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论还原论19页word
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及方法论文稿演示

2.2 还原论与整体论
量子论从根本上动摇了还原论:描述微观世 界最为成功的理论是量子论。量子论认为,我们 的世界是一个非机械的、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 (还原)的世界。物质世界的根本元素就不是被 分割的机械的原子、质子、中子,而是一个有机 联系的整体。量子论问世导致了测不准原理的提 出。测不准原理认为无法还原位置和速度两个基 本量。这表明,在对待位置和速度这两个基本量 上,还原论是失效的。微观层次上的还原论失效, 导致了机械的决定论的失效。
2.2 还原论与整体论
生物学研究中的还原论表现最为明显,有人试图把生命运动 形式归结为物理-化学运动形式,用物理-化学运动规律取 代生物学规律。
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论痕迹十分明显。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 个心理学派—构造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的 方法分析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从而找出意识的各个组 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为各种心理过程的规律。行为主义 的创始人J.B.华生认为,心理学应以客观的、可观察的行 为为研究对象,放弃对捉摸不定的主观心理状态或意识状 态进行探讨。对于思维,华生也把它归结为细小的肌肉运 动。
2.2 还原论与整体论
复杂科学彻底动摇了还原论:混沌理论推动了复杂科学的 诞生,排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见性的思想。世界的很小的一部分。 •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 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 在西方世界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 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 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 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 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生物进化的整体论方法与还原论方法关系

生物进化的整体论方法与还原论方法关系生物进化是指物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的遗传和适应性变化的过程。
对于生物进化的研究,科学家们通常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释进化的机制,即整体论方法和还原论方法。
本文将探讨整体论方法和还原论方法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1. 整体论方法整体论方法是一种从整体角度来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它强调生物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不仅仅关注物种的个体变异和选择,还关注多样性的形成和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整体论方法通常从群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或全球尺度来分析生物进化的模式和机制。
整体论方法将物种看作一个整体,强调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
它认为生物进化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变化等。
整体论方法关注生物进化的宏观特征和群体动态,通过研究生态位、竞争关系、共生等现象来了解物种的起源和多样性的产生。
2. 还原论方法还原论方法是一种从微观角度来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它通过研究个体遗传信息的变异和选择,揭示生物进化的基本机制和遗传基础。
还原论方法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和遗传变异对于进化的重要性,通过研究基因组、突变等遗传变化来理解物种的演化过程。
还原论方法将物种看作由个体组成的集合,关注个体之间的基因遗传和适应性变化。
它通过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来研究进化过程,揭示基因在进化中的作用和演化过程中的遗传机制。
3. 整体论方法与还原论方法的关系整体论方法与还原论方法在生物进化的研究中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
虽然两种方法强调的研究层面不同,但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
整体论方法重视生态系统层面的研究,可以为还原论方法提供演化的背景和环境因素的重要信息。
它强调群体水平的进化过程,可以揭示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动力学。
而还原论方法则强调个体层面的遗传变异和选择,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种的适应性和遗传机制。
在实际研究中,科学家们通常采用多种方法和角度来研究生物进化,整体论方法和还原论方法只是其中的两种代表性方法。
还原论

还原论还原论(Reductionism)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原论信念在还原论方法的解析下,世界图景展现为前所未有的简单性。
早在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elmholtz.Von)就曾认为“一旦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化成简单的力,而且证明自然现象只能这样来简化,那么科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 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生物学家开始相信分子水平的研究将揭开生命复杂性的全部奥秘。
