作品中,主人公一进城就遇见了他的亲戚,他们表现出傲慢无礼、势利眼、不尊重工作。
本文篇幅较短,文笔简洁,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适合用于高中语文的阅读和讲解。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①模拟法:通过模拟古代的家庭、家庭继承和婚丧嫁娶等社会事情。
让学生感受封建家庭的凄凉和残酷。
②引导法:通过学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来把学生引入到小说情节中,让学生进入文艺世界。
③比较法:通过对比《红楼梦》中地位高贵的大人物和《故乡》中下贱卑微的小人物,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封建家族的罪恶及其影响。
2. 教学手段①讲解法:通过详细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7页(该课获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故乡》教学实录师: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
请同学们一起背诵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两句。
(生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近乡情更怯”,当“我”带着二十年的期盼回到故乡时,竟发出了这样一声感慨:(幻灯展示。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师:请齐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缺少点感情。
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
)师:老师为什么读“阿”(第二声)?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生1:惊讶。
师:一个否定加反问的句式,这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生2:加强肯定语气,眼前的故乡就是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师:一个“阿”和一个“不是”表达了“我”复杂的情感,眼前的故乡明明就是那个故乡,却又不愿意相信,是故乡什么样的景象让“我”如此感慨?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段,其他同学在该段中分别找一个词形容眼前故乡的景象和“我”此时的心情。
(一生朗读。
)生3:故乡的景象“萧索”,“我”的心情“悲凉”。
师:罢,罢,景既已如此,还是去看看故乡的人吧!“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故乡哪个人最让“我”魂牵梦绕?生(齐):闰土。
师:二十年过去了,儿时的伙伴在相貌上肯定发生了变化,请在文中勾画圈点出有关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并用这样的形式回答:(幻灯展示。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生阅读,勾画圈点。
)生1:少年闰土的脸是紫色的圆脸,中年闰土的脸是灰色的,还增加了很深的皱纹。
生2:少年闰土的手红活圆实,中年闰土的手又笨又粗,像松树皮。
生3: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年闰土带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师:从相貌上看,原先可爱的小男孩俨然已成为一个饱经风霜的农民了。
可是让“我”感受最深的好像还不是相貌上的变化,那究竟又是什么变化呢?(生若有所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时间:2011-9-30 9:36:11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查看:3028评论:0内容摘要:师:上课。
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
我们的课叫学读课。
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余映潮《故乡》师:上课。
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
我们的课叫学读课。
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如果我们把“故乡”两个字换成“人物”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杨二嫂)。
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这一部分。
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闰土”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
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
好,请你说———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
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
(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
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段。
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
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
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
好,我来起头。
“这来的便是闰土”,读———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师:继续读。
读“我这时很兴奋”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内心的那种惊讶。
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
(生各自揣摩、朗读)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
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
你们看,“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我问问他的近况”,读———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师:还是读快了,你看———(非常缓慢地读)“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那种凄惨的情形要读出来。
好,再读———生:(齐读)非常难师:好,接着来,“他只是摇头”读———生:(齐读)他只是摇头师:再读“这时,他出去了”这一段。
这一段要读出叹息的语气。
“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要把“叹息”的语气读出来。
好,再来。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
读———生:(齐读)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师:这一段读得最好。
看来同学们已经开始进入了小说的情境。
好了,咱们刚才了解了内容。
这一部分的内容很容易概括,它是写中年闰土的,写了中年闰土的什么呢一起说———生:(齐)外貌。
师:外貌,形象,还有呢生:心理,语言。
师:表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
生:苦。
师:苦!你看,“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再来说说写了他哪几个方面的苦。
生: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几个方面。
师:苦难的原因在这儿,很好。
但我们最好从这一部分开始的地方说起。