复杂的世界经由还原被清晰地分割为可以重组的简单粒子、部分,关于世界的知识也被分解为种种不同、分类庞杂的学科与部门。
卡普拉(Fritjof Capra)对此指出:“过分强调笛卡尔的割裂成碎片的方法成为我们一般思维和专业学科的特征,并且导致了科学中广泛的还原论态度——一种相信复杂现象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将其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来理解的信念” ,即我们由还原论方法嬗变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还原论信念。
还原论信念是一种本体论预设、一种关于实在的观念与态度。
还原论信念及其还原主义主要根源于一元论哲学(monism) ,预设“表面上不同种类的存在物或特性是同一的。
它声称某一种类的东西能够用与它们同一的更为基本的存在物或特性类型来解释。
”[9]还原论信念的核心理念在于“世界由个体(部分)构成”。
牛顿力学观盛行的18-19世纪是还原论信念的高峰。
古代有机的、生命的和精神的宇宙观被把世界看作“钟表机器”的观念所取代。
还原论信念的持有者相信客观世界是既定的,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等“宇宙之砖”以无限精巧的方式构成,宇宙之砖的性质与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的性质,最复杂的对象也是由最低层次(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基本构件”组装而成。
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应用教案

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应用教案教案标题: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应用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背景;2. 掌握整体论与还原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还原思维能力;4.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相关教材、案例分析和实例;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学生学习工具:笔记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整体论和还原论有什么了解?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背景;2. 分别解释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含义和作用;3. 通过实例说明整体论和还原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活动(25分钟)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解决方案;3. 全班讨论:学生共同评价各组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并讨论整体论和还原论在不同问题中的应用效果。
四、知识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应用进行总结和概括;2. 学生进行笔记整理,归纳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关键要点。
五、拓展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思维方法解答;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相互交流讨论答案;3. 教师进行答疑和解析。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并撰写一篇小结;2.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的导入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3. 教师应及时进行知识总结和拓展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4.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思维方法。
还原论整体论系统论

还原论方法由整体往下分解,研究得越来越细,这是它的优势方面,但由下往上回不来,回答不了高层次和整体问题,这又是它不足的一面,所以仅靠还原论方法还不够,还要解决由下往上的问题。
这也就是复杂性研究中所说的涌现问题。
较早意识到这一点的科学家是彼塔朗菲,他是位分子生物学家。
当生物学研究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时,用他的话来说,对生物在分子层次上知道得越多,对生物整体反而认识得越模糊。
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了整体论方法,强调还是要从生物整体上来研究问题,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整体论方法没有发展起来。
但整体论方法的提出,不失为对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
上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明确提出把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结合起来,并形成了他的系统论方法,这是钱学森综合集成思想在方法论层次上的体现。
综合集成方法的科学价值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钱老又先后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及其实践方式——“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两者简称为综合集成方法)。
这就将系统论方法具体化了,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和实践方法。
其实质是把专家体系、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这个体系具有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它是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及以人为主的信息、知识与智慧综合集成的方法与技术,它能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统统集成起来,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
综合集成方法既超越了还原论方法又发展了整体论方法,它的技术基础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基础是系统科学与数学,理论基础是思维科学,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
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所形成的理论就是综合集成理论。
钱学森创建的系统学,特别是复杂巨系统学就是这方面理论的体现。
把综合集成方法应用到技术层次上,就是综合集成技术,系统工程就是用于系统管理的综合集成技术。
植物免疫机制:从还原论到整体论

➢ 另外,新兴的一类广谱抗病基因编码串联激酶蛋白(TKPs)似乎介导了独特 的防御机制。
➢ 但其如何识别效应子或病原体成分?激酶结构域是否充当病原体效应子的诱 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哪些基因直接感知病原体的存在以及它们如何 激活抗病性。
片和根际微生物的定殖。 ➢ 此外,根可感知质外体空间的MAMP,如免疫反应的空间异质性使拟南芥根
内细胞比外层细胞中PRR基因更高表达,同时通过与感染相关的损害而引发 对病原菌特异性和强免疫。
植物免疫前线的作战途径
➢ 微生物采用多种策略来逃逸或破坏质外体中的宿主识别。 ➢ 例如,病原体通过受体样蛋白来破坏MAMP的识别。 ➢ Pst分泌鞭毛蛋白单体的碱性蛋白酶AprA抑制感知,还可分泌物质抑制β-半
植物免疫机制:从还原论到整体论
概述
➢ 植物时刻面临多种复杂的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在互作过程中形成了不同 的、多层次的免疫反应途径。美国杜克大学董欣年教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 所张杰研究员等从植物角度综述了其多方面的免疫机制。
➢ 首先提出气孔免疫、质外体免疫和根际免疫位居免疫前线,主要以植物表面 模式识别受体(PRR)与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AMP)间的分子信号与转 运蛋白响应胁迫。
➢ 其中,ER识别尚未确定的MAMP,与PRR并行发挥作用以赋予广谱免疫力。 ➢ 相对地,为了抵抗植物免疫,叶病原体和有益微生物已发展出干扰气孔免疫
的策略。 ➢ 如Pst产生冠毒素(COR)以诱导冠毒素非敏蛋白1(COI1)和茉莉酮酸酯
ZIM结构域蛋白(JAZ)互作抑制SA积累并促进气孔开口。 ➢ 另外,细菌病原体分泌效应蛋白如HopZ1、AvrB和HopX1靶向COI1-JAZ复
论心理学中的还原论-最新年文档

论心理学中的还原论还原论( reductionism )在心理学中遭遇尴尬。
一方面,还 原论在哲学内部一直不具备好的名声 [1] 。
在一些人本心理学家 眼中更几乎成了“粗暴地简化”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 还原论在 心理学界仍然大行其道, 持续得到官方与民众的欢迎与支持。
有 美国心理学家就抱怨联邦财政机构、 国会以及普通大众对还原论 的支持过多,使得“钟摆”向还原论方向明显地“偏离太 远” [2] 。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学中的还原论?怎样评价它的 是非功过,以还原“还原论”在心理学中的本来面目?以下内容 将审慎地讨论这些问题。
1 什么是心理学中的还原论不同的方面来确定它的意义” [3] 。
它有时更像学界流传的一种信仰,许多人都急于宣称赞同它、反对它,试图要超越它或者取 代它,却少有人真正从本质上反思与把握它的确切意义。
要澄清心理学中还原论的意义, 有必要追溯哲学中还原论的 发展历史。
事实上,哲学还原论思想源远流长。
古希腊哲学始祖 泰勒斯就认为世界由水构成,他的后辈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伊 壁鸠鲁、 卢克莱修等均持朴素的原子论观点, 把世界还原成微小 的、不可再分的粒子,认为万物就是这些粒子的组合、分离或改 组。
近代以来,笛卡尔认为世界就是像时钟一样的机器,可以通 过研究构成机器的组件来达成对整个机器的了解, 从而开创了近 代意义上的还原论传统。
此后,这一传统在由伽利略肇始, 集其大成的经典物理学中得到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 成为了影响 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一大方法论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 虽‘还原论'是一个日常语言 中所使用的通俗概念, 可以从还原 论应该得到澄清,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抛弃” [4]。
然还原论思想早已存在,但“还原论”作为一个哲学用词还是在20 世纪中期蒯因批判逻辑实证主义时首次提出的。
后来历经内格尔、亨普尔、奥本海姆、普特南等科学哲学家的发展,才逐渐在哲学中形成比较精致的还原论思想。
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及方法论详解演示文稿

第18页,共49页。
霍尔管理矩阵
运用SE知识,把三维结构中的六个时间阶段和七个逻 辑步骤结合起来,便形成所谓霍尔管理矩阵如下:
7 6 5 4 3 2 1
逻辑维(步 骤)
时间维(阶段)
明选系系方作付 确择统统案出诸 问目综分优决实 题标合析化策施
1.规划阶段
a11 a12 a13 a14 a15 a16 a17
第3页,共49页。
2.2 还原论与整体论
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 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 律的形而上学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 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 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比如,物质是由分子组 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等等, 研究微观粒子就可以推知整体的规律。还原论是把事物分割开来,进 行实验,然后再综合起来。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的灵魂。
1、霍尔(A.D. hall)的三维结构(1969 年提出)