如“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写的是什么苦啊生:最开始写了闰土的外貌,还有他从前和现在外貌的对比,还有他的神态。
师:是,外形穷苦。
接着往下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写的什么内容呢生:这是他内心的苦,从精神上写他的苦。
师:神情凄苦。
再看他的语言呢“非常难”,表现了什么苦生:他内心的痛苦。
师:他内心的痛苦,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语言悲苦。
然后就是刚才你说的,七个苦因的点示。
闰土这个人,他的苦,具体来说,外形是穷苦的,神情是凄苦的,语言是悲苦的,精神是困苦的。
苦难,笼罩着他。
这就是我们了解课文之后进行的概括,这个概括,首先用了一个“苦”字,然后再细节化,这样的概括方法,叫做“总分式概括”,记下来。
(板书:总分式概括)(生记录))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分段地概括。
这样,对这个小说的情节、人物有比较粗略的了解。
下面,我们对这篇小说进行妙点揣摩。
(板书:妙点揣摩))什么叫妙点揣摩就是你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种修辞手法用得好,哪种构思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得好,它表现的是什么,你都可以说。
我先把方法告诉大家。
它叫多角度品析。
(板书:多角度评析)什么地方你都可以找,都可以去揣摩。
怎么揣摩呢有这样四句话:妙在写出了什么,妙在表现了什么,妙在说明了什么,妙在点明了什么。
(板书:写出了、表现了、说明了、点出了)不是这四句话都要你说,只需要你说一句话。
下面读课文,在里面找妙点,揣摩。
老师告诉你们,还有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
”笔拿在手上,你觉得这个地方要发言的,就写在旁边,开始———(学生找妙点,教师巡视指导)师:好,我想多少有一点体会了,咱们先这样来进行一下热身,每个人先自由自在地对自己讲你所揣摩的妙点,好不好我说“开始”就开始讲,自己给自己讲。
开始———(学生小声自己讲)师:行了,同桌之间,两人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这样说。
好,下面开始妙点揣摩,愿意发言的同学请举手。
生:我揣摩的妙点是: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
“破”和“薄”可以看出生活对他的压迫,使他万分愁苦。
师:“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写他非常冷。
“极薄”,衣服不能御寒,多么的苦啊,妙在写出了他的衣着。
生:我觉得外貌描写把以前的闰土和现实中的闰土进行了对比,通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可以看出闰土的生活有多么的苦,生活使他由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很呆的人。
师:妙在对比,我觉得你还可以说细一点。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写得特别的好,文中水生的松松爽爽与闰土的迟疑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
还有宏儿与水生之间非常亲密无间的关系。
师:我觉得你的观点非常深刻。
你发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个地方我要讲一下,闰土和“我”现在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们”的后一代怎么样呢水生和宏儿的出场就暗示着作者的这种希望,课文最后把它点出来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但是我们要走下去,后代也许不会像我们这一代,再产生隔膜了。
你的发现非常深刻。
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就是“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我”的记忆中有一个闰土的形象,但是看到的却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了,说明闰土变了,这为下文作了铺垫。
师:很好,“虽然我一见”就表示“我”对童年闰土的印象之深,说明他们的友谊之深。
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感觉很沉重。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很好,就是“我想到希望,我突然害怕起来”,这个地方就是说他对未来有一种希望,有一种迫切的希望,并且相信得很深,但是这个时候就有一点质疑了,就是说感到非常茫然,对希望不是充满坚定的信心了,他看到这种变化了,对自己和闰土的路,以及他们后代的生活非常的茫然了。
师:这个“茫然”要谈深一点就谈到作者当时的思想。
我们现在品析妙点还是应该到我们刚刚读的那几段去品析。
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石像”那个地方写得很好,因为小时候的闰土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小英雄,很活泼很开朗,而现在的闰土,因为他受了很多的苦,所以他就显得很麻木了,对生活也没有像以前那样的向往和追求了。
师: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
———把这个妙点品析一下。
生:这个妙点师:好,我来替你说。
这个“刻”字用得好,它表现了闰土脸上的皱纹很深。
是不是就这样说就行了。
接着来。
生:我比较喜欢第自然段:“他站住,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我特别喜欢“欢喜”和“凄凉”这两个词,这两个词是对比的,写出了闰土当时的心理活动,他非常想见到“迅哥儿”的,但是因为时代的变迁,他终于恭敬起来。
师:对,这儿“欢喜”是因为见到童年时代的朋友,“凄凉”是为自身的境遇感到内心很凄凉。
写出了自己的心情。
她说得很好,再来。
生:我也比较喜欢第自然段,先为大家读一遍,(很深情地朗读),这里三个词用得非常好,一个是“欢喜”,一个是“凄凉”,还有一个是“分明”。
“欢喜”和“凄凉”用了对比的写法,既表现了闰土见到“我”之后的欣喜,又表现了闰土凄苦的心情,也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这样凄苦的出场,也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那么后面所用的“分明”主要在表现“我”与闰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感情上的隔阂,一堵无形的高墙,形成了可悲的厚障壁,我觉得这里已经充分地表现了闰土的凄苦心情。
师:你非常能干。
(掌声)师:流畅的表达,充满情感的表达,比余老师品得要好!我觉得,这个“老爷”还可以品———“分明的叫道:‘老爷!’”———品一下吧好不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妙点哪!谁说一下好,你说。
生:我觉得他们在小的时候都是以兄弟相称的,而现在因为他们的地位不同了,闰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鲁迅却很有名。
正因为地位不同,所以他们之间的称呼也有了改变,师:这是闰土内心把自己和别人隔开了。
还要注意:这里是迅哥儿,不是鲁迅,是小说中的“我”,是不是请坐。
我觉得这个“老爷”特别妙!你们看课文,就这一声“老爷”之后,谈话进行不下去了,这句话就隔开了“我”对闰土的嘘寒问暖,没有话说了,所以这个表现力是很强的。
好,继续说。
我建议你们把“非常难”这一段话品读一下。
它每一句话都表现了一个社会的现实,“非常难”是总说,后面呢———“第六个孩子都会帮忙了”———它每一句话都有表现力。
品一下,好不好(稍停)能不能说几句好,我来问,你们答。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表现了什么生:(纷纷说)多子。
师:好,再来。
“又不太平”表现了什么生:(纷纷说)师:对,表现了战乱频繁。
“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表现了什么生:(齐)苛税!师:对,苛税,土豪劣绅、军阀什么的,都向农民要钱是不是“收成又坏”写出了什么生:(齐)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