美国工程师霍尔在总结多方面系统工程实施 经验的基础上,将系统的整个管理过程分为前后 紧密相连的六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并同时考虑 到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的工作所需的各种专 业管理知识。三维结构由时间维、逻辑维、知识
维组成,如图示:
第1化
系统决策
系统实施
第16页,共49页。
HALL系统工程方法的专业维
3.3 霍尔系统工程方法
• HALL系统工程方法专业维是解决一个系统工程问题,需要有相应专业 知识。
如进行社会经济系统的规划研究,需要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社会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法律、工程技术等学科 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整体论 - 整体论 整体论 - 正文 与生物学中的机械论相反的理论。它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认为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整合作用与相互联系规定系统的性质。 整体论作为一种理论,最初是由英国的J.C.斯穆茨(1870~1950)在其《整体论与进化》(1926)一书中提出的。斯穆茨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整体论思想,并提出整体是自然的本质,进化是整体的创造过程。他把整体夸大为宇宙的最终精神原则和进化的操纵因子,因而使“整体”带有神秘的色彩。现代进化论者、胚胎学家、理论生物学家所支持的整体论与斯穆茨的整体论内容有所不同,他们强调:①生命系统是有机整体,其组成部分不是松散的联系和同质的单纯集合,整体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②整体的性质多于各部分性质的总和,并有新性质出现;③离开整体的结构与活动不可能对其组成部分有完备的理解;④有机整体有历史性,它的现在包含过去与未来,未来和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 整体论与还原论相反,认为高级层次不可还原为低级层次。1967年英国学者A.凯斯特勒为了调和这一对立,提出一个新的观念,认为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复杂的、上升的有序层次的中间结构,其中每一个对下面的层次都是自主的整体,而对上面的层次,又是相对独立的从属部分。因此,任何事物既是亚整体,又是整体。在他看来,生物的这种阶序系统的特点在于它是自我调节的开放系统。 整体论肯定生物有机体是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坚持整体的规律不能归第 2 页
结为其组成部分的规律,强调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有新性质出现,这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辩证法。但有些整体论者片面强调整体,忽视对整体中各部分作必要的细致分析,这是不正确的。他们的创始人宣扬的整体论也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还原论与整体论 一、什么是还原论与整体论 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或者现象、过程)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还原论方法是迄今为止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习惯于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考察组成系统诸要素的行为和性质,然后将这些性质“组装”起来形成对整个系统的描述。例如,为了考察生命,我们首先考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在考察这些系统的时候我们又要了解组成它们的各个器官,要了解器官又必须考察组织,直到最后是对细胞、蛋白质、遗传物质、分子、原子等的考察。现代科学的高度发达表明,还原论是比较合理的研究方法,寻找并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件的做法当然是有价值的。 与还原论相反的是整体论,这种哲学认为,将系统打碎成为它的组成部分的做法是受限制的,对于高度复杂的系统,这种做法就行不通,因此我们应该以整体的系统论观点来考察事物。比如考察一台复杂的机器,还原论者可能会立即拿起螺丝刀和扳手将机器拆散成几千、第 3 页
几万个零部件,并分别进行考察,这显然耗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很理想。整体论者不这么干,他们采取比较简单一些的办法,不拆散机器,而是试图启动运行这台机器,输入一些指令性的操作,观察机器的反应,从而建立起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了解整台机器的功能。整体论基本上是功能主义者,他们试图了解的主要是系统的整体功能,但对系统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并不过分操心。这样做可以将问题简化,但当然也有可能会丢失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
二、还原论才是更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还原论与整体论之争由来已久,并且激发了脑研究和人工智能领域内的大争论。还原论方法将大脑还原为神经元,然后设法将神经元组装成大脑。人工智能的一个学派认为,通过创造元数字电路,我们能够建造越来越复杂的电路,直到我们创造人工智能。这个学派沿着现代电子计算机这条思路,对“智能”的模仿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深入下去就比较令人失望,因为它甚至连模仿大脑的最简单功能,比如模糊记忆,都无法做到。面对人工智能研究的窘境,一些科学家从研究方法上进行反思,认为还原论方法在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没有前途,应设法采取一种更加整体的方法对待大脑,不必纠缠于人脑运作中的一些细小环节,应该建立起把大脑视为整体的模型,将大脑的一些基本功能从一开始就建造在这个模型系统里。神经网络理论基本上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方法而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型,这是一种功能主义的第 4 页
整体研究方式。这种方式现在看来也是困难重重,不过它才刚刚起步,其未来的前途如何尚未可知。 我的观点是,还原论与整体论作为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它们本身无所谓优劣之分,我们具体选择哪种方法,这完全视乎具体情形,并取决于我们个人的喜好。在某种情形下我们采取还原的方法,在另外的情形下我们可能会采取整体论的方法,这都是可以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采用还原论方法,这比较可靠,也比较能够满足我们寻根究底的好奇心,所以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乐于使用它。 事实上整体论总是只能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一旦深入下去就必须使用还原论的方法。因此,对待自然界,我们总是首先了解其大致的、整体的规律,这是整体论的方法,接着一定要再对它层层进行还原分解,以此考察和研究它的深层次本质规律。例如为了研究人体的生物性状,我们首先了解各个系统,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功能,这时候我们是将各个系统当作一个整体来予以研究的;而接着,我们要继续研究组成系统的各器官的功能,再接着是组织、细胞、分子、原子等层面,这便是一个逐层还原的过程。随着层层还原过程的深入,我们对人体的机制就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了解。 是的,对那些过于复杂的系统,比如人的大脑,还原论方法到达一定地步之后就会显得异常繁难,人类的心智看来根本就无法做到将其彻底还原,这时候我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对系统的某些细节忽略不计,从而引进一种比较整体的功能主义研究方式。类似地,对于像第 5 页
“视窗”这样复杂的软件系统,整个系统的逻辑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有人想要模拟而不是剽窃这个系统,最好的办法是:在了解它的功能后再另行编制一个具有几乎相同功能的系统。如果妄想将一台装有“视窗”系统的电脑拆散,从物理的角度了解整个系统的逻辑结构,然后再一一复制出来,这肯定极其艰难甚至劳而无功。所以,对人的大脑采取功能主义的整体论方式进行模拟将比还原论方法也许更为行之有效。 但是,即使对复杂系统的研究,人类的心智有时候会变得一筹莫展,这也并不意味着还原论就没有价值。因为我们需要知道:系统的表现为什么会是这样?如果我们将一部哪怕最简单的计算器拿到古代,古代的科学家也可能被迫采取整体论的方式对它进行研究,他们或许能了解其主要功能,知道它可以用于数字计算,但他们必然不清楚: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这时候,他们将会多么的遗憾。对人体的研究,虽然我们很难用原子和分子的行为来计算和推导出人的行为,但我们至少希望通过原子和分子的行为来解释和理解人的行为。很显然,我们需要能够直接描述复杂系统的整体定律,所以我们有化学定律、有混沌定律、有经济学定律和社会学定律,但这些定律不会是最基本的定律,我们会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些定律是这个样子?这时候,这些定律需要用个体行为来进行解释,需要用 “部分”的行为来进行解释。 还原论的方法肯定是最基本的科学方法。但由于混沌学说的巨大成功,一些人对整体论产生了过分的自信,在今天的很大部分科学哲第 6 页
学家眼里,还原论变成了坏东西,他们为整体论欢呼雀跃,却想法设法要与还原论划清界限。他们走得太远了,他们将整体论的作用过于夸大了,我们有些哲学家甚至还将整体论当作哲学本体论概念来进行介绍,煞有介事地探讨起“世界是简单还是复杂的”这样一些哲学命题来。他们的道理是,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因此自然界是不可彻底还原的,因此整体论才是最优等的哲学。 有这样一个关于还原论的笑话:老师带学生走进实验室,指着一排玻璃仪器,说那是一个人,因为玻璃瓶里装着人的所有组成物质,包括水、碳、脂肪、蛋白质……。这个笑话的实质是说,还原论者只会将“部分”简单地累加起来形成整体,却愚蠢地并不考虑“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以为,认为还原论忽视了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指责毫无根据。还原论并不忽视“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反,还原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考察这种相互作用。通过还原,“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变成了每个“部分”的边界条件,变成了每个“部分”的输入和输出,这使得我们能更精确地考察这种作用,并建立起将这些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方程。整体确实不等于部分之和,但整体必定等于部分及其相互作用之和。 有些人认为整体论的定律才是最基本的定律,而个体的行为要通过整体的行为来解释,甚至对人类社会也必须采取整体论的方法,认为如果只考察个体,则可能忽略掉人类社会这个群体的一些性质。这种说法是相当奇怪的,人类社会的所有性质归根结底都可以从个体性第 7 页
质及其相互作用而得到解释,虽然我们为了方便起见,可能采取整体论的研究方式,但肯定只有这种整体论的方式才有可能丢失一些重要的信息,而还原论的方式不会。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训诫:使用还原论要谨慎从事。但我觉得,使用整体论更需谨慎从事。如果只是弄出一个整体论的定律,而个体层次发生的事情都以这个整体的行为来进行解释,这样的理论体系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三、还原论的天然极限及其价值 不过,还原论方法虽为我们所偏爱,但还原的过程必然只能进行到一定的层次,这不仅仅因为我们的心智不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自然界是不可以彻底还原的。 我们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每个事物都和其他每个事物联系着。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怎样实现的呢?传统观点认为:不同的东西通过大量的中介过程统一起来,这就是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层层递进的,是定域性的,任何物体只和其邻近产生即时联系,事物的超距作用是不可能的。世界的可还原性就建立在这样的宇宙绘景中,在这样的宇宙中,我们原则上可以将任何系统从宇宙中孤立出来进行考察,这个系统的边界条件是稳定的、可知的,我们可以通过边界条件的变化掌握和了解这个系统的性质和运行规律。将系统孤立的过程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大系统分割成一个个的小系统,小